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2023最新转基因作物百科介绍)

由网友(我想和你再牵一次手。)分享简介:转基果做物,是哄骗基果工程将本有做物的基果插手其它熟物的遗传物资,并将没有良基果移除了,进而形成品性更差的做物。哄骗转基果技能可以转变动动物性状,培育新种类。也能够哄骗其它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求的熟物成品,用于医药、食物等方面。转基果大豆,转基果棉花(抗虫棉)那两种是莳植最宽泛的转基果做物。[一]中文名转基果做物特 点抗暑...

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它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造成品质更好的作物。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抗虫棉)这两种是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作物。[1]

中文名

转基因作物

特 点

抗寒、抗旱、抗虫等能力

外文名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作 用

可增加作物的产量、改善品质

内容简介

转基因农产品 巴西转基因作物达到93

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因有抗寒、抗旱、抗虫等能力而为粮食缺少的国家所推崇。但反对者表示:对转基因食物进行的安全性研究都是短期的,无法有效评估人类进食转基因食物几十年后或者更久以后的风险;而且反对者担心转基因生物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种,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来说是“外来生物”。更担心这种外来品种的基因通过自我繁殖及与近亲品种杂交,传播到传统生物中,并导致传统生物的基因污染。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任何一种生命体:比如细菌、病毒、昆虫……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植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将大大促进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它在1983年培植出来;直到10年以后,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国出现,那是一种可以延迟成熟的西红柿。1996年,由这种西红柿食品制造的西红柿饼才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

转基因牛羊、转基因鱼虾、转基因粮食、转基因蔬菜和转基因水果在国内外均已培育成功并已投入食品市场。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彭于发研究员介绍,全球的转基因作物在问世后的7年中整整增加了40倍,转基因生物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多,其中植物是最普遍的。从1983年研究成功后,转基因作物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直接增长至2003年的6770万公顷,有5大洲18个国家的700万户农户种植,其中转基因大豆已占全部大豆种植的55%,玉米占11%,棉花占21%,油菜占16%,这些作物的国际贸易出口额也在增加。

2019年8月26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在京发布2018年全球转基因/基因改造作物商业化状况。据悉,2018年共有70个国家种植或进口了转基因作物,这已是全球连续应用转基因作物的第23个年头。26个国家(21个发展中国家和5个发达国家)共种植了1.917亿公顷转基因作物,比2017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190万公顷。[2]

国外情况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将基因改制技术实际投入农业生产领域以来,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55%的大豆、45%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基因工程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50亿美元。有专家预计:21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其它还有阿根廷、加拿大也是转基因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的国家。

欧洲一些国家,如瑞士、奥地利的消费团体反对进口销售转基因食品,他们认为转基因食品影响人体健康。欧洲有关政府的态度是,转基因食品不安全,需要让科学证明其安全性。有的社会团体和组织呼吁在科学家确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之前暂停种植转基因作物。由于欧洲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危害健康和环境的担忧不断增长,欧盟从1998年4月起暂停批准在15个成员国经营新的转基因农产品。但是,2004年4月18日欧盟开始允许在市场上出售转基因食品,只是转基因成分超过一定比例的产品必须贴上标签,这被认为是欧盟在解除对转基因产品的禁令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19年7月2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10种转基因产品在欧盟上市,其中9种用作食品或饲料,另一种用作观赏性切花。[3]

2019年8月,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APHIS)公告解除一种转基因油菜和一种转基因大豆管制的决定。该转基因油菜(LBFLFK)由巴斯夫公司研发,具有高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以及耐除草剂的特性,转基因大豆(IND–00410–5)由Verdeca公司研发,具有高产和耐除草剂的特性。[4]

国内情况

我国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转基因棉花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然而,真正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的品种却并不很多。真正规模种植的只有抗病毒甜椒和延迟成熟西红柿、抗病毒烟草、抗虫棉等6个品种。有专家认为,我国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的转基因食品,市场调查显示,在我国市场上70%的含有大豆成分的食物中都有转基因成分,像豆油、磷脂、酱油、膨化食品等等,所以很多公众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和转基因食品有了联系。另外我国一些进口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在我国流行的快餐食品店麦当劳和肯德基的食品中,转基因的含量也都很高。

