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

由网友(把我的心都给你ァo)分享简介:南京都市圈(Nanjing Metropolitan Circle)因此南京为中间的经济区域戴,位于少江中下流沿江都会地戴焦点地域,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第1个跨省共修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连南交北、启东承西,地舆位置特殊,都会类型富厚,是少3角动员中西部地域成长的沉要传导区域[一],正在中国少江经济戴成长战术中具备沉要...

南京都市圈(Nanjing Metropolitan Circle)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第一个跨省共建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1],在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城市面积6587.0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42.34万人,民族:全市56个族别齐全。人口最多的民族为汉族(2022年)。[2]

一本大学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共计16所高校。

2000年7月,江苏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南京都市圈”。2002年3月,苏皖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6城市计委负责人汇集江城芜湖,就启动共建“南京都市圈”展开具体的规划研究。“南京都市圈”实现的将是一个开放型的城市一体化进程,这在中国尚为首次尝试,也是国内唯一的跨省都市圈。2003年1月15日,江苏省政府批准了《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布[3],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4]

景区:夫子庙新街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等。[5]

中文名

南京都市圈

外文名

Nanjing Metropolitan Circle

行政区类别

都市圈、跨省城市群

下辖地区

8地级市

著名景点

中山陵、夫子庙、金山、瘦西湖、周恩来故里、采石矶、琅琊山等

机场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7]、淮安涟水机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等

火车站

南京站、扬州站、淮安站、镇江站、马鞍山站、滁州站、芜湖站等

车牌代码

苏A、苏K、苏H、苏L、皖E、皖M、皖B、皖P

又称

南京一小时都市圈[8]

面积

64600 km²

人口数量

3674.7万人(2017年)

国家/地区

华东地区

主要民族

汉族

地理位置

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6]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北端和温带季风气候南端

方言

南京官话、吴语、江淮官话

生产总值

32730.7亿元(2017年)

范围定义

无标题

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

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苏皖两省,在吸收部分江苏城市外,又纳入部分安徽城市,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城镇发展。

产生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和皖江城市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都市圈城镇的快速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重组进程明显加快,南京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和一体化发展诉求日趋强烈。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中国大都市圈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出:南京可以联合安徽几个城市和扬州、镇江、淮安共同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大都市圈。报告认为,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这里距上海有一定距离,又与安徽的经济往来密切,从人口、地理位置和经济总量等方面都具备形成大都市的条件。[9]

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在产业分工、城市功能、技术水平、市场化建设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层面上显现出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迫切愿望,同城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南京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和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其科教和人才资源丰富,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优势明显。但南京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价格较高,导致传统产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以都市型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则导致农副产品自给率低,而周边城市的要素成本较低,在土地供给、劳动力价格、农业经济、生态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与南京具有较强的互补性。[10]

发展历史

198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即建议南京组织跨省经济圈试点[11];同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南京经济区的成立为日后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000年7月,江苏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以省会南京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体——“南京都市圈”。

2001年3月21日,在江苏省计委的召集下,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和和安徽省的芜湖、马鞍山、滁州6个城市计委负责人首度就“南京都市圈”建立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6城市达成共识:“南京都市圈”范围锁定在南京南边100公里左右,即1小时车程以内,以南京为核心城市,其余5城市为“中间传导”,并确定了今后以政府引导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圈内资源共享,提高整体竞争力”的目标。此后,6城市频繁商讨的议题包括:如何消除政策障碍、行政及市场壁垒、如何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开放市场、科技人才流动、产业密切合作以及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共建等等。

2002年3月,苏皖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6城市计委负责人汇集江城芜湖,就启动共建“南京都市圈”展开具体的规划研究。“南京都市圈”实现的将是一个开放型的城市一体化进程,这在中国尚为首次尝试,也是国内唯一的跨省都市圈。

2003年1月15日,江苏省政府批准了《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

2004年,中国·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首次由南京都市圈6城市(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联办。在1300多亿元的项目总投资中,给其他5个市带来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了700亿元。[12]

2005年,中国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除主办城市南京外,周边的江苏镇江、淮安以及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淮南等七个城市参与联办,形成“一加七”模式,共同发布了总投资额达人民币一千五百多亿元的三百六十八个重点招商项目,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客商前来洽谈,也初显了南京都市圈经济联动的活力。

2006年底,南京都市圈八市经济总量超过73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平台。[13]

2007年4月28日下午,在南京都市圈市长论坛上签署了《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动纲领》,明确都市圈发展目标是区域经济联合体,确定了在交通、物流、金融、市场、产业、公共服务等九个方面的合作重点。[13]

2007年12月8日,第五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在扬州举行,江苏副省长参加会议并讲话。[14]

