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旭(中国文化艺术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由网友(魂不附体。)分享简介:王林旭(一九五九年六月-),传授,出熟于山东省平度县3堤城3堤东村。国度有凸起孝敬文明艺术博野、享用国务院特殊津揭 ,第9届、第10届天下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对于外敌对协会理事、结合国协会世界艺术野同盟会主席。[一]王林旭从小就正在画绘上有奇特的先天,67岁时已经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绘童。一九七九年,他考进潍坊教诲教院。最后他因此写...

王林旭(1959年6月-),教授,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三堤乡三堤东村。国家有突出贡献文化艺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联合国协会世界艺术家联盟会主席[1]

王林旭从小便在绘画上有独特的天赋,六七岁时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画童。1979年,他考入潍坊教育学院。最初他是以写意墨竹闻名的。他擅长画竹,他笔下的竹子或摇曳生姿,或粗壮遒劲。王林旭又擅长超象艺术作品的创作,从这些作品仿佛能看到宇宙的混沌、大地的厚重和云雾的苍茫。作品有《互动的世界》《共同的家园》等。[2]王林旭获得了“世界卓越艺术家金奖”和“年度慈善家人道主义贡献奖”。[3]

中文名

王林旭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59年6月

性别

职业

教授

出生地

山东平度

简介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鲜明例证 联合国总部永久陈列王林旭艺术作品观感

王林旭教授曾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专刊、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及绘画作品计500余幅。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总统府、首相官邸、联合国总部及国际组织收藏、陈列达300多件。出版专著有《王林旭墨竹画集》、《东方墨竹画集》、《中国美术史纲》、《中国文化史纲》、《中国画史述》和《东西方文化艺术比较学》等专著论文集10余部,在国内外大型画展及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获大奖30多次。1995年在庆祝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活动中,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全世界的艺术家中唯一选拔出王林旭创作的大型巨幅画《和平万年》作为联合国50周年的纪念作品,并作为文化艺术财富,永久收藏及陈列在联合国。加利秘书长因而授予王林旭教授为联合国和平使者,其画《和平万年》荣获世界和平奖章。1995年获新加坡国会颁发的新时代狮城艺术家金奖,其墨竹作品《年年繁荣、年年好》被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收藏。1996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巴黎文化艺术金奖》。1998年获日本国《日中文化交流奖赏》。1999年获南非曼德拉国家独立艺术金质奖章。2002年获韩国釜山政府颁发的美术家金奖。2004年在韩国现代美术馆世界百名艺术家世界和平美术作品展上,其作品《和平万年》获金质奖赏。  王林旭教授的绘画艺术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艺术理论与绘画作品日臻完美。他的现代绘画艺术已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力。《互动》、《和谐》、《裂变》、《空间与时间》和《人类与自然》等现代抽象画及意象艺术系列作品,已在亚洲及西方国家进行的画展与学术交流中都获得好评。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山水、花鸟、人物方面皆有佳作,被誉为当代中国画的新人文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十几年来中国政府曾百余次将王林旭教授的作品选定为国礼馈赠给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贵宾,为国家争得荣誉。他的绘画作品已经走入世界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民、以及同行艺术家的广泛好评和学术界的认同,扩大了中国绘画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艺术实践的同时,王林旭教授还研究东西方绘画艺术理论,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及绘画作品,深受世人关注。

美国前总统布什称赞王林旭先生是“世界共同拥有的画家”。美国艺术大师,哈佛大学教授邱基尔博士评价王林旭教授的艺术作品是:“正是这样的一位中国画家和他的友爱真诚、以智慧的心灵、奇妙的水墨艺术,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画”。《和平万年》这幅永恒的作品以奇妙构思、人文哲理、笔墨技巧和黑白艺术机理,完美的表现出了这一主题,它是在一个具有5000年东方文明国家的历史人文底蕴中脱颖而出。中国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曾为王林旭先生题词勉励“虚其心,立其身,写万竿竹,成一代人”。

任免信息

2017年12月7日,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4]

2018年1月24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王林旭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5]

2018年3月1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1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王林旭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

荣誉

王林旭教授曾先后在日本、新加坡、美国、韩国、法国、奥地利、喀麦隆、刚果、巴西、秘鲁、南非、泰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总部、IGO国际组织成功地举办画展五十多次,并百余次受邀出访讲学及参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当代画坛上成就卓著、在海内外享受盛名的中国艺术家。 1995年,为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王林旭创作了一幅长12米,高1.5米的墨竹巨作《和平万年》。这副作品在世界画赛上荣获《世界和平奖》,并成为联合国成立50周年庆典的主题艺术作品。3月23日,王林旭代表中国人民将此画赠予联合国。同年10月,加利秘书长授予他“联合国世界和平使者”称号。联合国后任秘书长安南和现任秘书长潘基文都接续授予了王林旭同一称号。

王林旭的美术作品多年来被中国领导人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各国领导人。这些画作作为国礼传递了中国政府对世界各国的友好情谊,作为艺术品则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追求发展与和谐的文化内涵。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名前任或在任的国家元首珍藏着王林旭的国画作品。

