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杜允唐这个人吗_历史上真有诸葛亮这个人吗

由网友(傲视邪主)分享简介:历史上真的有杜允唐这个人吗小说人物!乱世佳人之烟火阑珊 里面的人物!编辑本段剧情介绍上世纪20年代,出身没落皇族之家的新女性佟毓婉因救命之恩寄情于勇士周霆琛,却被迫奉父母之命嫁给实业家杜瑞达之子杜允唐。佟毓婉埋下心中苦楚,在杜家复杂家境中逆境求生,成为上海商界呼风唤雨的女大亨。丈夫杜允唐纨绔不羁,却是毓婉生意上最佳搭...

历史上真的有杜允唐这个人吗

小说人物!乱世佳人之烟火阑珊 里面的人物!编辑本段剧情介绍上世纪20年代,出身没落皇族之家的新女性佟毓婉因救命之恩寄情于勇士周霆琛,却被迫奉父母之命嫁给实业家杜瑞达之子杜允唐。

史学家通过考证,证明诸葛亮不姓诸葛,那他姓什么呢

佟毓婉埋下心中苦楚,在杜家复杂家境中逆境求生,成为上海商界呼风唤雨的女大亨。丈夫杜允唐纨绔不羁,却是毓婉生意上最佳搭档。周霆琛投身革命。毓婉少时伙伴黎绍锋以乞儿之身冒充黎家独子,后将妹妹黎雪梅献给军阀沈之沛,又投靠日本洋行,与杜氏实业争夺码头开发。

佟毓婉与恋人周霆琛,丈夫杜允唐,友人黎雪梅,仇人黎绍锋,孪生姐妹青萍、红羽之间产生了一系列情感纠葛,也经历了一系列权、利、欲交织的阴谋。

经过军阀混战、华洋商战、北伐战争等烽火岁月。

最终佟毓婉在烽火乱世中参透盛衰离合,为革命捐出全部身家,与丈夫隐居东北小镇。



历史上真有诸葛亮这个人吗

历史上无疑是有诸葛亮这个人的,只不过大家熟悉的是《三国演义》里的,这和更接近历史的《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有很大区别。

三国演义作者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把人物与事件都做了改动与添加,火烧赤壁、空城计都是没有的事,并且周瑜也不是一个气量小的人。

诸葛亮不是军事家,他是治理国家的一把好手,他死后国家很快灭亡,才有了阿斗乐不思蜀的成语。



《云南虫谷》献王墓真实存在吗 献王历史上有这个人物吗

《云南虫谷》里,献王墓可以说是整个系列最危险的墓了,如果不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估计胡八一等人也要翻车了。不少观众也好奇,献王墓真实存在吗?

在小说里,献王是滇王的手下,后来自立为王,并且给自己造了一个很危险的墓。在历史里,并没有这么一个人,但是古滇国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隐藏着很多秘密。

在云南河泊所进行发掘工作时,就发现了许多西汉中期的文物,并且其中还有关于滇国的印章,从古文物上证实了这个滇国是真实存在的。也许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就参考了这个资料。

古滇国在史料里出现了很多次,但是关于它的灭亡确实很神秘的,似乎突然之间就消失了。

在小说里,献王墓在遮龙山里,但是不是修建在天上,入口反而是修建在湖里的,算是一个障眼法。滇王之印真实存在,但献王墓是虚化的,因此大家可以多去找找类似的资料,其实很好玩的。

当然了,历史里有很多献王,但是去了云南的献王基本是没有的。根据文献资料表明,这个滇国的存在时间很长,大约存在了500年,这个滇国的具体遗址是在以云南滇池为中心的云南中部以及东部地区,它建立的原因也是战争所致。

这件事情,要从春秋战国说起,在公元前278的时候,楚国派将领去滇池地区以武力来征服这里,但是由于回去的路被阻断了,于是这些人只好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在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之下,滇国就由此建立了,它的传说也因为其的神秘,而层出不穷。

这个国家最终被汉武帝收复了,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所记载,但是随着汉族人的迁入,这里的人们就渐渐的销声匿迹了,十分奇怪。

大家都知道,云南在古代是一个很恶劣的地方,交通不方便,并且有很多毒虫,因此跟外界交流起来很困难的。

在小说的描述里,古滇国也是很神奇的存在,据说汉代古滇国掌握了一条神秘的地下河道,通过这条河道直接可以沟通古代中亚和埃及,古蜀国和古滇国凭借这条秘密商路和古埃及进行贸易。



历史上真的有段仲仪其人吗

历史上没有这个人,这只是电视连续剧《国家记忆》中编剧虚构的一个人物。是滇军的将领。

段仲义的原型

戴安澜(1904~1942),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戴安澜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扩展资料

