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河(2023最新哥伦比亚河百科介绍)

由网友(落日弥漫的橘)分享简介:哥伦比亚河 Columbia River北美洲西部大河之1。源出添拿大南部落基山脉,东北流经美国,注进承平洋。少二,零四四私里,流域面积四一五,二一一平方私里。最大主流斯内克河。河嘴平均流质七,四零零米三/秒。秋夏平地炭雪融解时火质最大,冬日最小。湿、主流可通航约一,零零零私里,大洋海轮可中转河嘴以上一五零私里的波特兰...

哥伦比亚河 Columbia River

自驾游推荐 盘点美国十大传奇公路旅行路线

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西南流经美国,注入太平洋。长2,044公里,流域面积415,211平方公里。最大支流斯内克河。河口平均流量7,400米3/秒。春夏高山冰雪融解时水量最大,冬季最小。干、支流可通航约1,000公里,大洋海轮可直达河口以上150公里的波特兰。水力资源丰富。沿干、支流建有很多大小水坝,用于灌溉和发电。大古力水坝最著名,水库长达233公里。用以灌溉、发电,电站发电能力196万千瓦,主要为炼铝、造船、原子能联合工厂等与军事有关的工业服务。多急流、瀑布和峡谷。下游盛产鲑鱼。在主河道上有14个大坝(3个在加拿大,11个在美国)。在那殖民以前,原住民叫它" Nichi-wanna"代表"大河"的意思。

中文名

哥伦比亚河

来源

源出加拿大南部落基山流经美国

流域面积

面积415,211平方公里

外文名

ColumbiaRiver

长度

长2,044公里

平均流量

7、400立方米/秒

概述

  哥伦比亚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落基山脉西坡海拔820m的哥伦比亚湖,河流从源头向西北方向流出304km后,急剧转弯,绕塞尔基尔克山脉向南奔流,通过上下箭湖,接纳支流库特内(Kootenay)河的来水后,进入美国华盛顿州东部地区,绕一个大弯,后向西在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之间,形成480km的州界,最后在俄勒冈州的阿斯托里要塞注入太平洋。

  该河干流全长2000km,落差808m,流域面积66.9万km2。上游在加拿大,长748km,落差415m,流域面积10.2万km2,占全流域15%。中下游在美国,长1252km,落差393m,流域面积56.7万km2,占85%,河口多年平均流量7419m3/s,年均径流总量2340亿m3,来自加拿大境内占40%。

  哥伦比亚河以1792年来此探险的波士顿商人罗伯特·格雷所乘的船名命名。其中在加拿大境内分别为748公里和10.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包括库特内河、庞多雷河、奥卡诺根河、斯内克河、亚克莫河、考利茨河及威拉米特河。干流多,瀑布多,大部分河段流经深谷,其河水流量在北美洲仅次于密西西比、马更歇和圣劳伦斯三大河流。

  从源头起,先向西北流,后南下经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南部,再经美国境内的哥伦比亚高原北缘和西缘,接纳其最大支流斯内克河(长1609公里)后,向西穿过喀斯喀特山脉峡谷区,在俄勒冈的阿斯托里亚要塞注入太平洋。

  哥伦比亚河河水量大,河口年平均流量达7860立方米/秒。水位季节变化小,春季有冰雪融水补给时较高,冬季较低。河流含沙量小,河谷比降大,基岩抗蚀性强,很有利于兴建水利工程,估计水力储量达4000~5000万千瓦,是世界中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在河口处,海潮可上溯220公里。远洋海轮可直达河口以上179公里处的波特兰港。

  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对河流进行综合开发,沿干支流兴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坝。其中以大古力水坝规模最大,高168米,坝后水库罗斯福湖长240公里,库容量117.9亿立方米,装机容量为648万千瓦,为美国最大的水电站。水电的开发促进了炼铝等工业的发展,也使流域内的斯内克河平原、华盛顿州中东部以及俄冈州中北部和西部的威拉米特河谷等夏季干旱少雨地区得到了灌溉。