在1998年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王林旭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在2003年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王林旭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在2008年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王林旭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附录

王林旭《传统绘画概要》

中国的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数千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括着学养、立意、意境、气韵、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较之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 中国传统绘画的门类很多,形式、风格多样,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而且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碧之别,还包括书法、篆刻、壁画和民间绘画。现仅就中国画的特点和艺术规律作一些概括性的叙述。

一、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可以看到由于老庄的“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的影响,中国艺术家们很早便认识到艺术创作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早在大约1000多年前,东晋的顾恺之便提出了“迁想秒得”主张,到唐代就确立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原则,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和“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等艺术理论。中国画家们既承认艺术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又十分重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画到唐宋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实精神和浪漫精神、写实方法和浪漫方法达到相当完美的结合。

中国画家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灵活。谢赫在论卫协时便说:“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并不妨碍它“凌跨群雄”,成为“旷代绝笔”。以后,这方面的言论很多,如“离象而求”、“得以象外”、“物外求似”、“意在笔先”、“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等等。即超越具体物象的摹拟、再现,强调主观的创造作用,强调作者主观情怀的流露。总之一句话,强调“写意”。如写意画的出现,并发展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它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的一种总的艺术观念。即使工笔重彩,也只是表现方法上的不同。在艺术观念上,也具有极强的写意性。所以写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

所谓“写意”,不是简单地描绘含混不清的图象和意念,而是指画家对民族、对社会、对时代、对自然的深邃体察之总和。它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借助笔墨立意为象。因此,它不同于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主要是通过形象,并超越形象之外,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和内在气质,重视人的精神和直接抒发。写意的中国话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既有再现客观物象的因素,又有表现主观情愫的因素;既是写意的,又不失精微的刻画。

中国画不特别看重形象的视觉真实,不执着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如比例、透视、结构、光影等。而是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人的意念。中国花鸟画常画梅兰竹菊,借以抒发作者的高尚情怀。画家表现兰竹之高洁、梅菊之抗严寒、傲霜雪,目的是借花喻人,故谓之“四君子画”。中国画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兴、借等手法,去表现自然和人类感情的推移。这种结合如此贴切,真是“物我交融”,使人—社会—自然成为了不可分隔的整体,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远远超出了花和鸟的自然形象本身。

写意观使中国画家很早就摆脱了时空观念的限制,去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中国画强调宏观把握世界,谓之“以大观小”,主张用历史的眼光、全局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中国画创作可以超越复杂的时空关系,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作概括的自由描绘。以山水画而论,千岩万壑、层峦叠嶂、朝霞暮霭、云雨四时、千里江山、万里山河,这些自然景物在画家笔下均可自由组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画家可以把他的所见、所知、所想,综合成一种宏观意识,“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既不是特定时空中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也不是胡乱拼凑的主观随意性的任意发挥;而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思交融后构成的超越表象的时空一体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默契着客观自然的法则,其描绘的景色真实到可游可居的地步;但它又是超脱于现实的极其完美的幻化世界。

由于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而着力于事物的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上,使中国画获得很大的自由,成为融汇性很强的画种。

  首先是诗词入画。中国画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山水诗的影响,很早就结束了“案城廓、辨方州、标镇阜、划侵流”的幼稚阶段。后来中国诗词进一步发展,理论上讲求“比兴”,提倡诗情画意,更给中国画带来极大的影响。尚含蓄、讲曲藏、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等等,使绘画语言的表现力更加强化,更能诱发观者的丰富的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中国画的意境创造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

其次是书法入画、金石入画。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同源,有深远的渊源关系。随着中国书法的高度发展,书法线条的抽象韵味融入中国画,使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超出形象之外,获得了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到明清金石入画,更加强化了笔墨的斑斓金石韵味,使以线为主的笔墨效果成为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特点。

中国画吸收了姐妹艺术的精华,有文学的叙事性、哲理性,有诗词的抒情性,节律性,有书法金石的抽象韵味,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装饰性,遂成为具有很大容量的综合性艺术。

中国画的写意理论使中国画不仅不会排斥对一切优秀的现代艺术因素的吸收,而且为中国画向现代化拓展提供了可靠基础。历史上,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朝时期,中国画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域绘画的影响,对其他民族艺术均有所吸收和融合,古称“变夷为夏”,今谓“洋为中用”。在近代,当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把西画的写实技巧引入中国。这种写实技巧被中国现代画家普遍掌握,大大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的能力。今日,当西方现代绘画技艺借助改革开放之风进入中国画坛时,中国画家们仍像先辈那样大胆地研究它、审视它、吸收它、融合它,使之成为中国画进一步发展的营养。

二、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表现方法和特殊的物质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它的物质材料则是毛笔、水墨和宣纸。这种特殊的工具和材料,与特定的表现手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和水墨的协奏,以至“笔墨”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清代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无笔墨,成为人们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人精巧地制造了各种不同的毛笔,画家们利用毛笔的灵活变化的笔法,或抑扬顿挫,或轻重缓急,或干湿浓淡地在宣纸上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千

