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五月之夜(又一个五月之夜)

由网友(风软一江水)分享简介:又1个5月之夜,是1尾俄罗斯的1尾诗,做者费特·阿法缴西·阿法缴西耶维奇(Фет (Шеншин) Афанас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一八二零⑴八九二诗人,著有诗散《抒怀诗的万神殿》、《黄昏之水》。做者费特·阿法缴西·阿法缴西耶维奇做品名称又1个5月之夜做品本文又1个5月之夜(俄)费特多美的夜色!舒适覆盖了1...

又一个五月之夜,是一首俄罗斯的一首诗,作者费特·阿法纳西·阿法纳西耶维奇(Фет (Шеншин) Афанас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1820-1892诗人,著有诗集《抒情诗的万神殿》、《黄昏之火》。

作者

费特·阿法纳西·阿法纳西耶维奇

作品名称

又一个五月之夜

作品原文

静心读诗园 费特 又一个五月之夜 音频 视频

又一个五月之夜(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的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的疆界,逃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的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作者简介

费特·阿法纳西·阿法纳西耶维奇(Фет (Шеншин) Афанас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1820-1892)

诗人。父姓宪欣。出生于奥廖尔省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时在德国人办的寄宿学校学习。1838年至1844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1845年至1858年在军队服役,从60年代开始经营农庄。1840年费特的第一本诗集《抒情诗的万神殿》出版,诗中有着俄罗斯古典浪漫主义风格和明显的拜伦痕迹。第二本诗集(1850年)中有许多优秀诗篇,如《我来向你致意》,《黎明前你不要叫醒他》,《你美丽的花环清新而芬芳》,《狄安娜》,《当我的幻想回到遥远的往昔》,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音乐性征服了当时文坛许多名家。50年代后期,费特曾一度与《现代人》旗下的作家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鲍特金、德鲁日宁等接近,先后有两本新诗集问世(1856、1860)。到60年代初,他的创作激情衰退,专事农庄经营,而进入晚年又重新执笔,著有四卷本诗集《黄昏之火》(1883-1891)。

作品赏析

5月之夜的清新气息,人们都呼吸过;夜莺委婉的歌声,很多人都听到过;满天繁星,刚刚钻出嫩叶的白桦树,很多人都看见过。可是有几个人能像费特那样,把眼中之景,化为心中之景,再把心中之景,化为笔下之景呢?而费特却善于把细微的观察,心中的才情凝聚于笔端,写成诗篇,唤起他人的共鸣,道人人心中所有,写人人口中所无,这就是诗人费特的过人之处。诗人费特对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感觉特别敏锐,他的视力、听觉、嗅觉,超乎寻常地机敏。空气的清新,星光的柔和,夜莺鸣叫声的婉转,白桦的颤抖,透明的毛茸茸的树叶,一一被他写入诗篇。托尔斯泰引用的两行诗句固然美妙,而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5月的白桦,把它比喻为“婚礼中的新娘,既欣喜又羞于穿戴她的盛装”,描写得惟妙惟肖,诗句同样精彩,在俄罗斯抒情诗中前所未见!能道人所未道,正是诗人创造力的体现。

诗人费特爱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小说家托尔斯泰欣赏费特的诗作,两个人成了文坛的知音,20多年保持友谊,往来书信不断。1867年6月28日,托尔斯泰寄给费特的信中有这样的文字:

“亲爱的朋友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假如每次想念您,我就给您写信,那么,您每天都会收到我的两封信,想说的话总也说不完……我们彼此友爱,正如您所言,我们都一样用心灵的智慧进行思考……诗歌的力量就包含在爱心之中——这种力量的趋向取决于性格。没有爱的力量就没有诗……我对您依然满怀期待,像期待一个二十岁的年轻诗人一样,我不相信您会衰老。比您更朝气蓬勃、更强健有力的诗人我还从未见过。您的诗思如泉水滔滔涌流,您提供给人们的一桶桶清泉水都包含着力量。”

