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化妆史的起源(中国古代宫廷的饮食文化)

由网友()分享简介: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封建帝王不仅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其统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无上,而且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标新立异,以示自己的绝对权威。这样作为饮食行为,也就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和意识,表现出其修养和爱好,这样,就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宫廷饮食。首先,宫廷饮食...

中国古代化妆史的起源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化妆风格,甚至于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都有众多变化。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化妆史的起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化妆史的起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今我们以无法知晓是哪一位祖先开始第一次描眉,第一次涂抹红唇。

  虽然《诗经》成书的时间仍未有定论,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史料和有关世风的内容,对于女子的化妆习惯也有一定的描绘,例如“自伯之江,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大概为,她之所以不怎么打扮自己不是因为没有化妆品而是丈夫出了远门,装扮起来也不知道给谁看。可见,当时妇女修饰妆容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普及了。

  目前一般推断,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三代(夏商周)便已经兴起。因为铅粉是古代女子化妆的基本材料,而晋崔豹《古今注》中说道:“三代以铅为粉”;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提到了铅丹和粉锡,这些都说明了在商周前后已经能制造铅粉和红黄色的铅丹。而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宫廷贵族女子的生活用具中,除了梳子、铜镜、耳勺、匕等之外还出现了一套研磨朱砂用的玉石杵及调色盘似得物品,上面都粘有朱砂。这些都足以证明我国妇女化妆最晚在商代就已出现。

  那时女人们已经开始装点自己。当时虽然没有今天这么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化妆品可供选择,女人们对美的执着终究克服了种种问题,为现今的化妆品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化妆品由于当时全部由手工制作,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每一种化妆品都弥足珍贵,并不是平常人家的女儿可以得到的。所以那时化妆似乎还仅局限于宫廷女子,主要是为了供君王享乐而装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殷商时期,因观看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的盛行。 发

  古代男女都蓄发,传说在燧人氏时,妇女开始将头发挽起束在头顶,称为“髻”。“髻”就是“继”的意思,也有“系”的意思,因此,古代女子梳髻就表示成年后嫁人生子来维系家庭命脉。不过,最早时是以自己的头发相互缠绕成髻,到后来才改用彩绢及丝缠发。 古代妇女传统的发髻型式具有各种不同的花样,除了普通妇女日常家居梳的矿髻外时髦点的女性常会别出心裁,领导流行的髻式。比如有名的堕马髻,会给人一种妩媚感;之后流行的倭堕髻,更是从汉魏到隋唐,最受女性青睐的发髻。汉乐府《陌上桑》中形容罗敷,就说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除了倭堕髻之外,还有比较盛行的高髻,高髻的名目更是繁多,唐代高髻样式可以说发展到顶峰,比较常见的有云髻、螺髻、半翻髻、三角髻等等。 除了发髻外,发间饰品也很讲究,各种金玉簪钗、步摇、梳子等,雕刻纹饰等也花样繁多,令人爱不释手。到了晚唐五代时期,还在发簪上插各种花朵。簪花的习俗传到宋朝更加盛行,除了妇女、乐工、舞伎等常在发髻间插花朵或戴花冠之外,甚至在男士之中也很流行。每逢节日庆典,上至君王,下至百官、士卒,无不受赏赐,赏些花儿簪插当做饰品。

  面

  我国一直以来都有“一白遮白丑”这种说法。

  以粉饰面是古代妇女化妆的第一步,《战国策》“郑国之女,粉白黛黑”,《楚辞》则有“ 粉白黛黑施芳泽”,都可以说明早在先秦时代妇女就已经用粉来装饰自己的脸部了。 古代的化妆用粉主要分为金属类粉和植物类的米粉两类。 铅粉是最早的人造颜料之一,又叫光粉、

  胡粉、定粉、白粉等等,铅粉敷面,有较强的附着力,但若保管不当,容易硫化变黑,所以古代常用的化妆粉是米粉。米粉是以米粒碾碎后加入香料而成的。

  至于涂抹方式,通常以粉扑沾染妆粉,再涂布于脸上。粉扑则是用丝绵、绸之类的软性材料制成。

  到了汉代以后,为了储存方便,铅粉被吸干水分后制作成粉末或固体状,由于质地细腻,色泽洁白,也易于久藏,便渐渐取代了米粉。

  颊

  我国在颊上涂抹胭脂可以说历史悠久,但对真正开始的时间,至今未有定论。 根据《中华古今注》记载,胭脂起源于纣,以红蓝花汁凝成脂,涂在脸上做桃花妆。因为此种花起源于燕国,所以称为燕脂。《嘘博物志》中也有记载“三代以降,涂紫草胭脂,周一红花为之”红妆应起源于商周之时。但宋离承在《事物纪原》中又十分肯定地说:“周文王是女人始傅铅粉,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

  大多数史籍记载最常用的胭脂原料——红蓝,并非源自汉民族,而是张骞出使西域是带回中原的。而在红蓝传入之前,中国的妇女以朱砂作为红妆的材料。

  为了使用、贮藏的便利及美观,古代胭脂做成膏瓣,或是混染成粉类,制成花饼,也有的用汁液浸棉、丝、纸的。在使用时,如果是膏状,只要挑一点点,用水化开,抹在手心,再均匀涂在脸上就可以了。

  额

  据史料记载,妇女在额头上涂黄是南北朝才流行起来的一种习俗。但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花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秦代宫中就有贴花子的装饰方法了,只是样式及颜色较简单。

