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的作用_中医推拿的作用

由网友(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分享简介:相信大家对于推拿并不陌生吧,推拿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式,推拿最适合那些平时少运动的人,因为推拿可以让我们的身中医推拿主要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中医推拿是从哪些方面来达到这三方面的作用的呢?通过下面的介绍相信大家会有所了解。经络遍布于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结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



​推拿的作用

相信大家对于推拿并不陌生吧,推拿是我们常见的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式,推拿最适合那些平时少运动的人,因为推拿可以让我们的身体被动的去运动,很多朋友都喜欢选择推拿这种养生的方式,但是可能大家对于推拿到底有什么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吧?我们一起看看下文的介绍。

推拿的好处有很多方面,只要大家知道了推拿的多种效用,那么大家都会喜欢上推拿这项养生方式的,推拿有疏通经络和调和气血的效用,另外推拿还能提高我们的免疫力。

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调和气血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如小儿痢疾,经推拿时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有干湿性罗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纹有效。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并列对照组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于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上文我们介绍了中医养生的一种方式——推拿,推拿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一种养生方式,推拿有着非常大的功效和作用,经常推拿不但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好处,而且推拿还能调和我们的气血,推拿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中医推拿的作用

中医推拿主要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中医推拿是从哪些方面来达到这三方面的作用的呢?通过下面的介绍相信大家会有所了解。

经络遍布于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结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且由于气血循着经络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影响到内脏及其他部位。如按揉背部十一、十二椎旁开一寸半的脾俞、胃俞能健脾和胃,按点合谷穴可止牙痛。由此可知,推拿治病不仅是以痛为输,而且还必须根据经络联系的原则,循经取穴。

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区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局部组织发生生理反应,这种反应,通过神经反射与体液循环的调节,一方面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又引起整体的继发性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对局部组织的作用,据观察,直接接触肌肤操作的摩擦类手法,可以清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强皮肤光泽和弹性;强刺激手法,可引起部分细胞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加上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皮肤肌肉的营养供应,使肌萎缩得以改善,损害的组织促进修复;手法的断续挤压,可增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有人在狗的粗大淋巴管内插入套管,看到推拿后比推拿前淋巴液流动增快7倍;在家兔的两侧膝关节内注射墨汁,并对一侧膝关节进行推拿,发现推拿后一侧关节内的墨汁已移向远处,未经推拿一侧关节内的墨汁依然大部分存留)。由于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改善,加速了水肿和病变产物的吸收,使肿胀挛缩消除;牵拉、弹拨、整复等一些手法,如运动关节类手法,可解除软组织的痉挛、粘连、嵌顿和错位。

通过神经、体液,局部操作的推拿手法能对整体和其他组织产生作用。推拿能调整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相对平衡。缓和较轻而又节律的手法,反复刺激,对神经有镇静抑制的作用。急速较重、时间较短的手法,对神经有兴奋的作用。有人观察推拿后脑电图变化,见a波振幅增大,而且振幅增大的时间延续,这个现象可能是推拿后引起内抑制的发展所致。根据脊髓节段反射,推拿颈部,可以调节上肢及脑内血液循环,降低颅内压,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在l~2胸椎部,用振动和叩击的手法,能引起心动反射,表现为心肌收缩;振动叩击1~2腰椎,可使小骨盆充血;捏脊,可引起胃肠蠕动增快;按压缺盆穴处的交感神经星状结节,可发生瞳孔扩大,血管舒张,同侧肢体皮肤温度增高;推拿下腹部及大腿内侧,可引起膀胱收缩而排尿,治疗尿潴留;推拿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

拿尚可引起血液成份和代谢变化。实验室证明:推拿后白细胞总数和吞噬能力增加,白细胞分类变化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红细胞轻度增加,血清中补体效价、氧的需要量、排氮量、排尿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泄量也都有增加。

中医推拿主要是改善了机体的功能,而且并非只治疗功能性疾病,也会通过调整功能,使器质病变得到恢复。中医推拿主要达到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这三方面作用,能够治疗人体内的一些疾病。



中医推拿作用——改善机体功能

 

 

中医推拿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疗法,从按摩治疗上可分为:运动按摩、保健按摩、医疗按摩三个部分;中医推拿对人体有很多保健作用,如: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改善机体功能等等;以下是详细介绍,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推拿作用:

