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化(2023最新全球城市化百科介绍)

由网友(奶油味拥抱)分享简介:跟着疑息收集的低速成长,本钱以及逸能源的寰球流动性增长,大范围的都会化静止正在寰球睁开,对于于发财国度而言,曾经步进后都会化阶段,而大大都成长中国度以后还处于都会化从起步到疾速成长过分期,近些年去,对于都会化有了踊跃的意识,都会化被归入国度成长政策中。中文名寰球都会化影 响情况答题凸起外文名The global city政 策可...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性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在全球展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已经步入后城市化阶段,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市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过度期,近年来,对城市化有了积极的认识,城市化被纳入国家发展政策中。

中文名

全球城市化

影 响

环境问题突出

外文名

The global city

政 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

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世界几个国家城市化过程图. 材料二 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1 对照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可以发现目前日本处于城市化的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人类在过去100年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达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程度,造成全球环境的恶化。城市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在是城市本身,而是牵扯到整个地区,跨国界的乃至全球范围的环境恶化和整治。

从20世纪70年代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在区域开发、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各个层面得到全面贯彻。

[1]世界正在经历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一个新的城市时代已经来临,可以想象,全球城市化水平在未来的40年内将高达70%。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定居,城市在各个层面将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全世界同心协力,精诚合作。——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和高级代表安瓦尔·乔杜里[1]

影响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国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如地理和气候状况,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等,会影响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模式。除此之外,下列因素会在未来对各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2]

第一,全球化。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全球化背景下各类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但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看,要素流动格局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对称性,具体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动性远远高于中低端人才;资本的流动性远远高于劳动力的流动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消费模式、生产模式、产业结构、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总体而言大于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对发达国家的影响。[2]

第二,技术进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带动了上一轮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增长。2008年底发达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展望未来,能够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术突破。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普及和应用,清洁能源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生物技术的发展等,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技术突破点。目前有学者提出,人类社会正在启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是能源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动,也可能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制造业升级所带动。

第三,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议题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许多议题越来越超出主权国家的治理范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调,才能够有效解决。诸如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政治、经济和金融稳定、控制传染病等全球性公共产品,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新的重大议题,相应的全球治理结构也在孕育着新的深刻变化。

第四,各国民众权利和平等意识的普遍增强。美国著名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球政治觉醒”(The massive global political awakening)。这种趋势对于一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难以预计、难以把控的重大影响,对国际关系也有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并不独立,它们之间复杂的反馈和互动,将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产生影响。如全球化将催生越来越多的世界性城市以及城市网络;技术进步将影响生产活动在全球布局的重新调整,进而影响城市的产业分工格局;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议题将促进城市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各国民众权利和平等意识的增强要求城市实施包容性的经济和社会政策。[2]

世界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若干新趋势

在众多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2]

第一,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空间分布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城市为主的时代。按照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数据,截止到2011年全球总人口69.74亿,生活在城市的人口36.32亿,城市化率过半,达到了52.1%。2050年全球总人口将增长到93.06亿,城市人口增长到62.52亿,城市化率将达到67.2%。从2011年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人口23.32亿,城市人口增长26.2亿。全球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将在2020年前后开始绝对降低。可以说,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结构已经进入了以城市为主的新阶段。

第二,城市化步伐将呈现“南快北稳”的格局。总体看,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接近饱和水平,虽然不排除未来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不会有大的起伏。而从较长时期看,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绝对规模,有可能随着人口负增长而出现一定程度的负增长,除非有大量的国外移民。由此会带来一系列值得重视的效应,比如,不动产价格的长期走势可能趋于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步伐将明显加快,而且,其城市人口的绝对规模也将稳定增长。由此带来的效应会显著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情形,发展中国家的住房等不动产价格会快速上升。

第三,大都市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有技术和产业条件下,发达国家一些大都市地区的扩展似乎触到了上限;而发展中国家将出现一批新的大都市群。[2]

大都市区集中了很大比例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在OECD国家,总人口中有70%以上生活在大都市地区,这些区域中单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一般都超过150万人。不仅如此,这些城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8%,远高于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增长率。在一些OECD国家,一个大都市区几乎占据所在国总人口的一半。因此,OECD国家的人口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地方。OECD国家大都市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有些大都市区域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到全国GDP的1/3,有些地区甚至占到1/2。

但目前观察到的证据似乎表明,集聚经济的发展并非没有上限。当城市发展到某个阶段后,进一步的集聚带来的负面效应会超过正面效应,从而导致城市的竞争力下降。在人口达到150万及以上的78个OECD大都市中,有1/3的经济增长率比国内平均水平低。欧盟对258个居民人口达到25万及以上的大城市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00年到2006年之间,一半以上大城市的经济增长率低于其国内平均水平。[2]

不过,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可能会有很大不同。2009年的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基本上与先行国家的历史轨迹相类似。所以可以预期,发展中国家将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一批新的大都市群。

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发达国家的率先启动以及全球化深化,将带动各国城市发展格局发生深刻、丰富而不对称的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率先在最发达国家启动,带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的重新调整,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尖端制造业将成为这些国家一些重要城市在较长时间内的新的竞争力源泉。

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少的在全球化过程中衰落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以及目前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有可能因为尖端制造业的发展而焕发新的生机,重新获得相当长时期的竞争力。当然,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能够从新技术突破和再制造业化中受益的城市数量,可能并不多。[2]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否从新技术突破中受益,取决于产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与最前沿国家的差距有多大。差距较小的国家有可能受到前沿国家技术突破的辐射和带动。而差距大的国家很难指望从发达国家少数城市中高端制造业的兴起中直接获得大而持久的带动作用。相反,如果高端制造业的产品或工艺对传统制造业形成了替代关系,那么,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受到负面的冲击;而且还会遭受发达国家资金撤回的影响。

