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豁然开朗的诗句(英语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由网友()分享简介:形容豁然开朗的诗句


形容豁然开朗的诗句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以下是学习...

形容豁然开朗的诗句



形容豁然开朗的诗句

  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形容豁然开朗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古代形容豁然开朗的诗句: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豁然开朗后而劝学)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后有所领悟,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3“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4、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5、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现代形容豁然开朗的句子:

  1、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3、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4、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5、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6、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7、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8、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9、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10、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11、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2、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3、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4、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15、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6、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17、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18、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9、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20、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2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2、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3、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25、命运负责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们自己!

  26、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英语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英语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外事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养。因为外事翻译工作决不象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就象传声筒,把别人的话转述品下就行了。对于口译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接收的一种语言信息,经过大脑的记忆和转换,变成另一种语言的等效信息,然后再输送出来,就是说既能准确输入,又能准确输出,没有平日的修养,勤学苦练,是绝然不行的。正如陈毅同志生前所说过的,外事工作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干好的,那么,同样,外事科技翻译也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他必须具备一个外事科技翻译人员应有的素养,其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熟实的外语和母语基本功
    敬爱的周生前对翻译提出了三条规定,其中第二条就是要有较好的“语言本身的基本功”,这里实际上是指外语和母语(即指-汉语)的基本功。要衡量一个翻译人员的水平,不仅要看他的外语水平,而且还要看他的母语水平。因为作为一个翻译人员,不管口译还是笔译,必须有驾驭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能力,必须既能输入一种语言信息又能输出等效的另一种语言信息,这种过程的两个基本环节乃是理解和表达。对于口译来说,就是首先要听懂,然后才能表达,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缺一不可。如果对输入语(即原文或原话)不理解或听不懂,那么输出语(即目的语,可能是汉语,也可能是外语)就无法进行表达,反言之,即使是输入语听懂了,输出语水平很低,也不可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这里,我只举两个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1980年,我随公司一行21人的考查团赴加拿大对加航CL一215飞机加工、部件进行技术考察。因为只去了我一个翻译,忙不开,对方付出一定代价雇用了两名翻译来协助我们,其中一名是1972年才从我国出去定居,汉语水平是没有问题的,另一名是小时候从香港出去的,一直在加拿大长大的,他的英语应该说是很地道的,然而,他的汉语(他叫国语)却不尽人意,在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上很吃力,不能很好地沟通双方的语言信息,最后还是被老板辞掉了。
