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区(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由网友(听寂寞讲笑话)分享简介:马首区,隶属中国福修省福州市,距郊区约二零私里, 东视台湾,南抵粤桂,北达浙赣,闽江下流北岸,位于“金3角”经济圈。截至二零二一年,马首区下辖罗星街谈、马首镇、亭江镇、琅岐镇,有一七个社区住民委员会、六二个村平易近委员会,总面积二七五.六六平方公里,齐区常住人嘴二九.六万人,二零二一年完成地域出产总值六三九.八四亿元,[一...

马尾区,隶属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距市区约20公里, 东望台湾,南抵粤桂,北达浙赣,闽江下游北岸,位于“金三角”经济圈。截至2021年,马尾区下辖罗星街道、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有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2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275.66平方千米,全区常住人口 29.6 万人,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39.84 亿元,[1]区内地形总趋势呈西北高,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发现矿产资源8种。金属矿有钍矿、钍铌矿、铌钍矿、铁锰矿4种4处。[1]2021年4月,马尾区被评为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城区)。[2]

截至2021年,马尾区有卫生事业机构131 个,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6 个,预防保健机构 2 个,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 1 家,省级创新型企业 31 家,有各类学校 34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1 所,普通中学 13 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1 所,小学 19 所。[1]

区内有中国船政文化景区、琅岐岛、罗星塔等景点。[3]

中文名

马尾区

国家/地区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

电话区号

0591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东部福州市

区委书记

张帆

人口

29.2万人(2020年常住人口)[4]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下辖地区

三镇一街(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罗星街道)

邮政编码

350015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GDP

604.96亿元(2020年)[4]

建制沿革

奋力构建更高品质更具活力的现代化新马尾

西周时,境内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属东冶。东汉时属侯官。晋代属原丰县。从隋代至清末,属闽县。民国时期,归闽侯县管辖。

唐乾元元年(758年),长乐郡改为福州,领闽县、侯官等8县。闽县设115乡,今马尾地区部分归闽县晋安乡,部分归闽县安仁乡。晋安乡设合浦里(今闽安、亭头)、海滨里(今英屿、东岐、长安)、海畔里(今琅岐);安仁乡设胜残里(今马尾)。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今马尾地区分别归晋安东乡和安仁乡。晋安东乡原为晋安乡,区划同唐时,设海曲里(壶江、川石)、海畔里、合浦北里、合浦南里,安仁乡下设永盛北里(原胜残里)。

元明时期,马尾地区仍为闽县晋安东乡和安仁乡。海曲里、海畔里合为嘉登海曲里。明万历八年(1580年),改嘉登海曲里为嘉登里(今琅岐),改合浦北里为江右里(今亭江),改合浦南里为江左里(今闽安)。安仁乡永盛北里改为永北里(今马尾)。

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从泉州移设福州,琉球商人纷纷经马尾赴榕,马尾港的地位更为突出。

清代末年,闽县撤乡建区,共分为11区,今马尾地区分别属于琯江区、马江区、嘉屿区。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辟五口通商。福州是五口之一,各国兵商船来福州均停泊于马尾港。1866年,洋务派在马尾创办船政,聘法国人建厂制造轮船,次年创办船政学堂,马尾成为中国近代科技队伍萌生和形成的基础。

1984年4月在马尾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后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1月23日,正式设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福州台商投资区,面积1.8平方公里。建国后至90年代末全区总面积274平方公里,辖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和罗星街道,总户数4.41万户,人口15.5万人。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尾科技园。1992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在马尾设立福州保税区,面积1.8平方公里,1993年1月18日正式运营。1993年1月,国务院批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闽江北岸向快安延伸,面积扩大至10平方公里。1993年1月1日,马尾区与福州开发区“两区合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行政机构。1995年12月15日马尾街道更名为罗星街道。

1996年1月1日,福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马尾区辖罗星街道和马尾、亭江、琅岐三镇,面积从原来的76平方公里扩大到274平方公里,区内的福州港于1996年8月经交通部批准作为海峡两岸定点直航试点口岸。2000年琅岐设立经济区。2003年2月27日新增魁岐等5个村。据区国土资源局统计,2006年末全区土地面积189.96平方公里。至2006年末马尾区辖罗星街道和马尾、亭江两镇,全区户籍人口9.26万人,12个社区,35个村委会。

区划沿革

民国期间

民国38年境内仍属林森县,马江镇、闽亭镇、嘉登乡(琅岐)均属第三区。马江镇设10保、126甲;闽亭镇设11保、174甲;嘉登乡设12保、178甲。共计33保,478甲。

