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子(科学探索)

由网友(请你给我一份看得到的在乎)分享简介:渺子,是1种轻子,它戴有 ⑴ 的基原电荷及 一/二 的自旋。正在一九三六年被发明。中文名渺子发明者Carl D. Anderson符号μ−发明时间一九三六年性子汗青符号: μ−发明时间: 一九三六年发明者: Carl D. Anderson基天性量量质: 一零五.六 MeV/c²电荷: ⑴自旋: 一/二受做使劲:万有...

渺子,是一种轻子,它带有 -1 的基本电荷及 1/2 的自旋。在1936年被发现。

中文名

渺子

发现者

 Carl D. Anderson

符号

 μ−

发现时间

1936年

性质

科学背后的数学 比比就知道 国家地理科学探索丛书

历史

符号: μ−

发现时间: 1936年

发现者: Carl D. Anderson

基本性质

质量: 105.6 MeV/c²

电荷: -1

自旋: 1/2

受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半衰期: 2.2 μs

简介

渺子(Muon)是一种轻子,它带有 -1 的基本电荷及 1/2 的自旋。它的符号是 μ−。渺子的反粒子是反渺子。

虽然渺子不是介子,但它有时会称作μ 介子(μ meson)。(参见历史)

它的质量为电子的 207 倍(约 105.6 MeV)。故渺子可看成加重版的电子(稍加比较,电子的质量为0.511 MeV,τ子的质量为1,776.82 MeV,约为电子质量的3477倍)。

渺子于宇宙中 π 介子衰变时产生。它在生成的 2.2 微秒后便会衰变成一粒电子、反电子中微子和渺子中微子。由于渺子的速度很高,故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令渺子衰变时间延长,使渺子有机会到达地球表面。

氢-4.1结构上类似氦。详见“氢”词条“同位素”

发现史

渺子于 1936年被 Carl D. Anderson 发现。他当时正研究宇宙射线。他发觉有一种粒子在穿过磁场时弯曲的形态与已知的粒子很不同:它的弯曲度比电子小,却比质子大。

Anderson 推断这种粒子有与电子相同的电荷,而质量则在电子和质子之间。故他命名此等粒子为“Mesotron”,意为“中间的粒子”。不久,有电子和质子质量之间的粒子陆续被发现,而这些粒子统称作“介子”。Mesotron 改名为“μ 介子”。

可是 μ 介子与其他介子十分不同,例如它衰变时会放出电子中微子和μ中微子,而非如其他介子般放出二者其一。这显出 μ 介子并不是介子,而此名亦遭废弃,后改称作“渺子”(μ 粒子)。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