    不妨我再举一例说明这一问题。1983年,我陪同一行13人的考察团赴美国对波音军用分部进行737垂尾技术考察。对方也安排了两名华侨与我们一起工作,丫名是从台湾派出的,在美国攻读完博士学位后,就留在波音公司工作;另一名是解放前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定居美国并在波音工作多年,按理讲,他的英语和专业都不成问题,然而,由于多年侨居国外不用汉语,他的汉语水平确实退步了,结果就连翻译他本人的专业时,都感到非常吃力。
    从上述两个事例来看,作为一个称职的口译人员(笔译也是如此),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和母语两方面的基本功。翻译前辈唐建文先生(现任中国译协理事及对外友协常务理事)曾说:“作口译工作(当然笔译也是一样)至少必须较好地掌握两种语言,母语和一种外语。两种语言应能同样作为输入与输出语。这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道理很明显,因为译员必须在第乙种语言讲完一段之后,立即译成第二种语言。这第二种语言,可能是母语,也可能是外语。”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口译人员,他的外语水平应差不多达到或接近他的母语水平。也有人这样说过,一个翻译人员,如果他的外语达不到他的母语水平的60%一70%,就很难胜任翻译。
    二、较广博的专业知识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要求翻译成为一个杂家(Jaekofalltrades)。对于一个科技翻译人员来讲,更应该是这样。翻译人员不同于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一门专业,很可能是他终生的职业,真可谓够他享用一辈子的。然而,作为一个翻译人员,特别是科技口译人员,他的专业是无法固定的,说不定遇到什么课题,也说不定遇到什么谈话内容,所以,有人把翻译人员比作“万金油”,他的知识面应该是越宽越好。
    众所周知,科技翻译,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一条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准确。对科技口译或笔译工作者来说,要达到翻译上的准确,必须对他所要翻译的东一西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从口译工作的特殊性来讲,也要求外事科技翻译人员具有较广博的专业知识。我们知道,口译过程包括“理解一记忆一转换一表达”四个重要环节。记忆分为瞬时记忆,保持一、二秒钟,短时记忆,保持一、二分钟,以及长时记忆,保持二分钟或更长。口译需要的记忆是瞬时和短时记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恐怕都会有过这种经历,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对不理解的东西就很难记住,即使记住,也是转瞬即逝,我个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翻译起来就得心应手,大段大段的话都能记住,并顺理成章,毫不费力地表达出来。反之,遇到自己所不熟悉的专业,尽管费劲不小,但还是记不住,似乎每个字都听进去了,但信息串不起来,翻译起来就特别困难。即使免强应付了翻译,事后也记不起内容来。
    论文关键词:移就;修辞格;转移形容词;翻译
    论文摘要:移就修辞格是英语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一定的语境中移就格的巧妙运用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结合相关语言材料的分析,粗略地探讨了英语语言中常见的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
    一、引言
    《辞海》载:“移就: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如‘幸福水’,幸福本属于人,今移用于水,这就叫移就。”按照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的解释,TransferredEpithet是: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词典进一步举例说明: “Common examples are: ‘a sleepless night’; ‘the condemned cell’;‘a happy day’。由此可见,移就修辞格是英汉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种超常的词语组合方式,是一种艺术语言。
    除开上文提到的形容词移用外,英汉语言中还有副词的移用,如“Water flowed languidly into the thirsty field”(水无精打采的流进了干涸的土地);名词的移用,如“He knew that the moral card house would come down”(他知道那道德纸屋会塌下来)。本文主要讨论移就形容词及其翻译,即移就形容词修饰语+中心语。
    二 移就形容词的表现类型
    转移形容词与中心语临时组合,其搭配有悖语言规范,是作者在调遣词语上的一种主观随意的“拉郎配”,只要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在逻辑语义深层结构中合情合理,一切属于人、动物、具体和抽象事物的形容词修饰语都可临时相互借用。
    1、移人于物,说明人的修饰语移用于说明事物,即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使事物或概论带上人的情感,这是常见的用法。
    ⑴Before him there are still three weary miles
    在他前面仍有三英里令人厌倦的路程。
    Weary本是指he,作者一反常规移来修饰mile配不当,却使语言简洁生动,意蕴丰富.
    ⑵ “Don’t worry, son, we will show them a few tricks.” Darrow had whispered throwing a reassuring arm round my shoulder as we were waiting for the court to open.
    “别担心,孩子,我们将给他们看些把戏,”我们等候开庭的时候,达罗搂着我的肩膀,低声对我说,叫我不要担心。
    Reassuring属于描写人的表述词语移来描写人体的一部分,说明某种行为动作,使之带上人的情感。
    2、 移物于人,即把说明事物的属性移用来说明人或人的行为
    ⑶He is not an easy writer .
    他是一个作品很难读懂的作家。
    easy本来用于说明事物,即修饰作品而不是作家,作者在此移用来修饰人 writer ,an easy writer等于 a writer whose works are easy to read(作品易懂的作家)
    3、移甲物于乙物,即将原描写甲事物的表述词语移来描写与之相关联的乙事物或某一概念。
    ⑷Darrow walked slowly round the baking court.
    达罗绕着那气氛紧张、异常闷热的法庭踱着步。
    Baking 本来是指烤面包,可以想象一下靠面包时的情景,所以作者在此移来说明另一具体事物court,生动的描述了法庭在审理这场震惊世界的审判时紧张而闷热的气氛。

