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的分裂(2023最新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百科介绍)

由网友(Gentle.(西格.))分享简介:奥斯曼帝国的破裂是发熟正在第1次世界大战当前的1个政事事务。旧日地跨欧亚非3洲的封修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统制的大片国土以及属地以致人嘴被瓜分及破裂为多个新的国度。中文名奥斯曼帝国的破裂种别政事事务时间第1次世界大战当前地址欧洲、非洲以及亚洲接壤处概述奥斯曼帝国的破裂是发熟正在第1次世界大战当前的1个政事事务。被奥斯曼帝国统...

奥斯曼帝国的分裂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个政治事件。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大片领土和属地乃至人口被瓜分及分裂为多个新的国家。

中文名

奥斯曼帝国的分裂

类别

政治事件

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地址

欧洲、非洲和亚洲交界处

概述

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的介绍

奥斯曼帝国的分裂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个政治事件。被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大片领土和属地乃至人口被瓜分及分裂为多个新的国家。

尽管奥斯曼帝国的敌人协约国的各国具有不同的战后意图,各自订立了许多双边及三边协议,但协约国在战争早期已经开始计划瓜分奥斯曼帝国。

经过

1919年11月,英国及法国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随即崩溃,并于1920年与协约国签订《色佛尔条约》。但条约被认可之前,土耳其独立战争就迫使了协约国重返谈判桌。协约国与大国民议会于1923年签订《洛桑条约》,以替代《色佛尔条约》及解决领土纷争。尚未解决的纷争则在后来由国际联盟商讨。

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形成了现今的阿拉伯世界及土耳其共和国。国际联盟允许法国托管叙利亚及黎巴嫩,又允许英国托管美索不达米亚及巴勒斯坦(后来分为巴勒斯坦及外约旦)。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阿拉伯半岛领地成为现今沙特阿拉伯及也门的一部分。

奥斯曼帝国曾经是地缘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上具有领先地位的伊斯兰国家。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导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东的影响力增强,如英国、法国。土耳其国民运动最先抵抗这些影响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抵抗运动扩散到整个中东。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签订了多个秘密协议,计划瓜分奥斯曼帝国。赛克斯-皮科协定协议由英国及法国划分中东东部(又称大叙利亚)。贝尔福宣言鼓吹锡安主义运动推动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那里是古以色列王国的所在地,但在当时,那里的人口大多是阿拉伯穆斯林。作为协约国之一的俄罗斯帝国亦与三国协约签订有关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战时协议,但在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继爆发以后,俄国(苏俄)并没有实际参与瓜分奥斯曼帝国。

阿拉伯地区

《色佛尔条约》承认中东的新国际联盟托管地、也门的独立以及英国对塞浦路斯的主权。

法属

叙利亚成为法国的受保护国(名义上是国际联盟托管地),基督徒聚居的海岸分裂成黎巴嫩。

法国划分了一个叫大黎巴嫩的地区,这是现今黎巴嫩的雏形。大黎巴嫩始自1920年9月1日至1926年5月23日。法国开拓黎凡特的大片地区,为马龙派基督教徒创立一个“安全港口”。

1943年,马龙派教徒得到自治权,并在独立的黎巴嫩里站稳阵脚。

法国以马龙派的名义干预黎巴嫩始于奥斯曼帝国的协约(Capitulations of the Ottoman Empire),那些协约在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之间订立。

1866年,优素福·卡拉姆领导一批马龙派教徒在黎巴嫩山起义,一批法国海军支援他们,在苏丹的宫廷对抗达活特的政府军,后来又护送卡拉姆到安全地区。赛克斯-皮科协定允许法国占据现今的叙利亚地区。

由1923年起,法国正式托管叙利亚直到1943年叙利亚宣布独立。

英属

伊拉克及巴勒斯坦均成为英属托管地。沙里夫·侯赛因的儿子费萨尔成为伊拉克国王。巴勒斯坦被一分为二,东半部即是外约旦,由沙里夫·侯赛因的另一名儿子阿卜杜拉统治,西半部直接由英国管治,境内的犹太人受英国保护。阿拉伯半岛的其他部分则交由英国的盟友伊本·沙特管治,他在1932年创立沙特阿拉伯王国。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属于国际联盟的第一等托管地,直到1932年伊拉克王国成立。

摩苏尔事件

1920年代,英国与土耳其对前奥斯曼帝国的摩苏尔的统治权爆发争议。

在1923年所签订的《洛桑条约》下,摩苏尔划归英属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但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宣称摩苏尔曾经是土耳其的心脏地区。