转基因水稻和玉米首次获得安全证书

2009-12-3 行业近况:媒体广泛报道转基因玉米(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转基因水稻(华中农业大学)获得安全证书的事情,从而推动种业公司股价大涨。

评论:转基因作物只有在获得安全证书、以及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方能进行商业化推广。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水稻还只是获得了安全证书。获得转基因证书后意味着,该转基因作物可以在农业部试验场种植,效果好的种子将保存于基因库中。

与棉花早就开始商业化种植不同,由于玉米和水稻作为口粮对人体影响较大,所以,我国对转基因玉米和水稻的商业化种植比较谨慎,但我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口粮将是迟早的事。首先,早在2008年7月9日,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该专项拟投入资金约240亿元人民币,将主要投入到优势基因的挖掘、转基因品种选育和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其次,在一号文件中曾提到,我国将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整合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并促进产业化。

环境影响

据《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发布2012转基因作物年度发展报告《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 2012》,指出2012年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幅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并认为发展转基因作物可减少温室气体排量。

很多绿色环保人士继续坚决地反对发展转基因作物,他们认为转基因作物对环境有害。ISAAA在年度报告中分析了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报告指出,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节约了相当于47300公斤的杀虫剂,高产的转基因作物节省了相当于1.09亿公顷的耕地,同时其效果相当于减少了约230亿公斤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常,种植转基因作物不需要大面积野外田间耕作。减少耕作能使土壤中保留更多的残留物,从而在土壤中捕获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此外,较少的田间作业也必然降低燃料消耗和随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安全性

众说纷纭

国际权威机构都一致认定,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2002年,非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政府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向联合国咨询,联合国在8月27日发表声明说:“根据来自各国的信息来源和现有的科学知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组织的观点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作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有风险。因此这些食物可以吃。

这些组织确认,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科学文献表明食用这些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在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答中,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当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了风险评估,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会有风险。而且,在它们被批准的国家的普通人群中,还没有发现食用这些食物会影响人体健康。”

舆论误导

当前对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的指责和担忧,其实是在某些极端组织的有意误导之下,由于普通公众对生物学知识的缺乏,而出现的社会恐慌。围绕它的争论,并无多少的科学含量,很难再称得上是一场科学争论。 在这些反对一切生物技术的反科学极端组织中,影响最大的是“绿色和平”组织。

“绿色和平”的创始人之一、前主席帕特里克·摩尔在与该组织决裂后,反思说:“环保主义者反对生物技术、特别是反对基因工程的运动,很显然已使他们的智能和道德破产。由于对一项能给人类和环境带来如此多的益处的技术采取丝毫不能容忍的政策,他们实现了斯瓦泽的预言(即环保运动将走向反科学、反技术、反人类)。”

不幸的是,普通公众并不总能认识到这一点,许多人把这些极端组织视为社会正义的化身,信任它们的程度超过了信任国际权威机构。 更不幸的是普通公众通常缺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所必需的科学素质。

许多人担心吃了转基因食品会把自己的基因转掉,甚至攻击转基因食品会让人“断子绝孙”。他们显然是害怕转入转基因作物中的那段外源基因在被食用后会跑进体内,把人体基因也给转了。这种担心是很荒唐的。所有生物的所有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是一样的,都是由核酸组成的。

不管转的是什么基因,是从什么生物身上来的,它的化学成分也和别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都是由核酸组成的。这个基因同样要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所以这个外源基因是不会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利用的。 国际上有一位反对转基因技术的重要人物对此很不以为然,曾在一本反对遗传工程的著作中声称“食物中的基因能被人体利用”。

如果这种可能性存在的话,我们不应该仅仅担心人体会吸收、利用了被用来做转基因的那个基因,也应该担心人体会吸收、利用了食物中成千上万个其他的基因。因为所有基因的化学成分完全一样,如果人体有可能吸收、利用某个外源基因,也就可能吸收、利用其他外源基因。那样的话,我们吃任何食物,都有可能被转了基因!既然我们在吃其他食品时从来就不担心里面的基因会跑到我们体内,为什么偏偏要担心转基因食品呢? 有人要求保证转基因作物百分之百安全、绝对没有风险才能种植、供食用,这种要求是完全不合理的。