  眉

  古时候人们对双眉非常看重,认为双眉是人的元命的表面象征。而《诗经》中的一句“臻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流传千古。

  从文献资料上看,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画眉之风,《楚辞》、《战国策》等古籍中都有不少关于“粉白黛黑”的记载。

  此时画眉的材料以黛为主,黛是何物古籍记载不是很清楚,后人考证更是说法不一。据许慎《说文解字》所说,黛作“黱”,本意是指画眉,后来才逐渐变成画眉材料的专有名词。实际上,古代用来做黛的,既有矿物也有植物。矿物一般有石墨,石青;植物类得黛称为青黛。用石青和青黛修饰眉毛时,会随着浓淡深浅而呈现出蓝、青、翠、碧、绿等丰富的色彩变化。

  最开始妇女画眉的方法是将原有的眉毛除去,再用颜料在原来眉毛的位置画出想要的眉形。

  汉代盛行的眉式主要为为长眉,同时还有画阔眉等。

  唇

  在古代妇女的面饰中,有点唇的习俗。所谓点唇就是将唇脂涂抹在嘴上,早在先秦时期便有点唇的风俗,在古代社会也非常崇尚女性的嘴唇美。“唇脂,以丹作之”丹是一种红色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涂在唇上课强调唇型同时增加唇色的鲜艳度,但它本身不具有粘性,很容易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代人们又在其中加入了适量的动物脂膏,不但防水又可以增加色彩的光泽。五代时有多种点唇的名目:石榴娇、小红春、大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内家园、天官巧等,用的全是红色。唐人除了用口脂外又以胭脂涂唇,可以说是唇妆上的一种新突破。由于唐代与外族交往频繁,妇女的妆束有不少受外域的影响。上述除了用胭脂涂唇外,还有更大胆的用“乌膏注唇”的创举;元和末年,奇异化妆流行,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涂唇,似悲啼之状,因此称为“啼眉妆”

  头发

  秦代妇女的发型,据《中华古今注》记载:“秦始皇下诏令,皇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其他古书中还记载有神仙髻,迎春髻,垂云髻等等。

  我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妆容,甚至在一朝之中数百年、数十年或是几年间,也有很多变化。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

  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人们普遍追求红唇。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汉桓帝时,大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这时期还有一种特殊妆式称为“紫妆”。《中华古今注》记载魏文帝所宠爱的宫女中有一名叫段巧笑的宫女,时常“锦衣系履,作紫粉拂面”,当时这种妆法尚属少见,但可以看出古代紫色为华贵象征的审美意识。

  4、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中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隋代妇女的妆扮比较朴素,不像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姿多彩。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女子着妆较自由,这时期的审美意识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西方美的一个朝代,开放式的化妆风格也是这种审美趋向的构成部分。上妆的顺序先是敷铅粉、涂胭脂,接着画眉毛、贴花钿。有些人还会点面魇、描斜红、画唇形、涂唇脂。

  在唐末五代有一种特殊的妆“三白妆”即在额、鼻、下巴用白粉涂成白色,其他部位不做修饰。初唐时期发型主要有“半翻髻”、“回鹘髻”。而开元盛世则有密髻拥面的特征。当时在贵妇中间流行假发。这时候开始用烟墨画眉,眉形由细长发展到宽粗,有“垂珠眉”、“涵烟眉”、“小山眉”等眉目。盛唐时期流行宽且弯曲的八字眉,“桂叶双眉”就是其形象写照。“石榴娇”、“小红春”、“露珠儿”等唇红依然说明当时流行点红唇,另外还有些人用檀色的口脂。这时期的美容特点是: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初具规模,概括了现代美容的许多基本知识和内容。

  隋代妇女的妆扮比较朴素,不象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彩多姿。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无论是宫妓还是私妓,这些女子都是浓妆艳抹,着意修饰。唐朝的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是中国历史上女权最高的一个朝代,也难怪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5、宋辽金元时期(420----1368年)。

  宋朝建立之后,经济有所发展,美学思想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变化在绘画、诗文方面力求有韵,用简单平淡的形式表现绮丽丰富的内容,造成一种回荡无穷的韵味,冲上淡雅的风格。宋代的《圣经总路》里非常强调,“驻颜美容当以益血气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区乎膏面染髭之术!”明确反对只注重涂脂抹粉,不求根本的做法。

  所以妇女的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的类型,不过擦白抹红还是脸部装扮的基本元素,因此,红妆仍是宋代妇女在化妆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时期贵妇常在额前、百间、两颊都贴上小珍珠做装饰,这就是珍珠花钿妆。发型没有太多的变化,贵妇之间流行高髻,而平民之间流行低髻 ,饰品中开始流行花冠,这直接导致了假花制造业的产生,而这时气头上扎巾也逐渐形成风俗。

  这时期的眉形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却出现了一种新的画眉的工具即篦。手和趾的妆饰也开始引进妆界,用凤仙花涂指甲,这是美甲业的开端。辽在1125年被金所灭,金在1234年被蒙古所灭,蒙古又在1276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帝国。契丹、女真、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前,长期转居于边塞,服饰妆扮都非常简朴,知道逐渐汉化后,才变得比较讲究和华丽。元代妇女的妆扮在顺帝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之前,多崇尚华丽;之后,风气转为清淡、朴素,有的甚至不化妆不擦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用一种植物的跟磨成粉,涂在脸上当作面膜用。