中医推拿的作用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经络遍布于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结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且由于气血循着经络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影响到内脏及其他部位。如按揉背部十一、十二椎旁开一寸半的脾俞、胃俞能健脾和胃,按点合谷穴可止牙痛。由此可知,推拿治病不仅是以痛为输,而且还必须根据经络联系的原则,循经取穴。

 

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区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局部组织发生生理反应,这种反应,通过神经反射与体液循环的调节,一方面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又引起整体的继发性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对局部组织的作用,据观察,直接接触肌肤操作的摩擦类手法,可以清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强皮肤光泽和弹性;强刺激手法,可引起部分细胞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加上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皮肤肌肉的营养供应,使肌萎缩得以改善,损害的组织促进修复。

#p#副标题#e#

手法的断续挤压,可增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有人在狗的粗大淋巴管内插入套管,看到推拿后比推拿前淋巴液流动增快7倍;在家兔的两侧膝关节内注射墨汁,并对一侧膝关节进行推拿,发现推拿后一侧关节内的墨汁已移向远处,未经推拿一侧关节内的墨汁依然大部分存留)。由于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改善,加速了水肿和病变产物的吸收,使肿胀挛缩消除;牵拉、弹拨、整复等一些手法,如运动关节类手法,可解除软组织的痉挛、粘连、嵌顿和错位。

 

通过神经、体液,局部操作的推拿手法能对整体和其他组织产生作用。推拿能调整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相对平衡。缓和较轻而又节律的手法,反复刺激,对神经有镇静抑制的作用。急速较重、时间较短的手法,对神经有兴奋的作用。有人观察推拿后脑电图变化,见a波振幅增大,而且振幅增大的时间延续,这个现象可能是推拿后引起内抑制的发展所致。

 

根据脊髓节段反射,推拿颈部,可以调节上肢及脑内血液循环,降低颅内压,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在l~2胸椎部,用振动和叩击的手法,能引起心动反射,表现为心肌收缩;振动叩击1~2腰椎,可使小骨盆充血;捏脊,可引起胃肠蠕动增快;按压缺盆穴处的交感神经星状结节,可发生瞳孔扩大,血管舒张,同侧肢体皮肤温度增高;推拿下腹部及大腿内侧,可引起膀胱收缩而排尿,治疗尿潴留;推拿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

 

推拿尚可引起血液成份和代谢变化。实验室证明:推拿后白细胞总数和吞噬能力增加,白细胞分类变化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红细胞轻度增加,血清中补体效价、氧的需要量、排氮量、排尿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泄量也都有增加。

 

综上所述,推拿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机体的功能,但并不是推拿只能治疗功能性疾病,对器质性疾病无能为力。我们知道,所谓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人体某一组织发生器质性病变,必然表现出功能性障碍;被称为功能性的疾患,也可能有形态改变。

 

治疗疾病,有的是直接改善器质的病变,使障碍的功能得到消除;有的是通过调整功能,使器质病变得到恢复。推拿治疗器质性疾病的途径是后者。例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这种器质病变,经过腹部和背部的推拿,改善胃肠功能,使壁龛愈合。

 

温馨提示:中医推拿对人体,确实有很多保健作用,不过小编在此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确保中医推拿手法的准确性,否则将会得不偿失。



中医里的推拿和按摩有什么区别么

很多人都觉中医推拿和按摩都是一个样的,效果都是一致的。其实对于这两者来说的话是不同的,可能大家觉得这两个都可以帮助去除人体的一些疲劳,所以就会认为这个推拿和按摩是一样的。中医里面的推拿是需要根据穴位来帮助治疗疾病的,按摩主要是帮助缓解一些劳损的情况,或者是帮助手脚活动的。

中医里的推拿是有很多要求的,因为推拿的作用是可以影响到一些内脏的工作的,可以说在短时间里面会对身体有一些刺激。而按摩的话和推拿的手法就是有不一样的手法,所以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推拿的手法有强有弱,“轻推、顺推皆为补”,即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能活跃脏腑的生理功能,为补法;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会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为泻法。针对具体的患者,手法轻重应以患者的耐受度而论,产生较强烈的酸麻胀痛感时为泻,感觉轻微时为补。手法的频率也与补泻有关,“缓摩为补,急摩为泻”,即频率低的为补法,频率快的为泻法。

