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综合类 公办 普通本科)

由网友(竹溪独逸)分享简介:兰州接通大教(简称兰州接大[一],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1以是工教为主,理教、经济教、办理教、文教以及艺术教兼有的多教科协调成长的讲授研究性大教[二],是中国国度铁路散团有限私司取甘肃省国民当局、国度铁路局取甘肃省国民当局单共修低校,进选教诲部“卓著工程师教诲造就规划...

兰州交通大学(简称兰州交大[1],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和艺术学兼有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性大学[2],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现任党委书记狄生奎、校长李引珍[3]校训为“尚德、励志、博学、笃行”。[4]

2023高考情报局 兰州交通大学 矢志为国育才 彰显交通特色 精心打造 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共有2个校区(校本部、铁道校区)[2]。截至2022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1564亩,校舍建筑面积70.97万平方米;有22个直属学院(部),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本科招生专业及方向70个;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8个学科门类,工程学、化学学科步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2346人。[4]

学校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6年成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原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和1909年成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原北京铁道学院前身)。1958年5月,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的部分主干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成立兰州铁道学院,是中国第三所铁路本科高校。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1]

截至2022年,兰州交通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237名[5];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行榜第198名[6]

中文名称

兰州交通大学

创办时间

1958年5月

党委书记

狄生奎[8]

ABC排名

第198名(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9]

办学性质

公办

学校特色

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年入选)、原铁道部重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本科专业

70个

校歌

天下胸怀

地址

校本部: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88号
铁道校区: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平凉路166号

主要奖项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
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8年)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5个

简称

兰交大

全国综合排名

237名(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7]

校长

李引珍 

外文名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学校类别

理工类

主管部门

甘肃省

校训

尚德、励志、博学、笃行

校庆日

9月19日

院校代码

10732

知名校友

黄民、刘学良、高晓兵、王石、赖远明、白中仁、郭允冲、郑昌泓、戴晓曙、耿志修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

院系设置

22个直属学院(部)

历史沿革

  • 兰州铁道学院

学校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6年成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原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和1909年成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原北京铁道学院前身)。

1946年冬,东北解放区创建了东北铁路职工学校,后改名东北铁路学院、哈尔滨铁道学院,后来并入北京铁道学院。

1949年夏,中央军委铁道部决定,将接收的交通大学之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学院和新创建的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校名。不久,交通大学的北京管理学院改称北京铁道学院,唐山工学院改称唐山铁道学院。

1956年,政务院决定唐山铁道学院迁往兰州建校。1956年起,唐院在兰州市安宁区勘测了校址,并正式动工修建了部分校舍。后因故未迁,遂将已建少量的校舍移交给铁道部直属的兰州铁道学院。

1958年,铁道部决定唐院暂不迁校,并决定在兰州唐院所选校址新建一所兰州铁道学院。铁道部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确定兰州铁道学院所需的师资、设备,由唐山、北京两所铁道学院对口支援。7月10日,奉铁道部令,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所属机械修配厂转交兰州铁道学院使用,8月10日正式移交。7月22日,铁道部教育局下令唐山铁道学院将其所属的给排水教研组的所有教师、设备全部调入兰州铁道学院。9月,兰州铁道学院正式面向全国招生;9月18日,铁道部决定,将部属石家庄工农速成中学和北京铁道学院工农速成中学的师资、设备调兰州,拟创办兰州铁路中等专业学校,后又停办,其到校的师资、设备就地划拨兰州铁道学院。

1959年1月,学院向铁道部申请建立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兰州分院”,受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和兰州铁道学院的双重领导。4月,“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兰州分院”改为“兰州铁道科学研究所”,下属研究室调整为7个。

1961年,兰州建校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1月,根据铁道部命令学院设立科研处,撤销“兰州铁道科学研究所”。

197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6年9月,经铁道部批准,全国铁路四大继续教育基地之一的“铁道部继续教育西北基地”正式在兰州铁道学院挂牌成立。

2000年,兰州铁道学院脱离铁道部,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由铁道部划转甘肃省管理。3月,学校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转。

2001年,甘肃省石油化工学校整体并入兰州铁道学院。

2002年,经兰州铁道学院申办,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兰州铁道学院博文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

2003年4月16日,教育部同意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2005年,经过铁道部、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将兰州铁路机械学校和铁道部重点技工学校兰州铁路运输技术学校整体并入兰州交通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6年,兰州交通大学获得优秀本科生免试推研资格。

