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理工类211院校)

由网友(浅唱、淡夏)分享简介:北京化工大教(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简称北化),位于北京市,是中华国民共以及国教诲部直属的天下重心大教、国度“二一一工程”以及“‘九八五’上风教科立异平台”重心设置装备摆设院校,国度“1流教科”设置装备摆设低校。[一]现任党委书忘刘贵芹,校少谭天伟。[二]校训为“宏德专教、化育...

北京化工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简称北化),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现任党委书记刘贵芹,校长谭天伟[2]校训为“宏德博学、化育天工”。[3]

主管待遇 看准网

学校是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截至2021年12月31日,学校共设有17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2700余人。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博士后流动站。[1]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1年,与北京化纤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化工学院。1978年,北京化纤工学院从学校分出。1994年2月,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8年,学校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行列。[4]

截至2022年,北京化工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64名[5]

中文名

北京化工大学

外文名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简称

北化(BUCT)

现任校长

谭天伟[2]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2个、培育学科1个

创办时间

1958年

校址

东校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西校区: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98号 南口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南涧路29号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9个

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流动站8个

主要奖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2001年—2014年) 国家科技奖26项(2001年—2017年)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

专职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本科招生电话

010-64435706

全国综合排名

64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7]

学校官网

http://www.buct.edu.cn/

ABC排名

第62名(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9]

校训

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校歌

《母校之光》

校庆日

每年9月15日

院校代码

10010

主要院系

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等16个学院

知名校友

贺国强、周小川、李学勇、何报翔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类

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211工程(1996年)、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8年)、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08年)、双一流(2022)[6]

主管部门

中国教育部

党委书记

刘贵芹

本科专业

56个

硕士招生电话

010-64435655

QS亚洲排名

199名(2022年QS亚洲大学排名)[8]

办学性质

公办

历史沿革

北京化工学院

1958年7月,化学工业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建北京化工学院,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10]

1958年,由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自审批,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的化学系科部分合并组建北京化工学院,隶属原化工部领导。学院于9月15日正式开学,此日定为校庆日,学校本科生规模为3000人,专业设置除基础化工外,还设有同位素分离、无机盐、国防化工、高能燃料等绝密专业。

1960年10月,北京化工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0]建校初期学校设有3个系12个本科专业。[4]

1966年—1970年,“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停课,中断招生。

1971年—1976年,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

1971年10月,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并入学校。这期间学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停办了全部尖端绝密专业,增设了若干新专业,全院共设置5个系14个专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化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学校恢复招生。1978年2月,北京化工学院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0]

1978年,学校招收首届研究生,同年10月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今北京服装学院)分出。

1981年11月,成为首批国家批准的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4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文通知,建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化工学院第一分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今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合并组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1953年,北京化工学校创建。同年,天津海洋化工学校、西南窑业学校并入北京化工学校。

1963年,北京有机化工学校并入北京化工学校。

1968年,北京化工学校更名为红药工学校。

1969年,红药工学校撤销,部分并入陕西兴平化工学校。

1973年,红药工学校复校并更名北京化工学校。

1984年,北京化工学校升格为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

稳定发展

1994年2月,北京化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6年4月,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北京化工大学,为北京化工大学西校区。同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199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学校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北京化工大学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1年7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

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同意北京化工大学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6年2月24日,经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共同批准,成为第一批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校。

2007年3月1日,成为教育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7月4日,成为教育部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共建高校。9月,入选中国教育部、财政部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同年,首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2008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行列。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2013年4月,中国与匈牙利签署协议,成立米什科尔茨大学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为北京化工大学。

2016年,学校入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

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同年,昌平新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南涧路29号)正式启用。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26日,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批准,学校中关村示范区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获授牌。

2019年2月,北京化工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化工大学在列。[11]

办学条件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共设有16个二级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

