冯宗炜(2023最新冯宗炜百科介绍)

由网友(少女与猫)分享简介:冯宗炜,男,汉族,一九三二年九月一三日出熟,浙江省嘉兴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五四年结业于南京林业大教,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正在本苏联科教院丛林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学习,丛林熟态教以及情况熟态教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教院熟态情况研究中间研究员。曾任中科院林业泥土研究所、中科院熟态情况研究中间副所少,中科院熟态情况研究中...

冯宗炜,男,汉族,1932年9月13日出生,浙江省嘉兴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4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1957~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进修,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优酷视频2023最新版下载 优酷视频2023最新版安卓版下载v11.0.13 西门手游网

曾任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所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生态学会顾问、《生态学报》主编等职。

2016年11月6日20时,冯宗炜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中文名

冯宗炜

出生日期

1932年9月13日出生

毕业院校

南京林业大学

国 籍

中国

职 业

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

出生地

浙江省嘉兴市

逝世日期

2016年11月6日

主要成就

中科院竺可帧野外工作奖 中国林学会梁希奖 获2000年国家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民 族

汉族

研究方向

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

人物简介

冯宗炜 Feng Zongwei (1932。9。13 -)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1954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森林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与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开拓我国酸雨生态影响和生态恢复工程研究领域。阐明了我国酸雨的生态影响机制,建立了生态监测与试验方法,首次定量提出了南方11省(市)酸雨对森林、农作物的危害及经济损失,筛选出一批抗酸树种,研究成功受酸雨危害的马尾松林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率先研究杉木纯林连栽地力退化机理和生态恢复技术,经长期定位实验筛选出杉木、火力楠等混交林,并阐明了其改善林地生态环境的机理。是最早公开提出保护东北红松天然林,改大面积皆伐为择伐理论依据的学者之一。主持中国科学院(1986-2000)环境与生态规划研究,为该领域研究战略目标、方向任务和生态网络建设提供了蓝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奖励。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11月6日20时,冯宗炜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1]

人物事迹

1954年,冯宗炜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南京林学院林学系。

1955年,他参加了由中国和前苏联两国科学院合作的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项目,,当时中国和前苏联在此领域的顶级科学家都参加了这次考察,中国方面的有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水利部副部长冯仲云、植物学家刘慎谔、土壤学家宋达泉、林学家朱济凡、王战等,在他们的指导下,冯宗炜的理论和实际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紧随这些著名专家深入到大江源头、原始林区,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考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他们的指导下,冯宗炜撰写并联名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大胆提出了修改当时在东北林业生产上盛行的“顺序带状皆伐”的做法,并提出改皆伐为择伐的建议。

1957年-1958年他赴苏联进修学习,回国后,他组织考察队的专业人员深入长白山原始区开展温带阔叶红松林、亚高山云冷杉林和岳桦等的林型研究,以及参加东北植被区划的研究工作。

1960年初,他率领一支由森林、土壤、气象、植物、微生物、木材等学科组成的研究员,深入湘黔交界山区的我国杉木中心产区——湖南会同林区,总结群众栽杉和营林的速生丰富经验。在冯宗炜的带领下, 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湖南会同广坪杉木林区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实验站, 率先展开了对我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的长期系统观察。他们通过大气降水、植被和土壤之间营养元素的输入、输出关系的定位研究, 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 揭示了杉木纯林连载地力退化的机理, 发现在主伐年龄段( 20-30 年) 的杉木纯林, 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仍然是大于年归还量, 入不敷出, 导致整个林区仍处于营养消耗状态。这一发现不但从理论上解释了杉木多代连栽、地力衰退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 冯宗炜和同事们进而在南方林区又进行了长达8 年的多学科的综合定位研究, 最终培育筛选出了一种具有高生产力和生态协调的杉木、火力楠针阔叶混交林,解决了杉木纯林连栽、地力退化、生产力下降的难题。冯宗炜是我国酸雨研究奠基人之一。

1983年,冯宗炜应中国科学院的聘请担任中国科学院(1986-2000年)环境生态规划专题研究组组长。

1985 年, 冯宗炜在中国科学院主持了一个研究酸雨的大型项目。当时,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随之而来的就是酸雨现象的出现和日益严重, 我国南方成了继欧洲、北美后世界上第三大酸雨区。冯宗炜在做酸雨项目时不仅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理论和方法, 而且分析了我国与国外酸雨的共同与不同特点, 他率领跨学科的专家, 深入南方山区、林区、农村和城市, 实地调查了11 省( 市) 13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 酸雨对森林、农作物的危害面

