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

由网友(你的未来被我预定了)分享简介:郑天挺(一八九九年八月九日⑴九八一年一二月二零日),又名郑庆甡,字毅熟,笔名攫日,熟于中国北京,结业于北大,中国近古代汗青教野、教诲野。其教学《文论》等课程,并撰写《多我衮称皇父之臆断》及校勘教等1系列闻名文章,1时饮誉史坛。一九八一年一二月二零日死,常年八二岁。中文名郑天挺出熟地北京代表做品《清史探微》首要成...

郑天挺(1899年8月9日-1981年12月20日),又名郑庆甡,字毅生,笔名攫日,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

郑天挺浙江省民政厅 郑天挺图片

其讲授《文论》等课程,并撰写《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及校勘学等一系列著名文章,一时饮誉史坛。1981年12月20日逝世,终年82岁。

中文名

郑天挺

出生地

北京

代表作品

《清史探微》

主要成就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负责人
曾任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在南开大学创建明清史研究室

党籍

中国共产党

职业

历史学家、教育家

别名

原名郑庆牲、字毅生,笔名攫日

出生日期

1899年8月9日

逝世日期

1981年12月20日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福建长乐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1]

人物生平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初四日(8月9日),郑天挺生于北京。[2][3]其父郑叔忱,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读、奉天学政、京师大学堂提调等职。[4]母陆嘉坤,任天津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因染白喉病逝。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郑天挺8岁的时候入北京闽学堂读书。[5]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入江苏学堂。

宣统元年(1909年),郑天挺入闽学堂高小部,宣统三年(1911年)入顺天高等学堂附中。翌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附中。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

求学之路

民国五年(1916年),郑天挺离校在家自学家藏的历史古籍。民国六年(1917年),郑天挺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国文门(中国文学系)。[6]周末到贵州学者姚华家中听讲文章、金石文字。郑天挺勤奋学习,晚上除要完成学业外,还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书。

民国八年(1919年)5月,郑天挺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1月间,日本帝国主义在福州强行登陆,杀害中国人,郑天挺组织旅京福建学生联合会宣传、募款,抗议日本暴行。并用“攫日”笔名撰文发表于《闽潮周刊》。翌年春,参加福建学生在北京组织的S·R(Social Reformation)学会。

民国九年(1920年)郑天挺在北京大学毕业。[7]不久应聘为厦门大学国文教授。民国十年(1921年)春,任厦门大学文史地科教师兼图书部主任。同年夏,辞职返京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专研古文字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郑天挺加入北大“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参加明清档案整理工作,奠定日后从事明清史研究的基础。同年曾任“法权讨论会”“秘书上办事”,曾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时兼职于北京法政大学、市立一中等校。冬,在中国法权讨论委员会(筹备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领事裁判权机构)任秘书,并撰写《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一书,次年出版。

北大岁月

民国十三年(1924年)后,郑天挺历任北京大学预科讲师、浙江省民政厅秘书、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秘书、教育部秘书等职。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浙江大学秘书兼文理学院文科讲师。

民国十九年(1930年)任教育部秘书,同年11月回北大任教,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讲师兼校长室秘书。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天挺任副所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任中文系副教授兼秘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古地理学、校勘学。[8]编《古地理学讲义》,撰写《杭世骏<三国志>补注》、《赵一清<三国志>补注》及《张穆<殷斋集>稿本》等论文。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后,开始讲授魏晋南北朝史。[8]还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史。先后著有《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多尔衮与九王爷》、《墨勒根王考》、《清世祖入关前奏章程式》等书,开始研究清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天挺留校苦撑残局,妥善安置师生疏散后只身南下。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先后撰写《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图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一组文章。为纪念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曾写《孟心史先生晚年著述述略》一文。(1939年)任北大文科研究所副所长。[9]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兼任西南联大总务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仍任北大历史系教授,还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负责主持北大所藏的明清档案整理工作。

1949年1月,郑天挺多次参加傅作义召开的会议,要求保卫北平。同年5月,文管会接收北大,郑天挺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校长,兼史学系主任,其他仍任原职。1951年,郑天挺到中南地区、江西泰和县参加土改。

南开学术

1952年院系调整,郑天挺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史研究室主任。在南开期间,郑天挺创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点《明史》。[9]

1961年夏,郑天挺任历史系主任。后参加教育部文科教材编选,任历史组副组长,主编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8册(与翦伯赞合编)及《史学名著选读》6册。1962年,郑天挺还应中央党校邀请,为学员讲授清史,并著《清史简述》。

1963年8月,郑天挺任南开大学副校长。9月,郑天挺到中华书局主持标校《明史》,多次应邀到中央档案馆作有关“清史研究与档案”和“清代史上的乾隆时期”的报告。

1979年,郑天挺受教育部委托主办“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同时还汇编其文史论著43篇《探微集》,并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工作。[9]

晚年时期

1980年起,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主席团执行主席,天津市政协会议副主席。[2]还以81岁高龄参加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明清史国际讨论会,所撰写的《清代的幕府》论文,深受与会者好评。

1981年,郑天挺辞去南开大学副校长职务,改任顾问。南开大学为其举办执教60年庆祝会,对郑天挺60年执教业绩予以高度评价。天挺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政协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席,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81年12月14日,天挺参加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终因积劳成疾,17日住院治疗,20日中午逝世,终年82岁。[9]