变万化的点和线,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抒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在中国画中,线条比在西方绘画中发展得更加淋漓尽致。虽然西方有些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传统画西的线条,从属于表现的对象,离开了所要表现的形体、结构、明暗等具体内容,线条自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这同中国画以表意为特质是分不开的。中国写意画的出现,则把笔墨提到更高层次,即表现人的品格,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意,而归乎用笔。”这句话完整地阐明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形似与骨气相连,形质同一,也就是以形写神之意。两者本于立意。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此创造艺术意象。最后“归乎用笔”,通过笔墨技巧,表现艺术形象,意趣之美。

由于中国画的写意观,中国画的线条与它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使画家可以单独地去追求线的品格问题。可以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处理,去追求笔墨的节奏、韵律、动态、气势、性格、意趣之美。

中国书画的用笔,都讲一个“力”字,诸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高山坠石、棉里包针、金铁烟云、平如锥画沙、圆如折钗骨、留如屋漏痕等等,都是要求用笔有力,首先肯定的是生命力的存在和发展,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道德的、精神力量的表现。古人倡导的所谓“风骨”,就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含意。另外,有些看起来纤弱的东西,其中仍然有一种内在的力,仍然有一种柔和的、轻盈的、吸引人的美,这是一种克刚之柔。

中国画用比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二是每幅画整体的节奏和韵律。节奏是强弱有规律的重现,韵律是感情方面起伏运动的轨迹。线条在平匀有力的基础上,有控制有规律地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形成了线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各种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组合、交错、顾盼、呼应等,形成了整幅画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基于力度、节奏、韵律,中国画还可以产生一种动态和气势之美。“虎蹲凤阁,龙跃天门”;“行笔放纵,如风雨骤至,雷电交作”;“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势”;“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些名言都是苏东坡等前人形容用笔的动态和气势之美的。

总之,线条是通过力度、节奏、韵律、动态、气势等等美感来表现感情的。只要细心地观察和体会,就会有逐步深入和广泛地找出他们的内在的和外部的联系。古人创造了18描,其实每人每时的思想感情不同,在线的运用上,就会不同的韵味,又何止18描。从用笔的韵味上来划分,这类线条给人以活泼、轻松的情趣:有的刚健、挺拔、充分体现豪放、雄浑、阳刚之美;有的浑厚苍劲,要求线条沉着稳重,有丰富的内含;有的质朴天真,指无人工雕琢的痕迹,不做修饰的自然流露;有的古拙,指蕴含朴厚,有斑斓金石之美;有的遒劲流畅,线条随力的走势,自由流动,如烟云舒卷,龙蛇出没。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的丰富变化,中国画的线条的品格和表现力,也会越来越丰富。

大写意的线,更是变化多端,可谓抑扬顿挫、快慢虚实的线的舞蹈与淋漓尽致的水墨运用结合起来,这就更加婆娑多姿,强烈地牵动着观者的思绪。用墨的变化其实是由用笔的变化中来。当然,中国画在用墨技法上,还有浓、淡、干、湿、焦墨、枯墨、宿墨、积墨、破墨、泼墨等等,但这些墨法归根到底还是要“归乎用笔”,要通过用笔画出来,乃至写出来。用笔泼墨等等,但这些墨不精。笔和墨在使用时是两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如同骨骼和血肉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气是浑然天成的。所以,强烈的笔墨效果,是中国画的另一大特点;深厚的笔墨工夫,成为中国画家们终生探求的根本课题之一。

以程式为主的高度意匠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艺术理想等一系列内功的结果。同时,还必须进行反复的、高度的艺术加工,要求作者苦心经营、呕心历血、匠心独运,谓之高度意匠。古代有杰出成就的画家在这方面下的工夫是很大的,爱度是极严肃的,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中国画的意匠手段是很多的,主要的有:

丰富的想象

想象在艺术创造中十分重要,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感受到的事物形象,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没有直接感受到的形象,这种特殊的心理能力称为想象力,正是因为人具有这种想象的能力,人的有目的的劳动才成为可能。艺术创造的任务之一,就是制造诱发观者丰富联想的催化剂。

中国绘画艺术,由于不拘泥于对自然物象的摹拟、再现,而强调主观的意会、写意,因此,更加注重想象力的高度发挥。“云想衣裳花想容”、“芙蓉如面柳如眉”等,都是前人具有高度想象力的诗句。如前所述,中国艺术家巧妙地运用比、喻、兴、借等艺术手法,去表现自然、社会和人类感情关系的推移,使丰富的想象,成为中国画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的意匠手段。

   □ 异乎寻常的夸张

  夸张是为了使形象的特点更加突出感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些都是艺术

  夸张的极好例子。在中国画创作中,为了充分表现作者的感受,山可以更高,水可以更阔,花可以更红,树可以更多。只有超常的

  夸张,才能突出,才能明确,才能使观者印象深刻,才能使人们得到艺术上的满足。

   □ 大胆的剪裁

  为了突出主要形象,次要的东西必须大胆剪裁。中国画的剪裁可以直到零,直到空白,以空为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其目的是给观者以再创造的余地。南宋画家马远、夏珪在构图上的大胆剪裁,是极好的创造。马远的《寒江独钓》,画面上只画一条小船、几条波纹,近景和远景的万千气象,都在空白中留给观者去想象。另外,从形式处理上讲,一幅中国画中的线条、笔墨、色彩、形象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在空白中得到协调的。