存在风险

经常被提及的比较可能发生的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健康方面的风险。转基因作物往往是过量地制造某种外源的蛋白质,如果该蛋白质是对人体有害的,当然不宜食用。

如果它是过敏原,也可能让某些特定的人群出现过敏。另一种是生态方面的风险。例如,人们担心转基因作物的基因会“污染”其同种非转基因作物,特别是其野生的亲缘物种。 但是风险并不等于实际的危险。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为了避免健康方面的风险,对人体有害的蛋白质和已知的过敏原不会被用于制造转基因作物。在转基因食品上市之前,都按要求做过试验检测其安全性。一般是先做生化试验检测,看看转基因作物与同类作物相比,在成分方面出现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否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然后做动物试验,看看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其实是检测食品安全性的常规做法,不只是对转基因食品才如此。如果不信任这一常规方法,那么是不是也应该质疑其他食物的安全性?为了避免生态方面的风险,许多专家建议对转基因作物的栽种范围作出一定限制,例如不要在有野生的亲缘物种的地区种植相应的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有其独特性,比如,它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将动物、微生物基因转入植物中。

但是,不同物种的基因的化学性质都是一样的,调控机理也相似,所以这种操作并不会产生什么 “违背自然规律”的怪物。从总体上来说,转基因技术仍是传统的育种方法的延伸,只不过比传统育种技术更为精确,更有目的性,更容易控制而已。转基因作物所面临的健康、生态问题,传统作物同样也有。例如,有的用杂交方法培育的土豆新品种,就含有高含量的毒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用传统方法培育的新品种的基因同样有可能“污染”其野生的亲缘物种。

已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要比同类食品更安全

正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报告指出的:“FDA没有发现也不相信,正在开发中的、用于作为食品和饲料的新作物品种一般会带来安全或管理问题。”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也指出:转基因作物并未显示出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任何新的风险;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管理,它们可能甚至比常规作物和食品更安全。

的确,转基因技术在某些方面要比传统的育种方法更安全可靠。传统的育种技术无法控制某个基因在哪里和如何表达,同时改变了许多基因(对此我们往往一无所知),难以检测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可能培育出有害健康的性状 (对此我们可能一时无法觉察)。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准确地控制基因的表达,只动了一个或少数几个我们已知其功能的基因,容易检测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能不用或少用农药,因而减少或消除农药对食品的污染,而大家都知道,农药残余过高一直是现在食品安全的大问题。抗病害转基因作物能抵抗病菌的感染,从而减少了食物中病菌毒素的含量。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是当前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推广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可以大大减少甚至避免化学农药的使用,既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

2005年4月29日,《科学》杂志发表中美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论文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中国水稻生产和农民健康的影响》指出,转基因抗虫水稻比非转基因水稻产量高出6%,农药施用量减少80%,节省了相当大的开支,同时还降低了农药对农民健康的不良影响。中国每年有大约5万农民因为使用农药而中毒,其中大约有500人死亡。 当前已大规模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抗除草剂和抗虫害品种,它们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主要是对农民、环境有益,对消费者的好处还不是那么直接。新一代的转基因作物能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将会让消费者更切身地体会到其好处。就像普通公众当初由于从重组DNA药物获益而迅速消除了对重组DNA技术的恐慌一样,也许新一代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也能让人们更普遍地接受转基因食品。

危害性

不同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品种之间发生了杂交,造成了抗多种除草剂的杂种。

然后,转基因油菜及其杂交品种植株出现在随后种植的小麦和大麦作物地块中,必须喷洒标准除草剂来控制。抗Bt的害虫也已进化出来,这是昆虫对转基因植物中毒素在整个生长季节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应激性反应。

