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理痛可以治疗伤风感冒吗?_经行目痛的治疗方法

由网友(耗尽温柔)分享简介:感冒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于治疗的感冒的药因为种类繁多,常常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一些人觉得感冒没多大事,所以一般是不大工作劳累,长期劳损,容易引发慢性疾病,及时治疗是关键。经行目痛的治疗方法,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患者要依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做好适当调整,治疗的同时,也要保持身体护理。栀子豉汤 附加减诸汤治阳明病,...



必理痛可以治疗伤风感冒吗?

感冒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于治疗的感冒的药因为种类繁多,常常让我们摸不着头脑,一些人觉得感冒没多大事,所以一般是不大严重时就会自行去药店选购治疗感冒的药物,但是感冒的类型是分为很多种的,所以我们在选择药物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感冒,下面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区分这几类感冒吧。

1、风寒型感冒的症状

感冒鼻塞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这种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治疗风寒感冒的关键就是需要出点汗(中医称辛温解表)

2、风热型感冒的症状

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痰液粘稠呈黄色、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便秘等特点。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

3、暑湿型感冒的症状

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

4、时行感冒的症状

病人的症状与风热感冒的症状相似。但时行感冒病人较风热感冒病人的症状重。病人可表现为突然畏寒、高热、头痛、怕冷、寒战、头痛剧烈、全身酸痛、疲乏无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婴幼儿或老年人可能并发肺炎或心力衰竭等症状。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疏风透表为主。

那么现在我们就能通过感冒症状来判断了,对于药店中那些西药名的药物,我们又应该如何判断它可以治疗呢?下面我们就必理痛能否治疗伤风感冒一起来看一下到底可不可以呢?

必理痛又称为必理通,主要成份对乙酰氨基酚,是属于解热镇痛类非处方药药品。适应症为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 偏头痛·牙痛 痛经·关节痛 肌肉痛 神经痛。医生指出,必理通对于伤风感冒也是适用的,但是大家在服用这类药的时候一定不要和其他复方剂型的感冒药联合使用,以免出现药物相互作用或是剂量偏大的情况。

虽然必理痛可以治疗伤风感冒,但是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人还是不要服用,以免加重病情。在此,我们还是要提醒药物多少会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所以大家不要盲目自行调理用药,以免使用不当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一定要有医生或药师来指导用药。



经行目痛的治疗方法

工作劳累,长期劳损,容易引发慢性疾病,及时治疗是关键。经行目痛的治疗方法,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患者要依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做好适当调整,治疗的同时,也要保持身体护理。

栀子豉汤 附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心中愦愦,怵惕懊恼,目疼鼻干,不得卧者。  【组成】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棉裹 以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若少气者,加甘草二两,若呕者,加生姜三两。若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去香豉加厚朴四两,枳实四枚。若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去香豉加干姜二两。若身热发黄者,去香豉加甘草一两,黄蘖二两。  【集注】柯琴曰:太阳以心腹为里,阳明以心腹为表,盖阳明之里是胃实,不特发热恶热,目痛鼻干,汗出身重,谓之表,一切虚烦虚热,咽燥口苦舌胎,腹满烦躁不得卧,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阳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剂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制吐剂是引阳明表邪之出路,所以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阳明之表当吐不当汗,太阳当汗而反吐之,便见自汗出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食冷食,不欲近衣等证,此太阳转属阳明之表法,当栀子豉汤吐之。阳明当吐而不吐,反行汗下温缄等法,以致心中愦愦,怵惕懊恼,烦躁舌胎等证,然仍在阳明之表,仍当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证。豆形象肾,又黑色入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解矣。所以然者,急除胃外之热,不致胃家之实,即此栀子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热伤气者少气,加甘草以益气,虚热相搏者多呕,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起卧不安,是热已入胃,便不当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不宜复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气之轻剂也,若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如表未解也,心中结痛,如寒留于中也,表热里寒,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倍干姜之辛以逐寒,而表热自解里寒自除,然非吐不能达表,故用此以探吐之,此又寒热并用,为和中解表之剂矣,内外热炽,肌肉发黄,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黄蘖甘草色黄而润,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是取其横开,栀子厚朴汤以枳朴易豉,是取其下泄,似皆不欲上越之义,虽苦亦能作涌,然非探吐不能吐也,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则栀子之性自明矣

同名方约有2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方。组成: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名:栀子豉汤   总结:除虚烦   编号:003   组成:栀子﹑淡豉   出自:伤寒论221条。 编辑本段主治  1.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   2.及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归经:此足太阳阳明药。 编辑本段方义  (1)烦为热盛,栀子苦寒,色赤入心,故以为君。淡豉苦能发热,腐能胜焦,助栀子以吐虚烦,故以为臣。   (2)酸苦涌泄为阴也,此吐无形之虚烦,若膈有实邪,当用瓜蒂散。   变化方:   (1)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治前证兼少气者。   (2)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治前证兼呕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5)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   (6)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汤,治伤寒劳复。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煎服法:服令微吐。 编辑本段其他  栀子豉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栀子9克(擘) 香豉4克(绵裹)   【用法】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功用】清热除烦。   【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方论】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一、栀子鼓汤证。   伤寒论(1张)   出于伤寒论22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讝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条。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 此承前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前条表证居多,戒不可误下;此条表裏混淆,脉证错杂,不但不可误下,亦不可误汗也。若以脉浮而紧,误发其汗,则夺液伤阴。或加烧针,必益助阳邪,故讝语烦躁,怵惕愦乱不眠也。或以证之腹满、恶热而误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邪热扰动胸膈,心中懊憹,舌上生胎,是皆误下之过,宜以栀子豉汤一涌而可安也。 若脉浮不紧,证无懊憹,惟发热,渴欲饮水,口乾舌燥者,为太阳表邪已衰,阳明燥热正甚,宜白虎加人参汤,滋液以生津。若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阳明饮、热并盛,宜猪苓汤,利水以滋乾。然阳明病,法当多汗,因汗出多致小便少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盖以汗多胃燥,无水不能下行,乃水涸之小便少,非水蓄之小便不利也。恐猪苓汤更利其小便,则益竭津液而助燥矣。 〔按〕: 太阳病,烦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大青龙汤证也;小便不利者,小青龙汤去半夏加花粉、茯苓证也。太阳病,烦热有汗而渴,小便利者,桂枝合白虎汤证也;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证。 阳明病,烦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宜葛根汤加石膏主之;小便不利者,以五苓散加石膏、寒水石、滑石主之。阳明病,烦热有汗而渴,小便利者,宜白虎汤;小便不利者,以猪苓汤。 少阳病,寒热无汗而渴,小便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小便不利者,当以小柴胡汤加茯苓。 太阴无渴。 少阴阳邪,烦呕、小便赤而渴者,以猪苓汤。少阴阴邪,下利、下便白而渴者,以真武汤。 厥阴阳邪,消渴者,白虎加人参汤。厥阴阴邪,转属阳明,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则愈。证既不同,法亦各异,当详审而明办之。   

〔集注〕: 喻昌曰:发热以上与前条同,而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四者,皆阳明之见证,所以汗、下、烧针俱不可用。舌上胎,则膈热甚,故涌以栀子豉,而彻去其膈热,斯治太阳而无碍阳明矣。若前证更加口乾舌燥,则宜用白虎汤以解热生津。更加小便不利,则宜以猪苓汤以导热滋乾也。其汗多而渴,不可与猪苓汤者,以热邪传入阳明,必先耗其津液,加以汗多复夺之於外,又利小便更夺之於下,则津液有立亡之患,故示戒也。

程应旄曰:热在上焦,故用栀子豉汤;热在中焦,故用白虎加人参汤;热在下焦,故用猪苓汤。

栀子干姜汤

误下阴阳两受伤,干姜栀子合成汤;

苦能泄热解烦满,辛以驱寒并复阳。

组成:栀子、干姜。

功效:清宣郁热,温中散寒。

主治:胃热脾寒轻证。症见胃脘灼热,或呕吐,心烦,身热,腹部畏寒,腹痛肠鸣下利,舌淡或红,脉数或沉。

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食道炎、心肌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蛔虫症感染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合泻心汤治疗湿热或寒热夹杂的肠胃病,如慢性迁延性肝炎、急性肝炎、胃炎、胆囊炎等,随症加减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保护胃黏膜、促进消化等作用。

方药歌诀】  栀子干姜汤二味,上焦有热下焦寒,

心胸烦热大便溏,清上温下功效安。

【学用导读】  因栀子干姜汤方药组成少,若病重者,最好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或黄连汤合方应用。

【中医辨证】  胃热脾寒轻证:胃脘灼热,或呕吐,心烦,口干,或身热,腹部畏寒,大便溏,舌淡或红,脉数或沉。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栀子干姜汤,既是主治胃热脾寒轻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胸热脾寒证的基础方。

病变证机:郁热蕴结上扰,寒气凝结下注,以此而演变为上热下寒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胃脘灼热,心烦,腹部畏寒,舌质淡或红,脉数或沉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急、慢性肠胃炎,食道炎,慢性痢疾,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蛔虫症感染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栀子干姜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神经及心血管疾病等,都必须符合栀子干姜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栀子干姜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心肌炎,肋间神经痛,心肌缺血等。

【中医治法】  清上温下,调和脾胃。

  【方药西用】  具有抗炎、利胆、保护胃黏膜、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促进消化等作用。

【处方用药】  栀子擘,十四枚(14g)  干姜二两(6g)

随证加减用药:若脾寒明显者,加干姜、桂枝,以温脾散寒;若胃热明显者,加黄连、石膏,以清泻胃热;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竹茹,以降逆止呕等。

【煎服方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证研究】  热郁胃脘,灼腐脉络,则胃脘灼热;胃热上逆,则呕吐;胃热扰心,则心烦;胃热伤津,则口干;郁热外攻,则身热;脾寒充斥于下,则腹部畏寒;脾寒不能运化水湿,则大便溏;舌淡或红,脉数或沉均为脾寒胃热之征。其治当清上温下,调和脾胃。

方中栀子清泻郁热。干姜温阳散寒,暖脾阳,一温一寒,温以散下寒,寒以清上热。

【使用禁忌】 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栀子厚朴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栀子9个(劈) 厚朴12克(炙,去皮) 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用法】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主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栀子生姜豉汤方第三十五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受气于胸中。发汗若下。使阳气不足。邪热客于胸中。结而不散。故烦热而胸中窒塞。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若大下后。身热去。心胸空者。为欲解。若大下后。身热去而心结痛者。结胸也。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虚烦也。结胸。为热结胸中为实。是热气已收敛于内。则外身热去。虚烦。为热客胸中。未结为实散漫为烦。是以身热不去。    六七日。为欲解之时。以热为虚烦。故云未欲解也。与栀子豉汤以吐除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下后。但腹满而不心烦。即邪气入里。为里实。但心烦而不腹满。即邪气在胸中。    为虚烦。既烦且满。则邪气壅于胸腹之间也。满则不能坐。烦则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与栀子浓朴汤。吐烦泄满。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栀子浓朴汤方第三十六     栀子(十四枚擘味苦寒)浓朴(四两姜炙苦温)枳实(四两水浸去穣炒味苦寒)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酸苦涌泄。栀子之苦。以涌虚烦。浓朴枳实之苦。以泄腹满。    伤寒。医以九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丸药不能除热。但损正气。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而未入深者。则身热不去而微烦。    与栀子干姜汤。吐烦正气。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栀子干姜汤方第三十七     栀子(十四枚擘味苦寒)干姜(二两味辛热)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苦以涌之。栀子之苦。以吐烦。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益气。    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病患旧微溏者。里虚而寒在下也。虽烦。则非蕴热。故不可与栀子汤。内经曰。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后乃治其他病。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不解。仍发热。邪气未解也。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汗出亡阳也。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身振振摇。与真武汤主之。温经复阳。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津液不足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膀胱里热则淋。反以汤药发汗。亡耗津液。增益客热。膀胱虚。必小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 表虚聚热则生疮。疮家身疼。如伤寒。不可发汗。发汗则表气愈虚。热势愈甚。生风。故变也。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    衄者。上焦亡血也。若发汗。则上焦津液枯竭。经络干涩。故额上陷。脉急紧。诸脉者。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牵引其目。故直视。不能。瞬合目也。针经曰。阴气虚。则目不瞑。亡血为阴虚。是以不得眠也。韩氏云。此人素有衄血证。非伤寒后。如前条之衄也。故不可发汗。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缺。    汗者心之液。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疼。    王三阳云。血家汗家。俱指本人平时旧病言之也。    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患有寒。则当温散。反发汗。损阳气。胃中冷。必吐蛔也。    王三阳云。温散者。理中汤之类是也。    活人云。先服理中丸。次服乌梅丸。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后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    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病在表者。汗之为宜。下之为逆。病在里者。下之为宜。汗之为逆。经曰。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娄氏云。阳盛。则阳并于阴。故宜下。阴盛。则阴并于阳。故宜汗。阳并于阴。沉而实也。阴并于阳。浮而实也。    又云。阳盛阴虚。是病在里。阳虚阴盛。是病在表。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数表。数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数里者。以里气不足。必先救之。    急与四逆汤。得清便自调。知里气已和。然后急与桂枝汤。以救表。身疼者。表邪也。内经曰。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此以寒为本也。    王三阳云。此证当照顾协热利。须审其利之色何如。与势之急缓。不可轻投四逆桂枝也。    沈亮宸云。此大关键。不可不知。若两感者。亦可类推矣。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阳病见阴脉。里虚甚矣。若不瘥三字紧甚。言此时当急投四逆救里不可缓也。缓则无及矣。    发热头痛。表病也。脉反沉者。里脉也。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见表病而得里脉。则当瘥。若不瘥。为内虚寒甚也。与四逆汤救其里。    王宇泰云。此为阳病得阴脉。若以发热体痛。证在太阳。迟投四逆。则病生他变矣。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冒者、郁也。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汗之则表虚而亡阳。表里俱虚。寒气怫郁。其人因致冒。金匮要略曰。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汗出则怫郁之邪得解。则冒愈。金匮要略曰。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汗出表和。而里未和者。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细观经文言阴阳俱利。则自然汗出而解。此振栗作汗。不必发汗明矣。但阳脉微则先自汗而解。阴脉微尚须下之而解。先汗出与下之自有分别。    脉阴阳俱停。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今阴阳既和。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    阳不足而阴有余也。经曰。阳虚阴盛。汗之则愈。阴脉微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经曰。    阳盛阴虚。下之则愈。    王三阳云。阴阳俱停者。三部相等。皆微脉也。既见微脉。不必更用汗下法。彼必自汗出。自便利而愈。不必如成先生阳盛阴虚之说也。盖观经文用调胃与若字可知矣。非必当下之下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荣者、阴也。卫者、阳也。发热汗出阴弱阳强也。内经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与桂枝汤。解散风邪。调和荣卫。    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与小柴胡汤主之。    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    五六日。邪气自表传里之时。中风者。或伤寒。至五六日也。玉函曰。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即是。或中风。或伤寒。非是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寒也。经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正是谓或中风或伤寒也。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也。邪在表。则心腹不满。    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止言胸胁苦满。知邪气在表里之间。未至于心腹满。言胸胁苦满。    知邪气在表里也。默默、静也。邪在表。则呻吟不安。邪在里。则烦闷乱。内经曰。阳入之阴则静。默默者。邪方自表之里。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则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里之间。未至于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烦。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处。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即是此或为之证。     栀子厚朴汤 一、烦满(神经宫能症) 刘渡舟医案,曹某某,女,72岁,l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定安神药,末见好转,转请中医治 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 ... 栀子厚朴汤一、烦满(神经宫能症)刘渡舟医案,曹某某,女,72岁,l995年10月26日初诊,心烦持续2年,近有逐渐加重之势。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定安神药,末见好转,转请中医治 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急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打胸腹方略觉愉快。脐部筑动上冲于心. 筑则心烦愈重,并有皖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舌尖红,苔腻,脉弦滑。辨证:火郁胸膈,下迫胃肠。立法:宣郁清 热,下气除满。处方:栀子14克,枳实10克,厚朴15克。7剂药后,心烦减半,心胸霍然畅通,性情渐趋平稳安静,夜能寐,食渐增,获此殊效,病家称奇,又自进7剂。复诊时仍有睡眠多梦,口舌干燥,口苦太息,小便黄赤等热末全解之症。转方用柴芩温胆汤合栀子厚朴场,清化痰热,治疗月余而病除。(《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47)按语:本案以心烦懊依,脘腹胀满为主要表现,为热郁胸膈,下及脘腹。虽腹满,但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实证,犹为无形邪热之郁结,非阳明可下之证。故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二、狂证(精神分裂症)

www.cyl114.com

萧 美珍医案:萧某,男,17岁,1987年3月19日初诊。思者于1983年因受刺激致精神失常,狂言奔走。1986年病情加重,某精相病院诊为“精神分裂 症”,经用镇定剂等治疗可暂时缓解,近1月又因情志不遂而复发。现脘腹痞满,卧起不安,甚则彻夜不眠,稍不遂愿即怒不可遏,詈骂不休,心烦口渴溲黄便干,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辨为热郁胸膈,痰蒙心窍,腑气不通,神明逆乱。治以清热除烦镇心涤痰。方药:栀子20克,枳实12克,厚朴15克,生铁落30克(先煎)。日1剂,水煎早晚顿服。3剂后便泻如风泡,日3―5次,臭秽异常,狂躁遂减,诊其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效不更方,仍宗上方加麦冬15克养心安神继进7剂。药后精神状态明显好 转,安然入睡,仍心烦、寐差、腹满脉舌同前,以上方稍事出入,继进20剂,诸症若失,病告痊愈。十年后信访未复发,现在某院校读书,成绩优良。(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2)三、郁证(挠病)萧 美珍医案:任某,女,26岁,1982年4月5日初诊。2年前因情志不遂致精神失常。发病前先觉胸中烦乱异常,脘腹胀满,坐卧不安,时常悲伤啼哭不能自 控,继而两目不睁,呼之不应,移时症消如常人。一周或半月发作1次,通精神刺激则发作更趋频繁。某医院诊为“癔病”,经暗示治疗稍有好转。近月来诸症加 重,精神恍惚,终日烦闷不安,哭笑无常,口渴纳差腹满,尿黄便于。经色黑量少,经期正常。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诊为郁证,证属肝郁化火,上忧心神。方 药:www.cyl114.com山栀15克,厚朴12克,炒枳实10克,日1剂,水煎服。lo剂后自感腹内恬静,情志愉快,食欲增进,舌红、苔黄,脉数。继以上方合甘麦大枣汤,进20剂后,症消病除,追访已结婚生子,至今末复发。(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42);95)四、黄疸(传染性肝炎)萧美珍医案:李某,男,27岁,1986年2月27日初诊。近1月来院腹胀满,右胁下隐痛,心烦失眠,卧起不安,常常自服安眠药才能入睡。一星期前恶心呕 吐,口苦口渴,厌油腻,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昨在某肝功能检查异常,诊为“急性黄疸肝炎”,查眼白睛及全身皮肤轻度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 为黄疸阳黄,湿热薰蒸,热重于湿。治宜清热利湿除烦,行气宽中消满。方药:生山栀15克,枳实10克,厚朴lo克,茵陈蒿30克。水煎,日服1剂。服药7剂后,口苦及腹满减轻,纳可,心情愉快,安卧如常。继以原方及甘露消毒丹加减交替服用2月余而愈。一年后迫访,曾在某医院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至今体健。(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2):95)按语:以,亡三案均为胸脯之热证,皆有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等见证,乃热邪扰于胸膈,下及脘腹所致,施以栀子豉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获效。足见仲景之方,药少而精,灵活化裁,可治百病。------------栀子厚朴汤: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栀子厚朴汤是一张小方,小得很不起眼,也没有大多少人重视。我对此方却情有独衷。《伤寒论》说“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此 方虽小,主治却很明了。栀子除心烦,厚朴消胸腹胀满,枳实除心下痞闷。此方与小承气汤仅一味之差,虽都治腹满,然小承气汤所治偏下,本方所主则病位偏上。 “卧起不安”点出了病情的严峻程度,也暗含了失眠之义。临床上碰到神经官能症、焦急症、失眠症,我常以此方配合半夏厚朴汤或四逆散治之,往往腹胀消除,睡 眠改善,则患者的精神状态随之好转。 admin@cyl114.com 本方的运用除了抓主证外,舌象也是重要的参考。临床所见其舌象多为舌质红而舌苔粘腻较厚。《伤寒论》 221条提及“舌上苔”,厚朴所主,舌苔也多厚腻。另外,栀子、黄连、连翘均可治烦,但烦的性质和部位都不同。黄连之烦是烦悸,栀子之烦是烦闷、连翘之烦 是烦而汗;黄连烦悸而心下痞,栀子烦闷而胸中窒,连翘烦汗而咽中痛,此为鉴别要点。但临床烦热而胸中窒者,多易患咽痛、目赤、鼻衄、小便短赤涩痛、舌红 等证,因此三者又常常合用。

黄煌教授调神治痹证案2例临床上颈肩腰腿痛等大多属于中医“痹证”范围,中医外治法有针灸推拿、刮痧等。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通过中医调神治疗痹证,视角独特,疗效显著。

  临床上颈肩腰腿痛等大多属于中医“痹证”范围,中医外治法有针灸推拿、刮痧等,中药常规治疗不外独活寄生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桃核承气汤等,针对痹证常见病因风、寒、湿,及瘀血所致“不通则痛”,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通过中医调神治疗痹证,视角独特,疗效显著。

  案1  八味除烦汤治疗顽固性背痛

  患者,女,28岁,2010年3月8日来诊。

  背部疼痛间断性发作两年。患者正常体型,面色红,唇红,双目有神。性格外向,比较敏感,易上火,心烦。疼痛部位不固定,入夜甚,影响睡眠,无明显活动受限。自服美洛昔康片,可缓解,旋即复发。前医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当日见效,次日复发。背部肝俞有压痛,无脊柱叩击痛,舌尖红,苔薄微腻,脉滑。处方:姜半夏15克,茯苓15克,苏梗15克,厚朴15克,栀子15克,枳壳15克,黄芩10克,连翘20克。7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背部疼痛渐愈,睡眠改善。

  案2  黄连温胆汤合栀子厚朴汤治疗右肩疼痛

  患者,男,40岁,2010年3月2日初诊。

  右肩疼痛2月。患者体格偏胖,面青暗,性格敏感,易心烦,恐高,夜寐不安,无外伤史,无明显活动受限,右肩部X线片未见异常。既往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炎病史。未行系统治疗。右肩部无明显按压痛,舌尖红,苔微腻,脉滑。处方:姜半夏20克,茯苓20克,陈皮20克,生甘草5克,枳壳20克,竹茹10克,厚朴15克,黄连5克,栀子15克,干姜6克,红枣15克。7剂,水煎服。一周后复诊,右肩疼痛明显缓解。

  按:上述两例患者均属“半夏”体质。黄煌教授对“半夏”体质的患者描述为: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黯,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并不羸瘦,肥胖者居多,所谓“肥人多痰”;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

  临床中此类患者因对痛觉敏感而痛阈减低,当出现躯体疼痛症状时,宜用半夏类方治疗。案1所用八味除烦汤系黄煌教授所创,运用于“半夏”体质病人兼有心烦、易上火、舌红等症状,案2患者属于“温胆汤”体质,此类患者在“半夏”体质基础上常有“恐高、怕狗”等特征性表现,若兼有舌尖红,心烦,胃肠道疾患,常加黄连、栀子、厚朴等。黄煌教授认为心情不畅可导致肌肉紧张痉挛,使肌肉附近的骨骼关节偏离原来的位置而压迫附近的神经产生疼痛。通过对患者情志的调整使患者局部肌肉的紧张度缓解,进而消除疼痛,是黄煌教授治疗痹证患者的重要出发点。

论药栀子、淡豆豉,析方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其方为: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药虽两味,却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故不可因其小而忽之。今论药析方并转引相关数文如下:

栀 子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本草备要》云: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主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⑨《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药论选录】

  “山栀仁,苦寒,清心肺脾胃,治胸中懊憹而安眠卧。疏脐下血滞而利小便。泻三焦之火,使屈曲下行。”(《本草害利》)  “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 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本草经疏》)  “栀子,主心烦懊憹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劫热于心胸。酒炒上行,盐浸下降。”“加生姜陈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心气虚满。倘除烦躁于心内,须加香豉而建功,盖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躁也。若加生姜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肿黄病竟解。去目赤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皶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又能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中出,解毒汤用此,取其引诸药从膀胱中出也.研末吸鼻,能止衄血。炒黑入药,能止吐血。”(《药鉴》)  “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用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份,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本草衍义》)  “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元胡破热滞淤血腹痛。”(《本草正义》)  “山栀,得滑石治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得配本草》)  “栀子……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求真》)  附注:  1、栀子,通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故常用小山栀之名。山栀产地较广,一般以江西所产者为通用正品,称江山栀。本品生用清热泻火力强,善治气分之火。临床应用《伤寒论》栀子豉汤、《疫疹一得》清瘟败毒散及崔氏黄连解毒汤时,均可用生山栀配方。  2、因炮制方法不同,临床应用本品时又有炒山栀、姜山栀、焦山栀、山栀炭之分。山栀子碾碎用文火炒至金黄色为度入药者称为炒山栀。其中用姜汁拌匀炒干者称为姜山栀;用武火炒至焦黄色为度者称为焦山栀.古代医家认为,生山栀性大寒,治热病时服之有呕吐之虑,故主张炒用以缓其寒性以免涌吐之弊。姜炒者尤能和胃止逆,加强除烦止呕之功。至于焦山栀,大多认为偏入血分,善于清泻血分郁热。  栀子碾碎用武火炒至呈黑褐色存性入药者,称为山栀炭,亦称黑山栀。本品擅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临床常用于因热毒实火,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及妇科崩漏等证。《丹溪心法》咳血方中即伍用黑山栀,以治疗肝火上逆、灼伤肺络所致之咳嗽痰血。

有谓栀子炒后入药,既能入于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可谓气血两清兼擅。而余见栀子凉心肝时不可炒用,以栀子豉汤清宣胸膈郁热时宜用生者,虑其致吐勿过剂可也。

淡豆豉

功效:解表,除烦。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虚烦,失眠。

  ①《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②《本草经疏》:豉,惟江右谈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③《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选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澳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届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④《本经疏证》: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澳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⑤《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⑥《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⑧《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⑨《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⑩《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⑾《会约医镜》:安胎孕。

