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载德(吴载德)

由网友(大众男神)分享简介:吴载德,蚕体剖解心理教野。持久致力于蚕业高档教诲以及科教研究,一九五六年起头造就副专士研究熟。潜心研究蚕的性化答题,发明蚕卵内过氧化氢酶取滞育的闭系;正在海内揭晓了第1篇野蚕化性的论文。曾主编中国第1部《蚕体剖解心理教》学材,为中国蚕业成长做出了孝敬。中文名吴载德外文名Wu Zaide出诞辰期一九一四年国籍中国出熟地浙江杭...

吴载德,蚕体解剖生理学家。长期致力于蚕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1956年开始培养副博士研究生。潜心研究蚕的性化问题,发现蚕卵内过氧化氢酶与滞育的关系;在国内发表了第一篇家蚕化性的论文。曾主编中国第一部《蚕体解剖生理学》教材,为中国蚕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文名

吴载德

外文名

Wu Zaide

出生日期

1914年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杭州

毕业院校

浙江大学

职业

科学

人物简介

原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主任。1934年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毕业。历任浙江省蚕桑改良场技士,四川省农业改进所蚕桑试验场副技师,川南蚕桑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自1956年来,先后担任蚕桑系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蚕学会副理事长。

吴长期研究桑蚕的化性问题,发现蚕卵内过氧化氢酶与滞育的关系,研究桑蚕的生长规律,在国内最早提出以数学公式来表示桑蚕生长速度的桑蚕生长式的理论。

吴还从事桑蚕中肠型浓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主持研制的蚕体蚕座消毒剂,1979年获浙江省科学大会三等奖。吴主编《蚕体解剖生理学》、《养蚕学》等教材。合译《养蚕学》(E.H.米哈伊洛夫著)上、下册。参加编写的《家蚕遗传育种学》一书于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二等奖。

生平介绍

吴载德,字象堃。1914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祖父吴恩元,清朝举人,着力发展实业。父亲吴达生,经营蚕种场。1919-1923 年,吴载德先在家中办的私塾就读,后在四年制小学毕业转入杭州盐务中学学习。此时,中国正处在“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荡时期,人民觉醒,疾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振兴中华”,使他受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教育。1930年,吴载德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将蚕桑系吴载德等8位学生暂时借读于南京中央大学蚕桑系。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局势紧张,学校一度停课。吴载德等8位学生即在南京中央大学教师中积极活动,经学校同意,邀请了孙本忠教授来浙江大学任教。1932年9月,浙江大学蚕桑系恢复了教学活动。1934年,吴载德在浙江大学蚕桑系毕业,到浙江省蚕种监管所任技佐。1935年蚕种监管所并入浙江省蚕桑改良场,吴载德调入该场新成立的试验股任技士。当时推广的改良蚕种(一代杂交种)原种要从日本进口,而日本对新育成的优良蚕品种严格控制出口。为了摆脱日本的控制,吴载德受任从事桑蚕新品种选育及改进蚕桑技术的研究工作。1935-1936年初,吴载德奉派去日本考察,参观了日本设有蚕丝科的高等学校和国立蚕丝试验场等,了解了育种方法和试验设备。回国后一方面继续收集地方蚕品种进行性状调查,同时着手进行杂交育种工作。尽管限于条件,困难不少,但他的研究仍有很大进展。1937年“七七事变”后,杭州面临沦陷的危险,浙江省蚕桑改良场解散。吴载德初衷不改,矢志振兴祖国的蚕丝事业,于1938 年辗转到了四川南充,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蚕丝试验场试验股副技师。因吴载德潜心研究,工作出色,1939年四川省农业改进所设立川南蚕桑研究室时,即调任该研究室主任。

1940 年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任教,先后任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系主任。曾任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兼系主任。曾任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兼《蚕业科学》副主编、浙江省蚕桑学会副理事长、主编、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顾问、浙江丝绸研究中心顾问、浙江省政协委员等职。吴载德教授长期致力于蚕业教授和科学研究,特别在蚕体解剖生理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主要讲授蚕体生理学及蚕体解剖生理学,是我国蚕桑学科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1956年即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以后继续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他主持编写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蚕桑专业通用教材《蚕体解剖生理学》,编写和参加编写了《养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辞海》有关蚕桑条目等,翻译出版了《养蚕学》,并为中国科学技术精报研究所发行的《农业文摘》提供了30 多篇科技文摘。

吴载德教授潜心蚕业科学研究,长期研究蚕业化性问题,发现了蚕卵内过氧化氢酶与滞育的关系;研究又桑蚕幼虫的生长发育规律,提出了以数学公式表示桑蚕营养生理的人工饲料研究,成功地结出了人工饲料蚕茧子,为蚕学人工饲料的配方研究和人工饲养蚕技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进行了桑蚕中肠型脓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发现了脓病与正常蚕的血液中游离氨基到期差异,发表了〈不同化性家蚕幼虫血液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等科研论文20 余篇。主持研制的蚕体蚕座消毒剂曾获浙江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三等奖,合作进行的“桑蚕添食尿素提高蚕茧产量和出丝率机理的研究”获浙江省科技技术三等奖。还两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

论文著述

1 吴载德.《家蚕化性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41(174)

2 吴载德.《桑蚕幼虫生长式的研究》.浙江农学院学报.1956,1(1)

3 吴载德.《桑蚕营茧位置的倾斜度与产卵的关系》.浙江农学院学报.1956,1(1)

4 吴载德.《桑蚕体内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物质与化性的关系》.浙江农学院第二次科学讨论会论文.1957

5 吴载德,陆星垣,郑蘅译.《养蚕学》(上、下册).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57,1958,等等。

成绩贡献

早在30年代,吴载德就进行家蚕化性问题研究。当时知道家蚕有一年一个世代,也有一年二个世代或二个以上世代的蚕品种,而这种世代数的不同,一般称之为“化性”。化性和上一代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所以在蚕种生产上,必须用环境条件来控制其化性。但在理论上只能假设蚕体内存在某种控制化性的物质,有称之为抑制质者,也有称之为化性决定素的。吴载德在测定不同化性蚕血液中过氧化氢酶时,发现其活性不同,认为这种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物质和所谓化性决定素等有关,并写成论文《家蚕化性之研究》,发表在《中华农学会报》第174期(1941年)上,这也是中国从生理角度研究桑蚕化性机制的第一篇科学论文。此后,他又先后发表了《桑蚕体内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物质与化性的关系》、《关于家蚕化性问题的几点意见》及《不同化性家蚕幼虫血液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等论文,提出了桑蚕幼虫血液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桑蚕化性变化关系的看法,以及核黄素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此外,吴载德在教学工作之余,还和助手共同做了一些有关养蚕新技术的科研。如提高叶丝转化率,三眠蚕诱导素对桑蚕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尿素添食对产丝的效应及其机理等。抗战时期,吴载德在四川工作时,便发现川南乐山及其邻近各县蚕农有用当地普遍生长的桑科植物柘树叶饲养三眠蚕土种的习惯。为了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吴载德多次深入农村调查,并亲自反复试养,终于提出了小蚕期用柘叶,大蚕期用桑叶的养蚕方法,提高了桑叶的利用率,也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吴载德还研究了蚕的生长发育规律,在我国首先提出以数学公式表示桑蚕生长速度的幼虫生长式;研究了桑蚕营茧位置倾斜度与产卵的关系,为蚕种繁育应用合理蔟具提供了理论依据。吴载德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吴载德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浙江省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常务委员,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兼《蚕业科学》副主编,浙江省蚕桑学会副理事长兼《蚕桑通报》主编。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浙江省农学会第三届名誉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顾问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