主要成就

民国八年(1919年)郑天挺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五四”后的进步活动。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北大作研究生的同时,又在中国法权讨论会担任秘书。他曾利用该会的档案资料,在会长张耀曾指导下,撰写了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领事裁判权的罪行。次年以该会名义公开出版,获得社会上好评。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郑天挺以北大负责人身分亲赴警察局交涉,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并把他们接出监狱。“七七”事变时,北平沦陷,郑天挺不畏敌人强暴,保护师生安全离校,于是年12月与其他教授辗转至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受到师生欢迎。

学术成就

20世纪30年代,郑天挺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学校秘书长。讲授《文论》、《古地理学》、《校勘学》、《魏晋南北朝史》、《中国近三百年史》等课程,并撰写《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墨勒根王考》、《多尔衮与九王爷》等清史及校勘学等一系列著名文章,一时饮誉史坛。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开始兼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在此期间,他先后开设《隋唐史》、《明清史》、《清史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等课程,并结合西南地区边疆研究,发表了《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国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历史上的入滇通道》等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而制造的“满洲独立论”,他写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1943)、《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1942)、《清史语解》(1943)等,用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清代皇室包含有满、蒙、汉三族的血统,在入关前就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入关后满、汉两族文化互相调融,相互影响,关系日益密切。他指出,“近世强以满洲为地名,以统关外三省,更以之名国,于史无据,最为谬妄。” 这就有力地驳斥了日本侵略者的谬说成功地维护中国国土完整。他后来将这些论文辑为《清史探微》一书,于1946年在重庆出版,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为北大的复校工作竭尽全力。这时他仍担任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并任秘书长,还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主持校中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

教育工作

1949年1月,郑天挺任北大校务委员、史学系主任、秘书长,并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两书出版。

1952年,郑天挺奉调南开大学。在南开大学期间,他先后讲授《明清史》、《明史专题》、《清史专题》、《史料学》、《明清土地制度》、《清史制度》等十几门课程,并创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点《明史》,历十数寒暑。

1961年夏,郑天挺任教育部历史教材编写组副组长,与翦伯赞共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主编《史学名著选读》六册,并担任清史资料的分册主编。

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开办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作为教材。1980年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探微集》和《清史简述》。《探微集》中包括了他50年代以来撰写的《关于徐一夔〈织工对〉》、《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关于丝绸之路》等论文共四十三篇。

1980年,郑天挺在天津主持召开了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了《清代的幕府》论文。同年,中国史学会恢复活动,郑天挺被选为常务理事、主席团成员,并任执行主席。郑天挺在晚年还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国务院学位委负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等。

人物评价

郑天挺教授治学严谨,精于比证。早年受老师黄侃、刘师培等的治学方法的影响较大。主张研究历史应从客观事实出发,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求用,认为只有更多地占有资料,才有说服力。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为明清内阁档案的整理研究做出了贡献。此外在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音韵学、历史地理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有突出的贡献。

名人评价

  • 王永兴说郑天挺“品德高尚高士君子”。
  • 何炳棣说郑天挺是“当代完人”。

个人作品

《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简述》、《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与翦伯赞合编)、《史学名著选读》(主编)等。[10]

论文

《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清世祖入关前章奏程式》、《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发羌之地望与对音》、《清代的幕府》、《清代的八旗兵和绿营兵》。[10]

轶事典故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郑天挺不时会去书肆或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逛逛,每购得图书必记录在册,“饭后至大街散步,购安南文《三字经》一册”。有时会制定计划督促自己读书,分史书和杂书,每天读何书、读几页云云;有时也会任性读书,书买回来在几天之内便读完。理发等位时也带着《明史纪事本末》一册,“且候且读”,但也常因睡前嗜读而睡眠不足,“余就寝往往读书一二小时,此最恶习。知而不能改”。暑假中,他想借阅史学系阅览室的善本阅读,但又担心因战乱而保存难周,“踌躇再四而不能决”。

指导炳棣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清华大学举行第六届留美公费生选拔,时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北京大学秘书长的郑天挺被聘为考试委员会、研究论文评阅委员会委员。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初夏某日上午,何炳棣在历史系办公室遇到郑天挺,被问及留美明清史考试情况。何炳棣谦虚地说,只能打四五十分。“他说我得了74分,是最高的。听了这话我内心才千肯万定,我今番考取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10日,清华研究生蒋相泽到郑天挺家中,就雍正对政治制度之改革问题向其求教。“余在班上讲雍正时代之重要屡矣,意欲北大学生中有人注意之,竟无人,去年何炳棣来谈,余述及此,炳棣甚兴奋,而以考取留美治西洋史,不能兼顾,再三向余言必须有人切实注意之,炳棣与鹏毓相稔,以为或又劝其作之,亦未然,今相泽来请,允之。”不难看出,郑天挺起初是属意何炳棣来做这个题目的,以学术水平衡量,他也是不二人选。何炳棣因留美无法兼顾,则鹏毓也可,谁知都不能遂意。虽然对相泽主动上门求教,郑天挺也“允之”,但毕竟不是第一人选了。郑天挺说何炳棣“留美治西洋史”,实际何炳棣一生都没离开中国史,终成一代史学泰斗。

亲属成员

  • 父亲:郑叔忱,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读、奉天学政、京师大学堂提调等职。[4]
  • 母亲:陆嘉坤,任天津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

儿子

  • 郑克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