  6、明清时期(1368-----1840年)。

  明朝初期,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当时的政治中心虽在河北,然而经济中心却在农业繁荣的长江下游江浙一带,于是各方服饰都仿效南方,特别是经济富庶的秦淮区中的妇女的化妆更是全国各地妇女仿效的对象。明代时中国传统美容的一个鼎盛时期。明初朱材等编纂的《普济方》是中国美容方的大汇总,对于美容化妆药之收载,规模空前。明朝妇女普遍喜欢扁圆形的发型,如“桃心髻”、“桃尖髻”、“鹅胆羽髻”。这时期的假发制作越来越精良,很多是用银丝、金丝、马尾、纱做成的丫髻、云髻等戴在真发上的装饰品。头饰有头花、钗、冠,又从国外引进了烧制珐琅技术,使得饰品更加精美。纤细而略微弯曲的眉毛,细长的眼睛,薄薄的嘴唇,素白明净的脸是明朝妇女给世人留下的总体印象,秀美,清丽韵味天生。

  清初妇女的妆容分为两条发展线索,满族多为“两把头”,到后来发展成一种类似牌头的高大的固定装饰物,用绸缎等材料制成,在上面装饰以花朵、珠、钗等,将头发向后拢起梳成曼长形后将它戴在头上。而汉族的发型主要有牡丹头、荷花头等庞大的片与华丽夸张的发型。后来两种发展线路逐渐融合,到了晚清时期,开始留“前刘海”面部仍为低调线路,面部清秀,眉眼细长,嘴唇薄小。清代美容化妆之术非常发达,其标志是大量的美容用品和药剂不断出现,东南沿海的化妆美容的小作坊在唐宋元明时代就已存在,但到了清代规模才不断扩大。

  7、近代民国时期(1840----1949年)。

  近代民国时期化妆品种类繁多,香粉是各阶层妇女化妆品的首选。有些人坚持传统路线,有些人则大胆追求时尚,喜欢香水、旋转式口红、化有层次感和线条柔和的眉毛,强调立体感的深色眼影,贴假睫毛,且对上唇饱满下唇线条明显的唇形特别有感情。到了四十年代,国内由于长期战争,物质生活困难,整个社会偏向自然朴实的妆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推崇爱与和平,整体装扮以浪漫、活力为主。到了二十世纪末,现代女性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上的独立及价值意识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强调时尚感,自然美。

中国古代宫廷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具有永恒生命力,又独具神韵的一种文化体系,那么中国古代宫廷有哪些饮食文化?下面学习啦小编分享了中国古代宫廷的饮食文化,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宫廷的饮食文化盘点

  史料显示,先秦时期中国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周代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豆也是如此,《礼记.礼运》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食品的消费十有严格限制的,《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种等分出自古代的记载。《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直至清代,这种等级上的饮食规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皇家宴为例,皇帝宴桌有菜肴40品;皇后的头等宴桌膳品减少为32品;妃嫔的二等宴桌每桌2人,三等宴桌每桌3人,每桌菜肴则递减为15品。而皇帝皇后吃不完的菜则往往赐给大臣们吃。

  自周朝起,在饮食方面皇室都是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的,很是能遵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教诲。周代宫廷中,建有庞大而完善的饮食管理与服务机制,其中包括负责食源的机构,负责屠宰及烹饪的机构等六种机构,六种机构又包括22个单位,计2307人。在《周礼.天官》中说,周天子进膳时,“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中国烹饪史上有“八珍”之说,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不过,那时的八珍没有后世那样的奢侈与“穷凶极恶”。(根据注疏,这八珍是淳熬:肉酱油烧稻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煨烤炸炖母羔;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网油:网油包烤狗肝。)

  强大的汉王室在饮食方面当然比周朝更进一步了。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 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节的变化对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有着不小的影响。如汉末人徐干说:“在炎气酷烈”的夏季,即使是贵族也感到“身若点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效,宴戏鲜欢。”然而季节对饮食生活的限制在皇帝和其后妃那里却被降至当时的最低程度。在冬天,皇帝可以享用春季才生成的葱,韭黄等蔬菜,而这些蔬菜是耗费大量钱财,太官“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而生。”在炎热的夏季,皇帝与后妃则是“坚冰常奠,寒馔代叙。

  盛唐在美食方面亦是一大盛世,烧尾宴正是此中的代表。何谓“烧尾宴”?据《旧唐书.苏瓌传》:“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这就是说,大臣初上任时,为了感恩,向皇帝进献盛馔,叫做“烧尾”。烧尾宴奢侈到什么程度呢?《清异录》中记载了韦巨源设烧尾宴时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食单。食单中共列菜点58种,糕点有20余种。菜肴有32种,从取材上看,有北方的熊、鹿、驴,南方的狸、虾、蟹、青蛙、鳖,还有鱼、鸡、鸭、鹌鹑、猪、牛、羊、兔等等。例如宴席上有一种看菜,即工艺菜,主要是用来装饰和观赏的,其中有一道看菜叫“素蒸音声部”,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你看,一个工艺菜,就得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如一糕点名为“金银夹花平截”,是把蟹黄,蟹肉剔出来,夹在蒸卷里面,然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段。又如其中一个叫“通花软牛肠”的菜,是用羊骨髓加上其他辅料灌入牛肠,做成香肠一类的食品。烧尾宴中的羹汤也是非常精致的,如“冷蟾儿羹”,即蛤蛎羹,但要冷却后凉食,如清凉臛碎,是用狸肉做成羹,冷却后切碎凉食,类似肉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限于篇幅,对菜肴只能稍做介绍。这58种菜点,还不是“烧尾宴”的全部食单,只是其中的奇异者。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烧尾宴确切的整体规模和奢华程度是我们今天所无法真正确知的。

