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佑(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构造学家)

由网友(为自己撑起一片天)分享简介:弛文佑(一九零九年八月三一日—一九八五年二月一一日),河北唐山人,中人民主联盟盟员,中国地量教野,中国科教院院士。弛文佑创建断裂系统以及断块大地机关教说,对于断块实践以及地量力教做出了沉要孝敬。到场了把尔国油气勘探基地由西部东移的战术决议计划,他提出的“定凸探边”、“定凸探隆”的修议为大庆以及其余油田的开垦做出了孝敬。中文名弛文佑...

张文佑(1909年8月31日—1985年2月11日),河北唐山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物理学家张肇西 探索微观世界前沿

张文佑创立断裂体系和断块大地构造学说,对断块理论和地质力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了把我国油气勘探基地由西部东移的战略决策,他提出的“定凹探边”、“定凹探隆”的建议为大庆和其他油田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中文名

张文佑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9年8月31日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河北唐山

逝世日期

1985年2月11日

人物经历

1909年8月31日,生于河北唐山。

1930年,天津南开中学毕业。

1930年,考入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1930年10月,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1年12月1日,被选为“北大全体同学南下示威团”的代表和副指挥。

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到李四光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开始在浙、赣、苏、皖、黔、湘等省进行地质考察。后来因抗日战争爆发,地质研究的几次迁徙,故1937年后的主要地质调查区是广西。他对广西山字型的研究是地质构造的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方法的首次成功尝试。除构造地质和地层外,研究领域还涉及花岗岩原生构造,石灰岩地区的地下水,以及煤、钨、锡、钼、铜等矿产。

1937年,在考察了广西全省的地质后与赵金科等协作测制了《广西地质图》。

1942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破格提拔为研究员。

1945年—1947年,经李四光推荐,张文佑到美国地质调查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学习(没有拿洋学位),实地考察了阿尔卑斯山的推覆构造,阿帕拉契亚山的变质构造等,对铀矿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1947年10月,回国继续在中央研究院地质所工作,并兼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教授。

1948年底,随国民党中央研究院迁移广州。

1949年,任南京军管会接管中央研究院领导小组成员,同年担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195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兼大地构造室主任,后任所长、名誉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53年和1960年,张文佑两次赴前苏联学习考察。当时他十分推崇前苏联的大地构造学成就,包括地槽-地台学说的进展,以及深断裂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控制,岩石学的研究是与大地构造的研究相结合的。如果说,张文佑长期跟随李四光更多地学习了地质力学的话,访问前苏联使他更多地学习了地质构造的历史分析,并使他坚定了将力学分析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的信心,这一方法也贯穿了他今后的学术活动的始终。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他应苏联大地构造学家沙茨基和西尼村的邀请,赴苏考察。

1974年,张文佑主编《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

1985年2月11日,张文佑在北京逝世。

担任职务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地构造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地质学会代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地质矿产组副组长,中国能源委员会顾问。

科学学说

张文佑1959年主编了《中国大地构造图》和《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两部专著,这是国内外最有影响、最详细阐述中国大地构造的著作,张文佑因此而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74年张文佑提出了“断块构造学说”,并把它发展成为一门以线形构造为本、以槽台学说和地质力学为体、以板块学说为借鉴,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指导的大地构造学说,并因此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4年张文佑提出的“定洼探边”、“定洼探隆”的观点,提高了油气储采比,开创了油气勘探的新局面。他提出的断块煤田的见解--断裂形式和性质控制成矿环境、成矿部位及煤田深层地下水的观点,亦为实践所证实。张文佑还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古地磁的研究,主张多学科综合研究大地构造,并提出了“上天、入地、下海”的研究方向。

学术成就

他的最大学术成就是创立了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他主编的三张大地构造图反映了断块学说从萌芽、诞生到成熟的三个阶段。

1956年,张文佑主编了新中国的第一幅大地构造图(1∶800万),并于翌年完成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编图时采用的是大地构造物理学与沉积建造-岩相古地理分析的“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把构造体系分为属基底断裂范畴的和属盖层滑动范畴的两类,时间序列上则用三大构造层表示中国大地构造的历史发展。1973年,他在汲取板块学说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的断块大地构造图(1∶1000万),提出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是以块断构造为特征”,分5个发展阶段10个发展时期概述了块断构造的发展。1983年,他领导和主编了“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1∶500万)”,系统全面地表示出中国及邻区的断块大地构造格局;在“断块构造导论”(1984)和“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1986)两书中则系统地阐述了断块学说的理论、方法和现阶段的思想成果。

早在30年代,张文佑就在北京西山解决了中国北方震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问题,在坨里一带建立了新的白垩纪地层剖面,在桂林完成了山字型等构造系形成过程和力学机制的模拟实验。