中医里的推拿和按摩有什么区别

手法方向不同,疗效各异。《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兮,右转泄。”虽然说的是小儿按摩,但在成人身上也适用。腹部按摩时,以患者自身的方向为度,顺时针方向按摩,有明显的通便泻下的效果,为泻法;逆时针方向按摩,可增强胃肠消化功能,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为补法。

此外,手法的补泻与按摩部位的特殊性也有关系。清代《小儿推拿广意》中说:“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就是说按摩太阳穴时,向眼方向揉为补法,有壮筋补虚的作用;向耳方向揉为泻法,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功效。背部的脊柱穴,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培元气、通经络、和脏腑,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为补法;推脊柱穴从上至下,有清热的功效,为泻法。又如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自下向上直推为推上七节,能温阳止泻,用于治疗虚寒腹泻;自上向下直推为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用于治疗肠热便秘。

这篇文章是和各位朋友介绍关于中医里的推拿和按摩有什么区别,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可以更加明白这两者是有什么不同的。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生活中的知识,这样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按摩和推拿都是需要一些专业人士来进行的。



推拿的治病原则有多少

  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必须是对症下药才会有好的疗效,这是治病的根本原则,那么,推拿也是有着根本原则的,要了解病情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病情发生,才能选择方式方法,推拿临床具体来说,疾病病理变化的过程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就是病的本,发病的部位和症状的变现,想要治疗必须要了解病的本质。

  推拿是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保健方式,在治疗疾病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功效,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青睐。但利用推拿致病的话,首先要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

  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下肢放射痛,腰部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则是本,治本就要首先解除神经根或脊髓的受压,不解除受压,只在下肢使用手法,舍本求末,徒劳无效。有些疾病,虽然推拿的作用不能及本,只能治标,但不了解本,治标也是盲目的。

  如骨折发生疼痛肿胀,在对位固定后,动静结合,适当地施以推拿手法,可帮助消肿止痛,恢复功能,可是在未明确疼痛肿胀是骨折造成的情况下,草率推拿,就会贻误病情,加重损伤。所以,尽管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有其局限性,治病中还必须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原则。

  选取穴位和部位。伤外科疾患一般是以痛为输,局部取穴,因为肌肉、韧带和关节的病变,其症状表现部位大多即是病变部位的区域,但如果急性损伤,局部疼痛肿胀剧烈,就应该:先选取邻近的穴位和部位进行手法操作,待病情稍有缓解,再在局部操作;内妇科疾患,需重视循经取穴和随症取穴,并且又可根据内脏传入神经与体躯传入神经的相互关联,在体表部位选取手法刺激点。

  小儿推拿取穴,不外乎按照伤外科疾病和内科疾病的不同范围而选部位的深浅以及不同的疾病而决定。一般情况下,如患者体质强,操作部位在腰臀四肢,病变部位在深层,运动器官的陈旧性损伤等,手法刺激量较大;患者体质弱,小儿患者,操作部位在头面胸腹,病变部位在浅层,运动器官的急性损伤及内妇科疾患,手法刺激量较小。

  温馨提示:在利用推拿治疗疾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治病原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有很多情况是不适合用推拿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推拿的力度和位置都是要根据病情来决定的,在采取推拿的前,一定要了解推拿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对身体有好处的。



中医推拿益处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中医推拿的方式,帮助自己缓解身体上的一些疼痛,而它确实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功效,因为它直接是通过肌肤操作按摩的,所以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改善皮肤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对于注重养生保健的人来说,中医推拿是可以给你带来更多惊喜保健作用的。

想要更好的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那么在选择各种各样的保健方式时候就需要建立在一个,健康科学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子才能够发挥它的功效,而降低一些不必要的影响,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关注这些中医推拿。

推拿对局部组织的作用,据观察,直接接触肌肤操作的摩擦类手法,可以清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强皮肤光泽和弹性;强刺激手法,可引起部分细胞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加上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皮肤肌肉的营养供应,使肌萎缩得以改善,损害的组织促进修复;手法的断续挤压,可增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由于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改善,加速了水肿和病变产物的吸收,使肿胀挛缩消除;牵拉、弹拨、整复等一些手法,如运动关节类手法,可解除软组织的痉挛、粘连、嵌顿和错位。