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8月15~17日,马江镇、闽亭镇、琅岐乡相继解放。是时,区公所址在闽安镇,辖有马江镇、闽亭镇、嘉登乡,仍设33保。1949年12月,马江镇、闽亭镇划为闽侯县第三区,闽琅镇为第二区,设区公所,为县派出机构。1950年,境内开始民主建政,废除保甲制,建立乡镇政权。1950年4月22日,第二区划设1镇6个乡,第三区划设2镇8乡。

行政区划

2013年马尾区辖三镇一街(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罗星街道),共62个村委会、13个社区(居委会),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276平方公理 。

街道名称下辖地区
罗星街道沿山社区、马限社区、罗星社区、新港社区、培英社区、罗建社区、上岐村、青洲村、君竹村、双峰村
马尾镇旺岐社区、马江社区、船政社区、六江村、中洲村、上德村、新马村、朏头村、下德村、儒江村、快安村、魁岐村、快洲村、建坂村、龙门村、双协村
亭江镇亭头社区、闽安社区、闽亭社区、敖溪村、盛美村、东盛村、笏山村、前洋村、康坂村、白眉村、象洋村、英屿村、东岐村、长柄村、洪塘村、亭头村、闽安村、西边村、长安村、东街村
琅岐镇闽琅居委会、争丰村、劳丰村、劳光村、乐村村、吴庄村、海屿村、云龙村、劳团村、东红村、建光村、荣光村、龙台村、风窝村、董安村、南兜村、后水村、院前村、群星村、星光村、红星村、红光村、农旗村、光明村、星辉村、勤耕村、光辉村、闽江村
以上资料均来源于福建省情资料库

自然环境

马尾位于东经119°37′,北纬25°29′,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北岸,距闽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军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门户。

这一带正是乌龙江、白龙江与琴江三江交汇的地方,三江自闽安镇、长门流入东海。东南临江与长乐市隔江相望,东北毗邻连江县琯头镇,西与晋安区鼓岭乡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地形地貌

区内地形总趋势呈西北高(海拔标高500~800米),东南低(海拔标高1~10米)。海拔标高10米以上低山丘陵山地占73.18%,海拔标高10米以下平原区占16.82%。琅岐镇则为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白云山海拔标高275米,平原区海拔标高1.5~3.5米(海拔标高,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

地质构造处在中国东南沿海华厦系第二复式隆起带东缘福州盆地东侧,属江口溺谷海湾型游沙堆积,区内第四系厚度一般为30-40米,自山边沿江增厚,基岩为变质火山岩和花岗岩。

气候特征

马尾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年冬短夏长,年平均气温19℃,境内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降雨量约1382毫米。地表水资源丰富,闽江年过境迳流量611.35亿立方米。区内气候类型较为复杂多样。由于区内背山、面水、近海,太阳辐射条件和受季风环流影响的程度不同,因而形成多样的局部地区气候特色。一般可分为山区气候型(亭江镇西北部山区)、城市气候型(罗星街道)、平原气候型(马尾镇青洲、快安)、海岛气候型(琅岐)和沿海气候型(亭江镇南部)。形成这些类型的主要因素有:琅岐镇海岛气候主要受海洋性影响;罗星街道城市气候主要受人工下垫面的影响,亭江西北部山区气候主要受海拔高度和地形的影响。

自然资源

地表水资源丰富,闽江年过境迳流量611.35亿立方米。

土壤资源

土壤有红壤、潮土、风沙土、盐土和水稻土等5种。

植物资源

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交接处,种类繁多,主要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榕树、相思树等。

人口

民国36年(1947年),全境总人口61101人。其中,汉族61099人,占总人口99.99%,满族、苗族各一人。1952年,全区总人口78563人,其中,汉族78548人,占总人口的99.98%,少数名族有满族9人,苗族5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155862人,其中,汉族155543人,占人口总数的99.79%;13个少数民族总共318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0.20%;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比,除侗族、瑶族人口保持不变外,蒙族增加6人、回族增加51人、藏族增加2人、壮族增加13人、满族增加14人、白族增加1人、土家族增加4人、畲族增加175人、布依族增加1人,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苗族减少121人,黎族、高山族各减少1人。