  宋代的宫廷饮食,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如皇帝,“常膳百品”、“半夜传餐,即须千数。”至于宴会,更是奢侈到了惊人的程度。如神宗,晚年沉溺于深宫宴饮享乐,往往“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史载,仁宗有一次内宴,“十閤分各进馔”,仅蛤蜊一品二十八枚。当时蛤蜊一枚值一千,这样仁宗“一下箸二十八千”。

  明代的宫廷饮食也是奢靡无度的。如正月十五日宫中的元宵节,其元宵制作十分精细——将糯米磨成细面,再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作馅,然后用酒水滚成,大小如核桃般。十六日,宫中赏灯活动更盛,据《明宫史》载:“天下繁华,咸萃于此”。这一时节,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zong(土+从),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实是难以一一例举。

  以上历朝历代的宫廷美食虽然已极其奢华,但和清朝帝宫美食相比,却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几千来的美食到清朝始臻颠峰。据记载,清宫膳食,归内府管辖,具体由总管太监三员、首领太监十名、太监一百名,“专司上用膳馐、各宫馔品、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注解18)当时,紫禁城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膳房。这个伺候皇帝吃喝的御膳房到底有多少人,从无准确统计,只知道“养心殿御膳房”一处就有几百人。“御膳房”菜点的原料,来自全国的五湖四海,天上地下,有渤海的对虾、黄河的鲤鱼、镇江的鲥鱼、阳澄湖的大蟹、南海的鱼翅、海南的燕窝、东北的熊掌、山东的鲍鱼……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类型

  一、宫廷、贵族饮食

  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封建帝王不仅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其统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无上,而且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标新立异,以示自己的绝对权威。这样作为饮食行为,也就无不渗透着统治者的思想和意识,表现出其修养和爱好,这样,就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宫廷饮食。

  首先,宫廷饮食的特点是选料严格,用料严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权力的无限扩大,使其荟萃了天下技艺高超的厨师,也拥有了人间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宫廷就已有职责分得细密而又繁琐的专人负责皇帝的饮食,《周礼注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师、兽人、渔人、腊人、食医、疾医、疡医、酒正、酒人、凌人、笾人、醯人、盐人”等条目,目下分述职掌范围。这么多的专职人员,可以想见当时饮食选材备料的严格。不仅选料严格,而且用料精细。早在周代,统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后来,统治者的饮食越精细、珍贵。如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的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味:燕窝鸡皮★鱼丸子、燕窝万字全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燕窝疆字口蘑鸭汤、燕窝炒炉鸡丝。

  其次,烹饪精细。一统天下的政治势力,为统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种珍美饮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宫廷饮食在烹饪上要尽量精细;而单调无聊的宫廷生活,又使历代帝王多数都比较体弱,这就又要求其在饮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细。如清宫中的“清汤虎丹”一个菜,原料要求选用小兴安岭雄虎的睾丸,其状有小碗口大小,制作时先在微开不沸的鸡汤中煮三个小时,然后小心地剥皮去膜,将其放入调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渍透彻,再用专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的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见烹饪的精细。

  再次,花色品种繁杂多样。慈禧的“女官”德龄所著的《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临时的“御膳房”就占四节车箱,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餐总“共备正菜一百种”,同时还要供“糕点、水果、粮食、干果等亦一百种”,因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须齐齐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来”。除了正餐,“还有两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总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复的,由此可以想象宫廷饮食花色品种的繁多。

  宫廷饮食规模的庞大、种类的繁杂、选料的珍贵及厨役的众多,必然带来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极大的铺张浪费。

  官府贵族饮食,虽没有宫廷饮食的铺张、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竞相斗富,多有讲究“芳饪标奇”,“庖膳穷水陆之珍”的特点。

  贵族饮食以孔府菜和谭家菜最为著名。孔府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内厨和外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饮食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饮食菜肴。这无异是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祖训的影响。

  孔府宴的另一个特点,是无论菜名,还是食器,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如“玉带虾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荣。在食器上,除了特意制作了一些富于艺术造型的食具外,还镌刻了与器形相应的古诗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镌有“碧纱待月春调珍,红袖添香夜读书”。所有这些,都传达了天下第一食府饮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饮食,当属谭家菜。谭家祖籍广东,又久居北京,故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主要特点是选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而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谭家菜的主要制作要领是调味讲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肴烹时易于软烂,入口口感好,易于消化;选料加工比较精细,烹饪方法上常用烧、火靠、烩、焖、蒸、扒、煎、烤诸法。贵族饮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极具个性化的制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饮食

  市井饮食是随城市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陆交通要道发展起来的,这些地方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贾、众多的市民,以及南来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都为市井饮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唐代的洛阳和长安、两宋的汴京、临安、清代的北京,都汇集了当时的饮食精品。

  市井饮食技法各样、品种繁多的特点。如《梦粱录》中记有南宋临安当时的各种熟食839种。而烹饪方法上,仅《梦粱录》所录就有蒸、煮、熬、酿、煎、炸、焙、炒、燠、炙、鲊、脯、腊、烧、冻、酱、焐、火鸟十九类,而每一类下又有若干种。当时饮食不仅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饮食需要,还考虑到不同时间的饮食需要。因为市井饮食的对象主要是当时的坐贾行商、贩夫走卒,而这些人来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随来随吃、携带方便的各种大众化小吃便极受欢迎。

