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家的养生经_庄子如何养生 道家的养生观点

由网友(凡尘清心缘)分享简介:道家在养生方面有很好经验之谈,下面就一起去看看道家的养生经,一起学习真正的养生。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是鼎足而立的。儒顺应自然的道家养神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贵身”是老庄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像重视大...



学道家的养生经

道家在养生方面有很好经验之谈,下面就一起去看看道家的养生经,一起学习真正的养生。

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是鼎足而立的。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由于道家这一异于儒、佛的独特着眼点,决定了在传统养生、长生的修炼方法方面,道家的地位是最为重要的。

道教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全面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炼养方法,并吸收了外来佛教、印度教炼养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层次的气功养生体系。较之以精神解脱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立场的儒家,道教显然更长于养生,独具佛、儒两家所缺的叩咽、辟谷、服饵、房中等术,具动静兼备、内外结合的特点。

较之以治病为根本宗旨的医家以及以技为根本宗旨的武术气功,道教气功更富高层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统的理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道家的养生修练方法

据元代李道纯的统计,当时流传的养生修炼方法有三千余种,而道书上记载的大约只有二百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1、导引按摩类

这一类功法是以健身强体为目的的动功,包括导引术、按摩术、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仙鹤点水、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动摇肢体为门径,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

2、吐纳行气类

这类功法是以调炼呼吸为门径,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延年益寿效果,并能发放内气利他济人。这类方法包括采气、食气、闭气、炼气、布气(发气)、胎息、调息、六字诀等。大体可归为服食外气、吞咽元气、存思服气、调动内气等四种。

现在就试试吧,给自己的身体一个真正的养生。



“十不过”道家的养生长寿秘法

道家养生讲求的是身心灵兼顾。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长寿之道的真谛存在于生活中的细节,从节制饮食到情绪管理,一旦违背了养生法则,就会增加得病的机会。

道家养生中的十个“不过”,旨在建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并实践之,那么你就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灵。一起来看看,是哪十个“不过”。

1、衣不过暖

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和过于单薄,过暖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穿衣时最重要不是穿多少,而是注意身体重要部位的保温,在寒冷的冬天,加一件棉背心,一顶帽子,对防止受凉有很大帮助。

2、食不过饱

过度饮食会增加胃肠负担,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还会造成体内能量过剩而发胖,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患病几率。吃饭吃七八分饱,注意粗细搭配,每周至少吃三次以上的粗粮,还要荤素相兼。

3、住不过奢

富丽堂皇的住家,容易夺人心志而蜕化变质。从健康学上来说,住宅以空气清新、相对安静的社区为宜,居室阳光要充足,布置清爽、不杂乱,色彩质朴自然为好。

4、行不过富

出门尽量以步代车。如出门必乘车,久了双腿就会失去灵便。研究发现,运动后出汗可使体内的铅、锶等致癌物质随汗水排出体外,而起到防癌作用。

5、劳不过累

劳动的强度要有限度,超过负荷量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老人运动不能过累,大汗淋漓或气喘吁吁的都不适合,此外,有心脏病、高血压病史者不适合慢跑。

6、逸不过安

终日无所事事,会令人丧失对生活的情趣,从而没有进取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一些课程或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如棋牌类俱乐部、学习园艺盆栽培等,不仅可以丰富生活,还可以结交朋友。

7、乐不可过

快乐不能过了头,过喜则伤心,老年朋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欢笑有度。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病的人,大笑、大喜易引起血压骤升,诱发慢性病的急性发作。

8、怒不过暴

中国传统医典《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怒伤肝”。发怒会出现气逆和气滞,从而引起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故老年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涵养,乐观处世。

9、名不过求

名誉和地位一直是被视做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名声和地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事实上,一切的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之心,因此欲望少一点幸福就会多一点。

10、利不过贪

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过度追逐物质生活的后果是很可怕的,一旦这种欲望得不到控制,将会使你陷入无止境的痛苦。