该片描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1年,日本横扫东南亚的阴谋昭然若揭,半壁沉陷的 中国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岌岌可危!蒋介石紧急召见滇军中将段仲仪(张丰毅饰),令其负责与盟国指挥层的军事协调。段仲仪积极参与缅战策划,其家儿 女纷纷走上抗日战场浴血奋战,九死一生,驱逐倭寇于国门之外,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中华儿女痛击外侮,为国捐躯的壮丽篇章。



历史上有沈珍珠这个人么

沈珍珠是唐代宗睿真皇后,浙江吴兴人,汉族。

开元末年,沈氏以良家子身份被选进东宫,太子李亨将赏赐沈氏于皇长孙李豫。

742年,沈氏在长安皇宫大内的东宫为15岁的皇长孙李豫生下皇长曾孙李适。

755年,安史之乱中玄宗仓皇出逃,而沈氏以及部分宗亲未能有幸随驾出逃。

756年,李豫收复洛阳,于掖庭宫中见到沈氏,其收复北地重任在身,遂李豫将沈氏安排在洛阳。然而不想洛阳再次陷落,沈氏从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779年,代宗去世,其子李适即位为唐德宗,册封生母沈氏为皇太后。

805年,沈氏的曾孙唐宪宗即位,追尊沈氏为太皇太后,上谥号为睿真皇后,认为沈氏己死,为其发丧,葬衣冠豖,神位主祔代宗庙。



历史上有虞啸卿这个人吗 虞啸卿会打仗吗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原型人物是谁?

虞啸卿的原型人物是何绍周。虞啸卿出身将门,出场时是川军团团长。结合历史,虞啸卿的原型很可能借鉴了第八军军长何绍周。

何绍周指挥的松山战役被认为是剧中第二次南天门战役的原型。只是松山战役发生的过程并不是电视剧和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反而和第31集至第33集沙盘推演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我方以6.2:1的战亡比,艰难地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

人物评价

虞啸卿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分析着很多的战术,美国的、日本的、中国的。世界在他眼里似乎真的就缩小成一个地球仪般大小,任他随意摆弄。

人言他是东方的巴顿,诚然,他有天赋,但却不仅仅是天赋造就的。他每晚只睡四小时,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居士评论时说他是一个理想化的人,没错,而且他把这种理想与世界接轨,他是世界的,同时,世界也是他的。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原型人物是谁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没有原型人物,他是原著作者虚构出来的角色。虞啸卿出身将门,人物特点十分突出,电视剧播出后很快获得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因为剧情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所以大家以为他是有现实原型的。

网上很多人都说虞啸卿是根据第八军军长何绍周,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侄子为原型进行改编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虞啸卿的事迹和何绍周的经历并不相同,他们完全不一样。剧中的虞啸卿出身将门,一出场的时候职位是川军团的团长,他和炮灰团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虞啸卿和龙文章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惺惺相惜,他们的身份地位并不相同,但却因为一场保家卫国的战役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最后两个人还是分道扬镳,南天门一战后,虞啸卿和龙文章便各走各的路,他们也没有再见过,让喜欢这两个人的网友们感到有些遗憾。

历史上有龙文章、虞啸卿这些人物嘛

历史上没有虞啸卿,龙文章些人物。

虞啸卿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人物,由邢佳栋扮演。

虞啸卿出身将门,出场时是川军团团长。

原先有人认为人物参考了戴安澜、孙立人等多位将领的形象和事迹。

不过,结合历史,虞啸卿的原型借鉴了第八军军长何绍周,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侄子。

何绍周指挥的松山战役被认为是剧中第二次南天门战役的原型。

只是松山战役发生的过程并不是电视剧和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反而和第31集至第33集沙盘推演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我方以15:1的战亡比,艰难地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

龙文章的原型是:洪行。

洪行:湖南宁乡西冲山(今宁乡东湖塘镇)人。

先后任预二师副师,新39师师长。

为什么说龙文章原型是洪行,理由如下:

1、龙文章的南天门阻击同洪行率预二师在腾北阻击非常相似。

2、洪行经常戴斗笠赤脚视察军情民情,和龙文章以及他的炮灰们的不拘衣冠相似。

3、龙文章有亲自侦察日军南天门防御情况的经历。

洪行同样有化装成苦力,侦察日军飞凤山要塞的经历。

4、洪行调任新39师师长后,在滇西反攻战役的龙陵会战中奉命死守张金山、南天门、双坡阵地,阻击从芒市方向增援而来的日寇主力,全师几乎拼光。

这同《团》剧末龙文章死守树堡的情况非常接近。

5、龙文章为了开会,出车祸受伤;而洪行也因开会,回程途中自驾吉普车失事而意外殉职!

