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屋(苏屋)

由网友(流年未逝已成伤)分享简介:苏屋位于南宁市江南区黑沙村黑沙1队,接近邕江边母猪湾以及船坞1戴。南宁苏屋,修于清终平易近始,二零零二年,“苏氏平易近居”取南宁标记性修建物“火塔手”等210多处修建物,被南宁市文明局评为市级掩护文物。地舆位置南宁市江南区黑沙村黑沙1队广西地址门商标码多变,810年月为黑沙1队三五号,后门牌几经变动,有黑沙村1组二二八号,现为杭屋里...

苏屋位于南宁市江南区白沙村白沙一队,靠近邕江边母猪湾和船厂一带。南宁苏屋,建于清末民初,2002年,“苏氏民居”与南宁标志性建筑物“水塔脚”等二十多处建筑物,被南宁市文化局评为市级保护文物。

地理位置

南宁市江南区白沙村白沙一队

广西地址

苏屋

门牌号码多变,八十年代为白沙一队35号,后门牌几经变更,有白沙村一组228号,现为杭屋里三巷。

苏屋结构

苏屋大门朝南,后门朝北,东面是厨房灶边及杂物室,西边是一条巷子,巷子另一边,也是苏氏族人后来所建的房屋,整套建筑分为三进,两个天井,第一进和第二进,是一层瓦房,每进有四间屋子,传说为清朝时期所建,第三进是三层的楼房,传说为民国时期所建,三进有围墙连起来,形成三进房屋加两个天井的格局,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苏屋成为白沙地标性的建筑物,在第三层楼上面向市区方向眺望,在国庆节,人民公园放烟花的时候,仍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灶边在第一进的天井东面。

苏屋的玻璃窗是彩色的花格玻璃,很显古朴、华丽,在大梁版上,画着版画,在门礅上刻着石刻,大门是两扇沉重厚实的木门,里面两个门闩,每天晚上都会闩起来。现在没人住在里面了,就在大门外面加了一把锁。仔细观察苏屋的每一处建筑材料,都很讲究,在墙壁上边可以看到壁画,可以看到精细的雕刻,放在第二进的八仙桌,苏屋人用来做祭祀用的神仙桌,每逢节日,都会拿最好吃的东西来贡太公婆。

苏屋大门口,有一块匾,上写:“文魁”两个烫金大字,是清朝道光皇帝赐于苏氏祖先苏元初的。苏屋世代住着苏家的子孙,由于文革时期动乱,很多苏屋文物已经流失,但苏屋仍然屹立不倒,直到九十年代,宗族子孙各自成家,才陆续搬出苏屋。

苏屋,被苏家的人,尊称为“老屋”,现在成为了苏家老人休闲、娱乐、打麻将、聚会、冬天烤火的场所。凡有红白喜事,苏屋人都喜欢在老屋举办宴席。

苏屋是苏氏宗族的根,苏屋人志在四方,很多苏家人,从小就离开南宁,四海为家,有在贵阳、平果、扶绥、柳州、广州、深圳、上海、湖南、美国工作与定居的苏家人,虽然身人异乡,但每年总希望能回苏屋老家看一看。

苏氏清代民居

苏氏清代民居 位于原亭子乡白沙1组228号,清朝举人苏元初于道光十四年(1834)所建。该宅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正屋、侧房、天井及后院组成。正屋为三进两井的传统式样,前两进保留清代建筑原貌,为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盖小青瓦,叠瓦屋脊,红砖地面,面宽3间,进深两间。正间立边贴式梁两排支承屋面荷载,梁下砌砖分隔出厅堂和耳房,耳房四面砖墙,窗户细小。前一进设双开大门,门上悬挂“文魁”匾。民国17年(1928),苏氏后人苏诚任广西公路管理局局长后,将原第三进拆除改建为三层硬山曲式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360平方米。设有悬挑阳台,双开玻璃窗。室内地面铺红阶砖,墙面抹灰刷白灰水。该楼平面布局与中进基本相同,内外装修具西欧建筑模式。正屋左侧由南至北有侧房一列,砖木结构,建筑较为简陋,作厨房及杂物房之用。正屋与侧房之间为1.5米宽通道,直通后院。于天井处开门出入。后院宽大,深28米,筑有3米高围墙,将整个宅院组成一个封闭空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