最早商业化种植的几大类转基因作物已经威胁到生物多样性,这是来越无法回避的事实。

配合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喷洒的广谱除草剂,能够不加选择地消灭野生植物品种,它们对动物也有毒性。草铵膦导致哺乳动物的出生缺陷,还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有关。含有Bt-毒素(Bt毒蛋白)的转基因作物会杀死益虫如蜜蜂和草蜻蛉,BT玉米的花粉被发现对大斑蝶以及凤蝶的毒性达到致死水平。Bt毒素能从转基因的Bt作物的根部渗出,迅速与土壤颗粒结合,受到保护而且不降解。由于毒素是以激活状态和非选择性方式存在,因此土壤中的靶标和非靶标物种都受到影响,然后毒素的作用可再进一步传导到地面作物。

用转基因生物制造的产品也存在危险。

基因修饰过的牛生长激素,被注射到奶牛体内以提高牛奶产量,造成了奶牛不必要的疾病,提高了牛奶中IGF-1(促生长因子-1)的浓度,IGF-1已知与人类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关。

在转基因植物中,经过基因转换的DNA是不稳定的。

遗传修饰过的基因经常保持不活跃状态,还会发生部分或全部的转基因DNA丢失,甚至保持到繁殖时期的转基因DNA也会发生丢失。我们已经知道,在全球已商业化或进入大田试验的任何转基因植物株系中,关于遗传物质本身或者在植物基因组的插入位置这两个方面是否具有长的期稳定性,都没有正式发表的证据能给以证明。

各国态度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比较多的国家。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2009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85%,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91%,转基因棉花为88%。可是,在美国,至今还没有对主粮小麦进行转基因的商业化种植。

美国政府早在2001年就给美国的转基因主粮小麦(硬质红色春小麦)颁发了安全证书。

在2004年美国政府准备批准转基因主粮小麦的商业化种植,但是,由于欧洲、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一直强烈反对转基因小麦,如果美国商业种植转基因小麦,那么这些国家的买家可能会从其他地区寻购小麦。迫于压力,孟山都公司2004年主动撤销了转基因小麦商业化种植的申请。

在加州,2009年有3个县对转基因作物进行了全民公决,决定禁止在自己的县里种植转基因作物。有一家美国企业在加州做药用转基因水稻的田间试验,因为当地农民反对,被迫转移到密苏里州。

俄罗斯

2006年年末,世界闻名的反食用转基因产品专家、俄罗斯生物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走马上任,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

2005年,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着手研究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的健康状况,发现基因食品影响了小白鼠以及它们后代的健康。这一研究结果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活体动物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每年,俄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都会发布很多关于转基因产品潜在危险的报告和论文,但一些西方的跨国公司却因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而对这些报告和论文表示置疑。

日本

日本对转基因作物实行严格管理和慎重对待。根据“Angus Keid Group”发布的调查,82%的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持否定态度。2006年8月,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的否定态度已开始影响日本的食品加工业。例如,几乎所有的酿酒商已开始停止使用转基因产品酿造啤酒;相当一部分生产传统食品如豆腐的日本公司开始使用非转基因原料,并标记上“没有使用转基因大豆”。

印度

2010年2月,印度中止了世界第一批转基因茄子的推广,认为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才能在全国种植,以确保消费者的安全。

在相关政府委员会于2009年10月份批准转基因抗虫害茄子的商业化后,印度主要种植茄子的几个邦抗议不断。2010年2月6日,Uttarakhand邦第一个表态,称他们将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不久后,另外两个城邦Himachal Pradesh和Karnataka也作出相同决定。最后,环境部长Jairam Ramesh在2月9日表示,禁止商业种植转基因茄子,要求须先对其进行独立的安全测试,评估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长期影响,并获得公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后方可销售。

相关消息

进入2011年4月以来,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调研在我国多省市密集展开。

2011年4月28日,由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和环保部四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已经赴山东、山西及东北等地,深入开展转基因安全调研。

环保部某官员告诉记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期专门就转基因生物安全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组成调研组进行调研。根据批示,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就转基因等问题召开了9次会议予以讨论,其后责成农业部门作为主体,在部分省市区开展调研。