了解了上面关于中医推拿的一些保健作用之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可以更加关注这些保健问题,只有我们注重这些保健工作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它给我们身体带来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预防一些疾病的困扰。



中医推拿特殊诊断法大全

 

中医推拿在缓解人体内疾病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全面的关于中医推拿的特殊诊断法,这些方法能够起到诊断疾病的作用。

压顶、叩顶试验(椎间孔挤压实验)

患者坐位,医者用双手重叠置于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角度下进行按压,如引起颈痛和放射痛者为阳性,说明颈神经根受压。正位时,用拳隔手掌叩击患者头部,如引起颈痛并有上肢窜痛和麻木感;或引起患侧腰腿痛,均属阳性,提示颈或腰神经根受压。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坐位,颈部前屈,医者立于患侧,以一手抵住患侧头部,一手握患肢腕部,反方向牵拉,患肢有窜痛或麻木感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

头颈倾斜试验

患者坐位,头稍后仰,下颌转向患侧,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医者一手顶住患者下颌,给以阻力,另一手摸患者桡动脉,如脉搏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多见于前斜角肌综合征。

颈部拔伸试验

患者正坐,放松,医者立于身后,双手捧托于患者枕部,缓慢用力,向上提起患者头部。若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麻木减轻,为阳性。本试验常作为颈部病症是否需要牵引的指征之一。

椎动脉扭曲试验

患者坐位,颈项放松,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双手托扶患者头部作固定,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做仰头、转颈动作,如果出现明显的头昏、眩晕、恶心、呕吐症状,即为阳性。

屈颈试验

患者坐位,双下肢伸直,主动或被动屈颈,下颌贴近胸壁约1分钟左右,引起腰腿痛为阳性,提示腰部神经根受压。

仰卧挺腹试验

患者仰卧,以枕部双足跟为支点,将腹部挺起,腰部及骨盆离开床面,同时咳嗽一声,如引起腰腿痛及下肢窜痛为阳性,提示腰部神经根受压。

股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俯卧,患肢屈膝90°,医者将患肢小腿上提或继续屈曲膝关节,如果出现沿股神经放射性疼痛,为阳性。

双膝双髋屈曲试验

患者仰卧,医者将患者屈曲的两下肢同时压向腹部,如活动受限疼痛,提示腰骶或髋关节病变。如将一侧屈曲的下肢压向对侧腹部引起骶髂关节疼痛,说明有骶髂韧带损伤或关节病变。

骨盆分离或挤压试验

患者仰卧,医者用两手分别压在两侧髂骨翼上,并用力向外按(分离)或向内挤压,有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骶髂关节病变,耻骨联合分离或骨盆骨折等。

“4”字试验

患者仰卧,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曲外旋,使足置于健侧膝上方,医者一手压住患侧膝上方或另一手压住健侧髂前上棘,使患侧骶髂关节扭转,产生疼痛为阳性。提示髋关节病变即为骶髂关节有病变。

直腿抬高和足背屈试验

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在保持膝关节伸直的情况下,分别做直腿抬高动作。测量抬高时无痛的范围(抬高肢体与床面的夹角)。如有神经根受压时,可出现直腿抬高明显受限,一般多在60°以下,即出现受压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然后将下肢降低5~10°至疼痛消失,并突然将足背屈,坐骨神经痛再度出现为阳性,后者较前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更有临床价值。因为髂胫束紧张等其他下肢病变时直腿抬高试验亦可出现阳性,而足背屈试验阳性是单纯坐骨神经受牵拉紧张的表现。

床边试验

患者仰卧,患侧臀部靠近床边,健侧下肢屈膝屈髋,以固定骨盆,医者将其患肢移至床外并使之尽量后伸,使骶髂关节牵张和移动,若骶髂关节疼痛,则提示有病变。

跟臀试验

患者俯卧,两下肢伸直,肌肉放松,医者握其足部,使足跟触到臀部,如腰骶关节有病变,则引起腰骶部疼痛,骨盆甚至腰部也随着抬起。

搭肩试验(杜加氏试验)