关于淡豆豉之功,历来存在争议,有谓“发汗”者,有谓“涌吐”者,有谓“升散、宣散”者,如张镜人先生家几代人最为推崇豆豉透表之功,临证邪在卫表,配葱白;外邪入里,配栀子;邪入营血,配生地。认为伤寒热病,“过卫入气的阶段”必用豆豉,以清泄膈热,透达解肌。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之发热者,均宜施用,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者,投之应手取效。裘吉生先生对银翘散中豆豉一味十分赞赏,谓其“微辛微温,发汗而不伤阴,辛凉剂中参此,又无凉遏之弊,诚为佳品。” 而李老孔定师独具卓识,指出豆豉仅有滋阴之功,而无发汗、催吐之用,于《李孔定论医集》中论曰:“豆豉甘凉,功能滋肾宁心,开胃消食。虽其滋阴之力不及地黄、麦冬,但无麦、地呆滞碍胃之副作用。用于内热尚盛,阴未大虚者与栀子配合应用,颇为合拍;外热尚盛,微见阴虚者,与葱白、银翘等配合应用,亦甚相宜。”从梓潼走进京城的国医状元、著名中医学者何绍奇先生对此甚为赞叹。

附沙丘沙博文:

经方药辨——香豉

《伤寒论》疗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有栀子豉汤。《外台》、《千金》多用香豉治伤寒、中毒、房多短气,因知香豉应用甚广。唯制作方法各书不统一,《中药大辞典》淡豆豉制法:“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之黑大豆伴匀,俟汤吸尽,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之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此即《本草纲目》豆黄的制法。

《本草纲目》豆豉的制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侯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侯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出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后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嚗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弧火气,瓮收筑封即成”。

以《中药大辞典》的制法,所得之豉,其味清淡。以时珍之治法,所得之豉,其味臭烈。仲景称香豉,初疑时珍的制法有悖经旨。及读丹波元坚《伤寒论述义》有说:“本草豉条,陶隐居曰,好者出襄阳钱塘,香美而浓。然古者臭香互称,以臭为香,训义反覆用之,见郭璞方言注”,茅塞顿开。知仲景所谓香豉,即臭豉,时珍的制法可取。

另汪琥《伤寒辨注》:“用豉法,须陈腐极臭者,能使人吐,方中云香豉,恐医工用豉,反取新制而气不臭者,无怪不使人吐也,今验之,极臭者能使人吐”。

汪氏认为香豉即臭豉,与丹波氏同。只是其:“极臭者能使人吐”,不敢苟同。我临床一直用臭豉,从未遇到服药后呕吐者。

既然诸家皆以香豉为臭者,不可嫌其制法繁琐而以豆黄代之。

栀子豉汤

【临床应用】

1、伤寒懊憹:江应宿治都事靳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知何证,迎予诊视曰:懊憹怫郁证也。投以本汤一剂,十减二三,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调理数日而起。  2、神经衰弱《河北中医》(1985;2:14):用栀子豉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106例,结果痊愈55例,显效33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3%。辨证加减:肝阳上亢,灼伤心神型,加龙胆草,生地黄;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型,加甘草、人参、茯苓、白术;心肾不交,虚火妄动型,加生地黄、何首乌、丹皮。  3、鼻衄;余某,女,73岁。近十日每日上午10-11时自觉心烦、胸中如窒,随即鼻出鲜血,半小时后缓解。诊之血色鲜红,舌红、苔薄黄,脉弦稍数。用炒栀子、淡豆豉各15g,白茅根10g,服二剂即止。【方论选录】1、《伤寒来苏集》:栀子苦能泄热,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烦愦愦,懊憹结痛等症;豆形象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除矣。  2、《成方便读》:栀子色赤入心,苦寒能降,善引上焦心肺之烦热屈曲下行,以之先煎,取其性之和缓;豆豉用黑豆窨而成,其气香而化腐,其性浮而成热,其味甘而变苦,故其治能除热化腐,宣发上焦之邪,用之作吐,似亦宜然,且以之后入者,欲其猛悍,恐久煎则力过耳。

3、《医理真传》:栀豉汤一方,乃坎、离交济之方,非涌吐之方也。夫栀子色赤、味苦、性寒,能泻心中邪热,又能导火热之气下交于肾,而肾脏温。豆形象肾,制造为豉轻浮,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而心脏凉。一升一降,往来不乖,则心、肾交而此症可立瘳矣。仲景以此方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是取其有既济之功。前贤以此凡列于涌吐条,未免不当。独不思仲景既列于汗、吐、下有虚烦之症,犹有复吐之理哉。

【变化方】  (1)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治前证兼少气者。  (2)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治前证兼呕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5)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  (6)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汤,治伤寒劳复。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附袁胜博文:

李孔定主任医师运用栀子豉汤经验

业师李孔定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医、教、研50余年,为全国第一批继承名医经验导师之一,博极医源,精研典籍,深究药理,精于临床,颇多发挥。

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本用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及“瘥后劳复”等虚实互见证,由栀子、淡豆豉组成,千百年来,医界多以此方为涌吐膈热之剂而不敢轻用,即或试用于当吐之时,亦因未有明显催吐作用,终被弃置于无用,致千古良方,为之湮没。业师因淡豆豉以富含蛋白质之大豆发酵制成,《本经别录》单用以治“虚劳喘吸”,《药性论》以之熬末“止盗汗,除烦”;《世医得效方》用以治“血尿”,《日华子本草》用以“治骨蒸”,对《伤寒论》及临床颇有研究的孙思邈亦用栀子豉汤治“少年房多短气”,而本仲景之旨,参历代论述,证以数十年临床实践,认为淡豆豉不是涌散之品,栀子豉汤亦非涌吐之剂,而具补虚祛邪,清心滋肾之用,常将栀子豉汤加减用于虚实错杂的临床多种疾病,而获得显著疗效。此简介其应用此方心得,以供诸临床同道参考。

1、失眠

栀子豉汤功能清心滋肾,作用本与黄连阿胶汤相似,业师于临床常加淫羊藿,以益肾中真阳,而兼制栀子之苦寒,相须为用,能引火归元,交通心肾,则更兼有交泰丸之功;加丹参以活血和血——丹参,《本经》称其能除心腹邪气及烦满,增强了本方除烦安神作用。诸药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交通心肾,燮理阴阳,气血同治,药虽仅数味,而配伍严谨,切中病机,常用于单纯性失眠患者;若烦热不甚,则栀子减量;兼气虚者,加党参或合四君子汤;阴血虚,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或合四物汤;兼脾胃虚弱,则加薏苡仁、法半夏、白蔻仁或神曲、麦芽、山楂等品;兼见神疲心悸、健忘诸症,则加党参、麦冬、五味子并酌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茯神、石菖蒲等;兼痰火实邪,热象较著,则可减去淫羊藿,酌加知母、胆南星、鲜竹沥之类。至若其他外感内伤诸病过程中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出现失眠之症,亦可用此方配伍相应药物,或于对证方药中合以此方,亦可获显效。

例:赖某,女,70岁,1997年5月28日诊。夜间失眠,难以入睡,寐亦易醒;咽中干热,头昏心烦,手足心烧,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沉弦。证属阴虚火炎,心肾不交。治以益阴清热,交通心肾:栀子12克,淡豆豉30克,丹参20克,淫羊藿12克,牡蛎30克,青蒿30克,知母30克,白薇15克,桑叶15克,甘草3克,三剂,水煎分服,二日一剂。二诊,睡眠改善,头不昏,心不烦,咽中和,小便清,以知柏地黄丸善后,巩固疗效。

2、郁证

如《景岳全书·郁证》说:“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乃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引起,久则化火,或耗伤心气营血,而致心神不安,脏腑阴阳失调;病因虽异,病机表现却与仲景本旨用栀子豉汤主治汗吐下后及“瘥后劳复”之“虚烦不眠”、“心中懊憹”颇似,李师因之常酌情以此方加香附、苍术、丹参、郁金、远志、石菖蒲、百合、五味子、茯神等品,实则酌情合以越鞠丸、四逆散、小柴胡汤等,虚则酌情合以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以治之,疗效显著。

例:秦某,女,25岁,1997年4月10日,其母陪送来诊。十余日前,因事不遂,致心胸抑郁烦闷,情绪低落,万念俱灰,时欲悲哭,不能自抑;咽中如梗,口淡乏味,疲乏身痛,虚烦难眠;舌淡齿痕,苔白,脉沉弦缓。乃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湿阻,脏腑阴阳气血失和而成郁证。治宜清心除烦,行气解郁,佐以益气除湿。以栀子豉汤合越鞠丸加味治疗:栀子12克,淡豆豉30克,苍术30克,香附30克,川芎30克,苡仁30克,珍珠母30克,淫羊藿15克,甘草10克,南沙参50克,秦艽30克,水煎三次,分6服,日服4次。4月13日诊,自述精神情绪大好,眠纳俱佳,关节微痛,咽微不适;头不昏,胸不闷,生活始较有自信;前方去南沙参,易秦艽为独活、寄生,酌加知母、百合、远志、五味子调治十余日而痊愈。

3、绝经前后诸症

绝经年龄妇女,常因体质、生活环境、社会适应等生理心理因素,难以适应这个阶段的生理过渡而出现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并在肾虚(或偏阴虚或偏阳虚,或阴阳两虚)基础上出现心、肝、脾功能紊乱的复杂证候。若因肾阴亏虚而虚火上炎、心肾不交或肝阳上亢者,常见头昏晕、耳鸣、烘热汗出、阵作潮热或身痒、烦燥易怒、心悸失眠,或月经紊乱、情绪不宁等表现;亦可因脾肾之阳气不足而兼见疲乏短气、纳呆便溏、面目浮肿夜放尿频多、足肿等症。师常以栀子豉汤加味治之。若阴虚者,常合二至丸,或酌加熟地、首乌、石斛、百合、寄生、鸡血藤等品;若火炎于上者,常酌加知母、黄柏、青蒿、白微、黄芩、桑叶之类;阳浮阳亢者,常加龙骨、牡蛎、生石决、钩藤、寄生、淮牛膝等;兼湿热,常合二妙丸,或加薏苡仁、连翘等品;恶风汗出,体虚易感冒者,常加黄芪、白术、防风;肾脾阳虚者,每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肉苁蓉之类;经乱者,酌加香附、益母草;经量过多者,加仙鹤草。

例:孙某,女,52岁,1997年6月25日诊。近半年来常于下午五时许自觉面部烘热,伴头昏耳鸣、神烦易怒、夜间易惊、疲乏眠差、时觉身痒;近1年来月经常衍期而至,自2月前经行一次(量少)后未复至。舌尖红苔白,脉沉细。证属气阴两虚,火炎阳浮。治宜益气养阴,降火潜阳,用栀子豉汤合二至丸加减。栀子12克,淡豆豉30克,青蒿30克,紫草30克,桑叶15克,枳壳15克,制女贞子15克,旱莲草30克,知母30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泡参50克,石决明30克,三剂,水煎分服,2日一剂。6月3日复诊,诸症悉除,仅唇周有蚁行痒感,胃脘似有不适,大便2日一行。栀子15克,淡豆豉30克,桑叶30克,白术30克,枳实15克,夜交藤30克,益母草30克,青蒿30克,神曲30克,女贞子30克,珍珠母30克,枸杞子30克,三剂而诸证尽失。

4、复发性口疮

是一种以口腔粘膜反复发生小而疼痛的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病因不明的非感染性疾病。多因饮食不节、疲劳、睡眠不足、情志不畅及便秘诱发,常见溃面灼痛,妨碍进食,苦不堪言,可于十日左右自愈,但常反复发作,乃至二、三十年缠绵不愈者。师于临床常以栀子豉汤加桑叶或桑白皮、苍术、连翘、草豆蔻、枳壳、甘草、神曲、麦芽、山楂、锦鸡儿主治之,名其方为四三饮(药共四组,三清、三燥、三消、三补故名),主治口疮以湿热为主者;若以阴虚火盛为主,则减去澡湿药,酌加知母、黄柏、生地、玄参、女贞子、旱莲草、当归、胡黄连之类;若素体脾胃不足,中气虚弱,火不安位之“阴火”所致,证见疲乏多寐、自汗纳差、大便溏或先干后溏,舌淡边有齿痕、脉沉弱,溃疡凹陷,色淡红灰白,长年难愈,每于疲劳、熬夜而复发者,则以栀子、淡豆豉、桑白皮或桑叶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治之。

例:何某,女,21岁,1997年5月31日诊。自幼即病口疮,反复发作十余年,近半年尤甚,每数日或一周一发,常迁延一周许乃渐愈,此起彼伏,甚则口内多处发作,痛甚难耐,多方求治并自服玄麦甘桔、口炎冲剂等不效。伴心烦纳差,舌红苔腻而黄,脉弦缓。证属湿热内盛,循经上炎,发为口疮。治以清热燥湿,消补同施。方用四三饮:栀子12克,淡豆豉30克,桑叶15克,桑白皮30克,枳壳15克,连翘30克,草蔻12克,苍术15克,甘草6克,神曲30克,麦芽30克,山楂30克,二剂,水煎分服,二日一剂。7月7日复诊,诉服完前方二剂,口疮尽愈,一月许未复发。近三天前因劳累复发,但溃点仅一处,现已近愈,觉疗效颇佳,特来求“根治”之。泡参30克,白术12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银花12克,女贞子15克,黄柏12克,桑叶15克,栀子12克,淡豆豉30克,甘草10克,三剂,服法同前。半年后介绍他人来诊,诉十余年之宿疾已然痊愈,未复发。

上面是几种经行目痛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治疗该疾病时不可自作主张,应该去正规医院,让医生来指导。



颈臂痛的治疗方法

如果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总是吃不定时,晚上也经常熬夜甚至通宵,那么身体健康就很容易会出现问题,疾病的发生也就变得在所难免,这其中包括颈臂痛,病人务必要及早就诊,根据医生意见选择好的颈臂痛的治疗方法。

  脊柱学病学习体会

  十、风湿痹症

  1、行痹主因风气太盛,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善行而数变,流窜不居,故行窜周身关切,痛无定处,日轻夜重,舌苔薄白,脉浮或浮弦。治宜通络驱风止痛,防风汤加减。

  2、痛痹乃寒邪偏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虚损,气血无以温煦鼓坚固,佃涩不畅,客于肌表,滞于经络,故肢节疼痛,痛而不移,得热助阳,寒邪疏散,疼痛能动解;遇冷助阴,寒聚凝滞,不通则痛剧。治当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乌头汤加减。

  3、着痹为湿邪偏盛,湿邪黏腻,重浊沉滞,阻留于肌肉关节之间,帮肢节疼痛沉着不移;抑或湿邪阻络,阳气不宣,则肌肤麻木或漫;湿邪伤脾,脾湿不运,湿气停留于内,故舌胖大,脉沉缓。治宜祛风、除湿、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汤。

  4、热痹为热邪偏盛,往往兼有湿邪,热与湿合,熏灼肌肉关节,而致气血郁滞散,故为肿为痛,痛处灼热,拒按;亦有出现红斑、皮下结节;热邪伤当故心烦口渴,舌苔黄燥;湿热内郁,则胸脘满闷,大便溏臭,舌苔黄腻,脉见滑数。在治疗上,偏风热者,宜宦庋风清热,通络止痛,用白虎桂枝汤加减。肿热灼痛甚者加黄柏、苍术、忍冬藤、桑枝、豨莶草;偏湿热者,宜清热化湿宣痹,方用二妙散加苡仁、茯苓、泽泻、防己通草、萆薢;有结节性红斑者加丹皮、香附、莪术、乳没等。

  5、瘀血痹,多因外伤或痹久不愈,气血凝滞,流注关节,肌肉肿胀,痛如针、刀割,且痛处固定不移,拒按,甚或出现皮下瘀斑、结节,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细。对本病之治,宜活血化瘀,通经宣痹。方用身痛逐瘀汤。有热加黄柏、赤芍,夹湿加苍术、防己、苡仁。

  6、尪痹是指关节肿大、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筋骨萎缩、肢体消瘦、骨骼变形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见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肢体废用等表现。本病肝肾虚衰,气血不足产其根本,而郁积化热,则是其标。故治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通经活络为宜。方用(熟地黄、鸡血藤、骨碎补、川断、仙灵脾、豨莶草、桑寄生、鹿衔草、肉苁蓉、枣皮)有热加忍冬藤、黄柏、知母,熟地易生地;兼寒加麻黄、桂枝、附片;肿痛不消,加苡仁、汉防己、泽泻、炙乳没、醋元胡。

  举凡遇寒痛甚,局部不温,舌淡不红者寒也,麻、桂必用之品,配川乌其力尤著;关节红肿痛而拒按,口渴烦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者热也,清热解毒,凉血通脉的金银花、黄柏、黄连、赤芍等必不可少;凡全身疼痛难以忍受,不能转侧,肢体重着,甚或顽麻,小便深黄,舌苔黄腻,脉濡者湿也,苡仁、萆薢、蚕沙为必用之品;凡肢节疼痛,游走不定风也,宜选用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等驱风之药;久久病或老年患者,症见腰膝酸软、次序痛,遇气候寒冷则增剧,舌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肝肾不足,精血内枯,骨乏濡养,非血肉有情之品难以收功,每用鹿角片、、仙灵脾、熟地、肉苁蓉杜仲等最有功效;凡痹久病或老年人,治宜扶正气、调营卫,从本缓图,不可过用疏散风燥类药,强求速效,实际欲速则不达。黄芪和五加皮交加气强筋,固表除痹,标兼顾,为必选之品。

  十一、急性腰肌扭伤

  1、点刺“暴伤点”:“暴伤点”是指位于上唇带中点,龈交穴附近,稍大于米粒状的白色颗粒。取宦们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用左手拇、食指提起唇即可显露“暴伤点”。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将“暴伤点”刺破,同时点刺龈交冷冻至有少量出血。

  2、针刺人中穴:患者靠椅子上或仰臣于床上,于人中沟的上,中1/3交界处取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向上斜刺0。5寸,重刺耳激、捻转,留针2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令患者站深呼吸并活坚固腰部。以上操作结束后,腰立即减轻或消失,腰部活动范围增大,一般1次即愈。注意,应嘱患者回家后适当卧休息,以利损伤组织的修复。

  十二、骨伤科15部脉象参考

  1、瘀血停积者,多系实证,故脉且坚强而实,不且虚细而涩;洪大者顺,沉细者恶。

  2、亡血过多者,多系虚证,故脉宜虚细而涩,不宜坚强而实;沉小者顺,洪大者恶。

  3、六脉模糊者,证虽轻,而预后不良。

  4、外症虽重,而脉来缓和有神者,预后往往良好。

  5、在重伤痛极时,脉多弦紧,偶然出现结代脉者,是痛甚所致的暂时脉象,并非恶候。

  附录:伤科脉诀

  伤科之脉,须知确凿。蓄血之证,脉宜洪大;失血之脉,洪大难握。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失血诸证,脉必现芤,缓小可喜,数大甚忧。浮芤缓涩,失血者宜,若数且大,邪盛难医。蓄血脉微,元气必虚,脉证相反,峻猛难施。左手三部,浮紧而弦,外感风寒。右手三部,洪大而实,内伤蓄血。或沉或伏,寒凝气束,乍疏乍数,伟变莫度。沉滑而紧,痰痰瘀之作。浮滑且数,风痰之恶。六脉模糊,吉凶难摸,和缓有神,虽危不哭。重伤痛极,何妨代脉,可以医疗,不须惊愕。欲知其要,细心习学。

  临床验方

  骨质增生丸

  熟地300克,淫羊藿200克,鹿衔草200克,骨碎补200克,肉苁蓉200克,莱服子100克。水泛为丸。

  功能: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活血止痛。

  方治:肥大性脊椎病、颈椎病、足跟痛,增长率生性骨关节病,大骨节病等。

  方解:方中以熟地为君药,取其补肾中之阴(填充物质基础);臣药淫羊藿兴肾中之阳(生化功能动力)以及肉苁蓉的入肾充髓,骨碎补、鹿衔草的补骨镇痛;再加入佐药鸡血藤配合骨碎补等诸药,在补益肝肾、益精填骨髓的基础上,进一少通畅经络,行气活血,不公能增强健骨舒筋的作用,而且可收到“通则不痛”的功效;使以莱服子之健胃消食理气,以防补而滋腻之弊。

  壮骨伸筋胶囊

  熟地100克,仙灵脾83克,鹿衔草83克,骨碎补66克,肉苁蓉66克,鸡血藤66克,红参66克,元胡100克,茯苓33克,葛根33克,威灵仙33克,狗脊33克,豨莶草33克,姜黄33克,桂枝33克,山楂33克,洋金花7克

  功能: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症、骨质疏松,以有增生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等。每次6粒,每日三次。

  方解:本方选项用熟地以滋肾阴,仙灵脾以兴肾阳为方中之君药。合臣药肉苁蓉之入肾充髓,骨碎补、鹿衔草、元胡的补骨镇痛,再加入鸡血藤配合骨碎补等诸药,在补肾益精、滋肝舒筋的基础上,进一步通电报经络,行气活血。如此,君臣药力集中,不紧可补肾生生髓,髓充则骨健,而且可养血滋肝,肝舒则筋展,于是改善由肝肾虚损所导致的筋骨退行性变而致的颈臂痛以及腰腿痛等证。佐以威灵仙、豨莶草、狗脊、葛根、姜黄、桂枝等舒筋络、止痹痛之品,通十二经以利关节也。使人参、茯苓之补气健脾,安神益智,目的有二:一可扶正,二可和调气血,因“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但与行散药相结合,可担高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医病的功效。方中洋金少量,与诸药偕行,其解痉,止痛之力尤著。更用生山楂之健胃消食理气,以防补而滋腻之弊,这是本方的特点所在。故本方药对颈肩痛、痛膝酸软疼痛不紧有良效,而且无不良反应,是一安全可靠,符合中医药理论的中药前倨后恭药配方。

  健骨宝胶囊

  仙灵脾550克,熟地370克,鹿角霜278克,骨碎补278克,肉苁蓉278克,龟板178克,黄芪278克,牡蛎278克,鹿衔草222克,鸡血藤222克,全当归222克,杜仲222克,三七222克,陈皮222克,山药222克,鹿胶222克,莱服子111克。每次3—4克,每日三次。

  功能:补肾健骨,益血舒筋,通络止痛。

  方治: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无菌性坏死等。

  方解:方中仙灵脾入肝肾经,补命门、兴肾阳、益精气以“坚筋骨”也,主腰膝酸软无力,肢麻、痹痛,为君药;合臣药肉苁蓉、鹿角霜、鹿胶之入肾充髓、补精,养血益阳,与君药相配伍,其强筋健骨之力益著;佐熟地、龟版之滋阴益肾健骨,骨碎补、鹿衔草以入肾补骨镇痛,归芪之补血,牡蛎、杜仲益气敛精,盖有形之血赖无形之气而生,故久病或年老体衰,气血不足,精少、力疲,骨痿筋脉弱者,由此将会获得很大裨益;加入鸡血藤、三七之活血补血,通经活络住痛,以收“通则不痛”之功。山药陈皮、莱服子理气健脾和胃,且可拮抗本方滋补药腻膈之弊,皆为佐使药。以上诸药相伍有补命门、壮肾阳、滋阴血、填精髓、通经络、坚筋脉骨之功效。

  颈痛胶丸

  天麻100克,钩藤100克,葛根100克,血竭100克,儿茶25克,炙当归100克,炙没药100克,乳香100克,煅自然铜25克,川芎50克,白芷50克,制半夏50克,茯苓50克,桂枝50克,姜黄50克,砂仁50克,陈皮50克。每次2—3g,每日三次。

  功能:活血化化瘀,平肝息风,清眩镇痛。

  方治:颈僵痛、肩臂痛,手足麻木,以及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

  主解:主中以血竭之活血化瘀,散滞血诸痛为君药;配乳、没、自然铜之通十二经,散结气、通滞血、伸筋镇痛为臣药;天麻、钩藤、葛根、姜黄、桂枝、白苜平肝息风、解痉、清眩晕、止头痛、除项强、止耳鸣。归、芎与君臣诸药同用,不仅能补血活血,而且可行气开郁、止肢体麻痛,皆为佐药;使以陈、夏、苓、砂并儿茶之化痰生津进脾和胃,固护中州。诸药君臣佐使相伍,共奏活血化瘀、解痉镇痛、清眩晕、止头痛、镇呃逆、除项强、解肢痛之功效。

  舒筋片

  炙马钱子80克,制川乌60克,穿山龙60克,麻黄50克,桂枝50克,独活50克,千年健50克,地枫50克,当归50克,姜黄50克,豨莶草50克,络石藤50克,苍术50克,威灵仙50克,元胡50克,蜈蚣30条。每日三次,每次3克/

  功能:舒筋活络,鸡风散结,解痉止痛。

  方治:治筋络(软组织)伤痛,风寒湿邪侵注,关节挛痛,以及神经痛等证。

  方解:马钱子入肝脾经,以其有“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且能消肿散结,化瘀定痛,为方中之妖药,合臣药川乌。穿山龙,麻黄、桂枝,独活、元胡、蜈蚣以宣痹解痉住痛;配千年健、地风、豨莶草、络石藤、威灵仙、苍术之祛风湿,通经络,除肢痛为佐药;当归虽为之使,以其有补血活血、养血之力,与上述诸药相伍,其功甚者。故本方具有通经利节,驱风除湿,温经化瘀,宣痹止痛之功效。

  活血丸

  血竭100克,红花100克,土鳖虫100克,三七100克,骨碎宦站100克,川断75克,苏木75克,五灵脂50克,蒲黄50克,在龙50克,赤芍50克,大黄50克,当归50克,木香50克,制乳香50克,制没药50克,炙马钱子25克,琥珀25克,朱砂15克,冰片5克,麝香3克。每日三次,每次3克。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治:治跌打损伤,初、中期瘀血肿胀,筋骨疼痛等证。

  方解:方中血竭入心、肝经,专入血分,“散血滞诸痛”;红花亦入心、肝经,善“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为君药;合土鳖虫、三七、苏木,五灵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力益著,为臣药;骨碎补、续断、当归、地龙补肝肾,新人类气血,利关节,是为佐药;木香理气和中,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血瘀能化,血滞能散,血痛可止,合马钱子之开通经络,透达关节,琥珀、朱砂以安神益智,冰麝之通关开窍,活血散结,皆为使药。于是君臣佐使相互配伍,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展痹之功效。

