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南京古称)

由网友(相思憶)分享简介:修康是东晋、南晨宋、全、梁、陈5代京师的名称,6晨期间中国的经济、文明、政事、军事中间。6晨期间的修康乡是世界上第1小我私家嘴跨越百万的都会。以修康为代表的南晨文明,取东方的古罗马被称为人类古典文化的两大中间,正在人类汗青上孕育发生了极为深遥的作用。西晋躲愍帝司马邺讳更修邺名为修康。东晋南晨担当了修康的名称,并正在此定都,故乡正在今...

建康是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京师的名称,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西方的古罗马被称为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晋避愍帝司马邺讳更建邺名为建康。东晋南朝继承了建康的名称,并在此建都,故城在今天的南京市。南宋建炎三年(1129)改江宁府为建康府。元朝,建康府先后改称建康路、集庆路。

中文名

建康

朝 代

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

相 关

西方的古罗马

外文名

Jian Kang

代表文化

南朝文化

别 名

建业

史书记载

徐州车牌照为啥是苏C 江苏各市车牌后竟然藏着惊人的秘密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使江东,对孙权说:“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孙吴建国,遂以为都。城周二十余里。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临后湖(玄武湖),处天然屏障之内。东晋南朝沿以为都,分置建康、秣陵二县,城区范围扩为东西南北各四十里。中心为宫城(台城)。北面白石垒(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头城,西南冶城、西州城,东南东府城,南面丹阳郡城,都屯有重兵。地居形胜,守卫坚固,遂为六朝政治中心。

《隋书·地理志》称:“(建康)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等)于二京(长安、洛阳)。”秦淮河上流方山置埭,有破冈渎东接江南运河,以通吴会。秦淮两岸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廛肆星罗棋布。著名手工业产品有“百炼钢”、“罗纹锦”等多种。商业廛肆有百货俱全的“大市”,还有纱、谷、盐、花、草和牛马等专门小市。码头经常停泊数以万计的中外商船。手工业、商业非常发达,物资充足,交通便利,建康又成为六朝经济中心。建康还是六朝文化中心。东晋时期,达官贵族云集于此,谈玄论道。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开“西邸”,广延名士高僧,研讨文化异同。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沈约的《四声》(已佚)、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范缜的《神灭论》等名著,也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繁华时的建康,人口达二十八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梁末侯景之乱,城市遭到破坏,人口大量散亡,始呈萧条景象。陈时又加修葺。开皇九年(589),隋灭陈,除石头城(作为新置蒋州治所)外,把建康所有宫苑城池夷为平地。南宋和元代也曾用过建康的名称。

辛弃疾曾有一首词的题目就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与上文意思相同。

南朝文化

六朝时期的文学与清谈、绘画与书法、陵墓石刻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与同时期的西方古罗马文化同样被认为是人类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

孙吴时期,佛教已传到建业。南朝建康寺院达到五百余座,僧尼十余万人。寺院建筑金碧辉煌,壁画光彩夺目,雕塑精美生动。佛教文化在此得到长足的发展。

宋元文化

两宋时期,建康的城市面貌大体上承袭南唐基础。南宋时由于金兵压迫,人口南迁,建康城作为江南重镇,人口增长迅速,城市有所发展,尤以南宋末期马光祖任知府期间,对整座城市进行了较为细致和全面的建设。

历史沿革

东晋定都建业,改称建康。为在政治上立足,表明自己是正统王朝西晋的继续,东晋在都城建设上按魏晋洛阳模式改造建康。把宫城东移,南对吴时的御街,又把御街南延,跨过秦淮河上的朱雀航浮桥,直抵南面祭天的南郊,形成正对宫城正门、正殿的全城南北轴线。御街左右建官署,南端临秦淮河左右分建太庙、太社。经此改建,建康城内形成宫室在北,宫前有南北主街、左右建官署、外侧建居里的格局,城门也增为十二个,并沿用洛阳旧名,基本上符合洛阳模式。建康南迁人口甚多,加上本地士族,遂不得不在城东沿青溪外侧开辟新的居住区。建康有长江和诸水网航运之便,舟船经秦淮河可以东西两方面抵达建康诸市,沿河及水网遂出现一些聚落。为保卫建康,在其四周又建了若干小城镇军垒;为安置南迁士民,又建了一些侨寄郡县。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立宋,史称刘宋。从此进入南朝,齐梁代兴,经济更为繁荣。这些环建康的城镇聚落,如石头城、东府、西州、冶城、越城、白下、新林、丹阳郡、南琅琊郡等,它们的周围也陆续发展出居民区和商业区,并逐渐连成一片。史载在梁朝全盛期,建康已发展为人兴物阜的大城市,它西起石头城,东至倪塘,北过紫金山,南至雨花台,东西南北各四十里的巨大区域,人口约二百万。建康未建外郭,只以篱为外界,设有五十六个篱门,可见其地域之广,是当时中国最巨大、最繁荣的城市。[1]

唐代,建康故地受到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重又发展起来。唐初置江宁郡,后置升州。五代时杨吴改为金陵府,并修筑规模空前的金陵城。唐朝灭亡后,五代时的中国,诸雄相争,战乱不断。南唐建都金陵,改称江宁府,并扩建了城邑,偏安江南。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兴隆,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都开一代之风。南唐皇帝李璟、李煜都是著名的词人。“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都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北宋灭南唐后,重置升州,后又改为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改建康府,为江南东路首府,并设行宫。元朝时改为集庆路,是当时东南纺织业的中心。宋元时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规模,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而闻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在这里。南宋,名将岳飞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宋高宗三次驻跸建康府,时间长达一年半。元代(当时称为集庆路),在城内设有东、西织染局,组织丝织品大量生产,专业工匠有6000多户。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为京师,当年明军攻入元大都,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京城,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师总人口约70万人,其中居民约47万人、卫戍部队20万人,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保留至今的南京城墙、明孝陵等建筑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建文帝帝位,1421年迁都顺天府,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设南京六部等机构。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建立南明。1645年清军攻陷南京,降为江宁府,但民间仍习称为南京。

清初,江宁为江南省省府。康熙六年将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直到清末,江宁是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驻地,同时在江宁设立江宁布政使,管辖江宁府和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和海门厅,管辖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在1780年以前也曾长期驻扎在江宁。江宁城东明故宫旧址驻扎有八旗军队,设江宁将军管辖。清廷在江宁设立规模庞大的江宁织造厂,生产供应皇家需求的丝织品,因此在经济方面江宁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