关于翻译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商务信函翻译



关于翻译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商务信函翻译

  【论文摘要】翻译行为理论是由贾斯特一赫尔兹一曼塔里所提出,她把翻译过程比作一种行为。本文首先介绍了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接着从文本类型的角度.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对等的角度来分析商务信函的翻译。
  【论文关键词】翻译行为理论;商务信函;曼塔里

  1翻译行为理论简介
  翻译行为理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由德国籍芬兰职业翻译家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提出的。在曼塔里的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ChristianeNord,2005)曼塔里认为翻译过程可比为一种行为,强调对于行为的参与者以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分析理解。作为一种翻译互动形式.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因素包含以下几种:f1)翻译作为一种有意图的互动;(2)翻译作为一种人际互动;(3)翻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4)翻译作为跨文化行为;(5)翻译作为一种文本处理行为。基于这几点,在翻译时,我们应该予以更多的考虑以便使译文更为顺畅贴切。
  2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
  2.1大量使用专业性词汇
  为了达到表意准确,专业性强的目的,商务信函常常使用大量的专业性词汇,具体表现在使用大量的行话、缩略语以及专业术语等等,例如、FOB(离岸价格)、irrevocableL/C(不可撤销信用证)。可以说,大量使用专业词汇能够使商务信函表达得更加准确有效。
  2.2用词规范正式
  作为一种正式的公函语体,商务信函中正式词汇与基本词汇并存.这样才能显示商务信函的规范正式等特性。例如,商务信函中常用inaccordancewith来代替accordingto。又如.“Therefore,weherebyregisterourclaim withyouforthefollowingsum.”其中带下划线的hereby一词则体现商务语言的正式规范性。当然商务信函中也经常利用构词手法以及词类转换手法来体现其语言的正式性与规范性。
  2.3运用结构严谨复杂的长句与套语
  由于商务英语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言,因此其中往往套用一些长旬,这些长句结构完整,成分多,层次多,充分体现了书面语体的典型特点。(张炜,2008)商务信函中常见的套语如“Itwillbehighlyappreciated ifyoucouldcooperatewith USin thematter.”
  3从翻译行为理论下几个因素考虑商务信函翻译
  3.1从翻译作为文本处理行为的角度考虑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曾对于文本类型进行界定并将其分为信息型、表情型以及操作型三种文本。一封商务信函里可以包含三种文本类型的语言:信息型文本通常文字简朴,所陈事实包括信息、知识、观点等,其目的是为表达其内容。表情型文本指的是“创作性文本”,传递的信息形式特别,语言具有美学特点。而操作型文本目的是为了感染读者并使其采取行动,其焦点重在呼吁或感染。(张美芳,2005:70)基于这三种文本的不同特点,在翻译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使得译文更为精准。
  试看下面这个例子:顺告,如果今后贵公司能保证按规定期限开出信用证,本公司仍乐意接受贵公司的新订单。若贵公司订单能够达到我方预定数量,我方将给予5%佣金。这段话既包含了文本类型的语句又包含了操作型文本,因此在翻译时应予以多加考虑。
译文:WeherebynoticethatifyouguaranteetoopenyourL/Cin accordancewith thestipulateddeadlineinfuture,wewillstillbewillingto acceptyourfresh orders.W e would like to provide you with a 5%commissionifyourordercancometothestipulatedamount.
  又如:为了促进我们的业务合作,我方衷心希望贵方能尽早全部解决我方的索赔。这句话属于操作型文本的语句,其目的是为了促使对方解决索赔问题.因而在翻译时,译出语也应该具备此呼唤功能。译文:Forthesakeofourcooperation,wesincerelyhopethatyou willcome to asettlementofourclaim atyourearliestconvenience.
  3.2从翻译作为跨文化行为角度考虑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因素对于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如文化对等与文化差异等因素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文化对等因素影响下的商务信函翻译。以一则商务信函为例:      
  Wewritetointroduceourselvesasoneofthelargestexporters in USA,ofawide range ofMachinery and Equipment.W e learntthatyourcompany is in urgentneed of our producteaned“CrowWashingMachine”.原文美方公司向中方公司推销“乌鸦牌洗衣机”,乌鸦在西方国家文化中是吉祥物,而对于中国而言,乌鸦则代表邪恶与晦气,因此在翻译时候译者务必对于此点多加以考虑。在翻译时候则可以少许做些改动,将CrowWashingMachine翻译成“喜鹊牌洗衣机”。这样能够促进使文化对等,同时也因改动一下名字而增加本商品进口后的销售量。
  我们再来看看文化差异影响下的商务信函翻译。看一则例子:W eenclose oursample wiBeto acquaintyou with ourcommoditiesnow availableforexpof1.由于文化差异,wine一词在西方国家是葡萄酒的意思,而在中国则表示白酒的意思。所以在翻译时为了双方的贸易宗旨,避免不要的贸易差错,翻译时的每一词句务必仔细斟酌。
  可以说,翻译行为理论对于商务信函的翻译起着指导性作用。所以,在翻译商务信函时,译者一定要对于翻译行为理论下的各个因素加以分析。无论是何种文本类型,还是文化因素,译者均应该注意针对每一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去排除于扰、克服障碍,从而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

