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昭潭书院(康熙五十九年方伯建立的书院)

由网友(你许愿我负责实现 お)分享简介:昭潭学堂初修于康熙5109年(一七二零),正在清朝曾光辉1时。《昭潭学堂赋》如是说:“此固1邑特佳,取碧泉、锦湾竞秀;抑亦3湘最胜。异橘洲、枫浦而没有群者也。则有名士硕彦,教士医生、觅芳选胜,歇马泊车。”昭潭学堂位于老湘潭县乡,取文庙仅1墙之隔。正在湘潭任何的学堂中,昭潭学堂无信是职位地方最低的。它由处所当局官员掌管建筑,取文庙1...

昭潭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在清代曾辉煌一时。《昭潭书院赋》如是说:“此固一邑特佳,与碧泉、锦湾竞秀;抑亦三湘最胜。同橘洲、枫浦而不群者也。则有名流硕彦,学士大夫、寻芳选胜,歇马停车。”昭潭书院位于老湘潭县城,与文庙仅一墙之隔。在湘潭所有的书院中,昭潭书院无疑是地位最高的。它由地方政府官员主持修建,与文庙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家教学体系。

中文名

湘潭昭潭书院

创立时间

康熙五十九年(1720)

机构类型

书院

所属地区

湖南省湘潭市

校训

以立志远大,变化气质为先务,敦朴实、慎交游、养性灵。

知名校友

钟震 朱熹

简介

关于海口琼台书院的资料

昭潭书院,位于湖南湘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县方伯建于城西。乾隆八年(1743)知县李松增建学舍5斋,置学田415.5亩。其时每年正取生员10名、童生20名。后生、童生分别增为18名、22名,附取生、童各16名。十一、二十一年衡山聂焘两次主讲席凡数年,订《学约》规范诸生。教学“以立志远大,变化气质为先务”,又以“敦朴实、慎交游、养性灵”为“读书明道之基”。日授《小学》、《四书集注》、《五经》、《性理》、《近思录》等,以次讲解,岁必一周;夜授古文、时艺,常至夜分。“月定五课”,以经书文、经解、诗试士。每年肄业者,不下数十百人。三十六年知县罗宏漳建丽泽堂5间,增学田至963亩。时邑人潘世晓等制订择院长、选生徒、变气质、敦友谊、尚实学、定课程、谨防闲、爱学舍等《学约》8条,教诸生以经史为“学问之根”,“究心”十三经、二十二史及诸子百家,不得徒“工八股,博取荣名利禄”。同治三年(1864)邑人袁教之等捐银近万两重修院舍,并增田至2042亩,年收租谷2100石,教谕邹湘倜倡置官书30余种。院长年薪谷200石,正取生、童月膏火谷分别为1.5、1.25石,附取减半,每年按8个月发给。光绪十三年(1887)邑人彭会昌、陶成易等增购新书藏于奎星阁。山长如宁多王坦修、善化俞东枝、衡山林学易、本县龙瑛、王闿运(以船山书院山长兼)等,皆湖南名进士。二十八年改为县立昭潭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设县教育会于此。宣统元年(1909)县临时中学迁入,1944年院舍东部为日军飞机炸毁,1947年秋修复,改作县立中学女生部。1953年改办湘潭师范学校,1987年10月改为湘潭师专。其址今为湘潭师范学院南院,尚存部分建筑及碑刻。

湘潭有三所古书院:分别是碧泉书院、昭潭书院和龙潭书院。

书院院训

“敦朴实,慎交游,养明性,以为读书明道之基”

“君试思世界何如哉,横流沧海,频起大风波,河山带砺是谁家,愿诸生尝胆卧薪,每饭不忘天下事;士多为境遇所累耳,咬得菜根,才算奇男子,将相王侯宁有种,看前哲断齑画粥,读书全靠少年时。”

这是昭潭书院的楹联,由清代吴邵芝所写,以勉励学生苦读。楹联告诫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关心天下大事。

昭潭书院教学十分严谨,有学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昭潭书院学约记》有这样的文字:“其设教之勤恳也,春初入院,冬杪解席。《四书集注》逐字讲授,岁必一周。《五经》、《纲鉴》、《性理》、《近思录》以次讲解,必肫于《小学》一书。夜授古文时艺,手自批点,一堂歌颂、常至夜分。月定五课,俱在讲堂。鸡鸣即起,日昃缴卷。《四书》文一、经解一、诗一,寒暑昼夜批改不倦。所取不拘一律,惟以理法为宗。”天还没亮,就起来读书,天黑了,还在讲解经文,互相讨论,如此紧密的时间安排可见昭潭书院学生的刻苦、学风的严谨。

古代的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即修身养性,以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子”的标准,“道”对于古代文人来说是最高标准。昭潭书院也不例外,《昭潭书院学约记》中记载:“教及门者,以立志远大,变化气质为先务,敦朴实,慎交游,养明性,以为读书明道之基。”

“以为读书明道之基”,可见相对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老师们更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认为这才是读书悟道的基础。书院内除了供奉孔子,还建有朱熹、张栻、胡安国、真德秀四贤祠,“时率诸生入谒,以振其士气。”

书院历程

康熙五十九年(1720),湘潭知县方伯在文庙东侧建义学,即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不用交学费。

乾隆八年(1743),知县李松捐银并联络县人,废义学,并在此基础上扩建为昭潭书院。

从嘉庆湘潭城内图,我们可以看到,昭潭书院南临宣化街,西倚文庙,仅一墙之隔,后有地方教育中心教谕署。“在古代,这一块是整个湘潭地区的教育中心。”康咏秋说。

文庙与昭潭书院有着怎样的联系?地方史专家周磊告诉我们,在昭潭书院未建之前,文庙是学宫,既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学生读书的地方。但是文庙只能容纳很少的学生,而且不设考棚。书院建成以后,文庙则以祭祀为主,书院以教学为主。二者都是官学,学生们在昭潭书院读书,到文庙祭祀孔子,形成了一个系统。

“昭潭书院的地位比较特殊。一般的书院都属于私人办学,如碧泉书院、霞城书院等。昭潭属于官方性质的。”康咏秋说。

乾隆十一年(1746),昭潭书院开始招生授徒,并在讲堂两侧扩建考棚26间。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县罗宏漳捐俸银,增修丽泽堂五间,书院可容纳百余人读书。同治四年(1865),县人袁教之等募银对书院大加修缮,并增置学田至2042亩。

“1902年,因为科举制的式微,昭潭书院被改为昭潭高等小学堂。1944年,湘潭沦陷,书院旧址被日军摧毁三分之二。1947年,昭潭书院修复作为湘潭县中女生部校舍。上个世纪50年代,书院逐渐被拆除了。”康咏秋说。

对联

君试思世变何如哉?横流沧海,频起大风波,河山带砺是谁家?愿诸生尝胆卧薪,每饭不忘天下事;士多为境遇所累耳!咬得菜根,才算奇男子,将相王侯宁有种?看前哲断齑画粥,读书全靠秀才时。清代吴熙题饭厅

学譬为山,愿诸生拾阶而登,各达岳山极顶;道犹活水,看多士溯流以上,共录湘水源头。李崧题昭潭书院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