  接骨丹

  血竭75克,炒黄瓜籽50克,三七50克,红花50克,土鳖虫50克,煅自然铜50克,方海50克,龙骨50克,骨碎补50克,续断50克,补骨脂50克,陈皮50克,硼砂25克,白及25克,儿茶25克,乳香25克、没药25克,琥珀25克,朱砂10克,冰片5克,麝香5克。水泛为丸、每日三次,每次5—7克。

  功能:破瘀生新,接骨续筋。

  主治:骨折筋伤。

  方解:方中血竭入心肝经,专入血分,“散血滞诸痛”,黄瓜籽方骨折筋作,为君药;合三七、红花、土鳖虫、自然铜、方海(螃蟹)以活血化瘀,疗筋伤骨折,为臣药;骨碎补、续断、补骨脂、龙骨入肝、肾经,以补骨续筋,与君臣药相伍,其接骨续筋之力益著,是为佐药;硼砂、儿茶、白及化瘀生津止内出血有良效,益以乳没之通十二经分行气血而住痛,琥珀、朱砂以安神,冰麝之通关开窍皆为使药。于是君诸药相伍,共奏接骨续筋之效。

  风湿骨痛胶丸

  榛蘑1500克,制马钱子100克,狗骨100克,乌蛇50克,蜈蚣30克,麻黄30克,桂枝30克,千年健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羌活30克,地枫30克,独活30克,防风30克,牛膝30克,木瓜20克,杜仲20克,萆薢30克,甘草15克。制成蜜丸,每次9克,每日三次。

  功能:通经络,驱风湿,散寒痹,止疼痛。

  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症。

  方解:方中榛蘑、马钱子为君药,取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驱风化瘀,强壮艛骨之功;合狗骨,乌蛇、蜈蚣以及麻桂、二活、地枫、千年健、防风、萆薢祛风湿、逐寒邪、温经络、强筋骨、止痹痛,为臣药;用乳、没以通十二经解痉镇痛,杜仲、牛膝、木瓜、桂枝等引经药偕诸药直达病所也,是为佐药;使甘草以调和诸药,共奏奇功。

  伤湿止痛丸

  苡仁1000克,苍术500克,防己500克,土茯苓500克,鸡血藤350克,红花350克,桃仁250克,豨莶草250克,泽泻250克,山慈菇250克,黄柏250克,生石膏250克,茜草250克。研面水泛小丸绿豆粒大,青黛为衣。每日三次,每次8克。

  功能:清热利湿,通经散结,化瘀止痛。

  方治:静脉炎、滑膜炎、类风湿性关凶炎初期、风湿热以及结节性红斑等症。

  方解:方中以苡仁之渗湿、健脾、除痹,“解筋急拘挛,不可伸屈”,为君药;苍术、防己、土茯苓、泽泻为臣药,化湿、通络、除痹之力益著;鸡血藤、桃仁、茜草、豨莶草养血、补血、活血化瘀、通经络,祛风湿,进一步化解经络阻遏之凉血化斑,此其妙用之处,为使药。上述诸药相互配伍,共奏活血化瘀,渗湿通络,散结止痛之效。

  消肿膏

  五灵脂500克,炮甲150克,红花100克,山栀子100克,乳香100克,没药100克,大黄100克,桃仁100克,合欢皮100克,研面,炼蜂蜜调膏外用。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散结。

  主治:跌打损伤,红肿热痛等症。

  用法;调成50%软膏,涂布贴患处,24小时更换。

  方解;方中五灵脂行血散瘀止痛为君药,伍臣药穿山甲、桃仁、红花以增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力;佐乳没以通经镇痛;使大黄、山栀子、合欢皮,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上述诸药相伍,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盘散结之功效。

  熏洗I号

  透骨草150克,威灵仙150克,急性子100克,川椒100克,海桐皮100克,红花100克,伸筋草50克,羌活50克,独活50克,防风50克,生川乌50克,骨碎补50克,荆芥25克,生草乌50克,木鳖子25克,艾叶25克,白芷25克,细辛25克,洋金花25克,大青盐25克。制成粗末装袋(每袋100克)

  功能:驱风散寒,舒筋壮骨,宣痹止痛。

  主治:陈伤瘀肿难消,风寒湿痹,关节挛痛等证。

  用法:将药袋放水盆内浸泡1小时后加热熬开后用于患入,先熏后洗,再用药袋熨熥患处。每次持续1小时以上,每日2—3次。每袋可用2日。

  禁忌:熏洗时避风冷。有破皮伤者勿用。此药不宜口服。

  方解:方中透骨草为祛风湿止痹痛之要药,威灵仙活血通经,疗骨关节疼痛,麻木不仁,风湿骨痛,为君药;合急性子、木鳖子以通经软坚,川椒、轼辛、二乌、二活、防风、荆芥、艾叶温经散寒,通血脉、除痹痛、行肢节,为臣药;海桐皮、伸筋草、白芷、洋金花驱风邪、通经络、止疼痛、为佐药;使大青盐入血分,且能软坚祛瘀,并有渗透肌肤之功,骨碎补、红花善活血化瘀,与诸药相伍,通电报经络,使寒湿之邪得除,瘀遏之经络得解,拘挛之筋脉得疏,何患而不除也。

  熏洗二号

  透骨草250克,威灵仙250克,急性子250克,乌梅250克,生山楂500克,伸筋草150克,防风100克,骨碎补100克,红花100克,莪术100克,白芷100克,白芥子50克,皂角50克,麻黄75克,制马钱子75克,制成粗末装袋(每袋100克)

  功能:化瘀散结,舒筋展痹。

  主治:骨刺作痛,关节挛痛,组织硬化,腱鞘炎等症。

  用法:将药袋放水盆内浸泡1小时,然后加热熬开,于患处先熏后洗,再用药袋熨熥患入,每次持续1小时以上,每日2—3次,每袋可用2日。

  方解:方中透骨草为祛风湿止痹痛之要药,威灵仙活血通经,疗骨关节疼痛,麻木不仁,风湿骨痛,为君药;合切性子、生山楂、乌梅、三棱、莪术之活血化瘀、软散落和结,为臣药;伸筋草、麻黄、防风、白芷祛风湿、通络、止疼痛,为佐药;骨碎补、红花活血通经,皂角、白共子祛痰消癓,利气散结,益以马钱子之开通经络,用家达肢节,为使药。上术诸药相互配伍,共奏活血化瘀,消癓散结,舒筋展痹之功效。

  骨结核散

  蜈蚣40条,土鳖虫50克,全蝎50克,守宫50条,百部30克,川贝30克,甲珠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骨碎补30克,露蜂房(炒黑)30克,三七10克共为极细末。

  功能:解毒消肿,抗痨。

  主治:骨关节结核,可长期服用至病愈。

  用法:成服5克,日服二次,或用黄芪50克煎汤冲服。

  骨结核膏

  露蜂房(炒黑)300克,紫荆皮(炒)200克,重楼200克,香附200克,莪术200克,三棱200克,南星150克,山慈菇150克,黄药子150克,百部150克。共为细末。

  功能:解毒消肿,散结软坚。

  主治:骨关节结核,滑膜结核等。

  用法;炼蜜调膏敷患处,日换1次。

  骨痨丸

  熟地250克,土鳖虫150克,鳖甲150克,山慈菇150克,当归50克,陈皮30克,白芥子50克,肉桂50克,麻黄50克,炮姜50克,附子50克,守宫10条,甘草30克,鹿角胶(烊化)20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10克/丸。

  功能:温阳散寒,化瘀软坚。

  主治:骨关节结核初中期。

  用法:每次服1—2丸,日服2—3次。

  骨结核丸

  百部100克,熟地100克,当归75克,鹿角胸前(烊化)75克,人参30克,白术30克,甘草30克,肉桂30克,生龙骨50克。,丹参50克,麦芽50克,守宫50条,陈皮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10克/丸。

  功能:益肾抗痨,化瘀散结。

  主治:骨关节结核。

  用法:每次1—2丸,日服2—3次。

  红油膏

  香油1000克,白蜡100克,当归100克,生地100克,忍冬藤75克,甘草60克,白草地30克,紫草30克,制乳香(研)30克,制没药(研)30克,儿茶(研)30克,大黄30克,血竟(研)30克,轻粉(研)10克,冰片(研)5克。

  功能:活血化瘀,祛腐生肌,解毒止痛。

  主治:汤烫火伤,皮肉烂痛,以及诸般溃疡,久不收口等证。

  用法:先用500克油将紫草单味浸泡1日。另500克油将当归、生地、忍冬藤、甘、白芷、大黄等浸泡1日后,先用油熬紫草1味,至油呈紫红色,草枯再过滤干净后将另500克油与浸泡的草药一起熬药枯为止,然后加药粉,搅匀,入白蜡再搅。稍凉加入冰片细粉搅匀,待凉成膏可用。

  妇 科

  一、疼痛性月经病

  (一)痛经

  1、逐瘀脱膜汤

  肉桂(后下)3—5克,五灵脂、三棱、莪术、当归、赤白芍各10克,益母草13—30克,木香6—10克,元胡、川断各15克,或蒲黄6克,三七粉6克,炒枳壳6—9克。

  服法:行经期,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能:温经助阳,逐瘀脱膜。

  主治:膜样性血瘀痛经,膜样性血瘀出血(出血过多)

  方解:方中肉桂温经助阳,通过温补扶正,有助于化瘀脱膜。脱膜者,亦即使子宫内瘀结而不能脱落右者脱落不利的陈旧性内膜能够顺利脱落。五灵脂化瘀,且有止痛止血的作用,三棱莪术攻削逐瘀为化瘀的峻药,原为消癓散瘕主药,膜样性血瘀道深途远,蕴结较甚,非峻药不能逐之,并加入当归、赤芍化瘀调经,木香、延胡索以止痛,复加炒枳壳、益母草以收缩子宫,排出瘀膜。故服此方之后,能使膜性血块变小,且易排出。疼痛减轻,痛时缩短,谓之验方者即此也。

  临床应用:

  (1)痛经:室女行经第一天,小腹疼痛剧烈,经行不畅,色紫红,有血块,并伴胸烦躁,腹胀,脉脉弦舌暗红。可加乳没各5克。

  (2)经行第一日,小疼痛剧烈,经行量少或量多,色紫红,有血块,并有小腹及肛门痛进行性加剧,加琥珀粉(另吞)3克,全蝎5克。

  加减:若腰酸明显者,应加入杜仲、寄生、制狗脊各10克,甚则可加骨碎补、故子各10克;小腹冷痛明显者,可加入紫石英(先煎)10克,制附片6—9克,艾叶6—9克,炙桂枝9克,温阳祛寒,促进血行而使子宫内膜化解和脱落;如出现神疲乏力,小腹作坠,大便或溏者,可加入炒白术10克,黄芪12克,党参15克,煨木香,以健脾益气、温坚守中阳,亦有助于子宫收缩,特别是收缩时的力度,强度的增加,收缩时间延长。但亦可调节子宫的下坠性收缩,更有利于膜样血瘀的排除;若脾虚湿浊甚者,尚需加入苍白术各10克,藿香6—9克,佩兰9克;若腹痛剧烈(包括子宫肌瘤),甚则昏厥、四肢冰冷,可加入琥珀粉3—5克,制乳没各5克,三七10克,钩藤(后下)15克,紫贝龙齿10克,控制疼痛,其中三七、制乳没膛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若月经过多者,可加入炒蒲黄(包煎)6—9克,血蝎粉、三粉各3—6克(分吞);若烦热口渴,大便干结者,可以枳实易枳壳10克,大黄(后下)6克以清泻之,同时曾加逐瘀脱膜的效果。如药物用量加减者,在主药,若瘀结较轻者,应减三棱、莪术量,减为6克;腰酸明显者、川断、杜仲各改为12—15克;疼痛颇剧者,延胡、五灵脂改为12—15克。

  2、验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少腹膛瘀汤方化裁,开冰解凝,逐瘀通经。

  当归45克,炙草、赤芍各30克,肉桂、细辛吴茱萸(洗)各15克,通草、川芎、没、炮姜各10克,失笑散20克,桃仁20克,红花、土元、炒小茴各10克,柴胡15克,丹参30克,炮甲珠6克(研粉热黄洒冲服),鲜生姜10大片,大枣12枚。

  服法:经前3剂。

  加减:若腰痛如折,加肾四味120克。连服2个周期,无痛后加肾四味愈后2个周期。

  3、疏肝理气汤

  乌药6—9克,制香附10克,木香6—9克,元胡10—15克,青陈皮各6克,川楝子10克,炒当归、赤白芍各10克,桔核10克,炙甘草5克。

  服法:经前经期,每日一剂,水煎药分服。

  功用:疏肝是气,和络止痛。

  主治:本方药适应于痛经证中的气滞证型,以及慢性盆腔炎之少腹胀痛证型。

  方解;本方药实际上是由加味乌沉汤、金铃子散两方为主,一般气滞脉毛织品不电报者均由肝失调达,气滞而不能行血,冲任不通者,则经水不得畅通无阻行,方用乌药下通少阴肾经而温之,上理脾胃之气顺气解郁。黄宫绣说:“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痞块者,皆以用此。”故方以乌药为主要药物。又重用香附以辅助,香附疏肝解郁,调达气机,而且擅长理气调经是调经的圣药,木香、陈皮理气和中,,是脾焦之理气药,肝郁气滞,无不克伐脾胃,脾胃受戏,其气滞有余者,更不易解,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说。由肝气致郁化火,火旺则肝经气逆,故在疏肝解郁法中,常需佐入泄肝清肝,故以加入金楝子、青皮等泻肝之品,疏中有泄,和络止痛,乃本方之特点也。

  应用:本方药不公适用于气滞型之痛经病证,而且也用于慢性盆腔炎、经行胸腹胀痛证。

  (1)慢性盆腔炎:两少腹胀痛,腰俞酸楚,胸闷烦躁,经期限尤著,经行偏少,色紫红,有血块,脉象弦细,舌苔黄腻,可以本方加入红藤、败酱草,苡仁,行经期加入泽兰、益等品。

  (2)经行胸胁痛:每逢经行之前,辄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量少,色紫红,有血压愉,脉弦,舌苔黄白腻者,可加入泽兰、益母草。絮量过多者,加入炒五灵脂,炒蒲黄等品。

  加减:本方应用于慢性盆腔炎所致不孕不育者,尚需加入丝瓜络6克,炙山甲6—9克,路路通5克;经行之时经量少者,加入川牛膝10克,泽兰10克,益母草15克;经量过多者,加入炒山栀10克,炒蒲黄包煎6—9克,大小蓟24克。

  (二)行经时失眠、头痛

  1、钩藤15克,青龙齿(先煎)10克,合欢皮12克,丹参、赤芍、五灵脂、三七各10克,木香9克,肉桂(后下)5克,川断10克,益母草15克,琥珀粉(吞服)2克。

  功用:宁心安神,活血止痛。

  主治:本方主经治疗功能性痛经,轻型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经行头痛、身痛、胸痛胁痛,产后腹痛。

  方解:本方意在安神定痛,着眼点尤在安神宁心,故以钩藤、龙齿、合欢皮、琥珀为君药。钩藤为肝经主药,主要有清热平肝,息风镇静的作用,因为在心神不宁的情况下,容易相起肝经风火的升扰,故用此以平之,而且钩藤合龙齿、琥珀、合欢皮等宁心安神药,可以加强其安神宁心的作用。三七虽为化瘀止血止痛的药物,但景天三七与一般三七不同之入就在于该药亦有宁心安神的功能。辅以丹参、赤芍、灵脂、元胡、木香,活血止痛,肉桂、川断温阳补肾,益母草化瘀调经,全方凑合成宁心宦发神、活血定痛之剂。安神者一般要清,定痛者一般要温,故本方上清心肝以安神,下温肾阳以化瘀,乃是此方特点也。

  应用:本方药亦主要适用于痛经功能、功能性痛经、膜样痛经、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凡伴有恩典躁不安,夜寐欠佳者尤为合适。此外,尚可用于经行头痛、经行失眠病证。

  (1)经行头痛:月经失调,经期或经前期头痛明显,胸闷烦躁,乳房作胀,夜寐较差,腰本以,足冷,经行经量不畅,量多少不一,色紫红有血块,小腹作痛者,上方可加入白蒺藜10克,全虫5克。

  (2)经行失眠:月经大多先期,经量偏少,色紫红有血块,小腹冷痛,胸闷烦躁,失眠心悸,头昏腰酸等症,本方药可入莲子心5克,柏子仁10克以调治之。

  2、加味止痉散

  当归、赤白芍各12克,甘草5克,全蝎、蜈蚣各6克,干地龙10—12克,青风藤10克,葛根9—12克,钩藤12克。

  服法:经前经期,,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

  功能:养血疏风,止痉止痛。

  主治:主要适用于剧烈性痛经,与经行头痛等病证,患者在剧痛时,有收缩状,呈阵发性疼痛,常伴恶心呕吐。

  方解:本方药既然以养血息风、止痉止痛为主,故方中用归、芍、甘为主,其中芍药、甘草两药本就有缓解挛急性的作用,并加入大量的全蝎、蜈蚣、要龙等而下之虫类药搜风止痉,磁有止痉散,本就有全蝎、蜈蚣、地龙、甘草诸药。痉者,与肝有关,肝主筋,“诸负掉眩,皆属于肝”,故虫类药血搜风,得甘草结膜解筋脉之挛急,加入钩藤者,亦在于息风止痉也,青风藤亦在于搜风止痉,活络止痛。葛根一药,磁为阳明胃经的解肌药,而此药有扩张血管,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前人曾有葛根汤治项背强几几的记载,故选用此药加入止痉汤中,用来加强缓解子宫肌肉组织的痉挛性收缩,是以组成本较强的止痉止痛作用。

  应用:

  (1)经行头痛:月经大多后期,经行头痛较剧,或伴有恶心哎吐,小腹阵痛,经行量少,色紫红,有血块,脉弦,舌质偏红,治疗可以本方加入延胡10克,益母草15—30克。

  (2)产后痉病:产后头昏头晕,心慌出汗,或时头痛恶心,阵发性,呈收缩状,颈项强直,转坚固欠利,周身关节亦有酸前之感,脉细弦,舌质淡红,质地花裂,可用本方加入黄、太子参各15克为合适。

  3、加减趁痛散:

  炒当归10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独活9克,生姜5克,桂心5—9克,薤白5克,牛膝10克,鸡血藤12克。

  服法;经前经期服,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益气养血,祛寒活络。

  主治:营血不足,血脉不和之经行胦痛,肢体关节作痛,或有麻木,或有酸楚不适,得热则减,得寒则重,伴有头荀心悸等证候。

  方解:本方药主要在益气养血,只有血充,才能舒筋和络,所以方中以当归、黄芪为主药,当归合黄芪,本就是当归养血汤,加入白术、甘草以扶脾,以气血来源于后天脾胃,故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复加独活以祛风湿,生姜、桂心以祛寒定痛,薤白辛温通阳,牛胶合板补肝通筋脉络,所以全方凑合成益气养血,祛寒通阳,舒筋活络之效的方剂。主用于周身疼痛,特别是周身关节疼痛,更与筋脉骨脉络有关,因此加入鸡血藤者,就在于活血和络,达到止痛的目的。

  应用:

  (1)经行身痛:经前经期,周身疼痛,或有麻木,或有酸楚,头昏心慌,面乏华色,月经量少,色淡红,一般无血块,脉象细弦,舌质淡,可以本方药加入丹参、泽兰;如月经过多者,应去牛膝、鸡血藤,加入蒲黄炭、阿泖珠、血余炭等。

  (2)产后身痛:产后遍身疼痛,筋脉脉拘急,四肢屈伸不利,喜按喜揉,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苔薄,脉濡细,本方药治之。

  (3)血痹:周身麻痹,或是酸楚,头昏神疲,面白少华,心慌怔忡,形体畏寒,或有外感,脉象细弱,舌质淡红苔白,予以本方药加入防风,党参等品。

  (4)虚寒性痛经:经行来期,小腹隐痛不舒,按之则适并喜热按,一般月经偏多,色淡红,无血块,头昏黄心慌,面乏华色,形寒作冷,周身骨节酸楚,脉细,舌质淡经,本方药去牛膝、薤白,加入血余炭、党参、三七粉等品。

  二、出血性月经病

  1、加味四草汤

  马鞭草15—30克,鹿含草30克,茜草、益母草各15克,炒五灵脂,炒蒲黄6—9克,炒川断10克。

  服法:出血期间,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清热利湿,化瘀止血。

  主治:本方药适用于血热夹瘀性的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病证。

  方解:马鞭草有清热利湿,化瘀止血的作用,用作用尚明显;鹿含草具有清热止血,祛风化湿的作用;茜草生用则具有化瘀通经的作用,炒则化瘀止血;益母草化瘀生背后,有收缩子宫的明显作用,四药相合清热利湿,化瘀止血,治疗血热夹瘀的出血病证有效。但为了增强止血效能,故又加入大小蓟,并用五灵脂、蒲黄类似失笑散以加强化瘀达到更好的控制出血,用炒川断,不仅有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而且还有补肾的一面。月经期的出本质上与肾有关,故加入补肾之品,亦为标中顾本之深层意义。

  应用:

  (1)产质恶露不绝:产后月余,恶露淋沥不绝、色紫红,有血块,小腹陷痛,腰酸,胸闷烦躁,内热口渴,便艰尿黄,脉数,舌红苔黄腻。应用本方时,还可加入女贞子、墨旱莲各10克,生地10克。

  (2)盆腔炎:可见赤带,或经漏,色眦红,腰酸,少腹作痛,头昏烦热,或有低热,尿黄偏少,脉弦舌经。应用本方药时,尚需加入当归、赤白芍,败酱草15—克,元胡12克,薏仁米30克。

  加减:如出血过多者,可加和三七粉2克吞服,血蝎2克吞服;如出血量少,淋沥不畅者,可加当归、赤芍各10克,泽兰12克。

  2、加味失笑散

  炒当归,赤白芍,制香附、五灵脂各10克,炒蒲黄(包煎6—10克,茜草15—30克,大小蓟各12克,炒川断10克,益母草15—30克。

  服法:出血时服,每日1剂,本煎2次分服。

  功效:化瘀止敌国,排经固冲,散结止痛。

  主治: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属于血瘀者,月经不调,少腹急痛,产后腹痛,恶露不行等。

  方解:本方药以失笑散为基本,失笑散者,原为治疗胸腹诸痛证而用,痛者,瘀阻不通,畅,不通则痛,失笑散者,是化瘀止痛的方剂,今借用治疗出血病证,亦在于五灵脂、蒲黄两味主药,化中能止,止中寓化,重在化瘀由于与月经有关,经血应泄者,必须排清排尽,所以方中加入炒当归、赤白芍、茜草、益母调经排瘀之品,大、小蓟虽亦有化瘀之用,但重在止血。诸药平和,寒温适宜,合用则可祛瘀结之污血,固离经之好血,用之有效,故为临床常用的验方。

  应用:

  (1)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恶露淋漓不绝,色紫红,有血块,小腹胀痛,腰酸,胸脘痞闷,烦躁口渴,不能饮水,脉弦细,舌质边紫,苔黄白根部腻厚,治当以本方加入木香10克,山楂10克。

  (2)胸脘胀痛:胸闷痞窒,尽悸气短,头昏头疼,烦躁口渴,检查:有冠心病、心绝径痛,脉象细弦,舌质暗紫,苔黄白腻,治当以本方去大小蓟、益母草,加入郁金,合欢皮9克,太子参10克。

  加减:加味失笑散,本方已经根据临床使用情况进行了加味,但从广泛使用的情况来看,仍然不够,如夹有湿热者,尚需加入红藤15克,败酱草20克,制苍术10克,苡仁30克;腰酸明显,小腹有冷感者,可加入杜仲10克,补骨脂10克,寄生12克;大便溏泄者,可去炒当归,加入炒白术12克,砂仁后下5克;如出血量过多,又伴有小腹作痛者,可加入生炒蒲黄、生炒五灵脂各15—30克,花蕊石15克。总之,因证而施,务求有效。

  3、逐瘀排浊汤

  炒当妆、赤芍、制苍术、制香附、五灵脂各10克,茯苓12克,马鞭划、马齿苋各15—30克,晚蚕沙12克,蒲黄9克,川断12克,泽兰12克。

  服法;出血期间,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逐瘀调经,利湿排浊。

  主治;血瘀夹湿浊的出血病证,亦包括少数闭经病证,一般可见小腹胀滞,或崩中量多,呈阵发性,或淋漓量少,长期不愈色紫红,有黏腻样血块,小便黄少,腰酸腿重,舌质偏红,苔质白分部腻厚,脉象细濡者。

  方解;本方药是在加味失笑散的基础上清利湿浊,逐瘀调经的方药。方中所用马鞭草、马齿苋、晚蚕沙、泽兰,是逐瘀排浊的要药,以此来子宫或血海中的瘀浊;复用当归、赤芍、五灵脂、蒲黄化瘀止血,调达月经,因为该泄之月经,必须彻底排除,而不该泄之经血,应予以固藏。佐入浊来源于脾肾,是在逐瘀排出,而且标中节本,治有深意。加香附者,利气疏肝,有利于逐瘀调经也。药为方所组合,方为病证所需,且用之于临床而应有验也。

  加减:本主药随病证之所需,如瘀结明显者,可加入大黄3—9克,益母草15—30克;如腰酸明显者,可加入杜仲9克,寄生12克。如大便偏溏泄者,去当归,可加入煨木香,砂仁(后下)5克。

  应用:

  (1)瘀浊性带下病证:即带下罗多,色黄白,或赤白杂下,质黏稠,或有臭气,腰酸腿软,身困乏力,尿混浊,脉象细濡带数,舌质偏红,苔黄白腻,中根训腻厚,治疗治可予本方药加入黄柏10克,苡仁30克。

  (2)瘀浊性恶露不绝;产后恶露不绝,或量多淋漓不止,或量少淋漓不净,或赤白杂下,质黏调,有小血块,小便隐隐作痛,腰俞酸重,尿少便艰,脉象细弦带数。舌质偏红,苔黄白腻厚,治当予以本方药加入黄柏9克,苡仁30克,败酱草15—30克