   □ 高度的概括、程式化

  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程式,要求笔墨规范化,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与物的本质特征相统一。

  艺术不是生活本身,程式化是为了使艺术语言更加概括,更加丰富。画家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对生活长期的提炼和积淀,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艺术程式。各种艺术程式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积累。程式的形成受民族、地区、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的制约,因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中国的诗词、音乐、戏剧、绘画都有完整的程式,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也标志着它们的高度成熟。

  相对西画而言,中国画对程式的运用远远超出西画,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画中,画面的构成、线条的运用、形象的创造、色彩的配置,都有一定的程式。中国诗词、音乐、戏剧也是一样,如诗词饿起承转合、平仄声韵,戏剧中的“起霸”、“趟马”、“云手”、“水袖”等一招一式,都是利用程式化手法来加强艺术表现力。

  诗书画印的结合,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形成一种完美的程式。中国画的各种表现手法,人物画的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都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并不断发展着。正因为有了这些程式的创造,才加强了中国画的形式感和民族性。这些程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程式来概括并充分地表达内容,又以内容来丰富和发展程式,使内容与程式高度统一。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中国画程式的理解存在一些偏见,认为它是脱离现实玩弄笔墨的表现,是落后的僵死的,没有看到程式是在高度艺术上加工创造中诞生的,并且不断地发展着,丰富着。因为它是高度艺术加工的结果,所以才成为非常简洁的艺术语言。从某种意义来讲,正是由于中国画程式化的特点,它才成为相当普及的画种。初学者只要按照前人创造的程式规律去画,就会具有相当的画面效果。如齐白石的虾,只要掌握了用笔的顺序、水墨规律及造型特征,就基本上画得像。当然这是指学习过程,要真正画得好,并进而创造自己的程式,就不容易了这需要按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深入体察生活,并且经过千锤百炼的高度艺术加工才能实现。历代有成就的大家,都是在深刻领会、理解程式化的基本精神之上,不断创造着新的程式,丰富着中国画的表现手段,强化着中国画的民族特点。

  中国画作为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之一极,长期以来对世界艺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画的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方针,使中国民族绘画更加光辉灿烂,为中国、为世界艺坛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中国画的定义和分类

   □ 何谓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单从字面来解释是比较容易的。可解释为—中国传统绘画。具体讲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触特体系。它按科分,可分为人物、山水、花卉、禽鸟、走兽、虫鱼等画科(“画界”现已不用)在这些画科中又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半工半写(大写意、小写意)等形式。其表现手法,多用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来描绘物象。取景布局视野广阔,不拘泥于焦点透视,而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客观景物。它集诗、书、画、印为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是笔、墨、纸、砚、绢、帛(绢、帛不常用)。但一幅完整的中国画经过装裱后,遂成为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中国特有的装裱工艺和中国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组成一幅中国画不可缺少的工序。其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造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 中国画的种类

  中国画分类很复杂,角度分类也不同。

   (1) 从色彩分

  可分为水墨画和淡色画两大类。水墨画是纯用水墨浓淡的画(没有淡的叫焦墨画),相传始于唐王维,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有所发展,主要是发挥笔墨的功力,它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水墨山水,到董其昌时,人为地分为南北两宗,所以在日本称中国的水墨山水为南画。淡色画则包括浅绛、青绿、金碧等。

   (2) 从工具分

  可分为界画及法画两类。在明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面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因为是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也叫“宫室”或“屋木”。历史上如清代的袁江及其侄袁耀,皆为界画能手。与此相对的贺天健称之为法界,是不靠界尺工具,而靠笔法作画的意思。

   (3) 以手法的疏密可分

  为工笔、写意、工夹写三种。

  工笔,是工整细致的一种画法。工笔常在重彩结合在一起,叫工笔重彩。与写意相对而言大概很少见工笔水墨的。

  写意,与工笔对称,用笔放纵一些,用简练的笔墨,写出物的形神及抒发作者胸襟,故亦叫疏体画。在写意中还有分为大写意及小写意。小写意同时也叫半工半写或工夹写,兼工带写等。手法介于工笔与大写意之间,无论在人物、花鸟、山水各画种之中,用得比较普遍。

   (4) 以画科为内容来分

  可分为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草虫、走兽、鱼虾、瓜果,博古九种。其中花卉与翎毛往往结合在一起名为花鸟。还有的将花卉同草虫结合在一起,或将花卉同鱼虾结合一起的。瓜果与博古结合,其实就是静物。

  文房四宝及其它

   一、毛笔

   □ 毛笔

  《博物志》云:“蒙恬造笔”。其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纹样,商代甲骨上的墨书,朱书的字迹,都是用笔画出来的。目前传世最早的毛笔实物,是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的战国毛笔。魏、晋王羲之时代,由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就大大推动了制笔工艺。王羲之著有《笔经》。

