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茶厂(2023最新勐海茶厂百科介绍)

由网友(奋斗呐)分享简介:勐海茶厂位于云南西单版缴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旧称佛海)。一九三八年,为振兴中华茶财产,受其时中国茶叶总私司委托,结业于法国巴黎大教的范以及钧师长教师取结业于清华大教的弛石乡师长教师领导九零多位茶叶技能事情者赴勐海县筹修茶厂。一九四零年,勐海茶厂(本名佛海茶厂)邪式修成投产。二零二一年二月四日,勐海茶厂工会被天下工商联、人力资材社会...

勐海茶厂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旧称佛海)。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受当时中国茶叶总公司委派,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茶叶技术工作者赴勐海县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原名佛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

勐海茶厂

2021年2月4日,勐海茶厂工会被全国工商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双爱双评先进企业工会”称号。

中文名

勐海茶厂

地址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

原名

佛海茶厂

创始人

范和钧、张石城

外文名

Menghai tea factory

建成时间

1940年

占地面积

380多亩

主要荣誉

2021年2月4日获得全国双爱双评先进企业工会

基本概况

勐海茶厂是大益茶业集团的核心成员企业,它坐落于世界茶树发源地、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来自祖国各地的茶叶技术工作者于勐海(旧称佛海)筹建茶厂,并于1940年正式创立,是云南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化茶叶生产企业、勐海茶厂已发展成为集原料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其生产的 “大益”牌产品覆盖普洱茶、红茶、绿茶等多个系列共计数百品种。

发展成就

至2012年,勐海茶厂已发展为当今首屈一指的普洱茶生产企业,现拥有占地380多亩的普洱茶综合加工厂;作为重要原料保证的两个万亩绿色生态茶叶种植基地--巴达基地与布朗山基地;遍布各乡镇的茶叶收购组和初制所,以及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步入了规模发展时期。

勐海茶厂在现代普洱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勐海茶厂于筹建之际就开始推动普洱茶生产与贸易,在随后几十年的历程中对于现代普洱茶的中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普洱茶人工后发酵陈化技术的研制者之一以及该技术的最早应用者,勐海茶厂长期来以其先进的制茶技术与工艺引领着普洱茶产业发展。作为绝大部分存世陈年普洱茶的制造商,勐海茶厂以其专业传承所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作为一线品牌产品,长期以来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其中“大益”7572和7542已成为普洱经典,是社会公认的评判普洱茶熟饼和生饼品质的标准产品。

云南七子饼茶的推广生产、以及现代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工艺的巨大成功,是勐海茶厂对现代普洱茶发展的卓越贡献。“大益牌”普洱茶作为普洱茶行业中的顶尖产品和著名品牌,几十年来一直被业内推崇为经典普洱茶的代表,成为无数茶人竞相收藏的普洱茶珍品。

所属集团

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旗下包括勐海茶厂(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大益茶业有限公司、北京大益茶文化交流中心、北京皇茶茶文化会所有限公司和云南大益快乐品茗在线服务有限公司等成员企业,拥有享誉海内外的“大益”品牌。

集团自成立以来,以“奉献健康,创造和谐”为使命,遵循“共赢合作”、“创造和分享价值”的发展原则,以品牌为先导,渠道为依托,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茶产品及茶服务,并致力于引领中国茶产业发展至国际水平,提升并弘扬中华优秀茶文化。

作为专业茶品供应商,大益集团产品线已涵盖普洱茶、红茶、绿茶、保健系列茶等众多品类。以“大益牌”普洱茶为代表的众多产品,均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有机”(天然)食品证书,多次荣获国际、国家、部省级金银奖,并通过欧盟国际有机认证,远销港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今天的“大益”茶已成为经典茶品与健康品质生活方式的代表,为无数消费者竞相品饮收藏。

与此同时,集团一贯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几年来,仅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投入已累计达数千万元。爱茶爱人,回报社会,已成为大益企业与所有大益人内心的深切期许。 几代茶人执着奉献,六十八载积健为雄,大益集团伴随中国茶产业的成长一路走来,一路壮大。面向未来,集团将进一步发挥人才、技术等战略性优势,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有效整合资源,通过发掘与创造茶产业整体价值实现自身新的发展,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广大消费者需求。