学院专业名称授予学位
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学
环境工程工学
能源化学工程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
功能材料工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工学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
安全工程工学
工业设计工学
产品设计艺术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学
机械工程工学
包装工程工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工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学
通信工程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工学
软件工程工学
数字媒体艺术艺术学
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经济学经济学
工商管理管理学
市场营销管理学
会计学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
财务管理管理学
物流管理管理学
旅游管理管理学
电子商务管理学
理学院应用化学理学
材料化学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学
金融数学经济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
文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英语文学
法学法学
行政管理管理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育学
汉语国际教育文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工学
生物技术理学
制药工程工学
继续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美国底特律大学合作办学)工学
生物工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ESF分校合作办学)工学
工业设计(意大利热那亚大学合作办学)工学
侯德榜工程师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技术管理与应用方向)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方向)工学
能源学院化学理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
化学工程工学
材料工程工学
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学
生物工程工学
“一带一路”学院----------------

师资力量

据北京化工大学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69人,“北京市科技新星”入选者5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7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8人。近年来,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不断涌现,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创新研究群体3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另外,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了包括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300余位专家学者担任各类名誉学衔和兼职教授。[12]

称号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段雪、杨万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陈建峰、高金吉、谭天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袁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毛炳权、孙优贤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振宇、杨万泰、陈建峰、谭天伟、闫寿科、陈标华、张立群、仲崇立、甘志华、何静、余乐安、孙晓明、王峰、于中振、卫敏、李峰、徐福建、汪乐余、初广文等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励杭泉、杨屹 、苏海佳
“973”首席科学家谭天伟、刘振宇、高金吉、张立群等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立群等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汤铃等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苏海佳、田明、刘大欢、李想、王洁欣、汤铃等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张常群、杨祖荣、杨屹、励杭泉、谭天伟
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李成岳、杨卫民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段雪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吴一弦、尹梅贞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仲崇立、吴一弦、卫敏、陈建峰等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谭天伟、袁其朋、于广锁、余乐安等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杨万泰、陈建峰、李效玉、仲崇立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陈标华、文利雄、武德珍、吴一弦、宋怀河、李其方、李峰、何静、张卫东、杨小平、杨为民、赵劲松、卫敏、袁其朋、曹达鹏、邓建平、付志峰、荆坚、雷志刚、刘力、邱兆斌、陶霞、曹兵、党智敏、邵磊、王峰、张法智、于中振、田明、冯嵬、密建国、吴卫泽、孙晓明、靳其兵、杨文胜、宋宇飞、吴友平、徐福建、张润铎、张志华、任钟旗、石峰、苏海佳、汪乐余、王克俭、尹梅贞、蔡晴、何亚东、刘清雅、刘志平、陆军、吕超、王文才、魏芸、刘军枫、杨晶、阳庆元、李健、李征、刘海梅、王华庆、王洁欣、隋刚、卢咏来、李慧慧、李想、刘志明、卢涛、王友清、张燚
国家级教学团队聚合物工程教学团队(2009年)
化学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
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2010年)
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2007年)
化学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
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
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
计算机基础课群组教学团队(2010年)
大学物理课群教学团队(2010年)

学科建设

学位授权点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1个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自主设置)、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安全管理(自主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科学技术哲学、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知识产权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艺术设计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信息处理与通信工程、经济预测与管理决策、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工安全管理、制浆造纸工程、制糖工程、发酵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工程管理、艺术、工程、会计

工程领域硕士点: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重点学科

截至2020年12月,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科评估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2个学科位列ESI 排名前1%。[1]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评估结果位次百分位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A2%~5%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A-5%~10%
0703化学B+10%~20%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B+10%~20%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B20%~30%
0802机械工程B-30%~40%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B-30%~40%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40%~50%
0837安全科学与工程C+40%~50%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C+40%~50%
1202工商管理C+40%~50%
0702物理学C50%~60%
0822轻工技术与工程C50%~60%
0835软件工程C50%~60%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C-60%~70%
0701数学C-60%~70%
1007药学C-60%~70%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8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 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1]

项目类别项目名单
国家级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
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功能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物工程专业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教学实验中心、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安全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产品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等
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计算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复杂物质剖析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物理化学、大学化学实验、计算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复杂物质剖析等
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仪器分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

教学成果

2001年—2014年,学校获得中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截至2017年12月,学校获得中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0项。