2008年,兰州交通大学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海外留学生招收院校。

2009年,兰州交通大学成为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2010年,兰州交通大学成成为全国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同年,成立兰州交通大学武威校区,并与武威市委、市政府共建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1年,兰州交通大学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5月,兰州交通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3年,兰州交通大学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兰州交通大学入选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0月,教育部决定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天津大学对口支援兰州交通大学。

2018年3月,兰州交通大学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能源子联盟。11月,兰州交通大学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0]

2019年9月,兰州交通大学入选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年2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兰州交通大学协议。5月,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与兰州交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月,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兰州交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1月,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交通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6月14日,兰州交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7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铁路局签署协议共建兰州交通大学。[11]

学术研究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数达到69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其他省级以上平台49个。[12]

科研平台

机构类别

基地名称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道桥工程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铁道车辆热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寒旱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

聚光太阳热能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文化传承创新基地

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国家铁路局重点实验室

四电BIM工程与智能应用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黄河水环境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动力学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轨道交通服役环境与智能运维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交通储运扬尘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染缬技艺)保护单位

星创天地

兰州交大科创绿农星创天地[13]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4月,五年来,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31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4273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高等院校,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经费达1000万元。[12]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铁路工程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汉江斜腿刚构薄壁箱形钢梁桥设计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ZR-1416-8大型铝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的研究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水轮机转轮随型磨削装置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植物源生物农药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铁路桥梁、栓焊钢梁 、高宽效液力变扭器、箱形钢梁薄腹板与加筋板理论研示、红外线测轴测示仪、西延铁路狄家河预应力箱形连续梁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5月,兰州交通大学图书馆有藏书285.2万余册,其中纸本图书232.8万册,电子图书52.4万册,有中外文期刊4000余种,33个中外文网络数据库;图书馆重点收藏交通运输、环境工程、土木工程、信息技术、机电工程、经济管理等书刊资料。形成了覆盖全校各学科专业,以自然科学为主,社会科学及其它学科门类综合,馆藏实体资源与网络电子资源相互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14]

  • 学术期刊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曾获全国高校学报编辑质量奖、CUJA 综合数据库质量奖、教育部“全国优秀高校学报”奖、甘肃高等学校优秀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数据规范(CAJ-CD)执行优秀奖等,并被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M) 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ISTIC),并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STJ)、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DJFD)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学报分自然科学辑和社会科学辑:自然科学辑主要刊登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与计算机,电气与控制工程,机械与能源动力工程,环境科学与市政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基础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社会科学辑主要刊登经济与管理、哲学与法学、文学与艺术、语言与翻译以及教育与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

学术交流

截至2022年4月,学校与天津大学签署对口支援协议,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西班牙、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自2003年起,开展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2+2双学位合作联合办学项目。学校获得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授权与有500年办学历史的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231名国际学生。学校为“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单位,与俄罗斯、北马其顿、哈萨克斯坦、老挝等“一带一路”国家和高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为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1600多名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国际人才。[4]

办学条件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22个直属学院(部),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开设本科招生专业及方向70个。[15][16]

学院(部)

本科专业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力学、工程造价、铁道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

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体育部

-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绘画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兰州交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

兰州交通大学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统计学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科学

兰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兰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6]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346人,其中专任教师1780人,教授344人、副教授650人,有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1195人。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青2人。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宝钢教育奖获得者、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344人。[4]

杰出人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闫浩文、李宗义、范多旺

全国优秀教师:顾守淮、赵邦华、宁贵霞

全国“三八”红旗手:王琴芳、任侠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余生明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郑锡鹏、吴鸿庆、李爱春

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李宗义、钱永德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党建武、李引珍、王良璧、陈兴冲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陈兴冲

全国模范教师:常青、赵军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唐家祥、吴鸿庆

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范多旺、党建武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罗亚

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王维汉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闫浩文、何瑞春、常永奎、夏养君、朱廷珺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李重庵

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邱熔处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张戎令、张熙胤

