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医药类 双一流 公办 普通本科)

由网友(三月的鬼雨)分享简介:广州西医药大教(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于广东省,是广东省国民当局、教诲部、国度西医药办理局共修单元,广东省低程度大教重心设置装备摆设低校、天下尾批得到专士、硕士教位授予权的低校。进选国度“单1流”设置装备摆设低校,是教诲部确定的尾批实行“卓著大夫(西医)教诲造就规划鼎新试...

广州中医药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于广东省,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单位,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和承担“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现任党委书记张建华,校长王伟[2]校训为“厚德博学、精诚济世”。[1]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招生总数为2900人 增设眼视光学专业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三元里和大学城两个校区,占地1205亩,建筑面积78万多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17个,专业22个。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3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专任教师1608人。[1]

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基础为创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中医学院,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2000年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1]

截至202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位列2022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18名[3];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149名[4]

中文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外文名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简称

广中医

院校代码

10572

主要院系

二级学院17个

知名校友

朱拉伊、邓铁涛、欧明、王建华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医药

属性

广东省"211工程"(2003年)、双一流(2017、2022)[5]

主要奖项

国家发明奖二等奖3项(截至2015年11月)、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截至2015年11月)

本科专业

27个

本科招生电话

020-39357999、020-39357088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个

校训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

校歌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歌》

现任校长

王伟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1个

创办时间

1956年

校址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1]、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专业学位类别3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类别1个

主管部门

广东省

党委书记

张建华

硕士招生电话

020-36585497

ABC排名

第149名(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6]

历史沿革

195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原成立,是中国最早的4所中医院校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举行开学典礼。

1933年,在学校对面建了附属广东中医院,供教师临床及学生实习之用。

194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52年,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依托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办学。

1953年,停止招生。

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在广州成立。同年开始招生,学校从全省各地征调及聘任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医担任教师。

1957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三元里择地,新建校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校名改为“广东中医学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恢复了“广州中医学院”的名称。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学校之一。

1992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医学与哲学》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首届全国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上发表了曾邦哲(曾杰)国际上第一篇论系统医学(药学)概念、模型与原理的学术论文。

1995年学校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开展非医攻博(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博士学位)试点工作的单位之一。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学校附院、二附院被评为“广东省抗非典先进单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附院实现了“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二附院两位女专家受聘到香港协助治疗“非典”,这是第一次在香港公立医院使用中医药。

2004年,学校校本部搬迁至大学城。

2005年,学校首次承担“973计划”项目,邓铁涛教授出任首席科学家。

2015年12月,学校成为“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2018年更名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创始成员。[7]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广州中医药大学入围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8]

2020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研究院挂牌成立;同月,学校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签约及揭牌仪式在东莞市中医院举行。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1月19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正式在佛山市中医院签约挂牌;3月20日,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9]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列。[5]

办学条件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608人,其中正高职称503人,副高职称513人,有一批以国医大师禤国维、周岱翰、林毅为代表的著名专家教授。[1]


院系概况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7个;2022年招生专业共有24个,有在校学生的专业共有27个。[1]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助产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临床药学专业。

学院名称

专业设置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中医学(九年制)、中医学(“5+3”一体化)下、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中医骨伤科临床方向)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制药

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保险学、市场营销、应用心理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

体育教育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工程 、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技术[10]

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

广州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教学建设

2002年、2008年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均为“优秀”,2012年12月学校中医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认证。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1]

国家特色专业: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制药工程、护理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医学[11]

国家精品课程:温病学、伤寒论、中医妇科学[12]

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医学基础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名称带头人获评时间
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林培政2008
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罗颂平2010[13]

学科建设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试点工作。2004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该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2009年学科评估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五。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八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护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中医养生学十一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基础医学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科学技术哲学2个二级学科及中医、中药学、护理3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学位授权;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25个。[1]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中医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

省攀峰重点学科:中医学

省优势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中药学[14]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15]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16]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17]

合作交流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和附属医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共建,合作开设特色品牌课程,开展交换生项目,深入开展中医药领域的合作研究,联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并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联合设立中瑞中医药联合研究基地。学校联合香港,澳门地区大学和医疗机构等成立多个中医药领域的粤港澳专业联盟,如粤港澳中医药联盟、粤港澳高校中医药基础课程教育联盟、粤港湾大湾区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联盟和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护理联盟等。学校还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7个国家级中医药海外中心和3个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如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中非疟疾防治中心、中美中医药教育研究基地等。[1]

学术研究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以首个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0个,重点建设横琴中药新药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大学城校区)、智能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等大型创新共享平台。[1]

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GLP)研究重点实验室[14]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科学重点实验室[15]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实验室:中药种质优化与产业应用工程技术实验室[16]

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技术平台:南药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平台[17]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成药工程研究中心[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消化)实验室[19]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20]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医疑难病症重点实验室[21]

科研成果

据2022年10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科研工作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脾虚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199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标志性成果“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与创新”于2016年入选《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学校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加了国家“523”防治疟疾项目,在临床上证实了青蒿素抗疟功效,为青蒿素的发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国桥教授团队系列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许能贵教授团队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