由三人组成的国际联盟委员会于1924年抵达摩苏尔进行调查。

1925年,委员会建议摩苏尔应纳入伊拉克,由英国托管25年,以确保库尔德人的自主权。土耳其不承认这个决定。

1926年6月5日,英国、伊拉克及土耳其签订协议,决定跟随国际联盟的决定。摩苏尔纳入英属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直到伊拉克在费萨尔的努力下于1932年独立,英国则可保留其军事基地及在伊拉克运输军队的权力。

巴勒斯坦

在战时,英国就巴勒斯坦的去向作出了三个互相矛盾的承诺。英国透过联络官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承诺,一个覆盖中东阿拉伯大部分地区的联合国家即将会取得独立,以换取阿拉伯对英军的支持。而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又承诺会促成一个犹太人的国度。侯赛因-麦马汉文件则同意哈希姆家族将可获得区内的统治权,以换取他们支持阿拉伯起义。

劳伦斯有份策划的阿拉伯起义,结果艾伦比将军领导的英军于1917年击败奥斯曼帝国军,并占领巴勒斯坦及叙利亚。

巴黎和会筹组的国际联盟准许英国接管巴勒斯坦,前英国内阁邮政总局局长赫伯特·塞缪尔(Herbert Samuel)被任命为首位巴勒斯坦的高级专员。

1920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圣里模会议(San Remo conference),巴勒斯坦交由英国托管。

1923年,英国转让部分戈兰高地给法属叙利亚托管地以换取麦图拉(Metula)地区。

独立运动

奥斯曼帝国覆亡后,阿拉伯人在大马士革宣布独立,但他们在经济及军事上的实力太弱,英国及法国很快就重新控制局面。

在1920至1930年代,伊拉克、叙利亚及埃及都走向独立,尽管英国及法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并没有离开这些地区。

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及锡安主义两个对立阵营营造了一个让英国无法解决的状况。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的兴起推动锡安主义者迫切地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

安纳托利亚

基于一些战时承诺、军事行动、秘密协议及条约,俄国、英国、意大利、希腊、亚美尼亚及土耳其人都企图得到安纳托利亚。

俄国

1915年3月,沙俄外交大臣赛奇·萨索诺夫(Sergey Sazonov)向英国外使佐治·布坎南(George Buchanan)及法国外使莫里斯‧帕莱奥洛格(Maurice Paléologue)表示,俄国最后一个领土要求是希望得到“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西岸以及色雷斯南部到密底一线一带”及“博斯普鲁斯海峡、萨卡里亚河部分属于亚洲的海岸以及伊兹密尔湾的其中一点”。这些文件曾刊载在1917年11月的俄国报章《消息报》上。不过,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相继爆发使得这些计划告吹。

英国

英国希望能够控制马尔马拉海海峡,英国与法国于1918年11月13日占领了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独立战争结束及《洛桑条约》签订后,军队才撤出伊斯坦布尔。

意大利

1917年,法国、意大利及英国签署的圣尚-德莫列讷协定内提到,意大利将可接收安纳托利亚的西南部,包括伊兹密尔,除了阿达纳地区。

不过在1919年,希腊总理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在巴黎和会获得准许,得以占领伊兹密尔而无视圣尚-德莫列讷协定。

法国

1916年秘密签订的赛克斯-皮科协定里声明,法国可获取哈塔伊、黎巴嫩、叙利亚及安那托利亚东南部分地区。1917年的圣尚-德莫列讷协定又将阿达纳地区分给法国。

法国军队在1916至1921年间占据着安那托利亚部分地区,包括煤矿、铁路、宗古尔达克及卡拿丹那斯埃雷利的黑海港口、伊斯坦布尔(与英国共同占领)以及色雷斯东部的乌松科普鲁及奇里乞亚地区。在《安卡拉条约》、《穆丹雅停战协定》及《洛桑条约》签订后,法国放弃了这些地区。

希腊

特别是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的协约国代表向希腊保证,如希腊能在战事里站在协约国一方,希腊可从中得益。希腊将可获得色雷斯东部、印布洛斯岛(Imbros)、忒涅多斯岛(Tenedos)以及伊兹密尔周边的安那托利亚西部地区。

1917年5月,希腊国王康斯坦丁流亡海外,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返回雅典并与协约国结盟。希腊军队在边境开始对保加利亚采取行动。同年,法国、意大利及英国签署的圣尚-德莫列讷协定将伊兹密尔分给意大利。