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傅作钊、林德琛、孙遇祺、杨桥生、朱曦、顾守淮

全国铁路先进科技工作者:王乃忠、罗国雄、郭光辉、刘有录、吴鸿庆、张忠辅、郑以则、朱琨

全铁路新长征突击手:范多旺

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王乃忠

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班冀超、贾清田、张淑荣、李智峰

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王西辰

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卓越贡献人物:李宗义

茅以升铁道科技奖:吴鸿庆、吴亚平、王良璧、范多旺、党建武、蔺鹏臻

宝钢教育奖:逯迈、王良璧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王维汉、王迎旭、党建武、伍忠东、王良璧、李引珍、何涛、陈光武、蔺鹏臻

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者:陈兴冲、范多旺、周世军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李宗义

全国科研杰出院长:李宗义

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荣誉称号:李宗义

甘肃省劳动模范:潘昌实、范多旺、任侠、班冀超、王良璧

甘肃省科技功臣:范多旺

甘肃省优秀专家:任侠、党建武、余云燕

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党建武、范多旺、蒋兆远、赵建昌

甘肃省先进工作者:曹荣鑫、蒋兆远

甘肃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王三反、吴亚平

甘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李忠民、谢瑞峰

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步云、王维汉、杨桥生、张忠辅、范多旺、任侠、王迎旭、张建勋、郑以则、郭进、刘有录、王起才、王三反、魏宗寿、张克华、常青、陈兴冲、杨子江、党建武

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郭光辉、杨桥生、王维汉、王迎旭、张建勋、李引珍

全路优秀工会工作者:张纪星、刘天民、李茂祥

铁道部优秀教师:班冀超、胡运机、赵邦华、高继郁、温宗应、许念曾、罗国雄、韩德厚、贾清田、郭光辉、谢金宝、王伯鲁、谢瑞峰、罗冠炜、张友平

铁道部优秀教育工作者:高建国、刘秉铖、马国卿

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王迎旭、李引珍、周世军、褚衍东、郭进、王兵、党建武、王良璧、杨有海、陈静、李彦、梁波、王起才、逯迈、罗冠炜、田振际、张孟喜、刘凤奎、朱东生

铁路高校育人优秀奖:高建国、应植芸

甘肃省 " 园丁奖 " 获得者:陶爱菊、曹国瑞、褚玉书、廉李章、罗永鑫、马伍权、孙遇祺、田明真、周俊录、林德琛、王甲增、王维汉、张相福、陈珍、姜舜华、孙志凌、于瑞珊、张友平、蔡中宏、倪侠渔、程麓生、叶秀珊、胡彦奎、俞建宁、吴庆记、陈静、石振民、李引珍、田振际、罗冠炜、陈新民、宋卓民、唐家祥、高继郁、彭楚臣、罗国雄、李师翁、王小平、李华、褚衍东、鲁怀伟、闫浩文、王小鹏、宁贵霞

甘肃省优秀德育工作者:李智峰、王安正

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褚衍东、常青、王良璧、牛卫中、王紫婷、李引珍、张丽萍、罗映红、宁贵霞、滕青芳、张睿、商跃进、常文利、赵军、麻艳香、武晓春、章宝歌

甘肃省优秀教师:陈静

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闫浩文、严天峰

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王良璧、王起才、王根会、石广田、闫浩文、严松宏、李引珍、吴亚平、何涛、张友鹏、张国珍、陈兴冲、范多旺、罗冠炜、党建武、蒋兆远沈彤、张周卫

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丁旺才、王小鹏、王、旭、牛惠民、旷文珍、朱昌锋、伍忠东、刘青汉、刘晓娟、严天峰、李刚、李德武、吴辰文、何瑞春、陈光武、金梅、孟建军、骆进仁、袁杰、钱勇生、郭佑民、董文魁、董海鹰、蔡中宏、管兰生、蔺鹏臻、朱廷珺、范多进

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史百战、王兰芝、朱文贤

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王为群、余生明、巨有谦、李爱春

甘肃省先进工会干部:王铁军

甘肃省青年科技奖:陈兴冲、吴辰文、何瑞春、张国珍、何涛、范多进、陈光武、张粉芹

甘肃省“333 科技人才工程”人选 ( 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王良璧、王起才、吴亚平、陈静、陈兴冲、褚衍东、党建武、董文魁、范多旺、郭进、李彦、李引珍、梁波、刘凤奎、罗冠炜、王兵、王迎旭、杨晋、杨有海、张建勋、周世军、赖远明