  中国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饪的肴馔,即民间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多少豪宴盛馔,如追本溯源,当初皆源于民间菜肴。民间饮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随意。或入山林采鲜菇嫩叶、捕飞禽走兽,或就河湖网鱼鳖蟹虾、捞莲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猪狗鸡鹅鸭,或下地择禾黍麦粱野菜地瓜,随见随取、随食随用。选材的方便随意,必然带来制作方法的简单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烧烩拌泡、脯腊渍炖,皆因时因地。如北方常见的玉米,成熟后可以磨成面粉、烙成饼、蒸成馍、压成面、熬成粥、糁成饭、也可以用整颗粒的炒了吃,也可以连棒煮食、烤食。民间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异性,决定了民间菜的味道以适口实惠、朴实无华为特点,任何菜肴,只要首先能够满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为了“美味佳肴”。清代郑板桥在其家书中描绘了自己对日常饮食的感悟: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饮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三、民族、宗教饮食

  民族饮食指的是除汉族之外各少数民族的菜肴。由于各少数民族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所处地域、环境、物产、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饮食习俗和爱好,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生活于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三江平原一带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族。满族以定居耕作农业为主,以狩猎为副。满族人最喜欢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过年时主要吃饺子和“年饽饽”,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锅。赫哲族以狩猎为主,由于气候寒冷,故以鱼、兽为主要饮食,而最突出的则是将生鱼拌以佐料而食的“杀生鱼”。而生活于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以狩猎为获取食物来源的主要内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类兽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地处沙漠和草原,他们的饮食以羊肉和各种奶制品为主,一般羊肉不加调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为主,宴客或喜庆的宴会,则以全羊席为最贵。而生活于西北地区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其饮食原料上与蒙古族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他们的面食要稍为丰富,并多以油炸为主。

  西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回、藏等族。维吾尔族日常饮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馕、水果、红茶为多。藏族居住于青藏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其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的肉和乳为主,并大量食用青稞、小麦,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饮食称之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饮食。即肉食以猪和鱼为主,加有各种昆虫和蛆虫;主食以米为主;喜欢腊干或腌薰的肉;喜欢各种腌制的菜;有各种植物或粮食作物为原料酿制的酒可供饮用。

  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种宗教在其传播的初始阶段,除了宣传其既定的教理之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建筑、服饰、仪式及饮食将人们从日常状态下标识出来。单就饮食看,通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饮食风格。在中国文化中,宗教饮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

  道教起源于原始巫术和道家学说,所以道教饮食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道家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粮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而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家饮食烹饪上的特点就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称之为“道家四绝”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炖鸡”,不仅清淡新鲜,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并不食素,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民情风俗、饮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其特点首先是提倡素食,这是与佛教提倡慈善、反对杀生的教义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这些地方一般适于种茶、饮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镇静清心、醒脑宁神的功效,于是,种茶不仅成为僧人们体力劳动、调节日常单调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培育其对自然、生命热爱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饮茶,也就成为了历代僧侣漫漫青灯下面壁参禅、悟心见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饮食的特点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肴,善于运用各种蔬菜、瓜果、笋了、菌菇及豆制品为原料。

  伊斯兰教教义中强调“清静无染”、“真乃独一”,所以其饮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称之为“清真菜”。穆斯林严格禁食猪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类鸟兽及马、骡、驴等平蹄类动物。所以清真菜以对牛、羊肉丰富多彩的烹饪而著名,如光是羊肉,就有烧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焖羊肉、腊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汤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里脊等,清真系列中还有一些小吃也颇具特色,如北京的锅贴、羊肉水饺,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面、酿皮、新疆的烤馕、烤包子,也别具风味。
 


猜你喜欢:

1.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2.古代宫廷宴会礼仪

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文章

4.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

5.古代的餐桌礼仪

6.南北朝宫廷饮食有哪些

7.中国饮食文化礼仪

古代人得妇科病怎么办



  女性患者就医,如何保护隐私一直是一个社会话题。古代医生诊疗有望、闻、问、切即所谓的“四诊”。在讲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古代人得妇科怎么办,仅供大家参考。

  古代人得妇科病怎么办

  方法一:直接等死不看病

  古代医生基本上都是男性,在儒家伦理占主导地位、讲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背景下,古代一直有“女病难医”、“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女人”的说法。特别是皇帝后宫的女病人,男医生尤其“碰不得”。即使病得再重,也不能随便请男医生进宫去为女患者看病。而且,历朝历代都有规范后宫女人就医行为的规矩。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六月,命礼臣议宫官女职之制时特别规定:“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可见,嫔妃生病只能根据病情让医生开药方,即所谓“以证取药”。

  朱元璋如此这般,初衷是“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根本上还是考虑后宫女人的隐私。即便医生被允许进入后宫看病,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成祖朱棣的孝慈皇后患有乳疾,不少名医诊后都不见效,皆因无法直视,诊断困难。有一天来了一位道士,说能治好皇后的病。但这道士只能远远地站在门外,不能进入皇后的房间。如何切脉?这道士想出了一个法子,让人在皇后的手腕缠上一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判断皇后的脉象。

  朱棣为了测试道士医术的真假,暗中将丝线先后绑在皇后的玉环上和猫脚上,结果都被道士识破了,结果道士真的治好了皇后的病。这个传说既说明道士的医术相当高明,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男医生给高贵妇女看病的难度。

  民间女性同样有封建礼教的禁锢,女子生病特别是患了妇科疾病往往羞于启齿,或语焉不详。有的女病人宁愿病死也不愿意公开隐私。元明善的《节妇》中,记载了一位乳房生疮溃烂的寡妇马氏,由于拒绝男医生治疗,最终丧命。马氏说:“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