积、减产幅度和经济损失。通过第一手数据的分析, 冯宗炜发现酸雨对我国南方农业的危害, 并不像国外有些专家所推测的那么严重。其中有个重要原因, 便是我国南方种植水稻为主,水稻的抗酸能力很强,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冯宗炜的研究总是能够把学科的前沿和国家的需求相结合, 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富有实际应用价值。他们课题组研究酸雨和二氧化硫复合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抗酸农作物和树种的筛选,以及受酸雨危害的马尾松林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等研究成果, 被农林生产和绿化部门所采用, 南方区域酸雨敏感性和临界限负荷的研究成果, 也被国务院批准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方案采纳。他们的酸雨研究成果也得到国内外同行学术界的肯定, 很多研究文章都发表在了国际SCI 或国内核心刊物上。由于他长期从事森林环境与生态恢复工程的研究,阐明了我国酸雨的生态影响机制,率先研究杉木连栽地方退化机理和生态恢复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

冯宗炜主持中科院2000年环境与生态规划研究,为中科院该领域研究战略提出蓝图。是最早提出改大面积皆伐为择伐,保护东北天然红松林的学者之一,并为保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和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生态恢复工程献计献策,受到国家高层领导重视。

冯宗炜研究员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善于将生态学理论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相结合,生态环境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的跨学科重大问题。曾获国家及部级一、二等奖6项,发表专著8部,论文95篇,培养博士,硕士生14名,曾连续当选中国生态学会、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学术带头人。

人物逝世

冯宗炜院士逝世

2016年11月12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和学位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生态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原副理事长、《生态学报》原主编,著名森林生态学家和环境生态学家冯宗炜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冯宗炜院士的亲属、同事、学生、生前友好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两百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并对家属表示慰问。

    冯宗炜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1月6日20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冯宗炜院士逝世后,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张高丽、胡锦涛、刘延东、赵乐际、温家宝、吴官正、杨晶、陈至立等领导同志,通过不同方式对其逝世表示哀悼,并对冯宗炜院士亲属表示慰问。

    中国工程院及农业学部、中国科学院,冯宗炜院士的家乡浙江省嘉兴市委市政府、母校南京林业大学、曾经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湖南省会同县委县人民政府等通过唁电唁函或致电冯宗炜院士治丧委员会,对冯宗炜院士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周济院长、刘旭副院长以及有关单位学者和领导分别表示哀悼并慰问家属。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基金委、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及有关部门,高等院校及有关科研单位,相关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发来唁电唁函对冯宗炜院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冯宗炜院士1932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嘉兴,1954年8月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林学系,同年7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东北林业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工作,曾任副所长。1986年调至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担任中心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宗炜院士长期从事森林生态环境和生态恢复工程研究,是我国酸雨生态影响研究的奠基人。他善于将生态学理论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相结合,解决了生态环境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的跨学科重大问题。是最早提出保护东北红松天然林,改大面积皆伐为择伐理论依据的学者之一。1960年创建中科院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站,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了杉木纯林生态退化的难题。开创了我国酸雨沉降及其与臭氧复合污染对生态系统危害的影响与防治研究领域,首次定量评估了酸雨对我国农林生态系统的危害与损失,提出了重酸雨区受害森林恢复配套技术,为国家酸雨控制区的确定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基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中国林学会梁希奖、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冯宗炜院士学术造诣精深,治学态度严谨,善于将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科技需求相结合,以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战略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的跨学科重大问题。他把自己几十年来的科研经验告诉年轻人,学习国际先进的理论及研究的手段十分需要,但必须把这些学到的东西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要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开拓创新”,做出高水平成绩,为我国生态建设与生态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青山碧水不了情”,冯宗炜院士六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国家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领域学术带头人和专家。他的逝世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重大损失。

    冯宗炜院士千古!

代表论著

[1]Feng Zongwei, Wang Xiaoke, Wu Gang. Biomass and production of chinese forestry ecosystem.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9.

[2]Feng Zongwei, Cao Hongfa, Zhou Xiuping, et al. Effect of acid deposition on eco-environment and its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1999.

[3]Feng Zongwei, et al. Effects of acid deposition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their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in China. J. Environ. Sci., 2002,14(2): 227-233.

[4] Jin Minghong, et al. Impacts of ozone on the biomass and the yield of rice in open-top chamb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2001,13(2):233-236.

[5] Tao Fulu,Feng Zongwei. Terrestrial ecosystem sensitivity to acid deposition in South China.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0,118: 231-243.

[6] 王效科,冯宗炜, 欧阳志云.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1): 13-16.

[7] 王清奎, 汪思龙,冯宗炜, 黄宇.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J].生态学报, 2005, 25(3): 513-519.

[8] 单运峰,冯宗炜, 陈楚莹. 模拟酸雨对七种森林植物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1989, 9(3): 274~276.

[9] 张红星, 王效科,冯宗炜, 宋文质, 刘文兆, 李双江, 庞军柱, 欧阳志云. 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呼吸对强降雨的响应.生态学报, 2008, 28(12): 6189~6196.

冯宗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