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承修(2023最新邓承修百科介绍)

由网友(你越来越像他)分享简介:邓启建(一八四一1一八九二),宇铁喷鼻,号伯讷,汉族,广东惠阴县咸水人。咸丰101年(一八六一)举人。历任刑部郎中、浙江谈、江南谈、云南谈监察御史、鸿胪寺卿、总理列国事件衙门大臣。任御史时斗胆入谏,弹劾显贵,疼陈利弊,人称“铁笔御史”。正在中法勘界中,做为中方勘界大臣,毋忝厥职,有理有节,不骄不躁,没有惧要挟,敢于维护国度好处...

邓承修(1841一1892),宇铁香,号伯讷,汉族,广东惠阳县淡水人。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历任刑部郎中、浙江道、江南道、云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任御史时大胆进谏,弹劾权贵,痛陈利弊,人称“铁笔御史”。在中法勘界中,作为中方勘界大臣,忠于职守,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不惧威胁,勇于维护国家利益。

保留手动挡 全新宝马M2最新谍照曝光,有望2023年上市

光绪十一年(1885)出使安南(今越南)镇南关(今友谊关),代表中国政府与法国使者会戡中越边界。邓据理力争,收回嘉隆河、八庄、十万山、分茅岭、江平、黄竹等地。    擅长书法,其行书人称“铁画银钩”,作品收入《广东历代名家书法》。    光绪十五年(1889)在淡水创办崇雅书院(今崇雅中学)。晚年居惠州,主讲丰湖书院。卒于惠州。

中文名

邓承修

别名

字伯讷、一字铁香

民族

出生日期

1841年

出生地

广东惠阳县淡水镇

职务

历官刑部郎中、浙江道御史、鸿胪寺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

性别

代表作品

语冰阁奏疏

主要成就

参与中越边界勘界
创办崇雅书院

逝世日期

1892年

国籍

中国清朝

介绍

邓承修(1841--1892年),字伯讷,一字铁香,归善(今广东惠阳)人,清道光二十一年生,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家中病逝,年仅有五十二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官为援例捐郎中签分刑部,1869年补刑部四川司郎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授浙江道监察御史,1874年充会试稽察磨勘官,内阁中书、八旗教习监试官。光绪二年(1876年),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转掌云南道监察御史。光绪十一年(1885年),官至鸿胪寺正卿等职,还在总理衙门参与外交机要工作。曾与翰林梁鼎芬友好问游,梁赠邓诗曰:“直声震天下,贞肃出天性。”在位时以大胆谏言,弹劾不避权贵见称,有“铁面御史”之名,著有《语冰阁奏疏》。长于书法,张学华称其“书法瘦硬,独标一格。论者谓其集南北碑于一炉溶治,吾细心玩味,觉其得力处,仍在平原”,并谓“书贵瘦硬方通神一语,纵观近代书家,惟铁香与墨卿,最得神解”;简又文则评其“书法劲秀,潜气内敛。”

社会评价

邓承修任御史时,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进谏,痛陈利弊,揭露贪官污吏,因而有“铁笔御史”之称。他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职内,前后十二年间,向皇帝的重要奏疏有十六疏之多,弹劾前两广总督刘坤一、广州知府冯端本、高州知府钟秀茂、茂名知县王之澍及山西布政使等贪官污吏。甚至连李鸿章这样的权贵,邓承修亦疾恶如仇,敢于揭露他的投降卖国的行径,均能宣言不隐,直声震天下。后来,惠州籍知名人士李煦寰(原国民党余汉谋的中将政治部主任),对其亲朋说:“他一生中给他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一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十分伟大,一生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国家,为着民族,是少有的;另一个是邓承修,一生为人正直,不阿附权贵,我对他非常钦佩。”

爱国爱乡热心教育

邓承修先生是封建士大夫中的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为了祖国的尊严,在侵略者面前不屈不挠,坚决斗争。1885年他受清廷派遣,赴镇南关(今友谊关)与法国使者会勘中越边界,他据理力争,寸土不让,挽回权利,并完成了勘界任务。现广西友谊关还挂有邓承修遗像,并志其功绩;在中越交界处,仍存有邓承修当年立的勘界碑。光绪十四年,邓因病告老还乡。晚年在惠州主讲丰湖书院。1889年5月,在家乡淡水创办了祟雅书院,建有书院楼一座,办了三个班.有学生一百多人,邓承修先生首任主校。1908年聘请邓镜人先生(邓演达父亲)主校,革命仁人志士郑士良、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等,先后在此校就读,真是英才辈出,桃李芬芳。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崇雅中学有今天,应不忘艰苦创业、热心教育之先贤。