道家医家养生观

 

中医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比较大,主要表现在对精神养生非常重视。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中医将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也是有利有弊。

 

调理阴阳的医家养神

中医在养生方面主要受道家的影响,对精神养生非常重视。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中医将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也是有利有弊。

 

 

历代医家养神之说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谈到养生的重要性,他责怪和痛斥当时的医生和一般群众不重视养生,“举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道追逐荣华富贵,这样实际上是本末倒置。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认为七情的刺激是三大类致病因素中的一大类,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金元四大家的张子和、刘完素、朱丹溪等都很重视精神养生。张子和重视心理治疗,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

 

刘完素提出“养生之要,无为无事”的观点,反对恣情纵欲。指出,“凡此六欲七情之邪,而为祸患之本,死亡之因”。六欲七情太过必然影响人体脏腑内生六气变化,导致脏腑间“和平”破坏,引发疾病。在“调神”上,刘完素推崇《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智者顺四时,不逆阴阳之道,而不失五味损益之理,故形与神俱久矣,乃尽其天年而去” 。

 

朱丹溪认为,养生应该清心寡欲、恬淡虚无以聚阴精,不使相火妄动。清心寡欲对于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相火主动,为延续生命所必需,然相火妄动又能伤阴精,加快衰老。所以,相火之动必须保持“动皆中节”。但是,人生在世,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般人很难做到眼不见、心不动,关键是要“中节”。妄念、妄动都可引起阴精的耗伤,肾主封藏,肝主疏泄,肝肾二脏内藏精血,又寓相火,而相火系于心,如心为外物所感,“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所谓“精走”,当指广义的精。既然“情欲无涯”,如不能正心、主静,原本已阳有余阴不足之人体,进一步耗伤阴精,从而加剧了阴不足的进程,导致疾病丛生。

 

针对动易静难,朱丹溪特别重视养性,强调“主之以静”。要做到静,必须收心养心,使心不乱,通过道德修养来克服各种私欲妄念,也就是所谓“人心听命乎道心”,使心火凝然不动,相火守位禀命,阴精内奉而健康长寿,即是怡养寡欲以聚存阴精,不使相火妄动。朱丹溪还从存阴气的观念出发,以节欲保精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提出晚婚的主张。他说:“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

#p#副标题#e#

明清时期,精神养生、心理保健学说有了新的开拓,比如《摄生集览》提出了很多保养之法,但是“养神为首”,养神是第一位的。指出失眠与和情志有关,认为要保持良好的睡眠,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宁静。

 

《黄帝内经》养神之道

《黄帝内经》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指出了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懂得和实行了养生之道。所谓“半百而衰”,就是由于不懂得或不实行养生之道;所谓“尽终其天年”,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就是由于认真实行了养生之道的结果。而养生之道的核心即是“形与神俱”,即“形神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寡欲。

 

《黄帝内经》注重调摄精神,认为精神的调养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精神意志调摄的方法一是摄养意志,二是调和情志。摄养意志是为了加强脏腑气血的活动能力,调和情志则在于排除干扰脏腑气血活动的精神因素。

 

《灵枢·本神篇》说:“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意思是说,情志,即七情五志,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在正常情况下,不是致病因素,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能动反映。如果外界刺激太强,超过人体机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发疾病。情志致病会伤害人身的精、气、神三宝。七情五志都可伤神,所以在情志病中,伤神是主要的,所以治病的时候,也要首先治神。人的疾病很多是由精神因素所造成,所以调神、治神乃是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

 

情志过激、寒热偏盛、疲劳过度等因素,都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从而引发多种疾病。如由于精神刺激太过引起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症;由气候因素引起的寒则气收、热则气泄;由生活起居方面引起的劳则气耗等。可见,许多内外因素,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的论点,说明了情志致病的危害性,人们要想长寿,必须注意调和情志。

 