十几年以后,1870年5月,费特把他刚刚写完的另一首关于5月的诗寄给托尔斯泰,作家读了朋友的新作,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在给朋友的复信中描述了自己的感受:

“亲爱的朋友阿方纳西·阿方纳西耶维奇……我收到了您的来信,拆开信,先读了你的诗,我的鼻子发酸,跑到妻子那里,想读给她听,可是感动的热泪使我读不成句。这首诗属于那种为数不多、一个词也不能增删改动的杰作;诗本身就具有生命,而且非常奇妙。这首诗写得实在出色,因此我觉得,它并非偶然所得,而是长期被阻拦的水流,突破水坝的一次迸发……我希望您只朝拜缪斯。您询问我对这首诗的看法,您肯定会料到,我能理解您的心意并为此感到幸福:您意识到这首诗是美妙的,并且意识到这首诗是从您的心里脱化出来的,因此,这首诗就是您的化身。”

这首让托尔斯泰感动落泪的抒情诗,题目是《五月之夜》,让我们一起阅读诗的译文:

最后消失的一团乌云,

飞过我们头顶。

一片轻柔透明的云絮

倚近弯月消融。

春天施展神奇的魅力,

前额佩戴星星。

温柔之夜,你曾允诺过

劳碌孕育欢情。

欢情何在?如同云烟,

不在凡尘俗境。

随它飞吧!御虚凌空

我们飞向永恒!

费特这首描写5月之夜的抒情诗,依然纯净透明,诗中的意象,有正在消失的乌云,有逐渐消融的云絮,有明亮的弯月,有夜空的星星,都是5月之夜常见的景象。为什么托尔斯泰读了这首诗,竟然会感动得潸然泪下呢?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与上一首诗《又一个五月之夜》比较,两首诗的情调显然不同,前一首诗的基调是宁静、喜悦,欣慰、满足,而后面一首诗的基调则是宁静、失落、振作、追求。前一首诗内涵较为单纯,后一首诗的内涵则比较深沉、复杂。如果说前一首诗像音调悠扬的小夜曲,那么,后一首诗则像喜忧参半、具有复调结构的奏鸣曲。

《又一个五月之夜》是情景交融的抒情诗,而《五月之夜》是在写景抒情之外,增加了哲理思考。5月曾经允诺,“劳碌孕育欢情”,就是说,人世间的忙碌能够换来幸福。但是,体现幸福的欢情在哪里呢?欢情犹如空中飘渺的云烟,转瞬即逝。人世间物欲横流,嘈杂喧嚣,无处寻觅欢情与幸福。因此,诗人幻想跟随5月之夜的流云一起飞行,因为他知道:只有超脱物质世界,才能进入精神的永恒。

托尔斯泰读了《又一个五月之夜》,感受到的是审美的愉悦,是“诗歌的力量包含在爱心之中”。他赞赏诗作,给予诗人以善意的调侃,友好的夸奖;而读了《五月之夜》,他却鼻子发酸,热泪盈眶,触动作家心灵的,我以为,恰恰是这首诗的哲理思索,是精神追求,用托尔斯泰自己的话说,就是“用心灵的智慧进行思考”。

真正的诗人与作家,能够超脱于物质享受的层面,向往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渴望驰骋想象,进入精神世界的浩瀚天地。对于他们说来,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方寸虽小,能包容世界,生命有限,人却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凝聚着真情实感的诗篇,记载着历史风云变幻的小说,其持久的艺术生命,正是诗人与作家生命的延续。

托尔斯泰为费特的《五月之夜》落泪,决非偶然,那是作家与诗人两颗痴迷艺术的心相互碰撞激发出来的泪花,从这个角度着眼,诗人费特这两首描写5月之夜的抒情诗,带给我们的,不止有诗意的馨香,更多了一份哲理探索的隽永。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