总而言之,不管是什么疾病,都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颈臂痛同样如此。



尾闾痛的治疗方法

由于工作的关系,有些人没有办法做到按时吃饭,结果导致身体摄入营养不足,时间长了就容易生病,这其中尾闾痛是比较多发的一种,想要早日找回健康,选择适合自己的尾闾痛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刺血又称刺络或放血,是中医的一种独特针刺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应用极为广泛,且疗效显著。四十年前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常见其应用刺血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顷刻,其效果常令人不可思议。据董师表示,刺血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三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董师刺络用穴之范围不受古书所限,除一般医师常用之肘窝、膝腘、侧额、舌下、十二井、十宣、耳背等部位、董师善用爱用并有发明外,至于下臂、下腿、脚踝、脚背、肩峰等几乎无处不能放血、尤其是腰背部位,董师更是以之灵活运用治疗全身病变。所涉范围可谓内、外、妇,儿、伤科全部包括在内。余临床三十余万人次,以刺血治疗重病,顽疾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贵。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刺血疗法。在《黄帝内经》的162篇中,有四十多篇谈及刺血,论述了刺血疗法的名称,刺血的依据、作用、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应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项等,极为全面详细。刺血或称放血,或称点刺,或称刺络、络刺、刺营等。其名词最早出现于《内经》,《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经脉》篇说:「故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刺营者出血」。其所以刺络者,是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之「宛陈则除之」,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之「血实宜决之」而来。《难经.第二十八难》也说「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刺血的起源很早。远在石器时代,祖先们当身体某一部位偶然被尖石或棘草刺伤出血,但身体的另一处伤痛却意外减轻或消失,于是产牛一种思悟。刺破某些部位出血,能减轻或治愈病痛,继而出现了专门用以治疗的石制工具即砭石。《素问.血气形志》说:「病生于肉,治之以砭石。」,《灵枢.治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痈肿,其治宜砭石。」,《灵枢.玉版》说:「故痈疽已成脓肿,惟砭石铍针之所取也。」,都提到了砭石的治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铁器时代,出现了金属制造的针。《内经》中所谓的「锋针」就是现代用于针刺放血治病的三棱针。《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九针之名,各不同形,……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灵枢.九针》篇也说:「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自《内经》之后,历代不少医家对刺血之术的应用,收到了惊人的效果。史书记载华佗曾以针刺出血治愈曹操的「头风症」。西晋皇甫谥的《甲乙经》,在《奇邪血络》论中专门讲述了刺血络为主的治法。唐代侍医秦鸣鹤、张文仲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目不能视症。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中记载有刺血治疗背疽显效的医案。金元时代刘河间针刺泄热治疮疡、疼痛喜用放血疗法〈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论》〉。其弟子张子和应用针刺放血袪邪治病,在当时最有成就怯在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记有针灸医案约三十则,几乎皆为刺血治例。书中并曾写道,「余尝病目疾,……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出血三处,……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余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学医半世,尚阙此法,不学可否?」。李东垣也擅长针灸,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论》中记述有「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等刺血经验,其弟子罗天益亦善用刺血治病,并在著作《卫生宝鉴》中收录了不少刺血治验。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论述了放血穴位及放血急救治疗「大风发眉坠落」、「小儿猢狲痨」及「中风急救」等,并记有放血实例。清代傅清主提出眉心出血治产后血晕;叶天士针委中出血治咽喉痛。郭志邃刺血治急症「痧症」,并总结经验编成《痧胀玉衡》一书。近数十年来,刺血针术又复得到重视,治疗范围更加广泛,治症也扩展及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医师及研究人员对治疗经验作了总结,对治疗机理也有许多研究及进展。针刺放血在国外也有一定的进展,也有不少献记载及报导,限于篇幅不再多述。刺血疗法之理论根据,主要来自于《内经》,其根本要点,就是「血实宜决之」及「宛陈则除之」。下面略作分析。〈一〉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决即泄去血〈见张景岳批注〉。《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灵枢.脉度》论说:「盛而血者疾诛之」都是说:血实脉盛的宜决之诛之出其血而治之。临床常见的高热神昏疮痈肿毒,及体质壮实的农民劳工患病,也多为血实之症。〈二〉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小针解》说:「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宛陈」指郁积陈久之病,即络脉中瘀积之血,「去血脉」指刺血以除血脉郁结之久病。《素问.调经论》说:「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有所堕坠,恶血内留。」,所谓「留血」,「恶血」都是「宛陈」,都是经络瘀血,宜用刺血治疗,现代常见的一些长年疾病或疼痛,甚至某些急性扭伤都有恶血瘀血,用刺血治疗效果甚好。显然刺血理论来源于「病在血络」,则其原则:〈一〉首在据血络而刺之:《素问.调经论》说:「刺留血奈何,歧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又说:「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孙络病者,治其孙络出血。」。血络包括络脉、别络、孙络及浮络,《灵枢.脉度论》说:「经脉为理,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论》说:「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别络、浮络及孙络从大到小,分布全身。病在血络可从其形状及颜色观察。《灵枢.血络论》说:「血脉者盛坚横以刺,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灵枢.经脉篇》说:「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血。」。临床时常见病患有些血管形如小红虫状或红丝条状,也有的成细小的红点,漫散全身各处,也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见于委中、尺泽及太阳等穴。此外,也可从络脉郁血之后的色泽变化诊断病变,《灵枢.经脉》说:「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清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指出通过望诊血络,可以诊断疾病之寒热及病变脏腑。〈二〉根据行体肥瘦,即根据体质而刺血。《灵枢.终始》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素问.刺疟论)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张景岳解说:「适肥瘦出其血者,谓瘦者浅之,少出血;肥者深之,多出血也。」。《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这些都在强调临床刺血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来决定出血量多少及针刺深浅。〈三〉顺应季节时辰:古人重视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刺血治病,亦因时令不同而异。《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又说「春刺散俞,见血而止。」。《素问.刺腰痛论》强调刺太阳「春无见血」,刺少阳「夏无见血」,刺阳明「秋无见血」。这是根据五行之四时衰旺而定的。足太阳冬旺春衰,故春无见血。足少阳春旺夏衰,故夏无见血。足阳明长夏旺而秋衰,故秋无见血。临床刺血在一天中也有同样状况。上午巳午时阳气在上,最宜刺太阳穴出血。下午阳气在下,尤其三至五时为膀胱经气旺之时,在委中刺血最宜。〈四〉审气血多少:刺血必须根据十二经气血多少,决定能否刺血及出血量的多少。《灵枢.官能》说:「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气血多少。」。在前述「气血多少理论之应用」一章中,已根据《太素》考证,指出「阳明、太阴多气多血」、「太阳、少阴多血少气」、「少阴、厥阴多气少血」,因此阳明、太阴、太阳、少阴皆宜出血,少阴厥阴不宜出血。《针灸大成卷九.眼目》也说:「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目前治疗目赤肿痛可用攒竹,太阳等刺血,亦与气血多少理论相符。临床上因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实证皆多,最宜刺血,太阳多血少气亦宜刺血。商阳,丰隆,攒竹,委中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甚至足三里,解溪,三间都能刺血治不少疾病。刺血疗法之取穴部位及方式,与一般毫针针刺有相似之处,但亦有其独自的特点,其取穴方式大致如下:1.本经取穴:又称循经取穴,即病在何经,就取何经穴位刺血。有在局部及邻近取穴者,也有远处取穴。《灵枢.热病》说:「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血络出血。」,《素问.刺腰痛论》说:「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上述之病皆与太阳膀胱经有关,所以皆以该经合穴委中刺血甚效。临床常以委中刺血治疗后头痛、颈项痛、腰背痛、痔疮、尾闾痛、后腿痛等膀胱经病变。用丰隆穴刺血治疗前头痛、胸痛、乳痛、胃痛等阳明经之病痛皆甚效。循经取穴以远处为佳,《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实为经验之言。2.异经取穴,主要以表里经为主,《素问.刺热论》说:「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豆大,立已。」。《灵枢.五邪》说:「邪在肾,……腹胀腰痛,大便难……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前者病在肺,肺及表里经大肠经刺血有效。后者病在肾,取肾及表里膀胱经刺血有效。有时以列缺刺血治阳明头痛,也是表里经的应用。1.井穴:井穴最适于急症及热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在脏则常有神志病变。井穴尤适于急救开窍醒神,《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井穴为十二经的起止点,刺之能接阴阳,因此治厥逆甚效。《针灸大成》也载有「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临床曾以井穴刺血救醒多例中风昏迷濒死病人,确有起死回生之殊效。2.合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灵枢.四时气》说:「病在腑取之合」。《灵枢》及《素问》中有多篇论及合穴刺血的实例,取穴包括委中、委阳、足三里及阳陵泉,甚至有在曲泉〈肝之合穴〉刺血者〈见《灵枢.癫狂篇》〉。之后许多医书中,也都有不少合穴刺血治病的记录。古人用合穴放血治病颇为广泛,尤其是霍乱吐泻、心痛暴厥以及疟病等急性肠胃病变及胆经病变,多取尺泽、曲泽、委中等合穴刺血。而「经满而血者」之实症血症病甚多,委中、尺泽、曲泽、足三里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穴位。3.荥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俞主外经」,外邪侵袭,痹阻经脉,或跌打损伤瘀血壅滞之症皆可刺荥俞穴出血。《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刺然谷之前出血,如食倾而已。」。这里的然谷即荥穴,另外如三间〈大肠荥〉刺血治感冒发热肺炎等有效;鱼际〈肺荥〉刺血治肺炎,气喘、腱鞘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也都很不错,也都是荥穴刺血的治例。4.奇穴:有些奇穴刺血常用于急症,如金津玉液治疗舌肿大;十宣治乳蛾及急救等。董师应用奇穴刺血尤多,效果亦极突出,既能治急症,也能治慢性久病。例如背部之精枝〈二椎、三椎各旁开六寸〉刺血治小腿痛甚效;金林〈四、五、六椎旁开六寸〉刺血治疗大腿痛、坐骨神经痛。5.其它非经穴处:多在血脉瘀阻处,这多半有血管突出或血丝浮现等反应,对之刺血即能见效。刺血时再驸以火罐拔之,效果益佳。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下面我们就看看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1.肘窝部 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身不遂。2.膝腘部 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⑴阳明部位 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视青筋放血。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⑵少阳部位 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症。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脉管炎、象皮腿。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后背、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桑颔关节炎、失眠、心悸、多汗。主治: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见高烧、小儿各种风症、中风失语、吞咽不适。说明: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11.五岭穴 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火明、火枝、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途、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症、血管硬化之腰痛、肝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12.双凤穴 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13.九猴穴 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说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猴痧之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一穴」。※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膀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贝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说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17.顶柱穴 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等十一穴(两边共廿二穴)。※说明: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四椎旁六连五穴」。18.后心穴 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急性心脏麻痹、风寒入里、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症。19.三江穴 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凤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20.双河穴 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21.冲霄穴 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廿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22.喉蛾九穴 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腺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状如哮喘)。23.十二猴穴 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主治:猴痧、血管硬化之哮喘、肝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猴痧)。24.金五穴 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说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矶、华盖、紫宫、玉堂等穴。25.胃毛七穴 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改为「二寸」更易找穴,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当然,原来之旁开一寸五分亦可刺血。26.腑巢廿三穴 肚挤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脐旁开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总共廿三穴。说明:腑巢廿三穴虽有廿三穴之多,但并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向四面各旁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刺络对于疾病之治疗,应用广泛,效果宏速,为不争之事实,唯医书向少记载,甚为遗憾,爰据各家医书之散载及个人对董氏奇穴刺络体会与经验,按照常见疾病分类提要如后:(一)头 部(二)眼 病A.太阳穴B.肝俞C.五岭(肝、胆、心俞)D.耳后静脉点刺。(三)耳 病(四)口 病1.口舌生疮:A.耳尖B.金津、玉液C.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五)牙 病(六)鼻(七)咽 喉3.咽肿水药米粒不下:A.少商、商阳、合谷B.三重C.关冲。4.喉 痛:A.阴陵泉至血海直线上青筋点刺B.哑门C.喉蛾九穴。(八)哮 喘(九)颈 项(十)上 肢5.手 痛:手足血管硬化、手麻:A.双凤B.四花外C.水俞。(十一)下 肢(十二)胸 腹4.脐 痛:A.腑巢(23)穴(选部份穴位,见前面腑巢二十三穴之说明)B.四花外。(十三)腰 背(十四)心 脏(十五)肝 胆(十六)肺 病(十七)脾 胃6.十二指肠溃疡:A.内庭至解溪上青筋点刺。B.外踝附近点刺。7.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A.四花中、副、外B.曲泽,委中。(十八)肾(十九)肠(二十)妇 科(二十一)血管病(二十二)小见科1.小见疳疾(多食而瘦):A.四缝B.肝俞、膈俞、胃俞、身柱。(二十三)杂 病病案举例1.汪XX,三十六岁,公务员,左腿坐骨神经痛,不能行走,疼痛部位属胆经,视其左腿丰隆至阳陵泉一带有青筋鼓起,刺之出血,一次痊愈,行走如常。2.颜XX,二十岁,学生,患结膜炎已三天,眼白充满红丝,视其耳背上紫色细脉,以三棱针出血少许,第二天再行探亲,已痊愈。3.谢太太,三十三岁,双膝风湿痛多年,来诊时疼痛剧烈,先在双背三金穴点刺出血少许,即刻疼痛减轻大半,再以毫针在双内关刺针,令其活动腿部,一次而愈,至今十年未再复发。并介绍病友多人来诊。4.涂XX,四十岁,军人,腰部扭伤两天,疼痛异常不得翻身,视病患委中部位青筋暴起,以三棱针刺之,血流少许,旋即痛减能起床翻身,再以毫针针刺束骨穴,一次痊愈。5.王太太,四十岁,偏头痛近二十年,痛剧则呕吐,初诊时抱头而来,当即在其太阳穴点刺出血,实时头痛立刻轻减,之后未再来诊,电话告知已痊愈,并介绍头痛病友多位前来治疗。6.杨X,三十六岁,因嗜食槟榔,致口不能张,仅能容一指,口腔白斑,辛辣点滴不能沾,沾之则痛剧,经林口某大医院诊为口腔癌。特邀余自美返台治疗,在太阳穴、尺泽点刺后即能张口吞下水饺(张口三指有余),之后每周点刺一次,前后三个月(余返台一月,该病患来美二月)白斑转红,张口如常人,五味不忌,一切正常,今已四年,一切安好。7.韩XX,三十五岁,气喘三年,逢冬易发,来诊时正逢发作,在其背部肺俞、膏肓,大椎及尺泽点刺并针水金、鱼际,立刻轻松,每周一次,仅如此治疗三次,竟三年未发,并于世界日报(美洲最大华文报纸)刊登铭谢启事。体 会二、依据个人多年经验,久年风湿疼痛,虽经毫针治疗,但常有复发者,唯经施以刺络辅助,则未见复发者。三、刺络之治病原理,据内经谓:「久宛则除之」,即指久年老病必须放血去除,个人以为,病久则邪气盛,血脉不得通,乃宛陈于该处,平常血行尚能通过,则不觉痛楚,天阴作雨,气压改变,脉道益狭,气血通过困难,虽经毫针通气,唯病久邪深,血不得行,则针去病仍存在,纵然得以治愈,时间拖累甚多,却有复发可能,因此放血实为必要,血去则痛止,此亦即古人所言:「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四、据经验,以毫针针刺,采用巨刺疗效较佳,但放血则以同侧效果为佳。五、据经验,放血仍以远处施针,作用较大,此甚合「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的古义,同理下有病而上面针,所以治疗下肢病痛,我们常在背上施针。六、放血手法可参看拙著「针灸经纬」上篇手法篇「三棱针之运用」。

以上就是尾闾痛的治疗方法了,在得病后患者要收拾心情,积极面对和治疗,找个正规的医院特别重要。



头脑空痛的治疗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好好珍惜的,比如亲情、友情和健康等,而这其中健康是最重要的,可惜很多人都忽视了对自己的照顾,结果导致头脑空痛发生,此时关键是找到适合的头脑空痛的治疗方法。

  101、菊花蜂蜜治喉炎:

  取菊花适量洗净放入杯中,倒入开水浸泡数分中,待菊花沉入杯底后,再加入少许蜂蜜摇匀,每隔10-15分钟含服一次润喉,然后徐徐咽下.菊花有清热解毒作用,蜂蜜有润肺止咳之功效,常期服用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可减少复发。

  102、按摩'三脖'保健康:

  人体的颈,腕,踝(俗称脖子,手脖,脚脖)三个部位称之三脖,三脖按摩区分别位于腕横纹上,内外踝上,第七颈椎上四横指宽的环型带.在三脖按摩区运用传统的推,拿,搓,揉等手法,由表及里,先轻后重进行自我按摩,日间随时可做,持之以恒,每区每次按摩5-10分钟,大多一个月即见效.一般健身强体三脖都要按摩.治疗疾病则各有侧重.凡心,肺,大肠,小肠之病应重点按摩手脖.胃,胆,膀胱,脾,肾,肝之病以按摩脚脖为主.头,胸,腹,四肢之病则重点按摩脖子.此法简便易行,效果理想,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改善人体的亚健康状态,感性趣者不妨一试。

  103、止痛汤:

  主治肩背筋骨痛.药物组成及用法:槐花子,核桃仁,茶叶,黑芝麻各15克,混合,入器皿内盛水熬煎,熬剩一半后,热服神效.

  104 黄芪精口服液新用:

  除胸闷:用芪精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日3次,10日为一疗程,连服3各疗程,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引起的胸闷有良好效果,如同时加服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则疗效更佳。

  105、治支气管炎方:

  麦冬,五味子各100克,泡入1000克蜂蜜中,浸泡6天后开始服用,每天早晨或中午服1次,每次1大汤匙,每次服后接着含食1小片人参,吃两瓣大蒜,3颗核桃,以上1剂为疗程,连服2-4个疗程,可获满意疗效。

  106、治慢性咽炎方:

  取蜂蜜,核桃仁,芝麻香油,生姜各250克,红梨(魏县棕色皮梨)3公斤。

  治法:核桃仁捣烂,生姜剁碎取汁,红梨剁碎取汁(用纱布包住挤汁).和香油一同倒入砂锅内,用文火煎成糊状即成。

  服法:每日早晚各一羹匙,温服,轻症一服即愈,重症2-3服。

  107、漱喉治咽炎:

  每日早晚用凉水(冬天用温水)漱喉克治慢性咽炎.具体方法: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水含于口中,仰头漱咽喉,将气流慢慢放出,通过咽喉部时,产生'咕咕'声,并尽可能使局部发出震动,每次5-10秒钟,早晚各漱1-2次,只要持之以恒,慢性咽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108、口干的中医治疗: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不感到口干,因有唾液的润滑.老年人平时感到口干,可用胖大海6克,甘草3克,泡水代茶饮,或用芦根10克,白毛根10克,泡水代茶饮,甘淡滋润,生津止渴.若肺阴不足者,口干而咽喉干燥,鼻干,饮水而干渴不解,舌尖红,苔薄白而干,治以润肺生津,方用养阴清肺丸.胃阴不足者,口干而善饮,饱食之后,不久又饥,喜饮,尿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治以滋养胃阴,方用玉泉丸,肾阴不足者,口干而多饮,小便频多,尿如脂膏而味甜,五心烦热,腰腿酸软,舌红少苔,治以滋补肾阴,方用知柏地黄丸.

  109、香菇可防感冒:

  医学专家研究指出,常吃香菇可以防感冒.这是因为香菇的孢子上有槟榔状的小颗粒,它能刺激感冒病毒,使其形成一层厚壁.厚壁形成后,感冒病毒即失去了对人体的侵袭能力。

  110、十种中成药治六类胃痛:

  胃痛主要表现为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的疼痛,多兼有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薄或秘结等症.祖国医学将胃痛分为六大类型,现据国家第一批非处方药目录(中成药)收载的胃痛类药,就如何对症荐药分述如下:

  1.寒邪型胃痛:症见突然胃痛,遇寒则痛增,遇暖则痛缓,恶寒,口不渴,治宜用散寒止痛法,可选用香砂养胃丸,温胃舒胶囊等。

  香砂养胃丸:功善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食,胃脘满闷或呕吐酸水,四肢倦怠等症.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症状表现者均可服用.口服每日2次,每次9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温胃舒胶囊:

  1.功擅温胃止痛.用于慢性胃炎,胃腕凉感,饮食生冷或受寒痛甚.口服每日2次,每次3粒.胃出血时忌用。

  2.饮食停滞型胃痛:特点为胃痛常由暴饮暴食引发,胃痛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呕吐后疼痛暂可缓解,治疗宜用消食导滞法,可选用香砂平胃颗粒等。

  香砂平胃颗粒:功擅健脾,燥湿.用于饮食不节,食湿互滞,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肠功能纹乱者见上述症状亦可服用.开水冲服每日2次,每次1袋(10克)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老弱阴虚者不宜用;糖尿病患者忌用。

  3.肝气犯胃型胃痛:特点为胃脘胀闷,攻窜作痛,痛连两肋,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起,治疗用疏肝理气法,可选用加味左金丸,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等。

  加味左金丸:功擅平肝降逆,疏郁止痛.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胸脘痞闷,急燥易怒,嗳气吞酸,胃痛少食为神经官能症等见上述症状者可服用.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饮食;孕妇及体虚无热者忌服。

  气滞胃痛颗粒:功擅舒肝行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可服用.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1袋(5克).孕妇慎服,糖尿病患者忌服。

  胃苏冲剂:功擅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气滞型胃脘胀满,窜及两肋,嗳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发作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1袋(15克).本品服后偶有口干,糖尿病患者忌服。

  4.肝胃郁热型胃痛:特点为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烦燥易怒,吐酸水,口干口苦,治宜用疏肝泄热和胃法,可选用六味安消散,养胃舒胶囊等。

  六味安消散:功擅和胃健脾,导滞消积,行血止痛.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如腹痛,便秘,腹胀,腹泻等.口服每日2-3次,每次1.5-3克.孕妇忌服;妇女月经期,产后无瘀者,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胃弱,气血虚弱,无食积滞者忌用。

  养胃舒胶囊:功擅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用于慢行胃炎所致的胃脘灼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消瘦等症.口服每日2次,每次3粒,阳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者不宜服用。

  5.瘀血停滞型胃痛:特点为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治疗用活血化瘀法,可选用元胡止痛片等。

  元胡治痛片:功擅理气活血,散瘀止痛.主治胃脘疼痛,痛有定点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胸胁痛,头痛,行经腹痛等.口服每日3次,每次4-6片.孕妇慎用。

  6.脾胃虚寒型胃痛:特点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呆神疲,手足不温,大便溏薄,治疗用温中健脾法,可选用附子理中丸(浓缩丸)。

  附子理中丸(浓缩丸):功擅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口服每日3次,每次8-12丸.孕妇忌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

  111、茶叶是一味良药:

  茶叶中富含茶酚,磷,醌,儿茶素,维生素E,黄酮类等物质,经常喝茶有益健康。

  (1)茶水可使血管中血清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含量降低,从而降低血脂,软化血管。

  (2)茶水具有收敛,消炎等作用,能预防肠道传染病。

  (3)茶水可分解烟草中的某些毒素,尤其能抑制尼古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茶水有抗菌,抗病毒,消毒等作用;对清洗小伤口,止血,止痛等作用相当明显;对消除患病部位脓液的臭味也有很好的效果。

  (5)茶水漱口可防止龋齿生成,有利于口腔卫生。

  (6)将煮沸的茶水冷却后,涂在嘴唇疱疹处.4-5天后嘴唇疱疹即可逐渐消失。

  (7)茶水能消除某些蛇毒,如果被蛇咬伤,可用茶水冲洗伤口。

  (8)茶叶有抑制细胞突变与癌变的作用,而且有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作用,长期饮茶能降低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

  (9)茶水可提神醒脑,清热解毒,具有明目,消滞,减肥之功效。

  112 、归脾丸巧治心脏病:

  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归脾丸能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即心脏疾患,并有良好疗效。

  (1)治冠心病:归脾丸治冠心病,用药20-30天后,心慌,胸闷,胸痛等自觉症状消失,食欲明显增加,舌上瘀点亦无,心电图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方法是归脾丸(大蜜丸),每次一丸,每日3次。

  (2)治窦性心动过缓及阵发性心动过速:用药10-15天后,诸症显著减轻,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方法是归脾丸(浓缩丸)每次8-10丸,每日2-3次。

  (3)治心脏神经官能症:服药1周症状可相继减轻,较易消失的症状为耳鸣,失眠及精神倦怠,通常对高级神经机能表现衰弱,有各种抑郁,倦怠,催眠状态及工作能力低下的病例疗效较好.方法是:归脾丸膏剂,每次9-15克,每日2-3次,热开水兑服。

  113、 洋葱,葡萄酒效果惊人:

  葡萄酒有活血防止心血管病的功能,洋葱有降脂抗癌作用,两者相加其保健作用显而易见,且制作简单,价格低廉。当然其作用是否如处方里说的那样神效,估计也是因人而异.但有益无害则是肯定的。

  (1)每天只喝少量葡萄酒,对膝盖痛,白内障,老人痴呆症的治疗在日本非常盛行,而且效果相当惊人。

  (2)吃了药也无法降下来的'高血压',喝了洋葱葡萄酒后血压正常且安定。

  (3)无论用什么方法也无法降下来的'糖尿病'的糖尿值,喝了洋葱葡萄酒后血糖下降。

  (4)喝了洋葱葡萄酒后,恼人的'老花眼'的毛病,有很大的改善,不戴眼镜就可阅读报刊,杂志。

  (5)一个晚上要上好几次厕所的'夜晚频尿症'.喝了两天洋葱葡萄酒,不可思议的完全恢复正常。

  (6)三年之间不服安眠药不能入睡的'不眠症',喝了洋葱葡萄酒后不眠症完全消除。

  (7)每天夜里醒来,一直到天亮都不能入睡的'不眠症'喝了洋葱葡萄酒后不眠症完全消除。

  (8)眼睛常模糊不清的重病,或是慢性眼睛疲劳,喝了洋葱葡萄酒后第二天就没有问题。

  (9)几乎无法治疗的“白尿症”(尿会混浊),喝了洋葱葡萄酒后病人的尿就接近透明。

  (10)经常肚子会胀,非常痛苦的'便秘症'喝了洋葱葡萄酒后第二天就恢复正常排便。

  材料:洋葱1-2个,葡萄酒400-500毫升.(喜欢甜的人可再加上一点蜂蜜。

  作法:(1)将洋葱洗净,去掉表面茶色的外表皮,切成八等份半月型。

  (2)将洋葱装入玻璃瓶内,加上红葡萄酒。

  (3)将玻璃瓶盖好密闭,在阴凉的地方放置2-8天。

  (4)将玻璃瓶内的洋葱片,用滤网过滤后,洋葱,汁分开装入瓶中放到冰箱冷藏。

  饮用方法:

