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昂(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主任)

由网友(bias(偏见))分享简介:王乃昂,男,一九六二年一月出熟于山东省郓乡县,理教专士,传授,专士熟导师。现任兰州大教资材情况教院地舆科教系主任、国度文科根蒂根基科教取讲授人材造就基地地舆教科点卖力人、地球体系科教研究所所少,专任甘肃省地舆教会副理事少、中国天然资材教会理事、中国地舆教会山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舆教会戈壁分会理事、天下丹霞地貌及游览开垦...

王乃昂,男,1962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主任、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地理学科点负责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全国丹霞地貌及旅游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通讯评委、甘肃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编委等。

中文名

王乃昂

出生地

山东郓城

职业

教授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1年12月

国籍

中国

职务

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主任

毕业院校

兰州大学

人物履历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开展合作交流

  • 教育背景

1977.9-1979.7,山东省郓城县第一中学学习

1979.9-1983.6,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学理学学士学位

1985.9-1988.6,兰州大学地理学系自然地理学 理学硕士学位

1993.9-1997.12,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 理学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1983.6-1990.1,兰州大学地理学系,助教

1990.2-1994.12,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讲师

1995.1-2000.3,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0.4起,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

首届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第十、十一届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委员。先后兼任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兰州军区信息工程科技创新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委员、甘肃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科学》(英文)、《地学前沿》(英文)、《兰州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全国丹霞地貌及旅游开发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通讯评委。

研究领域

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响应、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资源评价与规划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讲《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等课程。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等课题12项。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鄂尔多斯沙区等进行过广泛的野外科学考察工作,在《Geomorphology》、《Climate Chang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地理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历史地理》等权威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出版教材和专著等100篇、部。

所获荣誉

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社科成果二等奖、中国沙漠科学优秀中青年奖、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等,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2010年,获中国沙漠科学优秀中青年奖
  2. 2007年,获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3. 2006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
  4. 2005年,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5. 2004年,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6. 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
  7. 1999年,兰州大学“师德标兵”
  8. 1997年,兰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9. 1995年,“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
  10. 2020年11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新选拔人选专业技术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先进事迹

王乃昂教授现任兰州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课题 20 余项,发表研究论著 150 余篇、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从 2000 年以来,参与了多部具有一定学术性、相当首创性和广泛通用性的教材建设工作。2008 年,作为副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自然地理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累计印刷 23 次,共 340206 册。2011 年,基于“大自然是地理学最好的教科书”理念,以第二作者出版《西秦岭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教程》。2020 年,主编出版《甘肃地理》,该书是中国地理课程和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对认识中国地理的区域规律有重要学术价值,对加深理解中国国情与思政课程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完善高校师生和中学教师区域地理教学的教材提供了支撑。

