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粘液瘤病(2023最新兔粘液瘤病百科介绍)

由网友(人生就是用大把的时间迷茫,然后在几个瞬间成长。今天小编来分享)分享简介:兔黏液瘤病(myxomatosis)是由黏液瘤病毒惹起的1种低度交触感染性、低度致逝世性感染病,以齐身皮下出格是颜脸部以及自然孔四周皮下发熟黏液瘤性肿胀为特性。2类感染病、寄熟虫病。中文名兔黏液瘤病类型感染病易传染植物兔感染源黏液瘤病毒特性发熟黏液瘤性肿胀漫衍风险兔黏液瘤病是1种天然疫源性疾病,最先于一八九六年正在乌推圭发明...

兔粘液瘤病(myxomatosis)是由粘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全身皮下特别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下发生粘液瘤性肿胀为特征。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

中文名

兔粘液瘤病

类型

传染病

易感染动物

传染源

粘液瘤病毒

特征

发生粘液瘤性肿胀

分布危害

医生给两只小兔打了病毒,没想到全国90 以上的兔子很快都死了

兔粘液瘤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最早于1896年在乌拉圭发现,随后不久即传播到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等国家,那里至今仍然散发。1930年,此病经墨西哥传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在美国西部各州呈地方性流行。为消灭野兔在澳大利亚所造成的危害,1950年,人为地将粘液瘤病毒引入澳大利亚。1952年传入欧洲,在18个月内传遍了法国、比利时、德国和荷兰等国,并越过英吉利海峡传到英伦三岛,同时斯堪地那维亚和北非国家也发生流行。已发生过本病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56个,这些国家有法国、英国、卢森堡、爱尔兰、德国、西班牙、马尔他、希腊、意大利、奥地利、瑞典、瑞士、荷兰、丹麦、比利时、葡萄牙、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前苏联、美国、墨西哥、阿根廷、海地、巴拿马、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乌拉圭、智利、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洪都拉斯、苏里南、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尼日尔、尼日利亚、巴林、多哥、乌干达、塞内加尔、巴巴多斯、喀麦隆、扎伊尔、几内亚比绍、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粘液瘤病是高度接触传染的并有极高死亡率的疾病,常常给养兔业造成毁灭性损失。试验证明,本病对中国饲养的家兔感染率和致死率均为100%。如果传入中国,其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

疾病病原

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属痘病毒科(Poxviridae)野兔痘病毒属(Leporiuirus genus)。病毒颗粒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280×250×110nm。负染时,病毒粒子表面呈串珠状,由线状或管状不规则排列的物质组成。

粘液瘤病毒的理化特性和其他痘病毒相似,病毒颗粒的中心体对蛋白酶的消化有抵抗力。病毒对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粘液瘤结节中可保持毒力3个星期,8-10℃潮温环境中的粘液瘤结节可保持毒力3个月以上。病毒在26-30℃时能存活10天,50℃30min被灭活,在普通冰箱(2-4℃)中,以磷酸甘油作为保护剂,能长期保存。病毒对石炭酸、硼酸、升汞和高锰酸钾有较强的抵抗力,但0.5%-2.2%的甲醛1h内能杀灭病毒。粘液瘤病毒对乙醚敏感,这一点与其他痘病毒不同。

粘液瘤病毒能在10-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并产生痘斑,南美毒株产生的痘斑大,加州毒株产生的痘斑小,纤维瘤病毒不产生或产生的痘斑很小。病毒在欧洲兔的肾、心、睾丸、胚胎成纤维细胞上生长良好,还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人羊膜细胞、松鼠、豚鼠、大鼠和仓鼠胚胎肾细胞上生长繁殖,在中国兔肾原代细胞上生长良好。

粘液瘤病毒的抗原性与兔纤维瘤病毒关系密切,这可被沉淀试验、补结体合试验、中和试验、免疫攻毒试验证实。兔纤维瘤病毒可使热灭活的粘液瘤病毒重新活化。

粘液瘤病毒只发现一个血清型,但不同的毒株在抗原性和毒力方面互有差异,毒力弱的毒株引起的死亡率不到30%,毒力最强的毒株引起的死亡率超过90%。

粘液瘤病毒毒力及致病性的差异与病毒核酸大小有关,强毒株如Lausanne株的DNA为163Kb,并有大约10Kb的末端重复系列(TIR),而弱毒株缺失一些基因片断,尤其是疫苗株能缺失10Kb以上的DNA。

Mossman K.L等发现粘液瘤病毒能编码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MPTP),MPTP通过病毒白的脱磷酸作用,改变宿主的信息途径,使病毒得以快速增殖。粘液瘤病毒还能编码产生下列蛋白质,一是可溶性的杀伤细胞受体类似物(M-T7蛋白,约37KDa),与γ-干扰素受体相类似,能特异性的阻断兔子干扰素的功能;二是孤立的、位于粘液瘤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多肽(MIIL);三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P1,一种糖蛋白),能抑制这种酶的活性,影响杀伤感染细胞的细胞免疫反应;四是类似宿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蛋白质(T2蛋白),能特异地抑制兔子TNFa的功能[TNFa是一种高效、广谱细胞杀伤因子,能激活多形核白细胞,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的细胞毒性功能,以及刺激T细胞和B细胞的增生和分化等],实验表明如将T2蛋白活,就能使病毒的毒力减弱;五是多肽类的表皮生长因子(EGF),结合兔子的EGF受体,使受体磷酸化,增加酪氨酸特异性激酶的活性,刺激细胞增生、分化,这与病毒感染的嗜表皮细胞特性有一定联系,也与病毒引起的增生性病理过程有关。