  从晋到唐,安徽的宣州(今为泾县)已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产毛笔通称宣笔。著名笔工宣州陈氏所制的笔,为当时大书法家所采用。如王羲之、柳公权都曾亲笔写信《求笔帖》(就是买毛笔的亲笔信),向他们求笔。制笔技艺在书画家们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

  到宋代,尤其南宋,由于战乱频繁,笔工流散;但仍有制笔名工,最有名的诸葛为海内第一。黄庭坚还为此作诗歌颂。那时要求毛笔必须具备劲、润、长、锐四长。劲则刚健有力,润则运用适意,长则锋多含墨,锐则锋尖而齐。这样的笔才能表现行楷字体的风彩神气。

  到元代,浙江的吴兴(今湖州)笔渐渐取代了宣笔。而湖笔的技艺由于笔工外流,又向外传授。冯应科的制笔就秒绝天下。当时称赵子昂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为吴兴“三绝”。

  传说在清乾隆年间,湖州有一个姓王的笔工随着考生进京卖笔。有一个中了新科状元的考生买了他的笔,一时轰动全城,叫“一品笔”,称他为“王一品”,声名远扬。他开了一家毛笔店叫“王一品”,时代相传,日益发达。但到解放前已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大力协助下,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在创业220周年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书画名流均题诗作画表示祝贺。

  湖笔又称“湖颖”。所谓颖,是笔尖有一段正齐而透明的锋颖。这是上等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非一般毛笔所具有。所以湖笔以锋颖名垂于世,日本人称之为“笔的名品”。

  对于笔的评价,除了四长以外还有四德,就是尖、齐、圆、健。尖就是锋颖尖锐;齐就是修削整齐;圆就是丰硕圆润;健就是劲健有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精选。精选就是按每根毫的扁圆、曲直、长短、粗细、有锋、无锋分类组合,这是决定笔的质量的关键。

  解放前,上海的杨振华、北京的李福寿、吴文魁,生产的毛笔都属名牌笔。

  新中国诞生后,宣笔获得新生。笔工们遍查笔史资料,挖掘传统工艺,送笔上门,请书画家试笔,征求改进意见。他们生产的仿古名笔,如“吴安遗制”、“玉管宣毫”、“七根猪鬃”等,选料和加工特别讲究。有一种“古发胎毫”笔,是根据失传已久的古笔设制,以细嫩的山羊毫为柱、婴儿胎发为被而制成,异常柔软。运笔时只要凌空取势,就可开阖自如。“莲蓬斗笔”、“梦笔生花”等新品种也很有特色。目前,宣笔已达200多个品种及规格,每年有十几万支远销国外。

  其次是湖笔的现状。上面说的“王一品”到现在已240多年,现在已形成前店后坊的工商联合企业。现在“王一品”产的笔为天官牌,其中最佳品种为“玉兰蕊”,笔头酷似一朵含苞未放的玉兰花,洁白如玉,尖端透明。“玉兰蕊”分仿古、精品、超精品、极精品四个等级。近年来还生产了不少新品种,如纪念郭老的“鼎堂(郭老的号)遗爱”、纪念吴昌硕的“缶庐妙颖”、纪念茅盾的“苕雪流长”、纪念孙中山的“翠吉春”以及为中日恢复邦交生产的友谊笔“菊韵”等。 湖笔不但名扬全国,而且蜚声海外,特别是日本。

  另外,在清道光年间由潮州传入苏州的苏州湖笔厂,近几年来也生产各种毛笔近200个品种,先后又试制成功了“有军书法”、“白鹤展翼”、“兰竹”、“白云”、“鹤立”等80多个新品种,深受书画家们欢迎,并大量出口,受到日本书画家的赞赏。近又成功试制了“昌硕笔”,特意请南京书画家们试笔。书画家们称这一新书画笔既善书写,尤善作画,实为笔中佳品。

  此外,山东掖县制作毛笔,始于清康熙年间,现在生产的“泰山”牌毛笔在1982年全国第二次毛笔质量评比中,以400.41的最高总分夺得了“状元”。除供应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外,还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泰山”毛笔,笔头选用优质东北元尾为主料,佐以适量的香狸尾、兔须、鸡毛、豹毛和石獾等细尾毛,经过选、垫、圆、修、捋等百余道工序,精制成290多个品种,500余个规格。用料考究,造型典雅,做工精细。中国画研究院对“泰山”笔的鉴定为“作写意、人物皆可,流水饱含有弹性,画细致或做大笔铺张皆宜,随行笔舒,变化丰富,刚柔相济”,“柔而不软,刚而含蓄,既挺拔又润秀,随心意而变化,勾、点、皴、擦皆宜”。

   □ 毛笔的种类

  豪分三大类:硬豪、软豪、兼豪。硬豪的特点是吸水性差,但富有弹性。原料以狼豪为主,还有猩毫、豹豪、兔豪、紫毫(紫毫就是韧性较强的老兔毫,现在叫鼠须)、石獾、山马、白圭(白圭的原料来自野兔或山猫)。软毫的原料以羊毫为主。兼毫是软硬兼而有之的意思,既保持一定的弹性,又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根据比例不同又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白云之类。

