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由网友(我与你白首相礼)分享简介:安徽科技教院(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简称安科),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阴县以及蚌埠市,是1所办学力史悠长、文明秘闻深挚、多教科协调成长的省属原科院校,是经国度教诲部核准建立的整日制平凡原科高档黉舍,是国度“卓著工程师教诲造就规划”名目设置装备摆设低校[一]、天下重心设置装备摆设职西席...

安徽科技学院(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简称安科),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和蚌埠市,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高校[1]、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现任党委书记蒋德勤、院长李震[2]校训为“明德、致知、笃行、创新”。[3]

安徽科技学院

截至2022年6月,学校共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经、文、法、医等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一流(品牌)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特色专业11个。学校共有教职工1280人。[3]

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历经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2012年开始独立培养研究生,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

截至2022年,安徽科技学院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343名[4];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第342名[5]

中文名

安徽科技学院

简称

安科(USTA)

主要院系

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生科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与网络工程学院等

所属地区

中国安徽省凤阳县

校址

安徽省凤阳县东华路9号(凤阳校区)蚌埠市黄山大道1501号(龙湖校区)

硕士点

服务国家特需项目项目1个(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

属性

2009年入选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3年入选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4年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主要奖项

2007年获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2013年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12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2013年获中国草业科技奖

硕士招生电话

0550-6732795

党委书记

蒋德勤

院训

敬业、垂范、实践、创新

院长

李震

外文名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versity

院校代码

10879

创办时间

1950年

知名校友

潘迎捷、杨俊森、范红结、王加启、李晓军、桂鑫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师范类

主管部门

安徽省

全国综合排名

343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6]

本科招生电话

0550-6732041、0552-3197041

大学精神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

本科专业

50个

历史沿革

1950年,皖北高级农林学校创建。

1952年,紫连山林校并入皖北高级农林学校。

1952年,学校更名为凤阳农业学校。

1960年,凤阳农业学校升格为凤阳农业专科学校。

1960年,安徽农业专科学校(1958年创建)、芜湖农业专科学校、屯溪茶叶专科学校、宿县农业专科学校等3校的农学专业并入凤阳农业专科学校。

1965年,安徽农学院(牧医系、院直机关)、凤阳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

1981年,安徽农学院(淮北分院)并入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更名安徽农学院(皖北分院)。

1981年,安徽农学院(皖北分院)升格为皖北农学院。

1985年,皖北农学院改建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

2000年,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2005年,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

2009年,获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

2011年10月,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7]同年,学校获批成为服务国家特需项目农业硕士招生资格点。

2012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2013年,作为教育部遴选的全国首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单位接受了审核评估工作,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3]获批为首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10月,获首届中国草业科技奖。

2014年,安徽科技学院获批为首批全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年,安徽科技学院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高校。[8]

2017年,学校以优异成绩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并顺利通过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验收,跻身安徽省“双一流”大学行列。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0月21日,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对安徽科技学院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权点申请材料进行了审议。经投票表决,一致同意安徽科技学院申请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一致同意农业硕士、兽医硕士和机械硕士申请202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11月6日,牵头成立的“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成立。

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2年,安徽科技学院牵头的“安徽省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与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研究中心” 正式批准组建[11]。同年,安徽科技学院团委被授予2021年度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工)委称号。[12]

办学条件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经、文、法、医等学科门类。[3]

院系

专业

机械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机电技术教育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美合作班)

信息与网络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物联网工程

建筑学院

建筑学、土木工程、园林、风景园林、城乡规划

化学与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烹饪与营养教育、粮食工程

资源与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科学

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动物药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农学院

植物保护、农艺教育、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隆平班)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工程、中药学、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药学、生物制药

财经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务管理、金融工程、财务会计教育、审计学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物流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工程

外国语学院

翻译、英语

人文学院

编辑出版学、法学、汉语言文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共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特色专业11个。[3]

省级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学、兽医学、作物学、草业学

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农业、兽医[13]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1270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42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930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柔性引进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省级“115”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坛新秀34人。校外特聘教授6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70人。[3]

杰出专家/杰出人才

全国优秀教师:张子学、张训海、刘正[14][15][16]

省级优秀教师:胡月英、杨安中、胡忠泽、贺绍君[17][18][19][20]

省级教学名师(名单不全):李升和、詹秋文、王立克、陈传万、秦纪强、李震、李晓东、贺绍君等[21][22][23][24][25][26][27][20]

