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杂志(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报刊)

由网友(心里﹌不解的迷惘)分享简介:《西医文件纯志》前身是《杏苑》纯志,创刊于一九五六年上海市西医文件馆复馆之始。为外部刊物,没有按期出书。由其时馆少董廷远亲笔题写了刊名。一九八七年《杏苑》被上海市新闻出书局核准为邪式外部刊物,以季刊情势按期出书刊行,改名为《杏苑西医文件纯志》,亮确以“担当弘扬老西医教术教训,收拾整顿研究古今西医药文件”为办刊宗旨。跟着该刊正在...

《中医文献杂志》前身是 《杏苑》杂志,创刊于1956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复馆之初。为内部刊物,不定期出版。由当时馆长董廷遥亲笔题写了刊名。1987年《杏苑》被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为正式内部刊物,以季刊形式定期出版发行,更名为《杏苑中医文献杂志》,明确以“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古今中医药文献”为办刊宗旨。随着该刊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作为内部刊物已很难适应海内外中医界的要求,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积极支持下,于1994年正式批准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并更名为《中医文献杂志》。

主办单位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周期

双月刊

类别

出版、医学期刊

国内刊号

CN: 31-1682/R

创刊时间

1983年

语言

中文

国际刊号

ISSN: 1006-4737

出版地

上海市

编辑单位

《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

邮发代号

4-540

期刊名称

中医文献杂志

定价

8.00元/期;48.00元/年

外文名称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期刊简介

中医文献杂志杂志 2011年03期

中医文献杂志2003年我刊由原小16开改版为大16开,页码增至56页。从创刊之初的《杏苑》到公开发行的《中医文献杂志》,历经二十余年,为中医药文献的研究整理、实践应用、临诊感悟提供了交流、展示平台。

宗旨

拥有卷帙浩繁、门类广博的中医药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中医文献研究,途径种种,或从校勘训诂,或以训解次注,或以分类摘编,或集各家之注,或为译释发挥,方法虽殊,然皆为保存、整理医籍文献所不可缺少。正是诸多先贤学者,鉴伪辨正,考镜源流,辑佚修纂,才使浩如烟海的医经典籍得以保存流传,垂世而久远;医道经论得以昭明渊源,揭示真谛。前辈名医临诊集验,是活的文献,继承、总结这些特色经验、学术思想,尤为当务首要;承前启后,指导临床,岐黄之说得以历代沿袭,使之盛世不衰,此古籍整理之重要、文献研究之贡献昭彰可明也。我刊编辑同仁,穷极心力,精耕细作,更递守护,夙夜匪懈,屏绝时事,潜心捉字,二十年如一日,青灯黄卷,两袖清风,唯以荣盛杏林,开垦文田,以荫读者为已任。一路走来,始终坚持“整理研究古今中医药文献,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为办刊宗旨,不断丰富学术内涵,拓展交流空间,开辟特色专栏,使之成为中医药文献研究、源渊考证、真伪辨鉴、历史追踪、古今论道、医海拾遗、学验交流的特色期刊。

收录

2002年成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2003年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期刊”;后又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是现今全国唯一的一份中医药文献专业类学术期刊,群芳争嫣,一枝独秀,她倍受国医大师、文献泰斗们的关注和支持,为业内同行的首肯,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和青睐。

栏目

自198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古今中医药文献”的办刊宗旨,辟有“文献研究”、“学术探讨”、“老中医药经验”、“名医遗著”、“医林人物”、“文献综述等固定栏目,又逐步增设了“医药学史”、“书刊述评”、“杏苑纵横”、“验方萃”、“验案选介”拔等特色栏目。

投稿须知

征稿内容:1、对古今中医文献研究的新思路、新见解,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成果2、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等经典著作中的特色理论、治法、治则及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或临床体会。3、对传统的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进行深入临床研究的成果。4、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历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的临床经验及其学术思想介绍。5、近现代名中医的医学贡献、生平事迹、趣闻逸事等。6、未曾发表的名医遗著。

稿件格式:一、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炼、突出重点,列出2-5个关键词不达意,字数以3000字以内为宜,重要论著字数不限。二、请用16开方格纸誊写,字迹工整,使用规范简化字,标点清楚,均占一格,外文与符号均要打印,数据、引文须核对无误。请勿投寄油印、复印稿件。字迹潦草或涂改不清者,恕不接受。如交电脑文档请用Word格式,勿用文本格式。三、来稿中计量单位按中华医学会杂志编辑出版部编《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规范,药名以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四、作者署名按下列格式:单位全称(省/直辖市/自治区,邮编)姓名例如: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金栋五、参考文献必须核对无误,编号按正文出现先后次序连续排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排列于文后。近现代非正式出版物、内部刊物、资料等不作文献引用,可在该页下注明。

六、老中医经验类稿件,须说明该老中医的年龄和职称,并附单位证明;简讯、征文、通知类稿件,请作者所在单位审核,附单位介绍信;书讯类稿件,请寄样书1册。七、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如需退稿者,请附足邮资。切勿一稿两投,投稿后6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八、来稿文责自负,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请作者考虑;不愿删改者,请事先声明。。九、来稿一经刊出,即致稿酬,并赠当期杂志2册来稿、汇款请寄上海市瑞金二路156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内,《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200020)。网上投稿请以附件Word文档形式寄送。请勿寄给个人,以免耽误。

现状

不久前,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发现一批珍贵医简,引发业内关注。谈及中医药文献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药文献与临床研究专家孙光荣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要避免“一窝蜂”现象。

孙光荣说,中医药文献研究是中医药历史、文化、理论、临床、中药等研究的根基、源泉。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文献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但是应避免两种现象:一是“一窝蜂上”,不具备专门人才、大量藏书的基础者也挤着上项目;二是“一窝蜂退”,当科研经费、成果评审较少纳入中医药文献研究项目之时,又都主动退出。[1][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