  哥伦比亚河中盛产鲑鱼。流域内的河流、湖泊和水库,辟有划船、钓鱼等游乐设施。

哥伦比亚河为北美洲注入太平洋的第一大河,排水量仅次於密西西比河、圣罗伦斯河和马更些河。哥伦比亚河为世界最大水电资源之一,连同其支流占美国水力资源1/3。此外,其河口处有旧金山以北第一大深水港。全长2,000公里(1,240哩),2/5的河段(自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河源至美、加边界)约800公里(500哩)在加拿大境内。

水系组成

  哥伦比亚河流域水系复杂,水量丰沛,支流众多,其主要支流有库特内河、斯内克(Snake)河、庞多雷(PendOreille)河、德舒特(Deschutes)河和威拉米特(Willamette)河等。见哥伦比亚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基本特性表。

  斯内克河是哥伦比亚河的最大支流,全长1610km,流域面积28.2万km2,多年平均流量1390m3/s,径流量438亿m3。源出于美国怀俄明州西北黄石国家公园西南角,南流经大特顿国家公园中的杰克逊湖,然后向西流经爱达荷州。此河段多陡削的峡岸和急流险滩,其中有亚美利加瀑布、特温瀑布以及惊险的肖肖尼瀑布,后者从宽达275m的马蹄形岩盘上下跌64m,蔚为奇观。斯内克河与博伊西(Boise)河汇合后,蜿蜓北流348km,形成爱达荷州与俄勒冈州的界河,在勃朗里坝下游通过赫尔斯峡。该峡为美国最深的河流峡谷,深2407m,长达161km。

  斯内克河的主要支流有萨蒙(Salmon)河、享利斯(Henrys)河、佩埃特(Payette)河、克利尔沃特(Clearwater)河,马卢尔(Malheur)河、奥怀希(Owyhee)河、大龙德(Grand Ronde)河、帕卢斯(Palouse)河等。

自然特征

  哥伦比亚河流域地处北纬41。~53。、西经110。~124。。流域东西最大宽度117km、南北最大长度1316km。流域内从西向东依次是海岸山脉、卡斯卡特山脉和落基山脉,均呈南北向穿过该流域,组成了科迪勒拉山系。山脉之间分布有河谷、高原和盆地,位于流域东部的落基山脉,绵长宽阔,海拔一般在2000~3000m,为北美洲最主要的山脉。

  西北太平洋区每年雨量集中在冬季几个月,因受高山阻隔,除北部沿海降水较多以外,其余的降水量多在500mm以下,山间一些高原盆地的年降水量不及300mm,气候干燥。哥伦比亚河流域的大部份大气降水是以雪的形式降落到山区,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流人哥伦比亚河。因此,流域内各支流冬季水量通常较少,春季水量较大。但在沿海盆地,水文条件不同,冬季雨量集中,常引起骤发洪水。夏季几个月,水量显著减少,河水降到最低水位。

  哥伦比亚河的总径流量仅次于密西西比河,居美国第2位,河口平均流量7419m3/s,最大流量(达尔斯)35000m3/s(1894年6月),最小流量为1019m3/s,多年平均流人太平洋的年总水量约2340亿m3。

  哥伦比亚河的天然径流主要来自降雪,丰枯差别相当大,大古力水电站坝址处平均年水量962亿m3,最丰年达1347亿m3,最枯年仅666亿m3,丰枯年水量相差一倍。年内径流分配也不均匀,汛期4~7月的4个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8%。尽管夏季出现汛期,但由于南方各支流受到融雪补给,早于北方诸支流,所以流量比较均匀。径流不均匀系数(指超过年平均流量的水量与年水量之比)为0.35。

  哥伦比亚河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含沙量低,筑坝后水库不易淤积。

开发利用

  1.河流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及开发过程:由于哥伦比亚河流域涉及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国西北部,因此,只有通过合作与协调才能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水资源。