部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奖项级别获奖时间
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2001年
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一等奖2005年
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等奖2009年
化工类多元化和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一等奖2009年
强化化工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二等奖2009年
以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基础教学平台二等奖2009年
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提升化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一等奖2014年
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二等奖2014年
基于“大工程观”的生物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二等奖2014年

合作交流

政产学研

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截至2017年12月,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

国际合作

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截至2017年12月,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114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与30多所国外院校合作开展海外学习项目,2017年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共派出362人,在校留学生总数601人。

2017年度,学校派出教职工158团组/286人次临时出国(境)公干,接待境外短期专家763人次,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16名。

2017年学校举办“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来自43所中外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嘉宾共100余人参加论坛,参会的21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北化宣言》。

学术研究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8个博士后流动站。[1]

平台类别平台名称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
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
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北京市多级结构催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
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
教育部超重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先进弹性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塑料机械与塑料工程研究所
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水处理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文物保护领域科技评价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北京知识产权研究基地
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陈建峰(2008、2011),杨万泰(2012),何静、杨万泰 (2015)
国家引智基地面向高端装备及医学器件的先进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绿色制造引智基地
插层结构分子材料的组装化学创新引智基地
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校内其他科研机构
聚氨酯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制药工程研究室
生物工程研究室先进弹性体研究中心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与先进制造(英蓝)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超重力工程技术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过程模拟优化中心
环境与能源催化研究中心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
膜材料与新膜过程研究所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研究中心
生物质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纳微结构材料实验室
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聚合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心先进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先进弹性体材料研究中心先进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研究中心
功能材料研究所材料环境行为与表面保护研究室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化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
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特种流体装备技术开发中心
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微纳制造中心
塑料机械及塑料工程研究所橡塑机械研究所
挤出成型研究室塑料成型研究室
新材料及装备研究室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计算机模拟与安全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自动化研究所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测控技术研究所
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绩效评估中心
运营管理与战略决策研究中心低碳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安全与应急管理实验室金融工程研究所
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现代催化研究所
近代化学研究所植物化学物理研究所

科研成果

2001年至2017年12月,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2017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18亿元,获专利授权483项,鉴定成果7项。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累计到款17.41亿元,比“十一五”增长7.9%;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78项,牵头承担中国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11项;中国国防军工类项目科研经费总额达2.72亿元,比“十一五”增加9200万元,高模量碳纤维等科研成果已成功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十二五”期间学校SCI论文数量排名位居中国高校30名左右;中国国内专利授权量年均350余项,总授权量为“十一五”的3.4倍;共获得中国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

部分国家科技奖项
项目名称奖项等级获奖时间
低断面抗湿滑低噪声超高性能轿车子午线轮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
塑料精密成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
旋转填充床反应器强化新技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2年
大跨度钢结构防火防腐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
新一代高性能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成套技术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
节油轮胎用高性能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制备关键技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5年
重要脂溶性营养素超微化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6年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1年9月,图书馆纸质资源达到150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电子学位论文52万篇,购买了CNKI、万方、IEEE、SCI、EI以及CA等39种中、外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加入了万方数据库、清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名刊网、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天元数据网等多个数据库。2002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3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社科学报”;2005-2007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度“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2010年度“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74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栏目包括专题综述、化学与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机电工程和信息科学、管理与数理科学等,被CA化学文摘(美)(2014)收录,是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文化传统

校徽

北京化工大学标识以中国传统的铜钟为主体,使人耳边仿佛回荡起淳朴厚重、穿越时空的钟声。校园钟声犹如激越的人生号角,犹如悠扬的青春乐曲,它代表着有序的校园,象征着和谐的氛围。

铜钟钟体最醒目的位置上镌刻着学校的校训上半句“宏德博学”,中部横平竖直线条既是钟体的纹饰,又是汉字的“工”字,与铜钟顶部的祥云图案配合,隐含着学校校训的下半句“化育天工”的寓意。铜钟底部的“1958”字样,表示我校建校的时间。

铜钟周围以学校的中英文校名组成一个对称的图案,规整中有变化,静止中有动感,寓意着有突破、有创新的校风学风。

整个标识以蓝色为主调,清爽明快,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精神文化

校训

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宏德博学:志向宏大,道德高尚,学问广博,学力深厚。宏:广博。陆机《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德:道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博学:学问广博。《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