保护建设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是广东著名风景区之一。自宋代苏东坡谪居惠州后,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西湖名扬遐迩。但在清嘉庆以后,西湖被蚕食强占,面积缩小,风景湮没。当时掌云南道监察御史的邓承修,回到家乡,睹此情此景,心感不安。为了保护和建设西湖,他于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十日,以惠州西湖不仅事关名胜,尤关地方险要,于是以郡城险要为辞,奏请濬湖,乞饬督抚筹款疏濬,严禁开垦。并提出一面清理占筑沿湖田扩归还湖,可用之田,课租作为管理费。奏准后没濬湖局于花墩上(即百花洲),当时挖深西湖二三尺。民国六年(1917年),钟鼎基、张友仁先生管理西湖,为邓御史立碑纪念。碑正面为“邓鸿胪濬湖纪念碑”,碑背后刻爱国诗人丘逢甲七绝一首:“亭亭桂影树扶琉,何处投竿许老渔。留得濬湖遗疏在,花洲合祀邓鸿胪。”款书“丘仓海留题。”“黄绍裘书石。”碑东面书“光绪乡先生邓铁香先生,奏濬湖,至今人思其德。”

诗文墨宝史绩增辉

邓承修先生风节,多见其遗著《语冰阁奏议》若干卷中,《清史稿》有传。他生平工诗,尤善书法,行书、楷书皆擅,书法瘦硬,有“铁画银钩”之誉,丘逢甲称其书法出自猛龙碑。如“何处下渔竿”为青石刻联,邓承修撰书,字体挺劲中有秀雅,流畅自如,自成一家,其墨宝为贵重文物,现由惠州市博物馆收藏。今人对其手书楹联、诗文、日记、奏稿,均视为异宝,凡有所见,莫不以重购珍藏之。邓承修回乡后,曾居西湖百花洲、红棉水榭、清醒泉间,吟诗、写字、烹茶、钓鱼,怡然自乐。在百花洲,其所居曰“镜芙轩,”并题书“暂此息羁鞅,何处下渔竿”一联。他在惠州西湖留下不少诗文墨宝,除咏叶梦熊等五先生十首诗未摘列外,有以下几方面:

1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游白鹤峰诗:“木落满亭榭,秋深访古来。江平沙屿出,天阔海云开。去国孤臣泪,斯文旷代才。欲寻垂钓迹,遗碣漫蒿莱。”

2 游回龙寺(在今糖厂附近己毁),门有邓承修题“回龙寺”石额。并题诗曰:“幽事日相接,出门随所之。偶寻前代寺,重校昔贤诗(明叶梦熊先生有诗刻在寺中)。灶破憎炊少,林疏鸟宿迟。漫游今觉是,休为罢官疑。”

3 游红棉水榭诗:“孤亭余落日,疏柳己成秋。水逼疑无地,云闲不下楼。草齐看放马,风定好横舟。欲向仙源问,烟霞迷古丘。”

“郡城西畔路,旧侣日经过。江远常迟客,亭荒半补萝,凉秋归雁少,微雨得鱼多。少饮休辞醉,花飞可奈何。”

“名湖谁是主,天许作闲人。短发时看镜,浮生悟此身。桥留犀带古,图绘屐痕新。五百年间事,风流过眼频。”

奏请浚湖疏

光绪六年(1880),奏浚惠州西湖、以郡城失险为辞,请饬督抚筹款疏浚。

“奏为占筑湖田,郡城失险,请饬严禁开垦,设法疏浚,以资保卫,恭折仰祈圣鉴事。

“臣窃见粤省惠州所辖,直南滨海,密迩虎门、碣石,上毗潮、嘉,下连广属。府治距省三百余里,建瓴直下,为东路之屏蔽,实省会之咽喉,唐宋至今号称险塞。其城三面阻水,东北临江,西南附郭一带潴汇为湖。回环拱抱,无平原旷野。故敌骑不得纵,人力无所施。臣查顺治三年,逆首陈耀寇惠,围攻逾旬。后遂锄毁湖堤,欲涸积水为战场,旷日持久,援兵四集,旋即荡平。咸丰四年,翟逆攻城,亦欲决堤涸水,而水深泥梗,计不得逞,遂折而北窜江西。其不敢顺流而下,直窥省垣者,以郡城扼其腹心,贼有狼顾之忧也。是则全湖之襟要,不独为惠城之保障,亦粤省之安危所系也。