2008年4月29日,南京都市圈交通发展论坛上,南京、巢湖、马鞍山、滁州、芜湖、扬州、镇江、淮安8市的交通局签署框架协议,“十一五”期间将对8个市之间所有的公路收费站进行“精简”式整合,市域内公路收费站全部外移,而跨区域同一公路原则上将只设一个收费站。[15]

2008年11月28日,第六届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在滁州市举行。苏、皖两省专家、学者及滁州、南京、扬州、镇江、芜湖、马鞍山、巢湖等都市圈城市的政府官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合作分工、共建共享、创新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6]

2010年4月29日,来自南京都市圈八市的市长会聚南京举行第四届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会上启动了“南京都市圈农副产品信息交换平台”,并签署了5项合作协议。[17]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颁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编制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18]

2010年11月28日,“2010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财经大学、安徽省社科院和江苏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江苏省政府何权副省长、南京都市圈各城市政府负责人、苏皖两省发展改革系统负责人以及国家宏观院和苏皖两地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论坛围绕“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经济区互动发展研究”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19]

2011年4月26日下午,由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巢湖等八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在南京紫金山庄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市长峰会是“2011中国·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的重大专场活动之一。会议以“加强规划衔接,共绘发展蓝图”为主题,旨在开启编制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使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及江苏、安徽两省发改委领导,南京市常务副市长沈健,副市长陈刚,市政府秘书长魏克,都市圈各市市长,及各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2011年7月,第五届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建设论坛在南京召开,会上8市签署南京宣言: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南京为中心、内接都市圈7城市、外连全国各中心城市的现代化轨道交通网和以禄口国际机场为中心,服务都市圈区域,通往全国、亚太和欧美的现代化航空运输网。[20]

2012年4月26日,第六届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在南京金陵会议中心举办,峰会上市长们签署了《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合作协议》,并且宣布该规划将于2012年5月底前完成初稿,争取年底前上报国务院。

2013年8月3日,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暨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此次名为“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暨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来自苏皖八市的党政一把手均出席。这是都市圈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大会,会上确立的一系列合作新机制南京都市圈推上了新起点,会上宣城正式成为南京都市圈新成员。[21]

2014年5月11日,南京都市圈第二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来自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和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的党政主要领导参加会议。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黄进发同志作为特邀代表参会并致辞。会议总结回顾了第一届南京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以来的工作,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审议通过了《南京都市圈近两年工作推进纲要》。会上,还专题介绍了南京承办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筹备情况,8市市长签署了《南京都市圈八市共襄“青奥”备忘录》。

2015年3月,南京市委办公厅和南京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健全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2018年12月21日,南京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南京都市圈八市及常州市(特邀)、溧阳市(特邀)党政主要领导、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江苏省发改委领导及八市发改、经信、科技、交通、规划、卫计、商务、环保、旅游、教育、文化、地铁、宁镇扬三市住房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蓝绍敏主持会议。经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已初步同意将溧阳吸纳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地区。[22]

2019年5月30日,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协商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召开,共同签署了建立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会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协议的签署和共同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协商联席会议机制正式建立。[23]

2019年6月19日,蚌埠市发改委主任陶广生、副主任杨祖彬一行赴南京发改委对接蚌埠市整体加入南京都市圈有关事项,南京市发改委许明主任、蒯旭光副主任参加座谈交流。[24]

2019年6月,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排名,南京都市圈排名中国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四大都市圈。[25]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支持南京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26]

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布[3],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都市圈规划[4]

行政区划

市辖区县级市
南京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建邺区、雨花台区、浦口区、六合区、栖霞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
镇江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
扬州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仪征市、高邮市宝应县
淮安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
马鞍山博望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含山县、和县
滁州南谯区、琅琊区天长市、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
芜湖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湾沚区、繁昌区无为市南陵县
宣城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市郎溪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
常州金坛区溧阳市
总计33市辖区11个县级市16个县

人口

2011年末户籍总人口为2978.4万人,约占两省总人口的 20.4%。2014年底,常住人口3337.58万人。

南京都市圈是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56个民族齐全,截至2013年底,共有少数民族约23万人。

经济

南京都市圈是国家五大都市圈之一,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二。

2011年,都市圈八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最高的增幅超过16.0%,最低增幅为12.0%,远高于全国9.2%的增幅水平。8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29.13亿元,占苏皖两省总和的25.8 %。从人均GDP水平看,其中7万元以上的城市有南京、镇江、马鞍山;在5至6万元之间的城市有扬州、芜湖;人均GDP在2至4万元之间的是淮安、滁州、宣城。

2011年,南京都市圈7城市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6.2:52.2:41.6。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绝大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退一进三”。