  (1)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成立之前的协调规划。1920年美国通过了联邦水力发电法,多目标开发第一次受到重视。该法要求非联邦实体在建设水电工程之前必须获得许可证。要获得许可证,建设者必须证实其方案对改善通航条件、开发水力资源以及其它有益于公共事业资源是最优综合方案。并明确规定,其方案应保证不因发电而影响航运、防洪、旅游和河流的其它用途。在20世纪20年代,一家公用电力公司根据联邦水力发电法兴建了石岛水电站。

  1927年,美国国会授权陆军工程师团进行河流普查,以编制最有效地利用河流满足航运、发电、防洪和灌溉等目标的总体规划。1931年完成了哥伦比亚河于流规划报告。建议在大古力建高坝蓄水灌溉,解决灌溉中部华盛顿高原肥沃而干旱的土地问题。当时认为防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局部河段修建防洪堤求得解决,但1948年的大洪水证明当时不重视防洪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失误。

  30年代初,美国经济萧条,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政府决定作为联邦工程,由陆军工程师团负责修建以航运和发电为主的邦纳维尔水电站,由垦务局负责修建大古力水电站,主要的目标是灌溉和发电。

  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防洪法,该法规定“干流通航河段及其支流的防洪由联邦政府专门管理”。虽然该法没有立即对哥伦比亚河干流的开发方案产生影响。然而,在1938年它导致核准在人口众多的威拉米特河流域建一系列多目标的水库。

  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邦纳维尔工程法案,从而解决了邦纳维尔水电站和大古力水电站电力销售问题。同年,美国内政部成立了邦纳维尔电管局,专门负责输送和销售邦纳维尔水电站的电力。

  1938年陆军工程师团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1931年的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报告进行了重新审查,提出了修订报告。报告建议在斯内克河下游增加一系列通航梯级。报告为1945年国会授权兴建麦克纳里水电站和斯内克河下游工程提供了依倨。

  1934年成立了西北太平洋区域规划委员会,这是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协调规划的首次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委员会停止了活动。1946年成立了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

  (2)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与四北太平洋流域委员会的协调规划。成立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目的在于协调联邦、州和其它公共事业单位对该区水资源开发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是由美国农业部、陆军、内政部、联邦电力局和邦纳维尔电力管理局5个机构的代表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其中有7个州的代表参加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的会议,报告本州的活动,但他们没有表决权。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是一个咨询与协调机构,而不是规划组织。

  1948年陆军工程师团受命重新审查哥伦比亚河水资源开发规划报告,井于1948年完成了研究工作。规划报告包括厂所有的支流,其成果被称为控制性规划总报告。报告将发电放在首位,其次是灌溉,再次是防洪。1948年5月,即该报告编制工作安排后不久,哥伦比亚河遭受了一次洪水袭击,波特兰及其相邻地区洪灾尤为严重。这次洪灾使防洪问题得到重视,于是,将发电与防洪的一致性列为规划原则。

  在陆军工程师团完成规划报告的同时.美国垦务局也完成厂对哥伦比亚河流域的第一次综合规划报告。在规划一系列大型蓄水水库的问题上,两报告有不同的见解。鉴于这点,两个机构针对各自的规划进行了协调,最后,向国会递交一份统一的规划报告。

  从20世纪30年代起,本区大部分的电力是由联邦水电工程提供的。邦纳维尔水电站、大古力水电站、亨格里霍斯水电站、麦克纳里水电站、阿尔本尼瀑布水电站、契夫约瑟夫水电站和达尔斯水电站及几个小型水电站均由联邦政府授权并投资兴建。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联邦政府采取鼓励私人公司参与兴建水电工程的政策,致使发电量大大增长。虽然他们无力兴建较大的水电工程,但是,他们联合起来可以兴建普里斯特滩水电站、瓦纳普姆水电站、石河段水电站和韦尔斯水电站等工程。

  1958年陆军工程师团完成了对哥伦比亚河流域资源开发规划报告的修改工作,这次研究通过对蓄水库方案的比较使一系列上游蓄水库的规划工作前进了一步,报告中建议将位于清水河下游已建的德沃夏克水电站作为上游蓄水库群的一个组成部分。