那么,怎样才能调养精神呢?《黄帝内经》认为,要想健康长寿、防病延年,不仅要对外来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更重要的是要对内在的精神情志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代养生家认识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导致发病和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

 

如何做到“精神内守”呢?《黄帝内经》提出了许多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可能是一种运行真气的方法;“精神内守”是一种内求、内证的养生方法。第二,“恬憺虚无”,使精神处于一种安静、虚无的状态。静可以养神,神气清静,则可长生。这是因为神主持生命,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气在人体常处于易动而难以安静的状态。第三,少私寡欲,“志闲而少欲”、“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而减少私心、降低嗜欲,就会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

 

《黄帝内经》对非常重视情志养生,认为人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精神不散而静定内守,正气旺盛,才能抗病邪而避免疾病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调养精神,顺调意志,违反正常的生活规律,任性放纵,过分激动,就会导致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引发许多内伤疾病。情志变化能够使气发生变化,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黄帝内经》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藏神。因此,七情虽各有脏腑所属,然总统于心,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就能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而且《内经》也强调调养精神的同时必须重德。因此,情志得调,气机流畅,阴阳合和,就能使内脏机能平衡、协调,保持身体健康。

 

现代人喜欢中医养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道家学派的思想。很多的养生达人都逐渐的意识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是导致发病和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



华山散人李振家揭秘道家辟谷养生:正确养生 益寿延年




道家养生经要怎么做?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养身经,比如说中华神医华佗曾经发明了一套五禽健身法,就有着很好的强健体魄作用。特别是道家,他们发明的养身经多种多样,而且都有着奇效。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围绕着道家的养身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是鼎足而立的。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由于道家这一异于儒、佛的独特着眼点,决定了在传统养生、长生的修炼方法方面,道家的地位是最为重要的。

道教从养生健身、延寿成仙的宗旨出发,全面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炼养方法,并吸收了外来佛教、印度教炼养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家多渠道、多层次的气功养生体系。较之以精神解脱为根本宗旨的佛教及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立场的儒家,道教显然更长于养生,独具佛、儒两家所缺的叩咽、辟谷、服饵、房中等术,具动静兼备、内外结合的特点。

较之以治病为根本宗旨的医家以及以技为根本宗旨的武术气功,道教气功更富高层次的功法及精深系统的理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道家的养生修练方法

据元代李道纯的统计,当时流传的养生修炼方法有三千余种,而道书上记载的大约只有二百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1、导引按摩类

这一类功法是以健身强体为目的的动功,包括导引术、按摩术、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仙鹤点水、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动摇肢体为门径,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

2、吐纳行气类

这类功法是以调炼呼吸为门径,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延年益寿效果,并能发放内气利他济人。这类方法包括采气、食气、闭气、炼气、布气(发气)、胎息、调息、六字诀等。大体可归为服食外气、吞咽元气、存思服气、调动内气等四种。

其实,在古时候,道家的养身经也是作为一种医治手段来医治大家的身体各方面虚弱的情况的。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养身经已经很少了。现在多数人都是通过跑步等运动来达到锻炼身体目的的。



7个小行为养生长寿胜食疗

无论古今,养生一直是人们维持健康之道。现代人养生多以食疗药补为重,然而,生活型态依旧,精神、体力也不见明显改善。其实,中医养生有7个半步,你只要执行这7种养生方法,并从身边的小行为开始改变,相信你也能拥有一个精充、气足、神旺的健康身体。

1、按摩肾:让自己永远是20岁

中医认为肾气虚则体衰,按摩肾区可起到补肾益精、防止早衰的作用。

上班族久坐易致腰痛,腰部着凉也会引起腰痛,还有因腰肌劳损或肾虚引起。天气凉的时候,腰痛的毛病更容易犯。注意,如果用冰凉的手按摩可是会让你的腰更加疼痛。

方法:按摩肾区之前要搓热双手,然后同时上下摩搓后腰两侧肋下的肾区36次,每日早晚各一遍。

2、提肛:减少肛门疾病复发

提肛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肛门疾病,可以改善盆腔内血液循环,减少肛门疾病的复发,对便秘也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因为提肛运动过程中,肌肉的间接性收缩起到“泵”的作用,可缓解肛门括约肌,增强其收缩能力。提肛运动还能使经血更畅流,减少痛经的发生。