探讨从辩证思维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探讨从辩证思维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论文关键词:科技英语 翻译 辩证思维 翻译技巧 
  论文摘要:科技英语属于功能性的正式文体,与普通英语有所不同。基于科技英语的句法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辩证思维这一视角对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进行探讨,把辩证法引入科技英语翻译领域,从哲学的高度理解科技英语翻译中的一些技巧,这一策略有助于解决翻译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科技英语长句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翻译是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涉及到种种矛盾。关于翻译的标准、特征、原理、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国内外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翻译学应引入哪些学科的理论仍未有穷极。把辩证法引入翻译领域,从哲学的高度搞清楚科技英语翻译中的一些技巧及彼此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解决翻译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很有探究的必要。 
  一、文献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科技英语的翻译也日益重要,对其翻译技巧及翻译理论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国内学者侯维瑞就科技英语与文学英语进行对比,提出科技英语比文学英语更讲究准确性。[1]刘春燕从科技翻译的信息等价性标准出发,提出科技文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2]郑声滔首次提出科技英语长句汉译的括号翻译法,并以实例分析了括号翻译法的六种使用场合。[3]祁慰提出翻译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科技领域的知识;遵循简洁准确、避免误译的原则;注意直译、意译、音译、形译方法的采用;注重词类转换。[4]杨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受试对象在科技与文学语篇英译汉过程中选取的主观翻译单位和客观翻译单位的特点。[5]严俊仁推出了“句型比对译法”和“英汉科技翻译关键词法”。[6]可见,科技英语文体分析和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而从辩证思维的视角对科技英语的汉译进行探讨必有一定的价值性。 
  二、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辨证思维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7]其方法包括:(1)联系法: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从空间上来考察,是横向联系的一种方式。(2)发展法: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是纵向上从时间方面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种方式。(3)全面法: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对翻译技巧的理解需要加深方能灵活运用。 
  三、科技英语的句法特征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用来陈述自然界、科技界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为人们从事科技活动时所使用,即描写自然科学各专业的著作、论文、实验报告,科技实用手段(包括仪器、仪表、机械、工具等)的结构和操作说明等,包括描述其规律、特点、过程等,具有表达客观准确、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等特点,其句式往往偏长、结构复杂,给读者和译者带来一定的困扰。主要句法特征表现可归纳为下述“五多”,具体内容如下。 
  1.被动句和非限定动词多 
  科技英语文体本身旨在给读者提供客观的科技信息,很少用人称代词做主语,故而经常使用含有被动结构的句型以及非谓语形式和介词短语等来表述。科技语言由于题材内容和使用方式的限定性,即阐述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正确、更严密地反映出事物各成分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征。 
  2.名词化结构多 
  科技文体要求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为使行文简洁,常用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或起名词功用的动名词形式以及名词短语结构,文章更为简洁,内容更为客观,单位句内传递的话语信息量更大。 
  3.结构复杂的长句多 
  科技信息的传递需要精准、规范,表述一个复杂概念或事物常需使用长句。长句通常是因被动句多、非限定动词多、名词化结构多,再加上从句和并列成分多而形成。其特点是单词量大,句子结构复杂,一句中常带有一个或几个从句,同时还可能伴有几个非谓语动词形式的短语使之逻辑更为严密,结构更为紧凑。 
  4.常用句型多 
  科技英语文章中经常使用若干特定的句型,从而形成科技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标志。例如,先行词“it”的结构多,将较长的主语从句后置而用形式主语it来引导,避免了句子结构上的头重脚轻,行文更加凝重平稳,符合科技英语的风格。 
  5.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较多 
  这两种时态在科技英语中使用频率高的原因是前者可以较好地表现文章内容的无时间性,说明文章中的科学定义、定理、公式不受时间限制,任何时候都成立;后者则多用来表述已经发现或获得的研究成果。 
  上述特点很少单独出现,往往会被综合运用于一个句中,尤其是长句,在阅读和翻译时应引起注意。从辩证思维的角度阐述科技英语翻译中运用的增译与减译、顺译与逆译、分译与合译以及正译与反译这些技巧各对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其重要的探究意义。 
  四、科技英语翻译技巧中的辩证思维 
  科技英语以客观事物为中心,即所谓的object-centered或concept-centered。注意辩证思维,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才会有得体的译作。 
  1.增译与减译 
  增译法就是为忠实体现科技英语的句法特征,增加一些词语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减译法是指在不破坏原文的句法特征的情况下,把原文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及不符合译文表达习惯的词语去掉不译,使译文更通顺、流畅。然而,增词与减词是有限制的,不可随心所欲,应根据译文语言的需要而采取适当的处理。 
  例(1)原文: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ark matter particles interacted so that they “annihilated” each other,producing subatomic particles called quarks and their antimatter counterparts,antiquarks. This annihilation produced heat that would have kept the proto-stellar cloud of hydrogen and helium from cooling and shrinking and thus preventing fusion reactions from igniting. 
  译文:研究结果表明,暗物质粒子间发生相互作用并相互“湮灭”,同时释放出被称之为“夸克”的亚原子粒子及与其对应的反物质“反夸克。”这种暗物质粒子的相互湮灭会产生足够的热量,以阻止氢和氦构成的原恒星云的冷却收缩,从而阻止核聚变反应的发生。(曹胜男译) 
  原文中的“annihilation”和“heat”都是名词化现象,意义很抽象,若不采用增译法,很难表达清楚原文的意思,因为由“produced”连接这两个词形成的主句“This annihilation produced heat”出现在含26个单词的长句的句首,译者增加了“暗物质粒子的和相互”用来修饰“annihilation”,增加了“足够的”用来修饰“heat”,以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使该主句的意义在语境中让人一目了然。以横向联系考察这种翻译技巧,既然需要增词,必然会有减词的需要。减词,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简洁、精炼。可以减去的词汇有代词、连词、冠词、介词等。 
  例(2)原文:“To influence flow,you have to change the conditions underneath the ice sheet,because what’s going on beneath the ice dictates how quickly the ice is flowing.” said Das. 