据悉,四部委正在形成最终的调研报告。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调研发现的最大问题是,个别地方存在非法转基因作物种植,此次主要在东北发现了非法转基因作物种植。

发现问题

知情人士表示,经过深入调研,发现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

在2011年4月28日的第四届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论坛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指出,现在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是个长期话题,如果贸然将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投放到大环境,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主粮生产环境中去,就会损害自然生态系统。长期下去;将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粮食安全。

现有研究表明,转基因作物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对非目标生物尤其是有益生物产生危害,降低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多样性,另外还会导致“超级杂草”。

国家“十二五”规划也特别提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

提出建议

蒋高明指出,转基因这种新兴的生物技术,还存在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等诸多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不确定性的长期不能释疑等原因,相关部委对转基因监测不满,最终压缩了转基因动植物培育专项资金。

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其中提到,2020年前实现200亿元的转基因研究专项资金。环保部某官员质疑,这么一大笔钱,是否有必要对所有的作物进行转基因研究。同时,该官员建议进行风险评估。

环保部官员称,环保部现在已就转基因生物安全提出了建议。其中,在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证书和环境释放等方面,建议实施“监测监管联合制”。譬如,质检等部门参与进来,最终需要经过风险评估。“若没有风险或者风险很低,也不应该一棒子打死。”

环保部国家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王捷处长称,在生命安全领域,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转基因)很多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海南销毁

2013年12月23日至27日,海南省农业厅组织有关单位对在三亚、陵水、乐东三个市县从事南繁工作的单位,开展了一次南繁农业转基因作物执法检查工作。共抽查、检测作物样品107个,检测结果显示,有13家单位的15个样品呈转基因阳性,均为科研试验田块。其中玉米12个,棉花3个,主要分布在三亚市南滨农场、师部农场和乐东九所镇个别田块。其中,7家单位的9个试验作物已在属地农业执法人员监督下依法销毁,妥善处理,进行处罚。其余6家单位的6个涉嫌样品正在进一步检验检测核实中,一经核实确认,该厅将坚决依法销毁并进行处罚。

海南省农业厅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严格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展农业转基因试验、生产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被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绝不姑息,坚决依法从严处理,尽最大努力,确保海南南繁基地生物安全。

发展前景

与世界上出现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决不会一帆风顺,但前途依然光明。

第一、与世界情况相反,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比5年前增加24倍。一种植转基因玉米中色氨酸含量提高20%,而色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转基因油菜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增加,对心血管有利;转基因牛奶,增加乳铁蛋白、抗病因子含量,而脂肪含量则有所降低。

第二、世界转基因作物业已说服几乎所有的国家政府和世界组织支持这一正在激烈争议之中生物技术。

第三、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完善,数年后肯定会出现可以同时给农场主和消费者都带来巨大好处的新型转基因农作物品种。未来的转基因作物(例如“金米”)还可帮助人类解决蛋白质、维生素和铁缺乏问题。在真实的实惠面前,世界消费者可能会逐渐接受转基因作物。

第四、世界各国相关法律强化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但并不是绝对禁止。世界各国共性在于:强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转基因作物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危害

基因作物的生态危害:天然作物不怕虫害,否则大自然将没有这种作物。作物第一次杂交后,是类似基因转植的作用,但是基因改变的比例非常低,由此,才开始会惧怕虫害。作物无论通过几次的杂交,基因改变的比例永远都非常低,最高也不超过3%,这是大自然维系生命的根本机能。由此,对于人体的伤害也非常微小。

相关事件

下面记载的是有关转基因的一些报道,说明了公众对带转基因的不客观。

普斯泰(Pusztai)事件

1998年秋,英国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斯泰(Arpad Pusztai)在英国电视台发表讲话,声称他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大鼠食用后“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事引起轰动,从此引发了国际上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等反生物技术组织把这种马铃薯说成是“杀手”(killer),策划了焚烧破坏转基因作物试验地、阻止转基因作物产品进出口、示威游行等活动。印度两块大的转基因作物试验田被焚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非转基因试验材料也遭破坏,以致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无法答辩。

