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是什么_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由网友(艸、只是植物)分享简介:胆囊息肉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它的发病与饮食不规律有直接关系。那么胆囊息肉该怎样治疗呢?其实胆囊息肉的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种类比较多,在对疾病治疗上,也是需要很好的方法,那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如何呢,对这类疾病治疗的时候,需要对这类疾病进行很好的认识,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这类疾病对人体...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胆囊息肉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它的发病与饮食不规律有直接关系。那么胆囊息肉该怎样治疗呢?其实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是有三种的,第一种方法是服用双花连胆汤,但是服用期间是需要停用其他药物的。

1、双花连胆汤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2、逐瘀消症

当归15g,赤芍10g,桃仁15g,五灵脂10g(包煎),白花蛇舌草30g,煅蛤壳30g,炙鳖甲20g,醋浸炒香附15g,莪术10g,金钱草30g,凌霄花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B超复查观察疗效。6个疗程无效者停服。胁痛伴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黄芩;脂肪肝者加生山楂、莱菔子;慢性乙型肝炎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茵陈、垂盆草、虎杖;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生地黄15g,牡丹皮10g。

3、乌僵薏四汤

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3次。或制成水丸,每次9克,每日服3次。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功效

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通肝络;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化滞;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可治疗多发性息肉。僵蚕化痰散结,白芥子、连翘、法夏善于化痰散结。三棱为血中气药,有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上方加鳖甲、夏枯草、生牡蛎、丹参等,治疗肝内血管瘤也有一定的疗效。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种类比较多,在对疾病治疗上,也是需要很好的方法,那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如何呢,对这类疾病治疗的时候,需要对这类疾病进行很好的认识,这样治疗的时候,才会知道该选择什么样方法,这类疾病对人体健康损害很大,在发现后也是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那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具体该如何进行呢,对此也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对这类疾病治疗的时候,也都是可以选择好的治疗方式。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1.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

(1)胆囊息肉的大小现在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已被发现其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提示恶性病变。

(2)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3)息肉的数目、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

(5)伴随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

综合以上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年青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手术;对于年青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且仅有消化不良症状(腹胀、嗳气等),可以保守治疗。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

2.手术治疗

对于息肉直径小(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临床上LC治疗胆囊息肉会面临发现隐匿性胆囊癌(T1、T2)的问题。其中肿瘤的分期对于隐匿性胆囊癌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对T1期的胆囊癌的治疗是有效的,但对于T2期肿瘤的治疗仍存在争议,即是否需要再次行局部淋巴结清扫及邻近组织的切除。

通过以上介绍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也是有一些认识,在对这类疾病的时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法进行,不过在对这类疾病治疗的时候,也是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治疗的时候,也是需要积极配合,这样利于疾病稳定。



胆囊息肉中医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大家对于这个名词都比较陌生,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小腹胀痛。特别明显的部位会出现在右上腹出现疼痛的感觉。一旦出现再次挣扎就说明是胆囊息肉的发生,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最好的方法是可以选择使用中药来进行保守的治疗。以下的这篇文章是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故有时在诊断上采用更为含混的名词,称之为胆囊的隆起性病胆囊息肉在病理学上可分为胆囊的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两大类,在临床上,中医疗法治胆囊息肉主要有:胆囊腺瘤、胆囊固醇类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等,当前在b超提出“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并未排除胆囊癌的可能性。形状像梨,它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脏器。人们吃进食物以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胆囊收缩,令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或有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胆囊息肉、胆结石等,胆汁就不大容易从胆囊流出而滞留在胆囊里,胆汁里的水分逐渐被吸收,使胆盐浓度增高,而胆盐会刺激胆囊粘膜发炎。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胆囊息肉中药的治疗方法。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出现了腹部胀痛疼痛并不是代表着的是普通的腹部疼痛,娃娃不可以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腹部的诊断和治疗



24岁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随着现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但是生活质量改善的同时人们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危害到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没有注重好自己的身体保养,加之不健康的饮食出现了胆汁排放过多的问题,间接的导致了24岁就出现了胆囊息肉,了解24岁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非常有必要。