  译文:达斯说:要影响冰层的移动进程,就不得不改变冰层底部的状况,因为冰下所发生的一切决定着冰层移动的快慢。(施小娟译) 
  译文中删减了主语“you”。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英译汉时译者必须根据情况进行删减。 
  2.顺译与逆译 
  顺译是指将原文按意群分切成各部分,然后将各部分按照英语句子原文的语序从前往后翻译,反之即为逆译。 
  例(3)原文:Is it possible to get a scent to evoke positive feelings in those who smell it? 
  那究竟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让人一闻就喜欢的气味呢?(金欣译) 
  找到一种让人一闻就喜欢的气味,究竟有没有这个可能呢?(笔者试译) 
  例(4)原文:Exactly how scent exerts its effects is only beginning to be understood. 
  人们现在才刚刚开始认识到香味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金欣译) 
  香味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人们(现在)才刚刚开始认识到。(笔者试译) 
  例(3)中笔者试译的译文在某些特定场合采用逆译法语气更强烈,例(4)中笔者试译的逆译法则要看语言环境是否能起到承上启下或强调的作用。当然必须符合原文作者的目的和意图。顺译与逆译如同世间万物一样,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翻译科技文本时顺译与逆译都会出现,根据需要和可能,有时顺译多一点,逆译少一点;反之,有时逆译多一点,顺译少一点。全部用顺译或全部用逆译就显得太单调,缺乏灵活性,影响译文的阅读美感。 
  3.分译与合译 
  科技英语长句翻译时需要灵活处理,在不损害原文意思的情况下将原句结构做较大的改变,拆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再翻译,即化长为短、化整为零,避免生硬的汉语句子。而有时候,又需要把原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合译,即化零为整,使译文连贯,有整体感。这两种方法都能使译文更通顺流畅。
  例(5)原文:Dark matter,invisible stuff which scientists think makes up the bulk of the universe,has been considered to have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ly universe but not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stars. 
  译文:暗物质是一种人类用肉眼无法观测到的物质,科学家们认为宇宙的大部分均由其构成。人们认为暗物质在早期宇宙的演化过程中起过作用,但对于最早的恒星的形成并无作用。(曹胜男译) 
  例(5)几乎具备了科技英语的全部句法特征,首先它属于典型的长句,其主句谓语是现在完成时态的被动形式,还有名词化结构“the evolution of”、“the formation of”。本句的译文采用了分译、合译两种方法。译者将“Dark matter”与同位语“invisible stuff”合译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暗物质是一种人类用肉眼无法观测到的物质”。“Invisible stuff”被前面的逗号与主句中的“Dark matter”分开,它本身由一个which引导的较长的定语从句修饰。译者采用先合译再分译,把含有插入语“scientists think”的定语从句“which scientists think makes up the bulk of the universe”,翻译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科学家们认为宇宙的大部分均由其构成”。紧接着将主句的谓语部分译成一个分句“人们认为暗物质在早期宇宙的演化过程中起过作用”,主语“人们”是通过增译法加上的。最后,将前面附有转折意义的“but”和否定词“not”的介词短语“in the formation of the first stars”译成另一个独立完整的分句“但对于最早的恒星的形成并无作用。”从例(5)可以看出,分译和合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分析并翻译原文,客观、全面地揭示分译和合译双方的相互关系,交错使用分译和合译,使各个译句自然地组合成一个意义完整的句子并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大大增强了本来较为枯燥的科技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4.正译与反译 
  由于思维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英语里否定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翻译时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可能会将科技英语肯定句译为否定句,或者将否定句译为肯定句。通常科技英语词句中含有“never”、“no”、“not”、“non-”、“un-”、“im-”、“in-”、“ir-”、“-less”等成分以及汉语词句中含有“不”、“没”、“无”、“未”、“甭”、“别”、“休”、“莫”、“非”、“毋”、“勿”等成分的为反说,不含有这些成分的为正说。 
  例(6)原文:Nearly 70 percent of all available freshwater is used for agriculture. Use of water for irrigation has increased globally by more than 60 percent since 1960,according to United Nation statistics. At the same time,po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ractices have led to salt buildup in roughly one-eighth of all irrigated land. 
  译文:在所有可利用的淡水中,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用于农业。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1960年以来用于灌溉的水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多,同时由于不当的灌溉和排水做法,导致了所有灌溉地中约有八分之一发生了盐水积淀。(胡德良译) 
  例(6)原文中没有“never”、“no”、“not”这类否定词,也未出现否定前缀和后缀,属于正说即肯定句,但译文中出现了“不当的灌溉和排水做法”,是典型的反说即否定句。其缘由在于“po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ractices”是个贬义形容词,“poor”加上由三个抽象名词构成的名词化结构,“poor”在原文中的含意是“not proper”,这是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不同所致。互译时译者将英语中的正说译成汉语中的反说,确切表达了原意并符合语言的规范性。这种正反置换互译法现已经成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技巧。 
  五、结束语 
  毋庸置疑,在科技英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人们的辩证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英语的内容多种多样,其文体正式、庄重,具有表达客观、逻辑性强、结构复杂严谨、概念准确等特点。把辩证思维运用于科技英语翻译实践,便于更好地理解和翻译科技英语文本,对于科技英语长句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为它可以促使译者根据其行文特点和写作规律,充分掌握和利用最佳翻译技巧,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间的完美交流。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79-295. 
  [2]刘春燕.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3):14. 
  [3]郑声滔.科技英语长句汉译的括号翻译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8,(2):42-46. 
  [4]祁慰.科技英语翻译中有关问题探究[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62-63. 
  [5]杨榕.科技与文学语篇英译汉翻译单位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09,(6):79-83. 
  [6]严俊仁.英汉科技翻译新说[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7]史昭乐.辩证法体系新述[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浅析透过交往行为理论看隐喻的英汉翻译