“乾、嘉以来,稍废不治。奸民藉湖边零星地亩。承批水利,供纳寺观香灯,遂擅占筑田亩。日增月益,连成阡陌,满目平畴,以至全湖积淤,水仅盈尺,草芒悉见。每至秋间,奸民又将堤基垦挖泄水,耕及湖底。查向来各省江湖水滨,籍淤占筑.均有明禁。即如乾隆二十八年,署湖广总督陈宏谋以洞庭湖滨,居民多筑围垦田,与水争地,疏请刨毁,并多掘水口,使私围尽成废壤。奉上谕:‘陈宏谋于此事,不为姁妪小惠,殊得封疆之体。钦此’。夫以洞庭横亘八百里,尚不许居民垦种,况惠州全湖狭小,较洞庭百不及一,又为险塞所关,岂可任令填筑?各地方官罔知顾虑,直不思城池二字乃其职掌。虽屡经合属绅士呈请严禁,而刁生棍徒, 占筑如故。臣恐一、二十年后,全湖湮塞,尽变为田,不独郡城失险,即粤省亦坏其东藩。应请旨饬下督抚臣,遴员会同该属文武官绅,检查嘉庆以前《府志》,按图清勘。其业经筑田,今将田契缴验。如系在嘉庆以前,有契可据者,按亩丈量,其余或借寺观租粮占筑,或占筑后承粮,在嘉庆年以后者,为数无几,即缴县通详豁免,田契分别注销。并恳饬下督抚臣设法筹费,将全湖疏浚,以复旧址。嗣后如有奸徒抗违占筑者,饬令该地方文武官认真严究。庶郡城不致失险,而永远得资巩固。臣为保卫地方起见,是否有当,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光绪六年(1680)九月初十日,掌云南道监察御史臣邓承修奏。”

今按:奏准后,设浚湖局于花墩(百花洲)上。筹资无考。丘逢甲“留得浚湖遗硫在,花洲合祀邓鸿胪”。即此疏也。

史料来源:张友仁编《惠州西湖志》

邓承修故居

(壶园) 位于惠州市淡水镇上拨子围。名壶园,是邓承修故居之一,总面积约420平方米,四周设有围墙。仿北京四合院作法。开东门,镶“壶园”石匾。进为大院,两边有抄手廊联通南北建筑,北面是两层楼房,南面是一座三开间的平房,正门对过(即北抄手廊)中间有一亭,造型古朴典雅。整座建筑保存了大量的艺术构件:有多种几何图案及花草纹的挂落、横披;刻有花草图案的挑檐梁、栱及刻成近似菱形的斗、栩栩如生的木狮子。封檐板纹饰丰富精细,有蝙蝠、八宝、梅兰菊竹。山墙博风灰塑花草绶带,垂背头上灰塑了鳌鱼、龙头。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清史稿记载

[1]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又劾总督李瀚章失政,左副都御史崇勋无行,侍郎长叙等违制,学政吴宝恕、叶大焯,布政使方大湜、龚易图,盐运使周星誉诸不职状。会边警,纠弹举朝慢弛,请召还左宗棠柄国政。逾岁,彗星见,则又言宗棠莅事数月,未见设施,而因推及宝鋆、王文韶之昏眊,请罢斥,回天意。是时文韶方向用,权任转重,会云南报销案起,又严劾之,仍不允。久之,迁给事中。

时朝鲜乱平,琉球案未结,上言简知兵大臣驻烟台,厚集南北洋战舰番巡,留吴长庆军戍朝互犄角。越南乱作,法人袭顺化,复请诏百官廷议定国是,皆不报。十年,越事益坏,首劾徐延旭、唐炯失地丧师,赵沃、黄桂兰拥兵偾事,宜肃国宪。其夏,法人原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嫉刘永福敢战,言之愤绝。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於是承修再陈三策:“法所恃为援者西贡、东京。我若师分三路,亟攻越南,彼将自救不暇,策之上也。分兵为守,敌至则战,敌退不追,老师糜饷,利害共之,策之中也。若虑饷诎运阻,不敢言战,则其祸不胜言矣,是谓无策。”补鸿胪寺卿,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嗣以中允樊恭煦获谴,上疏营救,坐镌秩。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

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先欲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略言:“附界居民,不愿隶法,先勘原界,虑滋事变,难一。保乐牧马,游勇犷盛,道路梗阻,难二。原界碑折,十不存五,巉岗耸巘,瘴雨炎翳,人马不前,难三。且原界既勘,彼必飏去,新界奚论?駈驴、文渊俱不可得,关门失险,战守两难,害一。文渊既失,北无寸地,关内通商,势将迫胁,越既不存,粤将焉保?害二。”疏入,不省。

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至者兰,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於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三年,具约本末以上,复官。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於惠州。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