2011年,7城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3337.79亿元,各城市均比上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6个城市增幅高于全国24.8%的平均水平,其中4个城市增幅超过30%。从财政收入的绝对值看,最高的城市超过千亿元,2个城市超500亿元,其余城市也均在百亿元以上。2011年,7城市共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44.48亿元,6个城市增长20%以上,其中2个城市增幅超过40%,有5家城市的增幅高于所在省份的平均增幅。

2011年南京都市圈7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7000元以上,其中有6个城市超过20000元,最高的城市超过了32000元。7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的增幅均在13.7%以上,其中3个城市增幅在15%以上。7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高于13000元,超过15000元的有4个城市,最高的城市超过20000元。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城市有3个,3个城市在8000至9000元之间,1个城市在7000至8000元之间。7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在17.7-19.5%之间。7城市农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均高于4800元,其中2个城市超过9000元,最高的城市已近万元。

2014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为23986.51亿元,其中南京8820.75亿元(全国第11位),扬州3697.89亿元(全国第43位),镇江3252.38亿元(全国第53位),淮安2455.39亿元(全国第78位),芜湖2307.9亿元(全国第81位),马鞍山1357.4亿元[27],滁州1184.8亿元,宣城910亿元。

第二产业

南京都市圈城市充分利用江苏沿海经济带的港口资源以及长三角较为发达的产业资本,逐渐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工业聚集带。

2011年,7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431.6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3%。2011年,7城市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988.17 亿元,有5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在15 %以上,绝大多数城市增幅高于所在省份和全国的平均增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2449.3亿元,大部分城市增幅在25%以上。

2011年,都市圈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在20%以上。从投资规模看,投资额在400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1个,在1000至1500亿元之间的城市有4个,在500至1000亿元之间的城市有2个。7城市共完成工业投资5720.21亿元,大多城市增幅超过25%;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25.4亿元,增幅在16%-29.2%之间。

第三产业

2011年末,7城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4145.6亿元,比年初增长1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884.4亿元,比年初增长10.2%。2011年末7城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累计余额18353.89亿元,比年初增长9.9%。

2011年,7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16.07 亿美元,有6个城市比上年实现两位数增长,6个城市增幅高于全国9.7%的平均水平,其中,增幅在30%以上的城市有4个。

2011年,7城市的外贸出口均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共实现出口总额500.23亿美元。有5家城市的增幅高于所在省份的平均增幅, 大多城市增幅高于全国20.3%的平均水平。其中,增幅在50%以上的城市有1个,增幅在20%至30%之间的城市有4个,另有2个城市增幅在16%至20%之间。

2011年都市圈城市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23.83亿元,增幅在17.6%-18.8%之间,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1.7个百分点。2011年,7城市共完成进出口总额897.19亿美元,有6家城市的增幅高于所在省份的平均增幅,高于全国增幅0.6-23.6个百分点。其中进出口总额在500亿美元以上的城市有1个,超100亿美元之间的城市有2个。增幅最低的在23.0%以上,最高的为46.1%。

交通运输

2011年末,7城市境内公路里程共66219.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35.84公里,约占江苏、安徽两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的25%。7城市拥有民用汽车211.02万辆,占两省总和的21.6%;拥有私人汽车163.82万多辆,占两省总和的35.2%。

2012年,南京与都市圈各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通,快速干线公路覆盖所有县级城市,以沿江通道作为主通道,以沪宁合、淮宁宣、滁宁杭、淮扬镇、巢马溧、宁盐高速公路作为辅通道,构成“一主五辅”的综合交通骨架。具体规划为,2012年前,建成江六、南京绕越、溧马、芜太等高速公路,全面完成宁镇、宁滁、宁杭、宁宣、浦泗、淮江等干线公路改造,“十二五”开工建设宁巢、宁宣高速。

截至2017年底,南京长江四桥、南京扬子江隧道、溧芜高速公路、溧马高速公路、江六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已陆续建成通车,都市圈高速公路骨干网络正在加快形成。122省道宁句公路、104国道江宁段、江北段、宁滁快速通道、扬滁公路南京段等城际高等级公路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铁路

南京都市圈铁路客运专线系统形成“一环十射三纵三横”的网络格局;普速铁路系统形成“一环八射一纵两横”的网络格局;快速轨道形成以南京为核心的“八条射线”网络格局。规划都市圈高速公路形成“两环十三射五纵六横”的网络格局,普通干线公路形成“一环十七射十横十纵”的骨架网络格局。