全省模范教师:詹秋文、王立克[22][23]

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詹秋文[22]

省级教坛新秀(名单不全):李升和、李学兰、姚智华、何恩节、唐婧、郭竹梅、赵蕊、徐正旭、郑谦、谢越、李晓东、张华、丁志刚、贺绍君、刘斌、樊晓宇、靳二辉等[21][28][29][30][31][32][33][25][34][35][27][36][37][20][38][39][40]

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王有炜、秦纪强、陈君华、王有炜、陈丰[41][42][43][44][45]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承担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一流(品牌)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特色专业11个。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0个。[3]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科技学院-马鞍山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动物医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7]、车辆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动物医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管理师、卓越法律人才、机械电子工程、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 、食品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机电工程省级开放实训中心、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玻璃材料与工艺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省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植物保护

省级教学改革师范专业:农艺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物流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市场营销、中药学、城乡规划、生物工程、编辑出版学、动物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46]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基层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动物生产类学科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科技学院-安瑞科压缩机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达物流综合实训教育基地、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硅材料创新实践教育基地[46]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英汉翻译模拟仿真实训中心、汽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人文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财经类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市场营销学、药用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营养学[46]、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管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生产学、动物生理学、食品工艺学、种子生产技术、兽医药理学、土壤学、大学物理、动物寄生虫病学、植物保护技术、中药药理学、大学物理、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中药药理学、植物保护技术、动物环境卫生学、社交礼仪、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食品毒理学、微型计算机原理

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理工科专业多维度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农科专业大学生创客实验室

  • 教学成果

2008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2010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各3项。2012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46]2013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6项。

2004年在滁洲市首届“通力杯”青年创业大赛中,获一个银奖,两个优秀奖;2005年安徽省第二届“红皖杯”生态安徽青年公益广告大赛最佳广告语奖;安徽省“理性上网,爱我学习”演讲比赛三等奖;安徽省“知荣辱、树新风”演讲比赛三等奖;2006年安徽省大学生歌手大赛银奖,中国大学生“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安徽赛区第三名。2007年学校学生获安徽省望之星演讲比赛三等奖,2008年安徽省首届“铁军杯”新四军的故事演讲比赛获一等奖,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二等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大赛活动中获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金奖);2009年,安徽省“自立自强 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演讲比赛获三等奖。2010年,在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中获2个三等奖,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三等奖。

2004年,在安徽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普通组表演类节目二等奖,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普通组表演类节目三等奖。2005年,舞蹈《鼓乡情怀》在蚌埠市首届“小灵通”杯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获三等奖。2007年,校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亮相长江流域民间文化艺术节,作品《鼓乡情怀》获特别创作奖。2008年,校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参加魅力校园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并获银奖;曲艺作品《凤阳真是个好地方》获滁州市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二等奖,舞蹈作品《凤阳花鼓》获滁州市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三等奖。2009年,大合唱《在灿烂的阳光下》在省教育厅举办的“祖国万岁”合唱比赛中获三等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5月,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拥有3个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先后有255人赴美、韩攻读本科双学位,94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3]

学术研究

截至2015年6月,学校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3个,省级“115”创新团队2个。

部级科研平台: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47]

省级科研平台: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省精准施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玉米工程中心、安徽省甜叶菊品种选育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电气传动与控制省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有机肥创制协同创新中心等

省级“115”创新团队:绿色饲料添加剂与功能性畜禽产品研发团队(负责人:李升和)[48]、饲草育种研发创新团队(负责人:刘正)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6月,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5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71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7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获批专利1098项,其中发明专利268项。[3]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3月底,安徽科技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资料142.3万册,电子图书130余万册,自建硕士学位论文392篇、学士学位论文54854篇。

图书馆先后订购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Springer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以及超星读秀、银符模拟考试题库、海研全球科研项目数据库、森途学院创业与就业数字图书馆、万方标准等和移动图书馆等,并自建了安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电子资源总量达到59个。[49]

学术期刊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科技学院主办的以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主要栏目有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基础科学植物保护、土壤肥料、作物栽培。

学报创刊于1984年,季刊,为《皖北农学院学报》;1995年7月《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被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公开发行;2002年1月更名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刊号:CN34-1300/N。

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三等奖”,2009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15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农业期刊先进集体”。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文化传统