甘肃省“555 创新人才工程”人选:陈兴冲、党建武、李引珍、梁波、吴亚平、赵德安、赵建昌、张友鹏、虞庐松、何瑞春、梅元贵、牛惠民、石广田、石宗利、汤自安、徐岩、朱东生、刘晓娟、董文魁、广晓萍、罗冠炜、钱勇生、严松宏、杨延梅、张宝霞朱廷珺

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李鹤喜、周云、郭进、刘有录、党建武、陈兴冲、赖远明、刘世忠、杨子江、徐培、董文魁、王晓明、吴亚平、常迎香、盖宇仙、彭章友、崔炳谋、王伯鲁、石广田、杨思信、罗冠炜、牛惠民、何尚录、孙启国、刘林忠、高峰、王良璧、董海鹰、逯迈、闫浩文、严松宏、任珺、骆进仁、李师翁、丁旺才、王农、赵保卫、雒志学、梅元贵、张元海、何瑞春、王小鹏、余云燕、吴辉禄、苏宏升、俞天智、蔺鹏臻、颜向平、冯利邦、王阳萍、孙小伟、宋学琴、柴兰琴、邓醉茶、金梅、王伟、王烨、宋克伟、孟学雷、鲍学英、朱廷珺梁庆国、李文玲、吕斌、王伟、王烨、宋克伟、孟学雷、鲍学英、褚克、张学军、魏小平、马昌喜

甘肃省教书育人奖获得者:陈天麒、韩德厚、李贵栓、李茂祥、李志勤、罗国雄、罗亚、汪昭群、杨明震、董保生、谷风、郝德明、何义亮、罗治英、马军党、聂重喜、桑维军、宋丽英、王兵、谢金宝、张宝霞、赵保信、赵崇鼎

甘肃省十佳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邱熔处

甘肃省优秀老科技工作者:滕兰珍

甘肃省师德标兵称号:李宗义

兰州市青年科技奖:何瑞春、陈光武、钱晓东、赵志刚

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个人人选:彭珍瑞、吴辉禄、闫光辉、范多进、王阳萍、杨军、邓醉茶、常永奎、范多旺、宋克伟、孙小伟、张家玮、张戎令、林志敏、蔺鹏臻、张慧[17]

教学团队
级别团队名称负责人
国家级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党建武
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团队蒋占军
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褚衍东
流体与热科学教学团队王良壁
工程图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程耀东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赵宪锋
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袁杰
地理信息工程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闫浩文
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伍忠东
机车车辆系列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商跃进
无机化学教学团队董文魁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石广田[18]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1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7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学校设有“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师班”等特色教育班。6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专业评估,5个专业接受了2021年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15]

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土木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车辆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铁道工程、英语、交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建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物理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环境设计、自动化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会计学、工程造价、汉语言文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工商管理、阿拉伯语、视觉传达设计[19]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交通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兰州黄河嘉酿啤酒有限公司、兰州铁道设计院有限公司、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国家级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信息与控制工程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轨道交通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铁路局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四电BIM工程与智能应用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中心、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测绘与地理信息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18]

特色专业
级别专业名称
国家级土木工程车辆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自动化(铁道信号及控制)
交通运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省级通信工程环境工程
工程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
交通工程建筑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英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应用化学
精品课程
级别课程名称
国家级管理运筹学铁路运输组织
电子电路实践
省级流体力学管理运筹学
工程图学铁路运输组织
材料力学综合英语
机械设计工程经济学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工程测量大学计算机基础
桥梁工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电工学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与设计
生物化学轨道车辆构造与设计
工程化学大学物理
机械制造技术土力学
传热学管理学
交通土建工程结构现代控制理论
电工电子实验铁路选线设计
高等数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
铁路货运组织机电传动控制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微观经济学
财务管理旅客运输组织
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
数值计算方法水力学
计算机控制技术微生物学
通信原理计算机地图制图
水质工程学信号与系统分析
环境化学土木工程材料
数控技术及其应用[18]
  • 教学成果

2020年,学校教师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1项(包括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6个项目被评为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学校共获得省级“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立项12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7项。[20]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交通运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度)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省级“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4个。[15]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 学位授予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1]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生态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应用统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工商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22]

  • 重点学科

甘肃省“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学科

序号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学科类型

牵头单位

1

0703

化学

Ⅱ类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2

0814

土木工程

Ⅲ类

土木工程学院

3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Ⅲ类

交通运输学院

4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Ⅲ类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5

