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是什么(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是什么)

由网友()分享简介: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旧时广州在这天许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时,在现在的解放中路一带,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刚刚升起,街上已人头涌涌,据民国初年《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州过去“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处处繁花四放,炮竹连天响。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初十就开始“开灯”,有大三星灯、小三星灯、百花莲藕灯、树头灯等,五花十色...

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旧时广州在这天许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时,在现在的解放中路一带,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刚刚升起,街上已人头涌涌,据民国初年《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州过去“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处处繁花四放,炮竹连天响。

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初十就开始“开灯”,有大三星灯、小三星灯、百花莲藕灯、树头灯等,五花十色。“开灯”晚,如果有去年元宵后出生的男孩子的家庭,要请外婆和亲戚朋友来家庆贺,俗称“做灯酒”,以示祝贺“添丁”。外婆要送小孩衣服、鸡、肉、米、酒等礼物,其他客人也要带些礼物。

“开灯”时,要在宗祠或在神堂的正中央、两旁和大门口各挂一对莲花灯;另外在灶君、“床头婆”神位、街上土地庙也要放上一个小灯。广州人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还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床头婆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这灯称为“亚婆灯”,是用红、黄、绿几色彩纸糊成六角圆筒,然后粘合而成的小灯。

正月十三在厨房里点灯,称“点灶灯”,直点到十五元宵夜。正月十三要“试灯”,即“试点元宵灯”。十四是“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的前夜,各街道居民点纷纷搭彩棚,挂花灯,舞狮舞龙,预演元宵节日,也叫“试点”。节前数天,街巷摊档,竞售各式花灯,争奇斗丽,称为“灯市”,节日气氛浓郁。

旧时,广州郊区的乡镇,还有在农历十六至十九日轮流闹元宵的旧俗。郊区人民讲究团结,为了方便各乡镇群众在元宵节时互相拜贺,十里八乡的乡民约定轮流进行元宵活动。原三元里乡的乡民至今仍保存在正月十八闹元宵的习俗,每逢此日,原十里八乡的居民都来参加活动,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交朋结友,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现在,广州的元宵灯会演变为每年的元宵之夜,广州各公园以及娱乐场所,包括街道两旁和珠江沿岸都张灯结彩,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主要灯品有走马灯、夹纱灯、丝料灯、宫灯、各式形象纸扎灯、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花果灯、大型彩灯等,现在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也加入了节日行列,将广州打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海洋。

广州市内的元宵习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除了张灯结彩和进行文艺活动以外,传统的民俗行为已逐渐淡化,但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居民又恢复了元宵节的活动。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居民们一大早便到越秀山南麓应元路三元宫烧香,烧完香买回大香或纸糊风车带回家,称“带好运回家”。

<<<返回目录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返回目录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1、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返回目录


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相关文章

★ 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 广东元宵节习俗大全

★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 广东的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 广东元宵节的习俗

★ 潮汕元宵节习俗有哪一些

★ 潮汕地区的元宵节风俗有哪些

★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

★ 元宵节各地习俗都有哪些

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旧时广州在这天许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时,在现在的解放中路一带,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刚刚升起,街上已人头涌涌,据民国初年《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州过去“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处处繁花四放,炮竹连天响。

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初十就开始“开灯”,有大三星灯、小三星灯、百花莲藕灯、树头灯等,五花十色。“开灯”晚,如果有去年元宵后出生的男孩子的家庭,要请外婆和亲戚朋友来家庆贺,俗称“做灯酒”,以示祝贺“添丁”。外婆要送小孩衣服、鸡、肉、米、酒等礼物,其他客人也要带些礼物。

“开灯”时,要在宗祠或在神堂的正中央、两旁和大门口各挂一对莲花灯;另外在灶君、“床头婆”神位、街上土地庙也要放上一个小灯。广州人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还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床头婆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这灯称为“亚婆灯”,是用红、黄、绿几色彩纸糊成六角圆筒,然后粘合而成的小灯。

正月十三在厨房里点灯,称“点灶灯”,直点到十五元宵夜。正月十三要“试灯”,即“试点元宵灯”。十四是“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的前夜,各街道居民点纷纷搭彩棚,挂花灯,舞狮舞龙,预演元宵节日,也叫“试点”。节前数天,街巷摊档,竞售各式花灯,争奇斗丽,称为“灯市”,节日气氛浓郁。

旧时,广州郊区的乡镇,还有在农历十六至十九日轮流闹元宵的旧俗。郊区人民讲究团结,为了方便各乡镇群众在元宵节时互相拜贺,十里八乡的乡民约定轮流进行元宵活动。原三元里乡的乡民至今仍保存在正月十八闹元宵的习俗,每逢此日,原十里八乡的居民都来参加活动,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交朋结友,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现在,广州的元宵灯会演变为每年的元宵之夜,广州各公园以及娱乐场所,包括街道两旁和珠江沿岸都张灯结彩,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主要灯品有走马灯、夹纱灯、丝料灯、宫灯、各式形象纸扎灯、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花果灯、大型彩灯等,现在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也加入了节日行列,将广州打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海洋。