正常人手搭于对侧肩部时,肘关节可以紧贴胸壁,而杜加氏实验阳性时,可见到当手搭于对侧肩部时,肘关节不能靠紧胸膛,提示有肩关节脱位的可能。

骨性三角实验

肩峰、喙突和大结节三点组成三角形。脱位时,因大结节位置变动,故所成三角形与对侧不同。

肩关节外展试验

此实验对于肩部疾病能作大致的鉴别。

A 肩关节功能丧失,并伴有剧痛时,可能为肩关节脱位或骨折。

B 肩关节炎时从外展到上举过程皆有疼痛。

C 开始时不痛,外展角度越大时肩越痛,可能为肩关节粘连。

E 外展过程中疼痛,上举时反而不痛,可能为三角肌下滑囊炎。

F 从外展至上举60°~120°范围内有疼痛,超越此范围时反而不痛,可能为冈上肌肌腱炎。

G 外展动作小心翼翼,并有疼痛者,可能为锁骨骨折。

通过上面介绍的中医推拿的这些诊断法,能够有效判定疾病的存在,有助于及时发现各种问题疾病,达到及时治疗的目的。



看“气”如何运用到中医里

 

导语:常常我们提到“气”时,常常会觉得难以理解,或者说只能理解一点皮毛,甚至只是从字面上来看。可能在我们日常看来它是非常的“神化”难以理解。但是“气”在中医里被运用的非常的广泛。到底在中医里是如何运用气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中国的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的,气的概念非常完美的融入到中医学的理论中,那么什么是气呢?《黄帝内经》说:“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的“上焦”也就是心肺,把饮食物的精华布散到全身,像雾露一样滋润灌溉脏腑、皮毛,使之得到营养,这就是“气”。看来中医所说的“气”是一种微小的、难用肉眼看见的,具有营养作用的微粒。中国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的颗粒,所谓“气聚为物、物散为气”,气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物,而物散开了就成为“气”。这是中医学对“气”最基本的认识。

 

而“气”构成的“物”又都会表现出其功能,发挥出作用,中医又把这种效能也称为“气”,如心的功能称为“心气”,肺的功能称为“肺气”,肾的功能称为“肾气”等等。

 

例如中医认为“肝”有主疏泄的功能,肝对人的情志“主怒”,在正常情况下,肝发挥正常功能称为“肝气”,在肝疏泄的功能受到阻滞,出现急躁易怒的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也说它是犯了“肝气”。最有意思的是“脾气”这个词,通常情况下,脾气指脾的功能及其赖以产生的精微物质或动力。当把“脾”读为“皮”的音时,脾气就成为指人的习性或借指事物的特性;更指怒气,或容易发怒的性情。

 

因遇到某事物或人的行为是自己感到不快,通常称为“生气”。诸葛亮“三气周瑜”,这里的“气”就有使之“生气”的意思。我们无从考证“气”的这个意义的来源,但是中国人谁都一听就能明白。

 

从某种意义上说,气就是指生理功能,又指具有活力很强特性的物质。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中医学把“气”的具体作用主要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气化作用,防御作用,固摄和托举作用。所谓推动作用,是说人血液的流动,脏腑功能的发挥,精神意识的灵敏,四肢运动的灵活都需要气的推动,如果这种推动力不足,我们就说他“气力不足”。

 

所谓温煦作用,是说“气”是人体热能的来源,气虚则恶寒怕冷,体温较低,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较弱。所谓气化作用是说气具有将各种物质进行转化的作用,如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医称为“水谷精微之气”,就是依靠这种气化作用。所谓防御作用,是指人体抵御外来病邪的侵袭,不发生疾病的功能,中医把这种气称为“卫气”。

 

 所谓固摄和托举作用,则是指血液在脉道内流动不溢出脉外,脏腑在体腔内有固定的位置,不会因为站立而下垂,都是依靠气的固摄和托举,所以中医常把内脏下垂一类的疾病称为“中气下陷”。气在人体内是流动不止的,中医把气的流动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统称为“气机”。而气的流动受阻,则称为“气滞”或“气郁”。

 