0802

机械工程

Ⅳ类

机电工程学院

6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Ⅳ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备注:学校6个学科2019年入选甘肃省“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其中Ⅱ类学科1个、Ⅲ类学科3个、Ⅳ类学科2个。

甘肃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学科(群)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学科级别

建设层次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一级

优势学科

0814

土木工程

一级

优势学科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

A类特色学科

0802

机械工程

一级

A类特色学科

信息通信与电气工程

学科群

A类特色学科

备注:学校5个学科(群)2017年入选甘肃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其中优势学科2个、A类特色学科3个。[23]

第五批甘肃省重点学科一览表
类别学科名称
重点建设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土木工程数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
城乡规划学
重点培育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24]
  • 学科评估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被评为B类(排名20%~30%)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B-类(排名30%~40%)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学科被评为C-类(排名60%~70%)学科。[15]

文化传统

  • 校徽

(1)充分反映学校的建校历史,即“1958年建校”和“唐、京两院”的历史沿革,通过“1958”字样和篆体“唐、京”来表现,与西南交大的校徽篆体“唐山”如出一辙。

(2)重点突出学校的“铁路特色”和“工科优势”,通过铁路符号和工科符号表现,其中工科符号被北京交大、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共同使用。

(3)“盾”的造型源自学校最近两次校徽均使用的典型元素,也和西南交大校徽的“盾”造型基本一致,一方面是原有校徽的延续性设计,另一方面蕴含了同西南交大之间的“相同血缘”关系。

(4)图中齿轮上60个齿的造型和现有标志基本一致,只是数量有变化,60包含了两方面意义:一方面2018年为60年校庆,在校庆之年更换新校徽,有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有60年一甲子之意。

精神文化

  • 校训

尚德、励志、博学、笃行

尚德:《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舒展,君子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成就事业)。“厚德”即广厚之德,犹如“大德”;大地具有广厚之德,气势厚实和顺,故能载生万物。与此相对应,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励志:巴斯德说:“立志是事业的大门。”王安石说:“世之非常、奇伟、诡怪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诸葛亮讲“志当存高远”。立志也就是使一个人从大地上站立起来。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从浑浑噩噩中悔悟过来从芸芸众生中凸现来。

博学:《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笃行:“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由“博学”而“笃行”是一个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

  • 校歌
《天下胸怀》作词:潘建勇作曲:孟卫东音乐制作:晏晓东听涛黄河奔腾的澎湃,远望兰山起伏的豪迈。扎根西北,怀揣经国济世的志向,传承京唐,演绎天路传奇的精彩。奋发向上,砥砺人生舞台,艰苦朴素,踏响时代节拍。立德弘扬教泽精诚树人鼎力民族复兴逢山开路,继承前辈奋斗的气概,遇水架桥,抱负通达天下的情怀。刻苦钻研,求索至善境界,严谨治学,真知成就英才。啊!兰州交大…天下胸怀,尚德励志,飞驰新时代。啊!兰州交大…演绎精彩,博学笃行,高歌向未来!向——未——来——[25]

学校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狄生奎[8]
校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李引珍
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买寿清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范爱国
副校长陈兴冲
副校长、党委常委马军党、刘振奎、高云庆、党建武、朱廷珺、贡力
党委常委钱勇生
校长助理李新刚

资料来源:2022年05月兰州交通大学官网[3]

历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兰州交通大学委员会历届书记
孟华(1958年9月—1959年2月)任院临时党委会书记周道远(1959年2月—1963年12月)王博(1964年5月—1967年12月)副书记代理书记李敬学(1971年6月—1973年9月)军宣队负责人贾冰岩(1973年9月—1977年12月)史丕廉(1977年12月—1979年11月)路克军(1979年11月—1983年4月)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徐国健(1983年5月—1988年3月)黄志明(1988年3月—1990年3月)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1990年3月—1993年9月)书记张鸿哲(1993年9月—1999年7月)俞建宁(1999年7月—2012年8月)任恩恩(2012年11月—2013年6月)王萍(2013年12月—2018年3月)[26]
兰州交通大学历届校长
孟华(1958年9月—1961年6月)贾冰岩(1961年6月—1966年6月)于霖西(1967年12月—1971年6月)革委会主任李敬学(1971年6月—1973年9月)革委会主任、军宣队负责人贾冰岩(1973年9月—1978年11月)革委会主任路克军(1979年5月—1983年4月)孙遇祺(1983年10月—1988年3月)张鸿哲(1988年3月—1990年3月)(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1990年3月—1993年9月)院长陈宜吉(1993年9月—1999年7月)任恩恩(1999年7月—2013年4月)杨子江(2013年4月—2018年3月)[26]