  1961年哥伦比亚河的第三个规划经美国第87届国会通过。该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兴建有调节特大洪水能力的水力发电工程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改善哥伦比亚一斯内克河航运系统,提高灌溉供水量,并与加拿大政府谈判兴建加拿大境内的哥伦比亚河诸水库。

  在哥伦比亚河流域加拿大境内兴建上游蓄水库的愿望已有多年。1961年1月17日.美加两国政府签订了共同开发哥伦比亚河水资源条约。该条约规定通过共同开发哥伦比亚河水资源,确保水力发电、防洪和其它各种效益,使美加两国共同受益。条约的内容包括在加拿大境内和美国境内建一些蓄水工程,发电和防洪效益由两国均分。

  根据这一条约,加拿大政府决定在其境内的哥伦比亚河段修建库容为180亿m3的水库群,以控制和调节哥伦比亚河的流量。为达到这一目的,加方将修建以下几座大坝:①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麦克里附近,拦截哥伦比亚河,修建一个库容为86亿m3的水库;②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阿罗湖河口,修建一个库容为95亿m3的水库;③在邓肯湖附近,利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库特奈河下游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坝址,修建库容为17亿m3的水库。

  哥伦比亚河条约于1 964年9月生效,在此之前,曾就下述事项达成了协议:①两国政府就条约的附件达成协议,详细阐明条约各条款的内容;②加拿大政府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并规定加拿大的兴建工程及履行条约的职责;③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水利电力管理局和美国电力公司共同体之间签订一项电力买卖合同,加拿大方面将各水库所发的电力卖给美国,供电限期为30年。

  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水电工程发展得相当快。仅哥伦比亚河水系,就有已建和在建大型工程47个。另外,本区域还有约100个附属水利工程。

  (3)1965年以后的规划。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水资源规划法(PI 89—-80),自此,河流规划与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67年成立了西北太平洋流域规划委员会,作为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的替代机构。该委员会肩负着对该区水资源及相关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的规划协调工作。西北太平洋流域委员会不同于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因为该委员会在为联邦、州、州际、地方和私人企业对哥伦比亚河水资源及其相关的土地资源开发、管理和制定综合协调计划时具有法律效果。

  70年代末国会又一次指示陆军工程师团重新审查哥伦比亚河流域的水资源的开发规划报告。这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已建的一系列工程。研究这些工程运行方式的改进和搞清这此些工程应增建的附属工程。1983年完成了修改后的系统规划报告。

  1945年成立的哥伦比亚河水源管理局作为原来哥伦比亚统一委员会(后为西北太平洋流域委员会)的一部分,负责监督哥伦比亚河日常管理活动。哥伦比亚水源管理局由哥伦比亚河流域的7个州代表和主要的联邦机构的代表,如邦纳维尔电力管理局、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垦务局、以及国家气象局、水土保持局和渔业及野生动物机构的代表组成。该管理局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审查诸如1977年旱季如何为鱼类的迁徙提供足够的河水流量,如何保持城区在7月份有足够高的水位这样的水系管理问题。哥伦比亚河水源管理局没有管理权,它的任务是进行协调工作,在过去的34年里,该管理局起到了协调作用。

  2.干支流梯级开发方案:1932年,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向国会提出美国境内哥伦比亚河干流的开发规划。据此,1933年开工兴建大古力和邦纳维尔两座大水电站。1948年哥伦比亚河发生了一次洪水,受灾严重,防洪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当年重新提出了包括防洪在内的综合利用流域规划,以后又经多次修改补充。规划建议美国境内的哥伦比亚河干流分12级开发(见哥伦比亚干、支流大水电站位置示意图)。主要在大古力建高坝,回水至加拿大边境。其余各梯级坝都不高,水库不大,基本上为中、低水头径流电站。另外,在支流上布置了一系列水库,共计有效库容301亿m3,以便共同调节径流,这样,干支流大小水库合计总库容633亿m3,相当于年径流总量2340亿m3的27%,对防洪和发电所需的调节库容还是不够的。