扩展资料

《我的团长我的团》南天门战役原型详解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英军向西沿公路逃进印度,中国军队则分路进入丛林,分别向西、东北方向撤入印度、中国。

缅甸的陷落使滇缅路被截断,国际援华物资无法通过陆地运输进入云南,日军从缅甸进攻,形成对中国的两面夹击之势。

依靠了怒江边的惠通桥阻击,国军迅速西进反攻,以及“飞虎队”的空中攻击和支援,才将日军挡在怒江一线,国民 *** 领导的全面抗战开始进入自77事变开始以来最窘迫的时期。

在此背景下历时2年多、牺牲惨重的“驼峰航线”运输开始了。

为了使国民 *** 能够有信心坚持抗战下去,美国 *** 不惜以损失飞机317架,飞行员1519人的代价,进行了历史上最为疯狂也最为无奈的战略空运。

时间到了1944年初,国民 *** 决定要从怒江一线向云南省西部盘踞的日军进攻。

1944年5月11日,国民 *** 军事委员会再次组建的中国远征军在江水震耳欲聋的涛声中从怒江东岸开始渡江。

怒江水激浪横,巨石堆叠。

舟艇工兵在战区外缘的大理洱海训练充分,整个渡江行动十分成功,除了一名士兵落水身亡,以及跟在筏子后泅渡的骡马被浪卷走几匹之外,没有出现多少混乱和损失。

小股日军曾在对岸群山中进行骚扰,但力量单薄,一经反击就退进莽莽丛林,消失得无影无踪。

过了江的国军仰着面向峡谷的上方拼命攀登。

怒江西岸整个峡谷基本上直上直下,是防守的绝佳地形。

日军躲在高高的峡谷上方的山头上,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松山在今云南省龙陵县境内,西距龙陵县城50公里,主峰海拔2260米,和其它几个山头共同形成一个浅浅的高山小盆地,方圆不过10余平方公里。

盆地中是一个自然村,叫做大寨,原有数十户人家,日军盘踞此两年时期内,将大寨作为其军资仓库与指挥部。

从大寨向东攀登约1000米就到了松山顶峰,山坡上古松繁茂,高与天齐,故名松山。

在松山顶峰东向远眺,就是深不见底的怒江峡谷,从北向南蜿蜒而来,又渐渐消逝在苍茫的远方。

对面群山间沿直插到江中的“一”字形长坡盘旋而下的那条细丝,就是滇缅公路,它在东岸走完长达40公里的两个“之”字形大弯,下到看不见的峡谷底部的惠通桥,过江以后又要再次走完两个丝毫不比东岸逊色的“之”字,才能爬上西岸山脉的最高处,向西边的龙陵、芒市、遮放、瑞丽延伸,最后出了国门,进入缅甸。

松山就在滇缅公路在怒江西岸的最后一个大弯处,公路正好从山顶下面绕过。

这是卡在滇缅公路上的一枚特制的“钉子”,被西方记者称为“滇缅公路之直布罗陀”。

松山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

它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

由于松山又陡又高,易守难攻,地势极为险要。

进可攻,退可守,并且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

哪一方占领松山,哪一方就掌握了主动权、生存权。

整个滇西战役,主要是在松山、腾冲和龙陵三大战场展开,其中松山战役是重中之重。

松山乃日军在滇缅边境六大踞点之一,范围虽然不大,但阵地工事构筑非常坚固。

驻守松山的日军是第五十六师团下属腊勐守备队,装备有一一五重炮群、反坦克速射炮、高射机枪及少量坦克。

兵力3000余人,粮食、弹药储备在两年以上,守备队长金光少佐的司令部设在腊勐街上。

一年前,日本驻缅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和第十五军新任司令官年田口谦看中了松山,认为松山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从缅甸调来一支工兵部队,另外从泰国、缅甸调来两万民工,昼夜施工,松山的里外都是工事坑道,其穷2年之力松山日军防御阵地,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复杂坚固。

在一些重要地段,连坦克都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活动自如。

日军苦心经营竣工后,河边正三为了考验工事的牢固性,派了10架飞机轮番轰炸半小时,工事内部丝毫未损。

为此,河边正三在给南方军总司令部报告中称:“松山水泥工事的坚固性,足以禁得起中国军队任何武器的敲打,中国军队不伤亡20万休想拿下松山。”

日军在工事竣工后又陆续广筑工事。

那些上层铺着钢板的碉堡,布满坡面,如龟背纹,周以刺铁丝数重,堡垒内外,编成浓密火网,互为支援。

每个堡垒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与观测,中作寝室或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仓库。

因此驻守日军113联队队长松井秀治放言:“松山筑起的是战略保险箱”。

此外,日军阵地还有完备的供水、供电和通讯系统,甚至设置了慰安所,摆开了死守到底的架势。

6月4日,国军第71军渡过怒江后开始仰攻松山,71军开始只出用了一个步兵团,决心在军属山炮营支援下几天之内全歼松山日军。

但反复攻击了近一个月进展缓慢,71军军长钟彬不得不介入指挥,并调来第二军新39师117团加入攻击,付出了1600余人伤亡的代价,到7月7日,总算攻下了日军竹子坡、腊勐街、阴登山几个支撑点,就再也攻不动了,双方僵持在距渡江地点直线距离4000余米的山头上。

