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刑法列表_中国古代刑法列表

由网友(予我孤独)分享简介:中国古代刑法列表01.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

中国古代刑法列表

01.<剥皮>

古代刑法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

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人会痛得不停扭动,又无法挣脱,最后身体会从头顶的那个口「光溜溜」的跳出来,只剩下一张皮留在土里。

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剥皮是死后才剥,后来发展成活剥。

02.<腰斩>

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

03.<车裂>

即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记得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

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

04<俱五刑>

把砍头、刖、割手、挖眼、割耳合一,即「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

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05<凌迟>

最早是把人杀死之后再剁成肉酱,称为「醢」,受过此刑的记得有子路,还有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后来发展更加精细,目的还是要让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时候施刑,还要求受刑人必须身受多少刀以后才死。据说发展到后来,每次凌迟要由两个人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执行人也要受刑。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而最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桢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卖国,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鱼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06<缢首>

在国外,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罚。中国人的绞刑是用弓弦缢杀...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开始旋转那张弓,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断气...

岳飞父子就是这样死在风波亭,(因为他是功臣,不能斩首,要留全尸)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这样给吴三桂亲手缢杀...

07<烹煮>

即「请君入瓮」,那是唐朝时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朝中有位酷吏叫来俊臣,崇尚严刑峻法,对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对待。方法是找个大瓮,把人塞进去,然后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热。温度越来越高,受刑人也越来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话,往往就被烧死在瓮里...后来武则天听说了这件事,就把来俊臣找来,问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么办?来俊臣很得意的把这个方法说了出来,武则天就淡淡的说了句:「则请君入瓮」,把来俊臣烧死。

08<宫刑>

司马迁就是受了宫刑,才会写出史记,也才会在「报任少卿书」里写出「身直为闺阁之臣」这样的句子。

中国人的阉割可讲究了。首先要拿绳子把小弟弟绑起来(包括子孙袋)让血液不流通,自然坏死,后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后拿香灰一盖,止血,还得拿根鹅毛插在尿道里。等过了几天把鹅毛拿掉,如果尿得出来,阉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来,那个人就算废了,大概最后会死于尿毒症吧.所以如果是要阉来当宦官的话,最好趁年纪还小就阉掉,年纪大了危险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贵族冲抵死刑

相对的女性为幽闭

09<刖刑>

关于刖刑,大家的说法不太一样。有人说是把膝盖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说是把膝盖骨削掉,以后者比较可信。总之,刖刑是一种类似截肢的酷刑。

战国时代,孙膑受师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听说他名字本来叫孙宾,受刑之后,才改为孙「膑」。如果是把膝盖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间失去了保护,这个人可能连站都站不起来,所以稗官野史上说,孙膑受刑之后,上阵打仗连骑马都没办法,必须要坐车(马车或人力车)。

10<插针>

用针插手指甲缝。常用于女囚

11<活埋>

活埋是战争时常用的手段。因为省力,速度也快。

战争里的活埋,都是叫战俘自己挖坑,有时会先杀死俘虏再把他们推下去,但时间不够的时候(或是要省子弹时),就直接把他们推进去以后盖土。中国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过没听过有什么名人受过这种刑罚。比较狠一点的,会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里,只露出一个头,然后开始凌虐。

12<鸩毒>

鸩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较人道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毒药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鸠」这种毒药,成语中的「饮鸠止渴」便是源自于此。常用于赐死情况。

13<棍刑>

即木桩刑.这里要说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这里说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从人的嘴或肛门里插进去,整根没入,穿破胃肠,让人死得苦不堪言。正史上没有看过用这种刑罚的记载,不过金庸小说「侠客行」里有提到,还给这种酷刑起了个美名叫「开口笑」。

14<锯割>

把人用铁锯活活锯死,其惨状似乎与凌迟、剥皮也在伯仲之间,难怪在地狱酷刑中,就专门有把人锯开的酷刑。然而,锯死活人不仅在传说的地狱中存在,在人间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据《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三国时,吴帝孙皓的爱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主管集市贸易的中郎将陈声原是孙皓的宠臣,他捕获抢劫者绳之以法。爱妾告诉孙皓,孙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陈声,命里武士而烧红的大锯锯断陈声的头,把他的尸体投到四望台下。

15<断椎>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仇恨之极时,往往会想到要打断他的脊椎骨。打断脊椎骨确实是一种很解气的行为,因为人的脊梁骨若是断了,他也就一命呜呼了。在中国历史上,断椎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酷刑。据《商君书.赏刑篇》载,春秋时姬重耳打算明文规定刑律,使国内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们一同商议。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颠颉很晚才到,有人认为颠颉有罪,应该给以处罚。于是,姬重耳批准,将颠颉断椎处死。晋国的士大夫们都非常害怕,他们说:颠颉跟随姬重耳流亡列国十九年,功劳很大,现在偶尔有小过尚且受到如此严厉的刑罚,何况我们哪?从此人人畏刑守法。