科研成果

  • 定量分析兰州城市化气候效应:利用定点观测与流动观测结合法,开展了兰州城市气候试验研究,获得了数千个观测数据,并与热红外图像分析对比,发现兰州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热岛、城市干岛和混浊岛效应。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发展各指标所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市区总人口对热岛强度的影响最大,其余各指标的影响均很小。在国内,最早利用R/S方法证明温度、日照百分率、相对湿度的H值小于0.5,即存在分形现象;而降水量的H值大于0.5,存在反持续性(即无雨岛效应),为研究城市发展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分析方法。
  • 沙漠古城考察与历史沙漠化研究:
  1. 现已累计考察108处古城址,在规模、范围和数量上均有不同于前人的新发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纠正了一些错误观点。课题组连续4年对毛乌素、库布齐等沙区古城址进行了勘察,得出了一系列迄今为止最为精确的数据,绘出了历代古城址空间分布图。毛乌素沙地中不同时代古城的分布,由北向南,呈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趋势。两汉以前的古城在毛乌素全境都有分布,但在北纬37°37′15″~39°28′03″与东经107°21′52″~110°22′43″之间集中,中心地理位置为北纬38°38′06″和东经108°55′08″。唐时的古城比较集中于毛乌素沙地的南部与西南部,介于北纬37°28′03″~38°28′24″,东经106°38′01″~109°17′06″之间,中心地理位置为北纬38°02′49″和东经107°55′10″。明清古城则集中地分布于长城内侧,界于北纬37°29′11″~38°23′28″,东经106°57′47″~109°50′50″之间,中心地理位置为北纬37°54′11″和东经107°45′07″。据此粗略估算,毛乌素沙地自汉代以来,严重沙漠化土地向西南或东南迁移约达150公里。
  2. 从航片上首次判读发现骆驼城北有一座相当大规模的古城,实地考察所见古城已被流沙掩埋,丘间洼地捡有汉五铢钱、铜箭簇、水缸等,初步认为是汉表是县城(魏晋为前凉建康郡城)。在航片上还判读发现南岔大坑古城,研究认为系汉冥安县城。通过对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实地考察,依据历史文献记载、C-14年代测定和考古发现等资料,确定了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的六个唐代古城址与六胡州的对应关系,为解决六胡州古城址这一悬而未决的历史地理问题做出了贡献。从古城址的时空分布格局、选址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等出发,阐述了六胡州古城址的环境指示意义与毛乌素沙地的变迁。
  3. 发现多处汉、唐古城址城墙中夹有砂质夯层,并据之提出了“夯层沙”的概念,正在开展“夯层沙”的成因、时代及其环境解释工作。
  • 中国北方沙区古湖泊研究
  1. 利用用地貌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方法,恢复了河西走廊内陆河终端湖泊的变化过程,发现多期“高湖面”与“大湖期”,分析表明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大暖期(高温期尤为明显)均出现了高湖面。基本阐明了近万年以来内陆河下游终端湖泊时空演变过程和驱动力,定量重建了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古降水量。根据水量平衡模型估算得出,在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时期(6.5ka-5.8kaBP),当时腾格里沙漠西南缘的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为176mm,降水量增加40mm,比如今高30%。据之提出全新世中期以来存在干旱化趋势的认识,形成了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地区沙漠化自然背景的初步理论。
  2. 定量阐明了人类活动对干旱区湖泊变化的影响。西北地区大量湖泊在清代中期以来快速干涸乃至沙漠化,主要是人口迅猛增加、河流中上游大量引水造成的环境退化结果。湖泊的急剧干缩乃至沙漠化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诸如上中游开荒垦殖、建库蓄水、水源涵养林破坏等。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是晚近湖泊迅速萎缩、干涸乃至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为定量分析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贡献率,根据野外考察所得资料和有关分析,对全新世不同时段及相对应的终端湖泊面积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人类活动对终端湖泊面积的影响量级。如果湖泊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将按照自然规律发展,湖泊面积随时间变化的斜率应保持不变;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斜率变化发生加速。根据斜率变化的增量可估算不同时段人类活动的影响所占比重。通过对石羊河尾闾湖泊的分析研究,得到近2KaBP以来人类活动对石羊河终端湖猪野泽变化的影响量级,整个历史时期平均为28%,清代以来则达到88%。由此认为,近二三百年人类活动已成为主要驱动因子。
  3. 在千年时间尺度上,重点对研究区湖泊沉积中的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湖泊沉积中发现多期风沙事件,出现3期风成沙沉积。主要风沙期分别对应第一新冰期、第二新冰期和现代小冰期。
  4. 在花海发现晚冰期-全新世古湖泊沉积14C年龄“硬水效应”为2.5Ka左右,据之确定了芒硝沉积层的形成时代与气候条件。根据花海湖泊沉积物和芒硝夹层树枝14C测年资料,得出晚第四纪古湖泊腐植淤泥14C年龄比实际可能偏老2500a左右的认识,对研究晚第四纪古湖泊、古气候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据之确定的花海第1层芒硝形成时代应在11000~10000aBP之间,进一步确认了新仙女木期(YD)环境事件在我国西北地区存在的古气候事实,提出芒硝是当时干冷气候年均气温较如今降低9~11℃的产物。
  5. 根据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与亚洲中部温带荒漠发展、中国北方风成黄土大规模沉积、长江流域网纹红土发育及动植物群纬度分布格局解体等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提出早更新世末和中更新世初青藏高原达到冰冻圈高度现代东亚季风环流定型、亚洲中部现代沙漠形成的观点,分别在有关专著和杂志上发表,在国内学界引起相当反响和关注。在祁连山东段最早开展了黄土地层研究工作,给出了河西地区黄土地层的堆积年代为80MaBP,并被后来的研究工作所证实。