广州市内的元宵习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除了张灯结彩和进行文艺活动以外,传统的民俗行为已逐渐淡化,但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居民又恢复了元宵节的活动。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居民们一大早便到越秀山南麓应元路三元宫烧香,烧完香买回大香或纸糊风车带回家,称“带好运回家”。

<<<返回目录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返回目录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1、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返回目录


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相关文章

★ 广东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 广东元宵节习俗大全

★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 广东的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 广东元宵节的习俗

★ 潮汕元宵节习俗有哪一些

★ 潮汕地区的元宵节风俗有哪些

★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

★ 元宵节各地习俗都有哪些

广东元宵节习俗大全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过去的广东,有许多闹元宵的独特习俗,展示出岭南文化的丰富多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元宵节习俗大全_广东元宵节风俗有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广东元宵节习俗

偷青

在广州等地,从前过元宵节有“偷青”的风俗。

这天晚上,看完花灯后,衣着光鲜的姑娘媳妇们踏着朦胧的月色,相约去“偷青”。所谓“偷青”,就是到别人园中摘取青菜。她们三五成群,说说笑笑,一边哼着小调“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葱人聪明,摘了生菜招财灵”,一边到别人菜园中偷摘葱蒜之类的青菜。

有些园主早有准备,预先将拔好的青菜分发给她们。姑娘们高兴而归,一路唱道:“偷青偷青,越偷越青。偷到天上星,偷到嫦娥梳妆镜,偷到皇母罗斗檠。”文昌县(今属海南省)的妇女“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的则以不挨骂为吉兆。还有的地方,发现有人偷你的青菜可以去追,但不能打骂。

偷青虽是“偷”,但“偷“得高雅。据说吃了这“偷”来的青菜,不但能带来财富,还能使人聪明。《天仙配》里的七仙女就是因到董永的菜田里去“偷青”,被董永逮个正着,才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求子

旧时广州等地,还有元宵夜求子的风俗。

求子的方式,一是“占花祈子”,即到金华夫人祠烧香求子。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说:广州有多处金华夫人祠。金华夫人少为女巫,善摆弄鬼神,未曾嫁人。有一天她失足跌入仙湖中溺毙,死后尸体数日不腐,且发出异香。不久湖中浮出一具木偶,相貌和金华夫人一模一样。从此人们便把这木偶当作金华夫人的神灵供奉起来,据说求子很灵验。妇女们有谣云:“祈子金华,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这里说的“白花”指男孩,语出《诗经》中的“华如桃李”。诗中以桃李喻男女,男为白李花,女为红桃花。

这一风俗流传甚广,粤西鉴江下游的吴川花桥,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桥上便插满纸花或鲜花,妇女到此必摘上一朵。

二是“东行乞子”。据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记载:元宵节的晚上,广州的仕女多东行到神庙里去求子。她们在神像前供上百宝灯,以祈得添子的好兆头。得到佳兆后,便从社庙里提灯回家。如果生了子,来年元宵节还要盛宴酬谢社庙。还有的在元宵节向庙里“请灯”:用红柬写上某宅敬请字样,粘于灯上。三天后庙祝将所请之灯送至家中,谓之“送灯”,俗信这样可以添丁。

三是“采青宜男”,亦即前文所说的“偷青”,目的是为了求生男孩。叶廷勋的《广州西关竹枝词》云:“不夜元宵彻鼓锣,蓬莱基尾踏春过。宜男俗尚青青菜,采送床头结子多。”

祭祖

广东饶平等地,过去元宵节这天还要祭祖。清代光绪年间的《饶平县志》记载:饶平的世家望族都建有祠堂,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祭祖,而逢元宵、清明、端午、中元、岁除等节日必举行大的祭祖活动。大埔县则把农历正月初六至二十日定为专门的祭祖时间。

祭祖是以宗族为单位,集中到祠堂或远祖的墓上祭祀。除了敲锣打鼓、放铳、放鞭炮外,还有舞龙、舞狮、迎景、打八音、放烟花等活动,非常热闹。祭祖的“五牲”供品,每家每户出钱,由专人负责备办。祭祖结束后,或者是大家集中聚餐,或者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户。

在潮汕,元宵节祭祖比春节还隆重,“五牲”之外,祭品中必须备有甜粿、酵粿和菜头粿各一笼,俗称“三甑齐”。有的地方,祭祖时还要郑重地将祖先画像悬挂在厅堂里(据《潮阳县志》)。

19世纪末的《电石斋画报》曾登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饶平县黄冈镇某家新妇祭祖的盛况:“今岁上元之夕,余祖循行是例,先雇梨园子弟在祠堂演剧,袍笏登场,鱼龙曼行,颇极可观。后有夫人数辈,翠绕珠围,锦团花簇,姗姗莲步,皆到祠内谒祖。一时新郎新妇,貌似璧人,惟见簇簇生新,双双下拜云。”