员工情况

勐海茶厂现共有员工一千二百余人,其中以茶学专业为主的大中专毕业生两百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百四十多人。茶厂占地面积三百八十余亩,自有优质茶叶基地两万多亩,紧密合作型基地遍布各茶区,茶叶初制所和收购站密布云南省各产茶区各乡镇和村寨。

所获荣誉

改制后的勐海茶厂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资格,如率先在全省茶行业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QS)生产许可证;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益”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巴达、布朗山基地被列为国家级普洱茶原料标准化示范区;“大益”牌普洱茶荣获农业部颁发的“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云南省普洱茶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在勐海茶厂,这无疑是对勐海茶厂专业能力的极大肯定与褒扬。

2021年2月4日,勐海茶厂工会被全国工商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双爱双评先进企业工会”称号。[1]

大益品牌

“大益”牌商标于1989年6月10日由勐海茶厂成功注册,享有专有权。由于“大益”牌产品传承了勐海茶厂厚重的历史、一心只为做好茶的精神和专业制茶的精髓,所以“大益”牌产品自推出之日,就因其所承继的专业、优质、爱心的品牌基因而深受消费者青睐。

品牌释义

茶为健康之饮,以其绿色生态、及富含对人体多种有益物质,被誉为21世纪的天然饮品。此为身体之“益”;

茶为文明之饮,是修心养性、启迪智慧的媒介。此为精神之“益”;

茶为和谐之饮,雅俗共赏,是人与人之间友好、文明交往的桥梁。此为沟通之“益”。

愿景

整合茶叶行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研究机构和媒体等,发掘和创造茶产业的整体价值--大益,通过共赢合作创造和分享价值的茶叶品牌。

核心价值观

坚持诚信、共促绩效、力求创新、勇担责任。

大益普洱茶的主导品牌,涵盖了集团常规普洱茶与中高端普洱茶的全部产品。在注册成立近20年的历史中,大益品牌为企业赢得众多荣誉和奖项,包括“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知名品牌”等殊荣。如今,“大益牌”已成为普洱茶的象征,成为滇茶产业、乃至中国茶产业最具价值的品牌代表。2008年,以品牌直接命名的“大益茶制作工艺”作为普洱茶制作工艺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茶有大益”的品牌口号日益深入人心,大益也在为消费者奉献健康、品质生活,及引领行业发展方面不断做出重要贡献。

产品防伪

为了加强自我的品牌保护,勐海茶厂于2006年元月正式启用了国家高度专控的前沿印钞技术,作为勐海茶厂的产品专用防伪技术。

简单的鉴别方法,用肉眼观察就可分辩防伪:内飞及标签上均有一根深棕色的线在纸上时隐时现,线上印有激光缩微文字“大益”,微缩字母“DAYI”在特定位置通过放大镜亦清晰可见,满足以上条件即为大益真品。

1、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设备,只需用肉眼观察,内飞及标签上均有一根深棕色的线在 纸上时隐时现,而且深棕色的线上有激光缩微文字“大益”。

2、通过紫外线灯进行观察,标签的中间的“益”字显绿色,内飞的中间“益”字和下方空白处“DAYI”显绿色。

3、在内飞及标签的某一线画中有微缩字母“DAYI”,通过放大镜清晰可见。

4、采用国际先进的防伪软件生成有很强的防复制性的防伪版纹。

大事记

勐海是云南西南的一个县,这里原先是车里宣慰司(土司中级别较高的)的领地,这里有成片的古茶林。由于缺少文献的佐证,这些茶林的种植者和种植年代有些模糊。

●1910年,清政府帮助车里土司平定了勐海土司和勐遮土司之间的内讧,同年,汉族商人张堂阶在勐海开设了勐海历史上的第一个茶庄。当时,勐年产茶叶不足两千担(每担相当于50千克),全部运往思茅加工。1923年以后,由于经缅甸、印度进入西藏的茶路的发现,很多人到勐海设立茶庄,压制茶叶后直接出境。

●1939年初,刚成立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派遣范和钧、张石城两先生赴勐海(当时叫佛海)调查茶叶产销情形,并筹建年产5000箱机制茶的实验茶厂。