当面日军的主力逐渐退上松山,死死钉在西岸最高峰上,仍旧阻碍着滇缅公路。

国军占领拉勐街后,对松山日军形成包围,攻击部队改由攻击力更强的国军第8军担任主攻 。

松山久攻不下,第11集团军只好将大部兵力取道下游平嘎,沿崎岖小道绕过松山,迂回对龙陵城进行包围攻击,与从边境上的遮放、芒市战略支撑据点火速来援的日军56师团主力迎头开战,双方在龙陵周围大山上鏖战。

日本炮兵用优势炮火将四周中国军队的阵地轰成一片片焦土,然后由挺着刺刀的日本步兵冲上阵地同缺弹少粮的中国士兵反复肉搏。

远征军背后的松山始终像鱼刺那样卡住了运输路线的咽喉,后勤供应被迫依赖于人扛马驮的原始方式和险峻的山道。

绵绵阴雨中,疾病和自然灾害频发,摔死病亡的人和马不绝于路, *** 和哀号不绝于耳,躺在泥水中奄奄一息却无力后送的伤员与日俱增。

国军的重炮被阻于松山,后勤供应既不及时也不充分,弹药粮秣的消耗补充困难,只能以血肉之躯承受惨重伤亡。

随着日军战役预备队的加入,日军攻势日趋猛烈,龙陵外围许多阵地反复拉锯之后得而复失,整个龙陵战局甚至几度有溃围之势,虽竭力维持仍险象环生,岌岌可危。

必须打通滇缅公路松山段,彻底改善后勤运输状况,使炮兵和援军尽快投入战场。

否则,一旦日军冲破龙陵之围,来自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密支那的日重兵突进至松山,居高临下向无险可守的国军压下来,当面国军的江防有顷刻间土崩瓦解的可能。

由于补给线被切断,龙陵城外的数万国军将重蹈1942年入缅远征军覆辙。

这样,围攻腾冲日军148联队的国军第53、54军腹背完全暴露,国军反攻大计将彻底失败,甚至连怒江天险也将无兵可守,战略后方大西南腹地将洞开,再一次引起各种连锁反应……

在1944年夏秋的滇西战场上,全局中最有分量的一颗棋子就是松山,双方都清楚看到了这一点,一方死守不退,一方强攻不懈,最终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浴血大战。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原型人物是谁?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没有原型人物。

他是原著作者虚构出来的角色。虞啸卿出身将门,人物特点十分突出,电视剧播出后很快获得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因为剧情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所以大家以为他是有现实原型的。

《我的团长我的团》简介: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华谊兄弟娱乐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的战争题材电视剧,由康洪雷执导,段奕宏、张译、张国强、邢佳栋等领衔主演。

该剧改编自兰晓龙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1942年期间中国各地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承受战争苦难的故事。

2009年3月5日,该剧在江苏、云南、东方三家卫视同步上星播出。

虞啸卿历史上有这个人吗?

历史上没有虞啸卿这个人,他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人物。结合历史,虞啸卿的原型很可能借鉴了第八军军长何绍周。

虞啸卿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人物,由邢佳栋扮演。虞啸卿出身将门,出场时是川军团团长。 原先有人认为人物参考了戴安澜、孙立人等多位将领的形象和事迹。

不过,结合历史,虞啸卿的原型很可能借鉴了第八军军长何绍周,军政部长何应钦的侄子。何绍周指挥的松山战役被认为是剧中第二次南天门战役的原型。

只是松山战役发生的过程并不是电视剧和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反而和第31集至第33集沙盘推演描述的几乎一模一样。我方以15:1的战亡比,艰难地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

历史上虞啸卿何许人

虞啸卿 由康洪雷导演.兰小龙编剧.即将开拍的新片<>

该人物参考了戴安澜、孙立人等多位将领的形象和事迹。

剧中师长虞啸卿,由邢佳栋饰演(士兵突击------伍班副)

姓名:邢佳栋

性别:男

婚姻状况:已婚

籍贯:山西太原

出生年月:1972年7月1日

身高:180cm

单位: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籍贯:山西太原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95班(本科)

话剧(DRAMAS):

《唐璜》

《纪念碑》 饰 斯特科 导演:查明哲

《赵氏孤儿》饰 赵婴 导演:田沁鑫

电影(MOVIES):

《8点35分》饰 顾聪 导演:张秉坚

《情人结》 饰 屈强 导演:霍建起

电视(TV SERIES):

《风墙》 饰 钱天玄 导演:方芬(获奖作品)

《士兵突击》饰 伍六一 导演:康红雷(获奖作品)

《吕梁英雄传》饰 孟二楞 导演:何群

《军歌嘹亮》(成年高权)

《城市的星空》饰 推子 导演:巴特尔

《天下第一楼》饰 唐茂盛 导演:夏刚

《热带风暴》 饰 韩非 导演:陈胜利

《都市第五季》(恐龙)

《秋海棠》饰 刘玉华 导演:何群

《水命》饰 猛子 导演:宁才

《嫂子》饰 满堂 导演:陈力

《爸爸,别哭》饰 王大年 导演:何群

《合同婚姻》,导演王彤。

《雪琉璃》饰 向菩明,导演毛小睿。

2008年初,《我的团长我的团》饰 虞啸卿,导演康洪雷

《我的团长我的团》虞啸卿的原型是谁?虞啸卿的父亲钧座原型又是谁呢?

