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话(湖南方言)

由网友(Dream°薄情少年)分享简介:“安仁话”已入进达州市第1批非物资文明遗产名录。“安仁柚”、“安仁板凳龙”、“安仁话”并称为安仁“3尽”,此中“3尽”中尤以“安仁话”最具特点。中文名安仁话面积二九.二平方私里人嘴四零万地址湖南省西北部种别方言发源期间亮嘉庆元年壬戌岁,达县奉旨改达州降绥定府,“取达县永定则程,万古相同为志”(《谭氏进川祖兴伦私房谱》序...

“安仁话”已进入达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仁柚”、“安仁板凳龙”、“安仁话”并称为安仁“三绝”,其中“三绝”中尤以“安仁话”最具特色。

中文名

安仁话

面积

29.2平方公里

人口

40万

地址

湖南省东南部

类别

方言

起源时期

明嘉庆元年壬戌岁,达县奉旨改达州升绥定府,“与达县永定章程,万古不异为志”(《谭氏入川祖兴伦公房谱》序)。从清顺治8年(1651)开始,就陆续有人从湖北、湖南一带移民进入达县。到康熙三十年(1691)前后达到高潮。据在安仁乡谭氏、叶杨氏、石氏、魏氏等家族收集到的谱书记载,他们的先祖入川进入达县安仁乡的时间分别是:夏氏,清顺治八年;石氏,清康熙三十年前后(具体时间失考);郑氏,清康熙三十四年;叶杨氏请康熙三十五年,魏氏清康熙三十五年,谭氏清康熙三十六年。安仁乡多位八十岁以上的老者都说,他们小时候听说这样的歌谣:“谭半边,郑四川,姓张姓李一竹签。”意思是说,姓谭的人最多,占了安仁乡的一半,姓郑的占四分之一,姓张、姓李的只占了一只竹签那样大的地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移民安仁乡的居民姓氏构成。

可以肯定地说,安仁方言与这些移民有直接关系。因为当时的移民无论是官方号召还是民间自发性的,都具有地域集中、群体性强的特征,在入川落业以后,同籍而居、聚族而居十分突出,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仍保留在原籍的语言乡音。为了证实移民与安仁话的直接关系和安仁话是不是长沙话,笔者先后查阅了现居住在安仁乡的谭姓、杨姓、石姓等家族的族谱,实地考察了各姓入川祖坟,调查了各家族的移民过程,结果发现:安仁乡上述各姓居民的祖先,都是从湖南移民而来的:

郑氏,

据传,郑氏入川祖为叶杨氏入川祖之母舅,先于叶杨氏一年移民来达县安仁乡,原居地不详,当与叶杨氏相近,为湖南安化、新化一带人氏。据叶杨氏家族传说:郑姓入川祖来达县之前,叶杨氏之先祖曾托为己占地,并约定以吹角为号。次年,郑氏所居的杨家坪山后响起号角声,郑氏知是外侄到了,因忘记为其占地,于是,就把自己占有的地方让与外侄,自己另辟基业。

谭氏,

据该氏族谱记载,其远祖谭学林,字明章,南宋末由拔举授湖南上湘郎令,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千秋乡举家南迁至湖南湘乡金铃山,再迁至安化县朱梅湾,三迁扶胜(今址不详),卜居瓦子坪,其弟不久也从豫章(今南昌)迁湖南宝庆府,定居于新化县南三十里之梅溪。到清康熙年间,谭学林的第十二代及以下子孙相继移民入川,落业于四川省夔州府、开县(今属重庆市)、新宁县(今开江县)等地。其中,谭仲瑚(谭学林之子谭景清的后裔)的后裔谭廷学,于康熙三十六(1697)年来川落业达州明月乡四保十九甲大落槽(今达县安仁乡)麻子坝;谭兴伦字政叙移居蜀川绥定府达县明月乡四保十九甲地名廖家沟祭祀(居住)。随后,谭氏其他仕字辈、世字辈、兴字辈、仁字辈子弟“共计男妇二三百余口先后徙川”(见《谭氏宗谱》),落业达州,在安仁乡双河坎、横塘冲、罗山寺、尖山坡、小落槽(今新胜乡)等地居住。谭学林的第十五世孙谭世绪字文元在乾隆十年乙丑仲夏所撰《谭氏族谱序》中说:“余蜀人也,生于蜀,长于蜀,读于蜀,其身即囿于蜀,其本源出于楚。虽曰蜀人,而实则楚人也。……原系南楚安邑人氏,比族而居,烟火连络数十余村,固可垂统于后。因至康皇三十六年,奉旨移编,我族之中适蜀者不一(不止一个人)。吾祖父弃桑梓之里而迁西蜀之都,开山辟地,落业达土,生余辈三十余人。幸而与族同邻,田连二十余里,虽各而居,则鸡犬相闻。蜀地之荣耀几逊于南楚,蜀之景象无殊于故乡,深可愉也。”可见当时安仁乡移民安居乐业的繁盛景况。

杨氏

本姓叶,又称叶杨氏,其南迁始祖与杨某为僚属,因战事奉部令与杨某“改拨凭换卫”(意为让姓叶的假冒姓杨的之名前去驻防),分拨到湖南安化县河东驻扎,其子孙于是定居湖南。因此,安仁的杨姓,“按其实实叶也,按其称则杨”(《叶杨氏族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叶杨氏第十二代传人杨圣爵“携五子如昃、如旻、如昊、如升、如鼎由湖南安化县朵石乡柳树湾鹅公大丘移居四川直隶达州明月乡四保(今达县安仁乡)十二甲,地名大落槽居住,杨家坪落业”(据《叶杨氏族谱》)。

