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随笔(清代周学海所作的医学著作)

由网友(厌恶人心吗)分享简介:《读医随笔》是国民军医出书社出书的图书,做者是周教海。中文名读医随笔做者(清)周教海订价一八.零零元言语简体中文出书社国民军医出书社开原一六开出书时间二零一零年七月一日ISBN九七八七五零九一三二四六三本著卷1证治总论;卷2形气、脉法类;卷3-4证治类,列各类病证证治;卷5方药类,审辨药物性味效用;卷6评释类,为做者研...

《读医随笔》是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学海。

中文名

读医随笔

作者

(清)周学海

定价

18.00元

语言

简体中文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10年7月1日

ISBN

9787509132463

原著

读医随笔 清周学海著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下载

卷一证治总论;卷二形气、脉法类;卷三-四证治类,列各种病证证治;卷五方药类,审辨药物性味效用;卷六评释类,为作者研读古医书的心得体会,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清《周氏医学丛书》本等。

作者简介

周学海(1856—1906),字澄之,号健之,建德(今安徽东至县)人,周馥之长子。

周学海幼时正值太平天国革命,因家居受到冲击,父从戎在外,跟随母亲常往江西彭泽县九都山中逃难,兵乱稍定,归家已无完居,靠稠粥度日,背着小箱子到私塾读书。1864年随母被父接往金陵,补为县学生员。光绪四年(1878)因祖母病重,又随父母回乡省亲,周学海充任家庭塾师,教弟学铭、学熙课读。

光绪十四年(1888)周氏三兄弟一同应试,周学海南下参加江南乡试,周学铭与周学熙在北京应顺天乡试,三场考毕,周学熙榜上无名,周学铭中了顺天副榜第七名,周学海南阁应试得中江南乡试第29名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周学海、周学铭殿试同榜得中进士。周学海以内阁中书用,分发南河同知,未到任。遵父命回扬州,任河捕同知,负责江河防务、水利等事,因任职有功,提升道员,赏戴花铺,加二且衔,后改浙江后补道。周学铭进士及弟,庶吉士后散馆以知县;四川省蓬溪县任职,也提升道员后被授二品衔,改江西候补道,再署江西按察使,1904年因父任两江总督,循例回避,改任湖南候补道。

1906年5月,周学海病故于南京。

影响

周学海因体弱多病,一生中对仕途经济比较淡薄,节俭律己少交游,唯好读书,尤喜潜心医学,宗师张璐、叶天士。他的信条是“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为人治病,辄有奇效。1890年5月周学熙大病,久日高烧不退,学海诊断为荡,用验方新编中成方煎药服之,并嘱其妻用黄酒等搓四肢,一夜之间,影发遍体,始得平安。他毕生校勘、评注、编撰医学著作达32种,光绪十七年(1891),校勘出版《周氏医学丛书》,全书共分初、二、三集。初集为周氏校刊的医籍,多为宋、元所刊,世称善本f二集为周氏撰著及评注书,三集除一种是校刊外,均为周氏撰著或评注。丛书所载临床经验及方法,在医疗实践中效果显著。

内容简介

读医随笔

本书为清·周学海著。全书六卷,是作者汇集读书、临证之笔记整理而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脉法、运气、方药和临床各种杂证的辨治等。该书为作者研读古医书的心得体会,论述精辟,颇有启发意义,适合于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及在校师生参阅。

图书目录

卷一 证治总论

气血精神论

升降出人论

承制生化论

虚实补泻论

卷二(上)形气类

三阴三阳名义一论六经、五脏不能强合

三阴三阳名义二直指本义起于分野,而广引以明之

三阴三阳名义三论六经、六气不能强合,又推论其余意也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三焦水道膀胱津液论

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

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卷二(下)脉法类此卷是发《脉简补义》未尽之余义也

单诊总按不同

浮沉起伏中途变易

脉不应病及脉平而死

脉中有线有吉有凶

脉有数道

止脉形势吉凶辨

摇摆之脉有来去辨

躁脉有浮沉辨

实洪实散虚洪虚散四脉辨

濡弱二脉辨

牢脉本义

弦脉反为吉象说

浮脉反宜见于闭证说

浮脉反不宜发散说

数脉反不宜用清散说

浮缓反不如弦涩说

伏脉反因阳气将伸说

代脉结脉反为阳气将舒伏气将发说

短脉余义

已死有脉复生无脉

胎怪脉鬼胎脉

伏湿冲气脉

结气伏热脉辨

太素约旨彭用光书繁杂无绪,兹撮其要,撰为此篇,以备诊家一法

卷三 证治类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不按<足乔>春不病温义不同

燥湿同形同病

寒热同形同病

阴盛阴虚脉证辨篇中所援诸论,并出张石顽《医通》

瘟疫脉沉

血热血干

温热发斑其人反清附虚劳将死,其人反清

自啮狂走是气血热极非祟也

痰饮分治说缪仲淳、柯韵伯俱有此说,而未畅未确,今为伸其说如下

论咳嗽前人每以有声无痰、有痰无声细分咳嗽二字,今概不取。无声即不得为咳嗽矣,且亦安能无痰?但多少、厚薄、难出易出有不同耳!

论喘附哮

伤寒伤风俱有戴阳附黄汗

痉厥癫癎奔豚

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以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药对证而增剧

卷四 证治类

阴虚注夏阳虚注秋并阳虚注夏

论嚏

论呕哕

惊跃

表里俱病治各不同

伤寒邪在阳经则脉浮在阴经则脉沉

少阳三禁辨

虫脉虫证

汗病

肺中伏风有专寒夹温不同

寒湿下受直伤少阴变证多端搜治匪易

史载之论水气凌心诸脉证

和解法说与《少阳三禁》篇参看

血痹疟母合论

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

虚劳损极有内因外因两大纲

疟疾肝体坏外证

富贵贫贱攻补异宜其说有辨

病后调补须兼散气破血

病在肠胃三焦大气流行空虚之部与淫溢惉滞经脉膜络曲折深隐之部其治不同

身中腹中一股热气冲动者有虚实二因

五脏内伤外应见证

论痉不当以刚柔分虚实

……

卷五 方药类

卷六 评释类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