元宵“灯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旧时广州在这天许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时,在现在的解放中路一带,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刚刚升起,街上已人头涌涌,据民国初年《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州过去“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处处繁花四放,炮竹连天响。长长的舞狮、舞龙、舞鸾、舞象的队伍,队伍后面紧跟着“打十八”(即后来所称的“八音锣鼓柜”),再后面是手举或手提各式灯笼的居民灯饰队。在元宵行游队伍中,还有特意组织的、以金童玉女扮饰的民间故事表演队,如“天女散花”、“六国封相”“哪咤闹海”等,行游队伍常常达数里之长,穿大街、绕小巷,所到之处,居民们燃烟花,放炮竹,成了沸腾的海洋。

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初十就开始“开灯”,有大三星灯、小三星灯、百花莲藕灯、树头灯等,五花十色。“开灯”晚,如果有去年元宵后出生的男孩子的家庭,要请外婆和亲戚朋友来家庆贺,俗称“做灯酒”,以示祝贺“添丁”。外婆要送小孩衣服、鸡、肉、米、酒等礼物,其他客人也要带些礼物。“开灯”时,要在宗祠或在神堂的正中央、两旁和大门口各挂一对莲花灯;另外在灶君、“床头婆”神位、街上土地庙也要放上一个小灯。广州人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还有替“床头婆” 开灯之俗,祈求床头婆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这灯称为“亚婆灯”,是用红、黄、绿几色彩纸糊成六角圆筒,然后粘合而成的小灯。正月十三在厨房里点灯,称“点灶灯”,直点到十五元宵夜。正月十三要“试灯”,即“试点元宵灯”。十四是“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的前夜,各街道居民点纷纷搭彩棚,挂花灯,舞狮舞龙,预演元宵节日,也叫“试点”。节前数天,街巷摊档,竞售各式花灯,争奇斗丽,称为“灯市”,节日气氛浓郁。

闹元宵

旧时,广州郊区的乡镇,还有在农历十六至十九日轮流闹元宵的旧俗。郊区人民讲究团结,为了方便各乡镇群众在元宵节时互相拜贺,十里八乡的乡民约定轮流进行元宵活动。原三元里乡的乡民至今仍保存在正月十八闹元宵的习俗,每逢此日,原十里八乡的居民都来参加活动,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交朋结友,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现在,广州的元宵灯会演变为每年的元宵之夜,广州各公园以及娱乐场所,包括街道两旁和珠江沿岸都张灯结彩,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主要灯品有走马灯、夹纱灯、丝料灯、宫灯、各式形象纸扎灯、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花果灯、大型彩灯等,现在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也加入了节日行列,将广州打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海洋。

广州市内的元宵习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除了张灯结彩和进行文艺活动以外,传统的民俗行为已逐渐淡化,但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居民又恢复了元宵节的活动。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居民们一大早便到越秀山南麓应元路三元宫烧香,烧完香买回大香或纸糊风车带回家,称“带好运回家”。

一、元宵节的来历

新年的第一月是正(zheng)月,读一声,为什么不读成四声呢?原来秦始皇名嬴政,为避他的名讳,就下令读成这音。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霄“。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元宵节因其庆祝活动主要在正月十五晚上举行而得名。

元宵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了。汉族传统的元宵节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开始的,汉文帝下令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创建”太初历“。进一步把元宵节确定为重大的节日。“一年明月打头圆”,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有着独特的意义,而这一天也是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

元宵节里最主要的节目是赏灯。关于点灯、赏灯、燃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最早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在掌握了用火之后,可以驱散猛兽,于是在月圆之夜点燃篝火,举行驱鬼仪式。原来元宵节燃灯的习俗,就是从中华先民的这种祭祀活动演化而来。

另外一种说法是,认为元宵燃灯的习俗,应当源于道教的”三元“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火官是在正月十五诞生的,所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要燃灯庆祝。

每年正月十五,各地要举办灯会。南方的灯会要比北方的热闹些,内容和形式也丰富很多。上海豫园、南京夫子庙、福州马尾、泉州孔庙,还有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的灯会,我都体验过,感觉泉州、豫园、夫子庙、马尾的灯会,规模庞大,都是免费参观,造型生动,做工精良,很不错。安徽、浙江、江西等古镇,接龙灯叹为观止。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艳丽,北方风情浓郁。黑龙江哈尔滨的冰灯是天下绝伦了。北京以前密云灯会盛极一时,后来发生彩虹桥踩踏事件,这样的活动也取消了。现在也有些地方在做,但规模不大,也没有文化历史支撑,显得很单薄。

二、元宵节习俗

汉族地区,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欢庆之夜,城隍庙一带白天要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节目,夜里要搞灯会。灯会不仅是娱乐,更重要的是平时女子很难出门,也是相中郎君的重要场合。这个节日赋予的欢庆气氛和娱乐功能是很浓烈的。