  市面上卖的成品大致有以下名称:

  软毫类:原料以羊毫为主有大、中、小染;大、中、小、点苔;大、中、小著色;大、中、小书画;大、中、小提斗以及各种排笔。

  兼豪类:有大、中、小白云;七紫三羊;五紫五羊。

  硬毫类:有大、中、小兰竹;大、中、小书画;山水、翎毛、点梅、业筋、衣纹、须眉、羽箭、蟹爪、红毛、狼圭等。

  上面介绍笔的名称,现根据清王朗《绘事微言》对用笔介绍如下:生纸用硬笔,熟纸用软笔;勾勒用硬笔,著色用软笔;工细用新笔,写意用退笔;界画用硬笔,渲染用软笔;勾筋用硬尖笔,点苔用硬退笔;泼墨用软笔,设色用软退笔。

  至于用笔的习惯就各不一样了。画同样的山水花鸟,有人用硬毫,用人用软毫。硬豪、短锋容易掌握,比较听话。羊豪长锋不易掌握,含水量大。用硬毫勾线易产生挺拔效果,显得有力,但使人感到赶枯。大量用墨的画面必须用羊毫,有水墨淋溺效果。兼则既有弹性,又能适量含水。从技法上论,太听话未必是好事。因为羊毫不易掌握,所以往往可以得到意外的笔墨效果,但关键是一定要有深厚的功力,特别是运腕的本领,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过去石涛就用长锋羊毫笔,利用其柔软酣畅、不粗、秃、板、硬,便于进退旋转,更能饱含水墨,可以恣意挥洒。 毛笔用毕,要洗净悬挂,如长期泡在水中,就是硬毫也容易发软,失去部分弹性。初学画时,毛笔不用太讲究,一般的就可以。上白粉的笔要专用,不要醮墨,容易洗不净。

  二、宣纸

   □ 宣纸的制作

  1964年郭沫若为安徽泾县纸厂题词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秒味。”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洁白稠密,“有千年寿纸”之称,不仅是书画的佳品,而且是外交照会、历史档案的绝好用纸。它具有适当的吸附墨粒和扩散墨液的能力。大笔泼墨时,能表达出水墨淋溺的风神韵味,还具有耐挫折、抗老化、少虫蛀、不变色等特点,使千年丹青永葆风韵,被誉为“纸中之王”。

  宣纸产生距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历史。相传蔡伦的再传弟子孔丹,在皖南山区的溪水中发现倒在水中的檀树皮被冲刷成一缕缕雪白的纤维。在这有发现的启示下,试用檀树皮造出了宣纸。 唐代的皖南泾县、宣州一带,多有造纸为业的。这些地方属宣州府,又以宣城为集散地,故名宣纸。我国第一个用宣纸绘画的是唐代韩晃,他的《五牛图》至今仍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宣纸的原料为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经过50多道工序,历10个月的日光漂白而成。宣纸有60多个品种,按原料配方分皮料、绵料、黄料三大类;按功能分生宣、熟宣两种;按纸幅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六等;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二层贡、三层贡、扎花、龟纹、罗纹、棉连等。生宣具有吸水性,适宜于画工笔重彩。经过加工的熟纸有云母、冰雪、玉蝶、清水、蝉衣,均适宜于工笔重彩。半生熟性质的有煮垂、玉版,还有豆汁拖过的浆纸及经过风化的风纸。染色的有虎皮、仿古、各色冷金、描金、珊瑚。此外还有四川夹江宣、云南宣。福建、湖北生产的南纸。除宣纸外有北方的迁安皮纸、高丽纸、川贵皮纸,蚕茧为原料的北京皮纸,白麻纸,都具有生宣性质,笔墨效果并不亚于宣纸。台湾生产的菠萝叶纸,张大千还特别订货。初学的人不宜用宣纸练习,太费也太贵。可用浙江富阳产的元书、毛边、高丽纸均可。总之不能用机制洋纸,有渗化效果的就可练习。

   □ 露皇宣

  最大的宣纸为丈六宣,长五米多,宽近两米,名为宣纸之王—露皇宣。露皇宣是属特种净皮宣类。它具有质白如玉、色泽美雅、纹理清晰、拉力强、抗老化、吸墨适中等优点。这种巨型匹纸,世界上罕见,比人们称之为国宝。露皇适宜于国内外一些大型建筑物,内厅宾室,迎宾场所创作、临摹大型壁画、屏风、匾额等用,可以多人合作。

   □ 虎皮宣的种类

  虎皮宣按其颜色来分,主要有翠绿虎皮、鹅黄虎皮、仿古虎皮、玛瑙虎皮、摈榔虎皮、桃红虎皮、火黄虎皮,金黄虎皮等品种。其特点是质地较毛,不易沁透水分,墨色能变化,易流于平板光滑,利用大焦墨,或淡枯墨的书写作画,最适宜于传统的工笔国画和书法,是在生宣的基础上复制加工而成的。此外还有生绢和熟绢,效果细腻柔和,宜作工笔画。