知名校友

学界代表
姓名主要成就及任职
胡春农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兰州铁道学院首任桥隧系主任、桥梁专家
林达美中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
沈智扬中国铁路轨道学科奠基者
孙祺荫中国铁路有线通信专家
班冀超无线电技术专家
吴鸿庆计算力学专家,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副主任
张忠辅图论专家
王乃忠给排水专家
邱熔处清华大学给排水专业毕业,教授
赖远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兰州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
丁昆中国铁路编组站自动化领域业界公认首席专家、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首席专家
雷乐成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副主任、博导
唐家祥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何义亮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
张哲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主任博导
徐瑞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主任,博导
秦世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
安同祥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导
李富生日本岐阜大学教授、博导
张克江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员、博导
王克海交通运输部桥梁科学研究院博导
张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辆所主任研究员、博导
石宗利湖南大学博导
刘戈记者,财经评论员
王在华世界易经学会荣誉会长、世界周易学会教授
周岳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清华大学博士
范多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甘肃省科技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史百战兰州文理学院院党委书记
赵德安西北民族大学校长、博导、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博士
王晓明甘肃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道信号著名专家、博导、教授
刘维宁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导
王荣辉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导
朱晞北方交通大学桥梁隧道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后金北京交通大学博导,国家教学名师、万人计划
拾兵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博导
郭进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孟素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教授
朱琨兰州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研究员
袁国文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
马国纲兰州市城建设计院总工程师
田长海轨道交通运营领域专家、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徐敦美中铁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党委书记
朱本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洪开荣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万人计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李 宁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任恩恩兰州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博导
吴文清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桥梁系主任、博导
裴元生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乔明亮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专家
张久学卫生部研究院研究员、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
陈东山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兰州交通大学城轨专业博导
席北斗清华大学博士、国家杰青、万人计划
王悦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导、首席研究员、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赵亚乾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环境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胡邦曜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陈志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挪威Telemark University College 教授
高冠道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怀俊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工会主席、研究员、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郭永强兰州大学教授、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
王刚甘肃金桥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郑静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中铁专家
方建生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国家文物局高级特聘技术专家
王社平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第一届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
徐红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郑昌泓中国中车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
汤友富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副院长、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专家
常俊杰日本探头株式会社主管研究员、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博士
文一波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董事长
杨期翔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株洲所电力机车资深专家
李永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咨询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
张学伏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光范韩国圆光大学博士、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海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
马龙华浙江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教授
何欣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
谭忠盛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倪光斌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所长、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贡献奖获得者
赵彦旭中铁二十一局总工程师、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林兰生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刘敏清上海亨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沈荣发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
杜寅堂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副院长
简炼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韩自力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俊德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勘察设计院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武小鹏中铁西北院黄土、裂土与地基基础研究所总工程师、博士
王全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博导
李双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崔万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带头人、博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任研究员
李国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铁一院副总工程师
企业精英
姓名职务及成就
白中仁原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李文科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董峰贵原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董事长
施卫忠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总裁
刘建媛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漆宝瑞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黄西华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继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龙援青中铁城投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谢正光北京地铁公司董事长
吴成福中铁港航局集团董事长
权县民中交哈尔滨地铁投资建设公司总经理
杨志团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苏海明甘肃省建设投资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蔡中堂山东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晓海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副总经理
杨少林深圳地铁三号线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步真天水建筑设计院院长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毛锁明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第八督导巡视组副组长
张 斌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建国中国人瑞教育总裁
李向前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李中东环宇集团董事长
朱其诚山西路鑫能源集团原董事长
岳培业泰业集团董事长