观赏花灯,是元宵节最为重要的节日习俗。元宵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下令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在宫中和寺庙”点灯礼佛“。此后,元宵点放灯的习俗从宫廷流传到了民间,每逢正月十五,家家张灯结彩,欢庆元宵佳节。到了唐代,赏灯习俗进一步发展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宋代的元宵灯会规模更大,精美程度胜过唐代,我们读宋词,里面有很多关于有关灯会和与灯火有关的描写,很是生动。《水浒传》里有很壮丽的描写,透过文字,我们能想象到宋人生活的繁华景象。明代的灯火很奢靡,观灯的时间也要长些。清代赏灯也很壮观,《红楼梦》里写的很仔细,也是入篇的场景,悲惨的故事从喜庆之时开始,小说的节奏和设计到了汉文学的极致。除了放灯,还举行赛灯活动。从唐代开始,各地灯会中逐渐兴起了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如玩杂耍、扭秧歌、唱戏曲、踩高跷、舞狮子、打腰鼓、竹马会、说评书等等。因为然灯赏灯是元宵节庆祝活动最为重要的内容,所以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期间举行的一项活动。灯谜会成为我们认为元宵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提到灯谜,就会想到元宵节。猜灯谜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时期举行灯节,有人把谜语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们一面赏灯一面猜谜。“双喜临门”这个故事就与王安石赶考路上读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有关。到京城考试,主考官出了“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让对下联,其他人对不出,王安石就以在灯会看到的句联应对,中了进士。衣锦还乡,又娶了美丽的妻子。一副对联,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双喜临门”,成为佳话。灯谜,因启迪智慧又有趣味,非常受欢迎,猜灯谜成了元宵节的一项重要的活动。灯谜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是亦智亦趣的娱乐活动。

踩高跷,每逢元宵佳节,各地要举行闹社火的活动,许多歌舞杂耍纷纷亮相。踩高跷是颇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表演。我有一年,专门去走红军待过的地方,春节也是在江西过的。当时在于都,正月十五前,一个师傅带领很多土地在大街上训练高跷,我跟随很久,和老师傅攀谈多时。他向我介绍了高跷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相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的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明祖色彩。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道姑、和尚等。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等。他们边走边唱,深受百姓喜爱。

耍龙灯,又叫作龙灯舞、舞龙。传说在起始于黄帝时期,演变成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最早文字记载舞龙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龙灯是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的,成断续的数节,整体长达数丈。龙身内燃烛,就被称为“龙灯”,而不燃烛的则被称为“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他的身后则有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整条龙随鼓点舞动,上下翻飞,看上去栩栩如生。耍龙灯不仅是一项流传很久的传统娱乐活动,还寓意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我在古镇旅行时,看过刷龙灯表演,,印象也不是很深刻。后来看到中央电视台介绍安徽古镇的孩子们的板凳龙灯,非常壮观。虽然我是安徽人,但我在皖北,不是很了解江南的风俗。哪个古镇我一时想不起来了,那个镇的传统就是让孩子参与这样的传统街灯,逶迤十几里,非常壮观。

舞狮子,在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中,舞狮子是必有项目。舞狮子在国外,成为华人活动的标识了。重大节庆,我们也会看到舞狮表演。舞狮子的来历,一种说法舞狮子的习俗来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舞狮子,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要有高超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在舞狮子习俗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以“武狮”为主,一般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引狮人装扮成古代的武士,手握旋转绣球,逗引狮子。狮子在引狮人的引导下,表演各种翻腾、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挠痒、抖毛、舔毛等滑稽动作,逗人取乐。南狮流派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讲究。狮子为百兽之王,舞狮子表现了人的勇敢和力量,为节日带来了欢乐气氛。我看到北方的舞狮子多些,南方的舞狮,多在电视上看到,特别是看华人的表演。海外华人广东福建人不少,他们承继了华人的民间传统文化和风俗。

划旱船,又称跑旱船,传说为纪念大禹治水的。旱船多用竹、木或麻秸杆扎结而成,外面糊上纸,并用彩绸蒙住,船头、船尾、船帮上多装饰着各种花朵。旱船表演时,一般有一位姑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模仿划船的姿势,一边舞蹈,一边左右摇船前行,表现船在波浪中起伏的情形。还有人扮演小丑,在旱船周围扮成坐船的船客,表演各种滑稽动作,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气氛热烈。跑旱船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这个我们在现场和电视中都会经常看到。主角大都穿着绿色的外衣,黑色的边饰,披红戴绿,涂脂抹粉,很是夸张。他们在以前民间娱乐方式有限的条件下,给大众带来很大的欢乐。

扭秧歌,在元宵节庆祝活动中,扭秧歌狮一项重要内容。秧歌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是很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地区不同,形式也有所区别。主要有东北秧歌、山西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但秧歌表演的共同特点四,一般由十多人至百人组成一支集体秧歌队,表演者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纸伞等,在唢呐、鼓锣等乐器的伴奏下,边走边舞,同时变换各种队形,活泼奔放,特闹非凡。北方人很常见了,张艺谋早期还拍过黄河一带扭秧歌的壮丽场景。那些场下表情呆滞的青年农民,一到秧歌场场,活力四射,迸发出精神的生命力量,让他很是感慨。人性的张扬,在那时得到充分绽放。

