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伦敦(美国现实主义作家)

由网友(什么好听又吸引人)分享简介:杰克·伦敦(Jack London,一八七六年一月一二日-一九一六年一一月二二日),本名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出熟于美国旧金山,美国实际主义做野。[一]他的创做思惟较为庞大,遭到马克思、斯宾塞、尼采等多人作用,成名后逐渐堕入极度本位主义以及空虚中,做品多数戴有稠密的社会主义以及个...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美国现实主义作家[1]

路遥 从维熙都曾读过他的作品,他为何倍受中国读者青睐

他的创作思想较为复杂,受到马克思、斯宾塞、尼采等多人影响,成名后逐渐陷入极端个人主义和空虚中,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讲述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故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他在24岁开始写作,一共写过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报告集,还写了3个剧本以及相当多的随笔和论文。其代表作品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白牙》《热爱生命》等小说。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服用吗啡过量身亡,年仅40岁。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商业作家之一,因此被誉为商业作家的先锋[2][1]

中文名

杰克·伦敦

外文名

Jack London

代表作品

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3]、海狼、白牙、马丁·伊登

职业

作家

出生日期

1876年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16年11月22日[4]

本名

John Griffith Chaney 

称号

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6]

死因

服用过量吗啡

性别

别名

约翰·格利菲斯·伦敦

国籍

美国

主要成就

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等

文学流派

现实主义作家[1]

出生地

旧金山[5]

毕业院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肄业)

配偶

莎尔尼·吉特利治

人物生平

杰克·伦敦于1876年1月12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破产的农民家庭。童年时的他就已饱尝了贫穷困苦的滋味。8岁的时候,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到一个畜牧场当牧童。10岁以后,他开始在旧金山附近的奥克兰市当报童、码头小工、帆船水手、麻织厂工人等。这期间,杰克·伦敦开始阅读大量的小说和其他读物。16岁时,他失业了,不得不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各地流浪,住在大都市的贫民窟里,并曾以“无业游荡罪”而被捕入狱,几个月以后才重获自由。

文学之路

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散文《日本海口的台风》,参加了《呼声》杂志的写作竞赛,荣获了第一名,得到奖金二十元(第二、三名都是大学生)。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杰克·伦敦第一次显露出他的创作才能,这要归功于他平时的勤奋学习——他认真阅读文学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并且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也许他便是受此鼓励,走上文学之路的。

为了读书他十九岁时进了奥克兰中学,准备考大学,同时加入了社会党。他参加工人集会,发表激烈的演说,主张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并曾经因此被捕。在奥克兰中学读书时他在学校的报纸上发表了小说《小笠原群岛》,连载了两个月,这样,他从事文学的兴趣更浓厚了。1897年,21岁的杰克·伦敦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但之后由于资金短缺而从伯克利辍学。

他在育空河的冬季营地里读了许多书,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7]斯宾塞的《首要原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布朗宁的诗。[8]这些人们在《海狼》里见到海狼拉尔森读过,也和范·魏登、布露斯特讨论过。

可惜他们并没有新鲜水果和蔬菜,杰克·伦敦得了坏血病,只好回家。他和伙伴们驾了一只船,用19天走完了1900英里的航程,来到白令海峡,从那里回到了加利福尼亚。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已经勾勒出了一些小说的轮廓,后来写了出来,为自己赢得了不朽的名声,也让克朗代克的一些人和狗的故事广泛流传,其中便有《野性的呼唤》里巴克那只狗和其他一些人。从育空河回来以后他大约有了一点钱,便又读了许多书。他读的很辛苦,每天工作19个小时。他读经济学,读历史学和历史著作,读生物学、人类学和哲学,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他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的主人公马丁·伊甸身上人们看见了对这段极其艰苦的读书生活的细致刻画。[9]

杰克·伦敦的父亲去世后,为了负担家庭生活,他又开始打零工。在找工作的时候,杰克·伦敦写成了《顺流而下》,可是稿子给退回来了。在等待退稿的日子里,他又写了一篇两万神出鬼没的连载小说,不料也给退回来了。尽管稿子次次都被退回,杰克·伦敦却仍然挤出时间来写作,继续写新的题材。最《大陆月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为赶路的人干杯》,[10]后稿费只给了5元钱。不久,《黑猫》杂志又出40元要他写一篇小说,这样,总算有了转机。

转型记者

1900年,杰克·伦敦的第一本小说集《狼子》出版,立即为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相当优厚的收入。应美国新闻社的委派,他去非洲采访波尔战争,到了伦敦,新闻社中途改变了计划,来电不要他去了。这时他却以美国水手的身份到伦敦贫民窟中住了三个多月,深入那里的生活,作了详细得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回国后出版了报告文学《深渊里的人们》。这本书让他在美国社会主义者中名声大振。