通过湖泊沉积记录和历史文献记载,发现公元四、五世纪存在一次百年尺度的气候回暖事件,这一回暖现象可能具有全球性。

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与水环境演变的互动机理,创建性地确定了人为因素对干旱区湖面波动变化的影响量级,给出了具体数量指标,在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提供了新的认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诚然,上述研究成果应该说是团体协作的结果,在研究工作中许多实验人员、博硕士生和青年教师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已形成一个积极协作的气候变化与环境考古研究群体,在国内学术界已形成一定特色和优势。

  • 甘肃省风景名胜区考察与研究

利用国际上通行的旅行费用方法,指导研究生开展了鸣沙山-月牙泉、麦积山、崆峒山、兴隆山、贵清山-遮阳山等风景名胜区的客源市场调查与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在遮阳山景区考察发现大王洞实测深度385米,是我国西北地区发现的最大溶洞,指出遮阳山一带的龙潭、四面崖峡谷在规模和丰度上堪称国家级岩溶景观,是我国西北岩溶地貌分布最集中的代表性区域。

承担项目

  1.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野外实践、科研训练),编号J0730536(2007.01~2009.12)
  2. 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巴丹吉林沙漠水循环定位观测与湖泊群形成机理,编号20090211(2010.1~2012.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西走廊环境变迁的水文背景与生态需水量计算,项目批准号50879033(2009.1~2011.12)
  4.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项目:我国历史时期重大干旱事件集成研究及其与20世纪记录的定量对比 ,项目编号CCSF2007-48(2007.1~2007.12)
  5. 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阿拉善高原晚第四纪古湖泊与环境变迁模式,编号20050730030(2006.1~2008.12)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西地区古湖泊与季风-西风过渡带环境变迁模式研究”,编号40471138(2005.1~2007.12)
  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近两千年来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编号01BZS017(2001.7~2004.6)
  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第一课题,编号G2000048701(2002.9~2005.12)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西走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及其反馈过程研究”,编号40071031(2001.1~2003.12)
  10.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西北典型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7107(2007.1~2009.12)