方法:保持坐、仰卧或立位,双腿分开,注意力集中在会阴肛门部,收缩腹部、臀部、盆腔底部肌肉,随呼吸将肛门一紧一松,一提一放。吸气时肛门收缩上提,呼气时放松,每日便后、晨起或晚上临睡时坚持20-30次,连续30天后休息7天再继续进行。

3、揉腹:促进淋巴循环

腹部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不仅有肝、脾、肠、胃、胆、肾、膀胱等各种器官,而且有任脉等经脉通过,被认为是阴阳气血之发源。中医认为坚持揉腹能够通和上下、调理阴阳、去旧纳新、充实五脏、祛外感之病邪、消内生之淤痰。

揉腹能够改善肥胖,促进淋巴循环,对于长时间坐着的人容易患的毛病,如消化不良、便秘、胃下垂等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方法:可采取仰卧或坐位,先数次深呼吸,放松肌肉,排除杂念,然后将右手贴于脐部,左手放于右手背上,以脐为中心,稍稍用力,作顺时针方向按摩,范围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连续50次;再换左右手位置,逆时针按摩50次,如此反覆3-5次。

4、捏脊:健脾健胃

忙碌紧张的生活,许多人肠胃功能都不好,导致肥胖、便秘、口臭等烦人问题,严重时,还会引起胃溃疡、慢性胃炎等折磨人的病痛。

捏脊可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腑脏功能,尤其在健脾健胃方面非常有效果。

方法:捏脊要遵循三个要点,保持俯卧或半俯卧的姿势,以背部松弛平坦为目的。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手法以每捏三下用力拎起肌肤为刺激最重。

5、散步:长寿的捷径

散步可改良血液循环。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每天抽空散步30分钟,对全身的血液循环、淋巴循环都有很好的帮助,在排毒、助眠、增加活力等方面都有助益。散步可以达到跑步80%的作用,而不用伤害到脚、踝等容易运动受伤的部位。

方法:散步每天半小时或一小时,身体感觉到微热即可,有肩周炎的朋友可以在散步时大力摆臂,增强骨头节和胸腔活动。散步时可选择爬坡、攀登等可以锻练心肺功能。上班族工作压力大,午饭后步行十几分钟,情绪可以得到很好的调节。

6、吞咽津液:提高抵抗力

古今养生家非常注重口中的唾液,将其视为“玉泉”,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唾液中含有唾液中含淀粉酶、溶菌酶和分泌性抗体,确实能够帮助消化,抵抗病毒,还能够杀菌。

方法:要吞咽津液,必须利用舌头操制造出具有最佳补益效果的津液。首先将舌头尽量伸出然后缩回,反覆做36次;接着运动舌根,舌头顺时针、逆时针分别搅拌36次,此时舌下两穴自然分泌津液,这时候的津液最适合吞咽。

7、闭目养神:平心气护肝脏

中医保健讲“养生贵在养神”。现代人顶着职场和家庭的压力,易肝火旺盛,心神不宁,此时闭目养神,让大脑休息一下,可以平心气护肝脏,静养心神,是一种调养精神的简单方便的保健方法。

方法:3种情况最适合闭目养神:眼睛感觉干涩时;因无名火生闷气时;记不住事情时。饭后闭目养神20分钟,对肝脏也有很好的养护作用。



佛家养生观

 

 

佛教在我国是第一大教,我们身边信佛的人很多,经常能看到他们每到特定的日期前往寺庙烧香、拜佛,这也是佛教的文化。在佛教文化中,佛教养生观也是很特别的,佛教人士从佛教的教义等各方面来形成自己的养生之道,对养生有着另一种层次的见解。