  三、墨

   □ 墨的知识

  墨的历史久远,相传我国在石器时代就知道利用墨色作为绘画装饰了,墨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重大贡献。我国历代许多杰出的书画精品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光耀千古,与墨的精致是有一定关系的。 从长沙出土的竹简上的黑墨来看,可以肯定先秦的墨质量已经很好了。到汉时已出现制墨高手田真,在宫廷中已设置掌管生产文房四宝的官员,制墨规模已经不小。晋王献之等人的墨迹,迄今已1600年,依然如新,可见墨的质量已相当好。

  唐代初期,墨的产地本在陕西风翔,延安一带,有奚家著名墨工出现。到唐末,由于连年战争,人口及经济中心南移,本来移到河北易县的奚家又被迫南逃,到了安徽。在歙县定居重操旧业。奚家本为制墨高手,又得到新安地区的古松作原料,终于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到南唐时其子孙当了墨务官,还得到了“赐给国姓”的奖励,从此奚家变为姓李。墨的制作及选料上精益求精,艺术造型上也丰富多彩,这就是后来的“唐墨”。 宋时,新安地区家传户习,盛况空前,“新安香墨”已名扬四海,名工辈出。特别是所制之墨,被举为“墨中神品”,特点是“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他死时,苏东坡还作诗悼念。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县改称徽州,从此“徽墨”之名逐渐形成。元代受到异族统治,明代重新旗鼓,文人官僚亲自制墨成为风气,罗下华用桐油炼制成墨(油烟),人们誉之为“坚如石、纹为犀、黑如漆,一蚰值万钱”。从那以后,程君房、方于鲁更是精益求精,保留到现在仍完好如新,为稀世珍宝。明中叶以后已发展到120多家,并输出国外。

  到清代,又向前发展,有四大墨家,胡开文就是其中之一。光绪宣统年间,他的墨店扩展到一些大城市,行销国内外,他的地球墨于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几十余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些珍品。

  现在,安徽有四家墨厂,生产许多精品,行销国内外。工人100多,年产墨12吨。质量最好的是高级漆烟墨,采用桐油烟,金箔、麋香、冰片、公丁香等十几种贵重原料制成。其特点是色泽墨润,历久不退,舐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书写自如,且能分浓淡层次,始终保持“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的特点。

   □墨的特点

  现在书画家用墨作画,不能一概而论。讲究一点的,或有条件的可选用高级墨,比如根据画面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需要松烟。用墨汁就分不开,何况低级墨汁既有沉渣,又有臭味。不过近年来北京一得阁墨汁厂传统名牌产品中华墨汁,确实宜于书画使用,特点是墨迹发亮,书写流利,浓度适中,香味浓厚,写后易于,适宜揭裱,耐水性强,不湮纸,不退色,缺点就是胶太重。1982年获国家银质奖。有的书画家还为中华墨汁作画题字,广为宣传。总之,对墨的要求,要质地细腻、胶轻为上;松烟浓艳无光,适宜画发髻、鸟虫;油烟墨彩光洁,适宜画山水。

  四、砚

   □ 端砚

  中国有三大名砚,即端砚、歙砚和洮砚。最著名的为广东的端砚,是元朝时发现的,质地间细而有锋芒,发墨快而不损笔,润而不干。

   □ 歙砚

  唐开元中发现歙砚。相传早年徽州有一猎人叶氏,逐兽至山中,发现一块莹洁可爱的山石,后来他的孙子送给县官,县官请工匠雕刻成砚,温润过于端砚。到南唐李煜,特在歙县设立砚务官,专管制砚事务。

  歙砚产地为婺源之龙尾山。它石质坚而有韧,不拒墨,不损笔,停水不耗。名砚坑产石纹理不同,名目繁多,以青色绿晕多金星者为上品。经过能工巧匠的锯、磨、雕刻、制盒等工序制成形态各异的歙砚。除了实用外,本身又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东坡玩砚》成了历来的绘画题材。苏东坡还为歙砚作了《龙尾砚石歌》。元朝统治者不懂中国文化,但对砚石勒索搜刮不已,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建国后,歙县工艺厂恢复了生产,继承了传统,还增加了品种,造砚雕刻艺术也精益求精,已有新的发展。

□ 洮砚

洮砚产地在甘肃卓尼县城东北50多公里的洮河东岸喇嘛崖。此地山陡水急,采石不易,宋代二坑所产砚石犹为贵重。洮砚石质实温润,色泽雅丽,发墨快而不损毫,书写流利。传统的透雕独具一格,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也深受书画家们喜爱。

   □ 峡砚

  除了以上三大名砚之外,还有峡砚。峡砚比起三大名砚来只欠细纹,但物美价廉,易于普及。峡砚产于四川合川县嘉陵江小三峡的牛鼻峡峡口山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合州人吏部尚书李实用曾题诗赞峡砚,其中末两句为:“贵似翰家客,四宝居一员。”峡砚石质坚实细腻,刚柔相济,发墨快,耗笔微,温润似玉,蓄水耐干,留墨不腐。现已发展到12个品种100余个花色,行销沿江各省,并深受日本、南洋、书画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欢迎和重视。此外还有山东临沂产的鲁砚。

