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根据地(全国抗战的模范根据地)

由网友(复制)分享简介:晋察冀按照地,齐称晋察冀抗日按照地,是抗日战役期间共产党带领的8路军正在敌后创立的第1个按照地。位于华北的北部,包孕其时冷河、察哈我省的全数、河北省大部、山西省西南部、绥遥省东部以及辽宁省西部泛博地域,处于华北抗战最前沿的沉要位置,曾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榜样的抗日按照地及同一阵线的榜样区”。晋察冀按照地,为中国抗日战役以及世...

晋察冀根据地,全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位于华北的北部,包括当时热河、察哈尔省的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省东北部、绥远省东部和辽宁省西部广大地区,处于华北抗战最前沿的重要位置,曾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根据地,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来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文名称

晋察冀根据地

相关地点

西柏坡、将军岭

成立时间

1938年10月

属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位

中央人民政府前身

司令部所在地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

国家

中国

司令员

聂荣臻

成立背景

没地儿玩 这条路修好后,石家庄人要换 个 活 法

1937年,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人,在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

聂荣臻率部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敌占城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

组织发展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颁布实施的各项政策法令,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本改变了国民党军队败退和政权垮台后出现的混乱局面,使敌后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1]

1938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中共晋察冀分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晋察冀军区统一领导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个地区、各方面的工作。[1]

1938年11月—1939年4月,日军先后对冀中区进行了多次围攻。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贺龙、关向应率领八路军一二零师主力,于12月下旬开赴冀中,并于次年4月在河间县齐会村战斗中取得平原地区歼灭战的重大胜利。

随后,一二零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一起,相继在繁峙、易县、灵寿、阜平、涞源等地打败日伪军的进攻和“扫荡”,巩固和发展了冀中、北岳根据地。[1]

1941年起,日军在华北采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晋察冀根据地进入艰苦困难的时期。

面对艰难困苦的局面,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同时,抗日根据地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军事斗争方针,广泛运用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武工队等游击战方式,深入敌后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1]

1943年,北岳区粉碎了日军4万余人的大“扫荡”,冀中区抗日游击根据地重新建立,冀东区开辟了察北、热南及辽西的大片新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

发展壮大

1945年5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发起大规模夏季攻势,先后发动察南战役、雁北攻势、子牙河战役、大清河战役、热辽战役,扩大了解放区,将敌人压缩到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8月,晋察冀军区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对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攻占城市70余座,解放了西迄同蒲铁路,东到渤海、锦州,南临正太路、石德路,北至多伦、赤峰的广大地区,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1]

后世纪念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阜平县城南20公里处的城南庄镇。这里完整地保留着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旧居,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河北唯一保留完整的机关旧址,也是毛泽东主席进京之前唯一保留完整的居住旧址,该旧址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定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