 

佛教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是舶来品,但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早,它的宗旨是以修心为主。所以讲中国的精神养生,不能不讲佛教的精神养生。佛教经典中经常赞叹佛陀安详从容、充满智慧,平时我们去寺庙的时候,看到的释迦牟尼像也都端庄祥和。佛教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佛,即使是恶人,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是舶来品,但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早,它的宗旨是以修心为主。所以讲中国的精神养生,不能不讲佛教的精神养生。佛教经典中经常赞叹佛陀安详从容、充满智慧,平时我们去寺庙的时候,看到的释迦牟尼像也都端庄祥和。佛教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佛,即使是恶人,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p#副标题#e#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组成,一切众相皆是虚妄。身体也不过是假合之身,其中脓血夹杂,七窍不净,整个是“臭皮囊”。如果四大不调,还会生病。佛教认为病痛缠身,是不能安心修道的,所以应该具有健康体魄,以“借假修真”。《法句经》说:“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所以,嗔恨、贪婪、愚痴“三毒”,能毒害心灵,养生之道就是抛却三毒。

 

彻底净化自心,清除一切粗细烦恼的污染和无明的遮蔽,令心识本具的清净光明像烈日驱散阴云般朗然显现,从而解脱一切痛苦,获得圆满的自我实现,是佛教所有修证法门的核心。佛教认为自净其心、自净其意,才是最彻底的精神养生。

 

佛家的修习禅定就是一种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的养生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神、修心的方法。长期修习禅定的僧人,平均寿命一般都超出常人,比如我们熟悉的龙树、慧昭、纯陀等人,都是高寿之人。据说憨山大师30岁时在五台山参禅修定,食物仅有三斗米和麦麸,和野菜食之,半年尚有余。定中发悟之后,变得精力超常,在募造转经轮期间,由他主持操办,“经营九十昼夜,目不交睫”,仍然精力充沛,没有睡意。起初主持做水陆佛事七昼夜,他“七日之内,粒米不餐,但饮水而已,然应事不缺”,大大超越了常人的生理极限。#p#副标题#e#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修习禅定过程中,尤其是深入正定以后,随着意念和情绪活动的放松、停息,可以使人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得到缓解,使被紧张和压力导致恶化的生理机能得到自行调整,从而产生健身效果,一些以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为主因的疾病可能会逐渐自行痊愈。

 

佛教讲的养生,并不是仅仅指自己的生命,还包括他人和其他的生命。修炼大乘佛法发菩提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七支发心法,其中第一条就是知母心。大乘佛法讲的是利益众生,自渡渡他。现世的众多生命,不管你认识不认识,都始终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人不应该仅仅重视自己的幸福安乐,还应该把一切生命看作自己的母亲一般去爱护、尊重、善待,只有从众生的解脱中获得大乐,才是真正目标。不能只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发起为了一切众生修行的信念,向最后成佛之路迈进。

 

对于信佛之人来说,佛教养生观可谓是心中的至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养生观大致的本意都相差无几,只是需要我们怎么去理解,以何种方式理解。



《吕氏春秋》中的养生观

《吕氏春秋》为秦吕不韦集门客所撰,成书于秦王政八年,计160篇,20余万字。该书对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科学文化有着极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关养生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生、重己、贵生、尽数、达郁”等篇。其文字有详有略,至今读起来亦倍感贴切实用。