50年代中期,张文佑首先提出有一个鲁中断裂带(后称之为郯庐断裂带,安徽工业大学徐嘉伟教授后来在郯庐断裂带做了大量工作)以及该断裂带上产有原生金刚石的论断,后确在该带上找到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原生金刚石矿床。1956年他考察柴达木盆地之后,提出隐蔽区才可能出油的论断,并为勘探实践所证实。接着他提出中国东部包括冀中、松辽等大型厚层沉积盆地有生油远景的见解,参与了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基地由西向东移的战略决策,并因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突出工作,成为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得者之一。

张文佑十分关心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要求他们要有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敏于观察,敢于创新。由于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所以他经常告诉年轻人要努力学习边缘学科的知识,以利于综合分析,成为“一专多能”的种学家。张文佑一向重视地质学工作者应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注意认真学习数理化。五十年代初期,他提倡研究地热、深部地质(包括高温高压技术)、古地磁及数学地质等,还主张有关地球科学的各学科之间,均应互相渗透。这一思想当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他还主张地学应在边缘杂交中进行研究,才能突破世界水平,他的预见已为近20年来的地学发展所验证。为了加速祖国的四化建设,实现地质科学现代化,他再次提出上天、入地、下海的宏伟理想,即运用探测资料对地球形变体作更详细的研究;建议生产部门研究制造超深钻对地球深部物质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我国边缘海的海底资源和海洋地质开展大规模的研究工作。他还进一步提倡自觉地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工作。强调结合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加强综合调查,综合分析,综合研究,综合勘探,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综合规划。

他还和年青同志一起,编制了我国第一幅《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还首先提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大地构造研究,曾有论文发表。上述主要著作,对我国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大地构造理论,断裂体系和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应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他在石油、煤田、冶金以及地震预报工作等方面,都提出过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受到国内外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好评。张文佑强调运用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球构造的形成与形变进行辩证分析,创造性地将地壳构造的划分与构造形成、形变过程联系起来。他还指出,地球的旋转及其内部重力作用与热力运动这一对基本矛盾以及由它们和外部无体作用所引起的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及地球自转轴的摆动的不均一性对地球的影响,是大地构造运动的主导原因。地球本身是不均一的,地壳的不均一性更为显著,由于应力常在不均一的地方集中,因此较弱的构造力就可在不均一的地方产生形变。研究岩石介质的不均一性和构造力作用的不均一性是不可忽视的。断裂体系和X型共轭剪切网格的展布形式不仅存在于地球表面,而且存在于其它星球,如,火星、金星、月球表面均有表现,并已被卫星探测结果所证实。张文佑早年就曾协助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从事地质力学的工作,并有所发展。他很重视深部地质与浅部地质的形成与形变以及基底与盖层的辩证关系。他提出的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不仅在生产实践中收到很多实际成效,而且对“板块构造理论”和“地质力学”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主要著作

张文佑的科学论著主要有:《广西1:20万地质图及广西地层表》广西地质》,1944年)、《广西山字构造的雏形》、《广西昆仑关花岗岩构造》(以上两文发表于1942~1944年间)、《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科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中国大地构造图》(科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中国主要断裂系统的应力分析》(《科学通报》,1960年)、《华北华南中生代新生代地质构造发展特征》(科学出版社出版,1966年)、《构造地质问题》)科学出版社出版,1963年)、《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地质科学》,1974年)、《“断块”与“板块”》(《中国科学》, 1978年)等。

人物影响

张文佑一生有著述202种。1978年,他的“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获中国科学院1980年一等奖,“断块构造理论的新进展”获中国科学院1981年二等奖,“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曾参加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学工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获198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张文佑先生历来强调构造地质学具有两大基石,这就是古生物地层学和矿物岩石学,他还致力于构造地质学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中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成长、壮大与张文佑的领导密不可分,他一直主张多兵种的协同作战,并提倡建立互相横向上交叉渗透的“多维”研究机构。他在进行基础地质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应用研究,曾是中国煤田地质、铀矿地质和富铁矿调查的先驱,并长期致力于石油地质和煤成气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颇多建树。他也有大量的文章和讲座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问题。足迹几乎踏遍除台湾、海南以外的山山水水,把文章写在祖国壮丽山川上。

早在1956年,他就赴青藏高原进行格尔木-拉萨路线的地质调查,提出了青藏高原是扇形山体的想法。1983年春节刚过(正月初七),他就冒着漫天风雪,驱车晋北高原调查地下水;是年8月,太原西山一号孔出水,翌年4月,2号孔出水。1983年深秋,他赴山东黄县勘察水利资源,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野外调研工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