首先说明一下,钧座并不是人名,也不是职位,而是一种叫法,这是民国时期国民党的内部文化。在军中,下级为表示对上级的尊敬,称上级为"座",委员长叫"委座"、总司令叫"总座"、军长叫"军座"、师长叫"师座"、参谋长叫"参座"等,高级将领之间则以“公”互称,如蒋介石称"介公"、李宗仁称"德公"(字德邻)、白崇禧称"健公"(字健生)、顾祝同称"墨公"(字墨三)等。钧座这个词同样是下级军官对上级军官的尊称,一般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不明白上级的具体职务,可直接称钧座、上峰等,二是上级军官无明确官职,不是直接领导职务,但官阶很高,所以尊称钧座。所以,能被称为钧座的人,其地位,官职都是不低的。

好,回到题目,《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的原型是谁?我们先来看看虞啸卿的背景。

虞啸卿,生卒年月不祥,不过可以看得出来正值壮年。剧中唐基和虞啸卿有过一段对话,唐基问虞啸卿今年贵庚,虞啸卿没有回答,唐基说道35岁,并说岳爷爷26岁就当了军长(唐基曾问虞啸卿岳飞26岁时做的统制是多大的官,虞啸卿回答说大概相当于军长),以此来刺激虞啸卿。远征军是在1944年大反攻,《团长》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军队已经在筹备大反攻了,因此时间应该是在1944年,所以虞啸卿应该是生于1909年。

唐基曾多次提到虞啸卿的父亲,是身居高位的大官,因此虞啸卿可以说是权贵之子,家门显赫,年纪轻轻就当了主力师的师长。在剧中,虞啸卿是非常傲气的,上头派了陈大员来调查龙文章一事,可是,对于这位钦差大臣,虞啸卿是一点面子也不给,全程也没有给他个好脸色,全靠唐副师座在打点,这除了性格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虞啸卿背景够硬。

南天门、禅达都是小说虚构出来的地方,实际中并无这两个地名。但是南天门战役的原型就是松山战役。竹内联山将南天门都挖空了,整座山就像一个做大的蚁穴一样,山体内部有大量地下室,存放物质和枪支弹药,各地下室以汽油桶做成的坑道相连,山体正面、反斜面都配置了火力,各种明堡、暗堡相连,这与日军在松山的布置十分相同。此外,龙文章做过沙盘推演,结论是尽管虞师装备大量美式装备,但是如果强攻南天门,那虞师一样会损失殆尽。而实际上,松山战役时,我军和日军的伤亡比达到6.2:1,这与龙文章的沙盘推演结果也十分相似。只不过真实历史上,国军参战部队远不止一个师,而且人数远多于日军,这才能顶住如此大的战损率。

纵观虞啸卿的履历背景,国军中有没有人和他能对的上呢?还真有,这个人就是何绍周。

何绍周出生于1902年,是何应钦二哥何应禄之子,何应钦的侄子,人称"侄帅"。何应钦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可谓是非常显赫,而且他对这个侄子也是爱护有加,因此何绍周的起点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何绍周本人是黄埔军校第1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5期炮兵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10期毕业,北伐军时就在李宗仁手下任团长,不过后来蒋介石和李宗仁、何应钦关系一度恶化,何绍周作为何系将领也收到排挤。

1943年1月,何绍周调任中国远征军新编第8军军长,1944年5月任第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军长。随后松山战役就爆发,何绍周为战役总指挥。在松山战役中,国军虽然使用了大量的美式装备,包括美军的新式武器"巴祖卡"火箭筒、M2火焰喷射器等,但面对日军严密的防御工事,依然进展缓慢,伤亡巨大。从6月到9月,国军对松山共发动了10次进攻,经过惨烈的战斗,终于将松山的日军全数歼灭,拉开了大反攻序幕



《风起洛阳》历史上有武思月这个人吗 武思月有原型人物吗

《风起洛阳》女主武思月,不是一般意义上电视剧里的女性角色,武思月不是花瓶。故事的刚开始,武思月就是一个身居高位的角色,但她没有身居高位者的缺点,她眼里不止有着宏大的悲悯心,还有一些小的共情,那么历史上有武思月这个人吗?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武思月出身武家旁系,和武则天是远亲关系。目前任朝廷内卫女官。武思月和武攸决是兄妹关系,和李北齐是青梅竹马,和高秉烛是欢喜冤家,因为来自不同的阶层,所以她和高秉烛会有一系列的虐恋故事。