  (1)一天喝的量约1/4杯(饮50毫升),年纪大的人一次约20毫升左右。

  (2)一天喝1-2次。

  (3)浸过的洋葱片一起食用更好。

  (4)不喝酒的人,可用2倍左右的开水稀释饮用或每次倒入电锅内约4-5分钟蒸发酒精后再饮用。

  114、治支气管炎验方:

  麦冬,五味子各100克,泡入1000克蜂蜜中,浸泡6天后开始服用,每天早晨或中午服1次,每次一大汤匙,每次服后接着含食1小片人参,吃两瓣大蒜,3颗核桃.以上1剂为1个疗程,连服2-4个疗程,可获满意疗效。

  115、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方:

  处方:桑叶15克,胡麻仁15克,杏仁15克,炙枇杷叶15克,生石膏30克,党参30克,阿胶30克(烊服),麦冬30克,甘草6克。

  加减:纳呆,夜眠不安者,加白术15克,茯苓,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用法:诸药除阿胶外,加冷水浸泡1小时,煮沸5分钟,取汁200毫升,温服,阿胶烊化分次冲服,日3次。

  疗效:治疗18例,结果痊愈9例,好转7例,无效2例。

  116、南瓜子治疗前列腺增生确有神效:

  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是男性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也是疑难疾症.用南瓜子治疗前列腺增生效果很好,方法是:每天服用100克生南瓜子(分三次服),服用三天后,原有的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尿失禁等症状大有缓解.原每夜要夜尿三,四次甚至五,六次,近半个月只一次至多两次.由于睡眠增加,饮食增加,精神好了,说不出的高兴,这也说明中国的民间秘方对某些疾患确有神效。

  117、茄子皮可治疣子:

  我已年过花甲,去年冬季右眼皮下长一肉赘,并逐日增大.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消除.有一次我托人从县城买回一只茄子,每天把茄子皮撕下一块,在患处日擦数次,现撕现擦,两只茄子用完,未满半月肉赘就消失了。

  118、治咳嗽:

  (1)百日咳:柿饼一个,生姜6克(切末)夹柿饼内焙熟吃,一日2次,每次吃一个或半个。

  (2)干性气管炎,干咳喉痛:柿霜6-9克,温水化服一日2次。

  (3)痰中带血:柿饼一个,蒸熟切开夹入青黛3克,临睡前用薄荷煎水送服,一日一次.连服五天。

  (4)久咳不愈:柿饼3个,开水一碗,冲入蜜糖服,一日2次连服8天,或在冬至以后,每天早晨吃一个大柿子, 坚持吃数日,效果很好。

  119、有益于健康的'生活经':

  不久前,卫生部心血管防治委员会副主任洪昭光教授编了一段有益于健康的'生活经',好记易懂,现摘录如下:

  (1)12345,即每日吃一只鸡蛋,250毫升鲜牛奶.300克面食,4两水果,500克蔬菜.按此食谱基本可防止肥胖及缺钙,总热量在2000大卡左右。

  (2)红黄绿白黑:即喝50-100克红葡萄酒,多吃点黄皮水果,绿色蔬菜,乳白色豆制品和黑木耳,黑芝麻等。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在维护健康方面以自我保健为中心,遇烦恼”糊涂点”,逢得意”潇洒点”。

  (4)三个半分钟和三个半小时:即醒后静默半分钟起床,起床后静坐半分钟起立,起立后静站半分钟活动.早晨运动半小时,中午睡眠半小时,晚间散步半小时。

  (5)一戒二忌三不,即戒烟,忌汹酒,不于人攀比高低,(保持心态平衡)。

  120、治胃气痛方:

  取鲜桃树根(又名五爪龙)3或5个,洗净加水煎汤温服,早晚空腹时各服一次.轻者1剂即愈,重者2-3剂痊愈。

  121、治疗腰痛方:

  取鲜桃树根60克,洗净切片加水煎服.最好温服后盖被使其汗出,对早期的各种腰痛效果最佳。

  122、蒜治哮喘:

  把大蒜两瓣洗干净,捣成泥状,装入小瓶内,用鼻子闻大蒜味.一日三次,一日一换大蒜,多闻无妨.效果很好。

  123、麝香止痛膏治牙痛:

  用拇指按压双侧合谷穴(即手背虎口处向内一寸)数次后,剪贴大小合适药膏,一般1次获效。

  124、洋葱可降血压和血脂:

  医学专家分析认为,洋葱中含有二稀丙基二硫化物,硫氨基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属于配糖体,具有良好的杀菌和降血脂作用.所以,常吃洋葱,对降低血脂,防治心血管病有益处。

  生物化学家认为,洋葱降血压的作用是因洋葱含有前列腺素A1;还含有能激活血溶纤维蛋白活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均为较强的血管舒张剂,即能减少外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的阻力,有对抗人体内儿茶酚胺等的作用,又能促进钠盐的排泄,从而使血压下降.试验证明,给正常人食用100克牛油,其血液中的胆固醇就会立即上升,如果同时口服50克洋葱汁,就没有血脂升高的变化。因此,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不妨常吃些洋葱。

  125、十大最佳营养食品:

  (1)番茄:多项研究发现番茄内含的西红柿红素,能够大幅减少罹患癌症的几率.在烹煮的过程中,西红柿红素就会自然释放,生食也很好,是最佳的维生素C来源。

  (2)菠菜:富含丰实的铁及维生素B,能够有效治疗罹患血管方面疾病,并能预防盲眼症。

  (3)坚果;它能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是预防心脏病的最佳配方.但千万不要过度食用。

  (4)花椰菜:花椰菜富含胡罗卜素及维生素C,长期食用花椰菜可以减罹患乳癌,直肠癌,及胃癌的几率,白菜,豆芽也是不错的选择。

  (5)燕麦:每天时用燕麦可以减低胆固醇,降低血压.它所含丰富纤维会使人很快就有饱腹的感觉,如此一来可以减少摄取其他油腻的食品,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6)鲑鱼:经常食用可以防止血管栓塞,甚至有研究发现,鲑鱼含的omega-3s成分可以预防脑部老化,抑制罹患老年人痴呆等疾病。

  (7)大蒜:虽然吃了大蒜“口气”另人退避三舍,但大蒜却有极佳的防治心脏疾病的功能,杀菌功能也使大蒜备受科学家强力推荐。

  (8)蓝莓:在所有蔬果中拥有极高的抗氧化剂,除了可以预防心脏病和癌症,并能增进脑力。

  (9)绿茶:每天饮用绿茶的人罹患胃癌,食道癌及肝癌的几率较低。

  (10)红酒:酿酒用的葡萄皮有丰富的抗氧化剂,能够减少血管硬化.但要注意的是,饮用红酒不能过量,每周不能超过数杯,以免引发中风。

  126、食疗治哮喘:

  (1)鸭梨一只去心,加冰糖3克蒸熟吃,如有条件加燕窝3克同蒸食,效果更佳。

  (2)梨去心,装满发胀的黑豆,用小火煨熟,每日吃一次,长期坚持。

  (3)板栗煮稀饭。

  (4)白果仁10克,炒一炒后加水煮熟,再加入适量砂糖或蜂蜜,连汤食之。

  (5)黑木耳6克,冰糖9克煮熟,常服有效。

  (6)鲜萝卜500克,大米100克,煮稀粥喝。

  (7)菠菜子炒微黄有香味,研细,每次吃5克,一日二次,温米汤送下。

  (8)牛肺350克,大白萝卜1000克,加盐,姜等炖汤,每周服用二,三次。

  (9)鲜绿竹笋100克,切片作汤喝。

  (10)胎盘洗净后低温干燥,研成细粉,每日6克分三次饭后服.或用鲜胎盘洗净切块炖板栗食之。

  127、食疗治腰痛:

  腰痛的病因有多种多样,且不易好转,甚至有些腰痛迁延难愈,如果采用食疗治腰痛,可取得明显的疗效.下面为你提供几种简便的疗方:

  (1)甜瓜子150克,浸酒10日,取出研末,每次服9克,每日三次,饭前用酒送服,能治各种腰腿痛。

  (2)西瓜皮切片,阴干研细末,以盐,酒调,空腹服,治闷挫腰痛。

  (3)橙子核炒干研细末,每日用白酒调服9克,治闪腰疼痛。

  (4)橘子核,杜仲各二两,炒后研末,每次服6克,每日二次,用盐酒送下,可治疗各种腰痛。

  (5)豆腐200克,加黄酒125克,隔水炖后趁热饮食,卧床休息一小时,每日服一次,治腰扭伤作痛。

  (6)小茴香(炒)研末,破开猪肾(猪腰子),作薄片,不切断,层层掺进药末,用水纸裹,煨熟,细嚼,配酒咽下,治肾虚腰痛。

  (7)取等量辣椒粉和凡士林,加适量黄酒,调成糊状,涂于油纸上贴患处,治各种腰腿痛。

  128、家中调养治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是常见病,这里主要介绍脑动脉硬化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家庭调养法.

  (1)吃大蒜:每顿饭吃3瓣以上生大蒜,坚持吃三个月以上,南方人若畏生大蒜,可将生蒜沾醋吃。

  (2)吃鲜辣椒:鲜辣椒又称青椒,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辣椒素,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病形成,常吃鲜辣椒的人很少患脑血栓病和冠心病。

  (3)补充叶酸: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叶类蔬菜,大豆和橙汁,每天吃1市斤绿叶蔬菜或喝一杯(400ml)豆浆或饮一杯橙汁,就可摄取足够的叶酸。

  ⑷吃香蕉:香蕉含有丰富的钾,钾具有抗动脉硬化,降血压,保护心脏的作用,每天吃3根香蕉,既能抗脑动脉硬化,又能降血压,还能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129、肩周炎的内外治法:

  (1)风寒凝滞型:症见肩部疼痛,怕凉怕风,阴天加重,得温痛缓,有时肩背窜痛,上肢痛,肩管节活动受限,内收,外展,上举疼痛加剧.舌浅胖,苔白,脉弦紧,当以去风散寒,痛痹活络为治.药用:防风,当归,独活,羌活,威灵仙,桂枝,地龙,红花各10克,桑枝,炙乳香,炙没药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取药渣局部热敷,每日2-3次(下同)。

  (2)气血淤滞型:症见肩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多因外伤瘀血或劳损,瘀血阻滞,肩部不能抬举,疼痛拒按,夜间为甚,严重者肌肉萎缩,肩管节僵直,舌苔白,稍厚,脉弦或细涩,当以活血化淤,舒筋活络为治,药取,当归,赤芍,红花,丹参,桂枝,地龙,桃仁,王不留行子,炮山甲各10克,桑枝30克,地鳖虫5克。

  (3)气血痹阻型:证见肩部疼痛,呈酸痛状,日久不愈,时轻时重,痛有定处,活动受限,上肢肌肉萎缩,窜至肌肉疼痛,肩部活动无力,上肢内旋,外展,上举受限,胃纳不佳,体虚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当以补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治,药取: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羌活,独活,地龙,桂枝各10克,桑枝15克,甘草5克。

  中医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下列外治法:

  (1)丹参注射液局部痛点封闭,每次2-5毫升,每次选择2-3个痛点,每周2次.当归,天麻,夏天无,川芎嗪等注射液亦可。

  (2)云南白药酊适量,局部涂抹后,用湿毛巾或上述药渣湿热敷,每日2-3次,连续1-2周,正红花油,狮子油,正骨水,万花油,骨友灵搽剂等也可。

  (3)中华跌打丸适量,白酒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局部包扎,每日换药1次,连续一周.大,小活络丸,云南白药,七厘散等也可。

  (4)细辛,川椒,红花,樟脑,桂枝,乳香,没药,血竭各5克,川芎,麻黄,艾叶各10克,加白酒适量,浸泡24小时后,取药液外擦局部,每日2-3次,连续1-2周。

  130、蒲公英治胆结石:

  浦公英40克,洗净切碎,水煎后去渣,与粳米50-100克煮粥,熟后加冰糖适量.每日早晚各1次,连食3-5天。

  131、按摩大脚趾缓解偏头痛

  双手同时用力掐.按摩双脚大脚趾的下部,5分钟左右即可缓解。

  132、五倍子治盗汗:

  盗汗是睡着后出大量虚汗,以头、胸部为多,睡醒后汗自止。(1)可五倍子适量,研成细末,用75%酒精棉球清洗患者脐孔及其周围,再用药物填满脐孔,外用胶布封贴;然后用一口盅盛热水,以口盅底于胶布上热熨3分钟。每隔1-2日换药一次。(2)五倍子50克文火焙干研成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五倍子散5-10克放于神厥穴内(即肚脐中)用伤湿膏或胶布封贴,每24小时换药一次。同时,晚睡前顿服谷维素、维生素B1和B6各3片。对于病因不明的盗汗、自汗(结核病除外)一般5-7天可治愈。

  133、干碘酒棉球治脚气:

  脚气病用干碘酒棉球夹脚趾缝,只四五天,脚趾缝的溃烂便可治好.具体方法是:将一小部分消毒棉花球,放在一个器皿(或小瓶)内,倒入少许碘酒,用小棍搅拌一下,使棉球蘸满碘酒.许要时取出一个碘酒棉球,晾干即可使用。

  134、醋的十大功效:

  (1)消除疲劳:丰富的有机酸能促进糖类代谢,分解体内疲劳物质,消除人的倦怠感。

  (2)平衡血液酸碱值,醋是碱性食品,在摄取过多的鱼,肉,精白米,面包等酸性食物后,喝点醋能起到中和作用,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3)帮助消化:醋含有挥发性物质及氨基酸等,能刺激大脑神经中枢,使消化气官分泌大量消化液,增强消化功能。

  (4)预防衰老:醋能抑制和降低人体衰老过程中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减少老年斑的产生。

  (5)扩张血管:醋能降低血压,防止心血管疾病,也能降低尿糖含量,预防糖尿病。

  (6)增强肾功能:醋能利尿,预防便秘,防治肾结石,胆结石,膀胱结石和尿路结石等疾病。

  (7)增强肝脏功能:醋中所含的醋酸,氨基酸,乳酸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提高肝功能。

  (8)提高肠胃的杀菌力:醋有很强的杀菌效果,能杀死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噬盐菌,痢疾杆菌等。

  (9)美容护肤;醋中所含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和醛类化合物能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皮肤光滑。

  (10)预防肥胖:醋中的氨基酸可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减肥效果不错.

  135、八味地黄丸新用:

  八味地黄丸又名金贵肾气丸、附桂地黄丸,是中医补肾的代表方剂。广泛用于各种因肾阳不足所致腰膝酸痛、阳痿 、畏寒肢冷或小便频数、水肿、大便溏稀等症。八味地黄丸目前常经中医辨症后用于:

  (1)治疗糖尿病:研究证实,八味丸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用八味地黄胶囊(不含糖),每次服8粒,每日3次。

  (2)治疗慢性肾炎:本法妙在小便不利,用之能通。小便频多,用之能减。肾虚小便短少而水肿者,用之则消。服八味地黄丸,日用2-3次。服药半月即可使下肢浮肿消退,蛋白尿减少,贫血改善。

  (3)治疗高血压:研究表明,使用八味地黄后,能促进肾功能恢复,并对肾性高血压有降低血压作用。

  136、咳嗽能抑制早搏,方法:

  感觉早播出现时,可立即用力咳嗽,连续多次,往往能使早搏消失。这主要因为:一是咳嗽时胸部收缩挤压了纵隔,震动了心脏;二是使心肌供血增加。此法仅为抑制早搏的应急方法,平时还要靠药物有效的控制。

  137、吃甜梨治糖尿病

  据中国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离休老干部冯权朝讲述,他本人在1971年患糖尿病,用吃甜梨的方法两个月治愈此病。医生总是叮嘱此类患者饮食上忌食含糖成份高的食物,而老人所献秘方则正相反,一般糖尿病患者最大的反应是口干,多饮,多食,多尿,当感到口干时,吃一至二个甜梨即可,再口干时再吃甜梨,要求患者一定吃甜梨(鸭梨,雪花梨,白梨等),如在无梨季节可食甜白萝卜(长型甜味),与吃梨有同样效果。老人特意留下他家的电话:(022)25992099,对此感性趣的患者可与之联系。

  138、夜里睡觉时发生腿疼(肌肉疼),可食用微生素a,效果很好。

  139、凤凰衣治褥疮:

  一旦出现褥疮可用凤凰衣(即鸡蛋壳里面的那层皮)。治疗方法:先将生鸡蛋放冷水里浸泡5分钟,这样蛋壳内的那层皮就好剥了,然后把蛋打开,倒出蛋请,蛋黄,剥下蛋壳内的凤凰衣,贴在洗净消毒的疮面上即可,一二天即好。

  140、治咽炎单方:

  陈软枣(也叫小柿子)一把,约50克(多点也可),放在砂锅内,放入500克水熬至300克,大约半碗。稍凉后,喝汤吃软枣。将核吐掉。一次用完即可。

  治慢性咽炎方:黄花菜(金针菜)干品30克,石斛20克,麦冬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一剂。

  141、丝瓜食疗奇方:

  (1)治鼻窦炎:干丝瓜用铁锅焙焦,研成细么末。每次服6克,于早晨空腹时用温开水冲服,连服8天。

  (2)治咽喉炎:嫩丝瓜洗净捣烂挤汁,加入适量白糖。每日1匙,每天3次。

  (3)治风寒咳嗽:丝瓜自焙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天3次。

  (4)治过敏性哮喘:丝瓜藤洗净捣烂挤汁,每次服1匙,每天3次。

  (5)治奶水不足:丝瓜60克,猪蹄1根,炖熟后当菜吃。

  (6)治菌痢:丝瓜根,茎,叶均可,洗净后捣烂挤汁每次服2匙,每天3次。

  (7)治痔疮引起大便带血:丝瓜花30克,槐花15克,水煎服,每日1次。

  (8)治疗神经痛:把丝瓜汁温热后饮下,用量根据症状而定,每日100毫升左右,或者用丝瓜叶茎捣烂挤汁涂抹患部,也有疗效。

  (9)治皮肤疖肿:鲜丝瓜1个,捣烂后敷在患处,然后再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

  (10)治斑秃:老丝瓜切片,用力擦拭没头发的部位,直到局部发热为止,每天2-3次。

  (11)治暑麻疹:鲜丝瓜叶一把,捣烂挤汁,加入少许冰片,涂抹患部。

  (12)治脚汗过多:将老丝瓜烧成炭,研成细末,撒在鞋中,赤脚连穿半月。

  142、排毒用好一味姜:

  现代医学证明,在众多食疗排毒方法中,生洒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1)活血化瘀:生姜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血小板的聚积,通过改善大脑供血可起到防'晕车作用,美国学者认为,在生姜提取物中含有与阿司匹林作用相似的抗凝血成分,其抗凝做用甚至超过阿司匹林,加上生姜的降胆固醇作用,服用生洒成为预防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自然排毒疗法中十分有效的一种。

  (2)防止胆固醇过多形成结石: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生姜所含的生姜酚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可减少胆固醇的生成,并能促使其排出体外。

  (3)杀灭病菌:生姜中含有的辣姜油和姜烯酮,对伤寒,沙门氏菌等病菌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4)抗老延衰: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生姜含有比维生素E作用大得多的抗氧化成分。常吃生姜有助于使老年斑推迟发生或逐渐消失。

  (5)防治头痛:取80克-100克鲜生姜切片打碎,与茶叶20克-30克一起放入约3000毫升-4000毫升的水中烧开,滤渣,待姜茶温度降至50度左右时再冲洗头面部,3-5天一次,对头痛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143、关节止痛丸治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止痛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笔者自1990年以来,采用关节止痛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随访复诊,远期疗效较好。80例中,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所有病例均依据1988年第一届全国中西结合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确诊。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对称性关节肿痛,变形,晨僵及功能障碍,血沉不低于30毫米/时,抗“O”不低于500单位,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片示关节面不同程度损坏,缺损及关节腔变窄,并有感受风寒湿为诱因。治疗时间最短30天,最长120天。

  (1)方药组成:黄芪,当归,白术各90克,威灵仙,羌活,独活,全蝎,海马各60克,川山甲,薏苡仁,防风各50克,制川乌,制草乌,乌梢蛇,川芎,甘草各40克。将上药焙干,共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开水送服,一天三次,30天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可配合理疗。

  (2)疗效标准:A全愈:关节疼痛消失,各项活动自如,能从事正常劳动,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结果正常。B:好转:关节疼痛及主要症状消退,活动基本自如,能从事轻度劳动,血沉,类风湿因子,抗“O”结果基本正常或好转。C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3)治疗结果:痊愈42例,好转3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

  144、巧治咽喉痛:

  在咽痛初起时,用风油精或清凉油涂及钏部,然后用手掌反复推擦至皮肤发热,这样,咽痛大都会在1至2小时缓解或消失。

  145、刺激掌心治疗心脏病:

  如果突发心跳不正常现象,只要刺激掌心便能很快恢复正常。方法如下:拇指,食指同时从手掌的正反面按住劳宫穴,用力按压,左右手交替进行各50下。如果是预防心赃病,20下既可。

  146、莲芯治牙痛:

  莲芯在治疗牙痛方面有独到之处,具体方法:取莲芯6克,加冰糖10克,加适量水,用文火煮15分钟,少凉,频频饮用。一般一日剧痛减缓,二日即可止痛。

  穿心莲片:功擅清热解毒,用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每次服2-3片,每日3-4次。或小水丸50粒,每日2次。

  147、凤仙花巧治肩周炎:

  取一正棵连根白凤仙花洗净,凉干后捣碎,生姜一块捣碎,加少许高度白酒搅拌均匀后取汁备用(此为一天的用量,若一次准备几天的用量要置于冰箱保存)。晚上睡觉前用此汁液用力涂于肩部患处,待干后再涂,直到擦完一天的用量。按此法连续涂擦一周后,病痛即可明显改善。

  148、鲜芝麻叶治急慢性咽炎:

  把鲜芝麻叶洗净,嚼烂后慢慢吞咽,每天3次,每次6片叶,连服3天可愈。

  149、用咖啡服止痛药效果好

  美国芝加哥科学家称,服用止痛药用咖啡或茶冲服,效果要比用白开水好。他们发现,用咖啡服止痛药的人中有71%反映自己的恶性头痛完全好了;而用白开水服药的人中只有58%的人说自己症状减轻了。

  150、醒来不爽旋转脚腕:

  有些人早晨醒来即感到不爽,动作迟缓,尤其是低血压的人。这些人可用此方法:醒来时,依就躺在床上,然后两脚腕同时向外旋转30次以上,再内旋转30次以上,可使血液循环顺畅,头脑清醒。

  151、糖尿病患者可食肉鸽枸杞:

  把鸽宰杀去毛洗净后,将枸杞子30克放如鸽腹内淋上黄酒1匙,冷水2匙,用白线将鸽身扎牢,放入汽锅中隔水蒸2小事即可食用。对糖病上,中,下三消症均有一定疗效。

  152、猕猴桃治口干症:

  口干症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尤其夜间常因口干而引起咳嗽,影响睡眠,听人介绍 猕猴桃治口干症儿女为我买了一箱,吃后即觉津液满口,夜间再无口干感觉,睡觉也安稳了。现在我仍坚持吃 猕猴桃,食欲很好,且治好了咳嗽痰多的症状。

  153、老年仰卧健身法:

  人一进入老年期以后,身体会越来越需要加强锻炼,积极预防,延缓衰老,使生命?量更高,现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仰卧健身方法,适用于清晨起床前做。

  (1)伸懒腰:两臂伸直举过头顶,两腿夹紧形成一字形,用力伸展四肢打挺,使全身关节舒展开。做五六次直挺动作后,再次两臂拉开,两腿叉开使身体形成大字型,向两侧伸挺五六次。

  (2)滚动腰:两腿弯曲,两手紧抱双膝,上身尽量放平,两腿现向左倾斜,使腰部在床上左右滚动,可以逐步加大倾斜度和滚动力度,做七八次。

  (3)高抬腿:先缓缓抬起左腿与腰成直角后缓缓放下,再抬右腿放下,然后双腿同时抬起,各做五次左右。

  (4)颤抖四肢:将四肢同时抬起,与腹部形成直角,形成四肢同时向上的姿势,而后颤抖四肢,以促进血液循环。

  (5)缩腿缩肩:四肢紧贴床面,身体形成一字形仰卧。向上提缩左腿同时向下缩左肩,向上提缩右腿的同时向下缩右肩。提缩腿时应以缩胯带动腿动作的完成。

  (6)仰卧起坐:这一节主要靠腹肌的抽动力来完成。如果坐不起来,可先用挥动双臂来带动上身起坐。做这一动作,如果腹肌力强,双手可背脑后或平放在床上。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可做五至十次。

  154、龙胆泻肝丸:

  本品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当归,泽泻,木通,车前子制成。适用于肝胆火旺引起的突然耳聋,以及胆?湿热引起的耳内痒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每次服6-9克,日服2次。

  155、鲜石榴叶治顽固性痢疾:

  鲜石榴叶一小把,清水洗净用蒜臼捣烂。为了便于吃下可拌入一些食盐,五香粉,白面等成糊状,用植物油炸熟至焦,数量50-100克左右,一次吃下即可。

  156、阿斯匹林新药效药理(阿斯皮林与老年病)

  阿斯匹林是一种古老的退热止痛抗感冒药物。近10年来,由于科学的发展,发现它有许多新的药效药理作用,与老年病有密切关系。

  (1)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服用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对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降低50%以上。

  (2)防治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对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服用阿斯匹林,其知觉度每年可恢复17%-20%,且不易再复发。对发病率亦有明显影响,据文献报告可降低30%以上。

  (3)增强机体免疫力:科学家指出,阿斯匹林能促进免疫分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由此可以推论并经临床实践证明,阿斯匹林不仅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并有抗癌抗艾滋病作用。

