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科学技术专家)

由网友(被判无妻徒刑)分享简介:李3立(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四日⑵零二二年四月二三日),出熟于上海市,结业于苏联科教院,计较机科教技能博野,[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教计较机工程取科教教院尾位院少,曾任清华大教计较机科教取技能系传授、专士熟导师。[二]李3立是中国最先介入成长计较机职业的后行者之1,研究范畴包孕微肌体系布局、局部收集、RISC以及指令级...

李三立(1935年8月24日-2022年4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苏联科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首位院长,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

计算机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三立逝世,享年87岁

李三立是中国最早参与发展计算机事业的先行者之一,研究领域包括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超级计算机,曾负责研制过中国电子管、晶体管、LSI和VLSI四代计算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4月23日,李三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3]

中文名

李三立

国籍

中国

主要荣誉

全国科学大会奖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

主要成就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

出生地

上海市

毕业院校

苏联科学院

职称

教授[5]

性别

民族

汉族[4]

出生日期

1935年8月24日

逝世日期

2022年4月23日[3]

研究领域

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超级计算机

逝世地

北京

人物生平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55年至1956年,担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助教。[4]

1956年至1960年,就读于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导师C.A.列别杰夫院士,并获得CANDIDATE学位(苏联科学院与美国科学院签有协议,苏联科学院的这一学位等同于美国PhD(哲学博士)学位)。

196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和计算机系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1961年,担任清华研制电子管计算机911的运控组组长。

1972年,负责研制一台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724计算机系统。

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1986年至2003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成员、召集人。

1988年,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

1995年至2000年,担任国家攀登计划B“高性能计算机”项目首席科学家。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

2000年,负责在上海大学研制成功220个处理机的集群式系统“自强2000”。

2003年8月,为深圳大学研制共有256个CPU、峰值速度达1.5万亿次的“深超21C”超级计算机。

2004年,领导的研究组和惠普公司合作,在上海大学完成一台共有352个CPU、峰值速度达2万亿次以上的超级计算机“上大自强3000”。[6]

人物逝世

2022年4月23日,李三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3]

研究方向

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超级计算机。

主要成就

李三立于1956年起从事计算机,曾负责研制过中国电子管、晶体管、LSI和VLSI四代计算机,其中的724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各大学中用于国家尖端科技的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用于加工重要部件的光栅数控计算机102机,使精密加工效率提高几十倍,并使中国在该领域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首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研究领域作出很多工作。他还负责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中,有两台都进入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深超—21C”(2003年,146位)和“自强3000”(2004年,126位)。[3]

科研奖励

获奖时间

奖励名称

奖励项目/作品

200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04年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0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4]
1999年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1997年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1995年
国家教委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RISC——单发射与多发射体系结构》
1995年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

人才培养

1960年底,李三立回到清华大学继续任教,开设当时比较先进的《晶体管脉冲技术》《固体器件原理》等教学课程。截至2016年11月,李三立先后培养博士30余人,硕士30余人。

李三立常教导学生:想要做好一件事,不抓紧时间,不全身投入,是很难成功的。[3]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名称

授予单位

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中国杰出访问学人奖

香港理工大学

学术任职

任期

职务名称

2002年4月—?嘉兴学院名誉教授
2000年9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1995年—1996年
IEEE中国分部主席
1994年—1995年
IEEE学会北京分部副主席
1991年—2003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
1986年—2003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成员

1984年—1997年

欧洲计算机协会执行理事(EUROMICRO Board Director)

---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上海高校网格”E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
---上海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首席专家顾问[4]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副主编
---《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计算机体系结构)分支主编

著作作品

出版时间

著作名称

出版社

2005年
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年
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第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年
RISC单发射与多发射体系结构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8年
16位微处理机(译)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7年
M68000原理、设计与应用(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微处理机与微计算机
国防出版社

个人生活

1972年至1974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李三立的爱人胃溃疡发展的时期,因他被724机任务压得太紧,天天工作到午夜,不能抽出很多时间陪爱人到较好的医院去看胃病,结果1975年初他爱人胃大出血,不久被诊断是“胃溃疡恶变”。经过6年多的陪伴和治疗,最后于1981年离世。李三立懊悔没有时间多去较好医院诊断,未能及时开刀切除胃溃疡。[2]

人物评价

李三立是中国国内微机局部网络和RISC技术的倡导人之一,在微机局部网络、RISC和并行处理领域都有学术成就和贡献。(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评)[7]

李三立多年来一直关注关心计算机学院和上海大学的发展。他献身于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业,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了贡献。(上海大学评)[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