在《风起洛阳》对武思月有这样的描述为女儿身,巾帼气概真。 兵甲身上缘,小女唤思月。 思月何许梦,盛名震武门。

武思月出身武家旁系,和武则天是远亲关系。目前任朝廷内卫女官。武思月和武攸决是兄妹关系,和李北齐是青梅竹马,和高秉烛是欢喜冤家,因为来自不同的阶层,所以她和高秉烛会有一系列的虐恋故事。

在《风起洛阳》对武思月有这样的描述为女儿身,巾帼气概真。 兵甲身上缘,小女唤思月。 思月何许梦,盛名震武门。

宋茜所饰演的武思月一角出身显赫,性格亦柔亦刚,武力值与行动力皆为上乘。与其他贵族少女不同,武思月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用功勋淡化家族的光环,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全力以赴屡建奇功,成为了最出色的内卫月华君。在武思月日常调查案件时,意外卷入一场布局数年之久的惊天阴谋中,也因此结识高秉烛、百里弘毅二人。武思月通过缜密果决、执着坚定的判断力与执行力一步步揭开真相,恪守了她身为内卫对守护神都安定、百姓安康的责任。

武思月这个人物,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电视剧里的女性角色,武思月不是花瓶,这相当重要,故事的刚开始,武思月就是一个身居高位的角色,但她没有常规情况下,同等地位角色大概率有的劣质,即使对待不良井这个人人都看不起的地方,她也是带着平视的目光去注视去观察,在她眼里,这里的人也一样是神都子民,于是也就有了,在高秉烛故友的坟前横刀立誓,在火场中拼命救人的场面。

她眼里不止有着宏大的悲悯心,还有一些小的共情,百里弘毅和高秉烛因为巽山公的去世发生争执,但唯有武思月在这一刻发现了柳然的情绪,她让二人去门外争执,是不想被争吵声打扰到柳然与亲人最后的告别。类似的地方还很多,也因此能更加代入剧情,相信这个故事的发生,和故事里人物的真实,目前为止都蛮喜欢,也推荐给大家。

电视剧里,宋茜饰演的武思月,打戏非常多,可以说演过这部剧后,宋茜已经彻底蜕变,与其他小花明显有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她饰演的武思月,是内卫负责人,肩负着保卫圣人的重任,是武则天非常信任的一个人,在整个破案的过程中,也是敢打敢拼。因为这部剧,有着明确的历史背景,剧里的很多人物,都可以跟历史对得上,不过这个武思月历史上还真没有。

都不说性别,无论男女,武家都没有这样的人,因为武家出了一个武则天,可能是所有的精华都用尽了,武家人没有一个有能力的,这也是武则天最终决定把位置传给李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武家人的不幸,是从一开始就开始的,武则天12岁的时候父亲死了,然后她那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就欺负她们孤儿寡母,结果杨氏带着武则天回到了长安,并通过关系,最终把武则天送进了皇宫。

武家这帮人,一开始还真的是跟武则天有仇,根本没有长远的眼光,他们排挤武则天和杨氏,无非就是为了一点现实利益,这武家一开始就伤透了武则天的心。

后来武则天经过斗争,逐步掌握了权力,不过武则天可不像他们一样小气,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明知道武家人不堪大用的情况下,还是依然还是对自己的族人,做了很大的封赏,让他们做官。

这里面原本武承嗣最有希望,继承武则天的位置,可惜的是这个武承嗣什么能力都没有,整天就知道溜须拍马,只要他们不给武则天惹事,就算是谢天谢天地了。武则天是个敢于打破常规的人,但凡武承嗣没有那么差劲,武则天那都有可能把皇位传给武承嗣。但偏偏这是个不成器的家伙,除了整天想着要当太子,其他的一概不会,结果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太子做不成,直接气的一命呜呼了。这种心理素质,没人选他当太子是对的。

武承嗣一死,武则天的另外一个侄子,武三思开始崭露头角,但可惜的是,武三思更是一个啥事不会干,只会一味溜须拍马搞关系的人。

方言朝廷,武家人真的是没什么人才,这就加剧了武则天的焦虑,离开了她,这些在朝廷里。作威作福的人可怎么办呀。当年吕后一死,吕家人就被清算,熟读历史的武则天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样的故事,她一定要确保自己死后武氏不能被清洗,尽管位置没有传给姓武的,但她也不可能放弃武氏家族。

武则天用了很多办法,来缓和李家和武家的矛盾,最终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而善于拉关系的武三思在武则天死后,权力反而更大了,主要是因为他八戒上了李显。历史上,如果武则天有一个武思月这么能干的族人,或许历史真的就不一样了。



《尚食》游一帆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上有朱瞻礼这个人吗

《尚食》游一帆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汉王朱高煦的儿子,只不过自己的母亲被诬陷背叛汉王,汉王一气之下没听解释就在游一帆的面前打死了她,游一帆恼恨自己的父亲,于是离家出走,他的真名叫做瞻礼,那么历史上有朱瞻礼这个人吗?游一帆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上朱高煦的儿子中,没有叫瞻礼的,所以游一帆有很大程度上是虚构的人物,但是朱高煦确实有儿子因为自己杀了他母亲记恨自己,但是这个儿子叫朱瞻圻,应该是游一帆的历史原型,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历史上朱瞻圻这个人。

