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短语)

由网友(守不住的空城)分享简介:以及真熟物,异则没有继,拼音为hé shí shēng wù ,tóng zé bú jì。意为完成了调和,则万物便可熟少发育,要是彻底不异1致,则无奈成长、继续。出自《国语·郑语》。做名词。中文名以及真熟物,异则没有继来由《国语·郑语》做者伯阴父官职周太史创做年月西周史伯姓名:伯阴父熟卒:没有详晨代:西周官职:周太史评估:西周...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拼音为hé shí shēng wù ,tóng zé bú jì。意为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出自《国语·郑语》。作名词。

中文名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出处

《国语·郑语》

作者

伯阳父

官职

周太史

创作年代

西周

史伯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姓名:伯阳父

生卒:不详

朝代:西周

官职:周太史

评价:西周末期思想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

老子、孔子之前二百多年,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为常人所知。其人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故学者在系统的专著中无不提及。但是,评价尚嫌不足。

此人是西周末年的王朝太史伯阳父,亦称史伯。西周太史,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为朝廷重臣。

史伯的言论见于《国语》,主要是《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两篇文字。《史记·周本纪》《史记·郑世家》亦有所载,显然是参考《国语》而记。文献资料简略,是后人对史伯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

起源

“和实生物”的提出

上引史伯哲理性的话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和”确能生成万物,“同”就不能增益,而只能止步不前。用一物匀适地融入另一物叫作“和”,因此而能丰富、发展,并使万物不脱离“和”的统一。如果用相同的东西补充相同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完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种声音,单调得没办法听;只有一种物品,单调得没办法看(没有文彩);只有一种口味,单调得令人生厌;只有一种事物,单调得无话可说。

史伯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本法则就是“和”,即二元乃至多元的对立统一。事物的不断生成,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也就是“和”的不断展现,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不断展现。这既是客观世界的自在过程,又是人的主观世界的能动过程。

从人的认识和实践来说,一方面要尊重客观世界自然的“和”,不能从根本上加以人为的破坏,一方面要创造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和”。最简单的事例,土加土,还是土,水加水,还是水,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土加水,则成泥,便可垒墙筑屋,再加火烧,则成各种陶器及砖瓦,便可方便生活、美化生活。总之,人要认识“和”的本质,运用“和”的法则。

史伯正是以“和”的思想为指导,给郑伯友分析王朝之弊的,指出周幽王的要害是“去和而取同”。史伯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喜好鬼鬼祟祟和邪恶的谗言;讨厌贤明正直的忠臣,而亲近愚顽智昏和无知鄙陋的小人。断言不出三年周必亡。

二百多年后,齐国思想家、政治家晏婴对齐景公讲的和同之别(《左传·昭公二十年》),与史伯所言完全一致。可以想见,晏婴是在看到相关记载之后接受了史伯的思想和观点。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而孔子之孙子思,糅合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更高的理论阐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今之众多学者认为,“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非虚言也。

现实意义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实现和谐则万物生长繁衍,如果完全一致,则无法发展延续。强调“和而不同”这是对“和”最好的诠释。和,是不同事物的相承相继,是多样性的统一,它承认矛盾,是矛盾发展的协调统一;同,是相同事物的叠加,它回避矛盾,掩盖事物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同”是唯唯诺诺,无原则的苟合或同流合污;“和”则是有原则的和谐相处,就是说,凡无关原则的小事,要理解忍让,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事关原则性的大事,则要坚持原则,一丝不苟。表现在上下级关系上,“同”是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和死气沉沉、紧张压抑的一言堂;“和”则是上下级的互相尊重和坦诚议政、集思广益的“众言堂”。

——《企业文化与CI策划》张得 吴剑平 著。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