  方法二:戴个手套或薄纱号脉

  古代看病,有“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就医模式。“走出去”就是去医生家里就诊,但女人生病了,更多是“请进来”,把医生领到家里看,以方便医生的望、闻、问、切。这时候,女病人仍不能直接给医生看,要用东西“隔”一下,以遵从“男女授受不亲”的信条。即便可以出来见男医生,女病人也要用纱巾或扇子“蔽面”。

  普遍的情况是,家人会在病床前设纱帐,也有的在闺房外挂帷,医生透过纱帐观察女病人的气色、舌象等,完成“望诊”的程序。

  光“望”当然不行,“四诊”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切”。切诊,即号脉,又称把脉,摸捏病人的手臂号脉象。而古代女人最忌讳手让别的男人摸,被陌生人摸了算是“失贞”。宋代司马光的《家范》中记载一例子:一妇女带着孩子,背着丈夫的遗体投宿,男店主不准,把她硬拉了出去。这个妇女便认为被污身了,用斧子砍掉了被拉过的手臂。这种行为虽然极端,但说明古代女人的贞洁意识十分强烈。所以古代男医生给女病人诊疗时,是绝对不会直接触碰女病人肌肤的。但不摸如何切诊?医生会戴上手套,或是用薄纱罩在女病人的手臂上,然后才出手号脉。

  明代名医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总结出一套古代医生行医的行为准则,其中提到给女患者看病的如下注意事项——

  “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寡妇室女,愈加敬谨,此非小节。”李梴还特别指出,遇到女病人家庭困难,医生要“自袖薄纱”。

  古代得妇科病的引发原因

  一、阴部感染及炎症刺激  阴部感染及炎症刺激是造成外阴白斑的一个主要的原因,50%甚至更多的患者都是因此而患病的,外阴感染与日常的生活习惯是否健康有关,而炎症刺激主要是滴虫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等炎症等引起阴遭分泌物增加及白带变性,长期刺檄外阴,引起外阴白斑病。

  二、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是导致外阴白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氚标记胸腺嘧啶的测定,认为真皮中存在一种具有组织特异性的蛋白质激素,能抑制表皮细胞分裂生长仅作用于表皮局部,称为抑素。它使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该处表皮代谢的刺激之间失调导致外阴白斑。

  三、免疫力低或其它疾病引发  阴唇萎缩跟外阴白斑与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而其它疾病引发外阴白斑的情况也时常出现,常见的有糖尿病白癜风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等。


看过“古代人得妇科病怎么办”的人还看了:

1.古代养颜秘方 古代宫廷养颜秘方

2.古代妹子如何对待大姨妈

3.正常子宫需要排毒吗

4.老中医痛经药方

5.汉代女名医义妁:为太后治病

古代人称呼丈夫为什么



  中国几千年来夫妻之间的称呼变化着实不少。那么从古之间女人对丈夫的称呼有什么变化?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古代人称呼丈夫为什么,仅供大家参考。

  古代人称呼丈夫为什么

  1、良人

  最早时妻子称呼自己的丈夫"良人",好听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2、郎

  所以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郎"多亲切的称呼啊!

  3、郎君

  古人认为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当时大约除了个别人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她们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4、官人

  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由于当时的宫庭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官人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5、外子 内子

  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 "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偶官人":但李清照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6 、相公

  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你一定会对里面不时就有的,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相--公--",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这个称呼古时之流行。这比 "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达到极盛。然而泰极否来,近代以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7、先生

  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 .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8、爱人

  "爱人" 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新文学作品之中。上世纪20年代初郭沫若写的诗剧《湘累》中,就有"九嶷山的白云哟,有聚有消;洞庭湖的流水哟,有汐有潮。我的爱人哟,你什么时候回来哟。"在小说中、情书中,更是多见。但那时没有被广泛地用于对妻子或丈夫的称呼。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解放前在国统区使用的 "先生"、"太太"、"小姐",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但是,海外华人拒绝使用"爱人"称谓。一位朋友说,他去英国留学,每当他说起自己的妻子时,使用国内的称呼"我爱人",使得人家以为他在谈论"情人". 因其直译lover就是"情人"的意思。而且在日语中汉字"爱人"也是指"情人". 所以现在也用得少了,年轻人已很少再用这个词了。

  9、孩子他爸

  最隐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这么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这个称呼太缺乏准确性了,极不严谨。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极可能并不是她的丈夫哦。

  10、老公

  古时原来就是太监。老公,最后来说说这个目前最流行的叫法。老公这词最初就是称呼太监的。这宦官吧,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李自成进北京后,即有"打老公"一说(《枣林杂俎》)。如是看来,老公最早的身份,原是太监。不知女人呼叫老公时,是否骨子里潜意识就想过,这眼前的男人,就真还有些太监的味道?