城市主要火车站规划火车站
南京南京站、南京南站、南京东站、江宁站、溧水站、仙林站、六合站、林场站、中华门站南京北站、禄口机场站
镇江镇江站、镇江东站、镇江南站、镇江西站、丹阳站、丹阳北站、句容西站大港站、衡山站
扬州扬州站、扬州东站、仪征站、江都站扬州东站、宝应站、高邮高铁站、高邮界首站
淮安淮安站、袁集站、淮安东站、淮安南站新淮安东站
滁州滁州南站、滁州北站、全椒站、明光站、定远站、凤阳站
马鞍山马鞍山站、马鞍山东站、当涂站新马鞍山站
芜湖芜湖站、弋江站、芜湖东站、南陵站、繁昌西站、湾沚南站、芜湖北站、无为站新芜湖站
宣城宣城站、泾县站、绩溪北站新宣城站
溧阳溧阳站
都市圈铁道线路
分类铁道线路
普速铁路京沪铁路宁芜铁路宁启铁路
新长铁路宁西铁路
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宁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
宁杭高速铁路宁安城际铁路宁安城际铁路货线
沿江城际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宁淮城际铁路

航运

南京都市圈水运资源丰富,是港口口岸资源丰富的地区。南京都市圈范围内港口码头数量众多,其中南京港、镇江港被列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芜湖港、马鞍山港被列为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南京都市圈构建以长江航道为主体,以高等级内河航道为骨干,其他航道为补充的通江达海的内河干线航道网络,主要承担都市圈大宗散货、集装箱和进出口物资运输,形成“六纵七横”的航道网布局。2012年南京都市圈港口完成吞吐量近6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近350万标箱。

南京都市圈主要港口
港口简介图片
南京港南京港是亚洲第一大内河港口,也是长江流域水陆联运和江海中转的枢纽港,经济地位突出,交通条件优越,处于铁路、公路、管道、航空和水运的交会点。南京港早在三国时就成为军港和商港,自元代起是南粮北运起运港口之一,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基地港。今天的南京港已成为我国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江海型港口。南京港立足华东地区和长江流域、面向世界,成为现代化、多功能的江海型主枢纽港;并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协同发展,成为中国国家长江航运中心和国家现代物流中心。

镇江港镇江港位于长江三角洲暨江苏省中部的镇江市,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十字交汇处。上距南京87公里,下距长江入海口 279公里。镇江港是我国的主要港口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贸易口岸之一,港口分为高资港区、龙门港区、镇江港区、谏壁港区、大港港区、高桥港区、扬中港区。镇江港主要为镇江市、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服务,为镇江市沿江经济带的开发服务,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宗原材料和外贸物资中转运输服务。

扬州港扬州港建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北岸交汇处,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目前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港口。扬州港口建设已初具规模,全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 39个,其中万吨级码头泊位13个,千吨级码头泊位17个,形成了以六圩港区为龙头,仪征港区、江都港区为两翼的港口群,直接经济腹地辖三市、三区、一县,间接腹地辐射苏、鲁、皖、川、鄂、赣、沪等省市,通达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扬州港占地480亩,占用岸线1.8公里,现有码头泊位8个,其中万吨级泊位3个,客运泊位1个,拥有库场 20余万平方米,装卸运输设备100多台(辆),最大起重能力60吨。

淮安港淮安港处于江苏省“四沿战略”中的沿江、沿海、沿东陇海三个产业带的中心位置,短短的5年,淮安港迅速崛起,首拓苏北运河集装箱运输业务,显示出不凡的气魄,淮安港将在“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发挥重要作用。优越的水运资源为淮安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淮安港已形成拥有7个港区(包括金湖港区、盱眙港区、洪泽港区、涟水港区)、545个码头泊位、码头总长度1.99万米、最大靠泊能力2000吨、货物吞吐量3606万吨的港口群,在能源、建材等大宗物资运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鞍山港马鞍山港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马鞍山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良好的港口条件,沿江近海,集疏运便利、承东启西、经济腹地广阔,是安徽的东大门,皖江的第一站。马鞍山港是一个以服务于钢铁、电力工业为主,并为马鞍山市及皖东、皖中地区内外物资运输服务的多功能综合港口,是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对完善和拓展城市功能,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对上海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港区陆域面积168万平方米,水域面积2044万平方米。 马鞍山港包括马鞍山和采石两个港区。

芜湖港芜湖港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结合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长江中路港一路16号,邮编241006。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煤炭能源输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现有码头55座,库场面积60多万平方米,拥有各类装卸设备 200台(套)。芜湖港现已和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往来,主营货物装卸、仓储、中转服务、多式联运、集装箱装卸运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实业投资。