放烟火,在元宵节,各地都有放烟花的传统,各种各样的礼花争彩斗艳,绚丽夺目。现在的烟火科技含量很高,澳大利亚悉尼每年的迎新烟花,成为壮丽的符号。我们举办奥运会和七十周年大庆,也把烟花演绎到极致,非常壮观。但我看过烟花,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学时代老家的一次放烟花。当时市中心有个广场,成为重大节庆的活动地,后来被大家熟知的王怀忠800万卖给了一个商人开发。印象深刻,是那年放烟花发生了踩踏事件,死伤多人。第二天上午,我和邻居去看现场,一个足球场的鞋子散落在地上,非常惊叹。现在我的老家也禁止鞭炮了,放烟火也成为历史了。今年回去,大年三十夜间竟没有听到一起燃放,很是赞叹。北京禁放多年,还是有人偷着放,相比较而言,家乡确实不容易。

元宵塔火,在西北地区,元宵节举行闹社火和灯展,要点燃元宵塔火。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或砖而成一个塔的形状,高约一米五左右,塔内装有炭木。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周围的圆孔中喷出来,火势很旺,非常壮观。我没有亲眼见到这样的场景,但在电视上看到多次,在书中也看到图解,很为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而惊奇,现场感应该非常震撼!

打钢花,在河北和西北地区特有的元宵活动。我当时去河北蔚县暖泉拍照片,才知道还有这样的项目。三千多度的钢水,由全身包裹起来的人,站在场子中央,向天上扬洒沸腾的钢水,形成美丽的钢化。拍钢化成为去蔚县摄影爱好者津津乐道的项目。我从来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危险的游戏,但确实很好看,很惊险,也很美丽。


广东元宵节习俗相关文章:

★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 广东元宵节习俗

★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 广东元宵节的习俗

★ 广州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 元宵节的点灯习俗有哪些

★ 各地元宵节的习俗是怎么样的

★ 南方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 梅州元宵节有哪些习俗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元宵节在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特色习俗,那么,元宵节广东习俗是什么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广东元宵节习俗介绍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旧时广州在这天许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时,在现在的解放中路一带,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刚刚升起,街上已人头涌涌,据民国初年《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州过去“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处处繁花四放,炮竹连天响。

  长长的舞狮、舞龙、舞鸾、舞象的队伍,队伍后面紧跟着“打十八”(即后来所称的“八音锣鼓柜”),再后面是手举或手提各式灯笼的居民灯饰队。在元宵游行队伍中,还有特意组织的、以金童玉女扮饰的民间故事表演队,如“天女散花”、“六国封相”“哪咤闹海”等,游行队伍常常达数里之长,穿大街、绕小巷,所到之处,居民们燃烟花,放炮竹,成了沸腾的海洋。

  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初十就开始“开灯”,有大三星灯、小三星灯、百花莲藕灯、树头灯等,五花十色。“开灯”晚,如果有去年元宵后出生的男孩子的家庭,要请外婆和亲戚朋友来家庆贺,俗称“做灯酒”,以示祝贺“添丁”。外婆要送小孩衣服、鸡、肉、米、酒等礼物,其他客人也要带些礼物。

  “开灯”时,要在宗祠或在神堂的正中央、两旁和大门口各挂一对莲花灯;另外在灶君、“床头婆”神位、街上土地庙也要放上一个小灯。广州人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还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床头婆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这灯称为“亚婆灯”,是用红、黄、绿几色彩纸糊成六角圆筒,然后粘合而成的小灯。

  正月十三在厨房里点灯,称“点灶灯”,直点到十五元宵夜。正月十三要“试灯”,即“试点元宵灯”。十四是“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的前夜,各街道居民点纷纷搭彩棚,挂花灯,舞狮舞龙,预演元宵节日,也叫“试点”。节前数天,街巷摊档,竞售各式花灯,争奇斗丽,称为“灯市”,节日气氛浓郁。

  旧时,广州郊区的乡镇,还有在农历十六至十九日轮流闹元宵的旧俗。郊区人民讲究团结,为了方便各乡镇群众在元宵节时互相拜贺,十里八乡的乡民约定轮流进行元宵活动。原三元里乡的乡民至今仍保存在正月十八闹元宵的习俗,每逢此日,原十里八乡的居民都来参加活动,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交朋结友,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现在,广州的元宵灯会演变为每年的元宵之夜,广州各公园以及娱乐场所,包括街道两旁和珠江沿岸都张灯结彩,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主要灯品有走马灯、夹纱灯、丝料灯、宫灯、各式形象纸扎灯、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花果灯、大型彩灯等,现在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也加入了节日行列,将广州打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海洋。

  广州市内的元宵习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除了张灯结彩和进行文艺活动以外,传统的民俗行为已逐渐淡化,但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居民又恢复了元宵节的活动。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居民们一大早便到越秀山南麓应元路三元宫烧香,烧完香买回大香或纸糊风车带回家,称“带好运回家”。