温馨提示:看来“气”这个概念在中医学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的理解它还真要下点功夫。



中医里不可不知的三招不老术

虽说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若是真有长生不老之术该有多好。其实呢,中医的确有一些延缓衰老的办法,不信你看。

抗衰老: 灸足三里

《江间氏心身锻炼法》中说:“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这意思是讲,每月灸足三里穴10天,可起到抗衰老的作用。有位老太太曾告诉我,她坚持做了半年后饭量比以前大了,精气神儿足了,邻居都说她比以前年轻了。

这是因为足三里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理气降逆、通经活络的作用。

中年后每月月缺时灸此穴10天,能及时补充胃气。若家中无艾,可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

消眼袋: 按穴揉腹

中医“五轮学说”认为,眼睑属脾,称为肉轮。脾主运化,在体合肉,所以,人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营养滋润才能丰满紧致。

如果脾脏有湿的话,运化就会不畅,眼睑就会水肿而形成眼袋。中老年人出现眼袋更会给人一种老态龙钟之感。

那有眼袋了怎么办呢?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揉按中脘、足三里穴,每穴按摩5~10分钟,再顺时针摩腹15~30分钟,直至发热。坚持做一个月后,脾胃功能就会大大改善,面部肌肤收紧,眼袋也会消下去很多,脸色也会变红润。

可取半斤黑豆、1500毫升水、20毫升醋同煮,煮30分钟后将黑豆捞出,剩余汤汁再煮一小时,浓缩至半碗量盛出。每次洗发后将此汁液抹至头发上,头发可立即变黑。

黑大豆味甘性平,可以补肾健脾,是黑发的良药,再配上米醋便是一款天然的染发膏。但此方法也有缺点,就是一洗发颜色就褪了,所以每次洗发后都要使用。



中医里的阳浮而阴弱

 

 

 

我国的中医文化博大悠久,里面蕴含着很多值得我们现代医学家去深思研究的内容。在《伤寒论》第12条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阳浮而阴弱,多有医学家都认为是指脉象的。其实,阳浮而阴弱,涵盖了脉象、病位、病机三种意义,而重点是指病机。

 

阳浮而阴弱,也就是得了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肌腠疏松,汗孔开张,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机体卫阳之气达表抗邪,反映在脉象上,是寸浮而尺弱,浮取就可以得到,沉取却比较缓弱,或寸脉显现浮象,而尺脉偏于沉弱,提示为病位在表,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所说:“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为什么说重点是指病机呢?在《伤寒论》中,凡是有阴阳类似的语句指为脉象者,都标有“脉”字,如第3条、第283条的“脉阴阳俱紧”,第6条的“脉阴阳俱浮”,第96条的“脉阴阳俱停”,第102条的“阳脉涩,阴脉弦”,第102条的“阳脉涩,阴脉弦”,第274条的“脉阳微阴弦而长”等。而凡是有阴阳类似的语句而没有标出“脉”字者,多是指病机而言,如第23条的“阴阳俱虚”,第58条的“阴阳自和”,第114条的“阴阳俱虚竭”,第158条的“阴阳气并竭”,第337条的“阴阳气不相顺接”等,所以,这个“阳浮而阴弱”,重点是突出了太阳中风证卫强和营弱的这个病机。#p#副标题#e#

 

综合来理解,阳浮是指卫阳之气外浮升表,与病邪抗争,此时不仅有发热,而脉也应指而浮,即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阴弱并不是说营阴本身虚弱,而应理解为营阴在内,虽然没有直接遭受病邪的侵袭,但因卫气不能外固,致使营阴不能内守,这时不仅有汗出,而且脉也应之不足,沉取脉象显得比较无力,所以为阴弱,即所谓“阴弱者,汗自出”。

 

从明代医家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所说,也可看出“阳浮而阴弱”的上述三个涵义:“关前阳,外为阳,卫亦阳也。风邪中于卫则卫实,实则太过,太过则强。……关后阴,内为阴,荣亦阴也,荣无故,则荣比之卫为不及,不及则不足,不足则弱,然荣本行脉内,又无所助,而但是不足于内,则其气愈内弱,脉所以阴弱。”

中医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好好地借鉴、研究、传承。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在中医文化中寻找出新的医治方法和思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