朱高煦的次子朱瞻圻因追憾其母为父所杀,故屡次向朱棣上奏其父的过恶,皆外人所不得闻者。朱棣为此称尔父子何忍也,朱高煦对此也都知道。

朱棣病逝时,朱瞻圻正在北京,凡朝廷之事辄潜遣人驰报朱高煦,一昼夜六七行,内有称朝廷将发兵征乐安之语,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但朱高煦却在朱高炽面前称朱瞻圻不孝,并拿出了朱瞻圻向其通风报信的数十封密件。朱高炽召朱瞻圻,指责道:汝尚凭虚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朱高煦则称: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即大行皇帝,指朱棣)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但朱高炽却以稚子不足诛,只是将朱瞻圻废为庶人,贬到凤阳看守皇陵。

朱瞻圻(1404年-1426年10月6日),男,汉族,汉王朱高煦嫡次子。1424年因在明成祖朱棣去世时向汉王朱高煦传递朝廷消息,被朱高煦举报给明仁宗朱高炽,被废为庶人去守凤阳皇陵。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谋反,受牵连被处死。

朱瞻圻因追憾其母为父所杀,故屡次向朱棣上奏其父的过恶,皆外人所不得闻者。朱棣为此称尔父子何忍也 ,朱高煦对此也都知道。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病逝,遗诏封朱瞻圻为汉王世子。明成祖朱棣病逝时,朱瞻圻正在北京,凡朝廷之事辄潜遣人驰报朱高煦,一昼夜六七行,内有称朝廷将发兵征乐安之语,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但朱高煦却在明仁宗朱高炽面前称朱瞻圻不孝,并拿出了朱瞻圻向其通风报信的数十封密件。朱高炽召朱瞻圻,指责道:汝尚凭虚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朱高煦则称: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大行皇帝,指朱棣)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但朱高炽却以稚子不足诛,只是将朱瞻圻废为庶人,贬到凤阳看守明皇陵。

宣德元年(1426年)因父亲朱高煦谋反牵连被明宣宗朱瞻基处死。



历史上真正的老九门 历史中真的有老九门的存在吗?

老九门是否真实存在?

长沙老九门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上的老九门不过只是对长沙城中九座城门的称呼,并不是盗墓的。关于九大家族的说法便纯属虚构了。

古长沙也有老九门的说法,古时的长沙确实存在过九座城门,其中,东有2门,即浏阳门,小吴门。西有4门,即德润门,驿步门,潮宗门,通泰门。北有2门,即湘春门,兴汉门。南仅1门,即正南门。虽然老九门确实存在,但长沙从未有过九门提督的说法,九门提督指的是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掌管的是皇城内的安全,一般只有在北京,南京旧时的皇城才有九门提督这一说法。

剧中老九门的简介。

剧中的老九门又被称为九门提督,是老长沙的九个盗墓家族。被世人分为上三门,平三门和下三门。上三门皆已洗白,即为官。包括张启山,二月红,半截李。平三门多半背负着骂名,即为贼。包括陈皮阿四,吴老狗,黑背老六。下三门则多数是做生意的,即为商。包括霍仙姑,齐铁嘴,解九爷。

当时的老九门声名鹊起,势力庞大,其势力范围涵盖文物走私的所有环节,几乎所有的明器,流出长沙必然经过其中某一家。至于为何将他们称呼为九门提督有多种解释,其中认可度最高的是:古代大城都有九个城门,来往的客商进出城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而老九门取的就是这个意思,在长沙城里做买卖,你只能在这九大势力中选择一个,没有其它路可以走。

老九门是真实存在的么 老九门是哪九个人

1、在历史上,老九门是存在的,但是却不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是九个家族。而是古代的大城都有九个城门。而对小说中老九门的来历,有可能就是仿照这九个城门而来。 在古代只要是来往的商客进城和出城都只能选择这九个城门之一。

2、老九门是虚构的,是《盗墓笔记》中为了顺应情节发展,满足剧情要求,作者南派三叔所虚构出来的。

历史上真正的老九门 历史中真的有老九门的存在吗?