1904年他接受了赫斯特报系的聘请,去远东采访日俄战争的消息。他来到日本,看出了日本政府故意留难各国记者的打算,便悄悄一个人去了长崎,想搭上一艘开往朝鲜的船到前线去,却被日本警察当作俄国间谍抓了起来。释放后他又搭了一艘小汽艇到了朝鲜的釜山。汽艇上没有百人的食物,也无法遮风避雨,只能在严寒的露天甲板上睡觉。到了釜山他弄到了一条无篷的船,雇了三个不会说英语的朝鲜人帮忙,靠自己的驾船本领驶进了黄海,沿着海岸行驶,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和风涛里航行了六天六夜,终于到达仁川。这时他已经遍体鳞伤,脚、手指和耳朵都冻坏了,但是他稍事休整之后便又出发。这回他是骑马旅行的,连续几个星期的马背急行军把他带到了平壤,那已经是当时一切战地记者所能够到达的最北点。他在那里第二次被日本人投入监狱。出狱后他来到距离战线只有四十英里的地方,从那里发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报道和许多照片,完成了其他记者没有完成的任务。他又因故再度受到被捕的威胁,直到引起了美国总统的干预,才得以脱身。在这次完成采访任务的履行里,杰克多次在严寒之中驾驶着无篷船航行,对那样严酷的生活有很切身的体会。《海狼》里有对这样生活的引人入胜的生动描述。

漫游世界

1906年,他决定建造一艘船,自己驾着去环游世界。他预计旅行七年,绕地球一周,可他并不是一个好理财家,造船活动几乎成了个笑话。但是,他在那次航行里仍然创造了惊人的成绩。他曾经驾驶那艘蹩脚至极的船从夏威夷直航马克萨斯。当时的《太平洋航运指南》指出,由于赤道海流和贸易风的影响,那一带海流异常复杂,从来没有人胜利驾船通过,但是杰克·伦敦却驾驶了一艘勉强修复的船经过九死一生闯了过去。他在途中染上了一身怪病。在《海狼》里我们读到的对于热带海洋和贸易风的很富诗意的描写,其生活素材大约便是从这里获得的。

人物逝世

1916年11月21日,星期二,杰克·伦敦计划第二天去纽约,而且打算中途绕道去看看芝加哥赛牲会,买一些良种牛,但是那天晚上他却服用了过量的吗啡身亡。[11]他桌上有个本子,上面写了些计算药量的数字。那时他患着尿毒症,但医生认为把尿毒症看作他的死因是不能叫人信服的。那么只有两种解释:自杀,或者是计算药量错误。[12]从他白天的安排来看,不像是自杀;但那么重要的药量计算竟也会出错也叫人难以接受。

主要作品

中文名英文名体裁发表年份
《野性的呼唤》[6]The Call of the Wild小说1903
《深渊里的人们》[13]The People of the Abyss报告文学1903
《海狼》[14]The Sea Wolf长篇小说1904
《阶级战争》The War of the Classes论文集
《白牙》[15]White Fang小说1906
《狼子》The Son of the Wolf小说集
《热爱生命》[16]Love of Life小说1907
《在亚当以前》[17]Before Adam小说1907
《铁蹄》[18]The Iron Heel长篇小说1908
《马丁·伊登》[9]Martin Eden长篇小说1909
《丢脸》Lost Face小说1910
《燃烧的戴莱特》[19]Burning Daylight长篇小说1910
《革命》Revolution, and other Essays论文集1910
《南海的故事》South Sea Tales小说集1911
《约翰·巴利科恩》John Barleycorn小说1913
《蹩脚·贝路》The Abysmal Brute长篇小说1913
《人类去向》The Human Drift论文集1917
《群岛猎犬杰瑞》Jerry of the Islands小说1917

创作特点

在杰克·伦敦的作品中,时常能感受到英雄主义情结。对生命本身的崇拜,对生命、生存的意义追求原始形态与精神自由。在杰克·伦敦的作品中,主人公与严酷的荒原融为一体,生命在这里往往会呈现出原生状的,原始的形态,释放出与庸俗世界永远不可能熟悉的截然相反的渴望,一种奋发的、跳跃着的甚至是狂暴的情愤。对待死亡有着不轻言屈服的英雄主义气质。这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宏斯一样的自由与激情的结合体,[20]进发出生命最原始的呼唤——顽强的生存。

杰克·伦敦是思想意识非常复杂的作家,对许多影响当时社会历史的思想,伦敦几乎是不加选择、照单全收,受到当时社会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伦敦没有受到什么正规的系统教育,这就造成了他的思想信仰复杂并相互矛盾冲突。因此许多伦敦研究者认为伦敦思想混乱、无章可循。“狂热地、不加选择地接受了所有的全新的激进主义,伦敦使故事具有威力,但却失去了对他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的控制。”尽管伦敦颇多矛盾之处的种种哲学观点使许多人感到困惑甚至望而却步,但是如果对他的种种哲学观点作一番认真的梳理和研究的话。还是能够从中得出一条可循之线的。正如伦敦研究专家瑞斯所说的:“尽管伦敦的种种哲学观点颇多矛盾之处,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但他思想中有一种可循的方向:无论是主体还是文体都抛弃封闭的认识论,朝着至复杂的阐释学发展。”