利性取之,害性舍之

吕氏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个人欲望,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如“本生”篇指出,出入乘车,以代步履,但可伤筋软骨,名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适口丰体,但可壅伐肠胃,名曰“烂肠之谷”;过恋美色,陶醉淫乐,但耗散肾精,名曰“伐性之斧”。而懂的养生的人,则重生轻物,对于外物“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故能终其天年而不衰。“重己”篇则指出,懂养生的人不住大房,不筑高台,饮食不求丰盛,衣服不求过暖,这样能保持阴阳适度,脉理通畅,方可享长寿之福。“贵生”篇则进一步提出避害之法,认为要达到“全生”,必须控制身、目、鼻、口的欲望。欲望过极,就是“迫生”,生命在“迫生”之下就毫无意义了。“尽数”篇则从五味、五志以及自然界六气变化阐述“太过”的害处,只有明其害,才能知其本。利与害是相对的,适度为利,而太过则为害。吕氏这种明害知本说,辩证地阐明了身外之物与生命价值的关系,至今读起来,也是值得人们回味的。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以动养形,以求寿考的养生之道,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如庄子所说的“吐故纳新”等。吕氏在“尽数”篇中说:“流水之腐,户枢不蝼,动也。”这是强调“生命在于运动”的东方文化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烩炙人口,铭记人心。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气贵乎流通,而精气流通的先导,在于形体运动。只有形体像流水那样川流不息,像门上转轴一样转动不已,精气才能贯彻全力,营灌脏腑。东汉华佗受其启发,模仿禽兽动作创立“五禽戏”,可谓形体运动的上乘之作。如果饱食终日,懒于运动,精气就会凝迟不通。“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种形不动、精不流所导致的郁证,临证比比皆是。所以古代名医有“郁为百病之首”之说。吕氏还在“上乘”篇中说:“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即不到老而僵化不得停止运动,没有疾病就不得体息,不到终日不得舍弃农事。而预防精气郁滞的方法,就是“舞以宣导之”。《说文解字》云:“舞,乐也,用足相背。”它最早是百姓休息时的娱乐活动,用以宣通血脉,轻快筋骨,不使精气郁滞,这比单纯药物健身要有效的多。

无饥无饱,清洁水源

饮食调养是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我国最早的食养家伊尹的故事。伊尹为商汤讲述美味之技,他从水火、五味、烹调等方面,讲述良好的饮食养生方法。吕氏受其意,提出“凡食为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即饮食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样才能使五脏得到安和。他还强调“食能以时,身必无疾。”定时定量的饮食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若认为老年食量越多越好,那么迟早就会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疾患。细细品味“不饥不饱”四字的含义并能实行之,对保障精气的充盈与流通至关重要。书中还提到烹调是一门非常细致、非常讲究的学问,“口弗能言,志弗能喻”,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实际操作,才能使饮食发挥正常的营养作用。另外,书中还提到饮水卫生,“尽数”篇指出,水中多盐与矿物质的地方,人多患脚肿与痿躄不能行;水味辛的地方,人多长痈疽与痤疮;水多苦涩的地方,人多鸡胸与驼背;而水味甜甘的地方,人多善良而美丽。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对饮水卫生有如此精辟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古代所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是先辈们的精血。所以向他们学习养生吧。 



著名老中医宋祚民的养生观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宋祚民是我国当代出色的中医大师,现已80高龄,仍精神矍铄。宋医生在对我国传统中医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养生观点。

 

清除贪欲调节情绪宋祚民认为,《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仅说明了精神养生的重要性,而且强调精神养生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简单讲就是要有心静如水的思想境界,并且进入无我、忘我状态。在这种无欲无求的状态下,人的生命活动才是最自然、最健康的。

 

 

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

 

贪欲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的事物,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要会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常通过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来控制自己的欲望,以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

 

当然,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私心”和“贪欲”,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有一定的过程的,也要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千金方》中有:“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友渔斋医治》云:“遇逆境,即善自排解。”这说明人们只有改善并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凡事理智冷静思考,心平气和,顺其自然,才能“处变不惊”,泰然处之。平时做到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守于内,劳作不致疲倦,身体健康而无疾。

 