校徽主题由学校英文名中“ANHUI” 中的“A”演变成展翅高飞的凤凰,既说明学校位于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又象征学校广大师生勇于探索科学奥妙、努力攀登知识巅峰。

中心圆点宛如科技球,突出学校的办学内涵;形似冉冉旭日,昭示学校朝气蓬勃、前程辉煌。中间两道蓝色浪潮,寓意学校开拓奋进,追求卓越。

图案中的1950,标明了学校创办的时间。

校训

实践、创新、敬业、垂范

实践:育人的途径,办学的特色。崇尚真知,不唯书本。勤于动手,精于技能。知行合一,求实求真。结合实际,学乃有成。

创新:时代的要求,进步的灵魂。国之昌盛,日新月异。学贵常恒,魂在创新。勿守残缺,存疑善问。开拓进取,永无止境。

敬业:做事的态度,应尽的职责。以敬治事,以业立身。专心学业,刻苦勤奋。严谨治学,不倦诲人。恪尽职守,乐业奉献。

垂范:做人的要求,为师的标准。德学双高,为人师表。修养身心,砥砺德行。未来教师,从今做起。两代师表,互勉共进。

教风学风

教风: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精益求精[3]

学风: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团结协作[3]

大学精神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3]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蒋德勤
党委副书记、院长李震
党委委员、副院长黄远友、李升和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强

资料来源:2022年5月安徽科技学院官网[2]

杰出校友

苗娟,安徽濉溪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7届毕业生。现为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团县委副书记兼小岗村党委副书记。全国自主创业典型,优秀党员,全国百名感动人物,滁州市创业先锋,滁州市十大新闻人物。曾受到胡 锦 涛同志亲切接见。

杨俊森,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并兼任院团委委员,并担任了两任“大学生村官”。2007年9月,来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绵潭村任村主任助理。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当选者。曾两次受到习近平同志的接见。[50]

李晓军,1982年生,安徽芜湖人,民建党员,中药学专业2006届毕业生。先后获杭州市“十佳”大学生创业之星、全球“十佳网商”、“品牌中国2012中国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51]

潘迎捷,1951年4月出生于江苏,硕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农学专业1982届毕业生,现任上海水产大学校长。

王加启,1967年6月生,安徽人。1988年获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现为安徽科技学院)畜牧专业学士学位;现任中国农科院人事局副局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范红结,1968年7月出生,安徽望江县人。1990年毕业于安徽农师院兽医专业。博士,江苏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杨宏顺,安徽无为人,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副教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98届毕业生。美国食品工艺师协会会员、美国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会员、国际食品保护学会会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吴勇,2012年12月任共青团郎溪县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1984年7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届毕业生。2006年7月选调至郎溪县工作。工作期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党委系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宣城市优秀团干”。

倪晋东,动物科学学院动物医学专业1992届毕业生。是大北农集团早期创始人之一。2007年被评为江苏宿迁市十大杰出青年,十大荣誉市民,任宿迁市宿城区人大代表,宿迁市人大常委。现任上海优仕饲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成明,1967年12月生,安徽省舒城县人,博士,1989年本科毕业于安徽科技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现为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陈献忠,男,安徽界首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2002年毕业于该院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后考取江南大学发酵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硕士毕业后直接推荐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著名的发酵工程和工业微生物学专家诸葛健教授。目前主要参与执行国家“十一·五 ”863探索性课题:新型重组工业酿酒酵母的构建及其高强度和高密度酒精发酵的研究。以第二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或录用研究论文8篇,曾获优秀三好学生称号以及嘉吉社会奖学金、综合奖学金等。

陈文青,男,安徽南陵人,博士,1999年毕业于该院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4年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200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师从国内著名的微生物学家邓子新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攻读博士 学位,现工作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许华,男,汉族,1965年10月生,安徽肥东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业教育专业毕业。现任长丰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刘立明,江南大学教授,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君梁,男,汉族,安徽省望江县人,现为广西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52]

徐龙,男,汉族,1982年7月出生,安徽省望江县人,硕士,现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安徽科技学院,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南昌大学,获硕士学位。[53]

学校荣誉

2020年6月,被授予“第十二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

2021年12月,安徽科技学院(凤阳花鼓)入选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54]

获得排名

2022年2月,入选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55]

2022年4月,软科2022中国大学排名发布,安徽科技学院以总分125.6位列第343名。[6]

2022年5月,学院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