汉代,马尾境内已有民居。两晋、南朝至唐,北方汉人纷纷南迁。明代倭寇之患,影响境内人口的增长。清代,闽安设左右两个标营,官兵1500人,将弁兵员大都携眷定居,逐渐成为当地住民。同治年间创办船政,匠工达2600人,人口增加。清末境内(已含亭江、琅岐,下同)已建村庄62个。

民国时期,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人口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人口有所增加。民国34年(1945年)年底,人口57970人。民国38年3月,增加至60697人。

1950~1959年,出现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年平均出生2290人,平均出生率为29.34%。1960~1961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出生人口从1959年的2209人,下降到1961年的1036人,同期出生率从26.33%下降到12.94%;而死亡率从1959年6.52%上升到1961年9.18%。196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仅4.88%。1962~1973年,是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年平均出生达3268人,平均出生率33.18%,比第一次高峰期每年平均增加978人。1974~1986年,贯彻落实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出生率迅速下降,年出生人数从1973年的3922人下降到1986年的2337人,同期出生率从34.46%下降到16.81%。1987~1994年,计划生育成效明显,出生率下降,从1987年的14.22%,下降到1994年的10.80%。但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这一时期年平均出生2361人,仍比1986年增加24人,出生人数和出生率出现不协调的情况。1997年,马尾区人口154956人,比1949年的60656人,增加9430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马尾常住人口为231929人。

1997年,马尾区人口154956人,比1949年的60656人,增加94300人。

2020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7.9%,比上年末提高0.8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8.5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0.14万人,出生率为7.82‰;死亡人数0.11万人,死亡率为6.18‰;自然增长人数0.0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64‰。[4]

民族分布

随着开发区建设的发展,引进的各类人才增多,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少数民族人口随之不断增加。1997年,全区总共154956,其中,汉族154623人,占人口总数的99.79%;少数民族有蒙族7人、回族48人、藏族2人、苗族5人、白族1人、壮族23人、满族26人、侗族3人、瑶族1人、土家族14人、高山族4人、畲族179人、布依族1人,13个民族共计314人。

政府领导

张帆:区委书记[5]

庄永智:区委副书记

经济

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4.96亿元,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9亿元,增长12.8%;第二产业增加值354.87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240.19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比为1.6:58.7:39.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89.5%、8.9%。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8966元,增长3.8%。

2020年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1.57亿元,下降9.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亿元,下降8.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12亿元,增长15.8%。全区税收收入48.2亿元,下降13.9%。[4]

第一产业

境内历史上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有耕地4.43万亩,山园0.55万亩,山林7.3万余亩。至1997年末,全区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1.89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其中,种植业5415万元,林业52万元,牧业8260万元,渔业5157.59万元。

境内水稻种植历史逾千载。籼、粳、糯齐备。古时,因受自然条件和农艺技术的制约,生产率低,多数水田只种单季,少数平原洋田只以间作方式种植双季水稻。单作亩产不及100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稻的单作亩产仍停留在100~200公斤之间。1951年马尾一带有水田7755亩,其中三成地种双季稻,全年总产量1040.9吨,每播种亩平均产量仅103.2公斤。

2020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521万元,增长20.7%。其中,农业产值36087万元,增长13.4%;林业产值389万元,下降63.9%,牧业产值20715万元,增长17.7%,渔业产值116832万元,增长29.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98万元,增长14.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07亩,比上年增加168亩,增长4.2%;粮食总产量1605吨,下降2.8%;蔬菜产量42215吨,增长3.2%;瓜果产量4704吨,增长4.3%;水果产量10982吨,增长2.9%;木材产量18298立方米,增长67.3%;肉类总产量4370吨,增长73.3%;禽蛋产量1483吨,增长287.2%;牛奶产量98吨,增长3.2%。水产品总产量152384吨,增长471.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42652吨,增长733.2%;淡水产品产量9732吨,增长2.2%。

2020年末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4家,合计实现销售收入135.68亿元。年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录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227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年末共有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企业7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种20个,绿色食品产品认证企业1家,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品种5个。[4]

第二产业

1961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6.61万元。1963年,琅岐工业企业职工达245人,总产值21.1万元(1957年不变价),利润1万元;亭江职工达246人,总产值22.95万元(1957年不变价),利润0.65万元;马尾职工211人,总产值18万元(1957年不变价),利润1.32万元。[6]

2020年全年工业增加值226.44亿元,增长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16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96亿元,增长5.7%(现价,下同)。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459.98亿元,增长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369.98亿元,增长1.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378.87亿元,增长4.7%,重工业完成产值451.09亿元,增长6.5%。