4月,由云南省财政厅投资的“云南思普区茶叶实验场南糯山(当时南糯山归车里县管理)制茶厂”成立。

1939年4月1日,范和钧、张石城由昆明出发,经大理、保山、腊戌、仰光、景栋等地,最终于1939年5月26日到达佛海。

8月1日,南峤(在今勐海县勐遮)农场场长李升(字茂堂)率本公司技工25名赴佛海工作,月底到达。同月,招收9名本地学生进入进厂。

9月下旬,制茶十八日,计制成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藏销紧茶一种,老青茶三种,合计得一千一百七十斤。

1939年10月14日,范和钧离开佛海,茶厂由张石城代为管理。

●1940年1月1日,“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和钧任厂长。

1940年2月27日,第二批工人、学生、职员队伍四十余人抵达佛海。

1910年1月,由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认垫新滇币二十六万元,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及云南富滇新银行各认垫新币十二万元,成立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范和钧暂任经理。

佛海实验茶厂生产红茶 93担,绿茶39担,圆茶400担(委托同昌号和玉溪人陈玺加工)。另外,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生产紧茶1000担。

●1941年,佛海茶厂主要生产红末茶,同时,佛海茶厂和佛海服务社大量收购私商紧茶,从1941年秋到1942年春,收购紧茶超过一万两千担,部分运到葛伦堡销售,部分被炸,部分疏散在勐海各茶庄。

●1942年,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日机轰炸佛海,佛海茶厂大多数员工撤退,茶厂进入保管期,厂方物资由佛海服务社李拂一负责接收,刀国栋、周光泽等留守。

●1943年,佛海茶厂生产高档白茶318市斤。

●1945年,李拂一将部分1942年存留的紧茶卖给马鼎臣的鼎兴号。

●1946年,佛海茶厂1942年所收购的紧茶数千担被售与思茅恒盛公,后者将这批茶全部销往西藏。

●1947年,佛海茶厂留守的职员周光泽,利用佛海茶厂的油印机开办《佛海旬刊》,共出版10期。

●1950年3月,佛海县临时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厂。茶厂共有:三层楼房一幢,二层楼房两幢,25千瓦发电机一台,18千瓦发电机一台,24千瓦发动机一台,2千瓦电动机一台,牛力发动机一台,烘茶机两台,切茶机一台,牛力揉茶机一台,平圆机一台,冲床、车床等多种。

●1951年,省茶司派王兴、杨秉葵、唐庆阳等筹备恢复佛海茶厂的生产,王全面负责,杨负责行政,唐负责业务。1952年正式开工生产,少量加工红茶;大量收购青毛茶,同时收购私商洪记、可以兴、云生祥等茶庄生产的紧茶交省公司销售。公司名称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九月十四日,由中国茶叶总公司统一注册「中茶」牌商标,注册证号为第8071号,并要求全国国营茶厂统一使用此商标,佛海茶厂的产品除藏销茶品外,都使用中茶牌商标。1984年以前,勐海茶厂全部出口茶和大部内销精致茶均须调至昆明,由“省茶司”再行分配转调。

●1953年9月,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同年接管了主要生产红茶的南糯山茶厂。由于公司业务、人事管理并不一致,因此,勐海茶厂很长时间没有正厂长,只有负责人,(副厂长中的一员),这些负责人中有:刘国栋、胡杰、严振儒、周培荣等。由于当时全国的国营茶厂统一使用“中茶”商标,勐海茶厂作为中国茶叶公司的业务下属单位,茶厂名称的更改并不一定反映在包装上,旧的包装和图章仍可以使用。

●1954年4月,佛海茶厂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茶厂开始加工紧压茶、绿茶。

●1956年2月,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中国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云南侨销圆茶和青毛茶均调广东省茶叶公司出口或重新拼配。

● 1957年,茶厂改隶云南省商业厅经济作物局。茶厂改革制茶机具,加工能力猛增。

●1958年,勐海茶厂为解决运输难等问题,开始将勐海县调运公司内部的毛茶原料经过蒸软压成大方块运输,昆明、下关茶厂收到原料后再复蒸解块。

●1959年,勐海茶厂开发出“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砖茶”等新产品。

●1961年1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新茶路1号现址和老茶厂自由街和平路8号同时使用。同年,中国茶叶出口公司改名为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