英国皇家学会对此非常重视,组织了专门的同行评审,并于1999年5月发布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有六方面的严重错误和缺陷,包括:不能确定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对食用转基因马铃薯的大鼠,未补充蛋白质以防止饥饿;供试验用的动物数量少,饲喂几种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很少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设计差,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试验结果无一致性。也就是说,他的实验从设计、实施到分析都有缺陷,得到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普斯泰因此在国际科学界受到严厉批评。不久,Rowett研究所宣布普斯泰被劝提前退休,并不再对其言论负责。

帝王蝶(Monarchbutterfly)事件

1999年5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洛希(Losey)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帝王蝶)的幼虫,发现这些毛毛虫生长变得很缓慢,死亡率高达44%。这一结果被解释为抗虫转基因作物威胁非目标昆虫。绿色和平组织等反生物技术组织据此提出应限制转基因玉米的生产与销售。

1999年夏天,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昆虫专家们对帝王蝶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结论是,抗虫玉米花粉在田间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其原因是:①玉米花粉大而重,扩散不远,在田间所有花粉只落在9.1米以内,在距玉米5米的马利筋杂草上,每平方厘米叶子上只发现1粒玉米花粉。②帝王蝶通常并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完粉后才大量产卵。③在经调查的美国中西部转Bt基因玉米占玉米面积的25%,但田间的帝王蝶数量却很大。美国环境保护局在最近的一个报告中指出,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应以野外实验为准,而不能仅仅依靠试验室的数据。

加拿大“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事件

1995年,加拿大首次商业化种植了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转基因油菜。但在种植后的几年里,在加拿大的油菜地里发现了个别油菜植株可以抗1~3种除草剂,进而有人称此为“超级杂草”。后经调查了解到,产生这种油菜植株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在收获转基因油菜种子时部分遗落到田间,第二年再种新的油菜品种时,原来的种子发芽成熟后与新的品种之间发生基因漂移所致。

事实上,这种油菜在喷施另一种除草剂2,4-D后即被全部杀死。“超级杂草”并不是一个科学术语,只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已经有“超级杂草”存在。

墨西哥玉米事件

200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vid Chapela和David Quist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声称在墨西哥南部Oaxaca地区采集的6个玉米地方品种样本中,发现有CaMV 35S启动子及Novartis Bt11抗虫玉米种的adh1基因相似序列。由于墨西哥为世界玉米的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当时该消息引起了一些环保人士的关注。绿色和平组织借此大肆渲染,说墨西哥玉米已经受到“基因污染”,甚至指责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的基因库也可能受到“基因污染”。

实际上,文章发表后受到很多科学家的批评,指出其在方法学上有很多错误。所谓测出的35S启动子,经反复查明是假阳性。所称Bt11玉米中的adh1基因已经转到了墨西哥玉米的地方品种,则是张冠李戴。因为Bt11玉米中的基因是adh1-S,而作者检测出的是常规玉米品种中本来就存在的adh1-F基因,两者的基因序列完全不同,是两码事。显然作者没有比较这两个序列,审稿人和Nature编辑部也没有核实。

对此,Nature于2002年4月11日载文2篇,批评该文的结论是对不可靠的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同期发表编辑申明:该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发表。墨西哥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也发表声明指出,经对种质资源库和新近从田间收集的152份材料的检测,在墨西哥任何地区都没有发现35S启动子。

巴西坚果事件

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对大豆做品质改良时,发现巴西坚果(Bertholletia excelsa)中有一种蛋白质(2S albumin)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并将这一基因转到大豆中。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这种蛋白质是过敏源。该公司于是取消了这项转基因大豆的研发计划。

事实上,国际上早已有关于能产生过敏反应的食品及有关基因的清单。研究人员在研究转基因作物时,首先不会采用这些过敏性食物的基因。而且在研发前要查询国际公认的过敏源库,将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新蛋白质与已知的过敏源做比较,如果相似度高,该研究将会停止。同时,按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标准的要求,各国在转基因安全评价时,均要求是否为过敏源的技术资料,对于有可能成为过敏源的转基因食品会要求停止试验,从管理上也有效地防止转基因食品成为过敏源。