看过“古代人称呼丈夫为什么”的人还看了:

1.古代人称呼丈夫

2.古代夫妻的礼仪

3.家庭中称谓礼仪

4.古代人称呼老婆

5.古代称呼礼仪

6.中国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解释

古代人得了近视眼怎么办



  在中国古代就很少发现有近视眼的文人学子,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为什么古代文人为何少有近视眼呢?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古代人得了近视眼怎么办,仅供大家参考。

  古代人得了近视眼怎么办

  毋庸置言,古人还是有一定数量的近视眼,这从一些史料和笑话中也可以看出。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打油诗,诗中说道:“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六十四个字的一首打油诗,将在云山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听说有名有姓的近视眼,是《说岳全传》中的奸臣张邦昌。虽然张邦昌官位那么高,但却没什么办法医治自己的近视眼。

  看来,要解决近视眼的问题,只能靠眼镜了。但是,眼镜发明的年代较晚,且应用极少,从整体上看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在那个时候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十五世纪中期才传进中国。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材料稀少,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故而皇帝当作好东西赐给大臣。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宰相刘墉就戴着一副眼镜,只不过不像今天有两条腿,可以挂在两个耳朵上,而是用根链子缀着在胸前。在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乾隆皇帝与和时常戴着墨镜装酷,但是老百姓却鲜有戴眼镜的。

  在公元1260年,马可波罗就曾经描述中国老人家戴著眼镜看小字的景象。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呈大椭圆形,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而且当时的眼镜造价不斐,也因此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据说,就有一位乡绅用一匹马的代价换一付眼镜的记录。说明眼镜极为稀少,在整体上没有发挥多少作用,而且是否是近视镜还不一定。

  古代人近视少的原因

  一、古时候大部分人不认字,也没多少人读得起书,书香门第毕竟少,只有家庭条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读得起书,即便是读书,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也很少,而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决定了古代不存在形成近视眼的大环境,患近视的风险和概率都很低。

  二、古人书写用的是毛笔,比较长,眼睛距字的距离较远,写的字也相对大小,客观上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古人读的是私塾,没有现在的黑板,不会产生看黑板困难,也就不用想什么办法治近。加上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那时的学生读的书很少,如没有外语、物理化学等,数学也只是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主要是四书五经,一本《论语》要读好几年,没有书读自然不太会近视了。

  四、古人的生活节奏慢,交通以骑马与步行为主,不用担心交通安全,所以患近的危害就小。

  五、古人没有眼镜,尽管看似不利,但客观上能防近视度数加深,所以近视的危害就很小。

  六、此外,古人行路、骑马、不戴镜视远都有预防近视作用,所以古人的近视非常之少,危害也很小,与其他疾病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

  古代人近视的护理方法

  因为古人书写用的是毛笔,比较长,

  眼睛距字的距离较远,

  写的字也相对大小,

  客观上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古人经常在野外活动,

  有利于眼部肌肉的张弛,

  锻炼眼部肌肉。

  古人要骑马,骑马的颠簸,

  让眼睛忽远忽近的用眼,

  还有射箭也是要远近交替用眼,

  同样对眼部肌肉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


看过“古代人得了近视眼怎么办”的人还看了:

1.古代治疗近视眼偏方

2.古代人怎么治疗近视

3.2017年健康教育宣传内容

4.关于全国爱眼日主题广播稿3篇

5.眼镜是谁发明的 眼镜的发明历史

古代人的避孕方法有什么



  古人的智慧一点不比现代差,也有很多避孕方法。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古代人的避孕方法吧,仅供大家参考。

  古代人的避孕方法

  一、将麝香贴在肚脐上避孕西汉时期,汉成帝刘骜的后宫中,赵飞燕和赵合德这一对姐妹花就曾有记载采取的是这样的避孕措施。当然,赵飞燕和赵合德两姐妹为了专宠后宫,独霸龙床,采用避孕措施是用麝香做成的“了肚贴”。将之贴在肚脐上,就可以了结女人肚子的受孕功能,再不能怀孕了,不过这“了肚贴”如今早已失传了。

  二、宫廷避孕秘方“藏红花”民间还有记载,藏红花是宫廷传出来的避孕秘方,说如果皇帝不喜欢某个被宠幸的宫女,就会让太监把这个宫女倒挂起来,给她用藏红花液清洗下身,据说这样可以将宫女体内的精液清洗干净,还有一些野史,说以前皇帝宠幸妃子后,如果说不留的,太监就会帮那女的推拿,确保皇帝的精液不能留在那女的体内,这样可以起到避孕的效果。

  三、服用“凉药”避孕古代并没有百分之百有效的避孕措施,据说,韦小宝就是避孕失败的产物。过去许多青楼女子在从良后,都是终身不育的,就是长期饮用破坏生育能力的一种汤药,以致绝育,说是服用被称做“凉药”的一种可以避孕的药,也含有麝香的成分,会影响生育,但不一定绝育。

  四、用动物肠衣做成“安全套”历史上也有使用“安全套”的记载,是使用动物的肠衣,有说是羊的,还有说猪膀胱是早期的“避孕套”,但据史料真实记载,西方中世纪宫廷里使用的“避孕套”就是动物的肠衣,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荷兰小帽”。中国古人还用鱼膘作“避孕套”。在博物馆的收藏物中,有古代人用绵羊肠子制成的避孕套,有点接近于现代避孕套的雏形。现在已知的最古老避孕套是用一截猪肠制成的,一端以丝线缝密,另一端的开口可以索紧,防止滑落。相关使用手册暗示,这类安全套很难在需要时马上派用场,因为事先要以和暖的奶将安全套隔夜浸软,才能使用。

  五、用动物粪便做成避孕药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能够造出金字塔和木乃伊这样的杰出作品,那么他们找到控制生育的方法也不足为奇。据说,古埃及人认为鳄鱼、大象等动物都具有神秘力量,因此它们的粪便也被用到了避孕药方中。事实上,由于这些动物粪便具有高度酸性,它的确具有一定的杀精作用。不过,动物粪便所带来的强烈臭味显然会影响古代夫妻们的“性趣”。