●1963年1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

●1964年,勐海茶厂副厂长周培荣参与了云南省在勐海进行的云南大叶种茶全面测定和用云南大叶种制做高品质红茶的技术研究。

●1966年,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

●1967年,将心脏形的紧茶改为长方砖形,使用中茶牌商标。

●1970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成立,专营茶叶出口业务。茶厂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

●197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我们所见到的“云南七子饼茶”大多是这一时期以后的。

●1974年,生产普洱茶(熟茶)6担,以后逐年增加。当时,由于发酵技术的原因,勐海茶厂的高级别熟散茶(如三四级、五六级茶)因汤色、老味等指标达不到外商要求,因此,以“云南青”名义出口。

●1976年,云外茶业字第84/45号文件为勐海茶厂普洱茶规定了如下七个茶号:云南七子饼 7572 7682云南普洱茶74092 74102 云南青(茶) 74342 74562 74782。昆明的7581砖,7663沱、7763砖等茶号也在这一文件中给以规定。这里,散茶第三、四位、紧压茶第三位代表原料等级;散茶第五位,紧压茶第四位代但表茶厂,昆明茶厂1,勐海茶厂2,下关茶厂3,普洱茶厂4。

●1978年,普洱茶(熟茶)的加工量跃居各精制茶之首。这一年,勐海全县共加工精制茶27797担,其中绿茶3675担,红茶7403担,紧压茶(普洱生茶)6936担,特种茶(普洱熟茶)9783担。

●1982年,更名为“勐海茶厂”。周培荣去世。如果以范和钧为第一任厂长,周培荣是文革后被任命的勐海茶厂的第二任厂长。

●1983年,云南七子饼茶获省优质产品、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同年,唐庆阳被任命为第三任厂长,并于年底退休。

●1984年,邹炳良接任勐海茶厂厂长,为勐海茶厂的第四任正厂长。

●1985年,勐海茶厂应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创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两种新茶号。

●1986年,普洱茶10级、8级分获省优称号。

●1988年,勐海茶厂在八达、布朗山开辟两个万亩茶园基地,为以后勐海茶厂的原料供应打下很好的基础。同年,勐海沱茶获全国营养食品“熊猫杯”银奖。

●1989年,“大益”商标注册成功,作为茶厂自主品牌开始了海外市场推广。勐海茶厂此举是对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要求属下各茶厂使用中茶牌商标时必须缴付使用费的一个对策。同年,普洱茶散茶79562、79092、79102获省优称号。

●1990年,勐海沱茶、普洱方茶等获得省优称号。

●1992年,“宫廷普洱”被授予云南名茶称号。

●1993年,勐海茶厂重新调整、规范了各茶号普洱茶的拼配比例。1993年以后,政府组织的茶叶评奖渐渐被各种协会、活动组委会等所组织的评奖所代替,勐海茶厂获得过众多的金、银、铜奖,不录。

●1996年1月,“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公司(茶厂)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多种经营,投资啤酒厂、玩具厂等领域。

●1996年~1998年,卢云任厂长

●1998年10月~2002年,阮殿蓉任厂长。

●1999年,勐海茶厂获绿色食品和有机(天然)食品双认证。

●2002年~2004年,郑跃任厂长。从2000年到2004年,勐海茶厂的产品丰富而多样,很多产品是经销商订制茶,部分还是来料加工茶,这使得大益茶的辨认成了一门复杂的学问。

●2004年10月,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勐海茶厂。

●2005年 11月25日,勐海茶厂率先在西双版纳州取得食品生产质量安全(QS)许可证。

●2006年1月1日,勐海茶厂全面启用包装防伪系统。[2]

熟茶品种

几乎所有喝普洱茶的茶友,都是自饮用熟茶开始步入普洱品茗的世界。渥堆熟茶工艺形成于1973年。其后。由于勐海茶厂卓越的渥堆技术远超业界同行,故坊间的熟茶茶品中,以勐海厂熟茶最受消费者的喜爱。

勐海茶厂生产的制式熟茶,批量生产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使用的原料来源很广,除勐海县本地外,还有使用临沧等地区的原料。勐海茶厂的熟茶主要产品有各种等级的熟散茶、100克及250克沱茶、砖茶和茶饼等花色品种。其中饼茶主要有以下几种:

7572熟饼

勐海茶厂7572熟茶,是可以确定从70年代中期生产于的产品。此款茶品畅销不衰,长期以来都有持续生产,是勐海厂的大宗熟饼。7572所使用的茶材为3~8级茶菁,而以5~6级青壮叶为主,发酵度较高,汤水细甜。

