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山水地图(山水图)

由网友(易高冷)分享简介:《丝路山川舆图》(又名《蒙古山川舆图》)是亮代中前期佚名创做的绢原设色绘,现匿于北京故宫专物院。[一]该图描画了东起嘉峪闭西至天方乡(今沙特阿推伯伊斯兰圣乡麦添)的广宽地区规模。[二]那幅舆图负载了少量本初的地舆疑息,它的呈现以什物证实了正在东方舆图传进中国以前中国对于世界地舆,出格是对于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楚的意识。二零一...

《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是明代中后期佚名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

旷世奇珍 丝路山水地图 附高清全图

该图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兰圣城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2]

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

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九点半左右,《丝路山水地图》在晚会上向世界华人展示。[3]

中文名

丝路山水地图

现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类型

设色画

创作年代

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

规格

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

材质

绢本

作品别名

蒙古山水地图

画作内容

(高清图来源于故宫博物院)[4]

《丝路山水地图》绘于绢本之上,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是一幅绘制于明代中后期为内府使用的青绿山水手卷。它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全卷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国的敦煌、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标注。[5]

城市标注:

1、中国境内
甘肃省:
♦嘉峪关:地图的东起点。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是连接西域与中原的重要枢纽,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沙州:即今天的敦煌市,有闻名遐迩的莫高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密城:即今天的哈密,是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是新疆的门户。
♦癿力孛罗(突厥语)、土鲁番新城:即今天的葡萄沟、吐图中的“望星楼”,指的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兀鲁伯天文台”鲁番一带。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区的东北。与地图上的大致方位吻合。

♦克即力:如图所示,这是一条河流的名称。今天称它为克孜尔河。克孜尔石窟即由此得名。
2、吉尔吉斯斯坦:
♦俄失:即奥什,与我国喀什接壤。
3、乌兹别克斯坦:
♦掩的干:即该国首府安集延市,通往撒马尔罕的重要枢纽,贸易集散地。
♦撒马儿罕城:今撒马尔罕,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重要的国际贸易中转地。
4、塔吉克斯坦:
♦克力空:今该国西南部的库尔干秋别。
5、阿富汗:
♦黑楼城:今赫拉特省首府赫拉特,是东西交通的重要孔道。城内有兴建于13世纪的大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6、伊朗:
♦牙思城:今伊斯法罕,伊朗的古城之一,该国的第三大城市。
♦台白列思:今大不里士,阿塞拜疆地区最大的城市。
7、叙利亚:
♦哈密:阿拉伯语地名,也称沙密。即该国首都大马士革。
8、伊拉克:
♦掩他革:在今巴格达东南二十公里左右的地方,底格里斯河河口附近。
9、沙特阿拉伯:
♦天方国:麦加。

10、这幅地图可见的最西位置是“戎地面”,与天方国隔海相望。地图上的这片海就是今天的红海。红海的对面是古老的埃及。考古学家认为它有可能是埃及的古港口“贝勒尼斯”,在此地曾发现过唐代至元末的中国陶瓷和钱币。[6]

创作背景

研究表明,这幅气势恢弘的《丝路山水地图》约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间,是一幅属于明朝宫廷的皇家地图。图上所标注的地名均为方块汉字,但绝大多数地名都不是汉语,而是突厥、蒙古、波斯、粟特、阿拉伯、希腊、亚美尼亚语地名,如果不熟悉西域地理,简直不知所云。[3]

艺术鉴赏

在艺术风格上,《丝路山水地图》十分接近明代中期在苏州兴起的“吴门画派”。但是颇具吴门画派的《丝路山水地图》并没有吴门画派常见的题款和收藏章。

《丝路山水地图》采用中国古地图传统方式——手卷式,绘于缣帛之上。打开画卷可以看到,从嘉峪关到天方的数千公里山川道路均用大青绿山水技法绘制而成,图中所有比较重要的城邑都画成中国式的带城门洞的四方城墙,城墙上有垛口,个别城邑画有中国式的城门楼,如哈密城;城中还画有象征民居的房屋。一些重要的建筑或地名,如撒马尔罕城外的著名的天文观测建筑望星楼也画成中式建筑。并用汉语标注了211个源自九种语言音译而来的明代地名,涉及了欧、亚、非三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料价值可与世界四大古地图相媲美,并且由当时的宫廷画家以吴门画派青绿山水技法绘制而成,以表现青绿山水、高山大川为主,气势恢弘,尺幅巨大。

图上山川秀美,林木葱茏,道路逶迤其间,将一个个都邑连接起来,每个都邑的上方或旁边基本都标有汉文地名。

色彩

《丝路山水地图》采用青绿山水画形式,用矿石宝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绘制。青绿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基础上薄罩青绿,《丝路山水地图》属于前者。因为使用矿物颜料,虽经历数百年而色泽鲜艳夺目,几乎不减当年。[3]

后世影响

该图是明代以西域为表现内容的各种地图的母本,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图》(收入明代学者马理等人纂修的《陕西通志》)和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西域图略》(收入明代无名氏所编纂的《陕西四镇图说》)、明代彩绘本《西域土地人物图》等。[3]

历史传承

从《西域土地人物图》的相关记载来看,保存到今天的这幅《丝路山水地图》只是原图的四分之三,地理范围从嘉峪关到天方(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共211个西域地名;其余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地理范围从天方到鲁迷(时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原图长度当在40米左右。[3]

《丝路山水地图》原藏于明朝内府,20世纪30年代流出国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机构藤井有邻馆收藏。由于图上题款被人裁去,原名不得而知。因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头包首题写了“蒙古山水地图”几个字,所以以此命名。图名所谓“蒙古”,是指16世纪尚称雄欧亚大陆、仍然统治着从今天的甘肃嘉峪关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国的后续王朝,如蒙古和撒里畏兀儿诸部落(源于窝阔台汗国)、帖木儿帝国(源于察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金帐汗国)等。因此“蒙古山水地图”很可能就是原名。整幅地图采用中国古地图的传统方式手卷式绘成,幅宽59厘米,长30.12米,绘于缣帛之上。由于整个地图用青绿山水画法绘制而成,所以一直被藤井有邻馆当作清代佚名青绿山水绘画作品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学界也无人知晓此图。[7]

2000年,该地图由收藏家易苏昊先生斥巨资购回国内。古书画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先生鉴定后,认为该地图应当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之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花费了8年时间专门研究此图,基本弄清了该地图的基本情况。[3]

2017年11月30日,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出资2000万美元(1.33亿元人民币)从私人收藏家手中收购《丝路山水地图》,并将之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8]

重要展览

2011年10月15日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曾举办“丝绸之路”展览,《丝路山水地图》手卷引起巨大的轰动。[9]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于3月26日至29日在海南博鳌召开,保利拍卖在论坛现场推出《文明?记忆——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大展》,《丝路山水地图》为该展览的重要展品。[9]

2018年春晚,《丝路山水地图》在世界人民面前公开展示。[10]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