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说唱(2023最新南音说唱百科介绍)

由网友(何必太在乎你)分享简介:南音说唱,又称“南音”,至早正在清朝中叶即已造成,传播于珠江3角洲地域及中国喷鼻港以及澳门1戴,因此广东口语演出的1个曲艺种类。[一]南音说唱的传统演出情势为1人自弹秦筝、椰胡、3弦或者秦胡等说表唱叙,唱词为7言韵文,唱腔分为“原腔”、“扬州腔”以及“梅花样”,并依差别的唱腔接纳以及风行区域而有“地火南音”等的分支取别称,代表曲目...

南音说唱,又称“南音”,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中国香港和澳门一带,是以广东白话表演的一个曲艺品种。[1]

澳门 港澳台 邮票税票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唱词为七言韵文,唱腔分为“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并依不同的唱腔采用和流行区域而有“地水南音”等的分支与别称,代表曲目有《客途秋恨》《叹五更》等。[1]

南音说唱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产,音乐性、抒情、叙事兼长,旋律婉约优美,有着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和曲艺特点。2011年5月23日,澳门特别行政区申报的“南音说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Ⅴ—112。[2][3]

中文名

南音说唱

始兴年代

清代中叶

经典剧目

《客途秋恨》《叹五更》等

遗产类别

曲艺

遗产编号

Ⅴ—112

别名

南音

流行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中国香港和澳门一带

代表人物

区均祥、吴咏梅

非遗级别

国家级

批准时间

2011年5月23日

历史沿革

南音说唱,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是在木鱼、龙舟的基础上吸收扬州弹词(吴声)等曲种的曲调发展而成的,早期的南音说唱范围多在文人雅士之中,传统作品多是伤春怨梦之作。[2][1]

自晚清以来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音说唱在粤港澳之间十分盛行,艺人主要的表演场所是茶楼,当时的茶楼老板为招揽顾客,皆争相邀请艺人演唱,后来渐渐变成乐曲歌坛,其间培养了一批瞽师和女伶。南音说唱作为当时的流行音乐流传在澳门的大街小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由于广播的普及和传播,南音说唱一度兴盛。[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传统演出场所逐渐消失,南音说唱转向衰落。[1]

1999年澳门回归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澳门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澳门南音说唱得到了重视与保护。

艺术特点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早期节目多为长篇,有故事情节,常常是“一人多角”的表演,即:演唱员有时候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出现,有时以作品中的人物的身份出现,边说、边唱、边演,有浓厚的曲艺特点。后来南音说唱也有两人对唱或两人以上的集体演唱情形,节目趋向演唱短段,并加入了扬琴、拍板、洞箫等伴奏,但以一人演唱的为多见,它的表演幅度较大。[1][4]

说唱特征

南音说唱的音乐性强,句格、声韵要求相当严整,有伴奏、有快板与过门音乐,旋律婉约优美,有着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南音说唱可以有较多的念白道白,文字容量较大,又间有龙舟、木鱼,变化较多,表现力也较强,抒情、叙事兼长,可以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4][2]

唱词曲调

唱词为七言韵文,唱腔分为“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并依不同的唱腔采用和流布区域而有“地水南音”等的分支与别称。[1]

演奏乐器

南音说唱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秦琴、椰胡、箫、三弦、筝等。[2]

经典曲目

南音说唱的经典曲目主要有《客途秋恨》《叹五更》《尤二姐辞世》《男烧友》《霸王别姬》《客途秋恨》《武松打虎》《忆往》等。其中,南音说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区均祥的唱片有《客途秋恨》《大闹梅知府》《长生殿》《浪子回头》《南音精选》等。

流行地区

南音说唱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中国香港和澳门一带。[1]

传承保护

20世纪六十年代,广播电台的流行,改变了听众往茶楼的模式,而电台广播转而迎合年轻人口味,以播放西方流行曲为主,社会风气在转变,且南音说唱无后人承继,传统演出场所亦逐渐消失,南音说唱随之衰落,更有濒临消亡的危险,澳门仅有区均祥等极少数的传承者。因此,该项目亟待扶持和保护。[1]

保护措施

曲艺社是澳门南音说唱固有的传统模式,是南音说唱能够得以延续的重要传承方式。

1990年,在政府及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区均祥粤剧曲艺社成立,是一个旨在拯救、整理、传承南音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1999年澳门回归以后,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澳门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澳门南音说唱得到了重视与保护。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确定澳门南音说唱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4年,由政府及社会机构资助,澳门粤韵南音社成立,是非营利艺术社团,其宗旨是开展南音说唱研究、演出和培训,以促进交流及提高。该社团会不定期开展公益性的演出供市民欣赏,开展了“首届澳门南音节·悠悠粤韵南音情晚会”、“南音薪传·纪念吴咏梅博士南音专场”等活动。

2015年,由澳门文化局主办、区均祥粤剧曲艺社及澳门茶艺协会协办的“品茗·南音”系列活动,2016年澳门文化局资助区均祥粤剧曲艺社的“南音说唱薪传音乐会”,2016年举办的“世遗南音会知音区均祥师生演唱会”等。

2016年4月13日,文化部向包括“南音说唱”传承人在内的澳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颁发传习经费。

传承人物

区均祥,男,汉族,1944年生于澳门,区均祥天生弱视,年幼时对粤曲曲艺非常感兴趣,10岁便加入了历史悠久的“半闲音乐社”,并到香港戏班工作。20世纪九十代初,创办了区均祥粤剧曲艺社。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音说唱”代表性传承人。[5]

吴咏梅,女,汉族,1927年10月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音说唱”代表性传承人。[6]

入选非遗

2011年5月23日,澳门特别行政区申报的“南音说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曲艺价值

南音说唱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南音说唱的音乐性强,旋律婉约优美,有着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南音说唱文字容量大,可以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有浓厚的曲艺特点和一定的艺术价值。[4][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