浅析透过交往行为理论看隐喻的英汉翻译

   论文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隐喻理解;翻译
  论文摘要:本文利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重释翻译学的理解观,并借此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1.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间性交往行为。对于主体间性交往行为的研究,德国后现代哲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该理论是在取舍抑扬不同哲学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创立的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2.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翻译学理解观
    2.1翻译学研究的新出路—交拄行为理论。翻译学研究从传统的语义学阶段到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传人我国的解构主义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传统的语义学范式的翻译,受到古典主义知识论的影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对客体的理解完全依赖于译者的主观感受,强调译者的悟性与灵感,讲求“神似”和“化境”,推祟所谓的神来之笔。由于它过分地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掀起了翻译学研究的新高潮。人们开始关注文本,尝试运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代替直觉感受,认为在纷繁复杂的言语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只要掌握了它就可以表达一切,使得翻译变成简单化的机械性操作,即用目标语言的语义一句法规则把存储在源语言的语义一句法规则中的思维内容编写进去。
    显然这种工具性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作为客体的语言的规律作用,随之便受到了解构主义思潮的猛烈抨击。解构主义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打破了结构,解构了系统,使一元规定走向多元化局面,把翻译从语言逻名斯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它毕竟又一次将翻译推向非理性,过分张扬主体意识,使释义变成了一种无限延宕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交往似乎变得不可能。
    如何克服这种思想观念的偏狭,进行有效的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呢?笔者认为,借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为翻译学研究找到一条理性的新路。
    2. 2翻译学理解观的重释。一位法国译者说过:“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理解是翻译大厦的基石,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没有一个好的理解,翻译寸步难行。当我们认为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时,就有必要对理解观进行重释。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交往以语言为媒介,语言交流必须互相理解,否则谈不上有效交往。交往行为中的语言,即言语,是可以进行规范分析的。每个言语行为都具有施行和陈述的双重结构。施行性部分作为主语句,处于主体间的交际层;而陈述性部分作为副语句,处于主体间的表内容层。施行性部分在一个言语行为中起决定作用,因为它限制了言语者和听者的关系,同时也规约了陈述内容的意义。这两个结构在言语行为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时言说者也许会强调其中的一部分,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另外一部分,只是让它暂时退居次要的位置而已。比如,“我手机没电了”一语,看上去似乎仅仅陈述了手机电池已耗尽这一事实,但实际上它隐含着多种行为意义;①因为手机没电,所以我刚才没接你的电话;②我必须马上充电;③我不会带手机而带小灵通,所以有事请打我的小灵通。这就是隐性的施行性部分,而根据具体的情境,它将起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施行效果。
    塞尔认为“说话人的思想的原初的,或内在的意向性被转换为语词、语句、记号、符号等等,这些语词、语句、记号、符号如果被有意义地说出来,它们就有了从说话人的思想中所派生出来的意向性。它们不仅具有传统的语言学意义,而且也具有有意图的说话人的意义。”这无疑与哈贝马斯的言语双重结构理论异曲同工。据此,对意义的理解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双重划分。理解某一言语应一分为二地看,在表述层上则是know-what的问题,而在交际层上是know-how的问题。know-what是指言说者何以会达到这种理解的明晰知识,即其能够获得关于理解的知识;从理解者的角度来看,就要求他能理解被语义、句法、规则排列起来的“语词、语句、记号符号”构成了怎样的意义。know how是指有能力言说者如何构造或施行这种言语行为的能力,是一种隐含的规则意识;从理解者的角度来看,就要求他能理解言说者的这种隐含性规则意识。在这一双重理解中,对言语表述内容的理解是一级理解(know-what ),而要真正把握言语者内在的意向性必须进人二级理解(know-how),即对施行性部分的理解。因此,理解不能停滞在先验判断的形式上,必须在交往过程中达成。理解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即“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它不仅包含传统的对语言表达式的理解,还包括“在与彼此认为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及“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对世界上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
    3.隐喻的解读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翻译学的建构具有宏观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对翻译实践是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呢?鉴于纽马克曾说“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一进行修改,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以下将利用交往行为理论说明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 an aid in chewing, and swallo-wing,  and,  in  human  beings,,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也可以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例如hold one’s tongue (keep si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词典里可以找到如下定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勿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the fire ofcannon炮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现其他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决奋),He was o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当tongue和fire这两个背负着各自庞大意义集合的词语被嵌人A is B的基本语言框架(句型)中去时,两者的逻辑关系就通过“is’,发生相互作用。" is”用来表示一种等值。所以从字面上看,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从听者对表述层的理解来看就应该推理为:“舌头是火”。“是”表明两个意义集合在某方面来说是等值的。然而,从上面我们对这两个词的意义的理解来看,它们显然隶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将它们之间用‘` is"连接后,进行常规的等值逻辑推理的是行不通的,于是从表述层上我们能够辨别出这是一个隐喻,从而完成隐喻理解的第一部分。当听者明确说者使用的是隐喻式的言语行为之后,就要对隐喻所表达的真正意义进行推断,那理解当然就要进人二级阶段,理解该言语行为的施行性部分,即理解“说话人的思想的原始的,或内在的意向性”。