论著论文

  1. WANG NaiAng, LI ZhuoLun, CHENG HongYi, LI Yu, HUANG YinZhou. High lake levels on Alxa Plateau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56: 1799-1808.
  2. Yu Li,Nai’ang Wang, Zhuolun Li, Hua’an Zhang. Basin-wide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marginal area of the Asian monsoon, northwest China [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1, doi: 10.1007/s12665-011-1083-z.
  3. Nai’ang Wang, Zhuolun Li, Yu Li, Hongyi Cheng, Rong Huang.The Younger Dryas Event recorded by the mirabilite deposition in Huahai Lake, the Hexi Corridor, NW China [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0), doi: 10.1016/j.quaint.2010.11.017
  4. Yu Li,Naiang Wang, Zhuolun Li, Huaan Zhang. Holocene palynological record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the controversies of climate system in the Shiyang River drainage basin[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 535-546.
  5. 王乃昂,李卓仑, 李育, 朱金峰.河西走廊花海剖面晚冰期以来年代学及沉积特征研究[J]. 沉积学报, 2011, 29(3): 552-560
  6. 何彤慧,王乃昂.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陈红宝,王乃昂,朱金峰.青海湖及毗邻地区气候变化灰色模型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5): 124-128
  8. 侯迎,王乃昂,张学敏,路俊伟.高频光密度测量法在崆峒山树轮年表建立中的应用[J].干旱区地理, 2010, 33(2): 236-242
  9. 冯文勇,王乃昂,何彤慧.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 2010, 30(3): 431-437
  10. 何彤慧,王乃昂*,黄银洲,程弘毅.毛乌素沙地古城反演的地表水环境变化[J]. 中国沙漠, 2010, 30(3): 471-476
  11. 李钢,王乃昂,李卓仑.中国历史蝗灾动态的社会影响及生态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1): 1357-1366
  12. 李勋贵,王乃昂,魏霞. 高含沙河流汛期弃水量确定的分级最大值法[J]. 资源科学, 2010, 32(6): 1213-1219
  13. 李卓仑,王乃昂,董春雨,吕晓东,赵力强.1928年甘肃旱灾的时空差异及气候背景[J]. 灾害学, 2010, 25(4): 11-15
  14. 刘建宝,王乃昂,程弘毅,杨文涛,郭志谦.沙丘沙休止角影响因素实验研究[J].中国沙漠, 2010, 30(4): 758-762
  15. 刘建宝,王乃昂*,李亚军,俞凯峰,何苏峰,王娜.沙漠休止角一种新的测定方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4): 37-41
  16. 温煜华, 王乃昂, 朱锡芬, 张华安, 李百祥,王莹.甘肃武山地热田水化学与地热水起源[J].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7): 1186-1193
  17. 陆莹, 王乃昂*,李贵鹏,李卓仑,董春雨,路俊伟.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J].湖泊科学, 2010, 22(5): 774-782
  18. 朱金峰,王乃昂,陈红宝,董春雨,张华安.基于遥感的巴丹吉林沙漠范围与面积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9): 1087-1094
  19. 马宏伟,王乃昂*,李卓仑.近50年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的R/S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4): 42-46
  20. 马宏伟,王乃昂.近50年石羊河出山口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13-117
  21. 董春雨,王乃昂,杨萍等.基于水热平衡模型的青海湖水位变化趋势预测[J].湖泊科学,2009,21(4):587-593
  22. Huang Y., Wang N. *, He T., Cheng H., Zhao L. Historical desertification of the Mu Us desert: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SCI)[J]. doi:10.1016/j.geomorph.2009,110:108–117
  23. Yu Li,Nai’ang Wang*,Hongyi Cheng,Hao Long and Qiang Zhao.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marginal area of the Asian monsoon: a record from Zhuye Lake,NW China(SCI)[J]. Boreas,2009,38:349–361
  24. Yu Li,Nai’ang Wang*,Carrie Morrill,Hongyi Cheng,Hao Long and Qiang Zhao. Environmental change impli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assemblages and grain-size in N.W. Chinese lake sediments since the Late Glacial(SCI)[J].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2009,154,54–64
  25. Huang Y., Wang N-a., He T., Chen H., Feng W., Long H..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RSL in ancient city wall: historical desertification of Ordos Plateau, Northern China(SCI)[J]. Climatic Change, 2009,93(1):55-67
  26. Li Guodong, Wang Naiang, She Qiusheng, Zhang Junhua. Research on distributio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rotection of wild bactrian camel (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Journal of Came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08,15(2):211-217
  27. 温煜华,王乃昂,胡振波.中美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对比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专辑:20-23
  28. 王乃昂.浅析野外考察在地学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国科学教育,2008,11: 22-23
  29. 李国栋,王乃昂,张俊华,赵力强.兰州市城区夏季热场分布与热岛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709-714
  30. 薛翔燕,王乃昂.石羊河流域全新世不同时段降水量的估算[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2):103-107
  31. Gang Li, Nai-ang Wang, Chunhui Zhang,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response-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locust plagues of Shanxi in central China. IGARSS 2007, 2008, p4945-4947(EI)
  32. 赵强, 李秀梅,王乃昂.6700~5800yrBP 期间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平衡.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6):84-91
  33. 侯迎,王乃昂,李钢,郑芳.利用树轮资料重建1751-2005年崆峒山地区夏季温度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3):172-173