滁州港滁州港是安徽省八大区域性重要港口之一,地处江淮要冲、长江三角洲边缘,属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衔接部,建港条件较好,货源充足。近年来,已成为滁州市乃至皖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平台。但其泊位等级和专业化程度偏低,港口布局分散,岸线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港口陆域狭窄,配套设施不完善,港口建设无序发展等存在问题。

航空

南京都市圈现拥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F)、扬州泰州国际机场(4C)、淮安涟水机场(4C)三座民用机场,此外芜湖宣州机场(4C)已于2015年10月开建。其中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淮安涟水机场均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

南京主城到禄口机场的地铁南京地铁S1号线已于2014年7月1月开通运营。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建设分城圈、郊圈、核心圈、紧密圈及以远四个层次来建设。城圈即主城,规划中有15条地铁线;郊圈指都市发展区半径30km,主要是地铁的延线及江北、江西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的交融区域,具有战略性的江宁、仙林内部地铁;核心圈指的即是宁镇扬马滁等半径在100公里左右的,有宁高线、宁句线、宁仪线、宁扬线、宁马线、宁滁线、宁和线;紧密圈及以远指半径为200公里左右的,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宁常城际、宁杭城际、宁安城际、宁合客运、宁淮城际、宁通城际。待这些城际铁路建成后,南京到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巢湖、宣城、芜湖、合肥的时间将分别缩短至19分钟、30分钟、60分钟、16分钟、19分钟、48分钟、25分钟、30分钟、47分钟。[28]

过江通道

建成在建
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9月通车)五峰山长江大桥(预计2020年建成)
芜湖长江大桥(2000年9月30日通车)龙潭过江通道(预计2022年建成)
南京八卦洲长江大桥(2001年3月26日通车)仙新路过江通道(预计2022年建成)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2005年4月30日通车)和燕路过江通道(预计2022年建成)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2005年10月7日通车)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预计2024年建成)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2011年1月11日通车)南京地铁4号线长江隧道(预计2024年建成)
南京应天大街长江隧道(2010年5月28日通车)
南京栖霞山长江大桥(2012年12月24日通车)
马鞍山长江大桥(2013年12月31日通车)
南京地铁10号线长江隧道(2014年7月1日运营启用)
南京地铁3号线长江隧道(2015年4月1日运营启用)
南京定淮门长江隧道(2016年1月1日通车)
芜湖长江公路二桥(2017年12月30日通车)
芜湖长江三桥(2020年6月28日通车)
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2020年12月24日通车)

社会事业

南京都市圈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科教文化基地之一,优质教育资源丰富。2011年末,7城市共拥有普通高等院校93所,占江苏、安徽两省高校总数的四成;7城市高校在校学生(含研究生)128.69万人,占两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5.0%;2011年,7城市高校共向社会输送了36.69万名高校毕业生,占当年两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47.2%。

南京都市圈本科院校(截至2014年)

城市

本科院校列表
南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江苏警官学院
三江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传媒学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镇江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
扬州扬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淮安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
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滁州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
宣城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溧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溧阳校区

科学技术

2011年,江苏大学“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芜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奇瑞公司成为首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荣获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精诚铜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华骐环保等5家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马钢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企业。

医疗卫生

2011年末,7城市共拥有医院、卫生院1147多家,医院、卫生院床位11.03万张,床位数占江苏、安徽两省医院、卫生院床位总数的24.2%;7城市共拥有医生(职业医师和助理医师)5.13万人,占两省医生总数的2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都市圈医疗机构部分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已实现有条件互认。

通讯传媒

2011年末,7城市共拥有本地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874.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715.5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579.55万户,2011年7城市共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3.1亿元,完成电信业务收入225.9亿元。

社会保障

南京城镇社会保险五大险种累计参保人数约1200万人次,其中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9%。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标准普遍提高。镇江市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增至1140元/月、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调增至1572元/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标准分别调增至405元/月和314元/月。扬州城镇零就业家庭连续52个月保持动态清零,邗江、广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芜湖市属四县全部纳入国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和纳入了新农保政策试点。淮安1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管理率100 %。马鞍山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现即征即保。滁州2011年送温暖工程筹集资金近2000万元,县级以下春蕾工程救济失学女童1537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镇江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突破百万平方米,新增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3000多套,筹建廉租住房2.3万平方米。

历史文化

金陵文化(南京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为中心。东晋至南朝的300年不仅使得长江流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也在中原主流文化与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金陵文化,其显性特征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可谓独树一帜。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而这三大块历史文化又可统属于“都城文化”。但是主流的都城文化并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极一时的秦淮文化,不仅反映了红粉文化、市井风情,而且还包含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淮扬文化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维扬地区河多水多,船多桥多,呈现出古、文、水、绿、秀的地域风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相结合的显性特征。淮扬文化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有:龙虬庄遗址、九里—千墩汉墓群、瓜洲古渡、文昌阁、御码头、隋炀帝陵、大明寺等;扬剧、木偶戏、扬州弦词、扬州清曲、扬州漆器、扬州玉器等为世人所熟知。