石氏,

其先祖石光赵,字连城,生石万金、石万富、石万镒三子,先后移居湖南。石万富之子石泰和移居湖南道宝庆府邵阳县三溪玉都。其后裔石吉舜“于清康熙三十年前后移居明月乡四保(今安仁乡),自(地?)名石棚子(址在今安仁乡乐山寺村11组,现名回龙庙岩洞),后置业刘家嘴(今安仁乡一社)”。

魏氏,

清顺治八年从湖南湘乡移居达县安仁乡(未见谱书,采口碑)。

由上我们可以推知: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瘟疫,本地原住居民惨遭屠戮,差不多十室十空。在清廷移民政策的鼓励下,湖南湘乡、安化、新化、邵阳一带的楚民,相继入川,移民达县安仁乡,开辟基业。由于当地已基本上无土著居民,移居而来的又是同一地域或同一家族,有相同的语言和习俗,不必舍弃自己的家乡语言,不用学说别的话语,就可以自由沟通。于是,他们带来的长沙话毫无干扰地自然成为彼此交际的通行语言。安仁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传入的。

传承时期

安仁话引入后,在通行四平话的达县,经过数代传承,形成了一个方言岛区。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移民入川的湖南人不可胜数,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长沙方言流传,而仅存于达县安仁乡呢?我们认为,这既有地域方面的原因,也有人文因素。

首先,

安仁乡地处丘陵地带,山高林密,数十年来,人迹罕至,交通极为不便:到最近的麻柳场有三十里山路,到附近的开江,也有三十里山路。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半封闭状态。在自耕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条件下,安仁居民与外界交流少,接触、学习达县本土语言的机会少,受本土语干扰小。而安仁乡居民基本上都是从湖南移民而来,所使用的长沙话不会带来交际上的困难,没有放弃长沙方言改学别的语言的必要。因此安仁话有得以传承的价值需要。

其二,

安仁乡移民都来自同一地域,有相同的语言背景,于是约定俗成,长沙话成为通行语言。当使用四平话人员进入安仁乡时,会因语言障碍,不易沟通,不得不改学长沙话,如同现在四川人到广东打工不得不学说广东话一样,而说长沙话的人群则不必学说四平话。安仁话受其他语言的影响和冲击力很小,有得以代代传承的外部条件。

其三,

古时候人们的家族、家乡观念极重,崇尚落叶归根,鄙弃背祖忘本。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生长在安仁乡的移民后裔,自然会以说长沙话为为荣,并且还会受到长辈的督促,经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他们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说长沙话的传统,是安仁话得以传承的人文基础。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安仁话能流传至今,在四平话的包围下,形成方言岛。当然,为了和外界沟通,安仁居民也要学说四平话,但并不影响他们把长沙话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下来。于是,安仁话方言区的人对本地人说安仁话,对外来人说四平话,代代相传,就形成了安仁方言岛的奇特语言现象。

安仁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体系,有自己独特的音系构成,从发音到词汇,安仁话都和通行的达县话不同。如:太阳,安仁话叫“喱列古”,月亮叫“月公”,明天叫“麻的”,什么叫“莫嘎”,爷爷叫做“嗲嗲”,爸爸叫做“哟哟”,妈妈叫做“咿呀”等。在句式和语法方面,通常以“瓜”、“得”作时态助词,以“意给”作指示代词,前者分别相当于普通话的“了”、“过”和“着”,后者相当于“这、这个”。如“把水倒了”说成“把许倒瓜”,“猪已经喂过了”说成“驹儿已经喂瓜”,“你跟着表兄去”说成“你跟得列别去”。这是我的钢笔,说成“意给系我的庚笔”。

新编《达县志》(1994年版)在“第二十四编·社会风土·第五章·方言”中,专门编写了“安仁话”一节,收录了安仁话的音系和部分词汇。

奇特叫法

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川”移民政策,使湖南湘乡、安化、新化、邵阳、祁阳一带的楚民,相继入川,移民达县安仁乡。由于安仁地理位置特殊,较为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了湘方言语系的长沙话,也就是现在的“安仁话”。“安仁话”与达县本地四平话、开江“永州腔”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环境。以日常生活中的父母称谓为例,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爸、妈,爹、娘称谓之外,还有以下几种奇特叫法。

称父亲为“哟哟”,安仁乡、葫芦乡、檀木镇、大滩乡等说“安仁话”的都这样叫。

称父亲为“呀呀”,从“安仁话”变调过来,与“永州腔”融合,邻近开江白杨乡兴隆庙村部分村民这样叫。

称父亲为“嗲嗲”,“安仁话”中叫爷爷这样叫,但也有部分村民叫它确是父亲的意思。这主要是四平话与“安仁话”交融形成的。

称父亲为“爷爷”、“大爷”、“二爷”、“干爷”等,主要是因为孩子小时候不好带,父母为了消灾避邪换一种方式叫。

称母亲为“咿呀”。正宗“安仁话”这样叫,但由于与四平话、“永州腔”融合,个别不讲“安仁话”的也这样叫。

称母亲为“奶子”、“奶儿”。这可能是因为小孩子要吃奶才长大原故,所以这样叫,安仁乡七村与开江杨柳乡接界的地方,部分村民这样叫。

称母亲为“娘娘”,是娘的重复叫法,安仁乡内邻近开江黄泥、白羊乡的村民这样叫。

父母的这几种叫法有很几种组合,如“呀呀”与“娘娘”组合,“哟哟”与“咿呀”组合,“呀呀”与“咿呀”组合,“呀呀”与“奶子”组合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