杰克·伦敦这位具有改革与进步思想的作家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待女性,对各种女性,尤其是“新女性”做出了较为理性、客现的描述。然而伦敦并非一个虎头蛇尾的女权主义者,他在倡导女性独立自主的同时更是歌颂女性作为男性忠实伴侣所应具备的传统美德。伦敦通过塑造一批既温柔、顺从又强悍、能干的“女超人”式的人物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完美女性”的定义,也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学中的女性人物群体。尽管伦敦的女性观中始终带有一点大男子主义色彩,但是能够在以“菲勒斯”为中心的传统社会中大胆承认女人的优越性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伦敦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研究当时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典型例证。伦敦幼年和少年时期是非常悲惨的。虽然伦敦的作品庞大芜杂、不成体系、难以归类,但纵观伦敦早中晚各期的作品,还是能够简单地理出一个大概的线条来的。那就是:从男性主导的叙事向女性主导的叙事过渡,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伦敦对生命的永恒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无尽的探索与追求。

“倾其一生,伦敦似乎都决意在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之间穿检并从其内部来对它们进行描述。”伦敦一生遍游世界各地,足迹更是踏遍美国不同的阶层、文化与社会之间,他的作品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各个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

艺术特色

人物

一方面杰克·伦敦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从年龄上来划分,有成人、小孩和老人;以性格为标准,有强者和弱者;从种族上来讲,有印第安人、白人和黄种人;从职业身份来看,有拳击者、政府工作者、淘金者、社会学家、律师、警察、老板、工人等。另一方而杰克·伦敦笔下的人物形象,都表现出执着刚毅的个性。

修辞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杰克·伦敦的小说中多处可见。例如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由于杰克·伦敦执着于对生命哲学的挖掘,作品中的主人公多在恶劣环境的自然环境中,与宇宙万物尤其是动物进行了生死搏斗。为了充分表现生存的严酷与伟大,他不遗余力地赋予动物以意识与心理,并使其与人的意识与心理对抗。于是,在他的文本中随处可见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个人生活

1899年12月,杰克·伦敦在一次社会党的聚会中遇到了安娜·斯坦斯基。时年17岁的安娜迫切地想要将杰克·伦敦改造成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者,他们没完没了地讨论问题,以至于她常常将他们的友情称之为“战斗”。1900年,杰克·伦敦一时冲动地娶了贝西·玛德恩,二人育有两个女儿。另外,在与安娜仍然保持关系的情况下,杰克·伦敦又遇到并爱上了莎尔尼·吉特利治,他为了她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1905年,杰克和莎尔尼在芝加哥结婚,当时杰克刚刚获得加利福尼亚的离婚批准,而伊利诺斯州却把他们的离婚否决了。该判决一年之后才被承认,因而当时宣布杰克和莎尔尼的婚姻无效。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杰克的旅行演讲在那时被取消了,他的书禁止以各种形式在国内出版;一个叫阿维利尔的妇女俱乐部组织则通过了一项决定,谴责大学足球队以及杰克·伦敦。

莎尔尼会像一个男人似的进行拳击、击剑,她喜欢旅行,并且获得了杰克给一个女性的最高评价——“男性的女人”,但他们的幸福并不长久。1911年,莎尔尼生了一个病秧秧的女儿,她只活了3天。

人物评价

杰克·伦敦是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美国传记小说家欧文·斯通《马背上的水手》评)

杰克·伦敦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他基本是位优秀的故事作家,同时又有某些部分出人意料地忽然冒出来,是位可以在各种意义上从各种方向趣味盎然解读的、不可思议的作家。(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评)

杰克·伦敦不但拓展了小说题材,写出了清新的北方故事和南方故事,描绘了人与动物的奇特关系,而且创作了反映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矛盾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丑恶,给人们有益的启迪,[21]促进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尽管《马丁·伊登》问世七年之后,他步马丁·伊登的后尘,[9]以自杀结束自己的性命,他的作品社会意义不容抹煞。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杨仁敬评)

人物争议

杰克·伦敦于1904年报道日俄战争之后,在旧金山报纸上发表《黄祸》一文,1908年和1910年分别写了两部小说《中国佬》和《空前绝后的入侵》,[1]以及其他涉及中国海外移民题材的《白与黄》《黄丝帕》《陈阿春》《阿金的眼泪》等多篇作品。在这些作品里,杰克·伦敦毫不吝惜笔墨,称中国人为“劣等民族”,是对欧美白人世界构成威胁的“黄祸”,必须对之实施“种族灭绝”,世界才能实现和平。[2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