第五,单个城市追求自身最优规模的做法,越来越不合时宜。城市竞争力日益取决于多主体的合作质量以及自身在城市网络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2]

OECD的研究表明,由于各产业部门中聚集经济的重要性具有很大差异,而且不同城市的产业构成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存在唯一的完美城市规模,给最佳城市规模下定义并没有用处。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经济网络正日益演变成为一个将全世界各大枢纽与节点连接在一起的横向网络。这种背景下,虽然基于产业分工和专业化而形成的效率改进与成本降低,仍然会影响城市的竞争力,但可替代性较强的从事标准化产品生产的能力,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很难构成核心竞争力。未来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将呈现更加多样化格局,产品设计的时效和差异化要求都日益提高,生产流程也需要更加柔性化。这样,单体城市的竞争力将日益取决于价值链上的各个参与方、企业及其内部各部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合作的效率和质量;取决于单体城市在城市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和核心优势。[2]

第六,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权利和平等意识,将导致各国城市中业已存在的二元结构问题演变为更加严峻的挑战,日益呼唤包容性城市发展政策。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城市悖论”,即城市在实现充满活力的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收入差距、大量社会排斥和分割等问题,甚至在城市的地理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了难以融合的特点。[2]

OECD的地区数据库显示,OECD国家中大约一半到60%的失业主要集中在城市为主地区。在大多数OECD国家,社会排斥及贫穷问题已经成为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在墨西哥城等不发达大都市地区较为突出,而且存在于大幅度调整工业结构的发达国家城市(如鹿特丹、里尔、底特律)以及最富裕的大都市区(如巴黎、伦敦、纽约)的郊区。大量的经验表明,城市经济服务化所带来的新就业岗位的工资水平,一般不如被淘汰的制造业就业岗位高。从高端服务业受益的群体主要限于高学历者,而不是普通的制造业工人。大部分城市针对中年工人进行的就业再培训收效甚微。最终,许多工人失业,中产阶级萎缩,收入差距拉大。而少数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却推高了房价,瓦解了传统社区。[2]

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二元结构问题更加严重,明显的证据就是大量存在的贫民窟。据统计,在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中有36%(8亿人)生活在贫民窟。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公司,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或投资基金虽然参与到发展中国家有增长潜力的城市的建设中,但它们并未改善城市的整体基础设施,而只是关注特定的繁华地带的进一步开发和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的贫富区隔。

而各国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平等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广泛存在的二元结构成为城市治理面临的巨大挑战。在信息化时代,集体行动更容易发起,因为人际之间的沟通成本大大降低,而同处一个城市的人们,既容易观察到贫富之间的差别,也容易观察到穷人之间的共同处境。这样,边缘群体相互之间更容易达成采取某种行动的共识。发达国家如美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的运动;中东与北非的阿拉伯世界也发生了社会动荡。这些现象虽然会最终作用于整个国家,但首先承受这些现象后果的,是城市。同样,未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主体也是城市。可以说,全球范围的政治觉醒将日益呼唤城市的包容性发展。[2]

相对于发达国家城市的二元结构问题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何实现包容性发展,是更为棘手的挑战。发达国家城市化历史上,大多都曾遭遇过贫民窟的问题。所以对于当今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无需视贫民窟为“毒瘤”,欲以简单的办法在短时间内“铲除”;也不能长期听之任之。而应该汲取发达国家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新特点,探索系统的解决办法。[2]

相关信息

据路透社26日报道,联合国26日发布报告说,到今年年底,全球人口中将有一半生活在城市,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报告说,到2050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将达到64亿,而目前这个数字是33亿。预计2050年的全球总人口将从目前的67亿增长到92亿。

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这几个世界最发达的地区,城市人口数量远超农村人口,拉美地区和加勒比海地区也是如此。只有非洲和亚洲以农村人口居多,但全球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这两个地区。报告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农村人口总量预计将在大约10年内开始下降,到2050年估计会从2007年的34亿降低到28亿。 以印度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企图以鼓励农村地区的发展来减缓城市化进程。在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当中,印度就拥有两个,孟买和新德里2007年的人口数量分别为1900万和1880万。

尽管城市化给政府带来了挑战,然而联合国人口司司长阿尼亚·兹洛尼克对记者说,城市化通常是经济活力的标志。

目前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预计到2025年之前会新增8个人口在千万以上的大都市,使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27个。

兹洛尼克说,各国政府必须确保大量城市人口能够获得基本的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卫生保健服务。

亚洲和非洲国家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农村人口居多,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分别约占总人口的40%和60%,但在未来几十年里城市人口将迅速增加。

但是,兹洛尼克说,这个变化是个渐进过程。在2045到2050年间,非洲人口的一半将成为城市居民,而亚洲会在2 0 20到2025年间达到这个水平。

兹洛尼克说,目前,中国人口中大约有40%生活在城市,这个数字2050年可望超过70%,那时中国人口中将有10亿以上的城市居民。

联合国报告显示,到2025年,迅速发展的中国外资中心深圳将步北京和上海的后尘,成为中国又一个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

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国印度目前只有29%的城市人口,到2050年,印度的城市居民将占总人口的55%。

兹洛尼克说:“印度的城市化程度估计不会像中国那么高,因此有可能成为全球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