1918年召开的巴黎和会,韦尼泽洛斯根据战时协议希望能游说各国让希腊获得更大的利益,以实现伟大理想,包括在伊庇鲁斯北部、色雷斯(包括君士坦丁堡)及小亚细亚建立一个庞大的希腊社区。

1919年,虽然面对意大利的反对,但希腊仍能获得巴黎和会允许占领伊兹密尔。

西南高加索共和国

据穆德洛斯停战协定规定,奥斯曼军队须退回1878年《柏林条约》所规定的边界,后来西南高加索共和国在1918成立,由法赫尔·拉丁·皮里奥鄂卢领导的临时政府管治,总部设在卡尔斯。

其后西南高加索共和国与格鲁吉亚及亚美尼亚爆发战争,英国高级军官萨默塞特·高霍-卡索普于1919年4月19日占领卡尔斯,废除议会并逮捕30名政府官员,又将卡尔斯交给亚美尼亚管治。

亚美尼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亚美尼亚人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后来成为共和国,而亚美尼亚与土耳其分别在战时及战后都爆发过战争,最终确立了亚美尼亚的边界。

西亚美尼亚政府

1915年4月,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由凡城抵抗战(Van Resistance)的亚美尼亚首领阿兰姆·曼诺根(Aram Manougian)建立了亚美尼亚临时政府。亚美尼亚民族解放运动期望能够以帮助俄军来换取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控制,然而沙俄与三国协约签订了多个有关安那托利亚领土瓜分的秘密战时协议,这些协议在1917年被革命者公开以争取亚美尼亚公众支持。

与此同时,许多亚美尼亚人流入西亚美尼亚,临时政府变得更为稳固。约十五万名亚美尼亚人在埃尔祖鲁姆、比特利斯、穆什、凡城一带安顿。亚美尼亚外使卡雷金·帕斯达马德真(Karekin Pastermadjian)及其他亚美尼亚领袖请求亚美尼亚在欧洲战区的常规军调动到高加索前线。

俄国十月革命让奥斯曼帝国东部边境的局势开始不稳。

1917年12月,奥斯曼帝国的代表与苏俄外高加索人民委员部签署休战协定,但奥斯曼帝国在东线开始向其土耳其第三军团增援。

战事在1918年2月中再度爆发。亚美尼亚在面对奥斯曼帝国军及库尔德非常规部队的强大压力下逐一弃守埃尔津詹、埃尔祖鲁姆,在4月25日撤出卡尔斯。外高加索人民委员部于是成立外高加索联邦。

1918年5月30日,亚美尼亚人成立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6月4日签订《巴统条约》,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领土缩小到只有一万一千平方公里。

威尔逊亚美尼亚

在巴黎和会上,流散在外的亚美尼亚人及亚美尼亚革命联盟(Armenian Revolutionary Federation)认为,1915至1918年之间那些不受奥斯曼帝国控制而又曾经属于亚美尼亚的地区应属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所有。海外亚美尼亚人从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里寻找理据,认为他们“有能力管治那些地区”,他们又主张亚美尼亚人是那些地区的主要人口,因为许多土耳其人向西移居。亚美尼亚国家代表团主席保罗·努巴尔(Boghos Nubar)又说:“在高加索地区,除去在俄罗斯帝国军服役的十五万名亚美尼亚人,还有超过四万名在安赞历及纳札碧哥夫的领导下帮助解放亚美尼亚人聚居的土耳其省份的义勇军,他们由布尔什维克撤退开始一直到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刻,一直与高加索人民一起对抗土耳其军队。”

美国总统威尔逊接纳亚美尼亚人的观点,并写道:“他们(亚美尼亚人)在能力范围内对那些想返回特拉布宗、埃尔祖鲁姆、凡城、比特利斯的土耳其难民给予鼓励和帮助,要知道他们也是战争里的受害者。”会议同意威尔逊有关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扩展至现今土耳其东部的建议。

土耳其共和国

在1918年至1923年之间,由阿塔土克领导的土耳其民族抵抗运动迫使希腊人及亚美尼亚人离开安那托利亚。土耳其人亦成功平定1920年代库尔德人的独立运动。土耳其得到安那托利亚的控制权,自此《色佛尔条约》已无力履行。

确立边界

1922年11月9日,土耳其与新成立的苏联在埃里温正式批准《卡尔斯条约》,确立了土耳其东面的边界,并为该区带来和平。亚美尼亚余下的部分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布尔什维克将卡尔斯、厄德尔、阿尔达汉及阿尔特温省让予土耳其,以换取阿扎尔。

最终,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终止了所有战争,形成了现今的土耳其共和国。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