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学院(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

由网友(一匹有顔色dê狼)分享简介:皖西教院(简称皖院,West Anhui University)座落于安徽省6安市,是经教诲部核准创造的省属综合性私办原科低校,是安徽省处所使用型低程度大教立项设置装备摆设单元、人力资材以及社会保险部“国度级博野办事基地”、安徽省专士后科研事情站设站单元。[一]现任党委书忘袁维海、院少黄友钝。[二]校训为“厚德尚能、专教立异”。...

皖西学院(简称皖院,West 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安徽省六安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综合性公办本科高校,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1]现任党委书记袁维海、院长黄友锐[2]校训为“厚德尚能、博学创新”。[3]

骄傲 安徽这16所大学成功入选 有你的母校吗

根据2015年核准的学校章程显示,学校共有月亮岛、东城两个校区[3]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1765亩,总建筑面积49.4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66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省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专业8个;在职教职工近1400人。[1]

学校是2000年3月由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和六安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而成。其中,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8年;六安师范学校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朱蕴山先生于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1999年并入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创办于1985年。[3]

截至2022年,皖西学院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402名[4];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第343名[5]

中文名

皖西学院

外文名

West Anhui University

旧称

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

创办时间

1918年

校址

安徽省六安市云露桥西月亮岛

学校类型

综合

学校主页

http://www.wxc.edu.cn/

占地

1581亩(2015年)

全国综合排名

402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6]

党委书记

袁维海

校训

厚德尚能、博学创新

简称

皖院

主要院系

机电学院、建工学院、信工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属地区

安徽省六安市

类别

公立大学

属性

安徽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

学校代码

10376

本科招生电话

0564-3305015、0564-3305004

现任校长

黄友锐

历史发展

  • 六安师范学校

1918年,沈子修、桂月峰、朱蕴山等在六安开办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六安三农”,校址初在原赓飏书院,后迁县城北外,即后来的六安师范。

1935年,因大刀会进城,六安三农停课,翌年恢复,改称省立第三职业学校,至1940年停办。

1949年初,为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后备力量,在六安中学设师范班。1951年,六安中学师范班单设,即六安师范。六安师范原为省重点师范,直属地区。“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六安县。1974年,六安师范被改为师范班并入第四中学,1975年恢复。1983年恢复为省重点学校,仍由地区管理。

  • 六安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8月在原六安师范基础上创办六安师专,校址设在六安市淠河西岸桃花坞,分中文、数学两科,学制二年,招生200人,由皖西著名教育家韦上伊先生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抽调了李家训、何荣廷、江龙、胡天人、方家方等一批优秀教师任教。

1961年发展为中文、数学、物理、生化四科,招生144人。

1962年,安庆、淮南两师专的中文科和数学科学生112人并入,在校专科生和进修生达419人。

1963年在校专科生260人,全部毕业。同年9月,该校改为六安中学教师进修学校。

1970年至1975年先后改为六安地区师资训练班、皖西师范。

1977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制度,该校改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六安教学点,招收四年制本科生214人。

1979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建制,设中文、数学、物理三个系和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五个科,在校学生623人,教师92人。

  • 皖西联合大学

皖西联合大学于1985年秋季创办,位于六安市东七里站,设会计统计、工业民用建筑、淡水养殖等三个专业。

合并建校

2000年3月21日,教育部发文同意在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六安师范学校合并基础上建立皖西学院。

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12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硕士学位授权规划立项建设单位和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进入安徽省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

2013年4月,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7]

2014年学校成功获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

办学条件

截至2015年3月,该校设有皖西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皖西学院体育学院、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皖西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皖西学院艺术学院、皖西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皖西学院政法学院、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教学单位[8]

材料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源与照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化学、物理学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资产评估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动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

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英语(翻译方向)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

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方向)

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师范类)、音乐学(师范类)、播音与主持

金融与数学学院:经济与金融、金融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政法学院: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地理科学、旅游管理、环境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9][10][11][12][13][14][15]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313人,专任教师1045人,副高以上350人(其中正高88人),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972人,获批省市级高层次人才称号39人次。[1]

教学建设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新闻学、财务管理、制药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省级特色专业: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法学

省级精品课程:原子物理学、生物化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抽象代数、民间文学、经济地理学、食物的营养与保健价值、中国古代文学、电路分析及实验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动物科学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植物生物工程技术实践实训教育基地

安徽省“振兴计划”—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源与照明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化学化工实验室[16][17][18][19][20][21][22][23]

学术研究

截至2013年,该校建有科技创新平台42个,其中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实验室获批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廉政文化研究中心为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

省级研究中心: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霍山石斛研究院、安徽省植物生物技术实训示范中心、校企共建安徽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浩农元亨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

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精细化工六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改性应用技术中心、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太阳能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电一体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密成型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电网装备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安市盐肤木研发工程中心、六安市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六安市蛋白质分离与纯化研究中心、六安市油用牡丹研发工程中心、中药与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养殖与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工程技术中心等

研究所(中心):皖西文化研究所、寿县楚文化研究中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所等[12][15][24]

建设成果

2005年至2015年,该校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700多篇左右,其中被各大检索系统收录340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60余部,编写教材近百部。获得厅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59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235项。学术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厅级以上奖励52项。30项成果通过了省科技厅、林业厅科技成果鉴定。共获专利14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9项。[7]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皖西学院图书馆拥有各类图书资料153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约105.9万册,电子图书47.5万余册。拥有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Springer、EBSCO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22种,订有中外文纸质期刊1113种,报纸104种[25]

  • 学术刊物

《皖西学院学报》是由皖西学院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为安徽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文化传统

  • 校徽

校徽图案以“山”字为主图案,即表示学院地处绵延千里的大别山,又表明我院是皖西革命老区(“山”字又是“皖西”两字汉语拼音首个字母的变形)唯一一所区域性本科高校;“山”字经分段后形成三个“人”字,寓意学院“以人为本”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深刻的导向、积聚与策示意义;“山”字展开构成的森林上空,缀以云朵和花朵的抽象形状,并以正圆环绕菱形构成五角星图案,表示身为“红色故乡、将军摇篮”的皖西学院人继承大别山革命传统和精神,弘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校园“映山红”精神,努力实现对“厚德尚能、博学创新”校训宗旨的和谐完美追求。

图案下方的1918字样,表明该校始于具有“皖西革命摇篮”之称的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的悠久办学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人文脉络根基。中英文校名和图案的绿色背景及蕴涵的整体系统构思,既表示作为新升本院校的该校本固根深、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同时又喻示该校“立足皖西、服务安徽、面向全国、胸怀世界”的发展定位[26]

  • 校训

厚德尚能·博学创新

“厚德”放在首位,是要求该校教职工既要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顺应时代潮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朝着以德治院的方向努力。

“尚能”,是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博学”是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需要,要求全院师生与时代发展同步,具备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在实践中按照规律办事,格物致知、明理究难、科学严谨,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推动者和构建者。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学校永葆生机和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27]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袁维海
党委副书记、院长黄友锐
党委副书记卢义忠
党委委员、副校长孔敏、陈乃富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黄志传

资料来源:2022年5月皖西学院官网[2]

荣誉记录

2022年4月,皖西学院以总分114.4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402位。[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