  五、其它绘画工具

   □镇纸

  书画家作画时都得把纸压住,使纸平正,以防风吹,此外还有挥毫时不致移动而影响效果。这种镇压之物称“镇纸”。镇纸以材料分,有紫铜条,有汉白玉,也有陶瓷。最近山海关工艺美术厂生产了人工琥珀。虽然重量太轻了一点,但非常高雅别致,有尺形、方形、球形、棱形、卵形、心形、系用不饱和树脂漆配以固化剂、促进剂凝结而成。并采集花卉、昆虫封闭其中,给人以一种自然的真实美感。

   □画毡

  作画时墨色渗透纸背,容易粘在桌面上。如果垫纸,则部分墨色被垫纸吸收,这样减少了画面上墨色的精神。毛毡不吸水,画中的水份,墨色不保留在宣纸上,增加画面精神。毛毡要薄,便于出门写生时携带;要平,以便纸张铺得平正。毛不宜太长,太长了宣纸在上面发虚,也影响作画效果。造纸厂用过的毛布即可,有一平方米足够。

   □笔帘

  放置毛笔之用,以免污染桌面。出门时能保护毛笔,不致损坏笔锋。另外还有笔洗和水勺,最好是两个,其中一个始终贮存清水。

  还有,为了使画面快干或需要半干,有人还备有吹风机(理发用的热风机),这样就免得等待自然干燥。有人还准备了电烫斗,为了使起皱的宣纸平整或加速干燥之用。 最后还有储色及调色的碟子。

  六、中国画颜料

  中国传统的颜料,在古代均为画家购原料自行加工,如用乳钵研磨、漂选等,比较麻烦,这在《芥子园画谱》上都有介绍。 后来苏州老姜思序堂专门生产中国画颜料。老姜思序堂的颜料,常见的以一钱装的请胶片状为主,也有粉状的。过去还有涂在色碟上的,现已少见。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是12色的锡管装,这是解放后的新产品。如果是初学的人用这种锡管装就可以了,比较方硬,不用自己加工。由于各种色的消耗不平衡,所以在整盒之外,又有另支,并有12种色以外的色,如大红、二绿、头绿之类。不过锡管中的色为酞青蓝,色调太艳,用处不大。锡管的花青颗粒太粗,赭石更不会出赭标的效果,必须注意。

  国画的色除了西洋红属于动物性外,其余为植物性和矿物性。植物性的叫草色,如花青、藤黄、胭脂等属之。矿物性的叫石色,如赭石、朱砂、石黄、石青、石绿、铅粉(现以用锌钛白)等。调色的胶,过去用广胶、清水胶,现生产黄明胶,温水稍加温即可,文具店的桃胶也可。所谓黄明胶就是在牛皮胶或驴皮胶的基础上进行精制加工的,透明纯净。但这种胶有缺点,易霉腐、有臭味,霉腐后即失去粘力;如受潮,即易脱开;而鳔胶则粘性很强,经久不脱。 现在再把几种最常用的色说一说。

  花青是山水画中主要颜料,并且是任何其它颜料所不能代替的。花青的原料为一种植物,总称“蓼青”,是过去民间染土布衣服的主要原料。因中国各地皆有生产,地方性的土名有8种之多,经制造后则称为蓝靛、靛花、靛青、淀青、蓝淀等名称。画家所用的花青,实即靛之最精者。

  藤黄为植物性颜料(盒装锡管为矿物性,不透明,色泽也太艳,并不适用),不易变色,但在阳光直射下则会冲淡,易溶于水,但干涸后重新加水,则僵化不溶,即使溶亦成极粗的沉淀,不堪使用。此项颜料中国画中黄色之主体,它是一种生于山崖中名叫海藤的树,斫刀口以后所滴下的树脂,收之煎炼而成,质量以笔管黄色嫩者为上着水即化,不用胶水。藤黄比其它矿物性铬黄之类效果要好,典雅而无火气。

  赭石。赭石的原料为铁矿石。据《画学浅说》介绍:要拣其质坚而色丽者为妙。有一种硬如铁,烂如泥者,皆不入选。用大乳钵以轻胶研而飞之,取其上层为赭标,底下所沉淀的粗而色惨者弃之。市面上的锡管赭石,其中色惨而粗如红土。老姜思序堂生产的一钱装轻胶赭石,溶化后亦仅能在其上层用其赭漂,以下沉淀的半半亦不堪用。

  石青、石绿、锡管的质量还可以,亦颇方便。

争议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林旭因违建成了被告,原告是他的邻居柳红。2015年4月9日下午,朝阳法院奥运村人民法庭首次开庭审理了柳红诉王林旭一案,王林旭本人并未出席。

2006年,王林旭以个人名义将房屋租赁授权委托给了北京亿鸿轩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期限为10年。 该物业公司把打通的房屋租给了一家24小时足浴店。足浴店又对房屋进行改扩建,扩建的地方占用了小区的通道,加高的门遮挡了柳红家的窗户。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