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用电量(电力统计术语)

由网友(腻)分享简介:齐社会用电质是1个电力行业的业余辞汇,用于经济统计,指第1、2、3财产等任何用电范畴的电能耗损总质,包孕工业用电、农业用电、贸易用电、住民用电、大众举措措施用电和其它用电等。[一]中文名齐社会用电质包孕工业用电、农业用电、贸易用电等用处经济统计属性电力行业的业余辞汇[一]计较体式格局齐社会用电质=1产电质+2产电质+3产电质...

全社会用电量是一个电力行业的专业词汇,用于经济统计,指第一、二、三产业等所有用电领域的电能消耗总量,包括工业用电、农业用电、商业用电、居民用电、公共设施用电以及其它用电等。[1]

中文名

全社会用电量

包括

工业用电、农业用电、商业用电等

用途

经济统计

属性

电力行业的专业词汇[1]

计算方式

24页PPT详解 电气 输配电行业 现状及未来投资机会

全社会用电量=一产电量+二产电量+三产电量+居民生活电量

数据统计

2012年

2012年10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2]

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0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2]

1-9月,中国全社会用电量368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分类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95亿千瓦时,下降0.3%;第二产业用电量27023亿千瓦时,增长2.9%;第三产业用电量4285亿千瓦时,增长11.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4779亿千瓦时,增长11.6%。[2]

1-9月,中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3439小时,同比减少151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2788小时,增加416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707小时,减少269小时。[2]

1-9月,中国电源新增生产能力(正式投产)4138万千瓦,其中水电937万千瓦,火电2582万千瓦。[2]

2018年

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能源消费继续回暖。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创6年来新高。[3]

2020年

2020年1-10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03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第二产业用电量403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用电量99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2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

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61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第二产业用电量43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第三产业用电量9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4]

分产业看,1-10月,第一产业用电量7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2%;第二产业用电量403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6.9%;第三产业用电量99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1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6.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2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5.4%。

1-10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增速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增速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制造业中,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2.6%,其中,有色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7%,黑色行业同比增长3.2%,建材行业同比增长2.5%,化工行业同比增长0.4%;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同比增长2.2%,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4.4%、11.9%、6.6%、4.5%和3.6%,其余4个行业用电量均为负增长;消费品制造业合计用电同比下降3.2%,其中,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实现正增长,同比分别增长9.1%、4.0%、1.5%、0.9%和0.7%。

10月份,中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6%,增速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9%,增速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制造业中,四大高载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11.4%,其中,建材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7%,黑色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5%,化工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6%,有色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9%。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合计用电同比增长12.4%,其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速超10%,同比分别增长27.8%、21.2%、18.8%、18.3%和10.6%。消费品制造业合计用电同比增长7.1%,其中,家具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速超10%,同比分别增长17.3%、15.6%、12.8%和10.0%,烟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用电量为负增长。

10月份,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0%,批发和零售业同比增长5.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3.7%。

10月份,13个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超过中国平均水平,2个省份负增速,分别为海南和广东。[5]

2021年

2021年4月份,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达到63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较2019年同期增长15%。

2022年

2022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增长,达到62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第二产业用电量37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第三产业用电量11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2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8%。1-2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3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6]

2023年1月18日,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第二产业用电量570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用电量148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33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687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125小时。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7208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核电677亿元,同比增长25.7%。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012亿元,同比增长2.0%。[7]

发电情况

2020年

截至10月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21.0亿千瓦,同比增长6.3%。水电3.7亿千瓦,同比增长2.9%,其中,常规水电3.3亿千瓦,同比增长2.8%。火电12.3亿千瓦,同比增长3.9%,其中,燃煤发电10.7亿千瓦,同比增长3.0%,燃气发电9713万千瓦,同比增长8.0%。核电4989万千瓦,同比增长2.4%。风电2.3亿千瓦,同比增长15.3%。太阳能发电2.3亿千瓦,同比增长18.8%。