2020年,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589.42亿元,增长4.8%。其中,食品制造业完成产值168.93亿元,增长2.8%,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54.63亿元,增长7.2%,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产值265.85亿元,增长4.7%。

2020年全年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89家,比上年减少2家,完成产值797.37亿元,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1%。产值超十亿元企业25家,比上年增加3家,完成产值536.84亿元,增长9.3%。67家先进制造业、37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6家高技术产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426.24亿元、299.97亿元和294.55亿元,分别增长5.7%、10.1%和5.4%。38家规模以上物联网制造业企业实现产值296.26亿元,增长5.7%。

2020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8.92亿元,增长13.1%。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有124家,比上年增加1家,完成产值558.6亿元,增长16.26%;房屋施工面积7402.1万平方米,增长16.4%;房屋竣工面积389.96万平方米,增长13.8%。[4]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01.3亿元,增长10.2%。全年项目投资111.37亿元,增长42%。按产业分类,第二产业投资43.93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投资67.44亿元,下降43.4%。按项目类别分类,工业投资完成31.89亿元,增长45.5%;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6.22亿元,增长43.2%。按投资主体分类,民间投资完成109.27亿元,增长41%,政府投资完成92.03亿元,下降12.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15个,其中当年新开工110个。全年投产项目81个,新增固定资产35.88亿元。

2020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9.93亿元,下降13.7%。其中,住宅投资63.82亿元,下降25.4%;办公楼投资2.1亿元,下降1.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6.36亿元,增长8.8%。商品房销售面积81.04万平方米,下降19.9%;其中住宅57.8万平方米,下降31.8%。商品房销售额98.68亿元,下降28.6%;其中住宅82.06亿元,下降33.6%。

2020年实施重点项目256项,完成投资213.9亿元,其中当年新开工重点项目72项,列入省级重点项目9项,完成投资14.8亿元;列入市级重点项目106项,完成投资200亿元。年末建成或基本建成磨溪河整治工程(一期)、船政文化博物馆升级改造、2020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提升改造工程、福马路拓宽改造工程(马尾段)、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制造装备及智能电站变流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光电子关键与核心元器件和模块建设项目、基于自动化模组的锂聚合物电池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风光储充测一体化智能电站及能源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新鑫钢构、中国·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二期、华映柔性显示创新实验室二期、海中舟水产品冷链加工物流项目、华冷农产品及水产品冷链加工物流项目一期、顺翃食品全自动化超低温冷链加工项目、东部片区村庄截污及污水提升泵站工程、福州市闽江下游马尾亭江防洪防潮工程(一期)等62项重点项目。

国内贸易

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76亿元,下降3.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151.64亿元,下降3.3%;大个体零售额0.14亿元,增长8%,限额以下企业零售额30.98亿元,下降4.3%。在限额以上企业中,商品零售额位居前三的分别是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50.69亿元,增长5%,汽车类零售额28.76亿元,下降1.9%,家居建材类售额18.88亿元,下降37.9%。全区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个,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交易额104.08亿元;连锁经营企业2家,连锁网点61个。

对外经济

202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64.57亿元,增长9.7%。其中出口170.91亿元,增长17.3%;进口93.66亿元,下降2%。进出口顺差77.25亿元。

2020年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9亿元,下降40.9%。新批合同外资项目35项,下降41.7%,其中千万美元项目6项;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31亿美元,下降38.9%。全年新批台资项目18项,合同利用台资0.46亿美元,下降64.6%。

金融

2020年,基金小镇集聚投资机构499家,基金管理规模达1673亿元。2020年末全区共有银行业营业网点79个,小额贷款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2家,保险公司6家。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890.15亿元,增长20%,其中,住户存款486.38亿元,增长15.8%;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818.67亿元,增长13.2%,其中,中长期贷款615.33亿元,增长16.8%。

2020年年末全区共有上市企业21家,其中境内上市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上市后备企业21家。[4]

交通

2020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2.04亿元,下降1.4%。2020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1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38公里;全年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445439万吨公里,下降11.3%;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11393224万吨公里,增长5.6%;“两马”航线运行140航次,下降85.3%,运送旅客0.17万人次,下降87.5%。[4]