3、张启山(张大佛爷):老九门的大当家,人称张大佛爷。是上代张起灵的孙子,与普通人混血的张家后人。参加过近代革命,是开国元勋之一,但用的不是真名。

4、二月红(戏子):解语花的师傅,长沙花鼓戏班子的名旦角,用戏台上的功夫盗起墓来如行云流水。妻子是个卖阳春面摊子家的女儿。

5、李三爷(半截李):姓李,九门排行第三,真名未知。一次盗墓时被同伴打断腿封在了古墓里,侥幸逃出后只剩了半条命,从此心狠手辣,极为多疑。

6、陈皮阿四(二月红的徒弟):据称是九门中最无人性的一个,曾经为了倒一个斗杀光了一个村子的人。少年时做过二月红的徒弟,对二月红和夫人敬如父母,十分喜欢二夫人。

7、吴老狗(狗五爷):老九门的五爷,吴邪的爷爷。长沙吴家的后人,本有两个哥哥,最后活下来并留下子孙的只有他一个。

8、黑背老六(陕西刀客):一个孤独的刀客,终生与刀为伴,九门唯一一个打手出身的人。有个与他相好的青楼女叫白姨。

9、霍仙姑(七姑娘):跟老毛革命,文革销声匿迹,被大人物保护起来,老公是老毛手下的得力干将。

历史上真正的老九门 历史中真的有老九门的存在吗?


10、齐铁嘴(齐门八算九、谢九爷):擅长问算卜卦,而且奇准。盘口虽小,很多人为求卦去他铺子里买古董,生意一直不错。有个儿子叫齐羽,当年文锦考古队的一员。

11、(小解九) 不存在:解连环的父亲,解雨臣的爷爷。解九爷在日本留过学,工于心计,老九门解体时,与张启山代表的官方势力暗斗了很多年,最后逃到杭州被吴邪爷爷保护下来。

历史上真正的老九门 历史中真的有老九门的存在吗?


九门是真实存在的吗?

九门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上,历史上的老九门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却只是对长沙城中九座城门的称呼,关于九大家族的说法便纯属虚构了。对小说中老九门的来历,有可能就是仿照这九个城门而来。 在古代只要是来往的商客进城和出城都只能选择这九个城门之一。

老九门剧情概况

镇守在长沙的九大家族人称老九门,名号之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中,九门之首张大佛爷张启山奉命调查鬼车和神秘矿山之谜,带着搭档齐铁嘴,两人向出生于考古之家的戏曲名伶二月红求助,无奈二月红为了照顾病重的妻子丫头,早已经洗手不干。

为了引二月红再度出山,张启山和齐铁嘴北上远赴新月饭店,为丫头求药。之后,张启山结识了新月饭店的大小姐尹新月,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

盗墓世家老九门的由来,历史上真有老九门吗

盗墓世家老九门从何而来

一:剧里的九门 老九门(又称:九门提督),《盗墓笔记》中老长沙的九个盗墓大家族。老九门也被划分为上三门,平三门和下三门。上三门:皆已洗白,即为官。包括张启山(张大佛爷),二月红(解雨臣的师傅),半截李。平三门:多半背负着骂名,即为贼。包括陈皮阿四,吴老狗(主角吴邪的爷爷),黑背老六。下三门:多数是做生意的,即为商。包括霍仙姑(霍秀秀的奶奶),齐铁嘴,解九爷(解雨臣的爷爷)。

历史上的老九门是谁?

剧中的老九门被称为九门提督,是老长沙的九个盗墓家族。被世人分为上三门、平三门和下三门。上三门皆已洗白,即为官。包括张启山、二月红、半截李;平三门多半背负着骂名,即为贼。包括陈皮阿四,吴老狗、黑背老六。下三门则多数是做生意的,即为商。包括霍仙姑、齐铁嘴,解九爷。

当时的老九门声名鹊起、势力庞大,其势力范围涵盖文物走私的所有环节,几乎所有的明器,流出长沙必然经过其中某一家。至于为何将他们称呼为“九门提督”有多种解释,其中认可度最高的是:古代大城都有九个城门,来往的客商进出城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而老九门取的就是这个意思,在长沙城里做买卖,你只能在这九大势力中选择一个,没有其它路可以走。

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如此强大的盗墓家族吗?

事实上,历史上的老九门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却只是对长沙城中九座城门的称呼,关于九大家族的说法便纯属虚构了。

九门提督指的是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掌管的是皇城内的安全。这种说法在长沙境内未曾出现过,大多只在南京、北京等皇城中才流传。

长沙自古便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内及周边存在大量古墓。过去的时间里,这里不断吸引着各路盗墓团伙前来拓荒。像是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天马山王陵墓都是这座城市的产物。

考古学家商承祚曾在《长沙发掘小记》中写道:解放前,长沙盗墓甚炽。长沙古墓葬经土夫子盗掘,破坏无法统计。而土夫子一词,也算得上的长沙的“特产”,它曾被用来形容民国时期以卖黄土为生的商人。

在当时的长沙城中,百姓都以烧煤炭为主,而加上黄泥土的煤炭耐热性便会大大增加,因此黄泥土的需求量极高,久而久之就诞生了拖着板车贩卖黄泥土的“土夫子”。

总的来说,《老九门》终归只是一部盗墓题材的电视剧,我们不妨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态从电视剧中寻求放松,对于它与历史的还原性问题也不必过分苛责了,毕竟这只是一部猎奇的想象小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