  元宵节起源:

  “三元说”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明帝点灯敬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说:“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汉文帝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2]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3]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4]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起源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广东的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广东是中国大陆偏南沿海的一个省份。从古代起就是最早发展商品性农业的地区之一,广东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广东拥有着不少的精神财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广东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习俗

  广东的元宵节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以求吉祥。

  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元宵节吃汤圆是众所周知的节日食俗,寓意“团团圆圆”。

  而除了汤圆,在东莞还有一种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香丸圆圆的,直径约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东莞,朋友亲戚相互串门时,总会接到主人家的几粒香丸,吃过表示与人结缘。

  除了食俗,广东地区另一个独特的过节习俗就是“逗利是”。按习俗,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前,未婚人士都可向已婚人士“逗利是”,今天可是讨要利是的最后一天了,大家可要抓紧时间哦!

  除了灯会,另一个大家不容错过的精彩就是各镇街将举办的元宵夜焰火表演了。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个极浪漫的节日,是未婚男女相遇相识的绝佳机遇,到了现代,一样是交友联谊的好时机。

  闹花灯的寓意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花灯,又名“彩灯”“灯笼”,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

  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而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制作元宵节的汤圆

  巧克力汤圆

  特点:巧克力馅香浓润滑。

  原料:汤圆粉、巧克力。

  调料:糖。

  做法:

  1.用温水与汤圆粉一起和面,然后把面团揪成大小相等的剂子。

  2.将巧克力掰成小块,在搅拌机中打碎。

  3.将剂子按扁,中间直接包入巧克力碎(根据自己的口味酌量加糖或者不加)。

  4.揉成汤圆球下锅煮熟,巧克力碎会自动融化。

  厨师提示:纯巧克力和果仁巧克力味道都不错,均可尝试。

  翡翠芸豆汤圆

  特点:外表鲜绿,馅儿的味道清香。

  原料:汤圆粉、菠菜、芸豆。

  做法:

  1.菠菜洗净切成1寸长的小段,焯水晾凉后在搅拌机中打成茸。

  2.用汤圆粉、温水和菠菜茸一起和面,然后把面团揪成大小相等的剂子。

  3.芸豆洗净用高压锅煮烂,在搅拌机中打成茸,用干纱布过水。

  4.锅中放油,倒入芸豆茸,加适量糖炒成泥状,芸豆与糖的比例约为2∶1。

  5.将剂子按扁,中间包馅,最后揉成球下锅煮熟即可。

  厨师提示:菠菜焯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营养物质流失。

  胡萝卜莲蓉汤圆

  特点:颜色澄黄,莲茸馅有淡淡余香。

  原料:汤圆粉、胡萝卜、干莲子。

  调料:糖。

  做法:

  1.胡萝卜洗净切小丁,放在搅拌机中打成茸。

  2.用汤圆粉、温水和胡萝卜茸一起和面,然后把面团揪成大小相等的剂子。

  3.干莲子提前用清水泡一晚,然后用高压锅煮烂,用干纱布过水。

  4.锅中放油,倒入莲茸,加适量糖炒成泥状,莲子与糖、油的比例约为4∶2∶1。

  5.将剂子按扁,中间包馅,最后揉成球下锅煮熟即可。

  厨师提示:用高压锅煮莲子时要多放水,约占高压锅容积的2/3为宜。


猜你感兴趣:

1.广东各地春节习俗大全

2.广东端午节的习俗大盘点

3.广东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4.广东过年习俗通常吃什么

5.广东元宵节习俗

广东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过去的广东,有许多闹元宵的独特习俗,展示出岭南文化的丰富多彩。那你知道广东各地的元宵习俗是什么吗?

  广东各地元宵节习俗,你家乡的元宵习俗是什么?

  深圳/东莞·舞麒麟

  深圳坪山舞麒麟,远近闻名。这项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不仅传承着世代客家人“麒麟呈祥”的美好祝愿,而且在岁月的变迁中烙下了深深的坪山印记。

  而在东莞,舞麒麟则以清溪镇、樟木头镇较为出色。每年元宵节市政府均组织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万人空巷。

  广州·广府庙会

  广府庙会是广东省汉族传统民俗文化,为期7天的庙会,涵盖了十余种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通过庙会的方式,打造独特的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营造浓厚的年节气氛,让老百姓了解广府文化,相约幸福广州。

  佛山·行通济桥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地区在过年时传统的习俗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的意思是说,在正月十六到通济桥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烦恼,得到幸福、安康。

  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清远·舞火麒麟

  每年元宵夜,广东英德市大湾镇热闹非凡,火光四射。

  由火麒麟、飘色和花灯组成的大湾传统元宵节目,当天就有光着上身的年轻人在火光中舞动着火麒麟,围观村民中传出阵阵欢呼声。接着就沿街巡游、挨家舞拜,吸引了上万民众观赏,大湾镇人头涌动。

