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理论(2023最新产业政策理论百科介绍)

由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分享简介:财产政策实践是为拟定财产政策的1种经济实践。经由过程对于财产政策的研究,为财产政策的拟定取抉择,供给道理、准则以及要领。财产政策实践的焦点部门是财产布局政策实践,以财产资材的调配政策做为研究对于象。正在切磋财产布局演化纪律及其缘故原由的根蒂根基上,经由过程对于财产布局的汗青、近况及其将来的阐发,觅找财产布局的成长变迁纪律,为拟定合理的财产布局政...

产业政策理论是为制定产业政策的一种经济理论。通过对产业政策的研究,为产业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提供原理、原则和方法。

重磅 2023年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链全景图谱 附产业政策 产业链现状图谱 产业资源空间布局 产业链发展规划

产业政策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以产业资源的分配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为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服务。

中文名

产业政策理论

性质

经济理论

研究对象

产业资源的分配政策

目的

制定产业政策

核心部分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基础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

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产业政策理论是产业经济理论中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产业政策的概念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在此之前产业政策的思想及其实践就已经出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F.Liszt)发表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历史的角度对各国的经济与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特别对比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与海外扩张政策,以及美国的关税保护与产业扶植政策,提出国家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提出并实施产业政策且卓有成效的国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遭失败,战后日本经济危机重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日本政府面临着恢复经济的考验。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与产业合理化政策,日本成功实现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合成纤维等许多工业部门产业重建与经济复兴的目的。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开始振兴并迅速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主要是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化目标和发展序列,确定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经济措施扶植战略产业成长,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由于产业政策的有效作用,日本经济在2O世纪六七十年代获得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随着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产业政策越来越引起各国实业界与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1970~1972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经编写其14个成员国有关产业政策的系列研究报告,使产业政策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当时日本经济学界为了给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对产业经济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如小宫隆太郎的《日本的产业政策》、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论》、宫泽健一的《产业经济学》等。日本学者将以往的西方产业经济理论高度概括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编撰出第一本以《产业经济学》命名的著作,这标志着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产业经济学的诞生。

产业政策理论的基本论题

到目前为止, 产业政策理论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 对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和适用性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因此, 产业政策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还很年轻, 一般都偏重于经验研究和实例论证。特别是从日本, 德国、新兴发展中国家等一些成功范例的分析研究中寻找规律, 进行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是构成整个产业政策理论的两大主要部分,其中结构理论是核心。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论题是, 发达国家如何保持本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领先地位, 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赶超目标, 以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论题是, 在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下, 通过什么途径能够增加产出, 扩大有效供给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涉及到生产要素如何合理地、有效地组织, 企业的组织结构如何调整, 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积极性如何发挥等产业组织问题。由于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的结构(即产业组织)是否合理,就成为上述课题能否解决的关键。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表明, 保护有效竞争和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是政府调节企业之间相互关系,使产业组织趋向合理的两大法宝。与此相应的产业组织政策包括反垄断法, 中小企业保护法,促进企业联合政策等等。

此外, 从产业角度考察的供给理论, 其基本论题是供给如何创造和引导需求, 特别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供给创造和引导需求, 可以从技术进步发展新产品和改变价格结构引导需求两个方面来论证。无论从经济发展历史来考察, 还是从当前的现实看,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进步, 都可以直接创造出需求。

有效供给论可以从总供给和有效供给之间的差额来论证。在发展中国家, 落后和具有改变落后的强烈愿望往往会产生赶超狂热, 经济偏离本身的发展规律, 使大量投资和所形成的实际供给能力之间出现差额,表现为投入要素中有一部分发挥不了效益, 形成无效供给。因此, 发展中国家要走上供给发展的良性循环,不仅要解决资金积累机制, 而且更要解决提高有效供给问题。

以结构理论为核心的产业政策理论是一门充分体现产业发展决策计划化的应用经济理论。结构理论和结构政策研究不仅为政府决策机构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十分具体地指明哪些产业应当优先发展,怎么优先发展; 哪些产业不应当鼓励或者让其自我发展 哪些产业要限制发展,怎么限制 在顺序选择上, 提出第一顺序是什么, 第二顺序是什么, 现阶段应该怎么做,下一阶段又应该怎么傲。产业政策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要为政府决策机构提供严密, 合理, 有效, 成熟,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还需要一段时间。