  经过多年的研究协商,加拿大在干流上游修建了3座水库,共提供有效库容191亿m3,对其下游美国一系列水电站可增加平均出力280万kW,还有防洪作用。这些效益由两国平分。

  3.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哥伦比亚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60~70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在整个流域内已建成39座装机容量超过25万kW的大型水电工程,其中,干流14座,支流25座。

  下面将从防洪、水力发电、航运、灌溉、河口整治和统一调度等方面分别叙述。

  (1)防洪。哥伦比亚河的洪水历时较长,而且比较有规律,一般都在5、6、7月三个月,而以6月最大。综合利用水库在汛前留出防洪库容,汛末蓄满,可将防洪和兴利较好地结合。哥伦比亚河的防洪标准,按历史最大洪水,即1894年发生的35000m3/s考虑。上游干支流水库拦洪调节后,下游约翰迪水库再专留防洪库容24.7亿m3,可使最大流量降至22000m3/s,配合下游地区的堤防,足以满足防洪要求。

  1972年哥伦比亚河曾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天然洪水流量达29500m3/s,由于干支流水库拦洪,使下泄流量降到17600m3/s,下游范库佛市的洪水位比天然情况降低了3m,避免了2.5亿美元洪灾损失。这次洪水中各水库起到的拦洪作用:加拿大在上游建的两水库占28%,大古力水库29%,约翰迪水库3%,几座支流水库22%。

  (2)水力发电。哥伦比亚河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全流域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6380万kW,年发电量;达2485亿kW·h,其中加拿大境内可开发装机容量871万kW,年发电量347亿kW·h;美国境内可开发装机容量5509万kW,年发电量2138亿kW·h。至1991年底,全流域已装机3600万kW,年发电量1606亿kW.h,分别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5%和75%,其中加拿大境内已装机540万kW,年发电量232亿kW·h,美国境内3060万kW,年发电量1374亿kW·h。

  加、美两国在哥伦比亚河干流上共分16级开发,加拿大已建3级,美国已建11级,共14级,利用水头735m,水库总库容583亿m3,有效库容332亿m3,现有总装机2199万kW,最终装机可达2998万kW,年发电量881亿kW·h,后期发电量可达1155亿kW·h。其中100万kW以上的水电站有8座,最大为大古力水电站,现有装机649万kW。

  加美两国在全流域大小支流上规划兴建的大、中、小型水电站1053座,共计有效库容426.4亿m3,装机容量2934万kW,年发电量1088亿kW·h。现已有装机容量1289万kW,年发电量558亿kW·h,开发利用率分别为44%和51%。其中加拿大规划可开发装机容量270万kW,年发电量127亿kW·h,已建电站装机182万kW,年发电量96亿kW·h,分别为可开发数的67%和76%。美国境内可开发装机容量2664万kW,年发电量961亿kW·h,已建电站总装机1107万kW,年发电量462亿kW·h,分别为可开发数的42%和48%。两国在各支流上已建258座大、中、小型水电站,其中单站装机25万kW以上的大水电站16座。2.5万~25万kW的中型水电站40座,2.5万kW以下的小水电站202座。

  (3)航运。哥伦比亚河口至波特兰市和范库佛市河道长185km,开辟水深12.2m、宽183m的航道,可通过2.6万t海轮。

  在范库佛市以上,沿哥伦比亚河干流上溯到支流斯内克河的刘伊斯顿市计长500km,落差210m,现已在干流和斯内克河上建成8级共9座船闸。

  (4)灌溉。哥伦比亚河流域可灌农田60万hm2,1984年该流域所在3个州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325.4万hm2,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3%,其中喷灌面积186.7万hm2,为该区灌溉面积的57%。