但是,历史上的7572并非全是渥堆熟茶。在1981年,省茶司曾接受香港利安茶行订单,生产了一批7572生茶。

8592与“紫天熟饼”

唛号8592的勐海茶厂七子饼,拼配方式为3-6级原料为面茶,粗老叶为里茶,发酵度较低。所知应是从1985年开始,历年来持续生产至今。

此款茶最早由香港南天贸易公司订购。这几批8592,外包装纸上盖有紫色“天”字圆印章,俗称“紫天”。8592老茶一直受到茶人的喜爱。其中以早期生产的“厚纸紫天”等产品身价最高。香港林奇苑茶行于90年代初也开始定制8592熟饼,因外包装纸盖有红色“天”字圆印章,故被人们称为“红天”。

市面上流通的“紫天”,多是商家以同期或较后期的产品私盖印章的仿品。由于“紫天”在业界的名声太大,坊间的仿品除用同期8592加盖印章外,有的还使用7572。甚至到了后来,在茶砖和某些生茶品上,也有人加盖紫、红、蓝、黄等各色“天”字以牟暴利。此外,市场上还流通有几批外包装盖印“8892”的产品。这款茶并非勐海茶厂的产品,而是90年代末期私商制造的翻压茶。

7262与7562砖茶

90年代末期,勐海茶厂研发了一系列新茶品。所知唛号有:7042、7062、7502、7512、7592、7692等。但这些新产品大都没有量产投入市场,只有7262成为新的常规产品并得到大规模推广。此外,7592作为私商定制茶,也曾生产过几批。

7262,现知投产的起始年份应在2000年。此款茶发酵度较低,使用接近宫廷级的金毫细茶撒面,里茶选用3~6级青壮茶菁,外观十分美观,汤质柔口味厚。

按前勐海厂副厂长、拼配师董老师的说法,此款茶品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针对高端消费开发的”。在勐海厂的熟茶系列中,此款茶品由于选材细嫩,外形美观、口感浓稠柔滑厚重,被誉为勐海厂的顶级熟饼。

由于7262这一唛号的编号方法与勐海厂其他制式产品不同(其他产品的第二位数字都是5),故经常被消费者混为7562。唛号7562的茶,是勐海茶厂的一款常规熟茶砖。以3~6级茶菁混拼,发酵度较低。早期产品曾使用细嫩芽尖撒面,后期产品则没有这道工序。此款茶的生产历史也很长,历年以来都有生产。

7452熟饼

7452,应与7572同为勐海茶厂在7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的熟茶。在勐海厂的历史中,7452只在早期有一些生产,后来就逐渐退出市场了。

7452的身世至今还有谜团。有专家认为,7452与7572这两款茶的不同,可能在于茶材拼配时级数高低的差别,7452的拼配等级比较细嫩。另一种说法是,勐海厂老茶人回忆中7452是单片纸盒装的7572。究竟孰是孰非,还要等待历史文献资料的进一步证明。

生茶品种

勐海茶厂生产的制式生茶,使用的原料主要来自版纳州勐海县境内。这一地区所辖的巴达、布朗、南糯、班章等茶山中,遗存有大量清末民国时期遗种的粗耕野放茶。早期的勐海厂青饼,大都使用这种茶菁为制茶原料。8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老茶园迅速被改良种灌木新树茶园所取代,并建成了巴达、布朗、南糯山三个基地茶园。

为保证大宗产品品制的相对稳定,勐海茶厂的生茶茶品都是经拼配制成。除采用不同产区、不同等级的茶菁原料进行拼配外,外人所不易得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各款茶品都使用3-5年的老毛茶原料拼配,即一饼茶中,有甚至更早的原料。勐海茶厂的生茶,花色品种有大小方砖、沱茶和饼茶等几类。其中饼茶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7542与“73青饼”

唛号7542的七子饼,是勐海茶厂青饼中最大宗的产品。其拼配方式为:面茶用3、4级幼嫩芽叶,里茶用5、6级叶(后期也出现过掺7、8级老叶的情况)。

此款茶品应该是从80年代初开始生产的。在进出口公司的文献记载中,文革时期勐海茶厂并没有唛号为7542的产品。坊间长期以来一直流传这样的说法:唛号75X2的茶品都是从1975年开始生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勐海茶厂在70年代生产的茶品,确知的只有7572和7452两种熟茶。文革时期是否有生产生饼,至今尚无定论。但市面上流通的7532、7542、7582等生饼则都应是80年代以后的产品。