    可以这样假设,如果"The tongue is a fire”是说给一位正受媒体指责的艺人听的,那么说话人可能含有一种同情或瞥告的意向。艺人总是倍受媒体关注的,由于种种原因,媒体可能片面地、夸大地报道了某些事实,而这样的报道传播开来便演变成了某种绊闻和谣言,它们将或多或少地给艺人本人或其事业带来一些麻烦。这种语境为舌头与火的等值逻辑推理提供了一种可能:舌头—人类的语言器官—人的言语行为—媒体的报道—人们对报道的负面反应(纬闻和谣言)—给艺人本人或其事业带来麻烦(毁坏名誉或阻碍事业发展),火—会发光发热的化学物质—光和热过度会引发火灾,毁坏东西,甚至造成人员死亡,这样二者在毁坏这一功能上找到了相似性,逻辑推理就站得住脚了。"The tongue is a fire”的意思是大众对艺人的多种看法和言论中不乏啡闻或谣言,它们也许会攻击其人格,甚至会因为它们的存在,公司解除雇佣关系,或者没人敢请这位艺人演出。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说话者是在发出人言可畏的感叹,或是在告诫演艺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被媒体捕捉到后进行炒作,从而自毁前程。至此,听者才完成了对原言语行为的有效理解,导向了听者与说者的某种认同。
    完成对隐喻的理解,必须经由一级理解(对言语表述内容的理解)到达二级理解(对言语者内在意向性的理解)。在同一语言体系中是这样,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间也应该如此,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往。我们应该怎样操作隐喻翻译就不言而喻了,或保全源语隐喻,或进行译语隐喻替换,或使译语语言显性化都具有可行性,只要它能够帮助听读者完成意向性理解。
    3. 1保全源语隐喻。当隐喻的喻体和喻意在源语与译语中完全或大体相同时,对于源语的喻体,译语听读者能产生与源语听读者相似的心理联想,并完成相似的意向性理解,译语中则宜保全源语隐喻。如: 
    (1)Heisafox.他是只孤狸。
    英语fox和汉语狐狸指的是同一种动物,当它被用作说人时都含有“狡猾”之意,即使听读者与说写者处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中,也能有效地理解该言语行为的施行性部分:要当心这个人,他很狡猾。再如:
    (2) think tank思想库
    “思想库”一词本不存在于汉语文化里,然而“库”在汉语文化中指储藏东西的地方,因此尽管处在汉语文化中的人们还未认识到用“库”的特性来描述“思想”的集合,但这种“库”的认识能导向对英语文化中的“think tank’,的认同,因此“库”这个喻体可以保全下来。毕竟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低估听读者的理解能力,更不能剥夺他们的理解权利。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有时需要变通地保全源语隐喻,即在保全源语隐喻的同时做出适当的解释。如:
    (3)What will it be when the increase of yearly proddc-tion is brought to a complete stop? Here is the vulnerable place, the heel of Achilles,  for capitalistic production.(Friedrich Engels,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in 1844 )
    要是每年的生产完全停止增长,情形又将怎样呢?像阿基里斯的脚踵一样,这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致命弱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the heel of Achilles”这个短语来源于古希腊神话。A-chilies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杰出英雄,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功勋。据说,Achilles出生时也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他的母亲为了锻炼他坚强的意志,造就他一副刀枪不人的钢铁之躯,便倒提着他的身体放到环绕地狱的冥河中去浸泡。果然,他的身体经过浸泡变成了一副钢筋铁骨,任何凶恶的敌人也不是他的对手。但是,他的一双脚后跟却因握在母亲的手里,便与普通人的一样,成了这位英雄的致命弱点。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仇敌射中了他的脚后跟。这位战功赫赫、所向无敌的英雄最终死于自身的这一致命弱点。由于汉语文化中没有Achilles其人其事,若仅仅保全英语源语隐喻,而不做任何解释,则会阻碍汉语文化中的听读者完成意向性理解。因为他们对“阿基里斯的脚踵”只能作出符合汉语常识的判断:一个名为阿基里斯的人的脚后跟,而无法导出“致命的弱点”这一认同,即无法进人二级理解。所以在保全英语源语隐喻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听读者顺利地完成理解,导向某种认同,还使听读者见到其原有形象和风格,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3. 2译语隐喻替换。当源语的喻体所承载的喻义完全无法在译语中再现时,可根据具体的语境而采用译语文化中听读者所熟知的喻体形象进行替换。如:
    (4)差人道:“马老先生,··…老实一句,‘打开板壁讲亮话’,这事一些半些几十两银子的话,横竖做不起来……”(《儒林外史》)
    "Now Mr. Ma,”said the rtmner,“…Let’s put all。cards on the table > a few dozen tales are not going to settle anything....
生活经历和认识方式的不同,导致汉语和英语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喻体,这时,我们不得不使用英语文化中的认识方式“put all our cards on the table”来替代汉语文化中的“打开板壁讲亮话”,因为隐喻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存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既是思维方式就一定会受到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的制约,当这种制约条件本身不一致时,我们就不能抓着喻体形象不放。试想把“打开板壁讲亮话”直接搬到英语文化中去,英语语言的使用者没有这种思维方式,根本不能解读出“老实地说、坦诚地说”这一层意义,而只会停留在它的字面意义解读的困惑中。这种滞留于一级状态的理解是不完整的,并没有导向某种认同。为了导向“坦白地说、老实地说”这一认同,英语中就必须更换喻体“put all our cards on the table"。
    3. 3译语语言显性化。显性化是指在译语中把源语的隐喻变为一种直说或阐释。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在译语中无法再现隐喻的喻体和喻意,也无法在译语文化中找到听读者所熟知的喻体形象进行替换。这时,为了到达二级理解阶段,导向某种认同,就只能舍弃源语隐喻的喻体,而保留其喻意。如:
    (5)填鸭式教学法forced-feeding method of teaching“填鸭”是一个具有丰富中国文化特色的词。中国有五大名宴:满汉席,孔府宴,全鸭席,文会宴,烧尾席。其中全鸭席的菜肴全部以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而成,共有一百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据考,北京填鸭的祖籍是南方,后来迁至京西玉泉山,用人工填喂法逐渐育成今日的品种。它的生长期较短,只需60一65天就能长成5一7斤重,45天之前的雏鸭自由取食,最后15~20天则由人工填喂,每6小时一次,一天填喂4次,故得名北京填鸭。把填鸭的饲养方法应用到教学上,是指一种强制灌输的教学方法。处在汉语文化中的听读者很容易由填鸭的饲养方法联想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从而完成了对“填鸭式”的一级理解和二级理解。此时,若保留喻体,将“填鸭式”生硬地搬到英语语言文化中去(如duck-feeding),势必会阻碍该文化中的听读者理解这种教学法。由于在他们文化中没有这种饲养鸭子的方法,他们对duck-feeding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即一级理解阶段上,无法进人到二级阶段。为了使他们“导向某种认同”—一种强制灌输的教学活动,就只能舍弃隐喻的喻体,而保留其喻意,故翻译为“forced-feeding method of teaching"。
    4.结语
    虽然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人们的隐喻概念也时有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个学科领域的深人发展,翻译学以及在其抬导下的翻译实践活动被不断地注人新的血液。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这扇新打开的窗户看隐喻翻译时,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隐喻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具有所有言语行为所共有的双重结构,基于此我们对它应有相应的双重理解,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导向某种认同”的理解。相信这种思维方式能帮助我们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更好地解读隐喻。