  (5)河口整治。河口区潮汐作用通常比径流对水位的影响大。主航道在逐渐变宽的岸线沿弯曲河道摆动,经过许多岛屿和浅滩,最后在失望角和亚当斯角之间进入太平洋。

  哥伦比亚河口潮汐属太平洋海岸的日不等型,带有从高高潮到低低潮的长振幅,平均潮差1.98m,台风暴潮最高潮位比平均低低潮位高3.54m,经测定河口潮棱柱体为5.78亿m3。

  通常由于太平洋潮汐的影响,哥伦比亚河的下游河口有逆向流动,受海潮影响的河段,深入内地约234km。哥伦比亚河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河况的连续变化力图在海洋动力与河流动力之间建立平衡。这种平衡是十分敏感的。当口门地区对河流动力作任何调整时,不论其如何小,总伴随着海洋动力的相应变化。结果,在努力改善通航条件的整个过程中,口门经历了很多变化,口门状况也呈现出很多不同的情况。

  1885年拦门沙最小水深普遍只有6.1m。为了获得9.1m深的稳定航道,1885年10月建造了一条南导堤,从亚当斯角向北延伸7.2km,沿北岸设置了4道防波堤。1895年航道水深增至9.4m,但这种效果是短暂的,后来沿导堤北边形成了克拉索沙嘴,并逐渐发育成与亚当斯角相连的实体,至1902年,航道分汊成3股,水深复又减小为6.7m左右,航运条件不断恶化。

  1905年实施了12.2m航道水深的口门治导规划,延长南导堤,结合疏浚建造北导堤和防波堤,以保证2.4km长,12.2m深的进口航道。南堤延伸后,1911年河口恢复了单一航道,通过拦门沙的航道水深增至7.3m,北导堤工程始于1913年8月,至1917年8月竣工,全长3.9km。当时拦门沙上的航道水深已增至12.2m,以后又不断刷深,到1927年底,水深达到14.3m。

  然而,在航道条件改善的同时,北导流堤北面浅滩亦随之发展,并几乎沿全部堤身形成一块滩地向外延伸。克拉索沙嘴继续发育,至1931年,由于向西和向北扩淤,使口门水深减小到13.1m。而且,航道向北导流堤方向靠拢,使北导流堤尾端航道一侧水深进一步增大。为了防止航道继续向北移动,沿沙岛南岸建造了4道透水坝,并于1939年建成了从失望角往南延伸的A导流堤。尽管如此,在克拉索沙嘴继续西移的同时,对北导流体起保护作用的浅滩不断被冲蚀,导流堤航道一侧出现沉陷,危及堤身安全。1939年不得不把北导流堤尾部建成混凝土块体。1951年克拉索沙嘴继续移动,同时12.2m等深线沿进口航道北边显著向东和向南移动。1952两导流堤间第一次形成一个口门内浅滩。为了维持航道的稳定,1939年以来,每年都需对克拉索沙嘴一侧进行清淤。1948年挖泥量达到133,8万m3左右。

  为了适应现代远洋航运的需要,1954年对原有口门工程进行了改造。首先,通过疏浚使整条810m宽的航道水深达到14.6m,然后,计划在取得足够经验后再。沿北岸建造B导流堤。1956年和1957年的疏浚表明,尽管疏浚后航道水深可达14.6m,但一到冬季就出现严重淤积。这两年大约有75%的疏浚泥沙倾倒在南导流堤尾端以南1.6km的外海区,其余的泥沙倾倒在口门附近的深水区。