陆路运输

民国17年(1928年),福建省公路局开始筹建福(州)马(尾)公路。民国19年,福州市段(南门至水部)路基及部分路面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省公路工程处削低望楼山,填平君竹港西段,建成从中岐(马尾旧镇)直通罗星塔的公路。1973~1976年,全线改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7.5~9.0米。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福州至马尾公路改建成一级公路。104国道福州至马尾段总长19.3公里,路基宽23米,横断面采取中间分隔,上下分行,主车道各宽7.5米,路面为碎石铺底,沥青混凝土铺面,桥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0年10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1995年5月,马尾君竹至长安段公路按一、二级标准进行拓宽改建,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宽24米,横断面采取中间分隔,上下分行,主车道宽8米。1997年建成通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福(州)马(尾)铁路的路基工程动工修筑。1959年已完成大部分,因受投资资金限制,无法铺轨。1970年7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重修福马铁路。9月动工,组织民工修筑路基续建工程,桥涵、铺轨工程由南昌铁路局第一、二工程团铺设;通信、信号工程由福州电务段负责,房建工程由福州建筑段施工。1971年8月1日建成通车。该支线从福州东站接轨,终点是马尾青洲。全长21.25公里,全线共有小桥15座,长277.8延米、涵洞38座。铁路道口22个,其中有人看守的11个,无人看守的11个。

水路运输

马尾港航道属河海相通航道,自马尾至福州万寿桥为闽江内河航道,马尾至闽江口入海处为通海航道。

从马尾(罗星塔)至闽江口七星礁,全长50公里(包括川石岛至外拦门沙15公里),航道状况复杂。马尾至川石岛长35公里,两岸多山丘石岩,河面宽窄相间。1988年1月,一期整治工程竣工后,基本能乘潮通行万吨级海轮。1991年实施通海航道二期整治工程,1997年,乘潮可通航2万吨级海轮。

清代及其以前,马尾地区没有建设专门码头,海轮进港均停泊在罗星塔锚地(12个泊位),以小船盘驳。民国25年(1936年9月),在罗星塔下右傍岸兴建石砌驳岸码头,设置两道铁引桥和两艘浮船,可供4000吨级、吃水14尺(合4.66米)的海轮靠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马尾地区码头设施仍处于落后状态,1959年,罗星塔浮码头(民国25年建造)修复1座。至90年代已初具规模。

社会

2020年全区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设立支局(所)、营业厅12处,2020年实现业务收入31507万元,增长1.2%;年末固定电话4.75万户,比上年末减少3324户;电信移动电话用户36.4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114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3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1841户。

2020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87.98万人次,下降41%;旅游总收入32.35亿元,下降47.2%。截至2020年末,全区共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国家重点公园1个,国家三级博物馆1个,五星级酒店1个。福建船政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4]

人民生活

2020年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43元,增长3.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53元,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23元,增长6.2%。

2020年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956元,下降1.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994元,下降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276元,下降0.1%。[4]

社会保障

2020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034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0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9%,比上年末提高1.91个百分点。

2020年末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2043人,增长3.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588人,增长11.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1858人,增长7.3%,领取失业保险金50305人次,增长56.1%;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9713人,下降0.01%。

2020年末全区享受城乡低保1090户1784人,比去年增加123户增加182人,发放城乡低保金1124.16万元;城乡特困人员30人,发放城乡特困人员补助金71.66万元;残疾人员1881人,发放残疾两项补贴362.39万元;孤儿1人,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补贴1.13万元。[4]

教育科技

2020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3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11805人;普通中学13所,其中民办3所,在校学生12124人,其中民办在校学生2449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学生1811人;小学21所,其中民办1所,在校学生17623人,其中民办在校学生1220人。年末共有幼儿园39所,其中民办29所;在园幼儿9416人,其中民办在园幼儿4868人。

2020年年末全区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1家;拥有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1家,“瞪羚”企业5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比去年增加4项;拥有15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技术中心,年末全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17家,市级技术中心27家;新认定院士工作站1家,专家工作站1家,年末全区拥有院士工作站9家,专家工作站18家;新认定44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末高新技术企业171家。2020年全区专利申请量3158件,专利授权量1843项,其中发明专利217项。至2020年底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比去年增加1件。[4]

文化事业

2020年年末共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剧场、剧院22个,收藏文物1202件,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55.6万册。年末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94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4]

医疗卫生

2020年年末全区共有卫生事业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127个,医疗床位548张,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6个,预防保健机构2个,诊所、医务室5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村卫生室50个。年末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1112人,其中执业医师389人,执业助理医师66人,注册护士488人,药剂人员47人,检验人员35人。[4]