浅议跨文化视角下的商业广告翻译策略



浅议跨文化视角下的商业广告翻译策略

  【论文关键词】 跨文化视角 商业广告 翻译 策略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日益增强,广告的作用在我国也逐渐显露出来。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去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通过跨文化视角下的商业广告翻译策略。
   
  一、跨文化视角下的商业广告翻译的相关社会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告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广告翻译对于推动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活动与国际接轨,从某种角度上说,广告是一门浓缩的、综合的、具有商业性的、大众的艺术。 
  二、广告翻译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广告在传播和推广文化的同时也受到文化的制约。广告源自于不同文化环境,其对象也在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和成长。在宣传商品的过程中,广告必须考虑文化因素,而且广告语言的文化内涵必定要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又不违背国家正统文化或法规。为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中英广告中所折射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以利于分析跨文化交际的广告翻译。 
  1、历史背景差异与审美观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不同的社会背景反映在广告翻译上也有所不同。日本丰田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广告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是套用了中国的一句俗语。在美国,他们却换成了“‘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并非所有的车都生而平等),因为了解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独立宣言》中的首句就是‘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丰田公司就是以此来表示丰田车的质量比其他的车要好。”运用些译入语国家人们所熟知的谚语、俗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2、民族信仰差异与风俗习惯差异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敬仰之物,他们的婚丧、嫁娶、饮食等方面的规定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当地消费者的信仰,切勿触犯他们的禁忌。了解各个地域国家的民族信仰,才能避免广告中出现有文化禁忌色彩的词语或形象。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认识行为和生活方式。广告翻译应尊重民族心理,把握好广告的联想意义,才能真正做到入乡随俗。 
  3、思维方式差异 
  讲英语的人思维呈直线型,文章开头通常直接点名中心思想,而汉语中文章的展开多数成螺线型,主题往往不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说英语的人会在一开始就切中要害,然后层层推进,以推理的方式摆出自己的论据。而说汉语的人则会先举出大量证据,然后向论点逐渐靠拢,最后在强大的理据支持下亮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广告翻译时要注意中西方这种思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逻辑顺序对调,以免让中国人觉得太突然,让西方人觉得不耐烦。广告应适应当地的价值观取向,顺应他们的模式选择出适当的表达方式,提高商品的可接受性。
四、文化交际视角的广告翻译
  广告翻译除了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审美观等因素,还应保证准确生动地表达原文隐含意义,在没有文化冲突的前提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根据具体语境,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等。最低限度的功能等效是:译文读者应该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理解程度,即能够构想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尽量恰当的遣词造句,并准确的表达原文用意,从而做到等效翻译。 
  1、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转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能完全对等的就完全对等,不能完全对等的也要大致对等,其目标是做到“神”、“形”兼备。”主要用于原文和目的语言之间具有文化共性,并能让人产生相同的联想。直译并非词对词的翻译,直译不仅忠实于深层结构(内容),而且与表层结构(形式)的风格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直译,能有效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反映原文的风格。 
  2、意译法 
  意译是“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和重组,尔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换句话说,就是冲破语言的外壳,将其真正的意指挖掘出来。”由于文化语言差异,有时译文无法在形式上完全与原文一致,因此意译常利用更为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形象、生动、委婉的语言来吸引读者。意译法是广告翻译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翻译方法,但其使用频率少于直译法。意译之所以必要,因为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三、结语 
  由此可见,加强跨文化视角下的商业广告翻译策略研究是必要的。翻译应不拘于译文的内容形式,而重译文与原文的功能或效果对等,引起情感需求而被消费者接受。? 
  参考文献? 
  1 孙建军.汉字的超符号功能及其文化意义[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2 杨晓黎.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郑翠.体态语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01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