  (4)抗衰老作用:阿斯匹林可以使人体角膜组织保持弹性,这是因为阿斯匹林能抑制角膜组织中糖元的生成,故能延缓角膜老化过程。临床研究报告表明,应用阿斯匹林可使白内障的发生率减少50%以上。

  (5)预防结(直)肠癌:美国癌症协会对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服用阿斯匹林组比未服用组的结肠癌的发病率减低40%以上。

  (6)对糖尿病的防治:据文献报告,每日服用阿斯匹林可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是由于阿斯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阿斯匹林还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故有降血糖作用。

  此外,阿斯匹林还有些作用,如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副作用和降压保胎作用等。在服用剂量上,一般以每日服用肠溶阿斯匹林100毫克为宜;服用时间最好在早晨7时前最好。因为晨起后血小板聚集力逐渐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强,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时刻,所以,在早晨起床后要尽早服药。但对患有胃溃疡病、胃出血倾向者应慎重用药,宜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众所周知,阿司匹林可以用于预防心脏病发作,殊不知,阿斯匹林也可用于心脏病发作时的急救。冠心病一旦发作,应立即咀嚼两片阿司匹林,因为嚼服比吞服吸收更迅速。

  157、治疗低血压病验方:

  (1)处方:人参10克(或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2-3次。偏气虚者加黄芪;偏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草,何首乌;伴有心悸怔忡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属虚弱诸不足者,可与黄芪建中汤合用。

  (2)处方:党参30克,黄精3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顿服,每日一剂。

  (3)处方:甘草,生黄芪,五味子各12克。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早晚各服50毫升,连服5-10剂。

  158、浦黄治高脂血证:

  浦黄有明显降血脂作用,能抑制脂质在主动脉壁沉积,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每日3-5克,研末,开水冲服,21日为1疗程。

  159、治慢性鼻窦炎方:

  组方:苍耳子10克,辛荑花15克,白芷3克,薄荷3克。

  用法:先把苍耳子炒焦,四药共研为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药少许,吸入鼻中,每天-7次一般一周,用完一剂见效。二剂痊愈。

  功效:祛风散热。

  160、王不留行外贴治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表现为单侧肋间的阵发行疼痛,多以串痛或刺痛为主,可放射至患侧肩背部,常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及休息,采用中药王不留行籽外贴治疗,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广大患者不妨一试。

  王不留行味苦平,入肝经,具有行血通络,消肿敛疮,催生下乳的功效。使用时先剪下一块约5x3.5厘米大小的麝香追风膏(或关节治通膏),在中间撒上已准备好的王不留行籽(注意不要堆集),按压粘牢后外贴于肋间神经疼痛的沿线处,然后按摩1-2分钟,至患者感到局部微痛,发热即可。每日按摩4-6次,每2-3天如法换药一次,至痊愈为止。

  161、治风湿性关节炎:

  方一:扁豆根15-20克,水煎服。对风湿性关节炎有较佳的。

  方二:白胡椒研末,温黄酒送服,每次1.5克,每日2次。

  方三:每日服蜂王降400毫克,连用3-6个月,治顽固风湿性关节炎。

  方四:取蜜蜂4-5只,放在患病部位表面,然后碰触蜜蜂,蜜蜂发怒后蜇伤该处皮肤,反复多次,可使症状消失。

  162、伤湿止痛膏妙用多多:

  (1)将伤湿止痛膏贴于背部胸椎第三脊椎突上,半小时后,就会出现热乎乎,火辣辣的感觉,症状随之减轻。

  (2)咽喉肿痛:将伤湿止痛膏贴于廉泉穴上,可起到消肿止痛组作用。

  (3)五更泻:有些老年人常于黎明前腹痛腹泻,谓之五更泻,用硫磺粉1克填于脐眼中,再贴上湿止痛膏。忌食油腻生冷之物。

  (4)盗汗:取五倍子,龙骨各2份,区辰矿1份,共研细末,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于肚脐眼中,再贴上伤湿止痛膏,每晚换一次,一般4次可愈。

  (5)治腮腺炎:根据患部部位大小,将伤湿止痛膏裁剪后贴于腮腺肿胀处,其范围以患处全部覆盖为宜,每天换贴1次。有抗炎镇痛、消肿散结的功效,必要时可辅助药物治疗。

  (6)治胃痉挛:将伤湿止痛膏烘热后贴于胃脘疼痛处,取热水袋放于膏药上,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每天1次,有解痉止痛功效。

  (7)治婴儿腹泻:将伤湿止痛膏剪成4厘米的方块,对准患儿肚脐中央贴牢,一天两次,腹泻止后再贴两天,以巩固疗效。此法适宜于轻型婴儿腹泻(单纯性消化不良),临床表现为大便稀薄或成蛋花样,黄绿色,每日5-6次至10多次,一般情况正常,中医辩证属“虚寒型”者效果最好。若属于重型婴儿腹泻伴有发热、脱水及中毒症状者则不宜使用。

  (8)治肋软骨炎:取伤湿止痛膏1张,将少量干姜粉撒于膏药中央,对准痛点贴敷于上,每天1次,有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

  (9)治肌注后臀部硬结:将伤湿止痛膏贴与臀部肌注硬结肿痛处,再将热水袋放于膏药上,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每天1次,有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

  (10)治冻疮:患处用温水洗净拭干,将伤湿止痛膏贴上即可,48小时为一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可治愈。成人24小时换一次。小儿由于皮肤娇嫩,要勤换贴,一般以12小时为度。如冻疮已溃烂,则此法不宜使用。

  (11)治慢性咽炎:先用温水洗净颈前皮肤,捎待片刻后将伤湿止痛膏贴在天突穴,隔日换药一次,共贴3次。若局部有刺痒感,皮肤发红,可停用半天;若对象皮膏过敏,皮肤糜烂有渗液化脓者不宜贴用。

  (12)治神经性皮炎:患处先用温水洗净拭干,将地塞米松软膏均匀涂擦患处,待软膏吸收后即将伤湿止痛膏贴敷于上,轻者每天1次,重者每天2次,一般3-5天即可见效。

  以上各药方,孕妇及伤湿止疼膏过敏者慎用。

  163、黄连素的五个新用途:

  (1)治疗高脂血症:黄连素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明显,治疗20天 (一个疗程)后,体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冠心病,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的作用,对人体无副作用,是一种理想的降脂药物。

  (2)治疗高血压:黄连素的降压作用令人满意,多数老年患者服用黄连素片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该药还能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减少心脏及肾脏的损害,即使长期服用,也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研究报告证实;黄连素中含有小檗碱等化学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舒张而起到降压作用。

  (3)治疗心律失常:中老年人发生心律失常者日俱增多,其发病常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二尖瓣病变等,口服黄连素,每次0.4克,每日4次,连服7-12天,便可使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使心率失常得到控制。。黄连素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从而降低冠状动脉梗塞引起的心律失常。

  (4)治疗糖尿病: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均表明,黄连素可降低血糖和尿糖,每次服用黄连素0.4克,每日4次,1-3个月后可使血糖,尿糖下降。这能较好地防止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5)防治癌症:黄连素防治癌症的作用与富含小檗碱的化学成分有关。实验证明,小檗碱在动物体内能增强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地吞噬功能,对细菌毒素,癌细胞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能提高机体抑癌,抗癌能力,因此,患有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肠道憩室,食道炎等疾病的中老年人,经常服用黄连素,既可治疗上述病症,有可防止癌变发生。

  164、电吹风治好了肩周炎:

  用电吹风反复吹肩膀,吹风距离忽而远忽而近,既能吹透又不至于烫伤。这一招还真灵疼痛减轻了,胳臂也稍微能够活动了。同时在辅以对肩部的捏揉按摩以及中药治疗,方剂是:白芍25克,桂枝15克,甘草,鹿肉各10克,水煎服,每晚一次,10天一疗程。通过这种综合性治疗数月后彻底痊愈了。

  165、柳木屑拌醋住治骨质增生:

  方法如下:(1)取被虫掏空的老柳树洞中的木屑5公斤,一次用1公斤。

  (2)把柳木屑放在锅内用文火炒黄,拌上热醋。

  (3)将拌上醋的柳木屑装入事先缝好的布袋中,敷在患处,以不烫伤皮肤为宜。每天热敷3-5次,5天更换一次木屑。一般10天后病情就可减轻,20-30天即可痊愈。

  166、撮谷道好功效:

  谷道即肛门,撮谷道,就是做肛门收缩上提的一种保健方法。撮谷道,不仅可以防止静脉瘀血 ,增加回心血量,加强血液循环,同时可使整个盆腔肌肉群得到锻炼。对中老年人易患的痔疮,肛裂,脱肛,便秘以及阳痿,早泄等症,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及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和预防作用。

  撮谷道,方法简单易行,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的限制。蹲,坐,站,躺都可进行,记不影响工作,也不浪费时间。

  具体方法是:吸气时稍用意着力,提缩肛门连同会阴上升,呼气时放松。每次重复10-20下,每日3-5次。

  167、癃闭丸:

  组方:生黄芪30克,菟丝子15克,泽泻10克,炒穿山甲10克,地龙15克,虎杖30克,土茯苓15克,桃仁10克,川拣子10克。

  功能: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主治: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症。(又称前列增生)。

  用法:按方药组成比例,研制成水丸,每服6克,每日3次 。

  168、清热解毒穿心莲:

  穿心莲,又名一见喜,苦胆草,四方草,揽核莲。性味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1)治支气管肺炎:取春心莲,十大功劳叶各15克,陈皮10克,水煎取汁100ml,每日一剂,分早晚各一次。

  (2)治上呼吸道感染:穿心莲,车前草各15克,水煎浓缩至30ml,加糖适量,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3)治细金菌性痢疾:取穿心莲15克,木香,甘草各10克,加水300ml,煎至100ml,每滏服30ml,每日3次。

  (4)治痈疖疗疮;穿心莲粉加凡士林调成30%的软膏,外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同时可口服穿心莲片,每次5片,每日3次。

  (5)治急性阑尾炎:取穿心莲18克,野菊花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6)治宫颈炎:穿心莲200克,水煎2次,合并煎液,过滤后浓缩至400毫升,加入防腐剂,涂患处,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

  (7)治阴囊湿疹:取穿心莲干坟20克,纯甘油100毫升,调匀涂患处,每日3-4次。

  另外,穿心莲片或穿心莲注射液还能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炎,百日咳,肺脓疡,急性胃肠炎,肠伤寒,泌尿系感染,急性盆腔炎,眼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脓疱疮,化脓性中耳炎,伤口感染等疾病。

  169、急性腰扭伤验方:

  处方:生牵牛籽9克,炒牵牛籽9克,白酒适量,广木香6克,三七6克。

  方法:将生牵牛籽与炒牵牛籽一起研末,分成四小包。广木香与三七放入白酒内制成药酒液,冲服牵牛籽粉。早饭前及晚睡前温服一小包。一般两天可愈。

  170、治疗早搏验方:

  早搏为心律不齐中最常见的,属于中医惊悸,怔忡等范畴,多以气阴两虚为本,阳亢浮动或兼挟心血瘀阳为标。可用下列验方。

  药用:黄芪20克,麦冬,苦参,丹参,炙甘草各12克,炙五味子5克,茯苓12克。

  加减:心悸,心慌,失眠者选用灵磁石20克,柏子仁10克,红枣12克,枣仁10克,胸闷胸痛选用川芎6克,广郁金10克,心阳虚,心动过缓,舌质淡白者苦参减半加党参20克,邪热忧心者选用串连5克,连翘12克,青蒿15克,痰热忧心者选用菖蒲10克,萎皮10克,竹茹10克。

  171、五倍子治出汗:

  五倍子50克,研成细末,分成四分,每日一剂,用水调成糊状填入脐内,再用胶布固定,睡前用之。

  172 、冠心病患者不宜服人参:

  研究发现,人参中含有一种抗脂质分解的物质—缩多氨酸的多肽类物质,这些物质能抑制体内脂肪和动脉内的脂质分解代谢,并使动脉壁上脂质增加,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促使病情恶化.冠心病人,患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不宜服人参.

  173、治贫血方:

  花生仁红皮30克,大枣10枚,蜂蜜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20天为一疗程。

  174、温补肾阳之佳品淫羊藿:

  淫羊藿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下述诸症:

  (1)治腰部冷痛:用淫羊藿15克,细心9克,巴戟18克 ,干姜12克,水煎,分三次服,数剂必效。

  (2)治夜尿多而次频:用淫羊藿,益知仁各15克,肉桂9克,水煎,分两次早晚服。

  (3)治白带:用淫羊藿,茯苓各18克,续断15克,水煎,分两次服。

  (4)治高血压:用淫羊藿,仙茅各15克,地龙12克,水煎,分两次服。

  (5)治肢体麻木:用淫淫藿120克,切细,加烧酒一斤,泡4-5天开始服,每服20-30毫升,日服2次,药尽病退。

  (6)治寒湿癖疼:用淫羊藿15克,威灵仙30克,细辛9克,羌活12克,水煎,分三次服奇效。

  (7)治慢性支气管炎:用淫羊藿,紫金牛以4:1比例,共研细末,加蜂蜜1倍制成丸,每丸9克,每天服2次,每次2丸,10天为一疗程,一服2-3个疗程为宜。

  175、肩关节周围炎单方:

  (1) 鲜桑枝90克,鲜槐枝60克,鲜松枝30克,鲜艾叶30克,桂枝15克,白酒15克(后下)水煎取汤熏洗局部,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剂,热服后进行功能锻炼。

  (2)白芍200-300克,大条蜈蚣10-20条,姜黄12-15克,共研细末,每次12-15克,加水50-70毫升,煮沸待温后服,每日三次。一周为一疗程。

  (3)朴硝50克,马前子100克,黑老虎100克,水煎,熏洗患处,每次20-40分钟,1日2次,3-5次为1疗程。

  (4)川乌,草乌,樟脑各90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根据疼痛点部位大小取药适量,用醋调成糊状,均匀敷于压痛点约0.5厘米厚,外敷纱布,用热水袋热敷30分钟,日一次。

  (5)乳香,没药,麻黄,马前子各取适量,水煎取汤熏洗上肢,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并用伤湿膏贴患处,同是配合内服舒筋活络丸,每天7粒。

  (6)生半夏,生南星,白芷,生川乌,生草乌,细辛,红花,没药,乳香,生葱,生姜,白酒各适量。前9味共研细末,加葱,姜捣烂,对入白酒。一起入锅内炒热,敷于患肩部,隔日换药1次。如有皮肤对药物过敏者可用纱布蘸清油隔在皮肤上,再敷上药。

  176、肩周炎的内外治法:

  (1)风寒凝滞型:证见肩部肿胀疼痛,怕凉怕风,阴天加重,得暖痛减,有时肩背窜痛,上肢痛,肩关节活动受限,内收,外展,上举疼痛加剧,舌淡胖,苔白,脉弦紧,当以祛风散寒,痛癖活络为治,药用:防风,当归,独活,羌活,威灵仙,桂枝,地龙,红花各10克,桑枝,炙乳香,炙没药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取药渣局部热敷,每日2-3次(下同)。

  (2)气血淤滞型:证见肩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多因外伤瘀血或劳损,瘀血阻滞,肩部不能抬举,疼痛拒按,夜间为甚,严重者肌肉萎缩,肩关节僵直,舌质暗,有瘀斑,舌苔白,稍厚,脉弦细涩,当以活血化淤,舒筋活络为治,药取:当归,赤芍,红花,丹参桂枝,地龙,桃仁,王不留行子,炮山甲各10克,桑枝30克,地鳖虫5克。

  (3)气血痹阻型:证见肩部疼痛,呈酸痛状,日久不愈,时轻时重,痛有定处,活动受限,上肢肌肉萎缩,窜至肌肉疼痛,肩部活动无力,上肢内旋,外展,上举首限,胃纳不佳,体虚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当以补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治。药取: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羌活,独活,地龙,桂枝各10克,桑植15克,甘草5克。

  中医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下列外治法:

  (1)丹参注射液局部痛点封闭,每次2-5毫升,每次选择2-3个痛点,每周2次,当归,天麻,夏天无,川芎秦等注射液亦可。

  (2)云南白药酊适量,局部涂抹后,用湿毛巾或上述药渣湿热敷,每日2-3次,连续1-2周。正红花油,狮子油,正骨水,万花油,骨友灵搽剂等也可。

  (3)中华跌打丸适量,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 ,局部包扎,每日换药一次,连续一周。大,小活络丸,云南白药,七厘散等也可。

  (4)细辛,川椒,红花,樟脑,桂枝,乳香,没药,血竭各5克,川芎,麻黄,艾叶各10克,加白酒适量,浸泡24小时后,取药液外搽局部,每日2-3次,连续1-2周。

  177、韭菜,三七消肿:

  韭菜,三七均有活血化淤止痛消肿之功效。取信鲜韭菜20克,捣成泥状,取三七片5片,研粉,拌入韭菜泥中,先将伤处用冷水洗净,再将韭菜三七泥敷在患处,外加塑料薄膜包好,一次敷10小时,以睡前为好一般敷3-4次即愈。本人脚踝扭伤肿痛难忍,经过上法敷治4次痊愈。

  178、艾叶熏蒸治风湿性关节炎:

  采用爱叶25克,水约2000毫升,倒入脸盆内煮开,脱去衣服两腿架在脸盆上,小褥悬盖双腿。让沸腾的艾叶水熏蒸患处,蒸至浑身冒汗,局部发痒,熏蒸后轻松舒服。每晚一次,每次30分钟左右。持续20多天,风湿性关节炎就好了,到现在十多年没有犯过。

  179、首乌煲鸡蛋治白发:

  首乌煲鸡蛋的配制方法:首乌100克,鸡蛋2个,加水适量入砂煲内共煮,至蛋熟时取蛋去壳再煮约十五分钟后,加少许糖(砂糖,红唐均可,蜜糖尤佳)少煮片刻,可吃蛋饮。此方每周一至二次,一般服一至二个月可见效。

  180、核桃治咽喉炎:

  取核桃10枚,去硬壳,不去衣,分早晚两次服。15天为一疗程。核桃具有消炎,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可治咽喉肿痛,咳嗽等疾病。

  181、治便秘:

  红薯300克,大枣50克,蜂蜜25克。将红薯去皮,切碎,同大枣一起用水500毫升武火煮至约300毫升加入蜂蜜,再用文火煮5-10分钟,待凉后早晚服用,连汤带渣同时吃,每日一剂,服3-4天见效。

  182、治感冒:

  核桃仁10个,银花10克,生姜20克,冰糖30克,加水煎至糖化,分两次服,一日一剂,连服两剂即愈。

  183、治干咳:

  选购新鲜草莓500克,冰糖300克,隔水烘炖之,每日服3次,每次服一汤匙,连续服5-7天,此症便可痊愈。如果患病较重,可再多服二,三日。

  184、治尿痛

  方一,取玉米须一把,洗净后,以开水泡之,当茶饮。

  方二,葱白30克,白矾15克,盐一小撮,混合捣烂敷在肚脐上。

  方三,用湿热毛巾敷小腹,约20分钟后再形排尿。

  185、小便不畅或不通:

  (1)取鲜白菊花根数根捣烂,加白酒数毫升拌匀,去渣取液温热后服。半小时可排尿。

  (2)大蒜一个去皮,加栀子7个和食盐少许共捣烂,纱布包好贴脐,数小时可排尿。

  (3)田螺数个洗净,葱白(去丝)数根洗净晾干,加冰片1-2克,一起捣烂,纱布包好敷脐或丹田穴(脐下4寸处,半小时至一小时可排尿。适用于产后或手术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小便不通。

  186、脚踢成山穴治腿痛:

  秋天,寒腿病易于发作,现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锻炼方法:走路时,用左脚背踢右腿肚,再用右脚背踢左腿肚。每走几步可轮换踢一次,如此循环反复,次数不限。如感到腿肚发热,并由酸,麻,胀感,疗效为佳。腿肚中间是足太阳经的成山穴(小腿伸直时出现人字形的凹陷处),刺激该穴能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有止痛祛寒之效。

  187、不同感冒选用不同中成药:

  中成药治疗感冒,方便易行,副作用小,但用中成药治疗感冒,不能盲目滥用。用之得当,工效神奇,使之不当,不但无效,甚至会使病情加重。现将中医对感冒的辩证分型及使用的中成药。介绍如下:

  (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烧轻,(或不发烧),头痛,鼻塞,流清鼻涕,喉痒,咳嗽,多稀白痰;苔薄白,脉浮,应选用发散风寒的辛温解表药。如:九味羌活丸,或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不能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目胀,或口干欲饮,咳嗽,咯痰黄稠,舌苔薄百微黄,脉浮数。应用清热宣肺的辛凉解表药,如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羚羊解毒丸,不能选用羌活丸,理肺丸。

  (3)风寒湿滞:外有风寒表证,发热恶寒,体温不高,头痛。内有痰湿中阻,胃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泻下。可选用解表化湿的药物,藿香正气丸或藿香正气水。不可用保和丸,山楂丸。

  (4)表里双感:壮热憎寒,头痛目眩,口苦干,咽喉肿痛,或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应选用表里双解,解表清里药,如防风通圣丸。

  (5)气虚感冒:身体素虚,抵抗力低,平时易出汗,不耐风寒。证见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烧,鼻流清涕,常缠绵日久不愈,或反复感冒。此型不应专事疏散,用一般感冒药疗效不好,当扶正祛邪,益气解表。可用补中益气丸治疗。

  188、足跟治足跟痛:

  足跟骨刺是老年常见病.患病后,一走路足跟就痛,十分痛苦,跺足跟可收良好疗效.方法是:脱鞋,在水泥地上跺足跟,每次30-100下,每天3-5次.长期坚持,一直到痊愈.无病者每天跺几次脚跟,可有效预防骨刺的发生。

  189、治水土不服:

  取鲜生姜3-5片,用米醋浸腌一夜,次日取出生姜酌加红糖,茶叶,沸水冲泡闷盖5分钟后频频饮用.该方对水土不服所至症状有良效。

  190、口腔病偏方:

  1 瓜半个,挖出西瓜瓤挤取汁液,饮瓜汁含于口中.二分钟后咽下,再含新瓜汁.反复2 多次全部用完.其功效有清热解毒,治疗口腔生疮.同3 时对高血压也有一定的疗效。

  4 霜后的茄子切5 片晒干,研成细末,抹于口中.气功效是清热除湿,治小儿口疮。

  6 去罗卜适量.将罗卜洗净,切7 碎,捣烂取汁.以汁漱口,每日数次.其功效是散瘀血,消积滞,除热毒,用治口舌8 生疮,满口腔糜烂症等。

  9 取小麦麸二份,冰片一份.然后将小麦麸烧灰与冰片混合研细.搽患处,每日二至三次,一般五天之内口腔炎即愈。

  191、黄散(中成药):

  功能: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用于咽喉肿痛糜烂,口腔溃疡久不收敛。

  用法:取药少许吹患处,一日2-3次。

  192、良药数紫菜:

  治疗便秘的最好食物是紫菜,紫菜是很好的营养性食物菜,除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碘和多种维生素外,还有异常柔软的粗纤维,以其做菜汤不但味道鲜美,还能清理肠腔内积留的黏液,积气和腐败物。

  紫菜调理便秘妙方如下:紫菜10克,香油2小勺,酱油数滴,味精0.5克,每晚饭前半小时,用开水冲泡一碗,温服,第二天即可解除便秘。

  193、金边兰花叶治好了腿疼病:

  今年春季我左膝盖疼痛难忍,夜不能眠,经医生诊断是骨质增生.打针,吃药都不见效,一位老同志得知后送给我一片金边兰花叶,让我蘸高度白酒一天擦数次.疗效神奇,当晚就入睡了,五天膝盖出现一片小红豆(似痱子),十天左右就能跑步,半月左右疼痛消失.有骨质增生和关节炎患者,不妨试一试,(没有金边兰花,芦荟叶也可代用)。

  194、治心房纤维性颤动方:头脑空痛的治疗方法,是可以彻底治愈疾病的,患者要注意遵循治疗的步骤,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治愈身体疾病。



目珠胀痛的治疗方法

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生病的人往往情绪并不好,并且在工作上、生活上或学习上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得了目珠胀痛病的人来讲,及早的做治疗是必须的,目珠胀痛的治疗方法患者应有正确的了解。

  “热水泡脚,加点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种优秀的理疗保健方法。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因而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就很重视对双足的锻炼和保养,并运用足部泡脚按摩(足疗)来防病治病。中医保健理论中关于“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理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湿灼”的记载,正是对中药足疗功能的形象概括。   现代科研表明,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穴位),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取得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   我国有一句古话:“中药洗脚,胜吃补药。” 每天若泡脚15分钟就能发挥保健作用,如把双脚浸入到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中,约15~20分钟后头痛会明显缓解。这是因为双脚血管扩张,血液从头部流向脚部,可相对减少脑充血,从而缓解头痛。对于感冒发热病引起的头痛,热水泡脚还有助于退热。如果在泡脚同时能不断用手按摩涌泉穴及按压大脚趾后方偏外侧足背的太冲穴,还有助于降低血压。并且,经常坚持中药泡脚足疗的应用范围很广,风湿病、脾胃病、失眠、头痛、感冒等全身性疾病,截瘫、脑外伤、中风、腰椎间盘突出症、肾病、糖尿病等大病、重病后的康复治疗等等都包括在内。因此,坚持科学的足疗,尤其对于缓解现代城市人群易发的各种职业病,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药泡脚的好处*  第一,促进血液循环。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 好,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尤其是对那些经常感觉手脚冰凉的人,泡脚是一个极好的方法。   第二,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区和经络。很多人都做过足疗,按摩师点压我们的脚时,会感觉痛疼、酸胀,这种情况基本上可以说明我们相应的反 射区脏腑有问题。所以,当我们做完足底按摩后,会感觉浑身轻松。同时,人体脚上有6条主要的经络,包括三条阳经(膀胱经、胃经、胆经)的终止点,和三条阴 经(脾经、肝经、肾经的起始点,都在脚上,因此,泡脚也等于刺激了这六条最主要的经络。   第三,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人们常说一句话:"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可见泡脚的作用很大。尤其是现代社会,空调的大量使用,再加上人们普遍爱吃凉的食物,所以体内多寒湿,通过泡脚,可以加速体内排寒。  很多经过泡脚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泡脚的时候,会感觉膝盖很凉,说明体内的寒湿正在被泡脚的热水和中药逼出体外。因此,如果你得了风寒感冒 了,有时不用吃药,泡泡脚,一出汗,将体内的寒驱散,就OK了。还有很多血压高的人,如果长期泡脚,会使得人体的肢体末端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因此,慢慢的 血压就降了下来。总之,明白了道理,身体力行的去做,泡脚的好处只有您自己最清楚。 那怎样算是泡好脚了呢? 那就是泡到你的后背感觉有点潮,或者额头出汗了,就算是好了。注意,千万不要出大汗。因为汗为心之液。出汗太多会伤心的。只要出微汗就OK了,说明你的经络上下贯通了。这也是证明你经络是否通的一个办法。