社会事业

2008全年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9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新产品认定14项,新入驻火炬创业园企业33家。教育督导评估通过市级验收,琅岐实现“双高普九”,师大二附中、开发区职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亭江中学通过“三级达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立,职业病防治列入全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单位,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检。建成马江剧院。深度挖掘船政文化,成功举办纪念福建船政140周年系列活动。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船政文化城二期、天后宫等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举办首届“两马”体育联谊赛和书画摄影艺术展。

农村建设

2008年,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完成龙门、亭头、红光等一批试点村的新农村规划编制。全年共吸纳富余劳动力5000多人。累计投入1800万元,实施长柄、后水等一批农村的道路硬化、水利设施、旧村改造工程;安民、湖里、马鞍水库以及马鞍溪清水工程基本完成,磨溪明渠等38项水毁工程全面修复。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14亿元,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7478元,增长8.4%。

全区村财收入超百万元村有16个。全区80%以上村建立专职环卫队伍,生活垃圾实行集中转运,23个村通过市级验收。林浦排涝站和新店、上溪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茶洋山公路初步建成。率先成立亭江惠农便民服务中心、琅岐综治服务中心,全区村级会计实现委托代理,农村信息网络初步形成,发放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渔船燃油补助等200多万元。

基础建设

马尾区面积约为13.5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2万人左右,其中有约1.25%身居海外。它地处闽江口,依托地下位置的优越,成为福建省会福州市的一个重要通商口岸和引资渠道,特别是党对沿海开放地区的政策的倾斜,使马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马尾区居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水平发展,据区委会公布的数据:户年约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点总户的约20%。户均面积约100平方米,人均约18平方米。各类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普及为87%左右。各类休闲设施也较齐全。

马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也比旧时代有了很大的增长,各类院校罗棋布地分布在各个行政村,其中师大二附中做为省级重点中学,源源不断地向高校输送高质量生源。还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中专学校(初中部为二十四中)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也不断地向当地企业输送掌握一定技术的技术人员。

自建区以来,区委就十分重视区政设施建设,所不完全统计,区委以投入数亿资金用于区政建设。

城区建设

城区新一轮总体规划、琅岐中心区和工业区控制性详规基本完成。新建或改造儒江大道东三段、世纪路北段、马江大道、快安大道、琅岐三平至凤窝路段等8条道路。完成君竹路、联安路、港口路等路段57栋建筑景观改造。船政滨江长廊、天马山体育休闲公园等工程全面动建。琅岐轮渡码头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完成21个小区3000户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初步建成东方名城、水岸君山等高档住宅小区。顺利通过省级绿化模范区验收,亭江镇获“福建省环境优美乡镇”。

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示范工作深入实施,中铝瑞闽废油废渣利用、升兴集团原材料节能技术等列入资源循环利用示范项目,新增清洁生产企业15家。强化节能减排,全年26家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减少能耗5000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强化54家重点污染源监管,全年净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26.1吨、化学需氧量119.4吨,实现削减率11.2%和5%目标。建成6千米污水接驳管网和君竹截污泵站工程,城区绿化率35%、空气污染指数全年平均55.2、饮用水源达标率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名列全省前茅。

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82155吨标准煤,增长1.6%。全社会用电量162099万千瓦时,增长2.9%,其中,工业用电量85365万千瓦时,下降5.3%。

2020年全年人工更新造林面积2303亩,森林覆盖率47.18%。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9;PM10年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16.3%;PM2.5年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18.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闽江干流水质达标率100%;全区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0.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95.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4]

安全生产

2020年全区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9起,同比增加4起;死亡2人,与上年持平;造成1人重伤,同比增加1人;直接经济损失45.87万元,同比减少160.43万元。[4]

旅游

马尾船政文化游: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以罗星塔和马限山两公园为基础,由“两园两馆一船坞”组成。

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端,是中国第一个引进西方自然科学教材和创建先进教育制度的科技专科学校,也是中国近代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校。2004年以来,福州市政府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内涵,着力打造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主要景点有罗星塔公园、马限山园、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海博广场、船政轮机车间、一号船坞、绘事院、船政精英馆、梅园监狱、英领事分馆等,中外游人与各界人士在这里可以看到船政精英们的足迹,领略中国近代史上的辉煌。中国著名诗人陈运和在祖母杨纪文家马尾寻找往事、采风。同时,马尾作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和科技园区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新城,也是人们旅游的极好去处。

荣誉

2018年10月,马尾区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69名。[7]

2018年10月,马尾区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88名。[8]

2021年4月,马尾区(被评为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县城、城区)。[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