欧洲转基因玉米争议事件(Ⅰ)

2010年3月1日,某“旅美学者”在凤凰网的评论版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转基因安全疑问须由专家自身试验破解》的文章,说“国外正在被不断证实转基因食物不安全”。为了证明这个说法,他举了欧洲几个转基因玉米争议事件作为例子,包括法国人Seralini及其同事的论文、奥地利泽特克及其研究小组的论文等。这在网上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

这位“旅美学者”在文中说:“最近,《国际生物科学学报》2009年第7期上发表的4位法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喂食3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3个月后能让老鼠的肝脏、肾脏和心脏受损”。

事实上,Seralini及其同事的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同行科学家及相关监管机构的广泛质疑和批评。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独立调查分析了Seralini等人论文中的数据,结果认为喂食转基因玉米后,老鼠表现出的差异性是完全符合常态的。该机构指出,Seralini及其同事的统计结果与其他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数据之间缺乏一致性,并且没能给予任何看似合理的科学解释。Seralini及其同事歪曲了毒理学上的显著性,忽略了其他相关因子对差异性的影响。该机构强调,Seralini及其同事的论文中提到的差异性与老鼠性别及喂食剂量均无关系。

欧洲转基因玉米争议事件(Ⅱ)

其实早在2007年,法国人Seralini及其同事就曾对孟山都公司转基因玉米的原始数据做出过统计分析,得出了与他们2009年公开发表的论文类似的结论。而且在文章发表后,他们同样受到了国际同行和业界的广泛质疑和批评。

科学家们(Doull et al.,2007;Mond,2007)和来自欧盟、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的监管机构在审查后均宣布,该文对孟山都公司原始数据进行的重新统计分析中存在大量的错误和缺陷,不认同该文的结论,而支持最初的分析即转基因玉米MON868是安全的。

其中,国际期刊《食品与化学品毒理学》发表了同行评议专家组对Seralini et al.(2007)及孟山都公司的试验研究(Hammond et al.,2006)的评价和复审结果。该专家组由国际上认可的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6位毒理学及统计学家组成。

专家组认为,Séralini et al.(2007)对孟山都公司原始数据的重新分析结果中,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喂食转基因玉米MON863会导致老鼠出现不良副作用。在各种情形下,Séralini et al.(2007)及孟山都公司Hammond et al.(2006)报告的统计结果,实际上均表明与处理无关,或者不具备生物学及临床上的任何意义。这是因为结果并没有显示出剂量效应,不具备重演性,与其他比如组织病理学上的相关变化没有关联,不在两类性别间均发生,没有发生超出正常范围的差异,或者在生物学上不具有如因果联系的合理性。

总之,Séralini et al.(2007)对孟山都公司原始数据的重新分析结果没有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新的科学数据来表明转基因玉米MON863在90天的老鼠喂食研究中会导致不良副作用。[5]

欧洲转基因玉米争议事件(Ⅲ)

前文提及的“旅美学者”在文中还提到,“2007年,在奥地利政府的资助下,泽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转基因玉米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进行了实验。在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之后,发现转基因产品影响了小鼠的生殖能力”。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2007年,奥地利泽特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确实对孟山都公司研发的两个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进行了动物实验。关于转基因玉米是否影响老鼠生殖,共进行了三项研究,其中,Zentek博士负责的一项发现了潜在问题。此事引起奥地利政府的高度关注,奥地利联邦卫生家庭及青年部对此展开了调查,并于2008年11月11日发布了一个报告,称Zentek博士负责这一项研究被多方证明是科学依据不充分的。

欧洲食品安全局评价转基因安全性的专家组最近对该研究也发表了同行评议报告,认为根据

Zentek博士提供的数据不可能得出任何科学的结论。两位被国际同行认可的专家(Drs.John DeSesso and James Lamb)事后专门审查和评议了Zentek博士的研究,并独立地发表申明,认定在Zentek博士的研究中存在严重错误和缺陷,该研究并不能支持任何关于食用转基因玉米可能对老鼠生殖产生不良影响的结论[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