各级奖励成果(部分)
成果名称获奖名称等级授奖单位年度负责人获奖个人排名所在单位
补中益气汤对消化道功能活动的调整作用研究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01-Jan-95王汝俊2王建华3傅定中4 邵庭荫脾胃研究所
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01-Jan-95赖新生2靳瑞3张家维4徐敏针灸推拿学院
阳虚模型微量元素分析及助阳药调节机理的实验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奖3广东省科技厅01-Jan-95徐敏2欧明3张晓晖4雷娓娓5罗灼玲6 赖新生7陈名春临床药理研究所
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01-Jan-95赖新生2靳瑞3张家维4徐敏针灸推拿学院
五子宗丸药理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2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01-Jan-95李育浩2吴清和3梁颂名4 陈淑英5韩坚6 梁文若7 贝美莲中药学院
毛冬青甲素对心血管功能的神经调节的影响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2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01-Jan-95罗荣敬2陈洁文3周乐全4胡维安5罗灼玲6 陈朝凤7贾可亮基础医学院
治疗真菌感染的中医药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2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01-Jan-95范瑞强2尹玉贞3张北泉4 何伟棠5 焦晓南6莫莉莉第二临床医学院
经络学说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3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01-Jan-95何智明2邹香云3李伊为4 邹移海5贺振泉基础医学院
甲黄膜液对褥疮治疗护理的应用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3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01-Jan-95黄东梅2洪灵3叶欣4 莫莉莉5 欧润妹第二临床医学院
冰片穿透血脑屏障的定量及在组方中作为“使药”作用的研究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进步奖甲类3教育部01-Jan-96王宁生2梁美容3欧卫平4 冯美容5张银卿6 叶少梅7黄天来8赵萍临床药理所
诃子、降香中药品种鉴定和质量研究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01-Jan-96徐鸿华2刘心纯3赖小平4 林励5陈建南6刘良7李育浩中药学院
卫气的病理生理研究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01-Jan-96区永欣2王洪琦3邝杰钊授4 吴弥曼基础医学院[16]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177万余册,电子图书810万册,电子资源库68个,自建7个中医药特色资源库,馆藏线装古籍3290部23038册。

图书馆同时是广东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馆、广东省高校图书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医学中心和华南地区中心成员馆、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协作组发起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心(CASHL)成员馆。[22]

博物馆

据2022年10月学校博物馆官网信息显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室内展厅8000平方米,另有室外中草药种植园区550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万余件,5931件文物收入国家文物数据库,中药标本2000多种1万多瓶(份),室外药圃栽种中草药2200多种。开辟有医史展区、中药展区、大型液浸标本展区等室内展区和科普互动区;室外除"药王山""时珍山"等中草药种植园区外,还有中医药文化广场、岭南名医壁、医圣张仲景雕塑等景点。[23]

  • 学术期刊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出版有《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3个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19]其中:

《新中医》杂志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中医药核心期刊,被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医药学文摘杂志列为重点收录刊物;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库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200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评定,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列为“双效期刊”。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检索系统/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以及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CNKI)等。[20]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还是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荣获2000年第二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奖及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优秀奖,2007年“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奖,2008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荣获“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三等奖,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12年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4年再次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来源期刊。[21]

医疗机构

直属附属医院
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
第三附属医院附属粤海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
附属深圳中医院附属中山中医院
附属广州中医院附属佛山中医院
附属广东第二中医院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
附属东莞中医院附属茂名中医院
附属湛江第一中医院附属广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附属新会中医院附属台山中医院
附属湛江第二中医院附属广东中西医结合医院
附属顺德中医院附属汕头中医院
附属海南中医院附属重庆北碚中医院
附属清远中医院附属三亚中医院
附属宝安中医院附属陕西安康中医院
附属海口中医院附属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附属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附属内蒙古中医院

文化传统

  • 校徽

由“G”和“中”字为基本元素组成,英文“G”代表“广州”的首字母,草书“中”字代表中国、中医,表现中医药文化人文底蕴;“中”字又像灯笼,象征平安祥和。整体符号“@”表达了广州中医药大学融入世界、走向世界的现代化理念。在这个标志中,红色代表热情和友善,蓝色代表智慧和科技,并与学校建筑色彩相呼应。校名中文字取自书法家麦华三手书,英文字选用黑体,整体设计充分彰显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精神文化

  • 大学精神

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

  • 校歌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歌》

集体作词,魏扬、贾淑珍作曲

中华文化熠千秋

学术研求,岐黄大道,

杏林毓秀,朝夕竞风流!

师先哲,启新猷,

晦明风雨共潜修!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同心写春秋!

玉函金匮,光耀满寰球!

  • 校训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

“厚德”来源于《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处于世,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曲折磨难。对待艰难、对待曲折,要具有如土一般兼容万物的博大胸襟。土,为万物之本,万物的生长是以土为基,从《易经》原文可见,为人端正,品格高尚的人是通过个人的魅力与人相处的。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广泛地学习。博学是基础,是一切发现、发明的源泉。博学,要求学者通过各种渠道获求知识。向智者学,向年长者学,向专长者学。学百家之长,溶百家之法,成自家之学。古今著名的医家几人不是博览群书,遍访名医而建立其认识、治疗疾病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说文》:“诚,信也。”诚实守信是每位公民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校训专门提出,说明“诚”在行医治病中的重要意义。精诚,是为人处世的感受,也是对自我的要求。医生,是病人托付性命的人,更需要为人真诚的品性。

“济世”是“厚德、博学、精诚:的最终归宿,也是医者最终追求。救世即济助世人。《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指出广泛的救助世人,才可称其为济世。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张建华
党委副书记、校长王伟
党委常委、副校长潘华峰、林彬、郭鸿
党委常委、副校长、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张忠德
副校长刘中秋、王宏斌[2]

学校荣誉

获得排名

2022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位列2022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第149名。[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