流行病学

兔是本病的唯一易感动物,其他动物和人没有易感性。家兔和欧洲野兔(Oryctolagus cuniculus)最易感,死亡率可达95%以上,但流行地区死亡率逐年下降。美洲的棉尾兔(Sylvilagus brasiliensis)和田兔抵抗力较强,是自然宿主和带毒者,基本上只在皮内感染部位发生少数单在的良性纤维素性肿瘤病变,但其肿瘤中含有大量病毒,是蚊等昆虫机械传播本病的病毒来源。

直接与病兔接触或与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器具等接触能引起传染,但接触传播不是主要的传播方式。自然流行的粘液瘤病主要是由节肢动物口器中的病毒通过吸血从一个兔传到另一个兔,伊蚊、库蚊、按蚊、兔蚤、刺蝇等有可能是潜在的传播媒介,实验证明,粘液瘤病毒在兔蚤体内可存活105天,在蚊子体内能越冬,但不能在媒介体内繁殖。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大陆,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在英国,主要传播媒介是兔蚤,蚊子只起次要作用,因此,英国的兔粘液瘤病毒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因为兔蚤的生存受季节性影响较弱。另外,兔的寄生虫也能传播本病。

临诊症状

粘液瘤病一般潜伏期为3-7天,最长可达14天。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接种野毒后4天,接种部位出现1.5cm、软而扁平的肿瘤结节,第7天原发肿瘤增大到3cm,出血,次发肿瘤结节遍布全身,到第10天时,原发肿瘤增大到约4cm,坏死,次发肿瘤少数也出血坏死,病兔头部肿胀,呼吸困难,衷竭而死。

兔被带毒昆虫叮咬后,局部皮肤出现原发性肿瘤结节,5-6天后病毒传播到全身各处,皮肤上次发性肿瘤结节散布全身各处,较原发性肿瘤小,但数量多,随着子瘤的出现,病兔的口、鼻、眼睑、耳根、肛门及外生殖器均明显充血和水肿,继发细菌感染,眼鼻分泌物由粘液性变为脓性,严重的上下眼睑互相粘连,使头部呈狮子头状外观,病兔呼吸困难、摇头、喷鼻、发出呼噜声,10天左右病变部位变性、出血、坏死,多数惊厥死亡。感染毒力较弱毒株的兔症状轻微,肿瘤不明显隆起,死亡率较低。在法国,由变异株引起的“呼吸型”粘液瘤病,特点是呼吸困难和肺炎,但皮肤肿瘤不明显。

机理病理

带毒昆虫叮咬或人工接种易感兔后,病毒在皮肤细胞内增殖,出现胶冻样肿胀和原发性肿瘤结节;病毒在增殖后进入淋巴和血流,传染到内脏组织器官进一步增殖,并再次引起病毒血症,使病毒传到全身各处,在粘膜细胞内增殖,使眼睛和鼻腔发炎,分泌物中含有病毒;眼睑和结膜增厚、水肿,使眼睛不能闭合,头部肿胀呈现典型的“狮子头”;睾丸上皮细胞增生,使睾丸肿胀十分明显,由于鼻腔粘膜高度水肿,患兔呼吸困难,多因窒息死亡。弱毒株引起慢性感染时,肿瘤结节小,但睾丸间质组织和睾丸精小管生精上皮变性,导致血清睾丸酮水平下降,黄体激素水平上升,而造成不育,痊愈公兔要在3个月后才能恢复生育能力。

病兔死后眼观最明显的变化是皮肤上特征性的肿瘤结节和皮下胶冻样浸润,颜面部和全身天然孔皮下充血、水肿及脓性结膜炎和鼻漏。淋巴结肿大、出血,肺肿大、充血,胃肠浆膜下、胸腺、心内外膜可能有出血点。

组织学变化比较特征,皮肤肿瘤的表皮细胞核固缩、细胞质呈空泡状、真皮深层有大量呈星形、棱形、多角形、核肿胀的嗜酸性粘液瘤细胞,同时有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结外膜明显增厚,有炎性细胞浸润,淋巴小结被增生的网状细胞代替,淋巴窦消失,小血管内皮增生,周围聚集有较多的淋巴细胞、炎性细胞及粘液瘤样细胞;脾脏充血,脾小结不清,血窦扩张,内皮变性;肾脏被膜下有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变性,核固缩;睾丸浆膜明显增厚,曲细精管扩张,生精细胞变性、脱落,间质细胞可变化成粘液瘤样细胞,肺脏肺泡上皮增生,转化成粘液瘤样细胞,空泡病变也较常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