镇江文化(京口文化)地处金陵文化、吴文化和维扬文化的接合部,融汇吴文化和中原文化,可以概括为“多元积淀型”,具有兼容并包、多元多样的特点。

淮安文化地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接合部和中国南北文化的接合部。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京杭大运河贯穿淮安,兼有南北文化特点的运河文化也随之而生。

马鞍山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水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

滁州吴风楚韵,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

芜湖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近代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芜湖的地域文化重要内涵包括徽商文化、宗教文化和茶文化。

宣城是徽文化的核心区,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主要的特征有以绩溪徽菜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敬亭山为标志的宣城诗歌文化;以宣纸宣笔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查济、江村为代表的宣城古建筑文化;以开元寺、广教寺为代表的宣城佛教文化;以敬亭绿雪为代表的宣城茶文化;以宣酒为代表的宣城酒文化。[29]

风景名胜

南京都市圈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放的“南京都市圈旅游一卡通”、“南京都市圈旅游消费一本通”、“南京都市圈旅游交通图”和宁镇扬公园年卡互用等,加速了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的实质性进展。

2011年,7城市拥有星级饭店346家。7城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750.79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18411.49万人次,7城市共接待境外游客309.3万人次。7城市共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267.04亿元;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3.76亿美元。

建设意义

南京都市圈的建设有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总的精神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南京都市圈连接东部与中部地区、衔接长江下游与中游的区位特点,使其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都市圈中的江苏4市从地缘上讲属东部的长三角地区,安徽4市属中部地区,这种城市组成属性使得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具有东中部互动合作的典型意义。同时,作为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重要内容的产业合作与优化整合,将促进产业由东部向中部有序转移,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扩散,促进市场体系由区域中心向周边扩展,从而增强长三角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

有利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中南京、镇江、扬州、淮安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都市圈8市又同为泛长三角西部城市群——南京经济区成员。从本质上讲,南京都市圈是泛长三角地区的一个独立的城市群,同时也是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将为长三角区域合作在体制创新、机制建设、产业合作、政策衔接等诸多领域提供先行先试经验,从而为加快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有利于提升南京的区域影响力。《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南京要扩大辐射半径,提升服务功能,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再次凸显。要将南京的潜在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区域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加快南京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用大区域的观点来谋划南京的发展,从全国、长江流域、东部地区、泛长三角来审视南京的发展。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看,城市群发展与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与手段。推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就是要在长三角地区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较优城市空间布局、较合理产业分工体系、较先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对周边地区尤其是泛长三角西部地域具有辐射、服务、带动作用,在国家具有一定影响的城市群,并通过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来充分彰显南京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充分发挥南京对苏北地区的带动作用、对泛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长江上中游的传导作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中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战略定位

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承南接北”,地处中国重要的沿海和沿江发展轴线的交汇点,是东部与中枢纽地位;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金融、科教、文化、信息和航运中心,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对促进苏中地区快速崛起并融入苏南板块、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等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30]

南京都市圈历史上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南北文化的交融区域,同时也是近代文明兴起之地,集历史、近代、现代特色文化于一身,融吴楚文脉、南北文化、中西文明于一体,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征;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北翼,基础产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科教和文化中心。[31]

都市圈的战略定位为:辐射中西部的国际性重要门户;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泛长三角转型与合作发展示范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推动都市圈的经济、市场发展一体化,培育平等、互利的发展环境;针对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制定相应策略,扩大区域合作,创造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都市圈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长江为纽带、沿江城市为依托,联合培育都市圈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中心,构建国际性的沿江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以历史文化、山水城林为特色的城市带。

南京都市圈各个城市的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城市掠影
南京南京定位于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商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影视、文化创意中心;联动海陆空港及信息港,打造航运物流中心,引领宁镇扬同城化,带动南京都市圈发展。

镇江镇江发挥港口和产业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及区域性物流中心。

扬州扬州依托产业基础,推动转型升级与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相结合,建设长三角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淮安淮安依托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成为都市圈北翼带动苏北地区崛起的新兴增长极和淮河流域中心城市。

马鞍山马鞍山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龙头城市,建成都市圈的核心增长极和区域中心城市。

芜湖芜湖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商贸中心、皖江地区金融中心以及长江流域重要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滁州滁州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载体,建成都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新兴旅游宜居城市。

宣城宣城建成都市圈重要的新型加工制造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和苏浙皖边界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