学会放弃知足常乐在现代社会里,物欲官欲金钱欲,口欲肉欲拥有欲等种种诱惑,使得人们很难做到无我、忘我。宋祚民说,作为一个人,必须学会放弃。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只不过在这里,舍的是金钱、地位、名誉等一些过眼烟云的身外之物,得到的是健康长寿。这其中孰重孰轻,自然不言而喻了。



神奇的辟谷疗法--李振家自然健康法

 

一.自然健康法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一批又一批亚健康、非健康人群的出现,虽未病,然病态已现,越来越多的人深为身心健康问题烦恼,不断寻求一种可以缓解其身、心、灵多方面状态的良方。现代医学在某种程度上无法全面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传统典籍的研读、传统功法的习练、传统饮食的复兴,使人心清净、体康安、身轻健,很多的人已通过这种方式受益,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将通过这种方式受益。

 

 

李振家老师提倡的“自然健康法”,其以道家传承千年的辟谷术为主要手段,采用闭关的形式并辅以道家隐仙派功法的习练,采用师徒口口相传的传统模式,使之关闭后天之气,启动先天真气,通过自身先天真气的补充与调节,靠人体自身的力量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疏通淤塞经络,和畅阻滞气血,将人体淤积的各种垃圾、毒素化为气态、液态,排出体外,从而达到修心养性、强身健体、排毒养颜、增强免疫力、延年益寿的效果,真正的使弱者强、病者康、老复壮。

 

二.李振家其人

李振家,受封李明极道长,道号华山散人,其十五年来一直投身于生命科学研修,不断的体验着自身生命的存在与其存在的意义,不断探索着人类自身生命的奥秘与潜能,不断的认识人类自身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对立和统一。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感受着华夏大地的自然风貌与炎黄子孙造就的人文景观,到过的地方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住过无数的城市、乡村、无人区,住过的山洞有50多处,修建改造过的山洞有11处之多。昆仑至长白、岭南到天山、燕山到祁连,五岳三山、秦岭中原、幽谷青城、五台峨眉、太华九华、武夷丹霞、青海藏区、沿海沿岸,访遍全国名山大川,遇过无数奇人异士。泱泱中华,浑厚灵异,奥妙无穷,亘古及今的人文经典、景观造像,大观我中华……

 

 

游历十五年后今天的浪子、散人参学晓悟一些真理,凭借十五年的修行掌握点滴自医、医他的小术,常随缘解决一些患有疑难杂症的人的问题,施医用药数以千计。当然也得益于万众的赋予,救过几十余人性命,百千余人身心,开化过些许愚顽(自杀、自残倾向者)。

 

而今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特殊技能的自修与传授,利用所掌握的传统文化技能,让传统的古老文明为现代人类身心健康服务。李振家对辟谷医疗略为擅长,自己以身实验,无数次辟谷习炼,曾服药长时间辟谷一年零八个月,饮水辟谷最长时间81天(华山),公开展示辟谷57天在天津水上公园(见图片)。打破美国大卫47天静态辟谷和泸州陈建民辟谷49记录。

 

三.真正意义的辟谷和功效

真正的辟谷是道家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并且经过不断修炼实证方能达到的一种状态。道家说的辟谷,是利用自身先天真元之炁(也就是先天一炁)打通自身经络及奇经八脉、开辟谷道,采纳先天真气,以达到去邪扶正、去灾除厄、强身健体的效果。 “谷道”是指我们身体的细胞、组织、结构之间的间隙,严格来讲就是身体的空谷即真炁可以通过并且是真实存在的精微的空间。

 

真正的辟谷,是通过真一元气(也叫真火)炼化人体内的病气及过剩的五谷杂食之浊气,并通过各种途径将之排出体外,可以使身体得到彻底的清理及修复,祛病延年;并且在辟谷期间,人通过功法的习练,存想、守一,专注于自身,自然的达到身静、心静、意静的修身养性之态,从而挖掘了人的生命潜能、提高了人的生命质量。

 

相关活动报名邮箱:cndzys@cndzys.com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