16<灌铅>

在佛教关于阎罗的故事中,有阎罗黑白二相的说法,白相即为地狱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围侍;黑相即每天有两个时辰,要受铜汁灌肠之苦。与此相似,人间有灌锡或灌铅的酷刑。锡的熔点是摄氏二三二度,铅的熔点是摄氏三二七点四度,无论灌锡或灌铅都能把人烫死。而且溶化的锡或铅一入肚腹就会凝固成硬块,这种重金属的坠力也能致人死命。

汉代厂川王刘去的王后阳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刘去宠爱另一位名叫荣爱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块饮酒,昭信妒性大发,就向刘去说:“荣爱看人时,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谁有私情”。刘去信以为真,他见荣爱正在给他绣衣领上的花纹,就一怒之下夺过衣服投进火中烧掉了。荣爱见刘去生气,非常害怕,投井寻死,刘去命令人把她捞出来,不幸没有死。刘去杖责荣爱,逼她招认私情,荣爱受刑不过,胡乱说出和医生有私情。刘去越发恼怒,就把荣爱绑在柱子上,用烧红的尖刀剜掉她的两只眼珠,再割下她的两条大腿上的肉,最后用溶化的铅灌入她的口中,这样一直把荣爱摧残至死。

17<梳洗>

这里说的梳洗并不是女子的梳妆打扮,而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它指的是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梳洗之刑的真正发明者是朱元璋,据沈文的《圣君初政记》记载,实施梳洗之刑时,刽子手把犯人剥光衣服,裸体放在铁床上,用滚开的水往他的身上浇几遍,然后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间杀猪用开水烫过之后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尽,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后早就气绝身亡了。梳洗之刑与凌迟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武三思曾派周利贞逮捕桓彦范,把他在竹槎上曳来曳去,肉被尽,露出白骨,然后又把他杖杀。



列举中国古代文学之最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

2、最早的语录体著作是《论语》,而且是最早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3、最早的散文集是《尚书》;

4、最大的断代诗歌总集为《全唐诗》,是清代彭定求等人编;

5、最早的词总集是《花间集》,五代时后蜀赵崇祚编;

6、最早的长抒情诗是《离骚》;

7、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史记》是汉朝司马迁撰;

8、最早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

9、最早的完整写景诗是《观沧海》为汉末曹操所写;

10、最早的组诗为《古诗十九首》 。



列举中国古代各朝的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的行政制度:

周:宗法分封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秦: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行使郡县制。

汉: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

隋:三省六部制。

唐:沿用隋制而有所改进。

北宋: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职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叫“参加政事”,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县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设通判



列举中国古代各朝的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的行政制度:

周:宗法分封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秦: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在地方行使郡县制。

汉: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

隋:三省六部制。

唐:沿用隋制而有所改进。

北宋: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职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叫“参加政事”,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县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设通判



中国古代励志散文有哪五部 列举五部散文励志名句

1、中国古代励志散文有《荀子 劝学》、《吕氏春秋 诚廉》、《孟子 告子下》、《蜀中广记 上川南道彭山县》、《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 劝学》;

3、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诚廉》;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告子下》;

5、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 学《蜀中广记 上川南道彭山县》;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中国各个朝代的行政制度

1、夏朝至周朝结束:奴隶制国家。

2、夏商时期:部落联盟。

3、周朝: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分封制,由诸侯拱卫中央,诸侯和周天子都有自己的封地,由周天子统领诸侯进行讨伐。礼乐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4、秦朝至清朝末年:封建制度。

5、秦朝至隋唐之前:中央制度为三公九卿制,地方设置州县,这个时期基本上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 。

6、隋唐至清朝:基本施行三省六部制,各部门职能不同朝代职能略不同。地方仍然施行州县,分封并存的局面。

7、清朝末至到中华民国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中华民国至建国之前:资本主意国家。

9、至今: 社会主义国家 。



中国古代朝代各有什么制度

周:世卿世禄制。

秦:三公九卿制、军公爵制、郡县制。

西汉:建立内朝、设立大司马大将军职位、赋予尚书台职权。

东汉:改三公九卿制度分割丞相权力。

三国:建立九品中正制。

两晋南北朝: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

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建立监察道、地方政治开始三级建制。

宋:建立枢密院执掌兵权。

元:设立行省制度。

明:废丞相、建立厂卫制度、设内阁。

清:设立军机处。



励志古文名言名句(五)

励志古文名言名句(五)

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7、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

策》

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1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8、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1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2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2、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2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2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2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2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8、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29、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30、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3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32、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3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3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3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励志名言:古代古诗文励志名句

励志名言

:古代

古诗

文励志名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对联

30:师夷长技以制夷。

阅读

了本文的用户还

阅读

下列精彩文章:

[中国古代

经典

励志名言

100句 ]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励志古文名句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紧。——颜元

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

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0、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多半苦中来。——曾国藩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