市场上流通的七子老青饼,以7542的数量最多。这款茶生产寿命长,各批次间品质差距大,所以要鉴别某一片茶的品质和年代,需要有相当丰富经验。坊间通常以外包装纸的印刷来判断年份。但是外包纸只能当作参考,因为市面上有更换外包纸的茶品,也有后期产品仿早期印刷。在茶品的断代上,饼茶的内飞比较具有参考价值;油墨、纸质、饼模、茶材拼配手法等,也是重要的鉴定依据。

俗称“73青饼”的7542,是台北钰壶轩黄先生于1998年12月命名的。这批茶的外包纸是大口中,茶字为手工盖印,内飞有细字尖出和美术字体两种,刷唛7542—503或—506。早先人们曾认为“73青饼”生产于1973年。则可以肯定的讲:“73青饼”横式大票上50X的编号,表明它于1985年还在生产。

7532与“雪印青饼”

唛号7532的七子饼,是勐海茶厂青饼中最为细嫩的茶品,产量并不是很多。此茶拼配方式是3—6级茶菁原料混拼,面、里茶一致。

俗称“雪印青饼”的7532,是钰壶轩黄先生于1999年11月命名的。指的是80年代前期的一批7532青饼。这批7532的外观是:纸筒装,外包小口中油面厚纸,茶字为粉绿色手工盖印,朱砂红细字平出内飞,小内票,小饼模。

真正的“雪印”,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但由于“雪印”的名字在茶界过于出名,以致后来许多的7532,也被冠名为“雪印”以抬高身价。购买时需注意区分年代。

7582与8582

勐海茶厂于1980年以后开始生产7582青饼。1985年之后,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开始向勐海茶厂定制七子饼茶,从此该款茶品的唛号也相应改称为8582。8582的唛号自1985年开始一直沿用至90年代初,然后才又有部分产品恢复使用7582的名称。

8582的拼配方式为:面茶用3、4级幼嫩芽叶,里茶用7、8级叶(后期也出现掺5、6级青壮叶的情况)。早期8582的饼模较大,直径约21cm。

8582青饼大都为薄纸包装,早期也曾出现过三批厚棉纸包装的8582。所知其年代分别在1987至1992年间。这三批产品在饼模上有很大差异。

7572生茶

7572,长久以来一直作为勐海茶厂熟茶的唛号。但是因特殊的原因,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批7572生茶。

这批7572生茶生产于1981年,是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香港利安茶行订单制作,由前勐海厂李易生副厂长交给港商。这批茶的为大口中外包装纸,细字尖出内飞。其使用得茶菁原料较同期的7542肥壮一些,面里茶很相近。购买7572青饼,必须注意仓储品质,市场上所见到的,大都因为入仓而品相、口感不佳。

黄印七子饼及其他

勐海茶厂的早期产品,有“七子黄印”系列和“大蓝印”、“红带”等茶品。这些茶品都已经十分罕见,多数已经收入收藏家手中而退出市场流通。

“黄印”系统的茶品十分复杂,茶人们按照其外观差别,区分为“大黄印”“小黄印”“认真配方”等几种。“黄印”的得名,源于其外包装纸的八中茶标志的“茶”字多为黄色,这是原先的绿色颜料退色所致。因此,也有绿色“茶”字的茶品被称为“黄印”,不足为怪。“黄印”系统的产品,由于很多都没有唛号,结合茶品的转化程度,推测其年代早于有唛号的产品。其外包装为大口中印刷,内飞细字尖出。

“大蓝印”也是早期勐海茶厂的青饼,其年代与黄印系统接近。大口中印刷,细字尖出内飞。

早期勐海茶厂的青饼中,曾有一批茶因茶饼正面埋有一条红色丝带而得名“红带青饼”。其拼配方式比较类似早期7532,包装纸为大口中薄纸。关于“红带”的年份,通常认为它与73青饼同期,但也有人认为它的年代更早。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勐海茶厂(普通合伙)获得“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