  茂名·年例

  “年例”是广东省乃至中国少有的风俗习惯,为茂名全市和湛江少部分所特有,远近闻名。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从最初的娱神祭祀,到娱人娱神的节日,发展到现今融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

  茂名人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出门在外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赶回来。

  而年例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炮竹等,一直闹至通宵达旦。

  湛江·舞人龙

  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湛江市东海岛的东山镇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东海岛东山镇的人龙舞独具特色,被誉为“东方一绝”。

  中山·开灯节

  中山自古就有春节过后开灯、挂灯、唱灯歌和设灯酒宴的习俗。如今,这一习俗却在一些乡村失传了,而南头镇却依然保留着这一独有的习俗。南头花灯酒会的习俗包括开灯、投灯、饮灯酒等一系列习俗活动。

  每年,从农历十二月开始,由村中的长老负责订制39盏花灯,之后,陆续举行“开灯”、“祈福”等系列习俗活动。到了正月十六日上午,还要进行祈灯仪式。

  梅州·烧火龙

  广东梅州市丰顺县的埔寨镇,每年的元宵晚上会举办“烧火龙”活动,至今有300年历史,是当地人们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的祈福活动,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顺埔寨火龙每条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200多人。火龙游走在人群中,并喷射出各种绚丽的烟火,场面相当壮观!

  潮汕地区

  吊喜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潮汕人叫这天为小过年。昔时,大户人家过年时要备办大量祀品祭祖拜神,帮手的需求大增,家庭贫寒的人忙着去帮佣到正月十五才休息,所以也有说“十五”是“硗仔人(穷人)个过年”。当晚俗称“十五夜”。潮汕人的民俗十分有趣,且各县市有各种不同的活动。

  元宵此日,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营老爷

  迎老爷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汉族民俗祭祀文化活动,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当地汉族民间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

  每年年初,潮汕地区都有迎老爷的风俗。就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到村子里游行,在一个地方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

  送香船

  送香船就是送瘟神,潮汕与全国各地一样也有这种仪式,“纸船明烛照天烧”说的就是此俗。“香船”是用竹扎纸糊而成的,有的直接扎成一条船形,有的制成张口露牙的大肚子河豚等。当天村民还请来他乡的亲朋好友,郑重其事地送香船,非常热闹。

  跳火墩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夜里、十六日下午,普宁市占陇镇溪东村都要举行一个特殊的辞旧迎新活动——“跳火墩”。

  “跳火墩”是该村传统民俗,跳过火堆,喻去掉一身晦气;青少年跳火堆,还有展示勇敢刚毅,不畏险阻的寓意。

  除此之外,潮汕地区还有做丁桌、赏灯、敬糖狮、行过桥、摆社赛会等等各种特色元宵习俗。

  作为广东人你必须知道的广东元宵习俗

  偷青

  在广州等地,从前过元宵节有“偷青”的风俗。这天晚上,看完花灯后,衣着光鲜的姑娘媳妇们踏着朦胧的月色,相约去“偷青”。所谓“偷青”,就是到别人园中摘取青菜。她们三五成群,说说笑笑,一边哼着小调“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葱人聪明,摘了生菜招财灵”,一边到别人菜园中偷摘葱蒜之类的青菜。

  有些园主早有准备,预先将拔好的青菜分发给她们。姑娘们高兴而归,一路唱道:“偷青偷青,越偷越青。偷到天上星,偷到嫦娥梳妆镜,偷到皇母罗斗檠。”文昌县(今属海南省)的妇女“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的则以不挨骂为吉兆。还有的地方,发现有人偷你的青菜可以去追,但不能打骂。

  偷青虽是“偷”,但“偷“得高雅。据说吃了这“偷”来的青菜,不但能带来财富,还能使人聪明。《天仙配》里的七仙女就是因到董永的菜田里去“偷青”,被董永逮个正着,才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求子

  旧时广州等地,还有元宵夜求子的风俗。

  求子的方式,一是“占花祈子”,即到金华夫人祠烧香求子。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说:广州有多处金华夫人祠。金华夫人少为女巫,善摆弄鬼神,未曾嫁人。有一天她失足跌入仙湖中溺毙,死后尸体数日不腐,且发出异香。不久湖中浮出一具木偶,相貌和金华夫人一模一样。从此人们便把这木偶当作金华夫人的神灵供奉起来,据说求子很灵验。妇女们有谣云:“祈子金华,多得白花,三年两朵,离离成果。”这里说的“白花”指男孩,语出《诗经》中的“华如桃李”。诗中以桃李喻男女,男为白李花,女为红桃花。

  这一风俗流传甚广,粤西鉴江下游的吴川花桥,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桥上便插满纸花或鲜花,妇女到此必摘上一朵。

  二是“东行乞子”。据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记载:元宵节的晚上,广州的仕女多东行到神庙里去求子。她们在神像前供上百宝灯,以祈得添子的好兆头。得到佳兆后,便从社庙里提灯回家。如果生了子,来年元宵节还要盛宴酬谢社庙。还有的在元宵节向庙里“请灯”:用红柬写上某宅敬请字样,粘于灯上。三天后庙祝将所请之灯送至家中,谓之“送灯”,俗信这样可以添丁。