参考资料来源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根据规划,到2015年,南京都市圈要基本建成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商务集聚区;初步建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成对外便捷共享、区内无缝对接的交通网络体系,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都市圈高速和快速公路网络,到2020年基本形成都市圈轨道网络;到2020年,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均衡发展,建成基本均等、统筹统建的公共服务体系;到2030年,建成对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门户地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

经济目标

近期(2002年—2005年),都市圈省内部分实现全面小康,人均GDP要达到2.4万元;远期(2006年—2020年),建成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空间集约、生态优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现代化都市圈,省内部分人均GDP要达到11.2万元。[31]

社会目标

近期:恩格尔系数38%(江苏省内3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5%(江苏省内30%),宽带网入户率35%(江苏省内45%),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人以上(江苏省内6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5‰(江苏省内小于3‰),人均期望寿命大于75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省内约3%),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大型综合医院与各类专业性医院相结合的都市圈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都市圈大型综合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专项场馆,具备举办全国运动会的能力。[31]

远期:建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会展中心、长江下游的医疗服务中心;大型体育设施达到承办相当于亚运会规模的国际性大型运动会的能力;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园区,建成国家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大型文化设施,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文化中心;传承都市圈独特文化与山水城林景观,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型都市圈。[31]

环境目标

城镇与产业发展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31]

以保护长江、京杭运河等区域供水水源,南水北调取水水源及输水廊道水质为重点,以建立都市圈整体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31]

城市化目标

“做强、做优、做美、做特”各级城市,重点“做大”核心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完善都市圈的城镇空间结构。

强化核心城市的主导地位,加快都市圈沿江城市带规划和建设的整体协调,有序培育城镇发展轴和通道地区的特色中小城市,进一步提高都市圈城市化水平,将都市圈建成国内城市化和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近期总人口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2%左右(江苏省内58%),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平方米(江苏省内2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江苏省内12平方米);远期总人口32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6%左右(江苏省内74%)。[31]

发展规划

  • 结构

形成一个核心、两个圈层的空间结构,重点发展一带一轴三通道。

一个核心:包括南京主城和以主城为核心、半径约30公里范围的城镇和潜在的城镇发展地区,即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发展区。该区域是南京城市功能重组和集聚新兴城市功能的重点区域。

两个圈层:包括核心圈层和紧密圈层。

核心圈层: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强烈辐射,城市间相互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区域。规划范围包括核心城市和距核心城市中心约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镇)和区域,包括南京市、仪征市、句容市、马鞍山市、滁州市区、来安县、全椒县。

紧密圈层:与核心城市联系密切,接受核心城市的辐射,圈层地带节点城市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且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联系的功能地域。规划范围为核心圈层外围、距核心城市中心约1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镇)和区域,包括扬州市、镇江市、芜湖市、滁州市的北部、巢湖市的北部、淮安市的南部地区。

一带一轴三通道:沿江城市带:包括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芜湖等5个设区市以及仪征、江都、当涂、和县等县(市)。城镇发展轴:北从金湖、盱眙开始,经天长、南京、溧水至高淳。三条通道:南京至句容并延伸到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地区、宜(兴)溧(阳)金(坛)丘陵山区通道,南京至滁州、明光、凤阳通道,南京至全椒、合肥通道。

  • 布局

在总体布局上,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四片”,具体而言:

一核:南京作为都市圈发展核心引擎,将发挥省会城市以及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一带:沿江综合发展带,连接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等沿江中心城市,打造沿江产业城镇集聚带。成为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延伸通道。

一区:宁镇扬同城化先行区。

四片:江南产业转型提升片(南京、芜湖、马鞍山)、江北承接转移与转型融合片(南京、芜湖、马鞍山的江北地区)、江南产业转移承接片(宣城市)、江北产业转移承接片(滁州、淮安、扬州北部地区)。

四大功能区域:优化提升区域包括南京城区、江宁区、镇江城区、丹徒区、扬中市、马鞍山市区和芜湖市区等。

重点拓展区域包括浦口区、六合区、广陵区、江都区、邗江区、仪征市、滁州市区、全椒县、来安县、天长市、淮安市区、涟水县、当涂县、和县、含山县、无为县、繁昌县、芜湖县、宣城市区、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等。

适度开发区域包括溧水区、高淳区、句容市、丹阳市、宝应县、高邮市、盱眙县、金湖县、洪泽县、南陵县、凤阳县、明光市、定远县、绩溪县、旌德县、泾县。

生态保护区域指山体、湖泊、河流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长江、大运河、洪泽湖、石臼湖、高邮湖、白马湖、邵伯湖、固城湖、老山、茅山、琅琊山及第一山等。[32]