截至10月底,中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19.8亿千瓦,同比增长6.1%,比上月增加1431万千瓦,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水电3.2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2.9亿千瓦;火电12.2亿千瓦,其中,燃煤发电10.7亿千瓦、燃气发电9576万千瓦;核电4989万千瓦;并网风电2.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1.6亿千瓦。

1-10月份,中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602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

1-10月份,中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发电量104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中国水电发电量前三位的省份为四川(2862亿千瓦时)、云南(2344亿千瓦时)和湖北(1392亿千瓦时),其合计水电发电量占中国水电发电量的63.2%,同比分别增长8.6%、1.4%和20.4%。

1-10月份,中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4233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分省份看,中国共有15个省份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省份有云南(41.9%)、新疆(14.2%)、陕西(13.0%)、西藏(12.8%)和福建(11.1%);在15个火电发电量增速为负的省份中,湖北(-21.4%)和湖南(-10.6%)同比下降超10%。[5]

1-10月份,中国核电发电量29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3.6个百分点。

1-10月份,中国6000千瓦及以上风电厂发电量37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

利用情况

2020年

1-10月份,中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3064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93小时。

分类型看,1-10月份,中国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324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80小时。在水电装机容量排前10的省份中,除湖北、青海、湖南、四川和贵州外,其他省份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均同比降低,其中,福建、广东和浙江同比降低超过200小时,分别降低1155、354和337小时;中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358小时(其中,燃煤发电和燃气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分别为3436和2123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137小时。分省份看,中国共有13个省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超过中国平均水平,其中内蒙古和江西超过4100小时,分别为4321和4119小时,而西藏仅为252小时。与上年同期相比,共有22个省份火电利用小时同比降低,其中湖北、海南、贵州、河北、安徽和重庆同比降低超300小时,分别降低958、522、450、411、345和307小时,河南、宁夏、山东和北京同比降低超200小时,而云南、甘肃和福建同比增加超200小时,分别增加787、267和263小时;中国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6099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59小时;中国并网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727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39小时;中国太阳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115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2小时。[5]

送电情况

2020年

1-10月份,中国跨区送电完成51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其中,华北送华中(特高压)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华北送华东4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东北送华北4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华中送华东3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华中送南方2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3%;西北送华北和华中合计11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西南送华东90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6%。

1-10月份,中国各省送出电量合计127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其中,内蒙古送出电量169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6%;云南送出电量146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四川送出电量12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山西送出电量10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宁夏送出电量8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3%;湖北送出电量8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7%;新疆送出电量7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1%;甘肃送出电量6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安徽送出电量6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贵州送出电量58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6%;陕西送出电量4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河北送出电量4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吉林送出电量3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9%。[5]

10月份,中国跨区送电完成5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其中,华北送华东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4%;东北送华北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7%;华中送华东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5%;华中送南方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1%;西北送华北和华中合计10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4%;西南送华东1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

10月份,中国各省送出电量合计13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0%。其中,云南送出电量2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1%;四川送出电量2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内蒙古送出电量1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湖北送出电量1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8%;山西送出电量1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6%;宁夏送出电量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新疆送出电量6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0.1%;甘肃送出电量5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6.3%;贵州送出电量5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1%;河北送出电量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7%。

10月份,中国进出口电量1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1%。其中,进口电量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出口电量1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8%。

2022年

2022年5月16日消息,5月1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4月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1-4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68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3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第二产业用电量177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用电量45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42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636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用电量446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4%;第三产业用电量97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8]

装机情况

2020年

1-10月份,中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8540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422万千瓦。其中,水电889万千瓦、火电3496万千瓦(其中燃煤2423万千瓦、燃气574万千瓦)、核电112万千瓦、风电182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188万千瓦。水电、火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比上年同期多投产598、259、363和474万千瓦,核电比上年同期少投产297万千瓦。[5]

电力投资

2020年

1-10月份,中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3471亿元,同比增长47.1%。其中,水电712亿元,同比增长10.9%;火电377亿元,同比下降25.4%;核电259亿元,同比下降0.4%;风电1835亿元,同比增长126.7%。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完成投资占电源完成投资的92.2%,比上年同期提高9.1个百分点。[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