化育天工:探索自然之奥秘,变革自然之工巧为人类服务,暗寓校名“化工”。化育:自然生成和长育万物。《管子·心术》:“化育万物谓之德。”天工:自然天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成语有“巧夺天工”,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科技名著,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科技工艺方面的智慧和创造。

大学精神

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

校歌

《母校之光》作词:王凯传 作曲:张丕基奥运村畔升起彩云,那是学校亮丽的楼群。火红年代精诚奉献,新的世纪务实创新。我们骄傲母校之光,自强不息激流勇进。我们自豪春风化物,栋梁柱石桃李缤纷。胜古朝阳光耀乾坤,那是学校英名远存。一流学府岁月见证,天工开物开化育人。我们骄傲母校之光,自强不息激流勇进。我们自豪春风化物,栋梁柱石桃李缤纷。

学校领导

职务姓名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刘贵芹校长谭天伟
党委副书记谭天伟、宋来新、甘志华、曲雁副校长

王峰、任钟旗[13]


纪委书记曲雁

党委常委

刘贵芹、谭天伟、王峰、宋来新、甘志华、任钟旗、曲雁、崔春花[2][14]



历任领导

历任书记姓名历任书记任期历任校长姓名历任校长任期
马芳庭1959.3-1971.4李苏1958.8—1960.12
周静1973.7-1979.7马芳庭1959.3—1971.4
马芳庭1979.7-1982.6马芳庭1979.7—1982.6
周静(代理)1982.6-1983.12陈鉴远1982.6—1985.1
姜法善1985.1-1993.10庞瑶琳1985.1-1993.10
卢济金1993.10-1996.8樊丽秋1993.10-1997.8
冯文林1996.8-2002.12王子镐1997.8—2012.6
王芳2002.12-2018.11----------------

知名校友

姓名职务
政界精英
贺国强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学勇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江苏省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
谢钟毓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监事会原主席。
李永金原大连市委副书记、市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达列力汗·马米汗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委员。
马志鹏原中央纪委常委,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曹维新原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伟兰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华侨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副部长级)。
梁骧历任化工部规划院副院长、化工部计划司副司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机关党委书记。曾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纪委书记。
何报翔民革中央副主席、湖南省主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王浩水应急管理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郝茂荣通辽市委副书记,市长、党组书记
周志军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姜孔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纪委书记
科技俊贤
李玉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大学特聘教授。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岳国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中粮生化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金吉中国工程院院士,GF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设备诊断分会主任委员。
段雪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万泰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主任。
李梅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稀土学院教授,科技与产业处处长,稀土学科带头人,“四个一”人才工程人才。
张秋禹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高红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大连理工大学膜科学与技术开发研究中心主任; 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基地主任。
陈光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系副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层物理化学及渗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油气藏流体相态重点研究室主任。
尹双凤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挂职任湖南省科技厅厅长助理;湖南省第十三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刘明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
王敏中国科学院2018年度人物,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
商界翘楚
马正武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邓代维甘肃化工机械厂厂长。
俸培宗化工出版社任社长兼党委书记。
衣锡群北京市政协委员;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董事局主席(2009年底卸任);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招商银行独立董事;SOHO(中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京城企业协会会长;历任北京市第二轻工业总公司副经理;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区区长;北京市市长助理、兼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招商银行独立董事。
张金明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黄剑辉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教授,CCG 特邀高级研究员;曾任国家开发银行战略研究机构负责人。
陈颖恒丰银行董事、董事长。
创业先锋
左晖链家董事长,全国工商联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程维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
陈子林缤果盒子创始人、CEO。
许单单

拉勾网创始人、董事长;3W coffee 咖啡馆创始人。

校园地址

东校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南涧路29号

西校区: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98号

学校荣誉

2018年7月,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6月,北京化工大学扶贫工作办公室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5]

2022年2月,北京化工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6]

获得排名

时间榜单名称排名
2022年5月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62名[9]
2022年4月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64名[7]
2021年2022年QS亚洲大学排名第199名[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