产业政策理论的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即使在市场机制十分健全的情况下,仍存在着不少缺陷。产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可能造成的失误,而由政府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一针见血地指出:“产业政策的中心课题,就是针对在资源分配方面出现的‘市场失灵”采取对策。”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李斯特的“动态比较成本理论”;二是弗农的“产品循环理论”。传统的“比较成本理论”源自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李嘉图认为,各国生产条件不同,生产各种产品的成本不同,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它最具成本优势的产品。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都有成本优势,则在其中选择最具优势的产品,“两优取其重”;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都处于成本劣势,则选择劣势最小的产品,“两劣取其轻”。这样进行国际分工、合作,各国都能获得利益,实现国际资源的最优配置。从静态的观点看,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是有道理的,称为“静态比较成本理论”。按照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先进国家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后进国家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后进国家永远处于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因此,该理论受到后进国家的非议。当时尚处于后进地位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对此提出挑战,他认为,比较成本优势不是绝对的,是可以变化的,如果后进国家对尚处于“成本劣势”的“幼稚产业”进行保护、扶持,“成本劣势”可以转化为“成本优势”,从而脐身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行列,改变自己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因为李斯特从动态的观点看待“比较成本”,他的受伤树砍为“动态比较成本理论”。

三、结构转换理论

结构转换理论也叫“产业结构高级化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必须不断实行从低级向高级的适时转换,才能真正实现赶超和保持领先地位。产业结构设能实现及时转换,是历史上一些老脾的发达国家趋向衰落的基本原因之一。英国的克拉克、德国的霍夫曼和美国的库兹涅茨等人都对经济增长与收入提高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进行过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霍夫曼比率”和“库兹涅获增长理论”等学说。更为重要的是,结构转换是一个重要的利益再分配过程,需要有政府的产业政策干预,才能适时和顺利的完成。例如,对衰退产业的调整过程就需要政府的援助政策,并且结构转换不应是一个被动的结果,需要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主动实施。

四、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

经济学家在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时还发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或“主导部门”。这些主导产业或主导部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因此,主导产业或部门的选择便成为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内容。

五、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经济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产业的发展与人的生长过程相似,也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产业发展的这一过程“产业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新兴阶段、朝阳时期、支柱时期、夕阳时期、衰落时期。

六、规模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的规模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由于生产费用中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构成受市场开辟过程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客观上存在着生产费用最低的最优经济规模。在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之前,单位产品生产费用处于递减过程,继续扩大规模是有利的。在西方国家,产业政策研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反垄断,对规模经济理论并没有给予很大的重视。但日本的经济学者则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们认为,产业内部客观上存在着工厂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区别。前者决定生产费用,后者决定竞争秩序。在赶超阶段,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国家应当利用产业政策首先保证工厂规模达到最优,宁愿暂时容忍发生寡头垄断和牺牲竞争活力,使社会获得最大发展的好处。同时,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初期,生产规模往往较小,尚未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通过规模扩张,能够取得更多收益。如果单凭市场力量来集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将耗费时日,耽误时机,失去发展机会。政府应该实施组织合理化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企业合并、联合,迅速达到最佳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发展新兴产业。

七、技术开发理论

技术开发理论是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技术是一种难以按一般市场原则进行交易的知识财富,其特点:一是技术本身一般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二是技术开发伴随着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风险;三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学习过程和规模经济的特征。因此,技术开发过程或开发结果经常存在着社会收益率大于企业收益率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会削弱企业技术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政府的产业政策干预是保证技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概况及趋势

杨治教授较早将产业结构理论引入我国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产业政策的研究上。这似乎说明,促进产业结构本身及地区间的产业协调发展还得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及其运作来实现,加强产业政策的研究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是很有意义的。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对经济周期中产业结构变动及周期波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例如周振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一书中对产业结构机理作了系统的分析,他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孙尚清、魏后凯、郭克莎、李悦、王述英等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产业政策理论的评价

虽然各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行产业政策,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园家更是以产业政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产业政策所依存的理论观点一直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批评。

以发展理论作为推行产业政策依据的观点,受到的批评意见主要来自对产业结构“可选择性”的怀疑。批评者认为,虽然有一些有关产业结沟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是粗线条的,产业的划分非常笼统,对产业政策的制定并没有什么指导意义。例如,配弟和克拉克只指出三次产业之间关系的变动规律,程夫曼只指出消费品:[业和资本品工业之间关系的演变规律。可是,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只讲劳动力将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再转移到服务业这种规律,并不能给人多少启发,因为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具体有哪些行业和产品应该成为产业政策支持或限制的对象。进一步讲,即使再加上一些其他标准,例如比较优势标准,也万能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又例如.同样是促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的发展,为什么要选择汽车制造业而不是飞机制造业或通讯设备制造业?实际上,如果深入列具体的行业和产品层面,各个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已有的产业结构理论却并不能有效地解释这些差异。这种批评观点认为,实际上政府无法选择应该发展和不匝发展的产业、应该开发印不应该开发的技术等,这些过程只能夜市场竞争中去完成。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