  1958年进行原型测量表明,疏浚倾倒的泥沙重又回到航道上来。因此,后来改变了疏浚抛泥方法,集中把泥沙倾倒到较远的外海区,情况有所好转。

  根据潮汐水力学委员会的提议,建造了哥伦比亚河下游河口区综合水力模型。通过模型试验,为今后河口整治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新的整治规划设想是:在亚当斯角现南导流堤正南方向的深水区开挖一条人工运河,用以联接口门上游河道和太平洋。为了消除或减小盐水通过运河入侵河口地区,有必要在运河进口处的亚当斯角修建一个挡潮闸。同时,有必要建造一条新的、较短的南石堤,用以稳定新堤与南导流堤之间的进口新航道。在有了这样一条新的进港航道及挡潮闸以后,就可以放弃现在的口门,封闭航道任其自然淤积。当淤积后的控制水深减小到1885年以前的状态时,河口的盐水入侵作用将不再是河口形态变化的控制因素。随着老航道水深变浅,即使在最小调节流量(约4245m3/s)下,河流的淡水也将充满整个河槽,预计那时将不再出现目前这样的入侵河口的明显的异重流。同时,可以预计为了防洪、发电、航运和灌溉,哥伦比亚河上游地区将修建一系列水库群体系,水库群库容对年径流进行调节,将会大大改变河口的水流形态。枯水流量的增大就会增加河流冲刷能力将底沙带往深海区.这样,在可预见的将来,就可能以合理的代价去获取哥伦比亚河口的战略价值。

相关资料

  1.河流开发和流域治理经验

  在哥伦比亚河流域,随着水电工程的建设,防洪、航运、灌溉、旅游等方面均获得了全面发展,成绩显著,哥伦比亚河已成为世界上利用最充分的一条大河。美国对该河的开发,在规划与综合利用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规划先行。把规划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以陆军工程师团为主,编制过1931、1938、1948、1961、1972年的规划报告,1983年又提出了新的规划报告。每次规划都有新的内容和要求,并不断补充完善,使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高。每一规划报告上交国会,一经审批,就成为一项指令性文件,作为兴建具体工程的依据,使执行时有章可循。

  (2)注重综合利用。将综合利用作为流域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和充分利用。在重视发电、防洪、灌溉、航运等开发对象的同时,对于渔业、旅游、生态环境等问题也作了认真的研究和相应的安排。每一河流的综合利用规划,必须从全局出发满足各部门的需要,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同时必须考虑国家和地方共同的利益,并能为公众接受,哥伦比亚河的综合利用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其原因主要是:①各部门有国会通过的法律作为根据,要求合理,讲究实效,采取分期分步骤实施的方针;②广泛进行科学研究,认真解决疑难问题;③其径流主要来自融雪,在水库库容运用上,防洪与兴利兼并;④灌溉、过鱼和旅游方面的要求具有季节性,主要在夏季,这时水库正是蓄水阶段,电网负荷也比较低,故容易满足这些部门的要求。

  (3)逐步在上游干支流上修建水库调节径流。为了使发电同航运、过鱼等部门取得协调井减少淹没损失,对哥伦比亚河和斯内克河中下游.主要采取中低水头径流式梯级开发,逐步将调节径流的水库建在上游干支流上。现在已建水库(包括加拿大境内3座大水库在内)共17座,总的有效库容为535亿m3,可进行多年调节。

  (4)强调经济分析。对各项规划,经济论证工作都作得比较细,国家审查规划报告,首先注重的是经济上合理,对联邦所属工程,经济比较规定采用效益与费用比率法,被选用方案的比率一定要大于1。实际上,陆军工程师团常按净效益最大这一原则挑选方案。

  各部门年效益的计算,均有具体的规定。例如,水电的年效益等于其可能作为替代电量和容量的经济价值;防洪的年效益等于减去洪灾的年平均损失;航运的年效益等于同替代方案相比的年费用节约。各部门的年费用则包括每年偿还建设投资的本息和运行维修费等。

  联邦所属工程,均由国会批准拨款兴建,并规定防洪、航运、渔业、野生动物保护、游乐设施等部门的投资,均不偿还,灌溉工程要偿还投资,但不计利息,发电和供水工程的投资要计息偿还,投资偿还的期限,大体上按各工程的使用年限确定,如水力发电工程为50~100年,灌溉工程为50年。

  对于综合利用工程的总投资,规定覆行投资分摊。因为通过分摊可以将总投资划分为上述要偿还和不要偿还两部分,各部门必须按各自的分摊投资进行各自的经济分析,分摊方法规定采用“可分费用一剩余效益法”。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