跨界新城

临港新城:将依托岸线港口资源,共建江南龙潭――下蜀滨江新城及江北六合――仪征跨界新城。江南龙潭――下蜀滨江新城包括南京龙潭、镇江下蜀以及宝华东北部片区,重点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核心区、临港先进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新城。江北六合――仪征跨界新城包括六合的龙袍、东沟以及仪征的青山、真州,打造江北沿江现代化工贸新城。

临空新城: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核心,以禄口――柘塘――博望新城和湖熟――郭庄新城为重点。禄口――柘塘――博望新城包括禄口、横溪、铜山、柘塘、博望等,打造全国航空物流主枢纽及以临空型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为重点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同时积极培育休闲旅游、高档居住等功能。湖熟――郭庄新城包括江宁湖熟与句容郭庄,将发挥城际枢纽及邻近禄口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吸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

科学城:将推进仙林――宝华科学城建设,具体包括仙林大学城和句容宝华西部片区。

产业新城:包括南京――宣城产业新城、苏滁现代产业园、南京――淮安产业新城等。

空间组织

加强各行政区域、各景区景点的协调,结合资源特点进行旅游布局和开发,形成点、线、面结合,有利于组织都市圈旅游线路的大旅游空间布局。重点建设沿长江旅游带、沿城镇发展轴线旅游带、沿运河旅游带、环南京休闲度假旅游带,进一步密切与苏锡常都市圈环太湖地区旅游发展的联系。

沿江地区的旅游开发应突出密集的城市人文优势,发挥众多过江通道及周边地区潜在的旅游价值,保护风景旅游岸线,发挥沿江港口的旅游联动作用,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都市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将南京都市圈沿江旅游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沿城镇发展轴线旅游带的开发应结合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突出丰富的自然资源、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地方特色旅游等。促进沿城镇发展轴线生态旅游开发与沿江人文旅游开发的联动。

沿运河旅游带是江苏大运河旅游带的核心和精华,应突出沿运河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民俗风情,挖掘扬州、镇江、高邮等历史文化名城在京杭运河历史上高品位的人文胜迹,从地域上、文化上、主题上整合沿线的旅游产品,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都市圈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重要品牌。

环南京休闲度假旅游带要结合当前短距离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加快整合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以及镇江、扬州的部分地区的相关旅游资源,集中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产品。

进一步密切南京旅游圈与苏锡常都市圈旅游核心区域环太湖地区旅游发展的联系,加快建设南京至环太湖地区的旅游专用道路,增加沪宁线区域性快速通道,快速便捷地联系南京、苏锡常两大都市圈重点旅游区域。

国家战略

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布。南京都市圈规划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3]

南京创洽会重点专场活动之一第六届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上,围绕“共同的规划、共同的明天”主题,与会都市圈7市负责人共商推进都市圈融合式发展、一体化发展大计,并共同签署了《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合作协议》。在2012年5月底前,该规划将完成初稿,并送各市征求意见;2012年7月底前将组织专家评审;2012年9月底前都市圈7市政府将联合向江苏、安徽两省政府上报;2012年底前由江苏、安徽两省政府联合上报国务院。

打造南京都市圈是国务院颁布的长三角规划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届市长峰会主题的确定和内容安排,都是围绕“共建、共享、同城化”的目标,如2009年突出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一体化,2010年提出相邻地区融合发展,2011年提出发展规划对接。2012年,南京都市圈市长峰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合作编制都市圈规划,力争使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合作协议》将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定位为承接放大长三角辐射的门户枢纽、长江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国转型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的示范区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规划》根据都市圈的自然地理格局、空间开发基础及适宜性,确定“一核一带两区”的总体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指由宁镇扬组成的同城化都市核心区,是区域综合服务功能集聚中心;“一带”指沿江综合发展带,是产业城镇集聚带和区域发展引擎;“两区”指江南产业转型提升区和江北产业转移承接区。

在“一核一带两区”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规划》还确定了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临港基础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并营造适宜人才创新创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速集聚创新型、创业型和营销型高端人才;建立创新源、创新成果应用、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的创新空间,设立国家科学城,加速提高科技产品营销水平,提升政产学研合作效能。

同时,《规划》还对都市圈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资源与生态环境等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其中构建联系南京与核心交通圈层各节点城市之间的八大内部通道,形成周边城市至南京中心城区半小时购物、1小时通勤交通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交通可达性的改善,也加快了都市圈内大型公共设施互补共享工程的建设,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都有望在未来实现全方位对接。不仅如此,《规划》还提出了打造“一带、两片、十二团块”的生态空间架构,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完善区域生态廊道和绿道网络,提高不同生态功能板块之间的连通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