鲍继怀广州丰凌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吉荣新泰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凡付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尔涛吉泰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陈明龙浙江铁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陈建中国铁通浙江分公司总经理
郭胜利杭州地方铁路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朱永南浙江启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杜世家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州分公司总经理
汤永堂杭州铁路设计院总工程师
闫汝刚甘肃第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欧阳永金厦门市政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陈冠杰福建城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拉有玉兰新高铁新疆公司总经理、共和国重点建设青年功臣
张建新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谭启俭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孟宪增中铁咨询济南勘察设计院院长
许翌星江苏山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洪 军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柏青宁夏西部创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容建华石家庄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黄振庭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朱德荣中铁上海设计院合肥铁路勘察设计院院长、博士
李成生中铁建工集团副总经理
王海龙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院总经理
王宗怀中铁七局董事长、党委书记
汪绍恩北京巨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永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董事长
李布英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
马海民中铁一局局长、博士
潘安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乌鲁木齐地铁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王成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郝刚中铁三局局长
王石山中国中车投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株洲中车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成志宏中铁十七局副局长
郝晓林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易文权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总经理
史柏生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铁海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喜胜中铁十五局局长
齐康平中铁五局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高贻贵中铁武汉勘察设计院董事长
王水明北京高速干线铁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茹成军南京蓝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西阳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副院长
.刘登科中铁六局集团副总经理
武海光中铁十局副局长
项志敏中国中铁航空港建设集团总经理
李新洲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
范恒秀中铁一局集团总工程师
张清刘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王全生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申智方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何鸿云成都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
王海玉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陈忠祥国家级铁路桥隧工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
牟庆斋原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院长
尹亚雄烟台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博士、教授级高工
王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闵卫鲸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副院长
张锴湖南开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随新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第四巡视督导组组长
王祥玉中铁十局副局长
文建全湖南创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峰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第四督导组组长
陈守忠中铁八局总经济师
李大卫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李斌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董事长、党委书记
郭民龙中铁一局副局长
张陪众中铁二十一局副局长
刘林山中铁七局集团副局长
王猛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
王广钟中铁二局局长
张金荣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政界代表
姓名职务
刘建章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孟华铁道部教育局局长
郭允冲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
刘学良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李重庵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黄民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高晓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副部长
张曙光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局长、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总设计师
张正清铁道部原总调度长
耿志修铁道部安全总监,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铁路重载运输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苏顺虎原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兼运营部主任
方兰珍原铁道部劳动和卫生司司长,现中国铁道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聂阿新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谢亚伟河南铁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戴晓曙国家能源局党组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赵立香甘肃团省委书记、党组书记
刘志江全国铁路总工会生产宣传部部长
周孝文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主任
孟建新山东省商务厅巡视员
盖宇仙甘肃省交通厅副厅长
严恢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商务参赞
巨有谦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
耿晋军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委常委、副市长
于山唐山市副市长
唐士晟交通部上海铁路监督管理局局长
葛建团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白晓春交通部驻兰特派办主任
邢斌国家铁路局兰州铁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朱霆军国家铁路局广州铁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李中浩原铁道部信息中心主任、中国轨道交通协会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朱鹏飞铁道部工管中心副主任
刘生荣西安铁路局局长、十八大代表
马叶江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康维南宁铁路局党委书记
叶正波宁波市政协副主席
李力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 勇原呼和浩特铁路局党委书记
王君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朱华新青藏铁路公司党委副书记
王新文成都铁路局党委副书记
苏在朝兰州铁路局副局长
邢涛兰州铁路局副局长
冯定清济南铁路局副局长
华国贤昆明铁路局副局长
王志平上海铁路局副局长,黄杭铁路公司总经理
张英龙石济客专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北京铁路局副局长
何明成都铁路局副局长
李荧乌鲁木齐铁路局副局长
路青虎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高金阳兰州铁路局副局长
张立春济南铁路局总工程师
牛权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副书记
朱崇友南宁铁路局纪委副书记
朱生宪兰州铁路局总工程师
汤建国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王在广乌鲁木齐铁路局副局长
张锦耀原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会长、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赵伟民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
赵平银西铁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晋志毅西成铁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郝东周郑西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姚杰呼张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孟庆宏宁夏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令永春银西铁路有限公司副经理
楼捍卫柳南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杨学斌深茂铁路公司党工委书记
朱朝阳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
赵四辈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州长
赵书学甘肃省公路管理局副局长

荣誉记录

2022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团委入选2022年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工)委”入围名单。[27]

获得排名

2022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以总分160.5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237位。[7]

2022年5月,兰州交通大学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198位。[9]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