  *秘 方* 1. 主治:腰痛、肾虚腰痛、腿漆无力、  用药:肉桂50g,吴茱萸100g,生姜150g,葱头50g,花椒80g  用法:用沙布裹好水煮10分钟,待水温下降至40℃左右,用蒸汽足浴盆浸泡30分钟,每日一次。  2. 主治:失眠  用药:吴茱萸40g 米醋(白醋)适量  用法:用吴茱萸煎汁,加入温水,再加入米醋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1次。  3. 主治:神经衰弱  用药:夜交藤500g  用法:将上药煎水去渣后,混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一次。  4. 主治:脚癣、皲裂疮  用药:食醋100毫升  用法:将食醋混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脚30分钟,每日1次  5. 主治:足支动脉痉挛病  用药:透骨草,元胡,归尾,姜黄,川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滕,乳香,没药,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土茯苓各10克。  用法:上药水煎去渣后混入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20-30分钟每日1次10-15日为1疗程。  6. 主治:痛经  用药:小茴香400克  用法:将上药煎水去渣后,混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1次。  7. 主治:脚气――足胫肿痛  用药:苏叶梗,防风,槟榔,羌活,当归,木瓜,乳香,没药各3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取汁,加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2次。  8. 主治:水肿――足起水肿  用药:楠木,桐木各适量  用法:用上药煎汤后加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9.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药:桂枝、附片、伸筋草、苦参各15克  用法:煎汤后去渣,混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10天一疗程,每日2次。  10. 主治:中风后手足拘挛  用药: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6克  用法:5kg清水加入上药,煮沸10分钟后加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11. 主治:痔疮;消肠热化湿消肿止痛  用药:槐条60克,艾叶30克,白矾30克,马齿苋30克,银花3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水煮后去渣,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一次  12. 主治:感冒或感冒头痛  用药:生姜200克或海桐枝干或水松枝叶适量  用法:上药煎水去渣后,混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1次。  13. 主治:糖尿病性趾端坏死  用药:川桂枝、生附片各50克,紫丹参、忍冬藤、生黄芪各100克、乳香、没药各24克  用法:上药用5000克水煮,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钟去渣后混入温水内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剂药可反复用3次。  14. 主治:眩晕、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用药: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蔓荆子、白蒺黎、白芍、炒杜仲、牛膝各10克,独活2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取汁1500ml,加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脚,每日一次。  15. 主治:高血压  用药: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克  用法:用上药加水1000毫升水煎取400-600毫升,去渣后取法备用,每晚睡前加50毫升兑水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一次。  16. 主治:脚湿气、足癣脱屑、干裂者  用药:白凤仙花30g、皂角30g、花椒15g。  用法:上药任选一种,放入250ml醋内泡24小时后,睡前加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20分钟,连用7天。  17. 主治:风湿麻木  用药:和山姜茎叶适量,或野花椒枝叶适量,或番木瓜枝叶适量。  用法:煎汤后去渣,混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  18. 主治:老年人延年浸足方  用药:桂枝20克、川椒、红花、茺蔚子各15克  用法:将上药加1000毫升水煎取400-600毫升,去渣后取汁备用,每晚睡前加50毫升兑水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1次。  19. 主治:阳痿;虚症阳痿尤对命门火衰显效  用药:巴戟天、淫羊藿、金樱子、葫芦巴各20g,阳起石25g,柴胡15g  用法:将阳起石先煎30分钟,去渣加入其余药物煮30分钟,取汁加入温水用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2次。  20. 主治:骨质增生  用药:全虫15克,蜈蚣10条、透骨草50克、桂枝10克、虎杖30克、红花20克、没药10克。  用法:上药加水1500ml,浸泡1小时,用武水煎开20分钟,去渣后混入蒸汽足浴盆浸泡双足30-40分钟,每日睡前1次,10次为一疗程。  21. 主治:减肥、脂肪堆积过多造成的肥胖病用药:冬瓜皮500克、茯苓300克、木瓜100克  用法:水煮去渣后,入蒸汽足浴盆内浸泡双足每次30-45分钟,至出汗。日1次,20-30天为1个疗程.  *********************************************************************************************   *女人怎样如何保持年轻的秘诀方法 * 会睡觉的女人美到老……女人天生爱美,然而却总是抱怨留不住岁月的脚步,挡不住容颜的憔悴,孰不知,会睡觉的女人美到老。    有些食物若辅以具有美容护肤作用的中药,取中药之性,用食物之味,则可制成既有药物疗效,又具美味的特殊药食品。若长期食用,会使您肤色亮丽,容颜不老,青春焕发。在此特别介绍几种美容药膳及其家庭制作法,供各位女性朋友们选用。  一、红枣菊花粥:红枣50克、梗米100克,菊花15克,一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粥煮至浓稠时,放入适量红糖调味食用。此方具有健脾补血、清肝明目之功效,长期食用可使面部肤色红润,起到保健防病、驻颜美容的作用。 二. 莲实美容羹:莲子30克、芡实30克、薏仁米50克、桂圆肉10克、蜂蜜适量,先将莲子、芡实、薏仁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将桂圆肉一 同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烂熟加蜂蜜调味食用。桂圆肉大补元气,莲子补脾养胃,薏仁米、芡实为健脾利水之品。据现代药理研究芡实中含有美容必须的维生素A、 C、B,蜂蜜中含有胶原蛋白和酶类等物质,可刺激皮肤细胞的生长,促进新陈代谢;此羹是较理想的美容药膳,经常食用有消除皱纹、白嫩肌肤的作用。 三、补血美颜羹:川弓3克、当归6克、红花2克、黄氏4克、梗米100克、鸡汤适量。将米洗净,用水浸泡;当归、川弓、黄氏切成薄片后装 入干净的小布袋中,放入瓦锅内加鸡汤共熬成药汁,再将梗米放入药汁中煮粥。待粥煮浓稠时加葱花、精盐、生姜调味食用。此粥有活血行气、补养气血之功效;女 性常食能调经补血、驻颜美容,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 四、 养 颜 茶: 生姜500克、红茶250克、盐100克、甘草150克、丁香25克,沉香25克,共捣成粗末和匀备用。每次15-25克,清晨煎服或泡水代茶饮,每日数次。此茶具有补脾、养血、健胃、安神、解郁之功效,久服令人容颜白嫩,皮肤细滑,皱纹减少。 五、银耳樱桃羹:银耳50克、樱桃30克、桂花和冰糖适量。先将冰糖溶化,加入银耳煮十分钟左右,再加入樱桃、桂花煮沸后,随意食之,此羹有补气、养血、白嫩皮肤、美容养颜之功效  *特别奉献* 女生谁人不爱美 配方一:先来个美容方1.鲜嫩丝瓜及新奇叶藤等。能凉血解毒,美容护肤,防皱,杀菌消炎。防治皮肤粗糙, 面疣,粉刺,毛 囊 炎。2.白芷、白芨、瓜蒌、白蔹等。可滋润皮肤,消炎杀菌,防止皮肤萎黄、黯黑、粗糙及皮肤痤疮。其实,用中药浴足不仅起到放松身心、活血通经的作用,假如辅以脚部反射区的按摩,还会有很好的抗衰老、美容作用。 配方二:失眠方用药:吴茱萸40g、米醋(白醋)适量。用法:用吴茱萸煎汁,加入温水,再加入米醋,配合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一次。 配方三:高血压方1、磁石降压方: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待温时泡足,每日1次,们莆10-30分钟,1剂药可用2-3次。该方可平肝潜阳,普通用药1-3次,血压即可降至正常。2、双桑汤: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0-15克。加水1000毫升,浸泡5-10分钟后,煎至600毫升,倒入浴盆中,待水温为40℃-50℃。泡脚30-40分钟,擦干后就寝。每晚1次。可清暖泄肝,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普通泡脚30分钟后开始降压,1小时后作用最强,维持4-6小时。若8小时后血压归升,可煎汤第二次熏洗。3、牛膝钩藤汤:牛膝、钩藤各30克。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可不断加暖水以保持水温,加至盆满为止。每日早起和晚睡前足浴。们莆约30-40分钟,以不适症状减轻或消逝为1疗程,延续1-2个疗程。可平肝潜阳,引暖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4、决明降压汤:石决明24克,黄芪、当归、牛膝、生牡蛎、白芍、玄参、桑枝、磁石、补骨脂、丹皮、乌药、独活各6克。其中,石决明、牡蛎、磁石先煎30-60分钟,取其煎液加温水适量,入浴盆足浴,们莆1小时,每日1次,们莆1剂,延续7-10剂。可平肝潜阳,适用于高血压头晕头痛,小便短少,肢体水肿,麻木等。 配方四:痛经方用药:益母草30g、菊花15g、黄岑15g 、夜交藤15g。用法:水煎,往渣,混入温水用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一次。 配方五:便秘方每晚睡觉前,用花椒、姜、盐、醋、小茴香等浴足并按摩,对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范便秘十要歌诀也说:“功能便秘不吃药,自然疗法益处多。睡前浴后做足疗,健身祛病排泄好。”可见,足疗,尤其是中药浴足,对便秘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适用于那些体质较强的习惯性便秘患者。 配方六:糖尿病方糖尿病足是一类在糖尿病四周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病变基础上,由于足应力、外伤、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严峻下肢病变的总称。在它的无坏疽期,对于那些患足凉麻,色苍白或苍黄、紫暗的患者,即可以采纳中药浸浴泡法,通过皮肤透皮汲取达到温经、活血、止痛、改善循环的作用。配方:金银花、紫丹参、乳香、没药、黄柏、苦参、川芎等。用此方足浴可起到清暖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糖尿病足早期下肢疼痛跛行者。(如有皮肤溃烂则禁用) 配方七:慢性支气管炎原料:鱼腥草150g,蝉蜕20g、麻黄50g、细辛100g。方法:水煎,先趁暖用药蒸气薰鼻,待水温适当时,入行足浴。每日1-2次。 配方八:中老年足跟痛原料:当归30g、威灵仙30g、乳香15g、没药15g、栀子15g。方法:水煎、每日2-3次。 配方九:足癣原料:皂角刺15g、大枫子15g、大黄15g、黄柏15g、苍术15g。方法同上。 配方十:足冻疮原料:当归15g、红花15g、花椒15g、鲜萝卜200g。方法同上。 配方十一:足皲裂原料:陈皮30g、葱白15g。方法同上。 配方十二:保健方原料:红花5g,百部5g,苏木5g,独活5g,栀子4g,透骨草4g,细辛3g,威灵仙3g 配方十三:肝脾肿大原料:三棱15克、莪术15克、延胡索15克、乌梅10克。 配方十四:遗精、早泄原料:仙鹤草4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芡实30克、女贞子30克、狗脊15克、桑葚30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 配方十五:足跟、足踝关节痛原料:寻骨风3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血竭10克、王不留行15克。 配方十六:脚臭原料:葛根25克,五倍子15克,甘草15克,白帆25克。 *经典秘方*1.“六味家庭保健泡脚方”包括:当归15克,红花、苏木、泽兰、生地、桂枝各10克。据医生介绍,当归被称为“补血圣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血虚血淤、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风寒痹痛、血虚肠燥便秘等症。保健之用必不可少的活血药红花,性辛、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的功效。另外两味活血药苏木和泽兰,辅助功效甚佳。苏木性甘、咸、辛、平,归心、肝经,有活血疗伤、祛淤通经的功效;泽兰性苦、辛,微温,归肝、脾经,有活血调经、祛淤消痈、利水消肿的功效。清热凉血药生地,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发散风寒药桂枝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六味家庭保健泡脚方”具有加快血液循环,舒筋活血,消除疲劳的作用,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达到保健养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2.当归15克,红花、苏木、泽兰、生地各10克,细辛6克。细辛的功效: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3.当归15克、红花、苏木、泽兰、伸筋草、黄芩。伸筋草的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血。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皮肤麻木,四肢软弱,水肿,跌打损伤。黄芩的功效: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4.高血压:钩藤40克、夏枯草30克、桑叶20克、菊花20克。钩藤的功效: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夏枯草的功效:清肝,散结。治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桑叶的功效: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菊花的功效: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5.失眠:磁石60克、菊花20克、黄芩15克、夜交藤30克。磁石的功效:潜阳纳气,镇惊安神。治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虚喘,惊痫,怔忡。夜交藤的功效:养心,安神,通络,祛风。治失眠,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6.热盐水泡脚:1.能预防脚气。2.能助眠抗衰。3.可预防感冒:脚心受了寒暖,就会因反射而引起上呼吸道局部温度的降升和抵抗力的减弱和增强,故有“洗脸宜冷水,刷牙需温水,洗脚要热水”一说。经常用盐水洗脚,再按摩涌泉等穴位,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眠抗衰之效,还能使双脚光滑整洁,也能预防感冒,甚至可以增强记忆力,使头脑感到轻快。  盐水洗脚的方法是,一般在半盆热水中加入半调匙盐即可,水温可高一些,但脚部如有伤口,应暂缓盐水洗脚,改用热水泡脚。对于心脑血管病人泡脚时,最好淹没小腿肚,“小腿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可大大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效果更好。  在热水中加一小勺食盐、生姜50~70克,泡脚半小时左右。泡脚时,可以先把脚放在热气上熏,待水温下降后再将双脚浸泡在水中,并互相搓擦,直至水凉。熏泡后进行脚部按摩,其重点对应区有肺、支气管、鼻、额头、三叉神经、垂体、甲状旁腺、腹腔神经丛、肾、膀胱、喉、扁桃体及淋巴系统等反射区。通常按摩30分钟左右即可。  中医认为食盐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等功效,而生姜则具有散寒、止吐、解毒的作用,对于风寒感冒、喘咳胀满、咽喉疼痛等治疗效果比较好。一般感冒初期做两次即可见效。 *醋泡脚治小病* 醋的用处非常多,除了用于厨房之外,在日常保健方面也有很多妙用,例如,熏醋防感冒,醋蒸汽美容,醋调节肠胃功能等等,在生活中我还发现用醋泡脚有健体、防病、治病之功效。气滞血淤型  其症状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色暗而带有血块。针对此类症状的人,应调和气血,化淤止痛。因为“女子以肝为本”,泡脚所选药物多以入足厥阴肝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引经药醋,如用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克,川芎、红花各10克。加入约两升水,50毫升左右的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冷却至50℃时连渣倒入盆中泡脚,盆中药液量应该浸没踝关节,如果药液不足量,可加适量温水。脚在药中不停地活动,让足底接受药渣轻微的物理刺激,每次30分钟以上。

关于目珠胀痛的治疗方法大体上就是这几种,想要早日找回健康,关键是在医生指导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经行身痛的治疗方法

除了像感冒这样的疾病外,大部分疾病都是不太可能不治而愈的,因此,患者朋友在得了经行身痛病后千万不可以抱着侥幸心理,想着让身体自己康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早配合医生找对经行身痛的治疗方法,予以治疗。

  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气血虚弱者,养营和血,因于寒湿者,则温阳散寒除湿。

  1、血虚

  主要证候:经行时肢体疼痛麻木,肢软乏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舌淡红,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血虚不能濡养筋脉,经行时气血益感不足,则肢体疼痛麻木。血虚气弱,则肢软乏力,经行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方药: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加白芍、鸡血藤、山茱萸。方中以黄芪、当归益气养血,白芍、鸡血藤、山茱萸养血柔筋。共奏养血益气,缓急止痛之功。

  2、血瘀

  主要证候:经行时腰膝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寒疼甚,经行量少色黯,或有血块。苔薄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经行以气血通畅为顺,寒邪凝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故腰膝关节疼痛。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滞而痛甚,故得热痛减。血为寒凝则经行量少,色黯有块。苔薄白。脉沉紧、乃寒凝血瘀之象。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痛。

  方药:趁痛散《校注妇人良方》如鸡血藤、桑寄生。方中用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白术、炙草健脾益气,寓气生血长之义,桂心、薤白、独活温阳散寒止痛,牛膝、桑寄生补肝肾,鸡血藤活血通络。

上述介绍了关于经行身痛的治疗方法,希望患者朋友能够早日去正规的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早日摆脱困扰。



经行腰痛的治疗方法

现代人虽然生活水平比较高了,但是由于生活的忙碌以及各种压力,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经行腰痛的发病率就是逐年上升,如果生活中 不注意预防,就可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患上经行腰痛。

  请关注:女性的14种腰痛! 转载自橘井添香 腰痛是一种常见病,尤以女性为多。无论是青春期少女还是中老年的妇女,她们的一生中至少有一次腰痛的经历。统计表明,相同年龄女性腰痛的发病率一般均高于男性。也有不少女性认为,女人由于有月经、孕育、分娩和哺乳等生理特点容易腰痛,所以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女性腰痛除了与特殊的生理因素有关外,还有很多导致腰痛的原因,女性的腰痛主要涉及妇产科、骨科、泌尿科的疾病,在就医时应该有所分别。

  1.慢性盆腔炎 该病是女性腰痛的最常见原因。多为女性在接受剖宫产术、卵巢囊肿切除术或阑尾炎术后发生急性盆腔炎症,未能及时治疗而造成,以腰痛、下腹部阵阵坠痛、白带增多三大症状为特点。腰痛是因炎性渗出物增多,致使盆腔粘连所致,严重影响生活和健康。因此,平时应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尤为重要。

  2.子宫位置异常 正常子宫位于轻度前倾前曲位,周围的韧带活动自如。当子宫后曲或后倾,则因子宫及周围发炎造成粘连,引起牵引性腰痛,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频繁人流、多产或其他子宫手术之后。子宫下垂、脱出或高位粘连于腹腔等,可牵拉韧带,造成腰痛的发生。此种腰痛无特殊方法治疗,矫正子宫脱垂,改变体位可缓解症状。

  3.盆腔肿瘤 多见于中年期女性。常见的如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卵巢囊肿等,由于肿瘤压迫神经或癌细胞浸润盆腔结缔组织而发生腰痛。肿瘤本身对腹膜的牵拉也会引起腰痛。

  4.节育环异常 该病是导致女性腰痛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节育环异常包括节育环型号与宫腔不符、节育环弹性过大或节育环位置异常等。不当的节育环嵌顿在子宫腔内,刺激子宫壁,反射性地引起腰部疼痛。对此,可取出更换节育环。

  5.孕期及产褥期劳累 怀孕期间,随着胎儿逐渐长大,孕妇腰骶及盆腔各关节韧带松弛,同时子宫重量增加,致使身体重心前移。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腰部多向前挺起,若不注意休息,则易引起腰痛。妊娠期间,胎儿发育需要充足的钙、磷等营养物质,若膳食中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可造成孕妇骨质软化脱钙,亦会引起腰痛。产褥期出血过多,或劳动过早、过累以及受凉等,也可造成腰痛。

  6.生殖泌尿系统感染 由于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女性易患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慢性肾盂肾炎、淋病、宫颈炎、宫颈糜烂等,表现为腰部酸痛或锐痛,并沿输尿管放射至会阴部。此外,泌尿系结石、结核等,也可引起腰痛。

  7.腰肌劳损 身体过度疲劳,不正常的站、坐姿势等,均可导致腰肌劳损而引起腰部慢性隐约痛。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

  8.腰椎间盘突出 该病是青壮年女性腰痛的常见病因。多由于腰部受伤、长期慢性劳损引起,表现为腰部的疼痛,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治疗有卧床牵引、手术等。

  9.骨质疏松 该病是中老年女性腰痛的最常见的原因。特别在女性绝经期以后,由于脊柱的骨量减少,脊柱的承重能力的降低,机体在负重甚至在行走中都会出现腰背部疼痛。

  10.长期穿高跟鞋 长期穿高跟鞋使下肢的平衡受到影响,站立、行走都不能随心所欲,整个身体的反应、协同能力下降,也容易发生急性腰扭伤。扭伤时肌肉、韧带发生程度不等的撕裂和微量出血、肿胀甚至瘀血青紫,可表现为腰痛,给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11.骶棘韧带松弛妊娠后可因胎儿的增大,腰部支撑力增加,导致骶棘韧带松弛,压迫盆腔神经、血管而引起腰痛。此种腰痛一般随着产后腰部肌力的恢复可逐渐消失。

  12.内伤因素生育过多,人工流产次数多及房事不节,均可引起肾气损伤而导致腰痛。

  13.外感因素长期感受寒湿,可阻遏经络,导致血脉不畅而发生腰痛。

  14. 骶髂关节劳损骶髂关节由骶骨侧面与双侧髂骨构成,虽然是滑膜关节,

  但关节面高低交错,及强大的韧带固定,只有少量前后与旋转活动。骶髂关节扭伤是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女性妊娠后期内分泌影响可使韧带松弛而易扭伤或生产后早期久行。临床表现为持续局部疼痛,不敢负重,活动时加重,翻身困难。 痛经妇科中医治验 痛经,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地出现小腹疼痛。一般于经前一二天,或行经第一天疼痛明显,行经第二、三天逐渐减轻以至消失。

  亦有延续至经净,或经净后才发生腹痛者。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亦可波及全腹或腰骶部作痛,或有外阴、肛门坠痛。疼痛性质有绞痛、刺痛、灼痛、挚痛,隐痛,坠痛。严重时伴见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至昏厥。西医学指出,痛经患者,一般妇科检查都无器质性病变,可见子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倾屈、或子宫内膜整块脱落等因素,造成经血潴留,刺激子宫收缩。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血沉、雌二醇、孕酮等指标偏高。

  经血膜片组织化学测定,酸性磷酸酶、糖原含量均降低,前列腺素F2d含量异常增高,引起子宫肌和血管痉挛性收缩。本病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故又称原发性痛经。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通之原因,有虚有实,或由于冲任胞宫失于荣濡,或由于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诸病源候论》即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景岳全书》亦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叙述与临床相符。凡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皆可致冲任受损,血海虚少,冲任胞宫失濡;或因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或素多抑郁,以致气机失于条达,邪气与血相干,血海气盛血实,冲任胞宫阻滞不畅,皆可发生痛经。

  ⒈审证求因固其本庞氏认为,痛经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症状,而是一个周期性发作的病症,治“痛”必须审证求因,标本兼顾,痛时治标,不痛时而本,贯序用药,才能根除病痛,庞氏认为原发性痛经,乃先天不足,肾气未充,肝血不旺,胞宫失于润养,临经易受寒邪侵扰;或胞宫发育欠佳,气血不循常道,脉络阻滞,不通则痛,故大补肝肾,调养气血,促进胞宫胞脉的发育为固本之要。临床常用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黄精、生地、熟地、白芍。胞宫虚寒者加桂心、吴茱萸;气血失畅者加当归、川芎、香附、青皮。或以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血肉有情之品,经后连服至下次月经前。继发性痛经常见于育龄女性,治本关键在理气活血,清热化瘀,软坚散结,疏通冲任,使癥化气顺血畅,痛经自愈。

  临床常用炙鳖甲、石见穿、夏枯草、生牡蛎、炙乳香、炙没药、薏苡仁、桃仁、丹皮、丹参、败酱草、红藤、血竭。如肝气郁结可加柴胡、郁金。⒉寓补于通治其标庞氏认为,痛经临床症状虽分虚实,但实证所见无几,大多为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或本虚标实。如年青女性,多见经前腹痛,得热或下血则痛减,治疗应以“通”为大法,但加强攻猛进,则可能欲速不达。庞氏强调,必须“寓补于通”,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合用温经汤加减。下血不畅者加泽兰叶、茺蔚子活血祛痰不伤正;乳房胀痛者加制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兼调经;

  膜样痛经者加花蕊石促进子宫内膜脱落。又如内有癥瘕索疾之患,治疗应攻补兼施,特别是经期用药应注意扶正,用四物汤加炙鳖甲、炙乳香、炙没药、生茜草、艾叶、延胡索、徐长卿共奏补血滋阴、软坚消癥、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尤应重用徐长卿(30g),以镇静止痛。情志不畅加柴胡、郁金;下血块多加桃仁、红花、牛膝、失笑散;便秘加瓜蒌仁、制大黄,后者泄热通腑,具有清热消炎之功。⒊守常达变求其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盆腔炎的顽固涌经,临症见经行小腹疼痛抽紧,出冷汗,月经量多,下血有块,舌黯红,脉弦紧或细数,庞氏认为,此证除有血瘀之外,另有寒邪作祟,取活血化瘀佐以温通阳气之法,驱散阴霾,用吴茱萸、桂心、艾叶、小茴香。如腹痛喜温,口干舌红之下寒上热之证,以吴茱萸、桂心、艾叶、丹皮、赤芍、生地。 闭经从痰湿论治浅析 痰湿闭经为妇科疑难顽疾,临床以闭经、形体肥胖为主要特征。金元医家朱丹溪云:“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为痰碍而不化也。”说明痰湿阻于胞络是导致闭经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据前人之论,从痰湿论治此类闭经,疗效满意,且略有心得,简述于下。

  1 脾肾阳虚痰湿内停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正如《景岳全书·痰饮》云:“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故脾肾阳虚是形成痰湿闭经的主要因素。盖肾阳者,职司气化,主前后二阴,有调节水液的作用。阳虚气化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水液停聚而致成痰湿;肾阳偏虚,火不暖土,脾土更虚,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下注,阻滞冲任,闭塞胞宫,胞脉不通,则经水停闭。主证:形体肥胖或有浮肿,月经稀发渐致闭经,甚则闭经年余。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大便易溏,胸闷不适,口腻多痰,性欲减退,毛发稀疏。苔白腻,舌淡胖,脉细滑或细濡。治法:补益脾肾,温化痰湿。方选:金匮肾气丸合苍附导痰汤加减。例1:患者,女,32岁,2002年2月15日初诊。月经稀发渐至闭经5年,婚后3年未孕。形体渐胖,常感腰酸乏力,四肢欠温,大便时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细濡。基础体温以单相曲线为主,偶而呈双相曲线。在外院做输卵管、子宫双重造影提示,双侧输卵管欠通畅。辨证为脾肾阳虚,痰湿内停,下注胞络,闭塞胞宫为患。治当:温脾肾,化痰湿。药用:熟附片9g,肉桂5g,仙灵脾10g,山萸肉10g,云茯苓10g,泽兰10g,泽泻10g,制苍、白术各10g,制香附10g,制南星10g,姜半夏10g,枳实10g,当归10g,川芎9g。连续服药1 个月后,体力明显好转,症状亦趋减轻,基础体温出现双相曲线,继而月经复潮。此方加减治疗1年,行经7次,月经周期虽有参差,但基础体温多数呈双相曲线。2003年5月告知受孕。