针对胆囊息肉疾病,应用中医调养辩证治疗。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一般情况下,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有部分患者会感觉到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右上腹疼痛、后背放射性疼痛、体肢乏力、厌油腻食物、头晕目眩等现象。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发现。 祖国医学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安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肝胆疏泄失职、气机阻滞、胆汁秘排不利、湿热蕴结、血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主要分为:肝胆气滞型、肝郁气滞型、血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 中医治疗胆囊息肉以化瘤散结、疏肝解郁、疏肝利胆、活血止痛等功能,能有效的消除致息因子,清理积聚的胆固醇,调理肝胆,软坚散结,萎缩消除息肉,抑制恶变倾向,能有效的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符合治病根本,扶正驱邪的原则。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兼消除病邪,根据“补虚不忘实,扶正不碍邪、补实不壅、滋而不腻”的固本原则,以促使患者体内达到阴阳平衡,扶正祛邪而消除胆囊息肉、胆囊炎、胆囊息肉及早期的胆囊癌等疾病,直至彻底治愈,达到以后不再复发之目的。

24岁胆囊息肉的情况千万不能小视,很多人就是因为不重视这种疾病才出现了病情恶化的情况,让我们很多人因为这种疾病已经丢掉了性命,24岁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依据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发病症状来确定。



多发性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很多人时候,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都不太当回事。其实不然,很有可能是多发性胆囊息肉的症状。要认真对待,千万别大意。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
  (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5)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6)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的治疗机理

  一、矫正形成息肉胆汁,阻止息肉的生长与再生成。

  二、改变病灶局部微环境,切断息肉营养供给,使瘤体从根部干枯、萎缩坏死“ 瘤亡蒂落 ”,通过体腔随大便排出体外。
  三、活性成份附着瘤体表面,浸入息肉组织体内直接杀灭细胞,使其失活,不得复生。化腐生肌,修复基底组织,恢复胃、肠功能。
  四、全面调整人体免疫功能,纠正机体失衡状态,护胆调息方通过激活和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使其增加体液免疫对致息因子的监控,促进淋巴细胞、单核吞噬和巨噬细胞对息肉组织的吞噬作用,纠正胆囊致息内环境调节,调整致息与抑息基因至正常平衡状态,从而治愈胆囊息肉。该疗法以调整、逆转患者整体病态因素、平衡阴阳入手,可从根本上使胆囊息肉逐渐缩小、吸收,最终完全消失,从而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临床经数万例观察,疗效显着,一般1—3个月可痊愈。

生病的时候精神状态不好,确实需要身边的人用心照顾。看到上面的介绍,知道多发性胆囊息肉的患者,精神状态不是很好,身边的人要用心对待一下



胆囊息肉的治疗?

随着工作压力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导致人们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疾病的产生不仅给患者身体带来伤痛,还给家人带来难以痊愈的伤疤,其中,胆囊息肉就是最好的例子,胆囊息肉就是胆囊粘膜上起的肉疙瘩,必须清除,如何更好的治愈胆囊息肉,是每个患者最想知道的。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药物治疗,另一种就是通过手术的方式切除了,不同程度的胆囊息肉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来根治,以下介绍了有关胆囊息肉的治愈方法,感兴趣的就开看看吧。

对于息肉直径小(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如为癌性息肉,肿瘤局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一旦肿瘤侵及肌层,就需要行扩大切除术,包括胆囊床肝脏楔形切除,淋巴结清扫。

临床上LC治疗胆囊息肉会面临发现隐匿性胆囊癌(T1、T2)的问题。其中肿瘤的分期对于隐匿性胆囊癌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对T1期的胆囊癌的治疗是有效的,但对于T2期肿瘤的治疗仍存在争议,即是否需要再次行局部淋巴结清扫及邻近组织的切除。

在今天这个发达的社会,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还是很高的,该病如果长期不治愈的话,会严重的威胁你的健康,如果你对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了解不彻底,就会延误治病的时间,让病情进一步入侵你的身体,所以,要集合正确的治疗方法,彻底治愈胆囊息肉。



中医胆囊息肉怎么治疗呢?

胆囊息肉总是让人色变,有些人这种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在采取手术治疗的时候,都将胆囊摘除了,面对摘除胆囊的手术,相信没有几个人是愿意的,那么能不能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中医治疗胆囊息肉的方法吧!