  三是“采青宜男”,亦即前文所说的“偷青”,目的是为了求生男孩。叶廷勋的《广州西关竹枝词》云:“不夜元宵彻鼓锣,蓬莱基尾踏春过。宜男俗尚青青菜,采送床头结子多。”

  祭祖

  广东饶平等地,过去元宵节这天还要祭祖。清代光绪年间的《饶平县志》记载:饶平的世家望族都建有祠堂,平时每月初一、十五祭祖,而逢元宵、清明、端午、中元、岁除等节日必举行大的祭祖活动。大埔县则把农历正月初六至二十日定为专门的祭祖时间。

  祭祖是以宗族为单位,集中到祠堂或远祖的墓上祭祀。除了敲锣打鼓、放铳、放鞭炮外,还有舞龙、舞狮、迎景、打八音、放烟花等活动,非常热闹。祭祖的“五牲”供品,每家每户出钱,由专人负责备办。祭祖结束后,或者是大家集中聚餐,或者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户。

  在潮汕,元宵节祭祖比春节还隆重,“五牲”之外,祭品中必须备有甜粿、酵粿和菜头粿各一笼,俗称“三甑齐”。有的地方,祭祖时还要郑重地将祖先画像悬挂在厅堂里(据《潮阳县志》)。

  19世纪末的《电石斋画报》曾登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饶平县黄冈镇某家新妇祭祖的盛况:“今岁上元之夕,余祖循行是例,先雇梨园子弟在祠堂演剧,袍笏登场,鱼龙曼行,颇极可观。后有夫人数辈,翠绕珠围,锦团花簇,姗姗莲步,皆到祠内谒祖。一时新郎新妇,貌似璧人,惟见簇簇生新,双双下拜云。”

  元宵“灯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旧时广州在这天许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时,在现在的解放中路一带,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刚刚升起,街上已人头涌涌,据民国初年《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州过去“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处处繁花四放,炮竹连天响。长长的舞狮、舞龙、舞鸾、舞象的队伍,队伍后面紧跟着“打十八”(即后来所称的“八音锣鼓柜”),再后面是手举或手提各式灯笼的居民灯饰队。在元宵行游队伍中,还有特意组织的、以金童玉女扮饰的民间故事表演队,如“天女散花”、“六国封相”“哪咤闹海”等,行游队伍常常达数里之长,穿大街、绕小巷,所到之处,居民们燃烟花,放炮竹,成了沸腾的海洋。

  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初十就开始“开灯”,有大三星灯、小三星灯、百花莲藕灯、树头灯等,五花十色。“开灯”晚,如果有去年元宵后出生的男孩子的家庭,要请外婆和亲戚朋友来家庆贺,俗称“做灯酒”,以示祝贺“添丁”。外婆要送小孩衣服、鸡、肉、米、酒等礼物,其他客人也要带些礼物。“开灯”时,要在宗祠或在神堂的正中央、两旁和大门口各挂一对莲花灯;另外在灶君、“床头婆”神位、街上土地庙也要放上一个小灯。广州人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还有替“床头婆” 开灯之俗,祈求床头婆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这灯称为“亚婆灯”,是用红、黄、绿几色彩纸糊成六角圆筒,然后粘合而成的小灯。正月十三在厨房里点灯,称“点灶灯”,直点到十五元宵夜。正月十三要“试灯”,即“试点元宵灯”。十四是“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的前夜,各街道居民点纷纷搭彩棚,挂花灯,舞狮舞龙,预演元宵节日,也叫“试点”。节前数天,街巷摊档,竞售各式花灯,争奇斗丽,称为“灯市”,节日气氛浓郁。

  闹元宵

  旧时,广州郊区的乡镇,还有在农历十六至十九日轮流闹元宵的旧俗。郊区人民讲究团结,为了方便各乡镇群众在元宵节时互相拜贺,十里八乡的乡民约定轮流进行元宵活动。原三元里乡的乡民至今仍保存在正月十八闹元宵的习俗,每逢此日,原十里八乡的居民都来参加活动,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交朋结友,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现在,广州的元宵灯会演变为每年的元宵之夜,广州各公园以及娱乐场所,包括街道两旁和珠江沿岸都张灯结彩,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主要灯品有走马灯、夹纱灯、丝料灯、宫灯、各式形象纸扎灯、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花果灯、大型彩灯等,现在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也加入了节日行列,将广州打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海洋。

  广州市内的元宵习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除了张灯结彩和进行文艺活动以外,传统的民俗行为已逐渐淡化,但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居民又恢复了元宵节的活动。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居民们一大早便到越秀山南麓应元路三元宫烧香,烧完香买回大香或纸糊风车带回家,称“带好运回家”。


广东相关文章:

1.广东十大古镇排名

2.适合广东种植的水果种类

3.广东二本公立学校有哪些

4.广东粤语特色的经典绕口令

5.2017广东富豪排行榜前十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