  2 肝郁气滞痰浊不化肝郁气滞也是形成痰湿闭经不可忽视的因素。《医贯》中曰:“七情内伤,郁而生痰。”说明因情志因素,亦可导致肝郁气滞,痰浊内生。因肝主疏泄,有助于脾之升清,胃之降浊,运化而不衰。若肝气郁结,阻塞升降之道,津液精微不得上升化赤,浊液糟粕不得下降而泄,反酿成痰脂湿浊。正如《济生方》有云:“人生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痰脂湿浊,下则流注胞宫,胞脉闭塞而闭经;外则泛溢肌表,头面四肢肥胖;内则阻于气道,气机更加失畅,脾胃运化更为失常,痰湿将益甚,故闭经形肥亦日甚。 主证:形体肥胖,日趋益甚,经事愆期,经量稀少,渐至闭经。胸闷烦躁,脘腹作胀,常咯粘痰,口干口腻。面部多脂,四肢毛发浓密。苔腻带黄,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燥湿。方取逍遥丸合苍附导痰汤或越鞠二陈汤加减。例2:患者,女,21岁,2003年10月20日初诊。15岁初潮,经事愆期,50~120天来潮1次,经量时多时少,经期长短不一。曾用人工周疗后月经可复潮,停药则经闭。近2年来,形体日趋肥胖,面部多脂。月经愈发稀少,常停闭半年以上,基础体温呈单相曲线。伴有乳胀闷,烦躁易怒,脘腹作胀,饮食无节,咽部不适,常咯粘痰。口干,舌稍红苔腻,脉弦滑。辨证为肝郁气滞,痰湿阻于胞络乃至闭经。治宜化痰祛湿,疏郁调经。方选逍遥丸合苍附导痰汤加减。药用: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0g,茺蔚子10g,制香附10g,苍术10g,枳实10g,制南星10g,姜半夏10g,云茯苓10g,川牛膝10g,青、陈皮各6g。服上药半月后,胸闷乳胀减轻,咯痰明显减少,苔转薄腻。守原法加减治疗2个月后,基础体温出现双相曲线,月经复潮,但量少色黯。继以此法调治半年后,月经转为40天1潮,色量正常,体重未见增加,诸症稳定。再投逍遥丸与苍附导痰汤交替使用1年,余症消失。

  3 辨治体会3.1 审因论治 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痰”,痰湿的成因与六淫、七情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密切相关,其中因脾肾阳虚、肝郁气滞致病尤为关健。痰湿既是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由津液不归运化而形成,又是导致闭经的一个基本病理因素。对于痰湿闭经的治疗,不能单从化痰湿着手,这样往往收效缓慢,治程冗长。而应注重审因论治,求本溯源,此乃治痰湿之根本。因脾肾阳虚所致的痰湿闭经,以金匮肾气丸或健脾丸温补助阳,缓缓图治,能使阳气得以恢复,正常运化调节水液,杜绝生痰之源,此即治本之意。肝郁气滞所致的痰湿闭经,宜逍遥丸或越鞠丸理气解郁,此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理气,气顺则升降如常,痰易消易化也。肝郁者常有情志不畅之因,更需配合心理疏导,排除烦恼焦虑, 以匡药力之不足。

  3.2 化痰燥湿 痰湿闭经,顾名思义,乃痰湿导致闭经。由于痰湿阻于胞络成为闭经的致病因素,故化痰燥湿可作为祛除致病因素的主要治疗措施。主方选用苍附导痰汤,取其燥湿化痰,健脾运湿,气行痰消之功。方中苍术燥湿,香附调气,陈皮、茯苓善化痰饮,枳实、半夏、南星能消痰浊,生姜通浊泄浊,全方行气、化痰、燥湿并用,待气通湿去,痰无以生,而经水自调。但须知痰湿为阴邪,其性粘腻,不易骤化,故治疗中不可操之过急。

  3.3 通调月经 通调月经亦是治疗痰湿闭经不可缺少的方法。因为解决了月经的问题,也能起到控制痰湿的产生和发展的作用。在补脾肾、调肝气、化痰湿的长期治疗过程中,适当加用当归、川芎、泽兰、茺蔚子等活血通经之品,意在疏通血脉,流动气血,并配以牛膝引血下达,俾血活则痰化经自通也。综上所述,对痰湿闭经的辨治,重在抓住三个环节,即审因论治,化痰燥湿,通调月经。由于痰湿之性粘滞难化,病症往往缠绵难愈,故治疗并非朝夕所能图功,需耐心坚持较长时间的整体调治,以使脏腑气血阴阳得以平衡,方能获得良效。 女人最关心10个妇科问题

  1、阴道清洗有没有必要?   答:每天清洗外阴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月经期,用温开水适当清洗外阴,不让外界的病原体进入阴道,如非必要不要冲洗阴道,不需要用妇科洗液,维护女性生殖道的天然防线,不破坏阴道内的酸碱平衡。需要自己的专用清洗盆和专用毛巾。清洗用具在使用前要洗净,毛巾使用后要晒干或在通风处晾干,最好在太阳下曝晒,有利于杀菌消毒。

  2、许多白领都说压力大会导致盆腔炎,这样的说法对吗?怎样才能预防盆腔炎?  答:压力大不会直接导致盆腔炎,但压力大、缺少运动,久坐时会引起盆腔的血液回流不畅,出现慢性盆腔充血,加上抵抗力弱、细菌的感染,从而会导致慢性盆腔炎的出现。  预防盆腔炎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性生活和经期卫生,保持会阴清洁干燥;(2)人流或上、取环等手术后一定要禁止性生活,禁止游泳、盆浴、洗桑那浴,因为此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易乘机而入,造成感染;(3)做好避孕工作,尽量减少人工流产术的创伤;(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3、频繁做爱会不会给阴道造成伤害?  答:过于频繁的性生活易引起阴道长期处于充血状态,易引起阴道黏膜损伤,阴道抵抗力下降,从而引起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所以性生活不宜过频。

  4、单次做爱时间太长会对女性身体有伤害吗?时间多长合适?  答:单次性生活时间长会引起盆腔充血状态时间长,细菌容易入侵,从而引起妇科炎症,一般一次性生活时间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以有大到高潮的性生活为最佳。

  5、使用阴道润滑剂对阴道有副作用吗?  答:正常情况下不需要使用阴道润滑剂,在特殊情况下阴道分泌物少时可以用,阴道润滑剂有纯润滑剂、收缩润滑剂、硅酮润滑剂等,一般没有什么副作用。

  6、有人说精液可以滋润阴道,对女性的身体还有好处,这样的说法对吗?  答:目前尽管对精液可促进女性健康问题还未得到全面、权威的肯定,但不少专家、学者在研究后指出,精液对女性还是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能抗菌消炎。另外,对女人体内的荷尔蒙平衡可能有良好影响,这种荷尔蒙平衡,可以减少得癌症的危险。此外,精液还可促进女性性激素分泌,使乳房丰满,臀部丰腴,皮肤细嫩;可润泽阴道,提高性生活质量,增强性心理满足度,有利于发挥性爱的保健作用。

  7、HPV感染是怎么回事?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引起警惕?  答:HPV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后会引起上皮增生,形成乳头样病变,称尖锐湿疣。HPV感染生殖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潜伏在细胞内若干年,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潜伏的病毒可恢复活动。HPV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有些人容易感染此类病毒,而有些人不易感染。过早有性生活、性伴侣多、过早使用避孕药或长期使用避孕药、吸烟饮酒等的女性要警惕HPV感染的可 能。女性补肾十大宝贝 俗话说:男怕伤肝,女怕伤肾。女人身体不好,要滋阴,要补血,还要补肾,但又不要吃一大堆药,该怎么办呢?橘井中医为大家介绍10种东西,让你一步到位! 女性肾不好影响“性”福  由于现代女性生存压力加大,办公室普遍使用空调导致空气干燥浑浊,以及女性自身的免疫力低和其特有的生理特点,导致现代女性出现炎症的比例越来越高肾病逐渐成为女性的大敌。轻则面色灰暗,颜面失色。重则影响到正常的“性”福以及做妈妈的权利。

  女性的肾功能状态对女性的青春美丽与健康往往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女性由于一生中要经历经(月经)、带(白带)、胎(怀胎)、产(分娩)、乳(哺乳)等生理过程,加之生活、工作压力,更易使肾中精气不足。尤其是中年以后,女性身体机能开始减退,肾功能开始下降,导致肾虚肾亏,易造成气血两亏、阴阳失调,使女性身体发生退化,逐渐衰老,往往出现腰膝酸软、精力疲乏、脸色苍白、褐斑滋生、皮肤干燥、头发干枯等一系列衰老迹象。因此,补肾对于女人来说比男人更加重要!

  补肾第一个宝贝:当归  用于血虚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当归对子宫的作用取决于子宫的机能状态而呈双向调节作用。还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的肾性贫血。  当归益母草蛋:当归30克,益母草50克,煮沸后加入鸡蛋再煮1小时。

  补肾第二个宝贝:阿胶  用于血虚经少,冲任不固的崩漏及妊娠下血。含多种氨基酸,治疗贫血优于铁剂,改善体内钙平衡,可用于尿毒症肾性贫血。

  阿胶炖红枣:红枣30枚煮熟,加入阿胶10克炀化。

  补肾第三个宝贝:龙眼干  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血虚失眠,心慌等更年期症状。

  龙眼杞蛋:龙眼肉30克,枸杞20克,煮沸后,加入剥皮的熟蛋,再煮半小时。

  补肾第四个宝贝:黑豆  用于肾亏月经稀少,慢性肾病蛋白尿。

  黑豆核桃炖猪腰:黑豆50克,核桃仁30克,猪肾1个,共炖2小时,低盐调味。补肾第五个宝贝:黑芝麻

  补肝肾,益精血,用于精亏血少的月经病及妇科病。

  黑芝麻炖鸡:黑芝麻50克,塞入鸡膛中,加水炖2小时。

  补肾第六个宝贝:何首乌

  补肝肾,益精血,用于更年期阴亏火旺,头晕眼花,虚烦失眠,性情急躁。还可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首乌肝片:何首乌50克,浓煎取汁,猪肝100克,切片炒熟,加入首乌汁。

  补肾第七个宝贝:海参  滋阴润燥,用于经前紧张综合征及更年期综合征。

  海参冰糖羮:水发海参100克,加水煮烂,调入冰糖。

  补肾第八个宝贝:龟甲  阴虚血热冲任不固的崩漏,月经过多。慢性肾炎的高血压。  枸杞甲鱼:甲鱼1只,枸杞30克,加水炖2小时。

  补肾第九个宝贝:百合  养阴清心安神,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西洋参百合粥:西洋参30克,浓煎2小时取汁,鲜百合50克,大米100克,共煮粥

  补肾第十个宝贝:鳖甲  软坚散结用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  鳖甲夏枯草汤:剥取鳖甲1只,夏枯草50克,共煮1小时

要知道,经行腰痛在接受治疗的时候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不会对病情产生消极影响。



经行吐衄的治疗方法

对于疾病许多人都会抱着侥幸心理,认为疾病离自己很遥远,所以在生活中没有养生保健的意识。经行吐衄的患者中就有许多这样思想的患者,但恰恰是这一部分人容易出现经行吐衄,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根据倒经的临床所见,一般分为肝经郁火、肺肾阴虚、胃火炽盛等三种证型辨证施治。

  一、肝经郁火型:患者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口鼻出血,量较多,色红,有块,伴有心烦易怒,头昏耳鸣,目赤口渴,或乳胁胀痛,经期常提前,月经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宜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薄荷15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黄芩10克,龙胆草10克,甘草10克,白茅根30克,茜草10克。上述为一剂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二、肺肾阴虚型:患者表现为经将净或经净后衄血或吐血、血量少、色鲜红,伴有头晕眼花、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腰膝酸软、干咳无痰、形体消瘦等症,月经多见提前且量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降逆止血。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处方:熟地20克,山药20克,山茱萸20克,茯苓20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知母20克,黄柏10克,牛膝20克,桑叶20克,旱莲草20克,沙参20克,麦冬20克,炙甘草15克。上述为一剂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三、胃火炽盛型:患者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便血,量较多且鲜红,伴有渴思饮、胸中烦热、口气臭秽、牙龈肿痛、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等。

  治宜清胃泻火,引血下行。方用白虎汤合泻心汤加减,处方:生石膏50克(先煎),黄连10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知母15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白茅根30克,藕节20克,仙鹤草30克,生甘草15克。上述为一剂用量,水煎分3次服,每日一剂。

很多人在得病后也未能做到及早治疗,这是很不应该的,了解经行吐衄的治疗方法并抓紧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目干涩的治疗方法

目干涩的发生给病患造成了不愉快,如果不能及时治愈的话就会诱发其他病症,许多病患在发病过程中郁郁寡欢,精神萎靡,一定不要放弃治疗,需要及早进行疾病的病因分析,以及方法的制定,才能够远离目干涩。

  有很多病症都跟肝有关,百病从肝治 养肝保安康。  乳腺增生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肝经走乳腺,平素情志抑郁,气滞不舒,气血周流失度,蕴结于乳房经络,使乳房经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肝有异,影响脾胃的功能,津液代谢失调,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挟痰结聚为核,循经留聚乳中,故乳中结块。  痛经 痛经是因为气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为什么月经前女性情绪不稳定,比较急躁,爱发火,是因为肝经不通、肝气不舒。  子宫肌瘤 肝经也走腹部——子宫的部位。同样道理,也会形成子宫肌瘤。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这些女性疾病是可以治好的。  阳痿 一般认为阳痿要从肾治,其实阳痿也可以从肝治。一方面因为肝经走外生殖器,另一方面很多男性的阳痿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和肝的疏泄功能不正常有关。所以,这一类型的阳痿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治疗,让精神放松调达,疾病也就痊愈了。  头痛 头痛也可以通过疏肝治好。因为很多时候,头痛是由于经络闭阻、气血不通造成气滞血瘀而致。我的病人里有个小伙子,他没跟我说过他有神经性头痛,我只是给他治疗肝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肝病比较稳定了。有一天他跟我说,他的头痛也好了,原来每个月都要痛一两次,治肝病之后头痛逐渐减轻,最后也好了。  眼病 肝还有个特点,就是开窍于目。也就是说,眼睛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血的濡养,肝经又上联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可以通过眼睛反映出来。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迎风流泪等眼疾都可以通过治肝养肝的方法治愈。我治疗过一个很典型的病例。一位55岁的女士患有肝硬化,我通过疏肝、养血等方法为她治疗,一年之后,她的老花眼也好了。  抑郁症 我有一位病人徐小姐,3年前开始出现失眠、健忘、精力不集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且越来越重,每天靠安眠药入睡。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按中医说就是肝郁气滞型。原来,徐小姐小学时连年是三好生,中学时也是班里的尖子,高考更是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顺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她给人的印象是争强好胜不服输,因为从小学开始就是班干部,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工作以后,她逐渐感到不适应,毕业10年连换了5家公司,平均两年跳槽一次。不是因为徐小姐能力差,而是她的个性太强,不能很快地融入同事中去,给自己的工作造成了阻力。在家里,老公、孩子事事顺着她、迁就她,也不能让她高兴满意。近几年她郁郁寡欢,平时工作容易紧张,遇事悲观,很少与人交往,像变了个人一样。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产生障碍,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可以治疗抑郁症,同时还要配合心理治疗。

嘴唇暴露你的身体状况  不管是交谈还是做其他事,人们都是有意无意的在观察着对方的唇。很多人会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告诉你,“你最近身体不好吧,唇色那么淡啊”、“你该少抽点烟了,嘴唇都青黑色,缺氧了都。”……  第一:嘴唇暴露你的身体里是否有“毒”  唇是你身体上所有器官中,第一时间把你身体里的情况暴露出来的窗口。没遮没拦,你身体里的所有良好和不好的情况,一览无遗的暴露出来。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不健康的唇,那么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健康的唇。  健康的唇:淡红色,圆润饱满而不干燥,无溃疡、开裂、疱疹。  第二:读你的唇  1、颜色  a 嘴唇为红色或是深红色或是紫红色  提示:你的身体状态还是火比较大,舌头就像是体内能量的指示灯,当你身体里的能量过多时就会因能量过盛而产生“火”。而且颜色越向着深红发展,代表着体内的火就越大。  常见不适:牙疼、头疼、头晕、便秘、尿黄等  防治方法  1 立即减少以下物质的摄入,辛辣食物、糖类、鸡肉、羊肉,它们只会产生的更多的能量,让你体内的火气更旺,导致它的颜色更加深红。  2 尽量不要服用含有人参、大枣等物质的补品,毕竟火上浇油是很危险的事情。  3 产生了这么多不适时,需要要药物来帮个忙了。玄参30g生地30g麦冬30g肉桂2g,水煎服。这个方子是古代的名方增液汤。对于上述不适有明显的缓解治疗作用,可以在清理人体“火”的情况下,同时补足阴液,让我们不再是干柴,不再见火就着。  b 嘴唇为淡白色  提示:你的身体里不论是气还是血,都是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因为它们都没有充盈到足够让你的唇  显示出那种本来该具有的淡红色来。  常见不适:乏力、困倦、背痛、性欲低下等。  防治方法:  1 加强营养比较高物质的摄入,不要再度挑食,不要再想着减肥,生命比苗条更重要。建议食品:鱼肉、鸡肉、牛肉、羊肉、鸡蛋等。  2 带红色内皮的花生,每天适当嚼服,不限量。干枣,至少一天十五枚以上。  3 不要过度熬夜,那样会加剧你本已不足的能源的破坏性消耗。  c 嘴唇为青黑(紫)色  提示:你的身体里还是有比较明显的血瘀气滞的情况的存在,正常速度流动着的血液是不会呈现出这种颜色的唇的。  常见不适:胸闷、爱叹气、胸部偶有刺痛、恶梦等。  防治方法:  1 如果你很少运动,那么,每天的30分钟慢跑会彻底改变你的唇色  2 强烈建议每天饮用1-2汤匙的山西老陈醋,这绝对能让你青黑色的唇在一段时间之后发生改变。老陈醋本身除外其他作用,也有柔和的活血化瘀作用和改善心情的作用。  3 如果有吸烟情况,最好能够减少吸烟量。体内的尼古丁还是少点好。  d 嘴唇周围的皮肤泛起一圈黑色  提示:你的身体里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湿气存在,同时多少也意味着你的肾和脾胃都开始有不足的亏虚现象出现了。  常见不适:食欲下降、消化较差、下肢沉重感、小便频多。  防治方法:  1 尽量避免各种甜食、油炸、油腻、比较粘的食品、生冷食品等,因为它们能够让你的身体里产生更多的湿分。  2 饭后一定不要急于卧倒或是睡眠,这会直接导致体内因食物的运输迟缓而产生湿气。  3 你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在脚上,双脚就相当于植物的根一样重要,试着每天用热水泡一下脚,这会把热能直接从你的“根”补充到相联系的脏器的。  2、唇部皮肤干燥起皮  提示:你体内的津液处于一种匮乏状态了,至少已经不能满足唇部皮肤的水分保障的程度了。  防治方法:  1 润唇膏只是外部作用,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要从内部调理。  2 不要舔你的唇。唇部皮肤比较容易脱水,人们就总去舔,这就造成了越干越舔,越舔越干的一种不良循环了。  3 什么水果或是蔬菜的汁液比较多,就吃它们,这种植物内的汁液不同于我们日常饮用的水,它们更容易被我们的身体所利用。  3、上唇或是下唇起疱  提示:需要注意了,你身体里的湿气太大了,并且已经开始变成湿毒了。检点一下你的食品是否过于偏重油炸类或是糖类、油腻类了,它们都是让你身体里产生湿毒的因素之一。  防治方法:  1、减少上述物质的摄入,如果是在抵制不了诱惑,至少也不要再象以前那样吃的很多了。  2、注意要有意识的增加蔬菜的摄入量,清淡些总没坏处的。  4、上唇或是下唇内溃疡  提示:有的人是上火才会起溃疡,大约还有一半的人,则不完全是因为上火起的了。关键在于区别溃疡面的颜色,如果是红色明显的,多半为上火;如果是以白色为主,人体还是偏虚为主。  防治办法:  1、一定要吃含有VC含量高的水果,山楂、橙子、猕猴桃、西红柿等,切记不要拿西药的vc片来代替水果,这种天然的vc还是要远远的比提取物制成的药片好的。  2、范伟常说“一般人,我不告诉他”,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不错的治疗口唇溃疡的好方法,用棉花多蘸些云南白药,直接按压到溃疡面上,停留30分钟,每天重复4、5次,很快就会感觉到效果的。  3、象一首歌中唱到的“把愁情凡事都忘了”,你也一定不要把那些不好的情绪积攒着,现在就着个地方去发泄吧,或是K歌、或是健身、或是蹦迪……  5、双侧或单侧口角开裂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上下唇交界的两边口角处往往莫名的开裂了,如果在那几天里,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听郭德纲的相声、看赵本山的小品的,如果哪位同事拿着手机念一条搞笑短信,恐怕都会引得你的嘴角刚刚愈合住的伤口再次开裂,撕心裂肺的疼痛……  你看它长的那个缺德位置,无论是说话还是吃喝,只要张开嘴,就一定会痛苦一次。  提示:不管是你说话还是吃东西,在口唇的上下运动过程中,口角的位置还是相对不动的,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很类似于门轴,所以一旦身体内出现脾胃阴虚的状态,那么最容易“缺油”的部位还是在口角,所以这种情况下,它们往往容易开裂。  防治方法:  1 到街上买那种熟透的猕猴桃,每次三个,每天三次,三天之后,你就会相信为什么它有魔力了。  2 建议少看相声、小品、和搞笑类节目,以免伤口再度裂开。反复裂开伤口,不利于最 终的恢复。  3 建议暂时性的多吃一些油脂比较大的食品。                                                          本文由太医馆著名专家李惠治推荐阅读。

味觉变化背后的秘密  口淡:口淡无味、饮食不香、食欲差,多是脾胃虚寒或脾虚失运。有时感冒的人也会出现口淡无味,是外来的风寒邪气影响了脾的功能,疏解感冒,口淡就痊愈了。  口腻:口中黏腻不爽,多伴有舌苔厚腻,是湿邪困脾。过食肥甘厚味(如肥肉、糖等)影响了脾胃消化功能,也会有口腻的感觉。口中黏腻时可多食薏米粥化湿醒脾。  口酸:因肝之味为酸,口酸大多反映消化不良或肝气犯胃。也有食积内停导致口中有酸腐味,服用助消化药物即可治愈。  口甜:指口中自觉有甜味,又称口甘,平时饮食不注意,损伤了脾胃功能,湿浊之气上泛,以致口中甜腻。糖尿病人由于血糖增高,会觉得口中发甜。可多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蒲公英等,或用泽兰、佩兰代茶饮以燥湿化浊。  口苦:多为肝胆蓄热、胆气熏蒸所致。常见于急性炎症的患者,尤以肝胆病者为甚。可饮用苦丁茶来清热泄火。  口咸:是自觉口中有咸味,多见于久病肾虚。可用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金锁固精丸等。  口(辛)腥:口辛不多见,多为腥味,常提示肺病,常见于结核咳血或肺脓疡,宜到医院诊治。  口辣: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体麻辣,是热觉与痛觉的综合感觉,多为肺热壅盛或胃火上攻所致。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常有口辣的感觉。口臭:若口中有臭气,此是消化不良,胃中有宿食所致,宜用加味保和丸,或多食山楂以助消食。口臭还常见于胃中有火,口腔、牙龈痈肿者。口香:当胰腺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受阻碍,人体血糖的升高,致使唾液内糖量升高,似觉口中有清香的甜味。若自觉口香者,要警惕是否患了糖尿病,宜到医院检查。口涩:多见于胆郁肝热或脾胃衰败患者,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上夜班后,因唾液腺分泌减少,也会出现口涩,另外各种癌症后期也有引起味觉苦涩的可能。                                                             本文由太医馆著名专家徐振盛推荐阅读。



五种病“色”的望诊  ⑴青色:主风、寒、痛诸证。多见于小儿惊风或青筋串鼻的小孩;或由于感受寒邪,身体某部剧烈疼痛,面色发青,如蛔厥(肠道蛔虫病);或见于休克,多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不良,皮肤血管收缩所致。  ⑵白色:主虚证,是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气虚、血虚或阳虚的表现。多见于贫血、失血、肺气虚、肾阳虚。如大出血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慢性肺病(肺痨)或慢性肾炎等病人多面色(白光)白。  ⑶黄色:主见于湿、虚诸证,黄而鲜明如橘子色的,多为湿热阳黄,可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黄而晦暗如烟熏色的,为寒湿阴黄,多见于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胆汁型肝硬化等;淡黄、萎黄为脾虚、血虚,脾虚多由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血虚则可能是疟疾、钩虫病所致。  ⑷红(赤)色:主要见于热证(虚证、实热),有表里虚实之分。面红、发热或微恶寒、不渴或微汗、脉浮数的多为表热,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面色较红、发热、口渴、多汗、脉洪大的为里热,如兼有胡言乱语、便秘,则为里实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机体反应较强烈的阶段;如午后两颧发红、低热,则多为阴虚火旺,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等。面红目赤,不发热的,为肝火上逆。  ⑸黑色:主寒,主痛,主水气,主瘀血。可见于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肾不纳气,瘀血等病证,如肺气肿、心脏病等;眼周黑晕,妇女为带下病,男子为水气病(水肿病、肾性水肿、心性水肿)。

有病就要及早治疗,否则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就目前而言,目干涩的治疗方法简单有效,不用担心。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