胆息肉是指各种胆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简称。大多数胆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

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并无症状,只是做健康检查时才被发现,因此常常造成患者延误.目前西医针对胆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

但手术治疗一则会出现如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再则是治标而非治本,因为手术针对的只是病灶,而没有针对致病因素,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建议采用中医治疗胆息肉。

中药的化学实体是活性物质群,具有多靶点、多效性的特点,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改变肠息肉、胆囊息肉整体环境和微环境。而肠息肉、胆囊息肉是多因素、多阶段形式的,药协同作用,解决了肠息肉、胆囊息肉局部(手术、肠镜钳取,镭射,冷冻,套扎)治疗,易感、复发、癌变的关键问题。

同时,无创伤、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治疗期间不影响工作;为治疗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开辟了一条新路。给众多息肉患者带来了福音。

胆囊息肉的常见四大证型:①肝胆气滞型;②肝胆湿热型;③血瘀内阻型;④肝肾阴虚型。在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上,根据金元四大家(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辩证施治之法并结合本病中医发病之机理,采用张之和"攻下派之法",治病应着重祛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

在采用中药治疗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制定出适合该患者目前病情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疗效。这正是我国中药方剂的着手点,也是针对不同病情选用不同方剂,主药辅药配合使用的缘由所在。

我国中医学上较早地对此病的分期,分型及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使症状很快得到改善,而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抑制息肉生长或使其钙化,从根本上治疗胆囊息肉,经过数年的临床应用,已为众多胆囊息肉患者解除了疾病的痛苦,经多年的临床疗效验证,证实了我国一些中药方剂对胆囊息肉的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所有胆囊息肉患者无论有症状与否都应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不论采取任何治疗办法都应积极主动去对抗疾病,千万不要消极的对待疾病,让其无限制的发展。而在日常生活中,肥肉一定要少吃,酒少喝,年轻人一定要少吃垃圾食品。

看完小编的介绍,你是不是对中医治疗胆囊息肉有了一个更深入地认识呢,中医治疗多是采取保守的方式进行,但只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去做,大多数胆囊息肉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当然如果胆囊息肉比较严重的话,只能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胆囊息肉怎么治疗好呢?

目前许多人都已经了解到息肉的危害,尤其当息肉出现的位置比较关键的时候,更是危害非常大。有些人出现鼻息肉,有的出现肠息肉,还有的出现胆囊息肉,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胆囊息肉该怎么治疗,希望对有这样疾病的患者有比较好的帮助。

胆囊息肉是个笼统称谓,实际在临床上有几种分类情况:

第一种:胆固醇性息肉:约占50%,又称为假性息肉。目前理论上认为此类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毫米以内,以多发为主,多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胆囊功能良好。

对于胆固醇息肉病人建议:禁酗酒、 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可加重肝胆的代谢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胆固醇息肉。 此类息肉若小于0.5厘米且数量少,可试试服用熊去氧胆酸。1厘米以下的胆固醇息肉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形态、数量的变化。

如果此类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50岁以下又没有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决定胆囊的保留与切除。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或形态改变时需行胆囊切除手术。

第二种: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约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癌前病变,癌变率在30%左右,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也有癌变危险。此类患者建议胆囊切除手术,不建议保胆及药物治疗。

第三种:息肉型早期胆囊腺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鉴别,必要时做个薄层增强CT或MRI动态增强扫描。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约80%以上大于10毫米且单发;约70%位于胆囊颈部;约有一半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此种病变应尽早手术治疗。

简而言之:一般认为,直径小于1厘米、多发的(多发者多为胆固醇结晶)胆囊息肉可以暂不处理。短时间生长迅速的息肉;大于1厘米的单发或广基底胆囊息肉,担心有癌变可能或B超、CT及核磁不除外癌变可能,通常建议手术。

看了上文的介绍,你是不是对胆囊息肉的治疗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吧,如果你出现这种情况的话,一定不要大意,因为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的话,严重的还会导致出现癌变的可能,所以最好到专业的、正规的医院去进行治疗,早治疗是最好的选择。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