  34. 赵强,王乃昂, 李秀梅.末次冰消期以来古猪野泽湖相地层沉积学及湖面波动历史[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2):161-169
  35. 隆浩,马海州,王乃昂,李育,王晨华.腾格里沙漠西北缘湖泊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中期气候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3):105-111
  36. 隆浩,王乃昂,李育,马海州,赵强,程弘毅,黄银洲.猪野泽记录的季风边缘区全新世中期气候环境演化历史[J].第四纪研究,2007,27(3):371-381
  37. 申红帅,王乃昂, 邵彩梅.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654-9656
  38. Wang Tie, Li Mei, and Wang Naiang. Protecting China Cedar (Cryptomeria Fortunei) Habitat Using GIS-Based Simulation, Modeling of Existence Probability, and Function Zoning(SCI)[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7, 27(4):352-358
  39. 隆浩,王乃昂,马海州,李育.腾格里沙漠西北缘湖泊沉积记录的区域风沙特征[J].沉积学报,2007,25(4):626-631
  40. 隆浩,王乃昂,李育,王晨华.毛乌素沙地北缘泊江海子剖面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J].中国沙漠,2007,27(2):187-193
  41. 李育,王乃昂,许清海,李月丛,阳小兰,张振卿等.中国北方第四纪孢粉提取方法研究[J].沉积学报,2007,25(1):124-130
  42. Wang Naiang, Li Guodong,Cheng Hongyi,Li Gang.The Study on Urban Climate of Lanzhou(EI). IEEE (IGARSS06) ,2006:636-639
  43. 王乃昂,张天俊.地学华章.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44. 陈钧,王乃昂,杨太保,胡正平.黄土高原兽类地理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45. 王乃昂,黄银洲,何统慧等.鄂尔多斯高原古城夯层沙的环境解释[J].地理学报,2006,61(9):937-944
  46. 王乃昂,何统慧,黄银洲等.六胡州古城址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3):36-46
  47. 赵强,李秀梅,王乃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框架[J].环境科学动态,2005,2:46-48
  48. 刘庆余,王乃昂,张立明,李钢.论遗产资源开发问题[J].开发研究,2005,4:81-83
  49. 赵强,王乃昂,李秀梅,程弘毅,李育,李钢.青土湖地区9500aBP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5,27(3):352-359
  50. 程胜龙,王乃昂,郭峦.甘青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4):87-91
  51. 郭剑英,王乃昂.敦煌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5,19(5):187-192
  52. WANG Naiang,Zhang Chunhui,Li Gang.The Historical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in Hexi Corridor, China(SCI)[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5,15(4):245-253
  53. 郭剑英,王乃昂.历史文化名城武威与敦煌的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比较分析[J].资源科学,2005,19(2):127-132
  54. 郭剑英,王乃昂.历史文化名城武威与敦煌的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比较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127-132
  55. 谌永生,王乃昂,范娟娟,张春慧,贾艳琴.敦煌市居民旅游感知及态度研究[J].人文地理,2005(2):66-71
  56. 谌永生,王乃昂,范娟娟,程弘毅,隆浩.主社区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研究——以敦煌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3-77
  57. 范娟娟,王乃昂,郭剑英,谌永生,张春慧.敦煌和天水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4,专辑:66-69
  58. 王乃昂,张铭杰,陈发虎.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国际合作尝试[J].高等理科教育,2004,3:65-67
  59. 颉耀文,陈发虎,王乃昂.近2000年来甘肃民勤盆地绿洲的空间变化[J].地理学报,2004,59(5):662-670
  60. 程胜龙,王乃昂.近六、七十年来兰州城市发展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4):28-31
  61. 程胜龙,王乃昂.近70年来兰州城市气温的变化[J].干旱区地理,2004,27(4):558-563
  62. 郭剑英,王乃昂.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估—以敦煌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6):811-817
  63. 赵强,王乃昂.民勤盆地12kaBP以来的沉积旋回[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1):
  64. 李钢,王乃昂.利用10a尺度上的虫旱灾异年频数(L∪D)重建陕西过去450a气候干湿变化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2):
  65. 李巧玲,王乃昂.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7(3):44-48
  66. 李巧玲,王乃昂.武威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62-65
  67. 王乃昂,程弘毅.武威城市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地理(第二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8. 胡刚,王乃昂,赵强等.花海湖泊特征时期的水量平衡[J].冰川冻土,2003,25(5);485-490
  69. WANG Naiang, ZHANG Jianming,CHENG Hongyi, HU Gang, etc. The Forming Age of the Mirabilite in Hexi Corridor and Their Paleoclimatic Interpretation(SCI)[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48(14):1439-1445
  70. 王乃昂,蔡为民.邹衍的地理学说及其与《五藏山经》之关系[J].地理科学,2003,23(2):136-141
  71. Nai'ang WANG,Qiang ZHAO,Jijun Li,Gang Hu. The Sand Wedges of the Last Ice Agein the Hexi Corridor ,China: Paleoclimatic Interpretation(SCI)[J].Geomorphology. 2003,5(4):313-320
  72. 王乃昂,赵强,胡刚等.近2KaBP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的气候与人文背景[J].中国沙漠, 2003,23(1):95-100
  73. 王乃昂,颉耀文,薛祥燕.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3):12-19
  74. 王乃昂.青年地理学家摇篮,西部地学研究中心[J].高等理科教育,2002(3):17-20
  75. 胡刚,王乃昂,罗建育等.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 2002,20(1):642-647
  76. 胡刚,王乃昂,高顺尉,李巧玲.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古环境解释[J].中国沙漠,2002,22(2):159-165
  77. 李巧玲,王乃昂,胡刚.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0(5):108-113
  78. 赵晶,王乃昂.近50年来兰州城市气候变化的R/S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1):90-9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