  六、采取喝水银的方法避孕水银的确可以避孕的,但水银有剧毒啊,也许可能喝少量的不会死人。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妇女,在喝的茶水或日常食物中放入少量的水银来避孕,据说效果很好。据现代科学研究,大剂量水银会致人死亡,但是小剂量却可以杀死腹中的胎儿。水银可引起女性月经失调、大脑损伤、肾功能衰竭以及不孕症等。过去,青楼妓女们喝的茶水或日常食物中就被放入少量的水银,据说效果很好,当然,妓女们被蒙在鼓里,还以为是可以避孕的香炉灰什么的,不然妓女们知道水银有毒不敢喝啊! 水银避孕据现代科学研究,确有其道理。水银可引起女性月经失调,有报道在长期接触最高容许浓度水平的作业环境汞蒸气的作业女工中,月经紊乱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至三倍。常见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及痛经等。也有月经量过少,行经天数减少者。水银可通过胎盘屏障,引起流产或早产。

  七、吃柿子蒂避孕据说,有一种民间偏方,说将七个柿子蒂用瓦片烤干,连续吃七天就是四十九个,用开水冲冷服用,可保一年不孕,但一年内不能吃柿子。如果想要怀孕了,就再吃七个柿子蒂。听起来好像有些邪乎,不过,据现代医学研究,柿子蒂中含有齐墩果酸、白桦果酸,中医常用它配人参、丁香研末,制成柿线散,具有降气、止呃逆作用。柿子的花、根、皮也都是很好的药材。柿树可称得上全身都是宝。在民国时期,一个妓女写的类似于回忆录的书中就介绍了避孕的情节,说是在接客之前,老鸨会让自己喝一种汤水,这种汤水味道有些酸甜,很好喝。喝了后就终身不会怀孕了……但这位妓女所喝的汤水应该就是柿子蒂粉冲泡的水,但也有用黄酒冲泡柿子蒂的说法。

  八、用砒霜等毒性药物避孕在中国古代,青楼妓女是用中药里的某些毒性药物来避孕的。比如前面说道的水银,还有用砒霜或马钱子碱来避孕的,虽然这些药大剂量的是使用会致人死亡,但是小剂量的使用却可以杀死腹中的胎儿,因此,采取这样方式避孕的妓女是永久性地、不可逆转地终身不孕,往往是在刚开始做妓女时,老鸨给其偷偷下药。

  九、采用安全期避孕法来避孕其实,在我国古代避孕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前面所说的类似于避孕套的东西,还有避孕药方法也在《山海经》中出现后,古代文献中还有安全期避孕法的介绍。当然古代普通女子和青楼妓女的避孕方法不大一样,青楼妓女用的是不可逆方法。

  十、将黄鼠狼睾丸绑腿上避孕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欧洲正处于“黑暗时代”时期,女人们通常将包含着骡子耳屎、黄鼠狼睾丸、黑猫骨头的小袋子制成护身符,在房事时系在腿上,以期达到避孕的效果。尽管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根本不起作用,但是可以肯定这些东西会从心理上产生效果。因为看过这样一对东西在配偶身上作为装饰物的任何男人,可能都会“性趣”大减。

  十一、鸦片软膏能避孕古代苏门答腊岛上的居民,竟然使用鸦片作为避孕工具。我们不知道他们如何进行的,或许他们将鸦片制作成粘性软膏,然后楔入女性体内。但是请不要照做,因为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副作用。

  十二、用清香柠檬避孕十六世纪时期,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干粪便和硬金属不适合女性的身体部位。很多人看到被切成半的柠檬后得到灵感,将其掏空做成一个“子宫帽”,或许最先使用这种避孕工具的是一名男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柑桔类植物所含的酸可以杀死精子。这种方法更加安全方便,也更加清新芳香。当时如果这个人将这种方法公布出来,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十三、用金银、象牙打造成避孕套使用金银和象牙等昂贵材料避孕,这听起来好像很不错,可实际上非常残忍。数千年前的人们,根据女性子宫形状制作成“子宫套”,富贵人家可以使用金、银或者象牙等材料制造,然后利用油纸或者蜂蜡包裹。显然,这些东西听起来都非常可怕,这种避孕工具被后人称为“折磨女性的器具”。有时候,这些东西甚至会导致女性中毒性休克,身体发出各种难闻气味,甚至引发感染,但对避孕却没有多大效果。

  十四、含铅打铁水避孕古希腊人认为,打铁水也可以作为一种避孕工具。尽管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人发明这种方法的,但打铁水中含铅却是事实。一战期间,那些在含铅工厂工作的女性,患有不孕症的比例异常高。科学研究发现,打铁水可以引起神经疾病肾衰竭、昏迷,甚至死亡。它的功用似乎与水银类似。

  十五、海狸睾丸泡酒喝

  十六、世纪的加拿大人认为,小型皮毛动物的睾丸是避孕的关键。因此一些妇女把海狸的睾丸泡在酒里,靠喝这种酒避孕。一些加拿大人将海狸睾丸研成细细粉末,混合酒服用,这种方法没有任何副作用;此外,也有人将海狸睾丸晒干,然后泡在酒中服用。这种方法与前面提到的黄鼠狼睾丸效果十分类似。


看过“古代人的避孕方法有什么”的人还看了:

1.古人是怎么避孕的

2.古代人是怎样避孕

3.古代妓女是怎么避孕的

4.古代妓女恐怖的避孕过程

5.古代人都是怎么堕胎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